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論相關作文20篇

三國論 篇1

國三作文 ,771字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天意也!然吾以為天下分合之理,既有天意亦在人數也!

自桓靈以來,佞臣主政,宦官當道,欺壓百姓,魚肉鄉里。君不能進賢臣逆耳之言,民不能免水深火熱之苦。又兼洪禍震災,怪事連連,百姓豈有不反之理乎!以此觀之人數更勝於天意也。

昔曹操舉孝廉以為仕。本圖報效社稷,名振九州。然,張角,董卓者亂其本意。遂操,振黃巾於草莽之間,刺國賊於臥榻之前。豈料,鎮壓有功,刺賊無用,即已奔走。其逃亡之顏色,實為狼狽。然返故里,方得有命。遂聚義士於鄉里,會諸侯於洛陽。大舉勤王之師,以伐國賊。操知時機已熟,應李郭之變,而劫太子駕以幸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縱擒呂布敗袁術,勝袁紹,驅劉備,北平西涼,南據荊襄,然罵聲愈烈,何也?其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專權之勝也。若操以其漢臣之名而報漢之隆恩,則天下之勢變矣!此乃人數也!

劉備,本乃皇氏宗親,因不忍宗廟破碎,而聚眾於鄉里,結關張於桃園,然雖黃巾已定,卻諸侯並起。互相爭奪,弱肉強食。備無安身之地,四處飄零,居無定所。然備以仁義之軍伐暴佞之徒,雖敗猶榮也!終,三顧茅廬,得諸葛於隆中。軍師運籌,天下可定。猛將效力,勢於破竹。先奪荊州,後取西川。不朽功業,數年則成,此乃天命乎?非也,若劉備白帝未死,諸葛岐山續命,則天下存亡之理,朝代更替之際,未可知也!

孫權雖為孺子,然胸中之謀略不遜於孫,伍。更兼父兄之祖業,公瑾,子敬之大才,而穩坐於江東。曹操每欲南下,終不得志。赤壁之戰,萬古流傳。孫劉之盟,各自為堅,何也?權已三江之險,水師之練,而以逸待勞,決勝於天下,若曹操不以伐江東為主,先圖西川,後徐徐漸進,則東吳之存亡,實未可知乎?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曹操繼董卓之惡,備無仁義之心,權乃暴佞之徒,皆民心相背。天下之勢,遂為三分之鼎乎?是以觀之,天下分合之理,人數更勝於天意也!

讀《三國》論英雄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766字

書籍是人類知識和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跟睿智和高尚的人交流!我,也是一個非常非常喜歡讀書的孩子。

寒假,我多半時間都是在書店裡度過的。《三毛》系列,《寶葫蘆的祕密》,沈石溪系列等等,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才是我最喜歡的一本!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英勇善戰的關羽、以德服人的劉備、萬人敵張飛、戰無不勝的呂布、小霸王孫權、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持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書中的故事讓我很震撼,特別引人入勝,像: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三顧茅廬、諸葛亮空城退司馬、過五關斬六將……

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劉備想打敗曹操,天下歸一。讓諸葛亮去東吳找周瑜和孫策,想和他們商量一起打敗曹操。經過談判,周瑜答應了,但條件是讓諸葛亮留下來,諸葛亮也滿口答應。周瑜對諸葛亮說:我們擅長打水戰,可是我軍羽箭不多了,我給你十天時間,你得做出十萬支羽箭。諸葛亮說:不必十天,三天就夠了,並且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周瑜對甘寧說:你去盯著他。到了第三天,甘寧對周瑜說:老大,這幾天諸葛亮和他的朋友一直在吃喝玩樂。周瑜笑著說:沒事,他已經立下了軍令狀,如果做不到,就按軍規處置!諸葛亮向朋友借了二十艘船,上面都用稻草人遮蔽起來。第三天大霧,諸葛亮讓把草船開到曹軍賽口,然後敲鑼打鼓,曹軍以為有人來攻打曹營,下令弓箭手向船進攻,不一會兒,稻草人身上就插滿了羽箭,諸葛亮滿載而歸!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三國演義》給了我許多啟發,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人要足智多謀,諸葛亮之所以借箭成功,是因為他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並且他還懂天文地理!以史為鑑,以史為例!讀書可以明鑑,尤其是名著和經典。讓我們博覽群書,厚書讀薄,在讀書中成才,在讀書中成就幸福人生吧!

論三國 篇3

高一作文 ,1258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題記

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品讀《三國演義》時的興奮與激動,以至現在對《三國演義》還有一種念念不忘之情,最後一次品味後的領悟與感受還記憶猶新……

奸絕—曹操

第一次讀完《三國演義》後,印象最深的便是曹操。再讀完後,便毫不猶豫地把曹操定位於反動派角色這一範圍內,尤其在看到他怒殺親戚一家時,更是厭惡到極點。但後來自己細細品味時,方才明白其中內涵。

如果站在曹操的立場上想想,在那樣情況下,聽到要殺什麼的時候,心中想到的一定是殺自己。這樣的話,失手殺自己親戚一家也情有可原,假如是我的話自然如此。其實,我在這裡也很佩服曹操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一點值得肯定。

想通這一點,後面曹操所做的事便值得理解。作者羅貫中曾評價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也是我對曹操的評價。所謂“奸雄”就是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他有奸詐的一面,但又不同於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因為他還有謀取霸業、統一天下的雄才大略。有時,他卻很狹隘,甚至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這樣極端自私的話。有時卻具有寬容的態度,當劉備、關羽屈居於他之下時,他都曾以禮相待。這樣看似矛盾的言行,使他成為一個具有歷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智絕—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後,伴隨著的便是諸葛孔明的出山。他的出山,意味著三分天下的局面拉開了序幕;他的去世,則意味著三國局面的瓦解。

諸葛亮被作者賦予了超人的智慧,因此,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也深諳“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卻為劉備“三顧茅廬”的真誠所打動,毅然投入到了“復興漢室”的事業中,知其不可而為之,構成了《三國演義》最為悲壯的故事情節。

其實,我認為諸葛亮並不是“智絕”,而應該是“戀絕”。縱觀諸葛亮一生,諸葛亮對劉備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隆中決策,拉開三分天下的序幕;舌戰群儒,堅定孫權抗曹的決心;三氣周瑜,穩定荊州根據地;劉備伐吳,白帝託孤於孔明。諸葛亮忠心耿耿,為蜀南征北伐,七擒孟獲,大出祁山以及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進一步充實了他的智慧形象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完美人格。

還記得當自己看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時,自己哭了很久,對諸葛亮既感到可憐,又感到可悲。還記得諸葛孔明病逝前的那段話:“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不禁讓我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回神而思,或許作者取名《三國演義》是有一定涵義在內的。仔細想想,又覺得實在意味深長。“義”字諧音“繹”,即“演繹”。或許作者這樣寫便是為了“演繹”出一個道理,那便是—“義”。而這種“義”就是一種源於社會下層的團結互助、肝膽相照的高貴品質,溫潤的兄弟之誼和手足之情。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作者反覆強調著這句話的思想,實在令人耐人尋味,引人深思。我至今還未理解這句話,但我知道,我會繼續探究下去的。

論三國 篇4

高一作文 ,1015字

說起三國,首先要想起的就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才使得三國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讓眾人熟悉。對於三國這段歷史中的故事,人們感悟最深的便是爾虞我詐、鬥智鬥勇,不過我還看到了一點,那就是改正錯誤。

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那便等於找到了一條通往成功的路。蜀漢的開國皇帝劉玄德,最初只是一個販履織蓆之徒,東躲西藏,寄人籬下,數次易主,最終成為帝王。當他發現所投之人不足以成大事,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脫離那人,所以他沒有和那人一起落敗。放棄錯誤,才有機會找到正確。魏太祖曹孟德,位極人臣,雖負漢賊之名,其一生成就也不容忽視。奉天子以令不臣,一統北方,但也經常做錯事。犯錯之後,他會笑著大賞那些曾進諫的人,這也是他能成功的原因之一。一個人欲要成功,除了要有雄才大略之外,還要有勇於改正自己錯誤的精神。人非聖賢,孰能無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改正一個錯誤,就排除掉了一條通往終點的岔路,走向成功的機會也就大了一些。

恥於面對自己的錯誤,那便等於排除掉了通向成功的路。出生名門,祖上四世三公的袁本初,曾擁四州之地,數十萬之眾,卻最終敗於曹操之手。他做出攻打曹操的錯誤決定時,田豐苦諫,卻入大牢;戰敗之後,先殺田豐,以免承認自己的錯誤。逃避錯誤的結果,最終只能與成功的機會擦身而過。蜀漢大將關雲長,一生縱橫沙場,無人能敵,晚年水淹七軍,名震天下;結果卻敗走麥城,梟首於東吳。從進攻襄陽到敗走麥城,身邊將領多次勸說,他卻無一採納。一個人欲要失敗,有時就這麼簡單。無論是誰,無論曾經多麼輝煌,只要你逃避、驕傲,那便只有失敗的結局。常言道:“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我卻認為“一步走錯,尚可挽回;一錯再錯,滿盤才輸”。

錯誤的改正與否,從古至今一直延續。古人改錯,在官場、戰場;今人改錯,還有學場。在學習中,改錯最明顯不過。作業、考試,肯定有做錯的,將錯題記錄下來。再做幾次,下次考試前重點複習,就避免了錯題再錯,將小錯誤積累成大錯誤。例如,某次考試有十種題型,你錯了三鍾,之後你認真改錯,將十種都掌握;下次考試也是十種,其中多種是和上次一樣,那你便賺了這幾種的分。如此迴圈,則必將勝利在最後的考試中。

不管是古代的王侯將相,還是現在的我們,改錯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不該錯,便身敗名裂、身死人手;改錯,便名留青史、成就大業。我們不改錯,便只能對著59分的卷子感嘆;改錯,便能在最後的考試中脫穎而出。所以我們要做曹操,笑著改錯,而不做袁紹,哭著等死。

三國人物論諸葛亮 篇5

國小四年級作文 ,555字

我最喜歡看《三國演義》這本書,裡面的人物有蜀漢主公劉備、奸雄曹操、臥龍諸葛亮等,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諸葛亮。

我最喜歡諸葛亮,是因為他聰明,愛用計策,料事如神還很忠心!

說實話,我本以為他小時候就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個好學生,原來他小時候經常爬牆、打架,爸爸一走就不讀書,還氣走了五個老師呢,一個比一個走的早。可後來,他發奮讀書,結婚後黃月英給了他把扇子,還給自己起名臥龍。

諸葛亮二十六歲就被劉備請出山,如果你覺得二十六歲是很大的數目,那請問你26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呢?諸葛亮小時候就愛吵架,話說一個人能吵贏十個人,長大後還有個典型的故事叫:“舌戰群儒”。故事是這樣的:赤壁之戰攻打曹操,可孫權手下百官不同意,他們說:“曹操幾十萬大軍打過來,我們怎麼可能打的過?不是讓我們自投羅網嗎?不如我們投降得了,還能自保”。可諸葛亮沒有退縮,他給東吳人分析了曹操的弱點,我們的地利、人和優勢等等,這麼一說之後,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主戰,所以孫、劉聯盟,就有了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

我還覺得諸葛亮還是個很忠心的人。劉備死後,他還接著北伐戰鬥,直到五十四歲死在了五丈原,所以就出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說。

每個人對別人的看法總是不一樣的。有人說他是好人,也有人說他是陰謀家,這也只是我的看法。

辯論賽上演“三國”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833字

今天,在我們的班級裡展開了一場“三國之戰”—辯論賽。

我一進到教室裡,所有人的服裝、樣貌全都變了樣,一個個人手持一把兵刃,蓄勢待發。正方和反方都已經握緊兵器,緊盯著眼前的敵人,我不知腰上居然多了一把劍!只聽一聲令下,所有人握緊武器,衝了上去。我們派了我們最聰明、最機靈古怪的“諸葛付”(付雪寧同學),她霸氣十足地站了起來,大聲說了一句:“我方認為,……是正確的!”敵人也不甘落後,也高喊著:“我方認為,我們……才是正確的!”雙方都各有四位大將,諸葛付先派了一位小兵應戰,敵人好似知道我們的心機,也派了一位小兵跟我們應戰。戰場上唾沫四濺,你頂我擋,勢不兩立。我們的四位大將也在拼命殺敵,眼看我們快要抵擋不住了,諸葛付靈機一動,打算使用一個計謀,她把三位大將叫了過來,四人好像在商討著什麼,諸葛付跟我們這些小兵說,當他們來殺我們之時,讓我們奮力抵抗,這樣我們每一個人辯論,每個人都會得一分,分數會增的越多,我們照樣還是贏了,有時候武力不一定能解決問題,還要多用點腦子。說著,她用書本扇了扇自己,有時候我真以為她真的是諸葛亮。

我們說的口乾舌燥,老師看我們,手一揮,所有人中場休息,我們的四位大將不顧辛苦,還在商討怎麼對付敵方,可敵方呢,他們覺得士氣才是最重要的,士氣可以壓倒一切,他們拿來一張紙,上面大大地寫著“必勝”兩個字。中場休息結束了,我們各個都恢復了體力,又要開戰了。我們的另外三個大將分別是“劉備徐”、“關羽包”、“張飛楊”,“張飛楊”最魯莽,總要拿武器殺敵,常常被“諸葛付”攔住,心理上不愉快,總趁“諸葛付”不注意,站起回答,“諸葛付”也真拿他沒辦法。敵人也補充了體力,進攻比之前猛多了。一批敵人又進攻了,我們還在不停抵抗……

不知什麼時候,老師再次一揮手,這激烈的“三國之爭”也結束了,我們的心還留在這戰場上呢,時間過得真快啊!

最終,這場大戰因為有了“諸葛付”的妙計,我們贏了許多的分數,毫無懸念,我們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指導老師施巧玲)

論三國 篇7

國小六年級作文 ,676字

最近,我一直在看我們的必讀書——《三國演義》。書中描述了漢代末期,天下大亂、國家四分五裂、群雄爭霸,後來逐漸變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後三國歸晉的故事。

在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人物不是劉備、不是諸葛亮,而是人人都說奸詐的曹操。今天,我就以我的觀念來論一論三國中的幾個人物。

先按他們在書中的順序說起吧。

呂布,可以說是一員虎將,有“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之說。但導致他失敗的原因,是他有勇少謀、無端善變、不辨是非。他不聽陳宮的建議,反而自以為是所以釀成大禍。他總是和妻妾喝酒尋樂,招來了將士非議,造成軍心不穩。最後註定失敗。

袁紹,也是當時很厲害的一方霸主,掌管著七、八十萬人馬。但他與謀士們格格不入,總是意見不同。而袁紹沒什麼能耐,總是無法採納正確的意見,導致軍心不穩。最後,許攸、高覽、張?等相繼投降;顏良、文丑兩員大將也被關羽斬於馬下。袁紹失去了這些主力戰將和謀士,他的失敗是註定的。

再來說說劉備這方。關羽,他一開始能文能武也有大志向,很有可能會成功。可後來慢慢有些驕傲自大,過於輕敵,最後導致了他的死亡。三弟張飛,他與關羽都被人稱為“萬人敵”。但他有勇無謀、使軍中將士多有怨氣,最後註定失敗。劉備在失去兩個弟弟後悲痛欲絕,無心戀戰,最後也痛苦地死去了。諸葛亮雖說聰明過人,但沒能彙集更多的能人,缺兵少將,最後註定被打敗。

曹操雖然被描述成狡猾、奸詐的梟雄,但他卻很會用人,手下聚集了大批武將和謀士,人才濟濟。而且他跟將士們的關係也非常之好,所以這些都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論三國英雄 篇8

國小四年級作文 ,730字

話說這三國時期人物眾多,個個都無與倫比,不是勇猛過人,就是足智多謀。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誰才是真正的三國英雄。

呂布,能征善戰,在三國中無人能敵,連關羽都要拜三拜,在這方面算是英雄。可惜他有勇無謀,貪圖美色,最後被曹操和劉備所殺,在這方面他不算英雄。

關羽,武藝過人,既有勇,又有謀,在三國中武藝第二,有“武聖”之美名,終身跟隨劉備,從不“遠走高飛”,在這方面算是英雄。可過於自信而敗死麥城,在這方面他不算英雄。

曹操,有一統天下之志,在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奸滑狡詐,是“奸雄”,在這方面他不算英雄。

司馬懿,足智多謀,跟諸葛亮有得一拼。他的兒子也是統一三國的人,在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膽小怕事,有十五萬大軍都不敢攻打諸葛亮的空城,錯失了殺諸葛亮的好機會,在這方面他不算英雄。

諸葛亮,才高八斗,能舌戰群儒,經典戰績有:草船借箭、空城退司馬,在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缺乏武藝,根本沒有能護身的本領,在這方面他不算英雄。

張飛,武藝過人,聲如霹靂,曾在長阪坡嚇退五萬曹軍,致使曹操的一員大將嚇破膽而死,在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常因為喝酒誤事,徐州丟失就是它的輝煌“戰績”,最後死於喝酒,在這方面他不算英雄。

周瑜,武藝高超,計謀也不比徐庶差,在苦肉計中,周瑜巧讓黃蓋降於曹操,火攻曹營,使曹操敗軍華容道,在這方面算是英雄。可他心胸狹窄,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厲害,把自己給氣死了,在這方面他不算英雄。

三國英雄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只能算半個英雄。後人只有取其之長,補己所短,才能做到十全十美。正如毛主席所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讀《品三國》有感 篇9

讀後感 ,1006字

三國,是一段精彩紛呈又讓人眼花繚亂的歷史;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又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在三國前前後後九十年這一段歷史中,烽火連天,餓殍遍野,戰事頻繁,民不聊生。然而,亂世出英雄,越是滄海橫流,越能顯出英雄本色。

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因此,魏蜀吳三國剛一滅亡,史書的記載就眾說紛紜,學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三國曆史的戲劇性讓它成為了史學文學家們甚至是老百姓垂青的物件。

有那麼一個人,他雅量,機敏,風趣,深沉卻又狡詐,詭譎,冷酷,殘忍。千百年來褒貶不一,終難蓋棺定論。個性十足又如此富戲劇性。不難想出,他就是—曹操。

曹操在歷史上的形象並不是很好,很多史學文學家都不喜歡他。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我看來,讓他們痛恨的,還是曹操說了“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麼一句話。如果換了別人,一定會反過來說,但是這真的做得到嗎?也就只有曹操一個人坦率地說了出來,至少,他是一個“真小人”,而不是“偽君子”。

《三國演義》中有云: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寫的就是曹操,也可以說是對曹操的一個評價。亂世如三國,曹操身處其中也就只能成為一個梟雄了。但無論是梟雄還是能臣,曹操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初中時曾經學過一首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若沒有足夠的雅量,又怎能寫出如此氣勢的詩賦?怎能成為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怎能成就如此大的一番事業?

在各類正史野史中,經常會談及曹操的笑,大笑,苦笑,嘲笑,冷笑,譏笑……似乎他始終都是在笑。就算是做錯了事,打了敗戰,曹操也會笑。因為他豁達開朗,大氣磅礴,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而且曹操也十分風趣與可愛。據《三國志》載,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馬超、韓遂時,和韓遂在戰場上約見,韓遂的士兵聽說曹操親自出場,都爭先恐後伸長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聲說:“你們是想要看曹操吧?告訴你們,和你們一樣也是個人,並沒有四隻眼睛兩隻耳朵,只不過多了點智慧!”在戰場上,曹操仍然如此灑脫風趣,更不用說在平時生活中曹操是如何了。

在《品三國》中,作者易中天從一個更平民化,更客觀的角度去評價和分析三國故事。歷史總是真真假假,是非紛爭,無人說得清。但在《品三國》中,你將看到一段段更客觀、更全面的三國史,一個個更客觀、更全面的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三國演義》 篇10

國小五年級作文 ,707字

在我的書櫥裡有許許多多的書:有法布林的《昆蟲記》,有葉聖陶的《稻草人》,也有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眾多的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三國演義》。因為書中許多活靈活現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讓我讀後回味無窮。

我喜歡三國演義中的一些英雄人物。三國裡的人物個個都被作者描寫得維妙維肖,裡面好多人物都有一顆精忠報國之心,很令人敬佩。書中我最喜歡的要數孔明瞭,因為他足智多謀,遇事沉著冷靜,非常善於分析。比如草船借箭,他就藉助稻草人順利取得魏軍的十萬支箭,以備後用。魏、蜀、吳三國互相殘殺,損失了不少精兵強將,令人覺得惋惜。如果我是三國裡面一名將領,我會學習呂布精兵習武,學習孔明用好計謀,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我更喜歡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故事。其中“三英戰呂布”這個片段描寫得最為精彩:呂布是董卓手下的一員大將,他武功高強。有一次,張飛拿著丈八蛇矛應戰呂布,倆人戰了五十多個回合,張飛的陣腳漸漸亂了,而呂布越戰越勇。眼見張飛招架不住了,關羽著急了,他舞動著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衝了上來,和張飛一起應戰呂布。剎那間,塵土飛揚,三匹馬廝殺在一起,三十多個回合過去了,倆人仍然戰不過呂布,這時,劉備也持著雙股寶劍來幫忙,他們弟兄三人把呂布團團圍住,呂布招架不住,只好起著赤兔馬飛快地溜走了。讀這個故事,我彷彿也來到了三國時的戰場,聽到了震耳欲聾的戰鼓聲,看到了激烈的戰爭場面,從“三英戰呂布”這個故事中我也明白了“團結一心,其利斷金“的道理。“三顧茅廬”“連環計”“火燒赤壁”等故事都寫得非常精彩。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我真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同學們,你們也趕快來讀一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