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與理性相關作文20篇

溫情與理性 篇1

高二作文 ,987字

近日,網上一組“揭穿騙子乞討”的圖片走紅。圖中,城管隊員李文超脫去執法服裝,舉著寫有“騙子”的紙牌,蹲在路邊提醒過路民眾,呼籲大家提高警惕。

面對影響城市秩序的行為,城管隊員慣常使用的方式是強行驅趕,而此次,李文超卻以舉牌的方式溫和提醒。從方式上看,這種溫和的做法既避免了與騙子的直接衝突,又能防止民眾對城管產生“暴力執法”的誤會;從效果上看,這樣的行為不但能夠達到防止民眾受騙的目的,而且能夠讓騙子在民眾譴責的目光中產生自我羞愧,最後主動離開。所以,相對於硬碰硬的驅趕方式,李文超舉牌的做法更顯智慧,更有溫度。

於此同時,李文超還脫去制服,蹲了下來。此舉雖然有執法不規範之嫌,但又何嘗不是公務人員放低姿態、與民眾平等對話的體現呢?城管隊員肩負著城市管理的職能,城管制服是其管理者身份的象徵,它代表著國家所賦予的執法職責,更承擔著服務群眾的重大責任。可是在某些個人心中,這身制服卻變成了權力與地位的象徵,變成了謀取私利、作威作福的依據。李文超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驕人,主動放下“老爺”的架子、關緊權力的“籠子”,雖然沒有身著制服,但是他用親民的方式同樣獲得了民眾的信任;雖然只是蹲在路邊,可是誰能說他在民眾心中的形象不高大呢?

我們還應注意到,李文超在談及為什麼這樣執法時表示,穿著執法服裝、強行驅趕會影響城管形象,擔心引起市民誤會。為什麼?城市管理者以正當的理由規範執法,為什麼會引起不應該有的誤會?除去城管人員自身社會公信力不足這一因素,民眾濫用同情心也是干擾執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注重仁愛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我們總是產生同情弱者的心理。城管隊員面對的執法物件,往往是流動攤販、行乞人員等弱勢群體,所以他們更容易獲得民眾的憐憫與同情。可是我們不能忽視,他們在乞食謀生的同時,也確實影響了城市的面貌,破壞了社會的秩序,為治安埋下了很大的隱患,給城市管理留下了巨大的缺口。當人們對此不辨真偽、濫施同情的時候,他們不僅傷害了維護群眾利益的執法者,最終也將傷害到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每一個自己。法外容情、溫情執法固然重要,情外有理、理性執法更應是中國社會法制化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李文超脫下制服、溫情執法,獲得民眾點贊,這是對執法者人性化執法的褒揚;若是哪一天,作為城管的李文超不用畏懼誤會,穿上制服、規範執法,也能獲得民眾點贊,那才是一個成熟社會真正應該具有的法制與理性。

情與理 篇2

高二作文 ,1272字

情與理看似互為兩極,實則相融相依。情,恰似奔湧流動的河水;理,宛若寬厚平坦的河岸。河水滋潤著河岸,河岸約束著河水,唯有如此,河流才能沿著一定的方向,奔流到海。

外公與外婆相依相伴四十餘載,兩人共同經歷了文革、饑荒、超生的風風雨雨,奉養著已步入垂暮之年的父母,幫扶著早已成家立業的兒女,照料著調皮的外孫女。兩人之間的情雖無山盟海誓的轟轟烈烈,卻也相濡以沫,和諧默契。

外公年輕時當過兵,漂泊的軍旅生活和無情的戰火使外公落了腰病,長時間的超負荷勞動更加重了外公的腰傷。因此,勞動的重擔便壓在了外婆一人身上。播種、灌溉、管理、收割幾乎都是外婆一人在外操持著。農忙時節,外婆則像是長在了田裡,早晨上坡時,帶著午飯,晚上張燈時才回家。外公呢,在家燒好水,做好飯,炒好菜等著外婆。等著的空閒,把屋裡、屋外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走進這樣的農家小院,給人的是一種溫馨、舒適、溫暖。

晚飯一般在院子裡吃,外公搬出了小方桌,拿出了馬紮,端出饅頭,盛上炒好的菜,舀上粥,晚飯便開始了。外婆的牙全掉了,雖鑲上假牙,但吃飯不方便,很慢,饅頭需要掰成小塊放進嘴裡,慢慢咀嚼。這時,外公會故意吃得很慢,一直等著外婆,不時地給外婆夾菜、盛飯、拿饅頭。一頓簡單的晚飯,兩人有時邊聊邊吃,能吃上近一個小時。吃完後,外公便收拾餐具刷鍋刷碗,外婆坐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眼裡偶爾流露出當年少女般的愛戀之情。伴著淡淡的月光,外公外婆在院子裡閒聊著,從地裡的莊稼到電視劇裡的劇情,從當年的青春歲月到兒女們的生活,聊得是那麼舒心。

月亮不知什麼時候躲到雲層裡去了,院子裡小蟲的叫聲格外響亮,小花狗趴在主人的身邊睡著了。雖忙碌了一天,外公、外婆仍無倦意,他們輕輕說著,說著……

國慶放假回外婆家,家中原本融洽的氣氛變得有些冷寂。外婆一言不發地在庭院裡澆花,外公則氣鼓鼓地盯著電視。後來,在大家的再三追問下才得知兩人冷戰的原因。原本承諾要戒菸的外公,揹著外婆又偷偷地抽上了,被上坡回家的外婆逮個正著,外婆一氣之下將外公藏了很久的香菸全扔了。為此,外公既懊惱又心疼,兩人便吵了起來。後來,經大家再三勸解,外公才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主動向外婆道歉。誰知,性情一向溫婉的外婆此時是寸步不讓,非讓外公當著兒女們的面寫好保證書。看著外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神情,外公只好妥協。拿著用香菸紙寫成的保證書,外婆瞪眼瞅著外公:“今後再抽菸,就自己打自己的臉,看你這張老臉往哪裡擱!”

回來的路上,我不解地問母親:“外婆也真是認真,一件小事,有必要這樣嗎?”母親看著我,認真地說:“你外公有哮喘病,是最怕抽菸的,一個人在家寂寞,就想抽菸,你外婆不這樣做,能管得住嗎?真正的關愛不是一味地謙讓包容,而是將感情建於理智和原則之上的體諒互信。只有這樣,才能攜手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這才是幸福!”聽了母親的一番話,我才明白了那張“保證書”裡面蘊含的感情。

情感建於理智之上才能彰顯智慧,綿遠悠長,而理智依託情感的滋潤才能活潑靈動。外公外婆四十餘載的愛情歷程便是情與理的最好闡釋,唯有情的滋潤、理的約束,愛情之河才能奔騰不息!

人類與計算機———人性與理性 篇3

國三作文 ,1177字

“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這是蘋果公司總裁庫克對於人工智慧未來前景所說的話。很難想象,作為一個IT行業內最為成功企業之一的總裁,最為關心的並不是他的行業前景,而是手下與他相同的人。而為何人類的思考模式會向計算機發展,而這一發展走向又為何會引發蘋果總裁庫克的擔憂?以下幾點便可作出解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越來越需要一批又一批專攻理論知識與高精尖技術的人才。故而在我們的日常教育中,大量理論知識的灌輸則顯得愈發頻繁。久而久之,我們對於世界與問題的思考方式也就變得愈發理論化,計算機式了。

除此之外,當我們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後,我們中的一部分人會發現,社會上許多職業,諸如程式設計師,報關員,流水線工人等,皆需要工作者十分精準,有序與近乎計算機的工作方式來完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此等工作環境下,人會像計算機一樣思考便不足為奇了。

既然這樣計算機式的思維方式能使人類在工作中做到準確,一絲不苟,那為何庫克先生會如此憂慮呢?因為它會使人“失去了價值觀與同情心,罔顧後果。”

“紙上談兵”的故事幾乎無人不知,倘若只在乎紙面資料與理論,缺乏從實際出發與切合真實的價值觀,到頭來終將一敗塗地。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諸多皇帝與領袖都希望自己在處事上能做到公平公正,而最後他們近乎計算機式的公正卻被臣民視作冷酷無情,報來殺生之禍,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的弊端便在於此。

就當東方大地的人民還在高呼“吾皇萬歲”,信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時,在歐洲,宗教改革激起人們對於理性思想崇拜。而其中,加爾文教曾一度在日內瓦向外輻射,影響了幾乎大半個歐洲。在加爾文教的核心,日內瓦自治城,其鼎盛之時的場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城內聽不見孩子玩耍的歡笑聲,街道上,所有人都身披黑袍,低著頭,面無表情地走著。加爾文將他的教條主義宗教約束在每個人的腦中,所有人都不得有其餘的想法,只能擁有加爾文教。就這樣,日內瓦成為了一座巨大的宗教計算機,日復一日,重複著相同的指令。也因如此,即使在加爾文死後的兩百年內,日內瓦及其輻射地區在文化,思想與藝術方面都沒有出現過一個傑出的人物。因為每一個人都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更失去了創造力。

當我們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飛躍,絕不是因為一群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死板,不懂變通的人,而是一個又一個充滿想象,極富人情與創造力的人物。理論知識與理性思維固然重要,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而失去了人與計算機之間最大的區別——人性與創造力。

有一天,一個孩子犯下了滔天大錯,人工智慧立即選擇了消滅,而法官經過再三思考選擇了寬恕。數十年後,那個孩子成為“萬人之上”的偉人,曾經要消滅他的那臺人工智慧程式被全部刪除,而那位寬恕他的法官被視為再生父母,受之尊敬。

感性與理性 篇4

國二作文 ,882字

在暗黑的河床裡摸索向前,理性像是兩岸佇立的路標,而感性卻像是照亮河床的一盞燈。因著這盞燈的存在,暗黑的河床便會有金子般的波光。

我們時常會想我們應該做什麼,而忽略了我們想要做什麼。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寫下《歸去來兮辭》,彰顯了自身高尚清正的節操,不願為功名利祿所累;蘇格拉底寧願飲下毒鴆,屈死獄中,也要堅持自身的真理;魯迅於社會的動盪中,毅然棄醫從文。

感性是人類情感不可或缺的要素。人之所以為人,是因著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感情,同情心,價值觀,生命力諸如此類。正是如此,我們便是我們自己,不會成為人工智慧亦或是其它生靈。《語言的魅力》中有一個乞丐,在木牌上寫著“我什麼也看不見”,沒有人願意駐足停留。一位詩人路過,改寫為“春天到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人們便容易為之觸動。“我什麼也看不見”就如同一杯白開水,是理性的闡述。我們明白應該多喝開水,卻會因為喝到一杯糖水而擁有一整天的甜蜜心情,這正源於語言中包含著真摯而又熱切的情感,觸動了人們心中感性的那一面,人們才會願意留在蕭瑟的冷風中,俯下身,用他們的溫柔去溫暖他人。

而正是因為感性,生命才會顯得絢麗多姿。感性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可以將理性的不具生命力的生命賦予鮮活。張岱言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彷彿帶我們走進靜謐的林子下,看森林的月光,像殘雪一樣溫柔,語言就這樣鮮活起來;荒木經惟在東京日和裡說“風吹過的時候,我看見你哭了,我只是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快樂”,這是他寫給逝去的妻子的一句話,在綠葉浮動的日本扳道上,在櫻花飛舞的狹小視線中,這份溫情讓他的攝影也愈加鮮活;或者是牽牛班的春天裡耐心而擁有愛的老師與孩子們,即使存在著殘缺,可擁有了感性的偉大,音樂也變得鮮活,變得可以拯救。

人們說要收餘恨,免痴嗔。我要問為什麼。當我們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時,我們便失去了為人的資格。人生需要路標,更不能失去那盞燈。那是一盞河床旁的燈,更是一盞心上的燈。就如同織田信長對阿江所說的話“要按照自己的意願活下去”

感性和理性同蝴蝶的破蛹,我們以理性作繭,讓自己自律地活在世上。而我們以感性破繭成蝶,給生命以色彩,給世界以絢麗。

人類社會的情與理 篇5

國二作文 ,1299字

人類之所以能夠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建立起專屬於人類的帝國並在極大程度上避免了其他生物和自然現象的侵害,繁衍至今,生生不息,是因為人類具有思考創新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使人類在窘境面前展現出高於任何生物的智慧。同時,人之所以為人,並不跳出自然而“機械化”甚至“神化”,是因為人與其它高等生物一樣擁有同情心,並會依據因人而異的個性化價值觀判斷是非。總之,人類立足於世,必須兼具理性與感性,缺一則不足以為人。

人類的發展史其實是人的思維不斷精密化、嚴謹化的一個過程;從現代的角度看來,也是思維向高精度機械靠近的過程。人類誕生伊始,以農耕聚落的形式生存,採取絕對公平的共同勞作、平均分配策略;然而,由於個人能力或付出不同,這種“絕對公平”引起了更大的不公,人類社會開始等級化;封建主義早期,君王為鞏固地位,往往強化“君權神授”概念,西方主要佐以宗教,東方主要通過倫理綱常進行統治。隨著社會進步,僅靠虛無思想的灌輸終不得以服眾,這個時期的人們開始追求法制,以期建立更完善的秩序……去封建化的程序中,人類逐漸掙脫單一的思想禁錮,獨立發展並最終設立相對健全的社會體系,社會容錯率進一步降低,從個人到群體都得到了更嚴密的思維體系,一切都具備原則,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與計算機的運轉模式有相似之處。

在人類負重前行的過程中,也推進了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的滅亡,故謂之“發展”。封建時代消亡、以計算機為代表的資訊科技蓬勃發展,就是兩個典型事例。幾十年間,計算機技術的載體由沉重的桌上型電腦轉變為輕薄的晶片,後者可承載的資訊量與前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這種短時間內取得的跨時代發展,令以居安思危為求生祕訣的人類產生了恐慌。

普世盛行的擔憂是,人工智慧的過快進步有朝一日將使計算機擁有自己的思維,從而反噬甚至奴役人類;而庫克提出一個新的擔憂,表述其對於人類過度“計算機化”的憂慮。作為蘋果公司總裁,生活在一個世界頂級的包含“高精尖”科技的環境中,庫克一席話更值得反思。

不可否認,現行的高準確度、嚴格標準、效率較高的生存環境與計算機高效精確的特徵雷同,而這正是人類千年來共同努力的目標。然而,作為獨立的人格,每一個個體不可缺失生而為人所特有的情感;反之,則淪為空有智慧的行屍走肉—試想,個人缺少同理心,只思考而不體貼人情,這樣的人與只會計算的機械有何分別?若大部分人都淪為此類,當下人們恐懼的“被機器統治的時代”業已以另一種形式降臨。

人類區別於機械的顯著不同在於,人類有不同的價值觀,並且懂得“事易時移,變法亦宜”的道理;在人情上,機械則愚笨得多。而人類一旦喪失“共情”的能力,後果也是可怕的。宋朝著名理學家程頤雖然在儒學上大有所成,卻是不知變通之人,堅持認為女子“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枉顧他人性命,著實愚頑不靈;只認死理而不通人情同樣導致流血與死亡,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廢除丞相制度苦心設計,萬餘條性命為之西逝,雖是帝王之術,仍未免過於無情而可畏了。

總而言之,理性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而感性使社會和諧且更富人情味。越是緊繃的社會環境,人類越渴求同理的能力。取要言之,情與理,二者必須兼具,不可偏頗。

感性與理性的共同體 篇6

記敘文 ,929字

在世界圍棋高手柯潔輸給人工智慧時,人們開始擔心人工智慧的思考能力會否取代我們。可在我看來,就像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我們是柔性與堅硬並存的,我們的思考是建立在有溫度的思想情感之上的。而非像冷冰冰的人工智慧出了一點兒差錯便全盤皆崩。在這個數字化的大時代下,我們所追求的是成為感性與理性的共同體,為“人”,而異於機器。

從感性角度談,我們追求生活著,而非活著,擁有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方式。眾人熟知的蘇東坡是大文豪,可卻不知他愛瑜伽、煉丹。從《赤壁賦》中也可看出他對自然與生命的熱愛和超脫世俗的人生價值觀。自然、社會、世界的關係都是緊密聯絡的。像鍾揚教授那樣熱愛自然生活,收集種子造福百年後的世界;像司馬遷那樣熱愛編史,對社會制度、史實有自己的看法。始終記得要像他們一樣感性地去熱愛生活、體驗生活的樂趣。曾看到一名女大學生在畢業後未就業,就去環遊世界,在各種福利組織工作。我想這就是熱愛生活也回饋社會的最好模樣了吧。我們並不是機器,也不是腦中空空如也的行屍走肉。在眾人只低頭數著賴以溫飽的六便士時,你不妨抬頭看看那輪明月。每個人都活著,重要的是如何選擇生活著。

從理性的角度來談,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可別曲解,這裡的思考該是理性而不乏感性的。當時鬧得沸沸揚揚的辱母殺人案,我很開心地看到人們對於當事人的同情和理解,也對於其殺人事實的辯證看待,這很好地體現了人身上的感性與理性思考。而就拿我們自己來說,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們也是在不斷地自我剖析和反省中實現突破超越的。賈平凹的《讀書示小妹生日十八書》告訴小妹讀書可使位低而人品不賤,讀書可助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價值躍然紙上,其對於我們價值觀的形成和情感的豐富也是極為重要的。理性的培養建立在更準確的思考之上,也是人類思維火花的完美體現。

孔子育人“博文約禮”,文化的豐富培養感性,禮教的約束培養理性。人之所以為人,應有其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和邏輯思考方式。莫要讓今後的世界成為《北京摺疊》中那般只有階級嚴重分層,沒有人情溫暖,空剩一個冰冷沒有溫度的空殼。充分地發揮人身上的感性與理性力量,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更好的目標吧!人性的美與力量也正因這份感性與理性而存在,始終牢記我們是感性與理性的共同體,我們有“溫度”。

感性與理性的交織 篇7

記敘文 ,1620字

太陽升起,湖水為其梳妝;柳條搖擺,鳥兒為其伴奏;百花綻放,群蜂為其起舞……世間萬物,起起落落,有條不紊。但安詳、美好卻是以平衡為基礎,我們生活的基石便是由理性與感性交織而成。

理性與感性總是相伴而生,就如人類製造人工智慧一般,機械地製作,精密地測算是理性的思考,而在生產過程中對於人工智慧帶給人類進步的未來,對於一件作品即將誕生的喜悅則是感性的認知。

如今形勢嚴峻的是,對於生活與世界,人類漸漸喪失感性或者說是理性到了極點。正如蘋果公司總裁庫克所以為的那樣,“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的確,若是人工智慧擁有與人類同等或比人類更強大的智慧,不僅不是人類的悲哀,而且還是對人類智慧創造的高度肯定,是“人類的尊嚴”。然人工始終不如人,是謂何也?

是人工沒有情感,是人工只會重複,是人工只能邏輯化思考,是人工沒有價值判斷,但若人類漸漸丟失這些美好品質,才是人類的悲哀,因為人類很可能再也達不到那樣的高度,甚至真的會發生機器人統治地球的噩夢。

究其原因,且不說外界因素如社會的更快速發展等客觀條件,單是人類自我感情與理智的平衡早已失調。他們追求一夜成名,是太過功利的現實思考;他們追求財富,是太過拜金的現實思索……他們不是沒有思考,他們不但有,還太過理性,卻忘記停駐腳步,忘記了價值道德,於是有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有了發生災禍的受難者無人幫助的冷漠……當人類不再有價值觀和同情心,便沒有美好的生活。

恰恰與之相反的,在我腦海中浮現出的是一位叫吳宓的大家。在那個時候,他已是拄著柺杖、頭髮稀疏的老人,卻因一家餐館取名為“瀟湘館”而生氣。他一怒之下,奔向餐館,要求老闆改名,無果,便掄起柺杖一通亂砸。這樣的行為在今天看來,甚至有些迂腐,但正是這種較真又對於文學、生活充滿熱愛的精神,吳宓成為了令人景仰的學者。是的,他的學生及後世之人記住他的不止是他作為知識淵博的學者身份,更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質。

也許,人們看到的是吳宓一怒為“瀟湘”的魄力與情感這樣的感性,但他沒有理性嗎?不,他也知道自己沒有資格命令素不相識的人,他也明瞭砸人家的東西是不對的,但他依舊這麼做,不是他已被怒火燒光了理智,他早已權衡了利弊,中國的文學、文化傳承與自己的臉面。一家餐館名,孰重孰輕,他有自己的原則,他分得清。

辨的清現實與理想,融感情上波動的感性與對客觀世界認知的理性為一體,才能真正感受生活。人們缺乏感性,不是意味著不存在理性或是摒棄理性。想必顧城與海子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人,但他們都逃不出自殺的無底深淵。無論是上吊還是臥軌,詩中那些美好的意象,那些與生活有著太多出入的世外桃源般的意境,給了他們太多的幻想,太多情感上的折磨,太多的感性。這樣的感性承受不起,也不需要承受,更不需要追求。

這便如陰陽相濟一般,感性感受人生的同時,豈能忘了理性地勘探人生。我所談及的追求名利、財富之人追求現實理性並沒有錯,但他們丟失了感情與正確的價值觀,缺失了感性之後的理性是不可理喻的。他們會變得貪婪不止,不擇手段,因為他們忘了自己身為人,不止有人性的弱點,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輝,對身邊人的關愛、對弱者的同情、對世人的責任,這些他們都無法理解。

感性與理性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世人說我們要有會發現美的眼睛,我說我們需要美的雙眼、理的心靈。驀然發現一朵美麗的鮮花,我們在欣賞它美的同時請不要摘它,玷汙你的價值觀;突然有一天你想做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時,也請顧及你身邊愛你的人的感受。

人生如夢如戲,我們在戲外也在戲裡,在夢裡也在夢外。我們不是聖人,不是智者,卻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湖水只是水,卻可因熱愛太陽而對映它的光芒;鳥兒、蜂兒只是微不足道的生物,因喜愛美好為自然添色亦不忘職責所在。我們不必為人生失衡而憂慮,不必為瑣事困擾而煩惱,真誠地用感性與理性編織我們的夢與戲,我們就活出了人所以為人的味道!

鄉村裡的情與理 篇8

高二作文 ,1025字

秋風呼嘯著,把奶奶家屋後的老榆樹吹得搖頭晃腦,落葉沙沙落了一地。

尖銳的爭吵聲從老榆樹下傳來:“你們家臺階墊那麼高,一下大雨,雨都往我家湧,還不把我家給淹了啊!”奶奶正在和旁邊的鄰居程婆爭吵。鄰居程婆住在奶奶家西邊,中間隔了條路。奶奶家門口朝南,程婆家門口朝東。“你們家不會也墊高點嘛!多大點事,吵吵什麼!”程婆一手掐腰,一手指著奶奶的鼻子尖聲反駁。奶奶氣得渾身發抖,蹲在地上劇烈的咳嗽著,彷彿要把肺也咳出來,喉嚨裡“轟隆轟隆”像打雷一樣的聲音傳出來,我趕緊向前扶奶奶,可奶奶用力把我推開,繼續和她爭辯著。

老榆樹搖得更厲害了,呼嘯的勁風穿過枝丫中間,像是要把它連根拔起。風的怒吼聲震顫著我的耳膜,我渾噩的看著奶奶聲嘶力竭和程婆爭吵,不知道該怎麼辦。突然,程婆枯藤一樣的手向前伸出要動手。我的身體不由自主地動了,我張開手站到了奶奶和程婆中間。枯瘦的拳頭夾著勁風直朝我面門襲來,我嚇得閉上眼睛。

程婆也驚了,但手已經收不回來了。拳頭打中了我的鼻子。我倒在了地上。奶奶更加憤怒了,一隻拳頭握得青筋暴跳,另一隻手指著程婆的鼻子罵:“怎麼能打小孩呢!你……”程婆收回拳頭,有些不知所措,默言不語。

終於,風停了,老榆樹也漸漸平靜了下來。

這時,我拉了拉奶奶的衣角:“奶奶,我們回去吧!”奶奶看看我,撫摸著我被打紅的鼻子,嘆了口氣,拉著我往家走。又回頭狠狠地瞪了程婆一眼,程婆也沒說話。

回家後,奶奶又張羅著對爺爺說:“我說你說句話呀!他們家臺階墊這麼高,一下大雨,我們家不就給淹了嗎!”爺爺磕了磕菸灰,又點上了一袋煙,悶悶地深吸一口,沒有說話。又過了一會,爺爺才沉聲說道:“咱家小子蓋屋的時候,他們家幫了不少忙哪!”奶奶不滿地看看爺爺一眼,沒有說話,轉身進了裡屋。

這場風波漸漸平靜了下去,村莊裡還是像原來一樣祥和平靜可是,沒過多久,老程家又發生了一件大事,老程的兒子考上了大學,這本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可是老程和程婆都愁白了頭,因為兒子的學費還沒有湊齊。

這夜,爺爺對奶奶說:“老程家兒子考上大學了,可聽說學費還沒湊齊,全家正犯愁啊!”奶奶頓了頓手中的活兒,沒有迴應,屋裡一片沉寂。

第二天,奶奶罕見地領著我帶著一筆錢去了程婆家。進門就對程婆說:“我告訴你,我不是衝你來的,是衝娃來的,幫的也不是你,是娃!”程婆沒有說話,但眼圈紅紅。只有老程在旁邊不住地說“謝謝!謝謝!”

沒過多久,老程家在奶奶家牆旁邊修了一條水溝。

這就是我生活的鄉村!我深愛的鄉村!

情與理 篇9

高二作文 ,1760字

情理合,人之常情哉;情理分,各有所謂乎。

——題記

情理,可二字合為一詞,常用於平常言語之中。人們遇事興嘆:“合乎情理哉。”以鄙人之見,這倒是一種極為中肯的說辭,不偏袒這兩字中的任何一個。若是興起,將這詞拆為兩字,倒是各有千秋了。

情,是跳動著的熱情四射的火焰;理,有時候卻是撲滅火焰的一泉冰冷的水。

論古,“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多少英雄豪傑,縱覽大局,卻敗在了一個“理”字上。我最欽佩諸葛亮,他有著滿腹的壯志豪情,居草廬之中掌天下大事,“臥龍”二字名不虛傳。他曾經要替劉備“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重情重義,盡心輔佐“扶不起的阿斗”,末了,還是未了夙願,抱憾而終。或許,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他自己是偉大的、不朽的。我並不否認這一點,因為他確實擁有滿腔的熱情與理想,可是呢?現實無情地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澆滅了他滿心的希冀。或許,這就是他熠熠生輝的一生中的一點美中不足罷。他註定是在現實中過完一生,逃不過歷史的輪迴。這看似遺憾,卻代表著自然規律的更替,這就是“理”所帶來的。天賦異稟如何?機關算盡如何?巧舌如簧又如何?敗,也就敗在了一字之下。可悲否?可嘆否?

談今,“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人們常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縱覽現在的一些高材大學生,身姿略顯些高傲,畢竟曾經鶴立雞群,受眾人仰慕的灼灼目光,不願放低身段求職。他們懷揣夢想,熱情滿滿,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應聘時,對工資的要求自然是高了些,卻慘遭碰壁,自己竟不知曉其中問題之所在。這,就是十分典型的被“情”衝昏了頭腦,沉浸在自己“孤傲清高”的世界之中無法自拔。可氣否?可憐否?

允我抒己之見,此社會現象就是輕“理”而空有情,感性超過理性,被感情左右了自己的大腦。試想,那些“天之驕子”若是可以放下身段,勤勤懇懇,定是能收穫意想不到的結果,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番天地來。那麼,何樂而不為之呢?“言必行,行必果”。

當然,情與理也並非無時無刻都是水火不容,那倒也顯得過於針鋒相對了。兩者也可以相輔相成,互為表裡。那麼,情是令人動容潸然淚下的清唱,理就是悠揚舒緩,平添幾分韻味的伴奏,譜一曲,其聲傳遍華夏大地。

論事要有根據,還是要從生活中去發現。以我們所熟悉的法庭簡而為例。在人們日常定式思維之中,法官往往鐵面無私,像包青天一般,凡事只認準一個“理”字。然而在我看來,並非盡是如此。法官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既然是人,就有著人的七情六慾,又怎能做到完全的鐵面無私呢?那冰冷的法律是死的,一字一句定在那裡。可是,常謂:法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法官若是完全按照法律,一板一眼地判所有案子而不去結合實際情況和背景資料,是極容易出現錯判、誤判一類的冤假錯案的。而要去考慮一些人之常情,就是情與理的結合體了,判案自然就不會顯得略微草率而且死板了。既然如此,就會增添一份生的希望、一個改過自新的良機,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情與理,還可以是兩條平行線,不論在不在同一個平面內,都沒有交點。

有些人重“情”,很感性。會因“夢裡花落知多少”而默默傷感,會因“黃河之水天上,奔流到海不復回”而聯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豪情壯志,悲喜之情,溢於言表,倒也活得了無羈絆,瀟瀟灑灑。

有些人重“理”,很喜歡侃侃而談大道理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就是尊重客觀規律,自然發展,潛心修學之事,滿腹經綸,也是過得充實啊。

情與理,依社會現狀來看,常人偏重於其一,賢者兩者兼修,然得一者且知曉,已實屬不易,得兩全者,內外兼修,可成大器哉。

讓讚美兼具理性與溫度 篇10

高三作文 ,777字

“誇誇群”,顧名思義,是極盡讚美之詞以撫慰他人的群,不管是多麼令人心情糟糕的人間慘劇,只要經過這個群充滿創意的讚美,就能瞬間變得溫暖起來,這也是高校誇誇群如雨後春筍般迭出不窮的重要原因。但在享受著誇誇群的人文情懷與情感呵護所帶來的感動時,我們也要控制住自己,不讓自身在讚美的狂歡中淪落,在擁護的快感中迷失,讓讚美兼具理性與溫度。

在物慾橫流浮躁風行的時代,匆忙的鼓點,麻木的身影,街頭轉角處一閃而過的靚麗女郎,這似乎是一個沒有草長鶯飛的傳說的時代,然而誇誇群的出現如同一股清流,滌盪的浮世的塵埃,點亮的麻木的眼眸,人們毫無保留的釋放著自己最大的善意,鑄造了在失意落寞後暫時停靠的港口。

在群中,無論是金風玉露的相逢,還是素未謀面的匆匆,人們在方寸之間讓溫暖與感動泗流,彰顯人性的溫暖與關懷,讓人們從這種讚美中汲取負重前行的力量。

然而面對誇誇群的紅極,我們更需理清思緒,物極必反,莫讓讚美成為懸絕於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要讓讚美更具理性與溫度。

誠然,讚美能讓人在短時間內摒棄內心的失意,拾取更大的信心前行,然而過度的讚美卻會讓受眾產生一種“有過必不在我”的心態,造成價值觀的紊亂與崩塌,衍生出一種理所當然的莫名底氣與極易滿足的不思進取,這與誇誇群建設伊始的初心背道而馳,積重難返,長此以往必將造成難以挽回的惡果。

讚美的人需要理性與溫度,更兼適度,受讚美的人調整心態,讓誇誇群的益處發揮到最大,正確面對挫折的考驗。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沒有波谷的生活,何來最後的極致?苦難將人推到懸崖邊,那不如聽聽山間潺潺的溪聲,不如賞賞崖邊的流嵐霧靄,斟一杯安然。

誇誇群的出現難能可貴,以溫情撫育心靈,以微笑點亮生活,點燃清風正氣,讓讚美更兼具理性與溫情,讓讚美為之鼓勁長風,助推直下看山河,浮舟滄海,立馬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