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考驗相關作文20篇
傳統文化的考驗 篇1
高一作文 ,997字華夏之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幾千年孔孟之道,幾千年禮儀之邦。可是,隨著西方文化的到來,傳統文化漸漸被忽略。在開放的、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的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誰還記得街頭稀罕的技藝?
誰還懷念著兒時那麥芽糖稀吹出的糖人?誰還懷念著兒時那彩繪的惟妙惟肖的泥人?誰還懷念著兒時那精巧細緻的剪紙?誰還懷念著……十年了,僅僅十年,那麼多那麼多的技藝從我們眼睛裡、心裡淡出了,甚至再沒有出現。失了傳承的技藝該如何找回?兒時的記憶難道只能成為回憶?民間工藝的傳承該如何繼續?
誰還記得地方的精魂——戲曲?
誰還哼著“為救李郎離家園”的黃梅小調?誰還唱著“惜別離,惜別離”的越劇小生?誰還唱著“冰輪海島初轉騰”的京劇國粹?地方戲曲意韻悠長,現在卻被我們肆意地嘲笑。我們聽著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卻沒有人再哼唱那迷人的曲調。
誰還記得那文學的經典——四大名著?
誰還愛著那悲金悼玉的《紅樓夢》?誰還愛著有一百零八個好漢的《水滸傳》?誰還愛著壯志豪情的《三國演義》?誰還記得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的《西遊記》?四大名著每一本都是經典,而現在的我們捧著手機,津津有味地看著玄幻、穿越的虛構小說,卻鄙夷文學最傳統的魅力。
對了,又有多少人記得道德呢?
“中國式過馬路”的不停上演;亂丟垃圾、隨地吐物的現象不斷出現;好心扶人反倒被人誣陷、坑騙;農民工好心讓座反倒被城裡人看不起……泱泱華夏之國,堂堂禮儀之邦,過了幾千年之後,人們的道德底線卻在不停瓦解,人人平等的觀念被財富的等級取代,我們的文明該怎樣停止後退?
現代化、全球化的浪潮襲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卻難穩腳跟。有那麼多的人崇洋媚外,那麼多的人追求著新鮮感,享受著西方節日帶來的愉悅,然後遺忘了中華的文明。中華文明漸漸成為水中的浮萍,浮在西方文化的水裡,再沒了根基。
看來,氣急敗壞的中華文化將會給中國人一次考驗,不知有多少人能挺過去。
孔孟之道,禮儀之教,美德之義,該如何讓它們代代傳承下去,該如何讓它們重新充滿生機與活力?
人們啊,反思吧。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文化,華夏的禮儀,華夏的文明,該如何繼續?我們中國人,該如何經受傳統文化的考驗啊!
傳統文化的魅力 篇2
高二作文 ,683字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軟實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是思想、道德、智慧的結晶。
傳統文化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秦皇陵兵馬俑……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見證。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承傳,就不會有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
有時,我們的生命因為社會的進步而拉長。但更多時候,我們的生命因為有文化的薰陶而更有價值。傳統文化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泱泱華夏的偉大,更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之魂。我們終日奔波勞碌,疲憊不堪,不免心靈的空虛。這時,你讀一讀唐詩,誦一誦宋詞,你看一看王羲之的書法,閱一閱唐伯虎的畫卷,你的精神會為之一爽,你的心靈會為一顫。汲取傳統文化的乳汁,使我們的思想昇華。
我們在經濟上講求“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那麼,我們在文化上也同樣應該享有這樣的權利,履行這樣的義務。
傳統文化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它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它的偉大價值還在於走向世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才能夠充分體現它的偉大,它的朝氣蓬勃。傳統文化並不會因“傳統”而過時。
“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德文化節”,“中美文化節”,中國傳統文化香飄四海,溢滿五洲,這都是我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現。沒有一位“老外”看了不發感慨,沒有一位外來遊客不被中國傳統文化而感動,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靈魂所在。
歷史的進步並沒有讓遺留下的文化孤獨的停駐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是攜著它,一步一步地跨越時代,跨越未來,站在現代社會的最前端,用傳統文化的內涵引領我們走向更富有厚重文化氣息的明天,為建設和諧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以更加積極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
傳統文化的保護 篇3
記敘文 ,492字其實近幾年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一直在不斷加強,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手機的盛行,再加上很多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們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直在削弱,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慢慢的消失。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16年上映的電影《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從表層上看講的是嗩吶,但是從深層次來看,講的卻是對傳統文化應有的正確態度的探討。這也是吳天明導演的封箱之作,是他一直對藝術的追求造就了這樣一部偉大的電影。電影中有一句臺詞令我印象深刻“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兒的人,才能夠拼命把這活保住,傳下去。”吳天明導演用這部作品就是想喚醒人們對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也已經採取了措施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近年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出現,就是傳統文化逐漸迴歸的一種體現,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不能天天在自己的手機裡放著英美的歌曲,不能一泡在圖書館就是去尋找什麼日韓的漫畫,更不能忍受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被別的國家搶走,我們要行動起來。
就是從現在開始,品一杯香茗,細細地去閱讀、觀看、聆聽那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留住傳統文化的根——春節 篇4
國一作文 ,953字大年初一是我最盼望的日子—春節。春節又叫做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個文化符號,有著獨特而深刻的意義。一為親人團聚,聯絡親情,禮儀往來;二則祭祀祖先,感念天地,緬懷先人;三是辭舊迎新,展望未來。春節的各種習俗承載著人們對自然萬物的感恩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個傳承了數千載的古老節日裡,我們是最快樂、最幸福的。
每到這個時候,一家人便團聚在一起,美美地吃著團圓飯。那香糯的年糕,敦厚的湯圓,紅通通的香腸,油亮亮的臘肉,勾動著我們的味蕾,牽引著人們的情思。這種中國獨有的美食,飽含了人們對年的深情。
每到這個時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假期,真正的親人團聚。因為不管相隔多遠,親人們總是會及時趕回來,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大人們放下了手裡的工作,小孩們也放下了書本,全心的投入了春節的各種活動:貼春聯、祭祖、串門、放煙花……
每到這個時候,便是孩童時的我最樂呵的幾天了。穿著新衣,攥著壓歲錢,和小夥伴們一起開無憂無慮地到處跑,放著煙花,在噼噼叭叭的鞭炮聲中,歡快的笑聲四處飛揚……夜幕降臨,明亮的窗前,透出一家人圍在桌前,熱熱鬧鬧吃著飯,看著煙花的畫面,那種滿滿的幸福感是金錢不可替代的。
通常我們這些春節活動會持續到正月十五。有時候,我們會去放孔明燈。那大大小小的孔明燈,飄蕩在空中,隨著風起起伏伏,載著人們美好的願望與祝福,慢慢飛向高處。遠遠望去,與天上的繁星相映襯,熱鬧,明亮。
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洋節洋文化流行起來,並且愈演愈熱了。看著那些商家貼出來的各種廣告,大街小巷的年輕人孩子們或提著南瓜燈,裝扮成女巫等怪模樣,或扮著堆滿笑容的聖誕老人分發糖果,或寫滿愛意的花式情人節表白……我有點疑惑了:這些歡樂的臉後面,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這些節日的意義呢?商家也不過是為了更好的促銷罷了,大多數的人們也不過是跟風罷了。
與此同時,有的人還在嘆氣:這個年過得越來越沒意思了。我想說:沒意思的不是年本身,而是人們的思想。當人們盲目崇拜西方的同時,往往忽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很多人未曾用心去感受,那些積澱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仍紮根在我們的心底,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讓我們重新拾起傳統文化的精髓,留住傳統文化的根。讓我們繼續弘揚傳統,將華夏文明繼續傳承!
傳統文化的傳承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739字前不久,我和其他小記者看了一場木偶戲。
這場戲主要講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因為全程都是說本地土話,實在聽不清楚,只能靠媽媽翻譯。不過也很開心,畢竟第一次看木偶戲,很新奇,想不到家鄉還有這麼有趣的藝術。
後來才知道,木偶戲是我們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了不起。不禁對木偶戲的演員們充滿了欽佩。
演出結束,我們找到演員們採訪。這些老藝人的年齡都已有70多了,他們自己說“快不能演了”。
老演員們告訴我們,玉林本地的木偶戲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唐朝的時候就有了。天啊,原來是那麼久遠的了,太不可思議了。“今天演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就是為你們警醒,這是我們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你們好好傳承下去!”
不過說是這樣說,老演員們感嘆說“要想傳承下去也是困難重重”,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去高檔次的電影廳看3D、5D電影,根本不願意來這,更別說傳承下來,到時候可能連會拿木偶的人也找不到……”,說到這兒,面前的這位老藝人眼裡有一絲絲亮光,他流淚了。
木偶戲雖結束,我耳邊卻動盪著那位老藝人的聲音,回想著老藝人說的話。真的,就連爸爸--電腦和手機幾乎成為他最重要的寶貝,有誰有興趣去關心那麼“落後”的東西呢?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下去,確實值得人們思量呀!老藝人們和我外公那輩人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可能只憑著學業單一地來傳承。要想跨過這一個門檻,必須要接好這一棒,告訴後代們,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才可能永久地使它成為我們的驕傲。
就比如說我們的敦煌壁畫,日子是一年年地過去,可是,總有一天它終究會消失,那我們的後代,就只能在它沒有消失之前,儘量去把它拍成記錄片,放在文學館裡存放著,給後人們看……我們的木偶戲也不例外,當然少不了影音資料,但如果我們繼承了文化的傳承,它就不會消失!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6
國一作文 ,852字蜀風蜀韻——老茶館
古街裡大青石鋪成的石徑彎曲幽深,石徑的邊緣與牆角的交界處覆蓋著一層綠苔;古街兩側分佈著宗祠、水井、水槽、晒穀壇,盡頭是一處幽靜的老茶館。
路是不平的青石板,坑坑窪窪的,昨夜的雨滴還靜靜躺在凹凼裡。輕輕推開木門,發出“吱——呀”一聲,地面揚起的塵灰頃刻消散。茶館幽暗,唯一的光線來源只是一處小小的窗。光線射在窗邊的幾把零散的藤椅上。
叫上一壺清茶。
精緻小巧的玻璃杯裡裝著幾片嫩綠的茶葉。熱水一倒入,隨著水蒸汽的消逝,茶葉上下飄動著;幾經周旋,有的垂直於杯底,有的橫浮在水面上。
時間悄悄流逝,茶香逐漸釋放出來,杯中的清水也呈現茶色。小小的唆一口,茶香縈繞在脣齒之中,久久不散。將茶水含在口中,細細打量這來自20世紀初的老茶館——曲折的廊道、縈迴的天井,方磚已被歲月侵蝕了,路面已經龜裂,紋路紛亂。
這時,蓋碗茶也端了上來,裡面放的是上等的花茶。一位身著漢服的女子走了過來,手上拿的是長嘴壺。壺嘴可達三尺六,為全銅打製。她把茶壺拿在手上,做著各種高難度動作。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戛然而止,茶水恰與碗口齊平,碗外無一滴水珠,既是一門絕技,又是藝術的享受。長嘴壺不僅用於表演觀賞,沸水在經過長嘴時,降低了溫度,這樣最適合用來泡蓋碗茶。
那女子微微一笑,輕輕行了個禮,便抿起紅脣翩翩離開了。
蓋碗茶的茶蓋一般斜放在茶碗中。若要改變茶的濃淡,用茶蓋在水面輕輕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通過茶蓋改變茶的濃淡,這正是蓋碗茶的玄妙之處。
夕陽西下,茶館已成了一個獨立的空間,與外界的喧鬧隔絕了。人們在這裡沉穩雅緻,眉宇之間都體現出優雅。一方水土孕育了巴蜀的茶文化,她猶如蜀地的一顆沉默的心。閒暇時,品一品茶,感受傳統,傳承文化,讓我這樣的少年人也悄然沉醉。
黃昏的光灑入茶館,收音機中的川劇仍在悠揚,雅靜的生活從未被喧囂打亂……
傳統文化的復辟 篇7
高二作文 ,908字在華夏文明悠悠的五千年曆史長河中,各民族文化之間相互碰撞磨合產生了耀眼的光輝。如今這抹餘輝仍照?d這中華的土地。
傳統文化有好亦有壞,我們應該批判繼承並復興。
我們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創造的,也是人類史上世世代代傳承積累來的,我們都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都有義務傳承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它延續在社會生活的個個層面。例如∶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我國很多地區都保持著元宵節看花燈吃湯圓、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等習俗,這些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也體現了古時人們的精神追求。許多像蘇州園林、故宮這些傳統建築保留到今天,不僅為我們展示了古代傳統建築的獨特美,還為我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更為我們留下了一筆無價之寶。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藝,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類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今天仍以強大的生命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對待這種文化我們不應該繼承並大力發揚嗎?
當今社會,封建迷信、封建禮教這些落後的腐朽的傳統文化也憑藉一定的影響力影響著社會。不過,這種影響力不是正面的影響,而是以一種負面的不健康的影響力阻礙著社會。有的人在這些封建思想中深受其害,例如受封建迷信的影響發生的天安門自焚慘案,這不僅使一條鮮紅的生命變得慘白,更使一個家庭家破人亡。於此,對社會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
面對這樣阻礙社會的傳統文化我們還應該繼承和發揚嗎?不,當然不。就是我們不能消除落後的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也應該儘量自覺抵制這類不良文化的影響。
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秉持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繼承其優秀部分,並充分利用併發揮其積極作用。傳統文化也應與時俱進,做到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是故,我們應在批判繼承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大力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於自身,我們應該在認識文化的發展歷程中,理解傳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大力發展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復辟者。
傳統文化的影響深遠 篇8
高二作文 ,986字中國乃上下五千年歷史,是歷史長河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中華傳統文化卻始終影響著當今的中國及中國人。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的根本創作力,是民族歷史上的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的形態總體。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遠,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德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曆史中延續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如的東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到尊老,就不得不說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於尊老文化的發展一直延續下來,經過不斷的完善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思想體系,其在外受強制性禮制的規範,在內則是成為了人們潛移默化納定俗成的道德行為,在尊老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華武術也是傳統文化之一,它也具有深刻文化內涵,講求禮、苦、超越。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和人類自身對肢體的認識過程中,形成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特殊的極具價值的體育運動方式。習中華武術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想畢我們從小就深有受意吧!在武打動作片中的對打環節,主角的正義勇敢等正是我們兒時所效仿的。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的文化遺產。
智慧的中國人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文化底蘊、飲食審美、民族性格特點等因素影響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以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講補:講究“色、香、味”俱全,四川的“辣”便可得知地處盆地多雨,加大了患風溼性疾病的發病率,而“辣”卻能防止及通身抗溼的微妙作用。還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古典但不失親情的大桌飯菜也是突顯了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顯方式。在食源的開發方面有獨特見解的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物質的財富及精神財富,值得向全世界推薦。
可小小的紅色編織狀的中國結卻凝聚著那深深的文化。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如一絲一縷被編入了這中華古老的文明中。它是原曲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後演變今日的裝飾手藝。象徵著團結,幸福平安,特別是在民間,它精緻的做工深受大眾的喜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侃侃而談不知聊到幾時,其中的魅力,影響卻是不可棄的瑰寶。
“傳統文化熱”中的冷思考 篇9
國三作文 ,1307字最近,全國各地都掀起一股“傳統文化熱”。名人講《論語》心得,歷史劇熱播,各種所謂“私塾”此起彼伏,大型考試中傳統文化知識高頻出現……
可是,這種“傳統文化熱”真的能夠起到普及傳統文化的作用嗎?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在正確理解傳統文化的條件下,部分“傳統文化熱”的確有普及傳統文化的作用。自“十年文革”以來,全國在極長一段時間內,奉行“崇洋媚外”思想,試圖以西方文化填補國人的思想空白。可是,由於中西方價值觀及倫理觀的不同,西方文化很快在中國“架空”,成了一句毫無實際意義的口號。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人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狀況不斷改善的同時,開始對思想層次有了更深的追求。在這種社會需求不斷髮展的背景下,像易中天、于丹這樣的人物便應運而生。這些人的出現,讓國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傳統文化的普及和發展。這一點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在對普及傳統文化的錯誤理解下的“傳統文化熱”,不僅不能起到普及傳統文化的作用,有時還會適得其反,讓傳統文化的真面目愈加模糊。
有一次,我聽周圍的朋友們說,有位在“私塾”學習傳統文化的同學熟讀《孝經》、《大學》,已能達到倒背如流的境界。我聽後好奇地問:“那他一定在古文理解方面是個一等一的人才了吧?”那位朋友笑了笑,然後說了一句我到現在都會震驚不已的話。
他說,那名同學的“私塾”老師不要求理解,只要背過就行。
這個例項就反映了當今普及傳統文化的兩大問題:知識化和應試化。
由於當今校外普及傳統文化的渠道較少,所以普及傳統文化的希望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在校學生身上。許多學校便抓住這個時機,通過單方面灌輸古詩文等方式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這樣做在當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態勢下自然不能說是不對,但很多人——尤其是學生——忽略了一點:傳統文化不僅由知識構成,還蘊含著經過五千年文化積澱的哲理和代代相傳的教誨。諸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之類,怎麼可能僅僅通過書本來實現所謂的“普及”呢?真正的中華傳統文化,應該深深地植入進國民素質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人,而不是僅僅坐在書桌前,嚷嚷幾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算了事。在當今社會中“扶不扶”問題比比皆是的背景下,我們怎能僅從試題方面斷定傳統文化真的被普及了呢?
傳統文化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只有運用合適的方法,才能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真正普及,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我相信,當真正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每個人心中時,東方雄獅的怒吼將響徹雲霄,東方巨龍將重新翱翔天際!
節日中的傳統文化 篇10
國一作文 ,1591字我國的歷史悠久,自古流傳下來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在各個傳統的節日當中就可以體現出它的豐富內涵。
春節,可以說它是我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一提到她大家就會想到一個字“新”—新年,新衣,新錢,新的事。她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一年之計在於春”自然這個辭舊迎新的節日就叫“春節”。春節是一個閤家團圓的節日,在這一天裡,在外上學的、工作的親人全都要趕回家中,包餃子吃團圓飯,然後在起談天說地,在一起看電視,過通宵,然後在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放鞭炮,其樂融融共渡幸福時刻。為什麼人們一到春節就要這樣做呢?這就是古代傳統文化造就的了。新年的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大家看看餃子的形狀是不是很像古代的元寶呢?我們的古人心思細巧,把麵皮裡包上餡捏成元寶形狀,寓意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幸福安康。當然也少不了掛燈籠,貼對聯和福字,還有放鞭炮,這都是為了驅趕年獸,當然這只是傳說,福字的貼法也不同,有人正貼,有人倒貼,正貼福字解釋成福正了,倒貼福字解釋成福到了。想想是不是很有講究?這紅紅火火的新春景象正是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
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次月圓的日子,一提到她大家就會想起一種食品“湯圓”,在這一天里人們都要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那幸福就從湯圓的香濃中流露出來了。民間流傳著“過了十五才過了年”的說法,我想古人也許是想借用這小小湯圓給春節畫一個圓滿句號,也可能是暗示在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能取得圓滿。想想是不是很有學問?原來古人對這外慧內秀的小湯圓有種寄予啊!。
清明節,一提起她人們就會想到一個字“祭”,自然會有種肅穆的感覺,同時也有一種溫暖撲面而來,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是春天真正到來的時節,告別了冷酷蕭索冬天的大地又迎來了新的生機。在北方的清明節裡,小草吐出了新芽,樹枝也柔軟起來,金黃的迎春花盛開著,美麗極了,而在這一天,人們要去掃墓祭奠死去的親人和祖先,我想古人把清時節安排在生機盎然的時節裡是對逝者的尊重,同時也是暗示後人要不斷進取,煥發勃勃生機。想想是不是很有門道?原來古人對這個節日有種寄託啊!
端午節,一提到她人們就會想起一種食物“粽子”,自然就會想起一個人屈原,他是春秋時楚國著名的詩人,他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創造了離騷體對後世影響極大。他一心想報效楚國,但受小人誣陷,被流放邊疆,被流放的屈原仍然思念祖國,滿腔的愛國熱情無處寄託最終投汩羅江自盡了。在屈原投江後悲慟的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把糯米糰扔入江中,慢慢地就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粽子的傳統習俗了。而人們在江中划船扔粽子的行為,慢慢地就衍變成了現在賽龍舟。在屈原的作品中無處不體現出自身高貴純潔的美好追求與人格修養。所以古人為了紀念他就將他投江的那天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想想是不是很有來歷?原來古人對這個節日有種追念啊!
中秋節,一提起她人們自然會想起一個字“圓”,月圓,人圓,事事圓。這一天當然少不了吃月餅,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香甜的月餅,品茶,賞月,聊天,那情景真是美輪美奐啊。可誰知道古人為什麼定農曆的八月十五為中秋呢?原來自古皇帝就有“春朝日,秋祭月”的規矩,秋就要拜月,而八月正是秋天的中間一個月,十五又是月圓之日,所以皇帝選擇這一天來拜月,後來文人,大夫也紛紛效仿。而“秋”又有莊稼成熟之意,農作物在秋天成熟,收穫,百姓們也因此期盼中秋的來臨。還有傳說嫦娥奔月也是這一天,所以八月十五就定為中秋節了。吃月餅代表月圓人團圓。古人從正月十五的湯圓到八月十五的月餅,想想是不是很有文章?原來中秋節體現更大的圓滿啊!
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離不開兩個字“團圓”,在團圓的背後自然體現了一種親情。在傳統節日文化中,我們可以尋找到我們人類祖先戰勝自然,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勇敢,經驗和智慧,同時也能體會到人類對於自然力量的敬畏尊重以及對古人美好品格的推崇。我們要將這些傳統節日世世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