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有感相關作文20篇

中秋有感 篇1

國小四年級作文 ,425字

今天是中秋節。晚飯時,爸爸媽媽聊起了他們小時候過中秋節的一些趣事,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敬月光了。

那時候的八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敬月光。人們會買上好多月餅,從大到小,一層一層的疊放在盤子裡,堆成寶塔狀。一般都擺六個,表示“六六大順”。月餅放好了,還要擺放上各色時令果蔬,比如:蓮藕、菱角、柿子、石榴等等。其中,蓮藕也有講究,必須用一整根的“全藕”,意寓事事有頭有尾。最後,點上一柱香,再泡一杯茶放在院子中間的小桌子上,大家就開始坐下聊天、賞月了。

我的老婆婆很相信,中秋節這天的月亮是有靈性的,敬過月光的茶水千萬不能倒掉,幹什麼呢?留著第二天早上洗眼睛!她說這茶被中秋的月光照過,用它來洗眼睛,就能讓眼睛變得像月亮一樣明亮呢!

可惜,今天是個陰天,敬不了月,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月光茶”。我又想到那些在遠方,過節回不了家的人們,他們現在該是多麼孤獨啊!真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祈禱明年的中秋節是個好天氣。但願“晴”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有感 篇2

國小六年級作文 ,808字

每年的中秋,照例是放假的。

今年的中秋節剛好是星期一,連放著三天假,我自然無比高興。作業早已在週末做完,等到中秋這一天的晚上,等到那一輪白玉盤升上天空的時候,我便學著古人的模樣—賞月。

我來到客廳,拿了小板凳坐在走廊裡,抬頭認真地看著漆黑的夜空中那皎潔的明月。此刻,媽媽正在燒飯,不時從廚房傳來“嗒、嗒、嗒”的切菜聲。爸爸在客廳陪著牙牙學語的弟弟玩,弟弟被逗得發出“咯、咯”的笑聲。

我看著明月,便想起了那首著名的中秋詞—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貶官外地於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蘇轍寫下的。當我讀到“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時,浮現的是蘇軾翻來覆去,睡不著,抱怨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偏偏在人離別的時候照耀人間大地;而當我吟誦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時,心裡便不由得瀰漫著一絲揮之不去的感傷,也彷彿看見了蘇軾抬頭仰望明月的無可奈何,團聚對千年前的蘇軾來說顯得那麼遙不可及,彌足珍貴。

相比之下,我從未曾體驗過蘇軾那種遠離家鄉、不能和親人團聚的孤獨、感傷。對於年幼的我來說,一家人都在身邊。但我卻經常忽視這美好的時光,認為這不過是一件最平常的事了。隨著老師給我們講的古詩詞越來越多,我逐漸有些理解那些思鄉的遊子們的心情了,我所忽視的正是他們求而不得的。也許在這些遊子心目中能回到家鄉,能和親人團聚勝過了一切。

突然間從廚房裡傳來“刺啦”的聲音,原來是菜下了油鍋。我看著爸爸陪著弟弟玩得不亦樂乎,於是我進了廚房準備去幫媽媽的忙,沒成想被媽媽說成是“礙手礙腳”,讓我等著吃飯。於是乎,我只能在一旁靜靜地看著。

窗外的月光灑落進來,一切都顯得那麼溫馨,我又想起了《水調歌頭》的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千年之前的東坡先生,你讓我懂得了應該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時時刻刻。

但願人長久,牽手共嬋娟。

中秋有感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729字

望著別家團圓的背影,嚴肅的姥爺便變得有些憂鬱,我也倍感孤獨,唉,誰又不希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呢?

中秋雖到,月卻消失不見,家裡也很冷清。十五的時候,姥爺帶我買了些文具和菜,雖說家裡不團圓,但我們還是做了團圓飯,姥爺今年已經是第二年沒人與他過節了,在家裡,為了能讓姥爺開心,我天天與表妹佳一視訊。姥爺在中秋晚上的飯菜做得也挺豐盛的,比普通時候多做了好幾個菜。我每天都會和姥爺聊會兒天,姥爺似乎開朗多了。我也很想媽媽。雖然姥爺在表面上顯得若無其事,但我晚上起來喝水時,總會聽到姥爺的抽泣聲。

每到清晨,姥爺依舊早起,每次我和媽媽通話時,我都會問:“媽,為什麼所有人都沒有回來陪姥爺?”她也很惋惜地說:“我也想回去,可是我剛回來。而且媽媽也要工作,你大姨和舅舅也要忙工作。”我失落地掛了電話。親人如一縷風,本可以帶給你無限的力量的,可是,他們……

中秋節那天,我還陪姥爺去了姨姥姥家,姥爺看著姨姥姥的女兒一個個回來,變得更傷心了。本來我是想讓姥爺和姨老爺嘮嘮嗑,但我沒想到他更傷心了,我也很傷心,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和媽媽團聚了,我更想念媽媽了。家裡有許多月餅,但,我和姥爺都沒有吃,月餅代表團圓,但我們家卻一點兒也不團圓。我還是很開心,我還有姥爺,他會帶我買許多好吃的,會叫我起床,會幫我晾上水,我不用奢求別人,我覺得,姥爺也可以像媽媽一樣照顧我,雖然沒有媽媽那種親情。

我想對姥爺說,雖然這個中秋沒人陪你過節,但你還有我,我可以做家務,刷碗、燒水、做飯。如果明年媽媽他們還是沒有陪您過節,那我還陪您過。姥爺,開心一點,想想你還有我,有你,就是團圓。

中秋有感 篇4

國小三年級作文 ,341字

又是一年中秋佳節,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弟弟坐在陽臺上,仰頭凝望天空那一輪皎潔的明月。

天空是一種幽深的紫色,明亮的月亮高高掛在天空,弟弟指著一朵烏雲說:“姐姐你看,有一朵烏雲要遮住月亮了!”真的啊,那一朵烏雲慢悠悠地飄過來,遮住了明月,把它分成了一大一小兩個部分。

就像媽媽和孩子分離的時刻。弟弟想的跟我一樣,他在一旁焦急的念著,不可以呀,媽媽和寶寶不可以分開……

媽媽笑笑安慰他說,不會的,今天是中秋,一切都會很美好。幾分鐘後,那朵烏雲飄走了,我們笑起來,月光溫柔地籠罩著我們。

是啊,今天是中秋,有人和家人團聚在一起,有人千里相隔,但,那輪明月永遠不會黯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無論身在何處,有月亮的地方,就不會有孤單。

中秋有感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677字

大家還記得這樣一個節日嗎?它是新學期開學不久,十分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是嫦娥看見月兔,與它團聚的節日;它象徵著團圓,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幸福美滿的日子。那天的月亮會很圓,一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吃月餅、賞月。它就是眾人皆知的——“中秋節”。

這一天,雖然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回不了家,但這個隆重的節日會遙寄著他們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我相信,上天一定會保佑遠方的人儘早與家人團聚的。

記得那年中秋節,我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奶奶家。我抑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因為我好期待能夠看到可愛的玉兔急匆匆地跑到嫦娥身邊的那一刻,那是多麼令人感動,就好像失散多年的孩子再次回到了母親懷抱裡,有多少人看到後會淚流滿面。我既興奮又期待,既激動又有那麼一點兒小緊張。

快到傍晚了,太陽漸漸落了山,令人激動的時刻馬上就要到來,我的兩隻腳也變得無處安放,這兒走走,那兒看看,望著窗外,一邊望一邊想象著今晚美好的時光……

晚上,月亮漸漸升了起來,我立刻跑進屋裡,拿了一塊月餅,搬了個板凳出去和家人們一起賞月。我一邊吃著月餅,一邊瞪著天上的月亮發呆。這時的天空格外安靜,月亮也格外的圓。吃著香甜軟糯的月餅,望著圓如玉盤的月亮,我彷彿看見可愛的玉兔快速奔向嫦娥的身邊,嫦娥把它緊緊摟進懷裡,又一瞬間,我彷彿看見嫦娥站在月宮裡,玉兔站在嫦娥腳下,她們望著我,對我微笑著,不自覺的,我的嘴角也漸漸泛起燦爛的笑容……

這次的中秋佳節,使我想到了很多,對於中秋的理解和感受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中秋有感 篇6

國小五年級作文 ,454字

今天是中秋節。晚飯時,爸爸媽媽聊起了他們小時候過中秋節的一些趣事,我覺得很有趣,最有趣的就屬敬月光了。

那時候的中秋節,家家都會敬月光。人們會買上好多月餅,從大到小,一層一層的疊放在盤子裡,堆成寶塔狀。一般都是擺六個,表示“六六大順”。月餅放好了,還要擺上很多時令果蔬。比如:蓮藕、菱角、柿子、石榴等等。其中,蓮藕也有講究,必須用一整根的“全藕”,寓意事事有頭有尾。最後再點上一炷香,再泡一杯茶放在院子中間的桌子上,大家就圍著桌子坐下聊天,賞月。

我的老婆婆很相信,中秋節這天的月亮是有靈性的,敬過月亮的茶水千萬不能倒掉,要留著第二天早上洗眼睛!她說這茶水是被中秋的月光照過,用它來洗眼睛,就能讓眼睛變得像月亮一樣明亮呢!

可惜,今天是個陰天,敬不了月,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月光茶。我又想到那些在遠方,過節不能回家的人,他們肯定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吧!

希望明年的中秋節能有好天氣。“但願晴”長久,千里共嬋娟!

原來幸福可以如此簡單——讀《六九屆初中生》有感 篇7

讀後感 ,874字

三個多月的時光,一名叫雯雯的女孩走進了我的心中,我見證了她的歡笑,生氣,悲傷,後悔,也見證了她從女孩到女人的蛻變過程,我不得不說這個過程是美妙而又幸福的。

幸福,一個讓人熟悉而又生疏的詞彙,幸福似乎包含了太多情緒,太多語言,太多行為。讓人們感覺到這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詞語,而我想說的是,雯雯的一生是幸福的。

雯雯出生於一個完整的家庭,阿寶阿姨就像是雯雯幼時的第二位媽媽。這位勝似親人的保姆從內心深處關心雯雯,幫助雯雯這個家庭。姐姐霏霏不僅僅是雯雯的姐姐,更像是雯雯的玩伴,榜樣。爸爸媽媽雖然工作忙,但十分愛雯雯。

雯雯是幸福的,在最童真的年代,也是她唯一的短暫的讀書時光裡遇到了少數幾個朋友,娜娜陪雯雯走過了最無邪的時光,她們一起哭過,笑過,氣過。雯雯第一次接觸到的友誼就這麼純潔。

雯雯是幸福的,在文化大革命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她被下鄉到大吳莊,便與那兒的村民成為好朋友,與那兒的村民們相處融洽,那個名為“大吳莊”的地方承載著一個少女最青澀最美的青春時光。為了下鄉的事,雯雯也與媽媽吵過,但雯雯始終堅信自己不甘於墮落下去。雯雯也為自己的夢想爭取過,她努力地想考上大學,雖然沒有如願以償,但她為自己的夢想堅持過,努力過。這已足矣,所以雯雯是幸福的,她沒為自己的不努力後悔過

雯雯獲得了一份來之不易的愛情,她有一個真心愛她的人—任一。雖然他們的愛情之路十分漫長與艱辛。分居兩地的痛苦,反而沒有分開他們。他們彼此討厭過,懷疑過,鼓勵過。雖然年僅14歲的我還不懂真愛到底是什麼,但我至少知道雯雯和任一都是幸福的,他們兩在一起生活感受到了濃濃地溫暖與幸福。

一個完整的家庭,愛自己的親人,純真的友誼,為夢想努力奮鬥過,有一個自己愛的又愛自己的人。我相信雯雯不敢說自己有著最完美的生活狀態與生活水平,但我敢說雯雯是幸福的。

其實,幸福不需要華麗的詞藻與修飾,不需要眼花繚亂的裝飾品去昇華它,幸福是一個簡單又平淡的詞語,只需要簡單平淡的生活,人,情緒,行為去放大它。

雯雯是幸運的,幸運的她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原來幸福可以如此簡單。

風雨難摧孝子心——觀《感動中國》有感 篇8

觀後感 ,1160字

夜晚,萬籟俱寂,二更已過,三更將至,我卻仍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心中總想著他。小時候,他的母親,用一根包含著母愛的絲帶,與他緊密相連,一心一意的照顧他,任勞任怨;長大後,母親已老,他又用那根早已破舊的絲帶,飽含著一個兒子對母親的孝心,將他與母親又一次的緊緊相連,像小時候母親照顧他那樣照顧母親,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無論多麼艱難,他都不會丟下母親,正是風雨孝心,感動一個又一個人,他,就是《感動中國》十大傑出人物之一的陳斌強。從他身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孝,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孝心不是一種形式,不是讓別人看的,而是兩代人心與心的溝通。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拉扯大,供我們上學,難道我們忍心看著他們辛勤勞作而不管,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為我們累白了雙鬢?古時候的人可孝順了,你們知道從前有個叫王祥的孝子嗎?有一天,他的母親病了,母親說她想吃魚,可是大冷天的,上哪找魚呢?他看見家旁有一座被凍的小河,他靈機一動,把身上的衣服脫掉,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冰塊,來取得水中的魚,讓媽媽吃上魚。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王祥為了媽媽不惜自的身體令我感動,難道我們不應該學習王祥的這種精神嗎?有很多人放棄利益,跑回家伺候父母,縱然風雨多大,利益多豐,也沒有摧殘那顆孝心。這些人,他們把那暴雨視作潤如酥的“天街小雨”,為了母親,勇敢拼搏,努力前進!

風雨難摧孝子心!一個孝敬長輩的人,才能熱愛生活,勤奮工作,才能為社會多做貢獻。我身邊就有很好得榜樣,他是一名醫生,每天工作很繁忙,尤其是成為科主任後,工作量更是加倍,加班加點是常事,經常半夜因為急診病號被叫到醫院。雖然工作忙,但他從沒忘記孝敬他的父母,風雨無阻,每天抽出時間去看望他們,為了更好照顧他們,他省吃儉用,把積攢下來的錢幫助他們在城裡買下房子,當他的父母生病時,他會在工作之餘不分晝夜地陪在父母身邊。他就是我的父親。

社會在發展,我們的精神文明也應該在發展,尊老愛幼不是我們的口頭禪,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然而在今天有很多人忽略了它。我們同學中有誰親自為自己的父母洗過腳?有誰為自己的父母穿過衣服?有誰為自己的父母梳洗過?現實中有許多人重視金錢、地位、名聲、利益,而忽視孝心。許多人為了利益而死,卻不知年至古稀的雙親還在家裡餓肚子,利益在暗中腐蝕著孝心。對照陳老師我覺得我對父母的孝心很差,有時還惹父母生氣。跟父母鬧彆扭。為此我很愧疚。以後我一定尊重我的父母,好好學習,健康成長,這也是我對父母的一份孝心吧。

我們要盡孝心,不僅要像陳斌強那樣孝敬生養我們的父母,生養我們的母親,給予我們溫暖與關懷,還要孝敬我們的祖國母親,我們的祖國母親是我們強大的後盾支柱,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給生養我們的母親當雨傘,給祖國母親添磚加瓦,不論風雨多大,我們都要努力報達我們的母親!

讀《可愛的中國》有感 篇9

讀後感 ,805字

讀完《可愛的中國》,我深深地被作品中那種赤誠的愛國情懷所感動。讓我振奮,給我鼓舞和力量。我從字裡行間分明聽到方誌敏烈士在說:我以熱愛祖國為榮。

方誌敏烈士的這篇遺作熱情地謳歌了我們偉大祖國的錦繡河山、燦爛文化、英勇的人民;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在中國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它又滿懷激情地號召我們來愛我們的祖國,“從崩潰毀滅中,救出中國來,從帝國主義惡魔生吞活剝下救我們垂死的母親來!”這就是祖國母親的忠實兒子在身陷囹圄時為祖國而憂的吶喊;這就是堅強的共產黨人在隨時可能降臨的死亡面前向祖國母親捧出的赤誠之心。

我們的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為了祖國的光明和富強,有多少革命先烈像方誌敏烈士那樣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啊!又有多少愛國的科學家像李四光那樣,放棄富足的物質生活,冒著生命危險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啊!又有多少愛國者如鄺石那樣不為鉅額金錢所動,堅定地與祖國共命運啊!正是這些民族的精英、祖國的脊樑才使我們的祖國不僅迎來了新時代的黎明。而且使我們的祖國一天比一天強盛。

我們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雖然無須為祖國母親掙脫枷鎖而馳騁疆場,但我們、幸運地趕上了為祖國更加富強而貢獻力量的時候。一個人出生的時代不能選擇,但走什麼樣的道路卻是由自己選擇的。我們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應該有為祖國獻身的遠大志向;也都應該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巨集偉抱負。昔日,我們的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得祖國的新生;今天,我們該用深沉的愛和火熱的青春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明天,也許我會走進灑滿陽光的教室,成為一名傳遞知識火把的老師;明天,也許我會走向祖國廣袤的大地,成為一個辛勤耕耘的農夫;明天,也許我會走到寬敞高大的廠房。成為一個毫不起眼的工人;明天,也許我會站在琳琅滿目的貨架前,成為一名普撲通通的售貨員。不管明天有多少個也許,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無論在什麼崗位,我都將盡我所能為了我們的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因為,我熱愛祖國,我光榮!

讀《69屆初中生》有感 篇10

讀後感 ,9046字

【篇一:讀《69屆初中生》有感】

時光如飛馳的駿馬般一掠而過,只留下一股淡淡的清風,揮之不去。

一個學期的序幕已緩緩落下,《69屆初中生》這本書的內容已全然收入我們的囊中了。

這是由著名作家王安憶編寫的一部書籍。描述的是主人翁雯雯跌宕起伏的一生。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了雯雯從一個天真的女孩,而後經歷文化大革命,蛻變成了一個堅強成熟的女人,當然,她也在這場大革命中,收穫了每個女人最最重要的東西—愛情。這篇長篇小說中包含了作者太多的情感,然而,最令我敬佩的便是雯雯的執著。

雯雯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她從小讀書就很好,她也很喜歡讀書,然而,文化大革命的襲擊,使她不得不輟學回家,而後又被分配到安徽的農村裡進行改造,她在那裡呆了13年,後來經過自己千辛萬苦的努力,終於調回了上海,由於沒有文化,她只得在一個小工場做著一個小員工,碌碌無為的生活著。

雯雯是受文化大革命迫害的一代人,這場革命扭轉了她的一生,她本可以考大學,可以擁有美滿的人生,但是天不盡人意,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打亂了她本璀璨的人生,這不是她的錯,她錯就錯在不該選擇在那樣動盪的年代而生。

相比之下,我們呢?我們擁有和平的年代,擁有富足的生活,擁有著父母的呵護。但我們仍不知足,不斷地索取,從不給父母回報,學校裡,上課心不在焉,作業亂寫一氣,考試直線下降,這就是我們給父母的回報嗎?我很贊同書中雯雯的觀點,只有去努力和付出後,即使失敗了,也問心無愧。而我們,我們盡到過自己應盡的責任嗎?面對著不理想的成績,我們找各種理由來搪塞父母,來使自己心安。但我們的良心真的能夠安然自若嗎?不,我們不能。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事情,不一定努力過後,就會有回報,有些人,不一定你以真誠相待,他就會還你微笑。但,至少我們努力過,奮鬥過,即使真的一無所獲,至少我們能夠問心無愧,至少我們能在自己行將就木之時,不留下遺憾。

時間就像一杯沙漏,一點一滴的流逝,去了便再也回不到從前,趁著我們的年少青春,抓緊時機,努力去奮鬥吧!

【篇二:讀《69屆初中生》有感】

一次錯誤,丟了一個國的思想,亂了一群人的未來。雯雯是一個孩子,平凡,善良的孩子,卻在一個本末倒置的年代,接受著千奇百怪的思想。她是69屆的初中生,自出生被這相與子宮來說黑暗的世界包裹,卻仍是必須無奈地成長。

親情、友情、愛情成為那個貪婪如黑洞年代的閃光點。那樣的黑暗,就像末日前的大雨,洗滌一切。在那個時刻,昏天地暗分不清什麼是什麼,善是不是善,惡又是不是惡,於是將黑與白一併洗去。

那個時代的情景,並不是每個人都要看得透塵世,也並非每個人都要是聖人,更不是飽讀經書後就是聖人。聖人在一個凡夫俗子的年代,看作是惡人,惡人又被看作神。雯雯只是一個普通而無力的孩子,只被當作一個黑點,匆匆略過,這一個至普通的黑點,卻反射出一個年代最真實的一面。

她義無反顧地與其它知青下了鄉,設想了一切美好的未來,不料一切都要是天壤之別,一個上海人在一群粗俗的鄉村人面前被認成異類,在夾縫中生存,農村人的遲鈍與對於自身遲鈍不安的猜疑。依舊天真一如她,被一片粗糙的土地,如刀般的語言磨礪得敏感,此時生命是極有規律的,彷彿一望便盡了頭,又似乎不甘如此,想跳出命運的擺佈。眼前有一線機會,很亮,很真實,真實得有些渺茫—而雯雯抓住了。

“試一試”當時是那麼想的,不是為了什麼,而是為了今後回憶起不會悔,不會讓它影響到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夢,步伐很亂,但始終是邁出了步伐,如果沒有那一試,就造就不出那樣一個雯雯。雯雯終是成功了,也落了一個圓滿的結局。這30歲中,她悔過,為自己的不才。痴過,為自己的愛。她不願赤裸裸地來,又赤裸裸地走,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她付出了努力,補上空白。

直至文章的最後,雯雯還為自己的夢努力,若是放棄了,一生就失了盼頭。最後,她在如願地努力。

雯雯是一個年代小小的一份子,一個小人物,很小,卻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與夢。不論如何,你依舊是你,一個會在逆境中奮鬥逆流的魚。

縱有無數個結局,無數設想,只有努力,才能得到一個與你努力相應的結局。

【篇三:讀《69屆初中生》有感作文】

自開學以來,每天語文課前的“讀小說”是必不可少的,短短的四個月裡,翻過的書一頁一頁的增加,而心中的感悟也越累越多。

雯雯,一個普通的女孩。但是,無論再普通的一個孩子,都有著代表自己的,獨特的故事。書中的雯雯不多金,不溫柔,不優秀。而作者卻以一個小女孩的立場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小女孩的心理,會惱怒的,會害羞的心理。她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會無條件的照顧她,她—

努力過,她渴望得到她想要的東西,她努力地使自己優秀起來;失落過尋尋覓覓,最後竟再也沒有回頭的路;放棄過,她曾為了小事大動干戈,最後也只是以自己的失敗告終……有些時候我們為她揪著一把心,我們作為旁觀者清楚地明白她錯了,而在現實中,也有老師,同學,朋友,父母,他們無數次地勸告過我們,我們對這種關愛不理不睬,我們為別人的揪心其實和別人對自己是一樣的,眼看著雯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地調進陷阱,我們只能責怪她為何在當初不聽勸告,但輪到自己時,我們也會有和她一樣的抱怨,或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可笑的性格,可是明知道事實的我們為何就不能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現在想來,其實我們比雯雯多很多,我們比她幸運,我們有獲得知識的權利。而她卻在那樣動盪的社會裡失去裡讀書的權利,所以抱憾終身。我們比她幸福,我們有爸爸媽媽每分每秒的關愛,我們有比我們年長的人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們有自己的空間,我們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日記,我們是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從來不用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在黑夜裡前行,在野草中穿遊就算我們迷了路,也可以藉著城市裡想花兒般的光亮找到回家的路,在爸爸媽媽跟前哭泣,然後躺在熱水袋的被褥裡,甜蜜的睡去。而雯雯卻是一個人在陌生的莊子裡生活,一個人照顧自己,一個人協調與別人的關係,一個人操心自己的安全,一個人……

從一個不足十斤的嬰兒開始,幼兒,少兒,青少年,少女,成人,媽媽,雯雯的成長彷彿異常得快,她是渺小的,甚至只是一個沒有念過大學的售貨員,可是她有那麼多的機會,只是她不珍惜,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很多的機會,或許在你不知情的一眨眼,她就過去了。她的消逝讓你猝不及防,可是它就是這樣和城市中的鳴笛聲纏繞,你想都想不到……

【篇四:讀《69屆初中生》有感】

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一生經過彷徨的掙扎,自信可改變未來,問D題記

每天、每時、每刻、或準備、或期待,僅為下一時,下一天,下段經歷而活著。有時,語文課,從一項平淡無味,到多姿多彩;從認為是一個應該完成的事,到滿懷著期待。雯雯的經歷,帶動了整個學期的生活。我們每天期待,準備的下一天的考試,讀小說、上課、遊戲;就如雯雯一樣,她會去準備學校的活動,去準備,留著錢去吃一份好的早點,也期盼文化大革命,更會為了考大學而備戰。這一生,看起來她只是一個特殊年代,特殊人群裡一個平凡、碌碌無為的人。

但或許正是因為他的平凡,一個有成功又有失敗,一個有歡笑又有淚水的人,才能真的打動人心。如我們的生活一樣,會生氣,會打鬧,會歡笑,會傷感。跟我們一樣,一群在學校上課,會有好有壞的成績,雖有好差之分,但都無所作為,更不是舉世矚目的焦點人物。那些名人,或千古留名,其傳奇經歷被世人所驚歎,所仰望,值得後人從其中獲得經驗。但他人終究離我們過於遙遠,不在我們的身邊,沒有平凡的特性,或只有像雯雯一樣的人,才能更深入我們的生活,更打動人心。

雯雯的一生可能因為自己無理地下放邊疆而變得辛苦。而我們也會因為犯錯而苦惱和後悔。就如我們所生活的一切的真實寫照。有時讀著,下面的同學就會笑,笑她的“無如”,笑她的“天真”,笑她幹著我們幹過但現在看來十分幼稚的事。雖然我們並非生活在同一時期,她甚至生活在這麼個特殊的年代,接受著與現在不同的教育,但因為在同年齡所做的一切相似的事,那她的經歷感覺與我們即親密又陌生。她的命運明知不會在我們身上重複,但就會感覺一個人的一生就如雯雯的一生,即平緩又一波三折。

今天的我們若說最大的本質的不同就是在年代上:69屆,一個有獲得任何良好教育的群體,她們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可謂難上加難。他們的一生坎坷,想通過努力去改變,但因命運的捉弄,許多人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但我們,一路躍平坦地走來,無挫折無起伏的日子。雖一直要去上課,其過程可能比起文化大革命時期要辛苦的多,但給我們的條件、機會和廣闊的未來,要更加的優越。

雯雯的一生就如我們一生的縮影,一些事情,就如我們的經歷一樣,甚至我認為是我將要經歷的。雯雯所追逐的未來,雖結果平凡,但其經歷是現在誰也無法複製的,而我去預見的未來,應該想辦法去建設的更好。

感受著雯雯的“光輝歲月”,在“海闊天空”下眺望未來……

【篇五:讀《69屆初中生》有感】

隨著時間流逝,我已成為一名12屆初中生了,看著現在科技的時代:多媒體教學……等令人讚歎的設計,我心中不禁產生一個疑問:過去的人們是怎樣學習、生活的呢?終於,一本《69屆初中生》替我解答了這一難題。

這本書其實連封面也沒看過,只是班主任陳老師每語文課前讀一節,雖量不多,卻吸引了我無限樂趣,故聽的時候也相當認真,這本書是描述了一個叫聞聞(化名)的普通百姓30年的經歷,由於她只上了初中,所以名為69屆初中生,整本書寫得精彩無比,沒有一絲無聊之感,透著一種思念,引領我一次次聽下去。

30年,一個人便從小嬰兒變為一個媽媽,這對一個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轉變,可作者卻以她深厚的功底將所有都記於一本不厚的小說中,語句中總有一些簡單道理,讓我們明白文化大革命時期求學的不易,生活的不幸,對好人的不公,生活在那樣一個水深火熱,人人叫苦的政治性時期,也有不少與之抗衡的人,聞聞就是其中一個。

我最為欣賞的便是她上學時期的一段,讓我透過一個普通女孩看到當時人心冷漠與不公平,家中富有遭到批鬥,與一個小女孩有何關係?就是這樣讓一個原本活潑的女孩在同學中抬不起頭,幸好遇到聞聞這個知己,但最後還是沒有擺脫心中陰影,離開了這片土地,遠走他鄉。

還有就是聞聞中學畢業後去鄉下做知青的一段,那是多麼的難忘呀!一個小姑娘,卻要去條件艱苦的鄉下,與家人分離,換做是我們這一代中學生,那不知有多少人會遭到打擊,世界會增加多少痛苦呀!做完知青,即將回家時,聞聞得知可以通過上大學來留在上海,在男友的幫助下,她獲得了一個機會,但就在節骨眼時,她退縮了,她放棄了,最後她在上海做了一位百貨大樓營業員,生活過的很一般。

這便是機會!原來大人一直說的機會的含義我一直不明白,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其實人只要奮鬥一定有機會,看你敢不敢下注賭一把,事實證明,贏的人佔多數,所以這本書給予我一個很大啟發是把握機會,把握好它,等於把握成功。

其實這本書不光給了我機會及生命哲理等東西,還讓我瞭解了一段文化背景,我早就聽說過文化大革命,總認為是好事情,可在讀了書與查資料後,發現這是對於知識分子來世的災難:工宣隊橫行,有錢人、知識分子全被打倒,不論好人、壞人,同被處理,但這是時代變遷,如果沒有它,四人幫的更大陰謀不會被粉碎,歷史就是如此殘酷,聽了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己心智長大了。

回到今天,我看見自己正用筆寫下我對一段歷史的認知與對一本書的讀後感,希望能多讀類似的書籍,好讓我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篇六:讀《69屆初中生》有感】

應該不是一本普通的故事。

—題記

對於十班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學子來說,每天語文課最期待的就是十五分鐘讀這本小說的時光。因為這十五分鐘,不止是欣賞精彩文字雜燴,還是可以趴在課桌上稍作休息的。而我原本也是睡覺覺,但是在聽過幾節之後,我還是決定去傾聽。

《69屆初中生》記載出生在上海的小女孩雯雯的大半生,從呱呱墜地,牙牙學語,到天真無邪,到青春懵懂,經歷悲歡離合,……都是每個人都得經歷的,只是通過小說演繹,彷彿就不那麼真實的。

雯雯有一對知青父母,有一個姐姐,兩人之間或吵或鬧,生活在一起,成長一起,雯雯是一個很有趣的孩子,我與她一樣,憎恨幼兒園。只是我沒她幸運,裝病不成,只好耍賴,母親卻堅定如鋼,逼迫我去幼兒園。我聽著她各種經歷,不時點頭或搖頭,尋找我與她的相同、不同。

小學,她擁有一個古怪的同桌,聽到這,我忽覺喜感,我也曾與這樣的人成為同桌,只是古話說“一物降一物”,我成功制服同桌,數六年如一日地捉弄他,卻也成為了好朋友,上課講話,分享零食。

比起這些,我還是自認為自己生活得足夠幸福。沒有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沒有水深火熱的躁動,至少現在是21世紀了呀。我這樣想,可是我不夠珍惜它,我也清楚。

我與雯雯的性格也截然相反,中學以前的她太過羞澀,有時即使不願做的事,也很難表達或拒絕;換做我這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射手座,早該抱怨了吧。

這本看起來很厚的書,終究讀完了,時間之快,彷彿我們與雯雯一樣,已經成人了。只是,我們更加平淡,還沒有與她一樣,插隊落戶到了鄉縣,又好不容易當上小縣城商場銷售員,最終回到了上海。這許多年,與那個男孩子任一,分分合合,吵吵鬧鬧,走到了一起。懵懂無知的我,我們,對未來完全沒有頭緒,互相爭鬧,從不考慮或珍惜現在的友誼,似乎,它從不曾離開。

我們,又長大了一歲,現在已是2014年了。謝謝王安憶的這本書,陪伴我們走過半個初二。

【篇七:讀《69屆初中生》有感】

《69屆初中生》是三十年前,一位叫王安憶寫的作品。老師也是那時的人,對此書也頗感鍾情,所以它也自然而然成為了我們的課外讀物。

由於時間久遠,我們也很難再買得到這本書,所以老師會在語文課開頭的一刻鐘讀上一刻鐘左右。這是我認為語文課真正吸引我的地方,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雯雯來自上海的小女孩。此書從她出生到三十歲結婚的一系列經歷,但她碰到了一個大背景—文革。這個背景可以說徹徹底底的改變了雯雯的人生軌跡。

我在文中看中的不是雯雯,而是她的父母。文中雯雯的母親儘管是一個配角,但我們看文章可以知道她媽媽對她的愛不一般。我記得雯雯曾經無數次頂撞父母,從而變得十分自私自利,這也讓我想起了我自己,實際上我自己也是這樣的,我根本沒資格笑她,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雯雯我能理解。我以前在心裡一直都是會認為,我有理,我是對的,要你管,我有自己的選擇,更何況我是對的,你們就更沒理由干涉了!之後想一想,父母真不容易,含辛茹苦把我養大,我怎麼能做出和雯雯一樣的事情來呢!我其實還不如雯雯,她是因為文革,沒受到很好的教育,我們之間無法用現在的眼光來比,也沒必要比。現在我不再這樣想了,我不能僅僅憐憫他們,其實他們經驗比我豐富多了,我還是覺得有事能和他們商量也何嘗不是件好事。但我還是希望父母也因理智些來看待我們這些孩子。

迴歸文中,雯雯這所做的是因為她青春期到了,想到這我們也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仁一這位男生,他們從書信來往一步步到普通朋友,再到準男女關係,最後成為夫妻,用句玩笑話來說,杜絕早戀要從娃娃抓起不能放過一絲漏洞。在文革這個特定的年代裡,雯雯等一系列受牽連的人正需要一個人依靠,他們互相需要鼓勵與支援,所以說兩人感情的開端並不是“信紙”,也不是“見面”,而是兩人依靠慣了便產生了一種相互離不開的感情,也同時促成了兩人結婚的結局。

雯雯這一生並不是十分出眾,她就是一個常人的形象,一個被文革壓迫無辜的人他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多餘的人,不多又不少,文革讓他銷聲匿跡。我其實一直想續寫這個故事,想想他們之後會發生什麼,每當我想著變越覺無趣。他們結婚之後無非成為了常人,與我們差不了多遠了。雯雯也不會再去考試,上學,再去大吳莊了。要是雯雯的性格不漸漸走向成熟的話,她也不會再有幸福美滿的婚姻,這種結果不是作者為了文章波瀾起伏而特造的結尾,而是事實終會如此,無法改變。最終婚姻也將破滅,雯雯或許不會很傷心,但她會失落,因為她失去了自己唯一擁有的仁一。

願雯雯能快快樂樂得度過她的後半生,願這個被文革拖累了的孩子能活在我們心中。

【篇八:讀《69屆初中生》有感】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便有了一種新的愛好—聽小說。自學期初以來,每天上語文課,老師總會讀上幾分鐘小說,直至後來,我漸漸知道了這本書的名字—《69屆初中生》。

這部小說通過69屆初中生雯雯的眼睛看世界,記錄了她從一個小女孩成長為一個母親的全過程。在她的成長曆程中,先後經歷了公私公私合營、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她沒有讀完初中,便遭遇了文革中的停課鬧革命,親眼目睹了斯文掃地的那場民族浩劫;沒過多久,年紀輕輕的她又經歷了插隊落戶的艱苦磨練,幾經周折後,她拼進小城當了售貨員,再後來,又被知青返城大潮帶回了上海,做了一個平凡的壓瓶蓋工人,同時也擁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讀完這本書,同為初中生的我,卻有了不同的體會。對比起雯雯,我們顯得格外幸運。我們可以順利地讀完初中,並可以安安心心地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而她的學習生涯卻只能止步於初中,因為特定的歷史原因,她就是想學也沒有學下去的機會。今天的我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考上重點高中,考上大學,即使未考上,也可以等複習好再考一次。而雯雯,卻因為只有小學文化,止步於大學校門前。當我們在舒適的學習環境中看書學習時,和我們同齡的雯雯,卻要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上山下鄉、插隊落戶,幹著農活,吃著芋乾子面。

也許是時間的距離,才使我們與雯雯的差別如此之大,可仔細想想,雯雯的生活離我們也很近:她有著與我們相同的快樂童年,也有與好夥伴娜娜一同上小閣樓玩耍的記憶;也會和我們一樣好吃,甚至為了吃一份炒麵或是一碗牛肉清湯,攢一週的零花錢;她同樣時不時與夥伴鬧彆扭,也會為小夥伴的離去而傷心……

我們現在擁有了很好的物質條件,只要想要,我們可以擁有想要的一切東西,甚至可以揮霍。也許有人覺得,我們比那時的雯雯幸福得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我覺得我們這一代卻缺少了那時人心裡最寶貴的一樣東西—懂得珍惜。我們有了零花錢,就會立馬花光,而不會像雯雯一樣,一分一分地積攢下來,去買自己心儀的東西;我們有確保讀書的機會,卻有很多人不願意好好學習,選擇沉溺於電腦遊戲,甚至偷錢去網咖……也許是因為我們沒有經歷如雯雯那麼多的挫折,也許是我們的一切得來太容易,所以還不懂得珍惜,但等我們長大後步入社會,真正經歷風雨時,我們一定會為當時的不珍惜而後悔和自責。

讀過雯雯的半生,她雖然沒考上大學,沒走完自己的求學之路,但她珍惜每個難得的機會,用盡全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標。生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生活在沒有戰爭、沒有動亂時代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珍惜當下?!

【篇九:讀《69屆初中生》有感】

還記得那一節課,老師拿出一本書告訴我們以後每次上語文課時都會先讀這本書,老師將它高高舉起,最顯眼的就是那一排紅字“69屆初中生”,那本書已經很舊了,只能看清那是一本紫色的書。老師向我們介紹看這本書,這本書是本自傳小說,講的是主人公—雯雯,從出生到結婚有了孩子的故事,它帶著我回憶過去和思考將來……

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雯雯的童年是在院子度過的,與她的鄰居—黑熊一起玩耍,這便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也是這樣,和小夥伴們在一個小院子裡玩遊戲,騎自行車,滑滑板,討論著一些幼稚但充滿童真的問題。

雯雯在讀高年級時,正好碰上了文化大革命,這使為考中學發愁的雯雯鬆了口氣,同時也讓學習成績很好的雯雯變得不愛學習了,後來雯雯也不讀書了,去了大吳莊,離開了家,離開了上海。

雯雯還在中學的時候,收到了一封情書,那個人叫任伊,任伊也離開了上海,來到了江西,便和大吳莊的雯雯通訊,他讓離開家的雯雯不那麼孤單,他是雯雯的傾聽者、訴說者,在雯雯消極時給她鼓勵,幫助她,和她一起想辦法,為她指路,在平常生活中關心她、照顧她,在她失敗時,替她著急,他一直陪伴著雯雯,他讓雯雯感覺到,她不是一個人,他會在她身邊陪她一直走下去。

文化大革命結束,雯雯也離開了大吳莊,她想回上海,畢竟任伊上海,在上海復旦讀大學,正巧有一份工作,這兒希望招一個體育好的,雯雯小學時籃球隊的,一切都像安排好的一樣,雯雯找到了工作,她是多麼的感謝那時的她。現在的我也被爸爸媽媽要求學了許多興趣愛好,我是多麼的討厭這些東西!是多麼的不想學!這又是多麼的累!光是學校就已經讓我很頭大了!

可是我卻沒有想過,我現在的累,我現在堅持,我現在的付出,會讓以後的我感謝現在的我,我也不想讓以後的我感到後悔,“當初怎麼沒聽話,好好學習這樣東西。”我不想讓自己有這樣的一天,機會總是會給有準備的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雯雯的思想便開始成熟起來,她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她想上大學,她準備著高考,可一切太晚了,她是69屆初中生,她需要從初一的內容開始補起,她開始後悔,後悔當年沒聽任伊的話好好學習,後悔當年他拒絕任伊給她講數學,現在一切都晚了。

是啊!現在付出多少,以後就會得到多少,現在所做的一切,在將來都會兌現,沒有努力會是白費的,不管做什麼事,都傻傻的去做,不要想太遠,不要考慮自己的努力在以後用不用的上,或許就在將來的某一天,你會為你的努力而喝彩!

雯雯沒有唸到大學,在大學裡的任伊說得都是關於學習,雯雯聽不懂,覺得自己和他就是兩個世界的人,無法交流,覺得他不屬於自己,他那麼有文化,屬於上層社會的人,而自己什麼都不懂,或許自己配不上他,她還認為他滿腦子都是學習,對自己淡望了,便開始疏遠他,不和他聯絡。

在一個週末,和雯雯斷了聯絡的任伊突然出現了,他一直在等雯雯,他第一次見雯雯就覺得這個小姑娘屬於他,雯雯哭了。雯雯和任伊結婚了,有了一個兒子……

故事結束了,陪伴了我一學期的故事結束了,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雯雯是幸福的,她有一個那麼愛她的任伊。這是本自傳小說,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段人生、有喜、有憂、有苦、有樂,這些都要經歷,沒有誰能預料將來,沒有誰的將來是確定了的,它需要我們去創造,用我們的努力和汗水去搭建,不要羨慕別人能有多好的生活,只要我們心中有夢,向著這個夢不顧一切的向前進,在將來我們的汗水會一點點的兌現,我相信我的將來會因為我的努力變得幸福、美好、還等什麼?就從現在開始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