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三顧茅廬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821字在這次寒假,我看了許多本書,但其中我最喜愛的書還是《三國演義》啦!下面就讓我來簡要介紹一下這本書,談一談我讀這本書的讀後感吧!不過要說到這本書裡最好看、最有名的篇章,我認為那就是《三顧茅廬》的故事了。
《三顧茅廬》裡講到了主人公劉備為了完成復興漢室大業的理想,誠心誠意的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的故事。書中記載了劉備在第一次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的僕人告訴他,諸葛亮不知去哪裡了,或許三五天,或許十天半月才有可能回來,劉備便只好帶有遺憾離去。
第二次劉備去邀請諸葛亮時,劉備派人打聽到臥龍先生諸葛亮已經回來了。當時正是寒冬,還下著大雪,張飛阻攔劉備說:“現在正是軍隊在打仗,改天再去了。”但劉備卻堅持要去見諸葛亮,當劉備、關羽和飛三人來到茅屋外,卻發現只有臥龍先生之弟諸葛均在家,諸葛均說:“二兄諸葛孔明昨天出去閒遊了”。因為又沒有見到諸葛亮,張飛和關羽認為諸葛亮是故意不理睬劉備等三人。張飛怒氣衝衝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卻狠狠地斥責他們。
第二年早春,劉備第三次去了臥龍岡,路上遇見諸葛均。諸葛均說:“昨晚家兄已回,今日將軍可以一見。”當劉備來到臥龍岡時得知諸葛亮正在睡覺,一個時辰後才醒來,劉備就在寒冷的門外等了足足一個時辰才見到了諸葛亮。
我讀了這本書最深的感受就是: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劉備為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感覺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說明劉備胸懷大志,尊重人才,善於團結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充分發揮大家的長處。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做事情要有誠意,要誠心誠意地去做,遇到困難要有恆心,要堅持不懈,不能輕易放棄。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
三顧茅廬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689字今天,老師給我們上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劉備遇到一位賢才,叫徐庶。徐庶對劉備說:“如果諸葛亮是臥龍,鳳雛則是龐統,得到其中一個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劉備忙問:“諸葛亮住在什麼地方呢?”徐庶說:“諸葛亮住在臥龍崗。”說完便走了。
於是劉備叫上關羽、張飛去臥龍崗請諸葛亮。第一次童子說:“先生外出有事去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第二次大雪紛飛,劉備叫上兩個兄弟又去臥龍崗請諸葛亮,可是童子又說:“先生看望朋友去了。”第三次,劉備挑了個吉日,又叫關張一起去拜訪諸葛亮。童子對劉備說:“先生這會兒正在睡午覺呢!”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裡睡著了。劉備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次,諸葛亮不僅和劉備見了面,而且對劉備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攻城拔寨、三分天下的取勝策略,最後幫助劉備打出了一片江山——蜀國。
通過《三顧茅廬》的故事,我為劉備的真誠、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人一定要真誠,特別是對人才,更要尊重,不能有半點的怠慢。只有這樣,別人才願意幫助你,支援你。另外,做任何事不能草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力,有恆心。
做一個自信的自己——讀《劉備三顧茅廬》有感 篇3
讀後感 ,595字在公元207年的三國時期,劉備的謀士徐庶之母被曹操抓走,徐庶不得不接受曹操的要求,去曹營為曹操效命。臨走前,徐庶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劉備親自上門請諸葛亮,卻被拒之門外。經過劉備再三請求,諸葛亮終於同意出山。
這一片段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是的,我也一樣。但在為劉備高興的同時,我也十分感嘆:諸葛亮,才高八斗,滿腹韜略。如果劉備不去請他,徐庶不去推舉他,難道他就如此在那深山老林、閒雲野鶴中孤獨終生?將自己的知識永遠埋藏?懷著一事無成、懷才不遇的感傷死去?眼看著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自己卻空懷一身抱負,一生都未曾為這個世界做出什麼貢獻?
諸葛亮的想法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做人要矜持,謙虛,不能顯擺。雖然說做人要謙虛,但過度的謙虛就會導致不自信。諸葛亮就是太過謙虛,而貶低了自己的能力。但他是幸運的,他遇上了劉備。所以,他才留下了草船借箭、木牛流馬等一段段佳話。
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明明有能力,卻對自己不自信,猶猶豫豫的,一個個機會就會從眼前飄走了,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還有時候,我們在和別人競爭時,由於太過謙讓、保守,認為自己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所以使原本觸手可及的機會往往被別人搶去。其實,這種沒有意義的謙虛是沒用的,不但不會讓人尊敬你,更會讓別人認為你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來吧,不需要劉備或徐庶,做一個自信的自己,讓世界看到你的光芒!看到一個自信的你!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034字“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簡單的開頭,卻引導我進入魏蜀吳三國當時的百年糾紛。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關羽的大義,張飛的魯莽,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自我認為,在《三國演義》這部長篇歷史小說中,人物便是它的靈魂,故事便是它的肉體。靈魂與肉體相互交織,在故事中體現人物,在人物的基礎上講述故事,二者密不可分。
說起我最喜愛的人物,是被明間不斷神化的智者—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範,這也是我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為後人樹立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榜樣。以獨特的見解,和對時事的深刻認識,又為人謹慎,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綜觀歷史長河,君與臣之間似乎總是存在微妙的權力薄膜存在,多少忠臣將士,不得善終。君怕,功高蓋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超越君臣,肝膽相照。例如,當劉備病重時,喚諸葛亮到白帝城,曾對他說“你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一頂可以安定國家,成就北伐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若是他不爭氣,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又告談他的兒子“你與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相如父親一樣。”保君一生,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幾人?而他並沒有乘人之危,沒有枉費劉備對他的信任和重託,他權利輔佐劉禪,而劉禪也恪守父訓,視諸葛亮如父,蜀國軍政大小事務,鹹決於亮。諸葛亮對劉禪的全力輔佐,已經不僅僅是一般的君臣之間的任用諸葛亮對劉禪是對已故朋友的一分責任和報答,這分責任感和完全信任留為美談。
我從來都是喜歡重情重義之人,像張昭這種貪生怕死的臣子,雖不厭惡,但不經意間會有蔑視的態度。
說道重情重義,我不得不提的便是身為五虎大將之首的關羽。他雖大意失荊州,但對劉備是百分百的忠心。
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我對周瑜並不喜愛,認為它心胸狹窄,不可為大器。但之後才發現,他是一位智勇雙全的猛將。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對周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我之後的瞭解中發現,赤壁之戰,指揮者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取西川的計劃,但卻被周瑜搶在了前面。按真實的歷史推斷,周瑜會有更大的作為。
《三國演義》中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的為我們展現了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分分合合。它是我的摯愛,在閱讀的同時,我可以貪婪的查閱著每一名曠世英雄的雄偉形象。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26字“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假期裡書籍成了我最好的陪伴,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開闊了眼界。每一本書都讓我收穫很多,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滸傳》這本書。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認為所謂的名著都是枯燥無味的,但讀完以後我的這種觀點都被改變了。
整部水滸傳,主要是講了在北宋末年,高俅弄權,整個朝廷奸臣當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被逼無奈反上梁山。後來受朝廷招安,在出兵征討方臘時死傷過半,最後不幸起義失敗。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水滸傳》中的“義”這個字。什麼是“義”?為朋友兩肋插刀,為兄弟赴湯蹈火,這便是義。在《水滸傳》中,一百零八漢就講究“義”這個字。一百零八漢各為兄弟,為兄弟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辭。可在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呢?在困難面前,又有幾個人會舍自己利益保別人平安呢?在一些人眼中,利益是遠遠大於情義的,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早已沒有了義的存在。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我也要用我的雙手為祖國建設出一分力,帶著一顆正義的心去做好事善事,即使我的力量很小,但是不論怎樣我也要遵守“義”這個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35字三國時代戰亂不斷。又奸詐褻權的奸雄、有以仁德治民的明君、有少年大志十五而立的君主。這樣精彩的時期我們不能穿越時空到達。但我們卻能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體會其中的韻味。
這部小說,是我國最早的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生動的寫出了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複雜鬥爭。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
小說中的曹操是一個奸詐的人,但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從只有一點點家族子弟,發展成稱霸一方的梟雄,不得不佩服他的膽識和智謀。但曹操頁不能說是一個十足的壞人。因為三國中並沒有絕對的明君。蜀國大將關羽不是曾在曹操帳下嗎?當關羽要回蜀國時曹操也並沒有強行挽留他。他曾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一般的人一定會說:寧肯天下人都對不起我,不可以我對不起天下人。但這些人做的往往都是和曹操一樣的勾當,只有曹操敢坦率的說了這話。曹操誰然奸詐,但奸詐裡面也有坦誠,他至少敢把奸詐的話公開說出來,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
還有一個角色我非常喜歡。這個角色就是孫權,孫權的父親才討伐董卓後被荊州劉表的伏兵射殺。他的哥哥也在他15歲時遭到了暗殺。孫權年僅15歲便臨危受命穩固江東。孫權是一個愛喝酒的人,酒喝多了會耽誤大事。但孫權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的勸說。這樣的一位君主卻沒有得到最終的勝利這是讓人痛心的。但也說明了三國時代的人才之多。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豚犬耳!這並不是沒有道理孫權幼兒時便有過人的膽識和智謀。
這本書寫出的事情嗎,人物都耐人尋味,讀懂其精髓的人,必將懂得許多人生中的道理。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讀懂了三國便懂得了一份才略。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471字我在這個寒假裡讀了一本書,名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它使我感觸很深。本書中的主人翁是海倫凯勒,她出生十九個月的時候,因為生病失去了寶貴的聽力和視力,所以她成了一名又聾又啞又瞎的小女孩,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學習、生活。但她憑著自己的意志,一次又一次的同病魔做鬥爭,克服重重苦難,她以驚人的意志終於考上了大學,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終於成了一名出色的演說家。
我讀了這篇短文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被海倫凯勒小姑娘的學習勇氣和驚人意志所感動,我明白了時間就是金錢就是生命,時間是短暫的,是匆匆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應該要像海倫凯勒那樣有堅強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去學習。
同時我也感到很慚愧,現在我能坐在明亮的教室讀書、學習,能聽到悅耳的聲音,能看到五彩的世界,能發出我自己喜歡的聲音,可是我還不刻苦認真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老師佈置作業也是有時做,有時不做的,從來就不把學習當一回事。
讀了這篇文章,我突然被驚醒,我要向海倫凯勒一樣去學習,我要珍惜一分一秒的時間,努力成為一個著名的有學識的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905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我最新接觸的讀物。對於不好讀書,一直感覺讀書過於枯燥、乏味的我,卻被書中真實感人的故事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深深吸引。
揭開陌生的封面,走進作者的世界,觸動著海倫。凱勒的心靈,一字一句的品嚐著……
馬克吐溫曾說過:十九世紀有兩位令世界為之驚歎的奇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位就是海倫。凱勒。為何將海倫稱為奇人呢?原有就在於她幼年便不幸的變成了盲、聾的殘疾人,不久便又喪失了語言能力。災禍連連使她徹底與社會隔離,這個被社會拋棄的嬰兒,在無助的黑暗世界中不知所措,她掙扎的想找到通往光明的道路。在無數次碰壁中,她感覺到希望之光逐漸破滅,絕望的海倫終於等到了她的指引明燈—莎莉文老師。海倫在莎莉文老師耐心的教導和精心的呵護下,逐漸恢復了語言能力,勉強能與他人交流,而且海倫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了高等教育的盲、聾人,後期她還建立了慈善機構。失去光明的自己卻給更多人帶來光明,海倫瀝盡心血所完成的一本又一本書籍與自傳更是淨化了無數讀者的心靈。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最大的感悟便是要學會珍惜。書中寫到擁有光明的人卻忽視了身邊各種美,而海倫僅靠觸覺便發覺了大自然中各種無法言語的美。花在我眼中只是單純的一片紅,凋零了便失去了價值,毫無意義。不曾會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般含義。蓮花也是如此,或許在我們眼中它已是見慣不慣的景物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自然也被忽略掉。海倫珍惜她的人生,珍惜她的生命,各種困難與挫折也未能將她擊倒。而如今呢,許多人因不能承受小小壓力,就把自己獨特的生命抹殺掉。海倫的成就與莎莉文老師有著莫大的關係,她們就像親人般,有嬉戲,有吵鬧,但一直都互相關愛著。想想我,太過於自私。只因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便和老媽吵架,當我用殘忍的言辭冷酷地反抗著她時,又怎會知道她心中的痛苦。父母們何曾不都是表面上的刀子嘴,內心卻是柔軟的豆腐心啊啊!想想那時過於稚嫩的我,就覺得十分羞愧和懊悔。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哲理,海倫的人生,讓我恍然大悟,瞬間懂了許多。讓我們傾聽海倫的心聲,瞭解她的世界,以另一種心態感受我們的世界,學會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