學善之道相關作文20篇

學善之道 篇1

國一作文 ,832字

學習,對於孔子來說大概是“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這是劉向的態度,正如劉向所說的學習就像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是我們需要去堅持一輩子的。

阿基米德在臨死前,面對敵兵沒有恐懼與害怕,只是用來最平常的與其說了這輩子最後一句話“讓我算完這一題”;李清照在面對封建的思想與世人不解時,依舊堅持,留下了許多千古名句;沈從文在文革時期依舊態度樂觀積極,完成了著作。前賢之高德,我們應當欣賞和學習,而向別人學習一直是我們學習的重要一步,孟母三遷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一遷因孟子學哭喪嬉遊於墓間,二遷因孟子學屠夫叫賣,三遷於學堂邊,當孟子認真學習時才正式定居,這不正說明了當近賢求善的道理嗎?

見賢思齊固然重要,但若不得法也是岌岌可危之事。人之變好,當是自我的合理認知,使其主動為之付出努力事,雖然這個過程會因需要潛移默化而變得緩慢,但拔苗助長與過度干預,肯定會適得其反。

“別人家的孩子”是近些年來的熱門詞彙,之所以會火起來,大概是引起了大部分的共鳴吧,是目前家庭教育的一個小的縮影。想來不止是我一個人在某段時間裡極其痛恨這位“別人家的孩子”,他是我們需要人分享喜悅時,猝不及防的一盆冷水;是在外面需要鼓勵時,推我進入更深低谷的陰影,他們被無時無刻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與其說他們是我們心嚮往之的“模範”,不如說是強加在我們影子裡,或者心靈深處最自卑角落裡的一點極度刺眼的光。

成功與優秀,從來都需要時間與努力去慢慢沉澱,在這條路上,需要的自我追求,不是他人給予太多的壓力,更或者要被動地驅使效仿,如果見賢思齊是如此的道路,那我想,結局只會是讓成長者陷入極度自我懷疑與積鬱的無限循壞中。

希望所有人在學習的路上,能自我找到良師益友,生活充滿溫暖與喜悅。

學習之道 篇2

議論文 ,756字

我們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每時、每刻都要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大腦,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在世界萬物中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學習呢?

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使自己的知識面更加寬廣。英國有一位學者這樣說:“人生來就具有學習能力,學無止境。”處在現今這個競爭激烈、變化萬千的時代,更提倡終身學習。終身學習帶給的人們不僅是一種知識上的‘豐收’,而且是一種快樂,一種從心底自然而然生髮的快樂之情。學習,還可以擴充自己的大腦,開發自己的思維。—歐洲的科學這樣說:“其實人的大腦還沒有利用全部的3%,所以學習更有利於開發大腦的潛能。”只有獲得更多潛能,我們才有更多創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在社會舞臺上實現自己更大的價值。

而且學習的重要意義還不止這些。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考試的科目,還可以學習許多知識。比如;學習音樂可以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使得自己的音樂品位得到了提高;學習散文或者閱讀可以使自己的視野開闊,知識面拓寬。孔子就說過這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樂於學習的人才能不斷的進步,才能更加的融入到現代文明之中。有一位學生,年輕時候刻苦學習,但是長大以後參加工作卻放棄學業,沉湎於遊戲之中。最後,他的思維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終於被這個時代的知識化浪潮所淘汰,他也成為了社會的‘無用之人’。

最後,學習還可以使人的有所啟迪。學習,一定要在思考中學習。學有所思,思有所悟,只有在思考中學習,才能更加領略學習文化知識的韻味,才能更加的懂得其中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意境,才能將有限的知識化為自己的思考,從而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為人民造福造利。

學無止境,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人認真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才能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實現自己更高更遠的人生理想!

學習之道 篇3

國三作文 ,916字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世間種種,皆有法門,小小凡夫,窮其一生,也只窺得一二。話雖如此,但我們依舊努力學習,學著怎樣做學問,也學習怎樣做人,在不斷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學習之道。

我認為,學習之道在於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覽群書,滿腹經綸,這樣的人令人敬佩。若以前人為目標,只知道死讀書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頭腦將它們精彩的故事喚醒。這便要你思考。從書中讀到什麼,你又悟到什麼,這點猶為重要。每個人思維方式不同,獲得的啟示也不同。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鐵肩上,將前人的智慧變為自己的學問,讀書的意義方才顯現。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於思考的人總是有一顆玲瓏的心,而心亦是鏡,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思考中考獲得啟發。例如讀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頃刻興亡過手。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心為鏡則可容世間百味。反思歷史,展望未來,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義的事嗎?

我認為,學習之道在於態度。

每一個踏實做學問的人,都是謙遜,質樸的。學者從不驕傲自大,他們懷著對知識的敬畏與熱愛,在各自的領域中研究。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沉穩又坦蕩。名譽於學者,就像過眼雲煙。或許這離學生太遠,但亦有相通之處。學生也要謙遜,如此方能虛心接受老師的教誨與同學的建議。切記浮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膽提問,興致來了便與人激烈討論,天長日久地積累下來,定有成效。勤勤懇懇地積極進取,踏踏實實地學習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學習中修得一顆堅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

我認為,學習之道在於方式。

學習不僅學知識,也學做人;不僅從書本上學,亦從世間學。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駐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學習海納百川的寬容,向深山古藤學習生生不息的堅韌,向蒼鷹學習博擊長空的勇氣與力量……也可向人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取長補短方是大智慧。

學習之道,豈是三言兩語能慨括的。唯有緊握當下,努力學習,以身實踐,我們會越來越好的。

學之道 篇4

國二作文 ,12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