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死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918字

提到項羽,我最先想到的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猛和所向無敵。讀完這篇《項羽之死》,我才真正的認識了他,發現了他既有優點,又不免有弱點。

項羽的軍隊垓下被圍,聽到四面楚歌,他乃大驚,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瀕臨危險的時刻,項羽不僅為自己擔憂,還為自己的軍隊,為自己的美人和寶馬擔憂。將自己的鐵骨柔情展現的淋漓盡致,的確不失為一個重情義的人,不失為一個英雄。

我記得《明朝那些事兒》裡有這麼一句話:“所有懂得畏懼,並最後戰勝畏懼的人都是英雄。”我認為項羽就是這樣的英雄。東城之戰中以八百騎士對戰漢軍千人,雖然知道勝利的希望十分渺茫,可還是不顧一切,勇往直前,殺出一條血路來。最後知道自己完全不可能成功擊退漢軍,已經必死無疑了,也要“必三勝之”。他認輸,但堅決不服輸。

他拼到最後,身邊的原來的江東八千子弟沒剩下幾個。本來有機會能夠渡過烏江稱王,但是他卻笑著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他心胸坦蕩,重情重義,他的弟兄去世了,他怎麼會獨活在這世上?他寧願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在苟且偷生和保全氣節中,他選擇了保全自己的氣節,瀟瀟灑灑的了結自己的生命。這樣高尚的人生價值觀是被後世所崇拜的。故著名詩人李清照評價他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雖然他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只有帝王才能入的本紀中,可他這一生卻並沒有真正當過帝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在東城之戰中,項羽“所殺漢軍數百人”。別的將軍在打仗的時候都坐在大營中出謀劃策,只有項羽衝在隊伍的最前面,奮力殺敵,衝鋒陷陣。根本不會知人善任,難怪田間的農夫都對他不滿,在他迷路的時候故意給他指條錯誤的路。

他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心太軟,有婦人之仁。雖然在這篇文章中並沒有體現出來,但是在《鴻門宴》中卻現了端倪。就是因為他的一時心軟,才錯過了殺死劉邦的最好時機,從而導致了他最終的悲慘的結局。

不管是武功蓋世,鐵骨柔情的項羽,還是猶豫不決,自矜功伐的項羽,他都是那個霸氣側漏的西楚霸王。就像司馬遷說的那樣—“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930字

在華夏幾千年歷史的長河中朝代更迭,人才輩出,可謂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然而在這源遠流長的長河中,有一位真正的英雄,可能他在整個歷史中是曇花一現,如流星般快速劃過了天空,但他所留下的痕跡,卻名垂青史,他就是項羽,一個雖敗猶榮的真英雄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裡,他把項羽列入了本紀中,而本紀乃是記錄帝王,可見司馬遷對他的推崇,如果說項羽要是不自矜功伐,剛愎自用,可能坐上帝王寶座的就是他了吧,但是如果項羽要是真的這麼完美,也許也就沒有那麼多史學家對他那麼推崇,正所謂有缺陷的美才值得欣賞,雖然他死的可以說是理所當然,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猛士,只可惜他坐錯了位置,就好像名家所說,可用之人卻居用人之人之位。

在項羽這轟轟烈烈的一生中,可以說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鴻門宴中,那一次可以說是殺掉劉邦的絕好機會,但項羽沒有做,他放他走了,很多人都說是項羽剛愎自用,不知謀略,但我覺得這是王者風範,只有對自己真正自信,對那些陰謀不屑一顧,光明磊落之人,才會這麼做。不屑用陰損之計殺之,要殺就要在戰場上正面殺他,也許對於項羽來說,名聲真的比姓名都重要,你單槍匹馬來,我不屑殺你,你帶軍隊來,我再於萬軍從中取你首級,這就是項羽,一個勇猛無畏的真英雄,有人說為人處事,應當圓滑,有剛有柔。但項羽不是,他就像王者之劍,一旦出鞘,就勇往直前,不折斷不歸鞘。

垓下一站,漢軍使用計謀,在四面圍唱楚歌,打消楚軍氣勢,項羽聽聞,不禁悲泣,難道楚地自己的家鄉被人佔領了嗎,為什麼楚人這麼多呢,他連夜起來,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有人說這裡表現了項羽懦弱的一面,實則不然,這裡更表現了他的兒女情長,鐵血英雄也有柔的一面,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啊,他並不只是在戰場上拼殺的項羽,也是一個愛惜美人與愛馬的柔情之人。

項羽,一個直至現在也頗有爭議的一位歷史人物,也許想想他若是還在,面對這些評價,怕也是不屑一顧吧,也許到了他那一個境地,已經不叫自負了,畢竟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呢,或許我們怎麼推測,都不會真正讀懂項羽,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他那縱使敵眾我寡,吾亦於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的拔山蓋世的英雄氣概與鐵血柔情的兒女情長,項羽,雖敗猶榮!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770字

項羽是一個當仁不讓的硬漢,但他最後有沒有奪得天下呢?沒有。在古代,“打天下”當然需要高強的武藝,但也需要謀略,也需要民心。縱使你軍隊再強大,軍隊的來源還不是老百姓嗎?如果你不能老百姓擁護支援你的話,縱使你像秦國那樣取得了天下,過不了幾十年或十幾年也會丟掉天下的。

項羽,字羽,名籍,生於現在的宿遷,生來力大無比,神勇無敵,在秦末因秦朝的暴政揭竿而起,火燒秦朝皇宮,大破秦軍,後自封西楚霸王,與劉邦進行楚漢之爭,最後在烏江自刎。引用司馬遷的原話“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意思是說只注重武力,運用自己的智慧而否認群體的智慧,不懂得學習古人。這句評價是中肯的,項羽的一生,明明大多數時候軍事實力比劉邦強,但他卻沒有奪得天下,反而是讓“陰險狡詐”的劉邦奪得了天下,難道與他的性格無關嗎?答案肯定不是的。他就算到了自刎的地步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他在許多事情上獨斷專行,注重人們所說的氣節,但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歷史是有勝利者書寫的,你若沒有勝利,哪怕你們的結局都是一?g黃土,但別人最少也輝煌過。

但我們翻開歷史的時候,我們會“驚奇”的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大多數王朝的創始人都是經過了社會的磨練,把他們打造的無堅不摧的時候他們的霸業也就水到渠成了,沒有哪一個王朝的創始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但項羽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的一些舉動更像是一個帥氣的英雄,他有英雄的一切品質,但就像王立群老師的評價一樣“他是一個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當將領不一定要會衝鋒,但一定要會決策,但項羽恰恰相反,歷史給了他舞臺,可他卻沒能堅持下來。

講到這裡,我們能夠得到一個啟示,“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被歷史所認同,當歷史的“接班人”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673字

項羽,楚國下相人,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他一生好戰,“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天下”。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秦軍,但是在公元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

項羽破釜沉舟,盡滅秦軍精銳,用兵如神,是一個武力超群的壯士,一呼百應的將領。他膽氣過人,勇武過人。他烏江邊自刎,講究名譽與氣節,寧死不屈。他重情重義,非常愛自己親人和戰馬。但是他非常自負自滿,他從不聽取別人意見。他也十分暴烈,有人觸怒他,他遍殺死別人。

對於項王之死,許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杜牧在題烏江亭中,一句“包羞忍恥是男兒”,認為,男兒應該,能屈能伸,包羞忍辱,而項羽卻無法做到。而李清照在《詠項羽》中,認為做人必須有尊嚴,節氣,生做人傑,死為鬼雄。而他是非常欣賞項羽的。

我認為,項羽自刎,是值得的。保住了自己的名氣,名節。並被後人讚揚他的勇氣,膽量。而假如他渡江走了,沒死,就算他東山再去,也沒有了以前的威嚴。也許還會苟且偷生的活著,與其這樣,還不如壯烈的死去。

但是,項羽,不會做個好皇帝,他只能做英雄。他拒絕逃命的快船。拒絕同情與寬容,拒絕擁有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等世俗中的權謀與機變,在死神面,他不屑劉邦的違背信義,面對昔日部下和驚恐的追殺者,他從容淡定。而他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導致他不能做好的君王。

項羽,有優點也有缺點,既讚揚他的勇氣,又批判他的自負。他是歷史中的英雄,當年的敗者贏得了人們心中的敬畏,而當年的贏家卻隨風湮沒在時間的流逝中!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066字

晚風習習,月牙高懸中天。我獨自坐在窗前,品一杯淡淡的清茶,手捧一本書,細細的品讀《項羽之死》。輕輕的合上書,心中有著無限的感想,勇猛無敵的一代霸主,兵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這應是他的結局嗎?不,不管遇到了什麼樣的失敗,不管遇到了什麼樣的絕境,只要有一顆不幹涸的心靈,人生沒有真正的絕境。

古往今來,有多少的文人慨嘆項王忠義,惋惜其兵敗垓下,更有文人為他寫一曲又一曲讚歌,然而項羽當真配得上如此的厚愛嗎?當被困烏江時,他並沒有找到失敗的原因,重整旗鼓,而是以死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對他是真正的絕境嗎?這世上沒有真正的絕境,只要心靈不幹涸,人生無絕境!

人活在世上,最難的絕境應該是國破家亡身不由己吧?一代君王淪為階下囚,身受凌辱,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勾踐面對這種處境,他並沒有這樣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了報國仇,他寧願臣事吳王,屈尊為奴。再為吳王餵馬的日子裡,勾踐飽受輕蔑與鄙視,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併沒有熄滅。歸國後,臥薪嚐膽,立強立國,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尋找失敗的原因,終於,打敗吳國不再是夢,他完勝歸來。

面對同樣的境地,勾踐選擇臥薪嚐膽,勵精圖治,重振國家。而項羽則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值得人們如此的稱讚嗎?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很多的困境,我們不應該這樣放棄,更不應該如此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世上沒有真正的絕境,這是我們要銘記於心的。

海倫·凱勒,在她剛剛能感知世界的五彩繽紛和盎然生機時,是因為一場高燒,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聽力,多姿多彩的世界從此變得暗淡而岑寂。命運之神對海倫過於殘酷,但海倫並沒有向命運低頭,在父母的支援鼓勵下,在沙利文老師的耐心幫助下,用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種種生活缺陷,用不屈的信念化解重重精神的痛苦,她創造了奇蹟。她不僅學會了讀書和說話,成為了一位學識淵博、掌握五種語言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以無比的熱情擁抱這個世界,她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家。看似無路可走,海倫卻走出了一條光輝之路。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十九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一個又聾又瞎的人,被譽為世紀臣人,會給我們這些肢體健全的人怎樣的啟示呢?很多時候,絕境不過是上天給人類的一道難題,他要考驗我們的心靈,有道是,心若在,夢就在,只要我們的心靈不幹涸。

讀《項羽之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絕境,不管是怎樣的境地,我們都應懷著希望。無論來自外界的打擊多麼沉重,無論源於自身多大的災難,腳下總會有一條暫新的道路,只要心靈不幹涸,世上沒有真正的絕境。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931字

項羽生活在秦朝末年,自小胸懷大志,武藝驚人,正所謂“力拔山兮氣蓋世”,一身神力尤為天人。中國人歷來崇尚統一,認為分裂不對,項羽也不例外。他建立了西楚霸王基業,卻最終在烏江自刎而死,失去天下。

項羽小時候,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又教項羽學習兵法。此時的項羽雖然年少,但卻胸懷大志,令人矚目。而後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更是令人敬佩,並非池中之物。

鴻門宴上,項羽手握40萬大軍,而劉邦僅10萬。倘若項羽真的想殺劉邦,又怎麼能讓劉邦逃走?他如果一定要殺劉邦,範曾示意時,就可殺。劉邦逃走後,張良把白壁獻給項羽,項羽還肯“受壁置之坐上”嗎?顯然,項羽並不想殺劉邦,這也並不是“優柔寡斷”。當時有資格成為項羽的競爭對手還有很多,而劉邦自願放棄關中,前往比較偏遠的漢中巴蜀之地,說句實在話,能打回中原的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所以,項羽有什麼理由要殺掉一個當時並沒有多大威脅,未來威脅的可能性也很小的劉邦呢?

垓下被圍,在最後艱難時刻,他面對虞姬,面對寶馬,他做了一首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哭了,我們的霸王哭了。男人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項羽來到烏江時,亭長告訴他,現在整個烏江之上,只有我這一隻小船,請大王立刻上船,漢軍無論如何追不過江的。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完全可以在那裡再成就霸業。但是,項羽拒絕了。我可以輸,但不服輸!天要亡我,我便逆天!項羽寧可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衝向漢軍陣營,硬生生殺了數百人,最後身受重傷,自刎而死……

平心而論,項羽項羽性格急燥,心胸狹諡,個人英雄主義嚴重,不懂得知人善用。他更適合當武將,並不適合當皇帝。但他身上有的,正是我們所缺少的,他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023字

有的人認為項羽剛愎自用,優柔寡斷;而有的人認為項羽是一個重情重義的英雄人物。

毛澤東評價項羽: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意思是要乘勝追擊,“宜將勝勇追窮寇”,不能像項羽一樣,貽誤戰機。

宋代李清照曾寫過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他活著是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是鬼中的英雄。在李清照之前,晚唐詩人杜牧曾寫過一首《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大家對項羽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的。

其實在我心裡項羽是一位重情重義的英雄豪傑。在《項王之死》中,項王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可見項王即使自身都難保的情況下,可項王依然有情有義不忘曾陪伴他的寶馬和女人。即使自己生命不保,也希望能將他人安頓妥當。

在課文的第三段寫項羽的東城潰圍之戰。共寫了項羽的三次行動:第一次通過“項王大呼,馳下,皆披靡”來表現出項羽那勢不可擋的氣勢。第二次行動項羽並沒有動手,僅僅用眼神和聲音就嚇退了敵兵,“?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項羽那攝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躍然紙上。第三次行動,項羽斬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而“亡其兩騎耳”。這三次的行動都寫出了項王的神勇,和他那一股子不服輸的氣。

在課文的最後幾段,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番話發自肺腑,可見項羽是多麼的知恥重義。在生與義之間,苟活倖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做出選擇。項羽就是那種寧願站著去死,也不願跪著苟活的人。而在這時那位曾經“泣數行下”的血性男兒,這時反而笑了。“項王笑曰”的笑,不是悽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詳的笑。他的那份在面對危機時刻的從容淡定深深吸引著我,感染著我。我想,我沒有理由不喜歡他把。

在課文結尾更是寫項羽慷慨賜頭,“吾為若德”;在烏江自刎而死。更是可以看出項羽的高貴感和英雄氣質,表現了項羽視死如歸的豪俠性格。

項王豪爽直氣,有情有義。在我心裡,項羽就是一位英雄豪傑,一個值得我欣賞尊敬的英雄人物。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95字

這個暑假,我和媽媽一起參加了一個家庭歷史學習小組,在網上和幾組家庭一起學習《少年讀史記—帝王之路》這本書。我覺得收穫非常多。

在學習的過程中,以我為主持人展開學習的《鴻門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場讓項羽失去天下的宴會令我充滿了好奇心,在我的心目中,項羽是一位神勇無比的大英雄,怎麼會落到如此地步呢?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寫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為什麼他難以見江東父老呢?為什麼他留不住人,八千子弟兵沒有了,項伯也投靠他人,連范增也被氣走?我的心裡疑問重重。

在準備《鴻門宴》課件的過程中,我開始認真閱讀《史記項羽本紀》的內容,瞭解了很多項羽的生平事蹟:小時候,叔父讓他學寫字和劍術,他略通一二後就不學了,叔父項梁說他,他卻辯解道:“學劍術只能殺一人,學寫字無非為了會寫自己的名字。要學就學能夠打敗萬人的。”於是,項梁教他兵法,但他也半途而廢。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志向遠大,但做事也容易淺嘗輒止,輕言放棄,學什麼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這給他之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在鴻門宴會上,雖然項羽清楚除掉劉邦對他意味著什麼,然而最終還是被劉邦必恭必敬、誠惶誠恐的態度和言語所迷惑,錯過了奪得天下的最佳時機。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的語文課文《狐狸與烏鴉》。項羽就像那隻愛聽奉承話的烏鴉,讓劉邦奪走了觸手可及的一塊大肥肉!鉅鹿之戰使項羽變得驕傲,他當時肯定很享受“威震天下”的感覺!“勇而驕,勇而無謀”這句話形象地描寫了的項羽的目光短淺。他不希望任何人超越他。但最終,卻讓兵力比他少四倍的劉邦贏得了天下。令人惋惜。

但是,項羽依然是我心中的大英雄,他的勇猛仍令我記憶深刻!“垓下之戰”中,雖然他窮途末路,卻沒有向敵人屈服,保留了死前最後的尊嚴。這是一個英雄的失敗之路,他的失敗讓我明白:一個人的性格會對他的未來產生巨大影響,與其說是“鴻門宴”讓項羽失去未來,不如說是他從小養成的性格註定了他的失敗!

鵜鶘之死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561字

我讀了一個“鵜鶘之死”的故事,說的是在美國的一個海邊小鎮上,生活著一種叫鵜鶘的遊禽,不但羽毛光滑漂亮,而且捕魚本領還特別高。當地的居民都很喜歡鵜鶘,漁民在海邊收拾魚蝦時,總是把魚的內臟扔給鵜鶘,所以這裡的鵜鶘越來越多。

可是,突然有一年,鵜鶘大量減少,汙染?瘟疫?都不是,最後發現,原來是因為小鎮上建了一個釣餌加工廠,漁民不再把魚內臟丟棄給鵜鶘了,可是長期不勞而獲的鵜鶘喪失了捕魚的本領,所以紛紛就被餓死了。

我發現自己就如同這故事中的鵜鶘,姥爺就是好心的居民,我買一支2元的筆,姥爺給我20元;我買一本10元的書,姥爺給我30元;就連買塊1元的雪糕,姥爺都會給我10元,這種溺愛會讓我養成奢侈的習慣。

有一次,我要和幾個玩的很好的哥們一起去天一城,計劃每人帶一千元,可是姥爺卻給了我整整兩千,就這樣走的時候還不放心,還把手機給我,說錢不夠時隨時打電話,他會立刻轉到手機上。

我拿著這些錢在遊戲廳玩了一會兒,然後就和哥們兒一起去商城買東西,轉到體育商店時,我一眼就相中了一雙足球鞋。“叮叮”手機鈴的聲音,我開啟微信一看,姥爺給我打來一千元,這一千我沒收,足球鞋四百多,我用手中餘下的錢付了賬後,還有一千二百多元呢。

姥爺唯恐我的錢不夠花,他是太愛我了,但是司馬光說過:“慈母害子,嚴母立子。”溺愛真是所有愛裡面最害人的愛。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10字

曾幾何時,我看到過這樣一個詞“過剛易折”,當時我不懂這個詞的含義,現在想來,這個詞放在楊修身上實在是合適不過了。

楊修思維敏捷,智謀過人,但他恃才放曠,狂妄輕率。在平常生活中不僅屢犯曹操忌諱,更是干涉了曹操選定繼承人的內政。所以最後被曹操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斬首,這件事值得後人深思。

其實說到底,楊修的死在於他不懂得收斂鋒芒,而越王勾踐的性格卻與此大不相同。

在越國將要被滅國時,身為越王的勾踐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一是拼死守國,保全自己身為王的“榮耀”;二是忍辱負重,保全實力伺機復國。勾踐選擇了第二種,勾踐在吳國被吳王當作馬伕,受盡了羞辱。但是卻一直隱忍不發,最後終於滅了吳國。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賞勾踐的做法。這不僅保全了自己,也為將來越國復國埋下了成功的種子。勾踐極具聰明才智,他能復國的原因就在於懂得審時度勢,能把握何時含蓄內斂,何時鋒芒畢露的時機。

勾踐的臣子文種,又是和楊修相似的情況。文種和范蠡是助勾踐復國的有功之臣。在越國復國後,范蠡便發現了越王是隻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便退隱江湖並給文種留下忠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希望他也能激流勇退,免遭殺身之禍,然而文種一意孤行,不願離去,最終被逼自刎。

楊修、文種兩人的死,令人唏噓不已,也同樣令人深思。在當今社會上,審時度勢也是一項職場法則,要知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過鋒芒畢露便易遭人嫉恨,為人陷害,因此做事審時度勢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