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方塊之美相關作文20篇

中華方塊之美 篇1

高二作文 ,1004字

夏商周,華夏文明伊始,甲骨文被創造出來;秦統一六國,小篆即刻面世;唐宋大好盛世“顏體”、“柳體”數不勝數……直到今天的簡體字,泱泱華夏五千年曆史的長河中,中華文字的發展從未間斷,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華夏兒女的傳承。

漢字之美即中華兒女人格之美。

漢字的魄力是巨大的。它之下衍生出的文化,早在唐朝就吸引了日本學士,他們遊歷中國,學習漢文化,根據漢字創出本國文字。只不過這位“學生”對他的“老師”恩將仇報,施以惡行,在這場慘無人道的戰爭中,中國人民眾志成城,保家衛國,擊敗侵略者。漢文化經受住打擊,更加散發出光芒!我們之所以勝利,是因為我們相信:“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天地。”我們腳下踏著的這片土地,它所孕育出的文化,這文化所滋養的兒女,他們的力量是巨大的。

漢字的文化是深厚的。我們學習漢字,要做到“音”、”形”、“意”結合,這話是不錯的,每個字都有它所蘊含的不同意義,例如“明”字,一個太陽,一輪月亮,傳遞出的光芒不就是“明”嗎?“忍”字像一把刀刃放在心頭上,形象的傳遞出一種欲罷不能的心理狀態,這不就是忍嗎?再比如“正”,我們常說,做人要“行得正”、身正不怕影子斜”,一橫一豎間毫不不曲折,毫不拖泥帶水,這不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正“嗎?字是人造出來的,只有理解它本身的含義,這個字才是有靈魂的,漢字的文化是中國人賦予的,也只有中華兒女才能賦予漢字予靈魂。

漢字的文化是多元的。在這個全球化一體化的多元時代,文化的碰撞交融是普遍的。漢字,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國家語言符號,它經歷了不計其數的戰爭洗禮,文字獄的摧殘,但他仍然頑強地活下來,並且越來越在國際舞臺上散發出獨有的魅力,是因為它和中國人一樣,一直保持著本心,並且不斷的開拓創新,交融貫通,才在歲月長河中歷久彌新。

“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漢字與億萬華夏兒女正在走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一起寫堂堂真正方塊字,做堂堂正正中國人,共同敘寫中華方塊之美!

中華服飾之美 篇2

國三作文 ,864字

冬日的午後,溫暖柔和的陽光灑落在桌上的那一杯熱騰騰的紅茶上,我坐在舒適宜人的藤椅上,仔細品讀手中這本書—《中國風俗》。

本書分六章,每一章都講述著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風俗系列,讓人大開眼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章:“服裝之俗”的內容。這一章分別介紹了惠安女服飾、苗族服飾和回族服飾。

第一節介紹惠安女服飾。惠安女是福建惠安沿海一帶的婦女,她們頭披花頭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藍色斜襟短衫,下著寬大黑褲,清麗脫俗。這頭巾一般為藍色的小花,襯以白底,顯得活潑可愛;頭巾緊捂眉眼和口鼻,襯出惠安女的含蓄和恬靜。當地婦女以勤儉樸素、吃苦耐勞著稱,所以我非常喜歡這一服裝文化。其簡潔乾淨,把婦女之美、勞動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沒有光滑的外表,沒有亮麗的首飾,只有踏實穩重的勞動生活,給人一種溫暖可靠的感覺。

第二節介紹的苗族服飾也是中國服飾文化的亮點。與惠安女服飾相反,苗族服飾更注重首飾,例如:頭帕。苗族喜愛頭帕有其豐富的社會現實基礎和心理基礎,因為苗族人認為一個人的頭部非常重要,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包頭帕是一種服飾方式,也是一門傳統藝術。苗族最令人矚目的就是銀飾,造型或呈四稜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則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看到書中的圖片就知道此類飾品很高貴富麗,這正是苗族的服飾文化特點。我們看到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正是蘊含著苗族在與自然的抗衡中對事物的認識和昇華,當你欣賞苗族刺繡蠟染圖案時,可以將數學公式、幾何原理套入進行計算,其圖案結構間的等距、對稱關係是分毫不差的,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底蘊所在,令我由衷的佩服。

最後一節談到回族服飾。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講究的人會在帽子上繡上精美圖案;婦女們常戴蓋頭,顯得秀麗大方,莊重優雅,足以體現鮮明的民族和地區特色。

《中國風俗》這本書中介紹的中國服飾絢麗多彩,精美絕倫,各具特色。中國服飾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澱,閃耀著民族的智慧,更是民族的靈魂,我們應該多瞭解和滲透中華文化的精髓,學習並延續中華文化的精神!

共享中華傳統之美 篇3

國二作文 ,884字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共享資源正慢慢地滲入每個人的生活,同時,也在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理念。

在這個共享的時代,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面變的更加得充足與便利。但我認為,在人們的精神領域方面,我們是不是更加應該做到一種共享?

各類電子產品運用的普及之後,生活中卻不免出現了這樣一些尷尬的場面:提筆忘字、“白字先生”……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人們都是以書信的方法來與他人進行交流,從而也就有了“鴻雁傳書”此類的佳話。寫書法,能寫一手漂亮的中國字,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傳統美德,所以,在這共享時代,我們更應共享中華傳統之美。

想起我的爺爺,這是位淡雅的老人。每個夜晚,書房中總是飄散出一陣淡淡的墨香,那時我便知道,又是爺爺在練習書法了。一日。我正幫爺爺磨著墨,看著那碑帖上龍飛鳳舞的字跡,或像美人溫婉、或像將軍威嚴、有時或如春風拂面,而有時又如北風凜冽。至此,我不由地入了迷,便拉著爺爺讓他來教我寫字。直到現在,我仍還記得當時爺爺臉上浮現的那抹欣喜的笑容。

從那以後,每個夜晚便可以在書桌前看到我與爺爺的身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安逸而堅定。是爺爺,將中華傳統之美深深烙刻在了幼時我的心靈上。

待我上小學,我遇到了我的書法老師,我記得他第一次給我寫的四個字叫做“初心不變”,那時他說:“現在對書法感興趣的小孩不多,既然你們決定要學習書法,那我就希望你們可以堅持,把這門傳統文化好好傳承下去。”從最初的一個筆畫、一個字,到現在的一首詩詞、一篇文章、一本碑帖,書法正悄悄地與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我仍能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寫書法,這似乎依舊成為了一種習慣。每次臨摹碑帖,都像是在體會著當時他們寫作時的心情,也像是在與他們談論著相同的興趣。在書法這條道路上,我不曾停歇,一直堅持著,堅持著……

書法,這蘊含著中國特色文化的精靈,穿越了歷史的塵埃,跨過了文化的長河,依舊浸潤著每個華夏子孫的心田。千年後,逝去了紙張的柔軟,留下了淡淡的墨香。

在這個共享的時代,不僅僅是書法,更多的中華傳統都應共享。我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共享中華傳統之美,這才不愧與作為一名中國人。

中華詩詞之美 篇4

國小四年級作文 ,1194字

歷經數千年的積澱,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留給我們無數優美的詩詞。這些詩詞中我們不僅可以領略春夏秋冬的四時變化,高山流水的山河魅力,更可以感受親情友情的可貴,悲喜交加的情懷。

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感受“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春之美;在“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中感受“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夏日的豐收喜悅之情;在“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中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秋日之情;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感悟“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冬日溫暖的友情。

詩詞中,我仰望“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期待著“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當我步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同時卻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祖國山河帶給我們的不僅是雄偉壯麗,更激發出“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英雄氣概。

在“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的離別中,感受著“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的那種不捨,在“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的詞中,感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涼,在“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中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豪放,更在“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感懷所欲而不能的無奈。

詩詞中,我感受“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更感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雖明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可貴,可我更欣賞“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哪怕我“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五千年文明留給我們如此絢爛的詩詞,詩詞中,我感悟春夏秋冬,領悟美麗山河,珍惜綿綿友情,更激發我作為一箇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我要為我的祖國做更多的貢獻,譜寫更加美麗的詩詞,讓美麗富強的祖國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中華文化之基石——漢字 篇5

高一作文 ,409字 篇美文,一卷卷古文,一本本著作。

小時候,我對漢字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每次媽媽買練字本回來給我練字時,我便歡天喜地地捧著練字本到書房專心地寫起字來,我寫著寫著,常常為我面前的這一個個方塊字而動情。它們像一群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耍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

中華兒女對漢字的感情是無法形容的,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親切,一種由衷的崇敬。漢字是最優秀的藝術,唯有它能發展成為一門“書法藝術”,在各位書法家的筆下,神奇漢字更是魅力四射。

在當今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更應該熱愛自己的文字,傳承自己的文字,傳承自己的文化,讓漢字這個中華文化的瑰寶永遠閃爍著它那迷人的光輝。漢字的飄逸、整齊、輕盈、歡快,像中國人,堅韌不拔、端端正正,是中國百年來的文化精髓。

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不但要牢記歷史,更要熱愛自己的文化,最愛那先生教的方塊字兒,如同做人一樣,橫平豎直,堂堂正正。

品中華文化之芳香 篇6

高二作文 ,833字

開啟書本,拈一朵文學之花,品一杯淡雅清茶,四周氤氳著中華文化的獨特芳香,細細品讀,回味無窮。

文化,不知於何時,你突然出現;不知於何處,你開始熠熠發光。

也許是在遠古,你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帶著先哲們的不朽之作,輕輕地靠近了我。在很遠的時代,你便流行於民間。但我真正地認識你,便是在讀《詩經》的時候。305首詩歌的確是一種文化,開創了現實主義詩歌之路。

在戰國七雄的戰爭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戰亂平息,始皇統一天下後,你便悄悄地帶上了《離騷》上路。這對你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筆極為可觀的財富。不得不佩服你,因為經得住時間的沉澱,往往是永恆的東西。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華文化的復興也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面前。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經滄桑,但仍昂首屹立於世界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乘一隻孤舟,在碧波盪漾的歷史長河中划行—中華文化是一部巨集篇巨幅的文化發展長卷,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盛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都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貫穿始終,一脈相承;都無一不是把中華文化作為民族振興和獨立解放的精神支撐和動力。因此,“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既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

神州大地,處處絃歌之聲;誦讀經典,品文化之芳香。

既知中華文化為核心,那我們應當怎樣做呢?我想:傳承中華文化需要創新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實現“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機制體制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改革目標,必須以人民為本,滿足人民的需求。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為實現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中國未來之美 篇7

國三作文 ,875字

中國,我的祖國。它如一隻沉睡了千年的雄獅,最後它終於發出了雷鳴般地怒吼,讓每個國家不得不顧及它的存在。

中國它是一個遭受了強大暴風雨,經受多次折磨的國家,它在1900年時遭受了英、俄、德、美、日、意、奧八個國家同時向它侵略的沉重打擊;在1937年它又遭受了失去人性的國家—日本的燒、殺、搶、掠,最為明顯的便是南京大屠殺那一幕了。中國人死傷無數,慘不忍睹而日本人卻得意洋洋,以為已經戰勝了中國,但日本人完全想錯了,這並沒有使中國失去它的本其之真正精神,反而使中國的脊樑更硬、更挺,為保衛自己的國家全國人民團結一致,不怕犧牲。終於在不久之後日本人被國人民這種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所擊敗,直到毛主席在1949年站在天安門廣場上鏗鏘有力地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我們的腰桿便又進一步挺直,這次我們中國人民真正地站起來了。

從此,我國快速地發展起來了,使各國不得不另眼相看,引起關注了。

記得我十幾年前那次隨父母回故鄉,故鄉實在太落後了,連條像樣地馬路都沒有,別說私車了。一回家鄉我們就不得不走幾公里的山路,並且村子裡的房子全部都低矮平小的小屋子,這讓有點害怕。可就在今年暑假我回故鄉那情景簡直令我不可思議,就近十年的時間家鄉的變化竟如此之大,條條筆直乾淨的馬路上車輛有序地開著,房屋也都美麗洋氣大方舒適,房屋外都有美麗的瓷磚加以裝飾,讓房子也穿上一件光彩照人的新衣,洗澡需要的熱水也改用太陽能或電熱水器了,這此看得的小事的改變也不就暗示著我國經濟地蓬勃發展嗎?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吃得健康、穿得時尚,行的方便這些都暗示著國家在不停地發展。

國家的國際地位也不斷地提高,軍事能力以及武器的改進,航空技術地提高都展現出中國發展力的大。城市的美麗,顯出了它的生機勃勃,日趨向上的發展,環境的改變也蘊含著中國人的素質在不斷提高。

中國是不斷地進步,但國人切不可驕傲。

中國夢,我的夢,中國之美會繼續延伸直到世界之盡頭,美麗中國需我們每一位國人努力奮鬥,團結一致共同創造我們祖國的未來之美!構建美麗中國!少年強則國強!

方寸之美 篇8

國三作文 ,726字

從一粒沙裡看世界

從一朵野花體悟天堂

用你的掌心把握無窮

用一小時來了解永恆

—題記

太陽初升的一霎,巨浪拍案的一瞬,花兒綻開的一刻,最美處,莫過於方寸之間。

“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錢塘江大潮來時,見一波江水由遠至近,漸漸匯聚,浪越漲越大,越漲越高,當他到達喇叭口時,只見入口處如蛟龍出海般升起一排巨浪,剎那間,鳴聲如雷,水瀉如雨,雖然只有一次爆發,但感覺世間極致之壯美,都匯聚在眼前的景色了。

“曇花一現祗為緣,魂夢相依情難牽。”曇花一生之中只能怒放兩小時,與玫瑰,牡丹等其他花比起來,自然相形見拙。但其魅力,都集中在開花時的方寸之間了。月夜靜謐處,花苞悄然變化,花瓣層層綻開,吐出其中嬌小花蕊。怒放時,花瓣完全張開,雪白色與黃色相互映襯,黑夜之中形成唯美之景,但同時也在毀滅自己的生命。花瓣終將閉合,而曾經的淡雅之美與怒放的生命,都彷彿氤氳在空氣中,隨風飄散了。

“刀斧斫不開,靈機絕點埃。”釋迦摩尼於菩提樹下思考,終於頓悟“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悟懂了整個世界;曹操與觥籌交錯之中,明白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將心比心的道理,從此身邊再不缺能人志士;讀完《遊俠列傳》後,李白寫下“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時,才終於理解了士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恩。

然而,方寸之美,豈只存在於瞬間?瞬間的美麗,包蘊過程的厚重。

錢塘江大潮之爆發,曇花之一瞬怒放,思想之靈光一現,這些存在於方寸之間的美,離不開沉澱二字。若沒有江水的積澱,就永遠沒有潮水的出現;若沒有一生的等待,就不會有曇花綻開的驚豔;若沒有平時的思考與理解,就永遠不會有連城之璧的瞬間感悟。偶然的發生,必有其必然;瞬間的美麗,也即是永恆。

方寸之美,美在永恆。

探尋中國漢字之美 篇9

國一作文 ,1099字

回首千古華夏,漢字走過甲骨成泥,鐘鼎斑駁,竹簡絹帛的古老歲月,歷經秦朝的篆書,漢朝前期的隸書,直到漢朝末期才形成了筆畫平直,形體端正的方塊形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是由偏旁和筆畫來組成,各種筆畫在一個平面裡多向展開,構造複雜多變。中國漢字之美,美在形態,美在音韻,美在靈性。

中國漢字具有形態之美。原始的中國漢字是一種表意的象形文字,字形跟字義、字音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絡,它是形、音、義的結合體。老祖宗造字,不僅融會了字的靈動美觀,更糅合進了人的喜怒哀樂。一個字如果說是一幅圖畫,那麼一個詞、一個句子乃至整篇文章便是視感極強的世界了。如“月”的形狀像月牙,“山”似隆起的連綿山峰,“果”讓人想到樹上碩果累累等等。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只有短短的十二個字,六種景物,便可勾勒出一幅天涯遊子漂泊他鄉的“離人秋思圖”來。中國漢字這一種表意功能,是西方文字所無法企及的。因此,中國漢字具有形態之美。

中國漢字具有音韻之美。一般來說,一個漢字代表一個音節。有的漢字一個音節有好多個漢字來記錄,如“xī”音節就有“西、吸、溪……”;有的漢字還表示幾個音節,如“和”可表示為“hé、hè、huó、huò、hú”五個音節;還有些字可以通過聲旁確定音類或大致的讀音,如“張、倀、萇、悵”等,“長”就是這組字的聲旁。字有平聲、仄聲,平聲、仄聲又可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過去還有入聲。聲音有高有低、長短起伏,讀起來讓人慷慨激昂,讓人熱情奔放,讓人心娛神悅。優美的漢字讓你聆聽高山流水的琴絃,讓你聆聽蘇東坡月下把酒、仰望蒼天的聲聲發問。在人生受挫之時,讀幾首詩,背幾句詞,你會感到心曠神怡、豁然開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唱出了我們希望與信心的高昂強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的平仄格式構成語調的高低起伏。思鄉情感無處訴說,吟讀時語調應呈現出來自心靈的跌宕,兩個“頭”字發音時應夾雜著嘆息聲,讓人感到悲情的詩意美。因此,中國漢字具有音韻之美。

中國漢字具有靈性之美。漢字雖然是由橫豎點撇捺組合而成的字形,但它們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有著獨特性格的精靈。每個字都有著不同的風韻。如“哭”字一看就像是流淚,“笑”字一看就像是竹子笑彎腰的形態,“重”字一望就有沉墜感等。漢字的變化無窮無盡,本身就具有靈性之美,足使我們為之動情。漢字自身就有一個想像的天地,任我們飛翔和馳騁在知識的海洋裡,享受無窮的樂趣。因此,中國漢字具有靈性之美。

中國漢字承載著華夏子孫的生活情感和美好理想,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漢字的形態之美、音韻之美及靈性之美。

中華服飾之璀璨 篇10

高一作文 ,1097字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一個炎黃子孫在深愛這片熱土的同時,也深深迷戀著這燦爛的文化。我們在感嘆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是如何的璀璨輝煌、燦爛深邃、美妙絕倫的時候,更需要考慮的是,我們該如何傳承?

我國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而各個民族都有著代表其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飾,而對於中華主體的漢族,其民族服飾,我相信為今知之者甚少矣。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締造了五千年的輝煌,絢爛多彩的服飾著裝,優美動聽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決勝千里的兵法謀略,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仁政天下的民本思想……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史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裝,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通過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輿服志千年不變。漢服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經史子集裡找到依據。從黃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時間裡,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寬衣大袖,灑脫飄逸的漢服是漢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寄託了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情感,是華夏民族精神不滅的象徵。

沈從文所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中國歷史上下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之間服飾文化絢麗多彩。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唐代服飾,特別是女子裝束,不光為當時人們所崇尚,甚至於今日人們觀賞唐代服飾,亦覺興奮異常。這裡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其色彩也非濃豔不取,各種鮮麗的顏色爭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銀雜之,愈顯炫人眼目。其裝飾圖案,無不鳥獸成雙,花團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謂一派大唐盛景。唐朝在現今服飾界,和對以後服飾業的影響,是它無與倫比的文化藝術與精神風貌。它呈現出唐朝文化處於巔峰與極盛狀態時,萬紫千紅,千姿百態和橫貫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渾大氣。唐朝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輻射力,對服飾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們受用無窮,並福廕著後世子子孫孫。

中華服飾對文史研究、考古斷代、古典文學註釋、古代生活的觀察都有參考價值;既予電影電視、歷史劇演出及歷史畫創作的人士以有益幫助,也予工藝美術、服飾、髮型、飾物設計以參考。

服飾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歷史發展和社會時尚嬗替的標誌之一。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片言難盡其詳。源遠流長的古文明需要我們傳遞,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等待我們傳承。

中華英雄之信念 篇11

國小四年級作文 ,323字

“信念不是鐵錘下繚亂紛飛的火花,而是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

那些中華英雄們,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沉思。或許他們做得事很普通,不引人注意,但那顆熱情的心,是永燃不息的。

雷鋒的愛國愛民,勤儉節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抱著平凡心,做著平凡事。但在大家眼裡,雷鋒是偉大的。為什麼可以從平凡變為偉大?他虛心做事,其實雷鋒只是一個代表,今天能夠像雷鋒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

當翻開這本書,你會看到一個比你想象更出色的雷鋒。因為那時社會窮,雷鋒沒有隻想著自己,他並不自私,雷鋒為他人著想,甚至都沒把自己放在眼裡。因為什麼?因為他相信祖國必將會繁榮昌盛;他對他所想得到的要求很低,他不想拖累別人。

中華英雄們,這是一種信念,靠的都是信念。他是一種永不磨滅的精神。

禮讚中華文化之魂 篇12

高一作文 ,1428字

“國學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中國乃禮儀之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北宋大儒張橫渠說出這番話來,尤見國學之重。國學為天地立心,汲取天地之精華,聚集萬物之靈氣;國學為生民立命,教人誨人,賦予生命以意義;國學為往聖繼絕學,承聖人之思想,傳萬世之至道;國學為萬世開太平,以文化治國,開大同。國學在整個中國的發展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謂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文化之魂”。

國學所含甚廣,複雜玄幻、博大精深而又時時刻刻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國學,正成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積澱下來凝結成的精華,成為我們中國人引以為傲的資本。學習國學,意義非凡。

中華文化自古傳承。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孔孟儒家,老莊道家,墨子墨家,韓非法家……自成一路,各成學派。儒家的“仁”,遊說主張仁政,遭“焚書坑儒”,卻又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的“無為”、“順其自然”傳出“長生不老之術”,也有“煉丹士”……種種學派,成了國學;種種思想,融於國學。在這百家爭鳴的時代,每一種思想,都立天地之心。

詩賦駢文唐詩宋詞元曲,代代沉澱,如今還存在的,必是精華。有醉酒發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有展望未來,不懼艱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志;有臨江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的豪邁;也有面對小橋流水人家之景,發出“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嘆息。國學,為往聖繼絕學,凝結成國文化。

國學不僅包含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為國文化,他還體現在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人相敬是中國自古而然的傳統。例如,蘇東坡與王安石這兩個反變法與變法之政敵,其實彼此都欣賞對方才幹。蘇東坡被朝廷重新起用時,王安石晚年卻罷相居南京,蘇東坡便特地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兩人交談甚歡,更加相互欣賞,彼此感到相知更深、人格昇華。曹丕又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與文人間相互欣賞,又相互競爭,多元的中華文化在這種競爭中發展,熔鑄成中華文化之魂。

如今的我們,從小時開始背誦《三字經》,捧著《論語》,背誦唐詩,誦讀文章。我們深受國學的影響。學習國學,似乎世界都有了文氣,感受到老祖宗用生命踐行出來的精神財富的美麗。學習國學,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魂的魅力。國學教化國民,教我們修身養性,成為中國人立命之本。每每誦讀國學經典,時常就會想到古代私塾中書生搖頭晃腦大聲背誦“四書”“五經”的景象,想到學生們在學校背誦語文,朗朗書聲不絕於耳。

真正的國學還遠不止於詩詞篇賦,古文經典。現代的文明發展是如此迅速,而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正漸漸忽視這古老的文化的另一部分。那蘊藏在那詩句中的,古人們踐行生命的意義所傳下來的精神,更是我們所傳頌的中華文化的魂,更是國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顏回居陋巷不堪其憂,廉頗負荊請罪,楊時程門立雪……這些,更是國學,更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更是中華文化的魂!學習國學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使我們骨子裡的那份美德得以永存。正是這種自古至今所傳承下來的中華傳統,開萬世之太平。

處於當今社會,學習國學的原因固然有很多。而最重要的,也正是國學意義的體現:面對腐朽的文化、激烈的競爭、巨大的壓力,我們要先學好古人留下的先進文化,在此之後,更用國學的精神文明充實自我,讓溶在華夏民族血液裡的那份美德永存!禮讚國學,禮讚中華文化之魂,讓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文化魂傳承,發揚!

記憶中的方言之旅 篇13

國小四年級作文 ,707字

生命之中總會有一些記憶深埋心底,儘管時間飛逝,它們也不會因此消了顏色,褪了芬芳,反而會在時間的沖洗下越發鮮豔,成為那親切的懷戀。

方言是我來到世上最先接觸到的文化,它保留了家鄉獨特的民俗傳統,成為了漂泊他鄉的遊人溫暖的精神指引和心靈皈依。

我的記憶中,方言代表了親情和溫暖,更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如今我離開了出生的家鄉,方言與我的紐帶卻依然還在,並且永遠存在。

“七瓦!”我一聽便知道是來自奶奶純地道的溫州話,它的意思是“吃飯!”,我狂奔到飯桌,看著桌上有:油淋淋的紅燒肉、綠油油的花菜、噴香噴香的烤魚豆腐,爬上椅子,伸手抓起一塊豆腐,正要遞到嘴中,“啪”,一下子,被爸爸打掉了,“非埃此!”爸爸豎起眉毛,把我從椅子上拉下來。現在想起,當時家裡的客人大約有五六個,客人還沒上桌,主人就先開始吃了,的確,成何體統。方言的意思是“不許吃”,幼小的我從未見過父親生氣,低著頭紅著臉,跑得離桌子遠遠的。從那以後,我決不會比客人先動筷子,這是爸爸用方言教會我的道理,回想起它,腦子裡便冒出的是那句來自方言的道理,亦是做人的道理。

不知為何,在遠離家鄉的土地上,聽見幾句方言,或是看見家鄉的車牌,就會感到無比的親切。或是和老鄉談上幾句天,就會感到一陣溫暖和輕鬆。

可是如今,我記憶中的方言越來越淡,家中言語的幾乎都是普通話,也因為更少的次數回老家,方言幾乎都用不上了。所以,我提倡,我們的生命多多充滿方言,它會使我們的生活更有色彩。

記憶中的方言,不盡充滿了溫暖,還有一種對我的要求,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記憶中的方言,是奶奶教會我的,是爸爸教我運用的,是媽媽讓我愛上的。方言,不只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家人之間的交流,心靈的碰撞。

中國漢字之美 篇14

國小五年級作文 ,816字

“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漢字的歷史十分悠久,一個漢字就是一幅圖畫,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漢字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語言符號。

漢字是最神奇的,添一橫或一豎就會變幻無窮。例如“日”添一橫變成“目”,添一豎變成“田”……漢字除了神奇,還有許多含義哩!

“家”,我們都認識的字,可你想過“家”字的含義嗎?“家”字分成“宀”和“豕”,在以前,“宀”指房屋,“豕”指豬,表示房屋上面住人,下面住豬,有人有物質保障,這樣才真正稱得上是“家”。

“敏”字拆開來是“每”和“文”,含義就是:“每”天讀幾篇“文”章,多增長些知識,人才會越發聰明、敏捷。

“信”字,可拆分為“人”和“言”,不言而喻,就是說指一個人說話要一諾千金,“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人言立信,做人一定要有信用。

“聰”,分為“耳”、“?R”、“口”、“心”四部分,指的是上課時用耳朵專心聽;用眼睛仔細觀察;用嘴巴大膽地說;用心專注地記。只要做到這幾點,就能成為一個聰明人。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應該像愛自己一樣去愛每一個漢字,正確書寫,合理地運用漢字,讓漢字發揮自己最大的魅力。

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 篇15

國小六年級作文 ,507字

說起周恩來總理,固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崛起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而他提出的理念“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明智。對於我們新一代中小學生而言,書籍更多了,選擇也更多了。因此,我們應閱讀更多書籍。讀書,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國家。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麼?就是要博覽群書,全面發展,敢於創新,為“富國強民”而努力。它不僅是對習主席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精神的傳承與響應,是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也是激勵我們青少年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

愛讀書,但讀書要有選擇,要讀名著,史實及名小說,對於這些,我們要精讀,做批註,將好詞好句爛熟於心。但對於閒書是要儘量少讀或不讀的。另外,讀報也是一種閱讀的好方法。

讀書雖好,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銘記古訓,牢記於心!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醫藥之根 篇16

高二作文 ,1088字

人類對藥物的認識,最初是在於尋找食物相連的。在原始時期,我們祖先由於採集植物與狩獵,接觸並逐漸瞭解這些植物與動物,並逐漸認識到一些自然的藥性與毒性。在古籍中記載的“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反映了我們祖先尋找和認識藥物的艱辛,通過無數次的試驗,觀察,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也成了現代中醫藥之根。

隨著草本植物不斷地被發現,中藥也逐漸的慢慢生根發芽,長出強有力的根莖。人們通過長期醫療實踐中不斷繼承,發展,總結使得藥物品種,治療方法等日益豐富,並著之於史書典籍。說到關於藥物記載的文獻,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想到了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他以畢生精力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7年才編成《本草綱目》集中國封建時期藥學成就之大成。對中藥發展乃至世界科學都具有很大的貢獻。

《本草綱目》的成功真切的讓我感受到了中醫藥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簡單的認為原始的中醫藥可以分三大型別:冷,中,熱。若體內發熱,則用涼性藥物緩解;若體內發冷,則用熱性藥物緩解,隨著疾病的增多,病毒急增,人們發現這種治療方法過於簡單,以至於不能滿足人們對生命的需求。於是根據不斷的創新發展,依託最基本的藥物記載和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融入一些西方醫學的長處,發展中國醫藥學。在中國近代全盤否定中國思潮的背景下中國醫藥學包容並創新發展,才有了現代醫學的繼承。中國醫藥學到現在也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與疾病戰鬥的豐富成果。但在繼承中醫藥方面我們也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中國醫藥學在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思潮的背景下發展,既體現了中華醫藥文化源遠流長的特點又體現了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說起中醫藥文化強大的包容性當然要數近幾年屠呦呦在與西方藥學和科技的有機結合的背景下,利用中醫藥學提取出治療瘧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說:“沒有傳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價值。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中西醫學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這為中醫藥指明方向。應當深入挖掘醫學寶庫中的精華,努力實現與現代健康相通,服務人類,促進人類健康。”是啊,只有傳承發展才能創新,中華文化只根蓬勃發展,我們應該努力挖掘精華,傳承精華。

從神農嘗百草到《本草綱目》我不僅領略到了中醫藥的獨特魅力和古人睿智與中藥的神奇。更讓我領略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這棵蓬勃大樹,根已經牢牢地紮在地裡,我們要做的繼承與發展,是努力學習讓中華文化之根越扎越深。

傳承中華文明之根 篇17

高一作文 ,983字

中華傳統文明,源遠流長,從古於今,從現代追想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明顧名思義,便是從古代一貫流傳於今的教化,這些文明都是前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譬如,屈原是明朗節的代表,屈原假若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義士,供在中國莫大的義士陵園。

由於屈老的堅貞不平,為國為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本身的生命,也不會為了一點小甜頭,而出賣國家出賣自身的人品,不會踐踏自身的尊嚴。屈原死後,他的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雖然他一向活在人們的心中,然則現實中還是須要表示一下的,他們在屈原自殺的江中划著划子,撒著用葉子包著的米團,人們覺得這樣魚蝦就會吃這些米團,而不會吃屈原的軀體了。由此在江中盪舟變成了賽龍舟,撒米團演變成了現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終日人們把那整日定位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的紀念日,每年的4月4日便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們叫它“清朗節”。

比方這樣事例還有良多,很多人確定都不清晰,在大年夜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相傳每年有整日,有個叫“年獸”來擾亂住戶的安好,出住戶糧食,毀他們的屋子,弄的他們民氣惶惶。然而看年獸那麼凶惡偉岸,他們卻又不敢與之抗拒,終於有整日他們發現年獸怕響聲,於是家家戶戶都在年獸來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獸聽見這些鞭炮響聲,嚇得落荒而逃,人們終於又回到了平靜的生存。那天就成了除夜春節,即是這麼來的,家家戶戶都要過年,給紅包,這樣才吉祥,說這一年都會富富貴貴,安好無事。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明,我們正午的傳統文明節,是以源遠流長,就說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外相,還有多少好多的傳統教化是我們所不?解的,便是有了這些傳統文明我們才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明代表了我國古代到這日,蒼生的聰敏結晶。

便是靠的這些傳統教化,而即是這些傳統教化是別的國家,乃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後果,是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教化又是博大精煉的,你想摹擬想複製那是遠遠弗成能的。借使是簡簡單單的,有何是堪稱“傳統”這兩個字,就算再給你十年,五十年以至一百年,它只會越來越神祕,你永遠清楚的不是它的外相,其精闢,而是很博識,特別的精湛。

是以我說中華傳統教化是源遠流長,是博大精良,是獨一無二的。

誦中華經典做美德少年 篇18

國小四年級作文 ,674字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數不盡的古詩詞,把人帶到美妙的意境;充滿做人做事智慧的《論語》、《三字經》、《弟子規》,讓一代代人百讀不厭,甚至終身陪伴……

《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使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所以每個人既不能自滿,也不能自卑;只要我們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慢慢我們就會擁有更多的優點更多的美德,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的班級裡就有很多的“老師”:從學霸徐子墨身上我學到了愛讀樂思,渴求知識;從表演帝秦浩翔身上我學到了風趣幽默,開心生活;從一臉和氣的劉辰瑞身上我學到了寬以待人,樂於助人……

中華經典裡的長篇名著在帶給我快樂的同時,更讓我感悟到很多優秀的品質。《水滸傳》是我最喜歡看的,裡面有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一說到李逵,人們最先想到的是他的大大咧咧,做事莽撞,但說他是一位孝子將無人質疑!同樣楊志也讓我很難忘。他在殺了潑皮牛二後,本可以逃走,卻主動去投案,真是一位敢於擔當的正人君子!

通過中華經典裡這些人物的影響,我也悄然發生著改變。現在即使媽媽說的話我不喜歡聽,也不跟媽媽急了,而是等媽媽說完後再平靜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媽媽對此感到非常開心,直誇我呢!是啊,孝敬對我們最關愛的父母長輩,怎麼能一言不順就急呢?

中華經典博大精深,浩瀚無邊。雖然我已經是小學校裡的大哥哥了,可是讀過的還不過是其中小小的一丁點兒。

我願永遠徜徉在這中華經典的海洋,更願努力在成為美德少年的路上!

傳承中華之美,飽含文化之韻 篇19

國二作文 ,975字

春節是中國人眼中最重要的節日,它在人們的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春節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存在既代表了人民美好的社會願望,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折射出中華文化的魅影。

最具文化底蘊的,當然要數“對聯”和“福”字。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通俗性和高雅性相容,雅俗共賞。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深深地吸引著我。“福”字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也有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同時,“對聯”和“福”字也展示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一橫一瞥,一點一捺,寥寥幾筆卻有無限氣概和感慨,讓我讚歎不已。

接下來,就是我們盼望已久的除夕,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大年三十”,是一家人相聚日子。這一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格外高興。當然,這一天也有三個最為重要的習俗,便是“祭祖”、“吃年夜飯”、“守歲”。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非“魚”莫屬,它取“年年有餘”的吉慶寓意。其次,加上春節聯歡晚會這一盛大節目的襯托,顯得更加吉慶歡樂。最後,人們還要守歲。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佈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收穫頗豐。煙花滿天飛,點綴的夜幕絢爛多姿,每個人都靜靜欣賞煙花上升的精彩和綻放的美麗,隨著煙花的升空,默默祝願……

年初一,一定是春節中最溫馨的一天。這一天,每個人都要走街串巷,給親朋好友帶去問候和祝福,也就是俗稱的“拜年”。“拜年”是春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想,這一天也是小孩子們的最愛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小孩子們可以收到大人的“紅包”,即“壓歲錢”。這裡面不僅有錢,更有大人們對孩子們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願。時間帶走的是嬌豔的外表,留下的卻是經久瀰漫的醇香!春節正是如此,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它的輝煌,造就了它無法撼動的地位。我們愛春節,更愛創造它的傳統和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之美 篇20

國一作文 ,1288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為我們所驕傲與稱讚。中華民族是一個對食物具有狂熱愛好的民族,中國的飲食文化蘊涵著中華文化之美。

中國人對於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從不曾因時光的變遷而動搖。古之祖先對於美食的熱愛,也體現著對生活的熱愛,對山川自然的熱愛。他們懷著這樣一份源自於對自然、生活的熱愛,甚至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美好,在數千年格物運化中,逐漸孕育出了屬於中國的雅俗共賞的中華飲食文化。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一生清貧,然而他對美食之追求卻未曾厄於窮困之中。當然,中國的飲食文化,也離不開茶。《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為飲食文化中的“飲”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於“情”,品茶抒情,寄情於茶的詩句數不勝數,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詠茶賦詩,也為中華文化詩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從遠古時代傳說起,就融於華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黃子孫的血液裡;自陸羽始,中國有了茶學,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的一部分。陸羽尋出了茶的真諦,並在尋覓“至茶”的過程中形成了不羨榮華,專心研究於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這一句可謂中國飲食文化大雅之寫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飲食離不開凡塵俗世,柴米油鹽,而在大俗之氣裡有大雅之氣度。

蘇軾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蕩自由,享受生活,對美食的鑽研可謂精妙,所制的東坡肉流傳至今。而他的《豬肉頌》看似一篇娛樂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這一首小詩雖不求押韻,詩人可自搖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濃,更讓人垂涎欲滴,難怪詩人又“每天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兩句,顯露出詩人的閒情與雅緻,這不僅是中華美食的一種性格,更是中華文化美食之旅。然而,這東坡肉不正是東坡身處逆境之間,樂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體現嗎?也正是因為東坡豪邁曠達,熱愛著繁華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難中尋求自己所愛的食物。我們無從知道東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嚐東坡肉入口即化,吃了還讓人流連忘返的美味之際,我們似乎能體會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對生活的愛與追求。這難道不是大俗之氣中亦有大雅嗎?

中國的飲食文化隨著時間的年輪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至今仍寄居在我們的味蕾之上。中華文化美食包羅永珍,但中國人的“好吃”更是舉世聞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卻對此頗有微詞,把中國人對於美食的追求看作“貪吃”與“浪費”,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瞭解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而已吧!文化價值的不同,自然也產生了思想上的差異,但終究都會殊途同歸,都能折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愛與追求。

美食不僅是中華文化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東坡肉也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它蘊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氣度的中華文化,這何嘗不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體現呢?

在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也許早已超出其本身,它與中華文化其他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更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一種雅俗共賞,關於情懷的人文精神的意義!飲食文化也能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氣質,傳承中華飲食文化也是傳承中華文化,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代代流傳而努力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