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因地制宜相關作文20篇

語言因地制宜 篇1

高三作文 ,1077字

語言是我們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人類之所以那麼聰明,也許是因為上天給了他們會說話的能力。由於地理位置不同,世界上出現了幾百種不同的或相似的語言。語言的不同又導致文化上的相互差異。幸運的是,我學過幾種語言,也學會一些方言,語言上的因地制宜,使它們在表達上不同,並直接反映出文化上的差異。

閩南語和國語是我的母語。它們在某些字詞上有相似的音,但會有不同的調,有的詞彙卻是完全不同的音。臺灣是閩南語和國語都通用的地方,所以有時候會有合併了閩南語和國語的“新造”的詞出現。我來到大陸讀書後,對國語和方言之間的異同又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我發現,粵語和閩南語之間有一些很奇妙的聯絡。比如說,將普通話的“下雨”直譯成粵語和閩南語的話,都是“落雨”。“落雨”這個詞好像是古時候的中國人說的話。所以我就猜想,說這個語音的兩個方言區的文化似乎曾經相連或相似過,只是後人再發這個詞的音時,產生了差別。另一個很有趣的就是國語和普通話的區別。雖然它們語音系統幾乎一樣,但是某些字的聲調並不一樣。如“法國”這個詞,國語採用四聲而普通話則用三聲。還有,在翻譯外文詞彙時臺灣跟大陸的翻譯也不一樣,因此有了“紐西蘭”和“紐西蘭”的兩個翻譯的區別。

我覺得這些語言的對比很有趣,不同地區的語言雖然有些差異,可是我們還是能夠互相理解,能夠進行彼此溝通。其實我認為文革就改變了中國的很多文化,沒有經歷過文革的臺灣也許能夠幫助保留某些珍貴的語言文字文化,如“注音符號”和“繁體字”。

同樣是說中文的地區,語言文化上的差別都這麼大,更何況是各自說著各種不同語言的西方國家呢?我們從小就接觸英語,到現在可以說學習英語已經有十幾年了,但跟外國人相比,卻還是差一大截。最近三年來,我與外國人打交道比較頻繁,瞭解到一些文化上的習慣和禁忌。比如說跟別人打招呼,中國人習慣問“吃飽了沒”,而外國人會覺得這樣問好像是在邀請去吃飯似的。對於別人的讚賞,中國人習慣謙虛拒絕,而西方人則大方接納。這種打交道的方式都是伴隨著語言而出現的。此外,從文字的構造來說,中文字更像在畫畫,一個字只讀一個音,而英文裡的字母獨立時很簡單,但拼寫在一起就會很複雜,有時幾個音節一個單詞。這又讓我想起古文字的發展。我猜想英文是從埃及希臘那裡傳來的,即使這些文字與甲骨文一樣可能曾經都像在畫畫,但後來也隨統治者的語言文字政策而發生了不同的改變。

語言記載了不同的歷史,是個珍貴的文明發現。不同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因地制宜的不同語言之間應該要多多交流並繼續發展下去,才能擦出更燦爛的文化交融的火花,並不斷豐富世界的語言、世界的文明。

土地的語言 篇2

國二作文 ,712字

土地總是沉默的,可你能否聽見它無聲的語言,在訴說著它的無奈?

那天,隨意翻閱一本書,看到了兩張照片。前一張,2002年科爾沁的一個水庫,湖水豐盈,碧波盪漾,水鳥翔集,宛如仙湖。多麼美的景色!可是第二張照片,七年後的同一個地方,湖水已經乾涸,湖底雜草叢生,龜裂的空地上露出一隻只碩大的貝殼。書上說,在新中國成立前,千餘年的草原開墾使科爾沁從疏林草原變成了現在的科爾沁沙地;近半個世紀以來,特別是機械化墾殖作業的開始,使科爾沁沙地的土地荒漠化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即使我們把科爾沁沙地的擴張歸罪於千年輪迴的氣候大環境,農墾開發的事實,也會把人類的行為,放到是與非的天平上。

照片的作者戴白古拉,聽懂了土地的語言,你呢?

我的地理老師,在一次講課時,用手指著內蒙古的一片沙漠說,十多年前她剛剛教學時,教科書上這裡的標註是草原,而今土地荒漠化,許多草原都變成沙漠,她去過的草原,只有呼倫貝爾值得去看了。教室裡一片寂靜,沒有人說話。我們都知道,我們對土地的認識和保護還遠遠不夠,為了更好的環境,我們也應該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堂課上的我們,聽懂了土地的語言,你呢?

教科書上的黃土高原,網路上的黃土高原,在描述美麗的人文環境的同時,沒有忘記嚴重的水土流失。陡坡墾殖、濫砍濫伐,加上黃土土質疏鬆、夏季多暴雨的環境因素,黃土高原被水侵蝕的溝壑縱橫,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安全。許許多多的人們,哪怕自己不能溫飽,也積極擁護水土保持工作。每當聽說這樣的人與事,我總是充滿敬畏。

那些平凡又無私的人們,聽懂了土地的語言,你呢?

如果你還沒有聽到土地的語言,請你現在就靜下心來去聽、去感悟吧。它的聲音是那樣急切,甚至勝過飢餓的人們尋找糧食,它在尋找著安寧。

大地的語言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612字

我的家鄉在姚圩。原來家家戶戶都買不起電視、電腦。如今,那兒再不是貧窮、落後的土山溝了。從小到大,從沒回過自己家鄉的我,這一次終於下定了決心回家。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祖國六十歲的生日。當天一大早,爸爸眨著大眼睛對我說:“你長這麼大了,卻從沒有見過一直疼愛你的爺爺奶奶。今天和爸爸一起回去,怎麼樣?”我一聽,眉頭緊皺,原來的好心情立刻煙消雲散,悶悶不樂地想:“鄉下有什麼好,待在城裡不是挺好嗎?幹嘛要回去啊!再說,鄉下那麼窮,一點樂趣都沒有。”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衝我神祕的笑笑,說:“你知道大地的語言是什麼嗎?去了,就能聽到哦!”

“啊,大地的語言?”這倒挺有趣的,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爸爸。

來到家鄉,那裡的美景立刻吸引了我。一座座陡峭的山峰連綿起伏,樹木挺拔地聳立在山頂。我看的入了迷,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心想:“大地的語言,我怎麼聽不見?”

走著,走著,我來到了一汪清澈的溪水前。這時,爸爸停了下來,笑著說:“這不就是大地的語言啊?”我疑惑不解地問:“這怎麼會是大地的語言?”爸爸摸摸我的頭說:“你聽,溪水流淌,不就是大地母親的親切話語,她正通過溪流在與我們對話呢!”仔細一想,還真是啊!溪水時急時緩,聲音忽高忽低,真是妙不可言。我對家鄉的感情更深了。每逢過年過節,我都會回家鄉,看望親人,聆聽那美麗的大地語言。

“月是故鄉明“還是家鄉是最美的。只要仔細觀察,用心體會,就能發現許多有趣的事物和溫馨的倫常親情。

語言,推開了未來的窗戶 篇4

高三作文 ,749字

語言,是使我們不斷髮展進步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少了語言,我們的世界會變得錯綜複雜。每個國家、地區,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系統。語言,就像一扇窗戶,會帶給我們各種不同的驚喜。

我學習英語差不多有十年了,作為一名外語學習者來說,掌握一門語言不是一件難事,可是要學好一門語言,那就需要加上恆心及毅力。學習外語,帶給我不同的感受和體會,語言,的確為我推開了不同的窗戶。

語言,為我推開了文化知識的窗戶。學習一門語言,需要了解他的語言背景及相關文化知識。學習英語,使我瞭解到了西方文化:許多英語的閱讀篇章都會介紹西方的文化和歷史;雅思考試和ACT考試,使我瞭解到許多英語科普知識,掌握了許多專業術語;通過與外教的交流,我明白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我們的交流隔閡也慢慢變小。英語,為我推開了文化知識之窗。

語言,為我推開了友好之窗。學會一門外語,可以順暢地和外國人溝通交流。良好的英語表達水平與言語交際技能,使我和外國人溝通得行雲流水。學習英語,使我交到了不少英國或美國的朋友;學習韓語,讓我增添幾位韓國夥伴;學習西班牙語,當我去到一些歐洲國家時,會有不少歐洲朋友因為我會西班牙語而幫我解決困難。語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增廣自己朋友圈的橋樑。語言,為我推開了友好之窗。

語言,還增添了我學習的動力。學好了英語,我可以順利到英美國家留學,為自己的學識更上一層樓而努力;學好了韓語,我可以去日韓旅遊,見識一下亞洲發達國家的情況……這麼多誘人的未來,驅使我不斷地學習。語言,為我開啟了動力之窗。

雖然有時候語言有可能是一種武器,使兩種不同文化的人漸行漸遠,但如果不學習語言,相信產生的就不僅是隔閡了。語言,為我打開了文化知識之窗,為我打開了友好之窗,也為我打開了動力之窗。語言,為我打開了絢爛未來的窗戶。

語言,開啟心靈之窗 篇5

高三作文 ,1182字

語言像是一扇扇窗戶,掌握不同的語言就會在自己眼前推開不同的窗戶。—翟華

很多學生不曉得自己學習語言是為了什麼,許多初中、高中生甚至會說我們學習英語是為了應付中考和高考,這是多悲觀、多消極的想法啊!我們學習第二語言是為了要多掌握一項技能,多開闊視野,並在對比分析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有趣的收穫。對我來說,學習英語不僅帶給我莫大的樂趣和成就感,也開啟了我通往好未來的大門。就我學習英語的經歷和感受來說,也是這樣的。

我非常贊同翟華所說的“語言推開了不同的窗戶”,學習英語讓我進一步瞭解了美國人的思維和性格。英語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亦不難。它總共就二十六個字母,子音母音排在一起就成了單詞,不像漢字那麼千變萬化。然而,就是因為英語的這種“簡單”,你必須要注意每個單詞的拼寫,因為相差一個字母表達的意思可能大不相同,這也解釋了美國人為何做事這麼謹慎、直接了當的原因。英語語言本身的構造,促使他們細心明確地表達。英語的文章往往也不如中文簡練,看平時的產品使用手冊就知道,中文一頁可以說完的東西,英語可得用兩三頁才解釋得清楚,而就是英語描述需要更多解釋說明的事實促使了美國人細緻的寫作方式,解釋事物一絲不苟,說理有憑有據,雖沒有中文那樣的行雲流水,卻也有樸實穩重的美感。

英語和漢語的對比也讓我瞭解了中美兩國文化上的差異。或許是我個性張揚,不太習慣中國人過分的謙遜、甚至拐彎抹角,我更欣賞美國人的大方坦然。在中國,若人家稱讚了你,即使千真萬確,你也得回答“哪裡哪裡”或“沒有沒有”,不這麼回答就是不謙虛的表現。而在美國,人家一定會大方地回答“謝謝”。美國人還有一點我很欣賞,那就是毫不吝嗇給人以讚美和鼓勵。中國人不擅長稱讚他人,即使要稱讚他人,也多是說“不錯不錯”,而美國人讚美的話語層出不窮,還多是“Great”、“Excellent”這類激情洋溢的詞語,自然能給人以“正面”之感。

學習英語除了讓我瞭解到美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的絢麗之處之外,也為我的心靈打開了一扇世界觀之窗。小時候聽大人們說,總覺得美國是一個很開放、甚至很混亂的國家,認為美國人在二戰中取勝後一直把持世界經濟霸主地位,並侵略伊拉克等中東小國,美利堅民族一定是一個很殘忍的民族。但學了英語之後,我開始瞭解美國的文化和歷史以及美國人的思想模式,我逐漸能夠理解他們關於核武器的使用和獨裁統治的觀點,我逐漸拋棄了往日的成見,開始學會理解、接受或者認同。對美國文化的理解也延伸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能夠漸漸理解幷包容不同性格的人、事、物。

通過學習英語,我獲得了進一步開闊視野在去美國學習的機遇。我希望自己在去美國取經的同時,也能將中華文化與美國文化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收穫一個更加美好、更加有生命力的國際文化視野!

語言真在是受用一生的財富。趕快開啟一本外語書,為自己的心靈推開一扇窗戶吧!

語言推開了不同的窗戶 篇6

高三作文 ,939字

語言是社會群體互相約定的符號系統。對於不同的群體,如國家,種族等,語言上的隔閡使其文化的交流幾乎成為了不可能。相較之下,學會某一群體的語言,就相當於自動推開了一扇文化之間交流和融合的窗戶。

母語使人感到親切,尤其是從非本民族人的口中說出時。往往將此語言學習透徹並說得有如當地居民時,當地人會更願意與這位語言學習者交流。有了語言交流的前提之後,相應地在學術上、經濟上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如本地公司提供的升遷機會等。因為使用當地語言時,本地人會認為我們很願意並很有決心融入當地文化,我們也通過說當地語言就可以給別人好感。相比之下,當我們在非洲使用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時,我們絕對會比會使用當地土著語的外國人吃虧。另外,會越多的語言就代表著越多的機會正朝我們招手。就如我因為會英語,有能力與外國人溝通,而被推選為學校裡的英文大使一樣,獲得了難得的鍛鍊機會。

跟語言的交流相比,文化上的交流能夠促使文化的融合。語言關(作為進入新文化的門檻)一過。更深層次的是文化上的交流。好的就可以讓一方文化汲取另一方文化的精華,好比說西式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維的鍛鍊,對於中式應試教育來說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原因是批判性思維是西方各國文化發展中的覺悟,他們認為思想就應該是自由的,不該人為所限。中國教育借鑑後發揚光大,使中國的教育系統變得跟西方一樣注重人的培養與發展,那便是最好的。文化上的融合應該是起這樣的作用的。

當然語言能夠讓我們喜愛上一種文化的同時,也能讓我們不受干擾地瞭解事實的真相。每天的國際新聞的傳真總能讓我們掌握外界活動的第一手資訊。如果我們只看國內翻譯的中文新聞的話,會發現這些翻譯新聞實際上也掩蓋了不能說出的事實。就像幾年前前央視報道美國攻打伊拉克,說美國是為了正義而戰的。但當我真正踏上美國的國土後,我才知道事實並非如同央視所報的那樣,美國是因為從伊拉克得不到利益才下的毒手。這是學會英語,能夠閱讀英語原文資料才讓我看到的事實的真相。

總而言之,掌握更多的語言會帶給人更多不同的收穫,如語言的交流,文化的融合等,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藉助掌握一門語言來辨別外界向我們傳遞的資訊的真實性。這樣我們就不會被真相上的迷霧所矇蔽,而是通過語言直接看到事實的真相。這就是語言推開的窗戶。

我們的語言 篇7

高二作文 ,895字

語言,作為一種傳遞資訊的媒介,使我們能夠了解對方的意思。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很好的將本族文化傳承下去,但更為重要的是洞察先人的思想,明白並重新認識我們的歷史,文化及我們的語言。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的母語是中文。而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它隨中華文化一起誕生。我們爺爺的爺爺們剛開始時可沒有文字,他們是以口述的形式交流的,到了後來,倉頡來了。相傳,他以結繩記事,但當事情多起來時,他發現記事所用的繩子和貝殼並不夠用且容易出錯,那怎麼辦呢?最終,他從老虎的腳印中得到啟發,並嘗試用符號代替,這就是最初的中文。雖然真正流傳下來的文字是甲骨文,這是漢字的雛形,後經歷朝歷代的演變,形成了當今我們的文字。

如今,有很多外國友人學習中文,他們普遍覺得中文是一種非常難的語言。但果真如此嗎?我們都知道,中文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簡單的來說,口語很casual(相比與其他語言),而要真正學會寫並看懂別人寫什麼,我估計還要學一下文言文,畢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嘛!

剛開始學英文時,我很困惑,中國的文言文和詩詞該怎麼翻譯?直譯呢?沒有那麼的沈博絕麗,何況外國人怎麼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如果先把它翻譯成現代文,再翻譯成英文,又沒有了那種意境,這還是文言文或詩詞嗎?

有人說,學習中文比英文快,我十分贊同這一觀點,但為什麼會有人這麼說呢?有什麼根據呢?首先,我們不妨來想一想,中文的基本單位是字,字與字結合起來就變成一個詞;而英文呢?一個字母,兩個字母,三個字母,多個字母組成一個單詞。那麼,如果我學會了一個字的意思,而這個字能與其他字組合成多個不同詞性的詞,如此一來,就只需學習很少的一部分字就可以學會很大一部分詞,而英文則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能,那其數量也一定比中文的少。

中國人學習中文時,用的是心靈,而外國人學習中文時,大多數用的是充滿智慧的頭腦。西方的語言基本上也屬於這個型別。

中國人用心靈學習中文,他們雖然過著成年人的生活,但是心中卻懷著一顆童心。中華文化雖然古老,但又年輕充滿活力。因此,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地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

我們的語言,中文,意義非凡,無可替代,永垂不朽!

生命的語言 篇8

國一作文 ,712字

當一粒種子破土而出的時候,當一個娃娃第一次睜開眼睛的時候,當一縷陽光浮出天空的時候,一切暗示著:生命誕生了。

一滴不起眼的水珠,蘊含著整片海洋的清新;一顆小小的芽兒,隱藏著整個花季的芬芳。一種微不足道的事物,竟有如此驚人的內涵。“生命的誕生運作就是奇蹟,但要人類相信這奇蹟卻比奇蹟發生還困難。”如果生命是一株小草,便要發揮出自己驚人的力量,為大地增添一份生機和活力。

泰戈爾曾說過:“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高君宇也說:“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慧星之迅忽。”生命是永恆的。生和死都是上帝聖潔的表現,起始和終結都是一種哲學,永遠不變。如果生命是一朵花兒,花開時的喝彩,花謝時的失落,都是美好的。毫不吝惜地將香氣散發,使生命之路撒滿花瓣,溢滿幽香。

浩瀚無邊的海岸,暴風雨後的沙灘上佈滿了小魚,遠遠的一個小男孩,把魚撿起,扔到大海里,痛苦掙扎的小魚兒們,得到了第二次生命。腳下匍匐的小生靈,天上飛過的小生靈,還有微小的看不見的小生靈,都具有一個偉大的靈魂。如果生命是一條小溪,就要滋潤每一寸土地,灌溉每一棵禾苗,日夜不停地奔向大海,做川流不息的活水。

“以特寫的角度看生命,它是一個悲劇;以長鏡頭的角度看生命,則是一場喜劇。”生命中存在著無數的快樂和痛苦,在生命之花上長有兩片葉子,一片是快樂,一片是痛苦。生命是一棵長滿可能的樹,而樹上的可能,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如果生命是樹,則要衝破腳下堅硬的岩石,汲取大地的營養。風來了,努力阻擋;雨來了,盡情吮吸。不管怎樣,陽光一湧,一切便好了。

生命旅途,一路上坎坎坷坷,當你走到終點時,才發現:自己走的路是那麼漫長;當你要離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走的路是那麼美好。

最動人的語言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751字

星期六的早晨,我一如既往的去補習班上課,走進了教室,像往常一樣坐下來,等待著老師講課,可和往常不同的是,老師沒有說話,靜靜地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字:生命。

“生命?”我很疑惑,悄悄地問著同桌:“什麼情況?”一旁的同學也一臉茫然。

開始上課了,老師失去了往日的微笑,滿臉寫滿了沉重:“最近大家都知道,韓國的客船很不幸……”說著哽咽了一下,接著拿出了紙巾擦了擦眼角。我這才明白黑板上“生命”兩字的用意。

“生命是短暫的,而我也為他們感到惋惜……”大家都低著頭,沉默不語,無不為這些遇難者感到痛惜和悲慘。

“誰知道他們踏上這裡,是一條不歸之路。大家都知道那一條悲慘的簡訊吧……”

說完,螢幕上出現了一行顯眼的韓語……

老師將這一行陌生的文字翻譯成中文:“媽媽您好,我怕沒有來得及跟您說聲‘我愛您!’”

這是一位韓國的遇難者給媽媽發的簡訊,看到這行醒目的漢字,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生死離別的痛苦,也沒有想過母親對我們的愛,知道的也僅僅是母親辛苦而已,更沒有大膽向母親表達過我的愛。螢幕上又出現了一行字—

“傻孩子,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不過,媽媽也愛你”。

看著這一行行觸動人心的字,教室裡安靜極了,空氣似乎都凝固在一起。老師清了清嗓子,低沉的聲音裡透露著傷感:“這位母親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只是臉上掛滿了幸福的微笑,等著自己孩子的回信。而明白了此意的孩子,也可以幸福地閉上眼了……”聽完了老師的話,淚不知為何滑落到了嘴角邊,教室裡也不時傳來抽泣的聲音。

“媽媽,我愛你!”“孩子,我也愛你!”如此簡單平凡的話語,在生死離別那一剎將是我聽到過的最動人的語言,它包含了多少母女之中的愛,淚眼朦朧中我彷彿看見了那個孩子收到母親的回信後,閉上了眼,巨浪襲來,吞沒了一切,淚下卻滿是幸福之色……

語言如四季 篇10

國二作文 ,191字
?角數支梅,凌寒獨自開。”冬季是賞梅,是四季裡不可多得的幸事,冬天雖寒冷卻不蕭索,不信請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越是“燕山雪花大如席”才越有“千樹萬樹梨花開。”即是不是英雄,也為之折腰。

語言,您如那萬物復甦的春天,如那花開滿園的夏季,如那香飄大地的秋葉,如那滿雪紛飛的冬日,語言她輕盈的從我身邊走過,讓讓我永遠記住她的芬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