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而知新相關作文20篇

溫故而知新——談整理複習心得與收穫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690字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每個新知識的學習就尤如“撈珍珠”的過程,而整理複習就像什麼呢?對了,就象把一顆顆寶貴的珍珠串成鏈子。這樣,我們撈到的珍珠就不容易丟失,還放便尋找和運用了。我每學完一個單元之後都會進行一次整理複習,而且我還喜歡把整理出來的知識用手抄報的形式表現出來。下面我說說我是怎樣進行整理複習的吧!

一、先看看這個單元都有哪一些知識點,把這些零散的知識點在草紙上列舉出來。

二、再想這些知識有什麼聯絡,把知識的脈絡弄清晰。接著我根據內容的需要,採用合適的形式把知識結構圖畫出來,如我最喜歡用的是大括號形式和表格式,我覺得這兩種形式最能體現知識之間的關係了。而對於一些比較零散的知識,我就用列舉法,或樹形圖等。每次選擇結構圖的過程,就是鍛鍊我思維組織能力的時候了,我喜歡這種自由選擇,又能體現創造力的鍛鍊機會。

三、知識結構圖整理出來後,我再考慮每個知識點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或提醒的。我會把一些重點題型列舉出來,還把一些易混、易錯的題型進行對比呢!

四、為了使內容更充實、有趣,我會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哦!另外,如果你想使版面更美觀,你就得適當的配上一些圖案了,還要色彩斑斕哦!

經過這樣的複習,我對整個單元的知識就有了一個系統的瞭解了,對知識的來龍去脈也特別清晰,應用起來也就遊刃有餘了。我喜歡整理複習,每經過一次整理複習,我都有新的收穫,不但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整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版面設計方面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了。老師說我學習的綜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學們,如果你也認真整理複習的話,你的知識也一定會掌握得更好,能力也一定會有提升哦,我們一起加油吧!

溫故而知新 篇2

國小四年級作文 ,372字

“溫故而知新”,僅僅五個字,但是卻包含了千千萬萬的哲理,教會了我們一些學習的方法。不僅反映在教育方法上的獨特見解,更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以前的我,對“溫故而知新”這幾個字,糊里糊塗,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溫故而知新。”直到今天,經過老師的講解,我才明白了“溫故而知新”這句話:

人們讀書往往只讀了一遍,學習後,就再也不會過問,使得人們無法深入瞭解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失去了一個又一個學習的機會。“溫故而知新”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我們也必須學習,但更重要的是去複習學過的知識。說不定就會有之前並沒有發現的問題和意想不到的收穫。

從今天開始,我一定要改正我以前學習上的壞毛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像“溫故而知新”那樣,學了舊知識一定要經常複習。

今天的收穫真多啊!

溫故而知新——無聲的老師 篇3

國小三年級作文 ,525字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拿起這本書,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陪伴我三年的語文老師;想起了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的同學們;想起了三年的快樂時光,曾幾何時我們在操場上盡情的玩耍著。它就是陪伴了我整個學期的語文書。

一幅放飛小鳥的圖案映入眼簾。清晨的小樹林裡,充滿著生機,枝繁葉茂的樹木,在枝頭唱歌的小鳥,溫暖的陽光,碧綠的小草,手提鳥籠的少先隊員……這一切都格外的新奇。

翻開課本,我認識了不畏艱難、敢於挑戰、頑強拼搏、堅持不懈的劉翔;瞭解了關心愛護、仁慈無私,一心為民的菩薩兵;力大無比、神勇果斷、智慧的李廣;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文思如泉的王勃;富有愛心,親切和藹、尊重學生、循循善誘的陶行知……

一篇篇文章再次出現在我的眼前,在《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中明白了: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它的實際用處;在《狼和鹿》中懂得了:要保持生態平衡;在《剪枝的學問》中知道了:“減少”是為了“增加”,呈現美的感覺;在《爭論的故事》中知道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道理……除此之外,它還帶我遊覽了雄偉壯麗的長城,美麗迷人的槐鄉、一碧萬頃的大海……

它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使我的生活變得色彩斑斕,書中的故事讓我更加睿智,它就是我的無聲老師—語文書。

溫故而知新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409字

子曰:“溫故而知新。”這句流傳千古的佳句從我上小學起就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並讓我知道了,溫習舊功課和學習新知識是多麼重要。

記得有一次,我奧數考試考差了,只考了60分,媽媽氣地火冒三丈,就像一隻大獅子。可是爸爸卻沒有罵我,而是幫我複習那些我一直似懂非懂的功課。從那一次起,我每都不厭其煩地複習,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複習,只為了下次能考好。功夫不費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最後我考試取得了87分的好成績,我高興地彷彿從地球飛到了外太空,我的腳步就像鳥兒一樣活潑。這讓我明白了複習功課的重要性。

還有一次,老師上課提問問題,大家都不知道正確的答案,教室鴉雀無聲。這時,我大膽舉手,響亮而又整齊地報出了正確答案。而答案就是我看的那些古文書裡找到的,這也讓我知道到了“溫故而知新”的魅力。

從那時起,“溫故而知新”這句話我牢記在心,雖然有時做得不太好,但我還積及改正錯誤。

“溫故而知新”讓我們一起記住這句話,一起加油吧!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479字

學校裡,學生們朗朗讀書的聲音覆蓋住了整個學校,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不見。

那天老師跟我們說明天要考試,考完之後要上新課,回去記得複習一下,還要記得預習一下。我回到家之後,看電視忘記了時間,已經很晚了,於是就簡簡單單地看了一遍就去睡覺了。到了第二天,考試開始了,雖然題目都會做,但是還有一些是上個星期學的,我已經忘的一乾二淨了,只能隨便蒙一個上去了。考完了試之後,老師要開始上新課了,老師講得很快,我問同桌聽得清楚呢,他說自己昨天預習過了,已經差不多了,我在想昨天我連這篇課文都沒有看,突然老師叫我起來回答問題,我一個也答不上來,真是丟臉死了。

試卷發下來的時候,我一看分數,居然比原來差了一半。下課後,老師把我叫到了辦公室,說:“這次考這麼差,上課問題也答不上來,是不是回家沒有溫習功課。”老師又語重心長地說:“你要明白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個道理,我們既要回顧舊的知識也要預習新的知識,把舊的知識重新在腦子裡面過一遍,這樣你成為老師也不難。”按照老師的方法,我每天都溫故而知新,確實好了很多。

同學們,在學習中也要這樣哦,千萬不要把剛學的東西就忘記掉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篇6

國小五年級作文 ,473字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出自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學經典——《論語》。它是由大乘至勝仙師的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直到現在都被世人視為至理名言。這句話也成了眾人熟知的道理,它的意思是溫習過去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發現和理解,那麼這樣的人就會成為別人的老師。

生活中就有許多例子,比如我自己。在老師講一個單元最後一篇文章時,說:“同學們,這篇課文是這個單元最重要的一篇課文,大家回去一定要好好看看。”我聽了,急忙開啟書,對照著參考書把重點語句標註下來,並把它看了兩三遍。到了寫作業時候,我的同桌問我:“劉國武,你看這道題怎麼寫?”我一看,發現正是我用筆標註的重點語句,就告訴他怎樣寫,並給他講解了一下。他聽後,對我說:“劉國武,你真是牛啊,都可以和老師媲美了。”我笑了笑,覺得真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件事讓我知道,只有不斷的複習,鞏固過去學過的知識,才能掌握並理解,達到融會貫通的結果。

溫故而知新 篇7

國小四年級作文 ,502字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不要簡簡單單的讀過一本書,就覺得這本書不重要,其實書中蘊含著深層的知識,怎樣才能獲取這些寶貴的知識呢?

首先,預習很重要,預習並不是簡單地翻翻課本,而是要把文章通讀一遍。瞭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出文章大意,瞭解中心思想。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可以標註起來,寫作的時候要用的那些好句好段可以細細的品味想象一下作者當時的情感,把自己的感受可以寫到好句好段的旁邊。在預習的時候一定不要脫離教材,如果沒有教材像古詩、文言文……這類需要翻譯的知識,如果自己拿不準或是翻譯不出來,可以借用教材,從中獲取更深的知識,這樣自己的理解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接著複習也很重要,我每天都要學習很多的新知識,很多同學在課上記憶了一些知識而忽略了課後的複習。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我們的記憶存在一個遺忘的過程,如果不及時複習很快就會忘掉。比如:今天剛學了一首古詩,在課上背的滾瓜爛熟,第二天老師提問的時候卻被的磕磕絆絆,甚至會背不出來,這就是沒有複習的緣故。

預習和複習有著共同的重要性,我們在預習和複習時一定要以課本為主,教材上的例題要反覆練習,溫故而知新,用預習和複習讓知識紮根。

溫故而知新 篇8

高二作文 ,1028字

“溫故而知新”,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但是,語言的世界十分奇妙,同一句話在不同的人眼中,也許有多般模樣,而我所要寫的,便是“溫故而知新”的四種理解。

溫故才知新,顧名思義,我們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並從中可以獲得新的領悟。

溫故及知新,在我們學習的時候,一方面要不斷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努力去學習那些新的知識。

想必以上兩點同學們都已聽得雙耳起繭,我就不再贅言,後面兩點才是重點。

溫故,知新,隨著我們閱歷的不斷豐富,理解能力的逐漸提高,當我們再次回頭看以前學過的知識或以往的經歷時,總是還是能體會到更多以前沒有體會到的東西。

從一幅畫或一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什麼?曾看過畢淑敏的一篇文章,其中寫到她幾次閱讀《海的女兒》。8歲時閱讀,她傷心於美人魚變為泡沫,18歲時,她感動於美人魚的愛;28歲時,她已成為母親,她想到美人魚的家人,尤其是最疼愛她的祖母,在得知孫女的死亡後,何等傷心;在她38歲時……48歲時……每次閱讀都有不同體會。學海無涯,書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常讀常新。

面對人生,在不同時期回首過往,人們也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會。宋代的蔣捷分別在少年、壯年和暮年聽寸,皆別有一番感受,最後嘆道:悲歡離合總無情。現代著名作家楊?在一百歲感言中寫道: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人生變幻無窮,一時難以言之,一言難以蔽之。

溫之故,知其新。當我們對過去的歷史進行不斷溫習,回味時,就可以預見一些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並且在遇到時能很好地解決。

以高考為例,老師們和一些出版社都會根據以往多的的高考題或根據當年及前一年發生的大事來猜題。除此之外,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暢銷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從古至今,中國的官員們也深諳此道。古時,當大臣向君王進言威意見不同的兩源大臣辯論時,往往引經據典,由古及今,描述未來之景。如今,政府總結世界金融危機的經驗,巨集觀調控,從而極大程度上避免重大金融危機的爆發。

以史為鑑,可以明目。而我們以近代中國百年驚人的恥辱為鑑,也可避免重蹈覆轍,緊隨時代發展,以開放的態度面向世界,實現繁榮富強。

溫故而知新,孔子的話語充滿智慧,至今仍發人深省,使人受益匪淺。

尋而知之 篇9

國二作文 ,618字

生活是一列急速前行的火車,載著夢想駛向遠方。行囊裡,裝滿的是期待,是渴望;道路上,留下的是歡笑,是血淚,亦是執著

即使此刻望著窗外,是被酸雨腐蝕發黑的居民樓,是城市裡林立的銅牆鐵壁,是路人一張張蒼白麻木的臉,我依然堅信,總有一些美好藏在角落裡等待我去發現。

即使此刻,充盈耳畔的是刺耳的汽笛聲,是喧鬧煩躁的鼎沸聲,是機械轉動發出的嘰嘎聲,我依然執著總會有美妙的聲音等待我去聆聽、去欣賞。在《東鄰的竹西鄰的壁》裡,東鄰有竹卻只是落地窗前的依稀的曳竹未必見竹影,自己見不到竹影,而她既無竹也無壁卻是這景的見證人和目擊者。而徐志摩的尋找,是康河的“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古人尋,今人尋,尋而得其所求,追而得其所願。我也想去尋找,尋找那些遺失在生活中的細微美好。

我想去尋訪山林,去看雪兒“撲哧”一聲從樹梢一直滑到我的腳邊時的歡愉,去看那古木中透出的驚天動地之精華的靈氣一直繞上枝頭巢中瑩白的鳥卵時的清新,去嗅雪白刺蓮與豔麗映山紅簇擁我一路前行的馨香。

我想去尋找那海的祕密。乘著老漁夫的一葉扁舟出海,去看魚兒在船板上跳躍的驚奇,去看那海天一線的淡薄,去感受漁舟唱晚,落日餘暉滿載一船的溫和。尋找那些溫存的感動,去尋覓內心深處的美好記憶,因為那些使我明白,使我提升,使我懂得珍惜的細節都將成為途中最美好的記憶。

去尋找,去明瞭。我們都是追夢之人,終將抵達內心的堅信。

你我,或知?

歷史不僅僅需要溫故 篇10

高三作文 ,968字

該記住的絕不能忘記,歷史的車輪前進著,而對於那些已塵封的過往,對於那些在歷史的漫天沙塵當中留下的足跡,我們應當懷有的,是一份惦念和尊敬。歷史,不僅僅需要溫故。

溫故不是為了哭泣、感嘆和悲傷。言說昨日,汲取經驗和教訓,才能更好地面對明天。歷史,需要我們去溫故,並從中領悟人生的意義。

通過《安妮日記》,我靜靜地走進安妮的世界。她告訴我要把握生命的點滴,不是孤寂,讓思想在筆下生花,讓生命在記憶中永存。

戰爭、歧視和危險充斥著安妮的整個生命。即使是在密室生活的兩年裡,她也沒有變得抑鬱,而是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感染著密室裡的每一個人。她回憶著和夥伴們在校園裡的點點滴滴。她幻想著沒有戰亂、沒有歧視的世界。這個世界到處開著和平之花,花兒中間有她大笑奔跑的身影。可惜她沒能等到,她做著美麗的夢離開了世界,留下了思想的蝴蝶,翩飛了百年。這顆太早隕落的星星留給我太多的震憾。

是殘忍的歷史扼殺了安妮年輕的生命,她因此無法在陽光下暢快地奔跑,無法體會世間生活的百態。但這是她不可挽回的命運。命運,是神聖的,自我們呱呱落地那天便與我們形影相隨。我們沒有必要悲傷於命運的無情,我們能做的,只有在歷史的潮流中細細地品味,品讀歷史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安妮在她最爛漫的時候死去,這無疑很悲傷,但安妮的樂觀卻讓我意識到一個深沉的問題。如果,安妮躲過了那一劫,她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釋放自己的生命,那麼她還能如此地被人銘記嗎?有了死亡的威脅,人才會爆發出最大的潛能,正因為她的風華正茂時離開才讓人覺得惋惜,才讓人不由地去關注她。

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較,也不能用來生加以更正。我想,如果有來生,安妮應該會同樣選擇在這個青春的年紀死去吧?即便沒有戰爭,沒有歧視。畢竟,這個世界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公平。

安妮告訴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我們能做的是努力把自己變成能扼住命運咽喉的勇者,乘浪而上,不畏艱辛。

死亡,有的時候是一種解脫,一種淨化靈魂的方式。但是我們不能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除非萬不得已。以讓人銘記的姿態死去,未嘗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正如瑪麗蓮梦露給人的視覺衝擊。

需知,我們不是安妮,不是夢露,所以生命可貴。它就像一滴晶瑩的水珠,需要我們用盡全力去呵護才不至於隕落……

歷史,不僅僅需要溫故!我們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