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看見》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784字

初二的時候,語文老師推薦這本書給我們,說是有時間可以去看看,於是閒暇之餘在書店看到時,便買下了。看了幾章後,雖有些不懂,卻也頗有感觸。

《看見》是主持人兼記者的柴靜所寫。還記得她自己斥巨資做的一個環境調查的視訊《穹頂之下》。那時,她用大量的資料說明,中國的環境從很早就已經開始被汙染了。當然,在《看見》這本書中。也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環境問題的嚴峻。山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書中是這樣描述山西的環境的:“天像個燒了很長時間的鍋一樣蓋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黃色。”

“村裡各條路上全是煤渣,路邊莊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她的紅棉襖是唯一的亮色。”

大家都知道山西的煤礦之鄉,山西的經濟也因煤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可誰曾想到,一時的給這片土地的人民帶來的是永久的“貧困”。

柴靜是山西人,她很深刻地感受到山西的汙染有多麼嚴重,當然,不止山西,這大家都知道,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多少大城市被霧霾所困擾,多少地方的人民沒有乾淨的水喝。

我們雖生活在沿海地區,汙染相對來說還是較少,但水汙染也不容樂觀。

聽爸爸媽媽,老師,爺爺奶奶這幾代人說,以前呢,不管是溪水,河水,都是清澈見底,可以直接捧起喝的,夏天炎熱的時候,還可以直接就跳進裡面游泳,抓一兩條小魚小蝦。

可是,現在呢,到處是各種顏色的臭水溝。還記得,以前下暴雨的時候,去學校的路途不一會兒就積起了水,其實一方面是學校的地段是低窪地,但更多的是旁邊的水溝堆滿垃圾,起不了排放雨水的作用,於是不一會兒就淹起來了。

一淹水呢,臭水溝的垃圾,臭水自然就積在路面,也積在學校中,經常就停課一天。那時還很高興呢,總盼著下暴雨,現在想想,汙染真是太可怕了。

現在就已經是這樣了,因汙染而得病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我們再不治理的話,那麼將來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將是無盡的病魔,一個無色無味的世界。

看見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635字

看見美好

生活中大部分時間的悲歡應該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吧。

出門,路上下著雨,車子越來越多,馬路堵塞起來。坐在車裡等待的心情很浮躁。其實我們都明白,雨過天晴之後的城市,就會是綠的樹、藍的天、白的雲,甚至還會出現彩虹。我們何不想想這些,去思考一些美好的東西,那麼生活就會是歡樂的。

我們不能總是幸運地說我遇見了美好,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用心看見了美好。相信我們在心裡看見的一切,總有一天它會出現的。生活就是無盡的期待與相信。

柴靜曾寫過這麼一句話:“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我覺得這句話與她故事中的老毛相當匹配。

老毛是一位人大代表,來自社會的基層,是地道的農民,拖著年過花甲的身體。連續六年為了農民的利益在奔波著。

會上發言時,老毛拿出一瓶深黃色的水,激動地講起農村裡水汙染嚴重,致使農民的身體受到傷害的問題。他毫不猶豫地批評有關部門失職,當這個問題有人答應來解決時他溼了眼眶。當年,政府就安排資金打深井解決了農民的喝水問題。

在他接受中央臺直播採訪時,拿了個玉米反映糧價太低,金黃的玉米棒子在他手中顯得那麼耀眼。他的大膽、直截了當帶給大家的不只是震驚,還有感動。他用最真摯的熱情、最樸素的方法盡力解決老百姓的利益問題。老毛提出的糧價要“小步快漲”被寫進了當年的中央檔案。

第六年老毛再次接受採訪時非常氣急,急得嗓門都尖了。這次是為了一個持續多年的解決農民貸款難的提案。他前些年得到的答覆一直是“在探索中”,這次他很確定地說解決必須要拿出辦法。原來他得了結腸癌,化療的第一個療程還沒完就跑出來開會了。後來這個問題,也得到了中央的重視。

老毛大概就是因為心中一直有一份期待與相信吧。

靜默於沙發上,讀到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個人物,忽然我想停下來。於是我把書籤夾在了那一頁,放下書,推開移門。

黃金海岸的夜空泛著星星點點的光芒,只有在旅途中的我心才會這般平靜。樹的剪影隱隱約約倒映在河面上,清涼的晚風拂過,被拼湊成不規則的畫面。我獨享這份難得的清寂。

記得剛剛到悉尼的那天,也是這樣的一個夜晚。我們沒有帶電源轉換器,這在異國是個很麻煩的問題。同行的老師也沒有辦法。我只好和一個朋友結伴,出酒店試試看能不能買到。前臺告知商店已經關門,我們抱著一份期待與相信,仍然決定出去找一找。

夜晚的悉尼郊區顯得很安謐,我們漫無方向地走著。當看到一個阿姨走向她的車子時,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勁兒,我快步走向她,用不太流利的英語詢問她附近有沒有商店。她大致給我們指了方向。道謝後我們繼續前行著,期待著商店的現身,更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終於看到了一條相對熱鬧的街道,兩家商店映入了眼簾。內心抑制不住喜悅,我們跑進了第一家便利店但是失望地走了出來。第二家店名是中文,我們激動得連氣兒都喘不過來。一句“CanyouspeakChinese”並且得到的回答是“Yes”後,我們兩個人的臉上都笑開了花。店主告訴我們附近有一個十點才關門的超市肯定有賣轉換器,並給我們清楚地指了路。道謝之後我們春風得意地繼續前行。最後,在一個來自廣州的電影院工作人員帶領下我們找到了超市,在一個澳洲、一箇中國的超市工作人員指引下,我們買到了轉換器。

這一路上,我們碰到的困難其實不少,但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所以我們把一開始的惶恐變成了歡樂和自信。

回國之後,父親又把我拉去游泳。在出國之前我的游泳還必須依賴漂浮泡沫,一直不敢把它從腰上解下來。試一試吧,你不相信自己,怎麼知道你行不行呢?—我對自己說,說完解下了漂浮泡沫開始遊,原來我是可以的。

生活就是無盡的期待與相信。相信自己,就可以去享受滿片的薰衣草帶來的生活的芬芳。你可以在這一路中,帶著那一份充滿了期待和相信的信念,眺望更遠的地方。你會真正擁有春暖花開,還有你想擁有的美好,更可以讓身邊的人感受到你的正能量。

我轉頭往窗外一望,陽光剛剛好,它們自信地把溫暖傳遞。於是我深吸一口氣,把陽光都藏到了我的心裡。我想我每天都可以看見美好。

《看見》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160字

沒有過多的修飾,沒有過多的感情,柴靜用冷靜真實的文字記錄了她所見證過的悲歡離合。整本書讓我內心產生最大波動的不是屬於柴靜的成長,而是人性的交織。

2005年前,同性戀在中國似乎是一個比妓女或者艾滋病毒傳染者更為令人鄙視的詞。同性戀和其他人一樣上學,工作,努力活著,事實上,同性戀是由先天基因決定的,這是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的另一種必然的相愛方式,他們無法選擇,愛了就是愛了。但是,社會的不接受導致的是他們不能公開身份,絕大多數的他們不得不和異性結婚,建立感情的社交場所大多是公廁或是浴池,那些不是愛情,只是性行為,而且是陌生人間的,對於他們而言“在沒有過去和未來的地方,愛活不過來,只有性。”

我們的社會不接受同性戀,同性戀只能被壓抑在角落,他們中有的因為不理解,不自由,想改變卻無力選擇自殺,有的被父母強制送入精神病院被當做一生的恥辱。是的,連父母都無法接受,最親近的人都為因新天基因而決定的性取向離開他,嫌棄他。

書中,柴靜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裡,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我不能說完完全全的明白了這段話,但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社會的共識不能為那些社會眼中特殊的人選擇活下去的道路,當你的無知,你的愚昧,你的偏見傷害了一個努力去生活的人,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善意。21世紀,人人呼籲著平等,而平等不是某些人因為符合了大家的共識所以被給予的尊重,平等是發自內心的,你有你的所愛,我尊重並誠摯的希望你能快樂地生活,你能獲得幸福。是的,這種愛並無羞恥。我相信,愛情、自由、公開表達自己身份的空氣、空間,這些同性戀者視作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終有一天會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相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

再說藥家鑫事件,一切的根源追溯到的是一個孩子的家庭教育,瞭解真相以後,我們才能夠理解他的殘忍手法來自於何處。然而藥家鑫未被判死刑前,音樂人高曉鬆曾經在微博中評論:“即便他活著出來,也會被當街撞死,沒死乾淨也會被補幾刀。人類全部的歷史告訴我們:有法有天時人民奉公守法,無法無天時人民替天行道……生命都漠視的人會愛音樂嗎?”數萬人轉發他的話。理性的來說,這些話並沒有錯,但是這些話的背後,沒有體現出中國較為悲哀的一面嗎?不知道真相妄自評論,名人的話被奉為經典,甚至,一個人連糾正自己錯誤的意願都被全民扼殺在搖籃之中。網路曾幾何時也變成了如此令人膽戰心驚的武器,人,都是人,隱藏在罪惡下的心未必不是脆弱的,而看似善良的人心中又是否沒有惡念呢?

人性的交織,本來就是美而複雜的,法律無法因為人性而更改,人性也會有法律無法抑制的時候,接受一切可能性,冷靜的面對,不要因為你的獸語而剝奪任何一個人懺悔的機會。

看見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045字

真理是無的那個底,它時而蒼白無力,只是一個輕飄飄的底,時而又承載著千鈞之重,讓人難以將之從洞底抽出,丟擲井口,晒在光天化日之下。

總有那麼一些人,樂此不疲地尋找真理,不畏艱辛地抽出。

柴靜想揭露留守兒童的祕密,想了解它們怎樣生活,怎樣讀書。她找到了一個外國人盧安克,在那個無底洞中挖掘,貪得無厭。

盧安克他生於德國,經過高考,順利考上了大學,這樣的生活平靜無波瀾。上了大學,資訊時代的大資料,和許許多多的資訊滲透到生活中,盧安克自認為思維跟不上,來到了中國山區。

有人說他在逃避自己的弱點,可我總覺得,他只是在尋找自己的內心,他在默默地挖掘“教育”這一無底洞,他反對“讓人的心死去”的教育思想。他和一群孩子,五六歲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一起學習,孩子們把他當成玩伴,對他很不尊重,他也不惱,像一棵高大的樹,用堅實的外殼化解攻擊,變成難以消失的依賴。

那一個個無底洞是相連的,柴靜在挖掘時,會觸到寶藏——像盧安克那樣,人性的。

記者們可以沒有負擔地挖掘真理,可自有人來揹負。

常說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可若是真賜了罪,所關係到的是國家的顏面,可為那些想謀權篡位的人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

真理自有千鈞之重。

《梵高傳》裡說,人類的世界是二元的,真與假,善與偽,亮與暗,黑與白……可真理總是藏匿於兩級之間,它是多元的,變幻無窮的。

梵高對他弟弟說過:“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真理是不朽的。

在這條真理的路上,所有人都在上面,真的奮不顧身往前衝,好像不找到它決不罷休——可他們或許不曉得,往前衝是好的,可有些真理就在原地,或者漂浮在空氣中,像《哈利·波特》裡的金色飛賊,飄忽不定,只有用心與它取得聯絡,它才會依附於你。

有些人一直拄著柺杖,現在試著脫手,踉踉蹌蹌,想站起來。有些人往回尋尋覓覓——可他不知道,真理永遠是向著前方的。

前方是未知的,但前往前方的道路漫長又難走,時不時栽個跟頭,一個名為法律的東西將你扶起,助你慢慢走向前方。

有人說,法律就是真理,它們之間有個界限,名為道德,這個界限細如一線,但決不能超過。

過程代表美麗,在這條真理的道路上,遇到法律,遇到道德,真理也就不遠了。

看見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365字

聽說柴靜,還是從她廣受爭議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我在思考,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會讓她如此關心事情的真相,甚至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到南牆不回頭”的氣概。我拿到這本書,封面上一個記者模樣的女子坐在農民中央,笑著接受一個稚氣未脫的小朋友手中的木凳。她,到底看見了什麼?

初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只有發自內心的震撼。真的,太震撼了。作為一位記者,她親身經歷著中國社會十年的變遷。每一次重大事件的一線,都有她的身影。她觀察著,記錄著眼前發生的一切,而我有幸通過這一本小書將這一切融入腦海。“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它們將我當時勾勒不出來輪廓的記憶加深,再隨著時間線串聯,使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有的人會說,這本書的事例都是一些黑暗的,醜陋的甚至凶神惡煞到極端的事件。我不否認,但這些都是事實,需要我們去面對,不是嗎?

“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剛看到陳虻的這段話時,我和柴靜一樣,同是驚詫,後為震撼。試想那時,我沒日沒夜的學習,充分“利用”空隙時間學習,有一點不完美便深深自責,戲謔“唯有痛苦和勞累才讓我感覺我還活著”。那時的我早已感受到壓力併為此深深焦慮卻仍然每況愈下。讀到那句話時,我便想,這樣的痛苦,是有價值的嗎,熬夜學習過後第二天早上聽課的極低效率,真的是我想要的嗎?何況我只是在假裝很努力而已:深更半夜,腦子早已不轉動,卻強迫自己思考一道又一道的難點,這行得通嗎?成績不好既成事實,在父母老師的責怪過後,自己還非要在心裡刻上一道又一道的疤,值得嗎?思考過後,我推翻了一切,推翻了我的裝模作樣,推翻了我對自己的怨憎(書上寫道“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怨憎,認為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招致了某種命運”從某種程度上,我是被這句話影響)。

“準確是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的最大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或許是因為年齡,我看問題總是帶有強烈的主觀臆斷色彩:人,非好即壞;事,非黑即白。但逐漸支撐自己在世界的一片天的我們,應知道一個道理,我們需要的,不是直覺,而是真相,是準確。在學習中,不求大概也許差不多,但求準確。做多不如做準,是學生這一“工種”應謹記的格言。而生活中,我們更不能任由浮華的表面刺眼,而促使感性超過理性;我們應學會深深思考問題的本質,形成自己對小到這個問題,大到這個世界的判斷。我們,需要郝勁鬆這樣的人;我們,需要真相。

做一個觀察者,用愛與思考觀察這個世界。

“你想要採訪弱者,就要讓弱者同情你。”書裡說道。那我是否可以將其類比,說成“你想要觀察這個世界,就要讓這個世界包容你”。“首先就要放下姿態,讓世界感受到你的尊重”。我們應做有溫度的人,即使面對的是冷冰冰的世界。

書上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讀完全書的我,表示深深的贊同。

看見世界的初心,即為不忘初心。

看見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32字

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二零零三年,“非典”爆發。

而現在,“非典”對我來說,不過就是教科書裡一個好像聽到過的名詞,一個要背的年份日期。

直到,我本週讀到了柴靜的《看見》裡,一篇關於她做“非典”新聞調查的文章。

本文通過許多真摯動情的環境心理描寫,讓讀者清晰地認識到“非典”,看到了“非典”的背後——那是人類堅強的意志,“我要活下去”,那顆最溫熱的跳動。

如果,死到臨頭,活著的日子屈指可數時,你會害怕嗎?你會覺得死亡是一種解脫嗎?如果,你面前有無數人在倒下,一個接一個倒下,就如多米諾骨牌,你會驚慌嗎?你會擔心下一個是自己嗎?

當每早,太陽升起,睜開眼能看到萬丈金光,是否會感嘆“活著真好”?

封面是一張照片。有三種人。小孩,中年人,老人。小時候經常猜一個謎語:“什麼東西小時候是四隻腳,長大了二隻腳,老了以後是三隻腳?”謎底是人。現在的我們,有時會有“當一個退休老人多好”這樣的想法。可當我們老了,轉回頭看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又是一種什麼感受?是羨慕之前孩子時的青春活力,還是享受快到終點了?

有一種人,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活著。不管成功與否,有意義與否,即便處在社會底層,即便人生不如意,只要能活著就行了夠了,哪怕當牛做馬。

有一種人,比如革命英雄,認為活著必須要有尊嚴,否則還不如死亡,所以才會寧死不屈。他們堅持認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他們的人生哲理。

活著,真好。活著,真不好。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089字

學者H沃爾波爾有句名言:“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悲劇。”簡奥斯丁憑藉理智來領會世界,創造了一部部描寫世態人情的喜劇作品,這些喜劇猶如生活的一面面鏡子,照出了一些人的愚蠢、盲目和自負。而對我感觸頗深的是《傲慢與偏見》—題記

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

讀完這部名著後,我便不由自主為伊麗莎白和達西結成伉儷感到衷心的祝賀,也為書中兩個傻人鬨堂大笑,同時也陷入了沉思。

書中的確有兩個滑稽人物。貝內特太太是個智力貧乏、孤陋寡聞、喜怒無常的女人,因為嫁女心切,完全生活在一廂情願的幻覺中,每遇到一個有錢的單身漢都會將其視為自己某位女兒的私人財產、與貝內特太太截然不同,柯林斯牧師是個集自負和謙虛於一身的蠢漢,他一方面對貴族德布林夫人自卑自賤,另一方面又對他人自命不凡,經常生活在妄自尊大的幻覺之中。他到朗伯恩,準備施恩式地娶貝內特家的一個女兒為妻,藉以“彌補”將來繼承財產對其一家造成的損失。貝內特太太一聽大喜,於是兩個蠢人上演了一出喜劇。

奧斯丁的諷刺技術真是了得!男主角達西最初斷定,貝內特家有那麼多不利因素,幾個女兒很難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後來恰恰他娶了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曾發誓決不嫁給達西,可最後還是做了達西夫人。更可笑的是不可一世的凱瑟琳德布林夫人,為了阻止伊麗莎白嫁給達西,先跑來威嚇伊麗莎白,又去訓誡達西,殊不知她這趟奔走為兩位默默相戀的青年通了訊息。反而卻是貝內特夫人最後被證明是正確的,她認為“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是多麼令人驚訝呀!

《傲慢與偏見》,它通過對四件婚事的對比,明確地告訴讀者“沒有愛情可千萬不能結婚”,也含蓄地通過描述幾人的性情,告訴大家不能太過傲慢也不可對他人持有偏見,更懷著作者對那些自以為了不起的人諷刺。

尾聲—

總而言之,《傲慢與偏見》這樣一部作品:在這部作品中,智慧的偉力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因而它對人性有最透徹的理解。它對人物形象的千姿百態描述得恰如其分,四處洋溢著機智幽默,所有這一切都用最精湛的語言展現出來。

《湖心亭看雪》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42字

一葉孤舟,載著一個高雅的詩人,在萬頃碧波上無憂無慮的盪漾……路遇知己他們無話不談,靠在火爐旁,各自述說著對祖國興亡,對世間萬物的感觸和哀傷……

這,就是美好的意境—《湖心亭看雪》。

其實這篇文章我已經讀過很多遍了,但是每讀一遍帶給我的都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懷,不同的對祖國深沉的愛。這篇文章,寫於明末清初的時候,當時,清軍已經入關了,明朝已經岌岌可危,如同已經斷臂的樓房一般,馬上就有倒塌的風險。這篇文章卻依然用著明朝的年號,說明了詩人心中還裝著國家裝著對國家深沉的愛。文章中,寫到的時間處處都可以體現出明朝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作者作為明朝的遺民,對於清朝只有痛恨,而他卻又為何在這一葉孤舟來到湖心亭看雪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句話,給我們營造了一種清幽,清涼,幽靜,深邃的美好意境。更顯示出,當時清朝在關內外混亂,明朝也如同風雨飄搖般岌岌可危,那種緊迫之感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作者看似逃避政治上的風雲變化。更顯示出他那清高孤傲的情懷,可以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汙的高尚雅趣。更能體現作者哪美好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追求……

到了湖心亭,作者遇到了他的知己,但是他們卻以“痴”相提並論。其實這並不是痴,而是將自己的感情全都化為這一方美好靜謐的故土,將愛和希望播撒在這裡,希望祖國能重新復辟,消滅清朝,重登往日的輝煌,從過舊時美好的生活……這並不是作者在逃避,在消極應試,而是一種他那沉著冷靜,大器晚成的英雄氣概,雖然他把自己的名譽和利益都降低了,但是他為的是國家,為的是他心愛的祖國!

《湖心亭看雪》看似是一篇寫景文章,實際表達的是作者那對國家的愛,反觀我們現在的中國,有許許多多的人都不愛國,不敬國,不尊國,在想象當時那明末清初年間的張岱,那又何怎能同日而語呢?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686字

作為一個讀書者,最大的樂趣便是能品讀一本好書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愛書的人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感受:漫步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形形色色的書種類繁多,但是卻總是分辨不出它們內在的精神內涵的區別。眾人的推選,我費盡心思挑選了一本可以稱得上上乘的世界古典名著—《傲慢與偏見》!

這本書為什麼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呢?主要是這本書不同於其他的外國名著,將過多的筆墨投身於景色的壯麗和社會的紛雜繁複中去,而是用微觀的筆調,寫出了作者生活的那一個小世界,來淋漓盡致的展現當時的社會風情和社會風貌,真是管中窺豹,以小見大啊!

初次品讀這本書,我還以為它是一本幽默小說,但其實不然。文中,“一個英俊的男人總是要配對一個漂亮的女人”,但是這本書卻不是這樣說的!僅僅是把金錢是金錢至上的觀念,由於這本書中使人們感覺到當時歐洲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價值觀的扭曲。

“富有的單身男子肯定想要娶一位太太,這是舉世公認的真理。”這句話是流傳於這本書中的一句名言,它也生動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對於男人,他們並不挑剔,不挑剔長相,不挑剔品格,更不挑剔性格,只是看中他那手中厚厚的一沓鈔票?其實這在中國也是十分常見的,回首往事,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個文明的發展都要經歷浴火的淬鍊,但是任何一個感情的發展,絕不可能是因為錢而生存的!他也需要個人的品格以及性格的磨練。

文中所記敘的那些婚姻事件看起來很搞笑,但是卻在幽默之中說明了真理,在真理之中,又道出了社會的風貌百態。其實,《傲慢與偏見》並不僅僅是對那愛情故事的描寫,更表現的是從這樣簡簡單單的平凡生活中,英國整個世紀的社會百態,人情世故。

微笑說再見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778字

人生是條單行道

很久很久的風,在天上,我輕輕地轉向你,秋天快來了;

很久很久的詩,我看到,展開了語言的愛和歌,秋天,你快回來啊!

很久很久的日子,任我怎樣呼喚,都不會再回來了,是嗎?

—題記

七歲那年,她沒有了家,沒有了堅實的父親,白淨的母親。

七歲那年,她沒有了愛,沒有了嚴父的肩膀,慈母的陪伴。

她,就是獨立獨行,多愁善感的女孩—江辛辛。

七歲那年,父母離婚,女孩江辛辛的嬌小姐生活戛然而止,和和美美的幸福日子支離破碎。這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帶給了她孤獨與寂寞,也使她學會了堅強。被同學們稱為“刺蝟”的江辛辛,每當傷心哭泣時,李菀總是第一時間借出她稚嫩的肩膀;當她考砸時,邱銳又會給予她安慰……

五年過去了,媽媽回來了,爸爸也回來了,江辛辛原本平靜的生活泛起了親情的漣漪,幸福的大門也再一次向她敞開……

在作者筆下,“愛”似乎蒙上了輕紗,媽媽嘮叨、世俗、斤斤計較,甚至自私自利,可是,透過輕紗,我們依然看到了母愛聖潔的光輝。

本書中,媽媽總以為自我為中心,毫無顧忌他人。她幼稚、異想天開又急功近利,我們一定會站在江辛辛一邊,痛恨這位母親的行為。可是,當我們讀完此書以後,卻又含著眼淚看到了母親。

是啊,母愛就是這麼感人!

故事中的花季少女江辛辛,從一開始的憤怒、不理解,到後來學會堅強、忘記過去、勇敢樂觀的展望未來,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然而,是什麼讓她如此堅強?是親情,是友情,是愛,是希望。在遭遇了巨大的打擊後,江辛辛都能如此堅強,何況我們呢?

人生是一條單行道,永遠不可回頭,但對每一個人來說,可以翹起嘴角,微笑著和過去說再見……

我知道,那些日子就像青春一樣回不來,代替夢想的,也只能是勉為其難。

我知道,那些日子就像慈愛一樣回不來,我已不會再滿懷期待。

我知道,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太多遺憾。所以,你好,再見!

你好,再見!

學會看病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543字

不要溺愛我們

讀了《學會看病》這篇文章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很多的道理……

《學會看病》講述了作者畢淑敏通過兒子生病,讓兒子學會如何獨立的故事。畢淑敏為了讓兒子學會獨立,就讓兒子獨自一個人去醫院看病,磨鍊兒子。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有一位中學生,家境很不錯,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自己在外頭胡作非為,鬧事了,闖禍了從來都是父母幫他擔著。可有一次他的朋友和別人鬧事,為了幫朋友“出氣”,他居然把那位“仇人”的雙腳砍了。他的父母也無能為力地看著他被關進監獄。他沒想到後果嗎?可是因為父母太溺愛他了,就什麼事都去替他承擔,不去教育他,改正他。就是父母的這種溺愛讓他引火燒身了。

在學校裡我也經常看見很多家長溺愛孩子的現象。如一些家長一到學校就忙著給孩子手中送各種他們喜歡的零食和玩具;還有的家長沒等孩子出校門,就連忙跑過去把孩子身上的書包拿過來背,就好像他們想把“壓”在兒女身上的負擔,全部都往自己身上“扛”,不讓兒女受苦受罪。

父母能指導你如何做,但分辨是非還是要靠你自己。父母期待你做一個優良品質的人,但不能確保你成為善良的人……

父母不能老是寵著孩子,因為父母不可能為我們呵護一生。

不做溫室中受人呵護的花朵,而要做狂風暴雨中堅強獨立的仙人掌!

學會看病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524字

缺的是什麼?

讀了《學會看病》這篇課文,我很有感觸:孩子生病了,從醫多年的母親卻沒給兒子看病,而讓兒子自己去看醫生。孩子雖然不解,但還是照辦了。最後,孩子學會了看病,更學會了獨立。

有人說,文中的母親操之過急,並且沒有給孩子一點幫助,太沖動了;也有人說,文中的母親做得很對,讓孩子學會了獨立。到底哪種說法正確呢?我想是後者。現在是嶄新的時代,孩子們早已不缺吃、穿。那麼,我們這一代人缺的究竟是什麼呢?是獨立。

如果一個人不能獨立,那麼他就算讀再多書,也只是個“聰明的笨蛋”。何謂“聰明的笨蛋”?就是那些開口古訓閉口詩詞,看似有文化但卻沒有行動力的人。例如戰國的趙括,講起兵法來頭頭是道,卻因沒有實戰經驗,最後被亂箭射死—生活也像戰爭,如果不能獨立,你就是第二個趙括。

這篇課文使我想起以前的一篇課文《烏塔》。主人公烏塔小小年紀就能周遊世界,這是為什麼?她比我們多一隻手嗎?還是比我們多一個腦袋?都不是,她比我們多的只有一樣東西—獨立。

家長們,不要再對你的孩子溺愛下去,我們缺的不是金錢,是獨立!同學們,不要再依賴下去,因為成功之路不是啃老,是獨立!讓我們記住一句話:學會獨立,不一定能讓你成功,但不會獨立,你一定不會成功!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1042字

“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太過傲慢,太過自傲,太過自我,讓你對我退避三舍;太過片面,太過偏激,太過偏見,讓你對我束手無策。在這一場傲慢與偏見的對峙中,在這一場自由與真愛的抗爭中,在這一場尊嚴與人格的爭鬥中,我不知何時對你動了心,你不知何時為我傷了情。

《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是:有一位小鄉紳名叫班納特,他有五個待字閨中的掌上明珠,這五個姑娘都各具特色,別有一番風情,也都擁有各自的戀愛觀,人生觀和擇偶觀。尤其是他那位二女兒伊麗莎白,更是小家碧玉,如花似眷,她的美就算用驚心動魄來形容也不為過。不過伊麗莎白最打動人心的,最勾人心神,還要數她那一身傲氣,一腔志氣,以及一心自強,自尊,自愛。

有一次嬌美卻好強的伊麗莎白在舞會上邂逅了故事的主人公達西,人人都以為這位家境殷厚,腰纏萬貫並且風度翩翩的俊朗男子本該是伊麗莎白的白馬王子,命中註定,可偏偏卻事與願違,好事多磨。伊麗莎白聽聞達西為人傲慢,於是對他的好感蕩然無存不說,還處處擠兌他,時時排斥他,這讓對她一見鍾情的達西心煩不易,苦惱不已。不過隨著兩人漸漸深入交流之後,他們總算是解開了心結,解除了誤會,認清了彼此,愛上了對方。

故事的結尾是以人人樂道的喜劇收尾的,伊麗莎白和達西經歷了一番周折,經受了一番考驗後,總算是看清了彼此,弄清了真心。伊麗莎白解除了對達西的偏見,達西也放下了自己長久的傲慢,兩人可謂是上演了一場“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好戲。

關於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無論多少讚美之詞,不論多少人仰慕之詞都難以表述,難以形容,畢竟在那個封建的時代,在那個女性飽受壓抑的年代,能找到一個喜歡自己的人實在是太不容易了,能找到一個自己也喜愛的人更是一件不簡單的事,而能找到彼此都深愛著對方的伴侶更是難上加難了。

不過對於伊麗莎白這位堅強又果敢的女性,我卻有說不完的讚美,講不完的欽佩。伊麗莎白不在乎權勢,也不看重地位,相反,她一直在尋求一份純潔的愛戀,渴求一份真心的愛情,尋找一個真心的愛人,得到一次美滿的婚姻。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為了得到自己的愛情,伊麗莎白不懼怕自己與達西懸殊的地位,不害怕未來道路上的重重苦難,勇敢的選擇站在達西身邊,與他共享愛情盛宴,與他共度漫漫人生。試問,這樣一個追求自由,追求愛情的女孩,怎不讓人心動呢?這樣一個剛強勇敢的女性,怎不叫人佩服呢?

伊麗莎白這個偉大的女性,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是自尊自強,什麼是自愛自惜,什麼是堅毅果斷,什麼是理智成熟,什麼是勵志勵誠,什麼是人間真愛。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511字

我學的課文有很多,但最令我欣賞的是這一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文中體現德國人的愛花之真切以及崇高的思想境界。

這是季羨林先生的作品,當年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在那裡所觀察到一種奇特的景象,因為他們的花都是種在陽臺上,並向外開的,所以這引起作者的好奇。德國人愛花、愛美,以及高尚的品質是作者想讚美的,這種境界是作者所向往的。

幾十年過去了,作者又回到德國,那裡的一切幾乎都變了,可唯一沒變的還是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的景象。德國人能夠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稱讚的。

我們當今的社會裡,也有許多為他人著想的現象。比如在公交車上,有很多的年輕人為老人讓座;學校裡值日的時候,同學們都在辛苦地打掃衛生,積極地為同學創造一個潔淨的學習環境,這不正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具體體現嗎?

我的心裡也是有別人的,比如,一到晚上,我家附近沒有路燈,一片漆黑,我總會把我家大門外的燈開啟,讓走夜路的人避免摔倒。

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使我想起了一句諺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從這篇文章中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如果一個國家的公民都能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必將是強大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588字

我讀了很多篇課文,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季羨林寫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你們看了這篇文章的題目,一定很好奇吧!花為什麼是給別人看的呢?就讓我來告訴你答案吧!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了一種奇特景象,就是德國人養花都在陽臺上養,花是朝外開的,窗子前的景象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季羨林曾問過他的女房東“你養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回答道“正是這樣!”季羨林覺得德國人是為別人著想的人,也是愛花之真切的人。四五十年以後,季羨林再次來到了德國,美麗依舊沒有改變,而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也沒有改變。

我覺得德國人這種做法很令人感動,他們具有著“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我們也要把這種品質當作一種習慣,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如果我們在公交車上看到了老人上車,要立刻站起來給他們讓座。只有你為別人著想,別人才會為你著想。大家都爭先恐後地這樣做,都能享受到愛與溫暖,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

我們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給他人制造麻煩,如果你不為別人著想,別人也不會為你著想呀!做人要為他人奉獻。你看德國人為什麼要把花朝外,花的背面朝自己,因為他們想讓別人也欣賞一下花的美,大家都這樣做了,就形成了花海。

我們要向德國人學習,做個具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高尚境界的人。並把這樣高尚的品質一代傳一代!</p>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460字

每一個人的有一個為人著想,受益他人的心,不能只想自己而不顧別人的感受。

最近我學了一篇課文叫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講述了德國人很愛花但卻把花養在臨街的陽臺上,讓它往外長,自己在家卻看不到花的美。這是為什麼?是因為德國人都有一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好心靈,雖然自己看不到花可卻匯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讓德國人身至花海之中。

至於我對此的看法和理解是:你要為集體或他人著想,讓他人受益,那麼他人也會幫助你。可你若不這樣做他人也不會為你著想,這又會有什麼好處呢?

有一個例子,我大舅經常交朋友,朋友有困難了大舅總會幫忙。事成之後當然少不了請客吃頓飯了,而且大舅有困難時也會義不容辭地出手相助,這不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你若是做到了,那麼當你有困難時人們都會伸出一雙手友好地對你說:“我幫你吧!”這時你的心會異常溫暖。可是相同道理,你若不為他人著想,你有困難了,向別人求助時別人不僅不會幫助你還會譏笑你,大罵你活該,根本不會向你伸出救援之手。到那時,你的心就會絕望,“咔嚓”一下碎了,逼你走向無底深淵,不能自拔。希望大家切記!

學會看病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471字

我讀了《學會看病》這篇課文,感到文中的兒子自從獨自去看病就有了單獨面對生活的自理能力。

這篇文章講了:有一天母親發現了兒子在發燒,堅定地對兒子說:“你長大了,你得學會自己看病。……”於是,兒子就找來了筆和紙,把母親說的看病過程都記了下來,兒子就獨自去看病,當兒子走出家門的一分鐘起,母親就開始自責、後悔、擔心,忐忑不安。兒子回來了,母親才鬆了一口氣。

有的小學生覺得父母讓自己一個人去搭公交車時就不管他了,其實不是。有一次我一個人去搭公交車去跳舞,爸爸就一直嘮叨著說:“慢點去,不能急,要看車子。”我上了公交車,卻發現後有一臺車子和爸爸的一模一樣,車牌也是一樣,透過窗簾發現是爸爸。原來這就是父母的愛。

這篇文章《學會看病》,有一個地方讓我的感觸最深刻:“我能幫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張路線圖,也許沒那麼準確,但聊勝於無”。這一句話,我清楚地瞭解母親兒子面對以後的生活以及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作為母親的孩子,就像小鳥要離開媽媽的懷抱,我們也終將離開母親這個避風的港灣,但是媽媽的目光一直在背後注視著我們,相信在母愛的陪伴下,我們定會愈飛愈高。

《我想去看海》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1121字

近期和孩子們讀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名字叫《我想去看海》,這個故事說的是雞媽媽生了一群小雞。其中小雞卡梅拉最調皮,她感覺每天總是吃飯睡覺沒有意思。雞媽媽還讓她們學下蛋,她生氣地說:“下蛋下蛋,總是下蛋,生活中應該比下蛋更好玩的事可做。”卡梅拉更喜歡聽鸕鶿佩羅講大海的故事,於是她決定去看大海。

可是她的爸爸媽媽不讓去,認為這個想法很愚蠢,但是這不能改變卡梅拉去看海的決心。在一天深夜,她看見別的小雞都睡著了,可她睡不著,一心想去看海,於是就不辭而別,悄悄地走出了家門,朝著夢想中的大海走去。一路上,她走啊走啊,走了很久很久,經歷了狂風暴雨,在黑夜裡勇敢的前進,它走了很遠很遠,小腳都快沒有知覺了。不知翻過了多少座大山,走過了幾座橋,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她看見了夢寐以求的大海,看到了比想象更美麗更壯觀的大海:大海翻滾著雪白的浪花,一會兒驚天動地地湧上來,一會兒又輕聲細語地推下去……這是多麼美妙的景色啊!她陶醉了。這時,她看見有一塊木頭,就站在木頭上開始衝浪,並頑皮地在水裡撒了一泡尿,在大海里玩了很久很久……起風了,浪花把她打倒,她喝了一口鹹水,這時天色漸漸暗下來,她很害怕想回家,可怕的是—海岸線不見了!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家在哪兒呀?她又急又怕地哭喊起來。可四周靜悄悄的,沒有一個聲音回答她。卡梅拉太累了,不一會就睡著了。天亮了,海面上出現了一艘大船,迷路後的卡梅拉被捲上了聖母瑪麗亞號的甲板上,卡梅拉用盡力氣擺手,終於得救了,但船長又想吃掉她,她不想死,就想辦法,卡梅拉承諾每天給船長下一個蛋才保住了生命。經過努力,終於學會了下蛋,她每天給船長下一個蛋。一天早上,剛剛生完三十一個蛋的卡梅拉,遠遠地望見了海灘和一望無際的森林,一轉眼,他們已經在海上航行了幾個星期,終於見到陸地了,在海的另一邊卡梅拉認識了好朋友皮迪克,他們相愛了,並和他生下了一個小雞名字叫卡梅拉多,後來他們帶著孩子回到自己的家鄉,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她的孩子也是和她一樣,不想過著平凡而無趣的生活,一直抱著“生活中應該有比睡覺更好玩的事情!”的信念,他想有顆星星……

這個繪本故事內容簡短,十幾分鍾我就讀完了,故事裡作者描寫大海的句子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大海翻滾著雪白的浪花,一會兒驚天動地地湧上來,一會兒又輕聲細語地退下去……因為覺得這個句子用詞唯美,當時我還讓孩子們品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卡梅拉是個勇敢的孩子,用她的聰明救了自己,並看到了大海。卡梅拉是生活的勇士,我們應該向她學習,遇到困難不怕吃苦,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不要半途而廢。要成為生活的勇士!從中也讓我明白:面對困難、挑戰、甚至是夢想時,我們應該勇敢的做自己,為了自己去追尋更廣闊的天地。

《可不可以不再見》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487字

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可不可以不再見》。這本書主要講一個叫巧克力不是糖的小男孩的故事。他和別的男孩不一樣,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融入正常生活顯得有些困難。笨手笨腳的巧克力不斷地“闖禍”,讓班主任、教導主任和校長大傷腦筋,只有好心的唐紫嫣才願意幫助他,和他玩耍。儘管巧克力的考試成績仍然令人十分沮喪,但老師們還是決定努力用心輔導他。

從這本書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歧視能力比自己弱的人。我們要用一顆善良和真誠的心去對待別人。其實,有些小孩是先天因素才會這樣,這是老天決定的,他們沒辦法選擇。其實,他們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或許比我們還強。正如經常有人說:“上天把一扇門關掉,但他會為你開啟一扇窗。”著名的女作家海倫凱勒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但是她身殘志堅,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最後入選美國《時代週刊》評選“二十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所以我們更應該友善對待他們。就像義工團一樣,他們用心幫助有困難和弱小的人。長大了,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別人。

學會看病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508字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學會看病》,從這篇文章裡,我體會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蘊含的深意。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醫生母親在兒子生病時,堅持讓兒子獨自到醫院看病的故事。這位母親的做法,看似殘忍,卻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人,總會離開父母,就像鳥兒也要離開父母去獨自飛翔一樣。如果一個母親一直溺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將永遠長不大,沒有自己的生存能力,以後在社會上也不會有立足之地。

而看到這位母親的良苦用心,我也深感慚愧。在生活中,我就像一個嬌氣的小公主,父母也總是把我當做他們的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家裡的任何事,父母都不讓我動手,生怕把我累著。

有一次,我獨自一人蔘加一次夏令營,在那裡,我才認識了真正的自己。生活老師教我們套被子,我忙活了半天,卻怎麼也弄不好,把被子滾成了一團,弄得亂糟糟的。而讓我們噴灑驅蚊劑的時候,我又噴到了自己的眼睛裡……我終於明白了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是多麼讓人擔憂啊!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會獨立,掌握生存的本領,不再做父母的“嬌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