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節相關作文20篇

民俗文化節 篇1

國小五年級作文 ,715字

12月4日,學校隆重地舉行以“弘揚民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節。當天,活動豐富多彩,有挑扁擔的趣味運動會;有寫對聯活動;有民俗特色小吃;有曲藝匯演……

首先,開幕式時,老師讓我們看了婺劇。那些婺劇的叔叔阿姨們,各個各顯神通,有扮演孫悟空的,有扮演變臉大師的,有扮演娘子的,有表演噴火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讓同學們看得讚不絕口。

開幕式後,我們班參加了挑扁擔比賽。我是十個男生中的一個。在比賽中,歡呼聲、加油聲響徹雲霄,最終,我們拿了小組第二名的好成績。

懷著迷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做燈籠、寫書籤等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麻餈了。阿姨說:“做麻餈要用糯米,這樣吃起來才有嚼勁。”只見她把和好的麵糰放入蒸籠蒸熟,再把麵糰放在石臼上,把木槌高高舉起,將木槌重複用力地打在麵糰上,打一次揉一次,“砰,砰,砰”堅定有力的打米聲傳入了耳略,不一會兒,麵糰揉成了軟軟的狀態,再放入米篩,把麵糰在米篩上平整鋪起,接著用紅糖和芝麻灑在柔軟的麵糰上,反覆和麵,直到均勻了再停下,這樣,香噴噴的麻餈就做好了!剛出爐的麻餈,色、香、味俱全,金黃金黃的顏色,像一塊塊金條;香噴噴的氣味,簡直可以讓人陶醉;入口即化的味道,三者融為一體,簡直只有一個字來形容它——“絕”!那味道令人流連忘返,每次想到都會流口水。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一天的時間過去了,但這次民俗文化節始終讓我回味無窮。

義烏市福田小學508班 樓子祺

指導老師:龔姝明

感受春節民俗文化 篇2

國二作文 ,611字

春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新的一年的生活的開始。在這期間裡,全家老少都一起“迎新春,除舊歲”,我們家也不例外。

除夕那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我早早地把寫好的春聯準備好,就等著爺爺的膠水了。對於貼春聯,我可是個行家,家裡春聯每年都是我貼的。而且不只是春聯,還有那個大大的“福”

字。這“福”字必須要倒貼,寓意是“福”到了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福氣滿滿。

接下來的一下午,可都是大人們的活兒啦,那就是包餃子。這個活兒看起來容易,學起來可就難多了。這不,這次我也想試試。

首先,把餡鋪在麵皮兒上,再把麵皮兒捏起來,這樣一個餃子就完成了。我照著“口訣”捏了幾個餃子,造型上都挺美觀的,可實際上卻不怎麼樣。可能是沒捏緊的緣故吧,我包的那幾個餃子一到鍋裡就全露餡了,無奈的我啊,只能吃著麵皮喝湯了。

其實除夕的高潮啊是在晚上。我們早早地吃完餃子便下樓放鞭炮了。膽大點兒的毛頭小子就放“炮仗”,女孩子則放煙花之類的。當鞭炮聲響起來時,才發覺有了濃濃的年味,這才是春節的開始。

除夕後一天就是大年初一,是晚輩給老輩拜年的時候,這一天必須說吉祥的話,寓示著這一年吉祥如意。雖然年輕人不計較什麼,但是還是要給爺爺奶奶拜年。穿上新衣服,腦袋裡蒐羅著各種吉祥話,可無非就是那套“萬事如意,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的,只是老人們聽著高興,做晚輩的也跟著高興。就這一句話,結束了大年初一,跑斷了腳後跟,也磨破了嘴皮子。

民俗文化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657字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個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僅僅是民族,就連每個地區的習俗都是與眾不同的,傣族熱鬧非凡的潑水節,東北的民間藝術-大秧歌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風俗。每個風俗都代表著每個地區的民俗特色,所以我們也應該尊重這些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我美麗的家鄉,也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習俗:每當辦喜事時,都要放最響亮的鞭炮。喜家會誠心誠意地給村民們遞上請帖,收到請帖的村民便會準備好彩禮上門祝福。喜家還會請來許多親朋好友共同來喝喜酒。大夥兒歡聚一堂,人們坐在結實的長板凳上,聽著屋子裡延續不斷的笑聲,心裡也跟著樂開了花。人們面前放著一袋喜糖和一杯熱乎的香茶。據說,這是喜家為了感謝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特意精心準備的,希望來喝喜酒的人家也沾沾喜氣。到了最重要的環節:放鞭炮!喜家的男人提著一大摞鞭炮大步走向前,到了大門中間後,從褲袋裡掏出一把打火機,將鞭炮小心翼翼地輕放在平坦的地面上。隨後,男人輕鬆地按動著手中的打火機,火苗便快速地豎立在火機上,隨著微風輕輕搖曳著,好像隨時有可能熄滅。男人將躍躍欲墜的火苗逐漸對準大紅色的鞭炮。頓時!“噼哩啪啦”的炮聲響徹雲霄,驚動了在大樹上棲息著小鳥,它驚恐地飛走了。正在嬉戲的孩童們紛紛被可怖的炮聲嚇得魂飛魄散,個個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拼命衝進裡屋。炮聲的威力太大,地面上有時會輕輕震動,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炮聲越大,代表以後的日子會更加紅火幸福,所以這也是一個好兆頭。

各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體驗一下這些頗有趣味的民族呢!

體驗民俗文化感受民俗魅力 篇4

國小四年級作文 ,749字

繼迎新年音樂會後,學校的活動又進入了另一個高潮。那就是在這喜氣洋洋的日子裡,學校一年一度的新年民俗活動開始了。下午,小廣場上已經是人山人海。

看,同學們幸福的笑臉。聽,那歡樂的笑聲。還有那麼多的美食在召喚我們。

活動專案可豐富多彩了。有做豆腐,炸麻花,拉白糖,爆米花……而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手工石磨做豆腐了。

我和同學們來到做豆腐的地方,桌子上擺著古老的手工石磨,它的上盤是圓形的,還有一個酒杯大小的放料口,用來放豆,旁邊還有一個木頭手柄,可以轉動,下盤和上盤間有一個小口,隨著手柄轉起來,白白的豆漿就從這裡流出來了。

看著大人們輕鬆地轉著手柄,豆漿源源不斷地流出來,我也躍躍欲試。抓起手柄便轉起來,誰知那磨盤紋絲不動。我生氣極了。一鼓作氣使出全身吃奶的力氣,終於,白白的帶著豆香的豆漿流了出來,嘩嘩落入桶裡,那聲音彷彿在說:你真棒呀。接著工作人員把桶裡的豆漿倒入大鍋裡煮,邊煮邊加入石膏水,不一會兒,豆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變成了細嫩白滑的豆腐腦了,一股豆腐的清香也是撲鼻而來,讓人垂涎三尺。

我正陶醉著,想等做好了就能馬上嘗上一口那嫩嫩的豆腐。場地那邊突然傳過來一場巨響,我急忙跑去看,原來是在做爆米花。只見做爆米花的大叔往一個圓鼓鼓的鐵罐里加入米粒,放在火上旋轉著烤,熱氣夾帶著濃濃的米香味,不一會兒,烤好了。只見大叔熟練地將爆米花機套上袋子,隨著“轟”一聲巨響,好多的爆米花飛了出來,像是下了一場爆米花雨。

整個小操場上瀰漫著食物的芬芳,我和同學們品嚐著各色傳統手工美食,不禁為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心靈手巧豎起了大拇指。

一下午的活動結束了,同學們各自散去,可歡喜和激動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體驗民俗活動,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期待來年再會。

民俗文化 篇5

中考作文 ,708字

每逢過端午,一定是家家戶戶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農村的端午,熱鬧,在端午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將淹了許久的鴨蛋拿出來,上鍋蒸煮,過了一夜鴨蛋出鍋,孩子們早早起床,爭著搶著到廚房裡挑閤眼緣的鴨蛋,鴨蛋有白殼的,有蛋青殼的,也有淡黃色的,五六個擺一盤倒也是可愛,拿起一個放在耳邊輕敲一下還會發出清脆的響聲,孩子們將鴨蛋裝進專門做的鴨蛋笸籮裡,這便是孩子們趕集時的零嘴。

在老家端午節的集市是僅次於過年時的最大也是最熱鬧的一場集會,雖說是比過年時的規模小了一些,但在端午節的集市上上到八九十歲的老叟,下到剛滿月的孩童都可以來的,卻是沒有了過年趕集那麼多規矩。端午節的集會可是孩子們的天堂,倒不是說能吃到什麼玩到什麼,而是指在集會盡頭的那一家飯館,那家飯館原是一家茶館,後被拆遷改建,什麼舊社會的那些東西都被清了出去,唯獨就留下了那個唱戲的戲臺子,現在也不唱戲了,只在趕集會的時候,請兩位師傅來說說相聲,我是最好聽相聲的,每天都會在老收音機前聽上兩段,但也都十分簡短,因此年年我總是一馬當先,衝在前面搶個好位子,坐下來聽相聲。

相聲是我國傳統的一種民間說唱的曲藝,他一說、學、逗、唱為主體形式,每每臺下再說到精彩處的時候都會有人喊好,更有甚者激動地笑翻過去,那時人人都會露出一抹會心的笑,沒有一點假感情,有些時候他說錯的時候,到也會鬨堂大笑,不過那是喝倒好,臺上的演員倒也不驚訝,似是見慣了這種場面,亦似是知道人們那不是真笑話他,在席間,還有可能會與我們來一下小互動,那時候我會站到椅子上揮舞著雙手,臉頰通紅,希望他叫我,可倒也不是沒一回都能如願。

長大了以後想學說相聲,可奈何嘴笨,學不起那相聲,想來也算是我這人生的一大憾事。

逛年俗文化節 篇6

國小四年級作文 ,630字

今天是莫干山鎮一年一度的年俗文化節,媽媽和嬸嬸帶著我和小妹妹一起去庾村集鎮逛年俗文化節。

我們坐上公交車到了集鎮。集市裡很熱鬧,有小販的叫賣聲,有討價還價的聲音,還有主持人講話的聲音。我們馬上融入其中,也開始逛了起來。各個鋪子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我們看得眼花繚亂。在這麼多攤位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打年糕和畫糖人。

打年糕

師傅先加點水,把米粉揉揉溼,然後倒入鍋子裡放進木製的蒸箱,把米粉蒸熟,接著將米粉倒入石槽裡。因為年糕粘稠得很,所以打年糕要兩個師傅配合,其中一個師傅拿著大木錘,高高舉過頭,揮手而下,“咚”的一下大木錘陷在年糕裡,另一個師傅迅速把麵糰翻過來。就這樣一個打一個翻,反反覆覆好多次才停下來,把打好的大團米粉放到桌子上,拉成細細長長的一條,用繩子切成一塊一塊的。這樣打出來的年糕,表面柔韌細膩,光澤爍爍,而且很有韌性,吃的時候可以拉得很長很長。據說打年糕意味著豐收,希望來年有更好的收成,真有趣。

畫糖人

畫糖人的攤位已經是裡三層外三層地被人們團團圍住了,我好不容易擠進了人群。只見那個師傅拿起湯勺,加滿糖水,熟練地拿起勺子在桌子上搖了搖,然後開始畫了一隻兔子。他先畫了兔子長長的耳朵,再畫身子和尾巴,最後畫兔子的頭。糖水在他的手中就像一支神奇的筆,左晃晃又停停,不一會兒,一隻只可愛的小動物現身了,而每次大概一分鐘就能完成了,動物形象逼真,很受小朋友們的喜歡。

年俗文化節真有趣,期待下一年的年俗文化節!

我與民俗文化零距離 篇7

國二作文 ,920字

行走在古樸的大道上,抬頭仰望那結群的飛鳥,湛藍的天,潔白的雲,領略那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欣賞那勻稱美觀的建築。民俗文化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

“能雕石獅子,會刻美人像,雕藝之鄉美名揚,惠安是我可愛的家鄉。”這麼一曲悠揚動聽的歌唱出了我們心中最美麗、最真實的家鄉,也是這座多元文化並存的小城的真實寫照。

民俗文化在惠安這座獨具魅力的閩南小城幾乎無處不在。你看,那可愛的掌上木偶戲,你聽,那源遠流長的南音,欣賞那壯麗雄偉的孔廟,你會發現,處處浸透著多彩的民俗文化。車行駛在路上,你可以見到許多古樸的建築,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兒,似乎新時代的喧囂從不曾打擾到它們的寧靜。寺廟裡時而傳出鐘磬聲和唸經誦詠聲,虔誠的香客接沓焚香而來。

透過窗戶向外望去,窗戶就是一臺照相機,美好的景色猶如按下了快門,讓人應接不暇。你看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石雕,有慈祥的菩薩,溫順的鹿,勤勤懇懇的黃牛,憨態可掬的漁夫……而最讓我欣賞的還是那些威嚴的石獅子,它們永遠橫著一雙怒目,四肢強有力地壓在石頭上,利爪似乎要將堅石粉碎。尾巴似鞭,似乎要蕩平一切障礙,凜然的王者風範。它們一直目視遠方,似乎期盼著惠安石雕的新時代,又似乎守護著獨具特色的惠安雕藝。它們一直閃爍著惠安石雕不朽的藝術光輝。惠安雕藝,源遠流長,一代代大師的獨特技藝,兼收幷蓄的藝術特點,使惠安獲得了“中國雕藝之鄉”等美譽,現在,惠安正以嶄新的面貌向“世界雕藝之鄉”邁進。

“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女文化是家鄉民俗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歷經變遷,她們穿著習俗成了如今這般模樣。比衣著更為美麗的是她們那吃苦耐勞、勤勞質樸的精神,一直是惠安的精神象徵。

領略了技藝精湛的惠安石雕,認識了遠近聞名的惠安女。我明白了:民俗文化光聞名遐邇是不夠的,而是要作為我們的寶貴財富永遠珍藏下去。開發並創新,讓民俗文化真正與我們“零距離”。細品一番,民俗文化這麼些質樸,精華的東西,一直未遠去,如果我們能夠去掉些喧囂與浮華,一直將這些精髓傳承下去,家鄉的明天一定會更美!

年俗文化節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926字

一年一度的年俗文化節又到了,聽說街上張燈結綵,賣什麼的都有,我和媽媽決定去一睹風采。

來到街上,一眼望去,是琳琅滿目的鋪子。有賣小吃的,有賣首飾的,還有賣我最喜歡的手藝品的,都是當地的一些特色產品。

一走進去,就看到一隻舞龍的大老鼠,大老鼠手裡還拿著一副對聯:五鼠迎新福,傾聚莫干山。鼠年出生的我迫不及待地和它合了一個影。突然,我眼睛一亮,看見了一些深綠色的小動物:鳥、青蛙、烏龜、蟋蟀……還有籃子,原來那是一些竹製品。我拿起一隻烏龜細看,許多根竹片交織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成了一個烏龜的殼,在殼裡又插入淡綠色的頭和四肢,不仔細看像真的一樣。邊上,老闆叔叔的手像有魔法一樣,一根根竹蔑條在他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手工製品,一桌子的竹製品,個個都做工精巧,惹人喜歡。

隨後,我們又逛到轉角處,那裡有一個專門賣桃核手鍊那小攤子又吸引了我。各式各樣的桃核手鍊串加在一起,整齊地擺在桌子上,讓喜愛小飾品的我愛不釋手。經過一番精心挑選,媽媽挑出了兩串比較好看的桃核手鍊。一串由紅色瑪瑙和桃核串編而成,一串由銀珠子和桃核串編而成的。我試戴了一下,兩串都很合適,媽媽見了也很是喜歡,便問老闆:“一串多少錢?”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一串小小的手鍊居然要一百塊錢。聽聽價格我頓時便有點捨不得買了,但我看著那精巧的桃核手鍊又有點渴望,很糾結。媽媽望著我,問:“你喜歡哪一串?”我很難抉擇,一下子想這條一下子又想那條。媽媽看了看後決定兩串都買,於是和老闆討價還價。媽媽說:“老闆,都是本地人,便宜點。”“賣一百一串的,給你八十。”老闆說。“買兩串便宜點。”“已經很便宜了,我這些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兩串一百五。”“好吧,好吧,賣給你了。”最終,一百五十元的價格買了兩串核桃手鍊。戴上手鍊,我們又逛了其他的攤位,又買了很多小禮物。

年年逛年貨節,年年帶給我不一樣的感覺。今年,我們又買了許多東西,滿載而歸,真開心,滿心期待下一次的年俗文化節快快到來!

民俗文化作文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4374字

【篇一:民俗文化】

王麗娜

春節,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這一天,可中國的春節準備慶祝活動早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而且有很多年俗,過年從臘八開始,一直到正月15元宵節結束才得以告終,歷時一個多月,辛苦奮鬥勞作一年的人們在過年前後的這些日子裡闔家團圓,訪親探友,以各種方式來企盼來年的好運。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吃臘肉,二十七,燉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備壇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童謠早在清朝就廣為流傳,他讓我們知道了,老祖宗過年的風俗習慣。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著把一切邪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一年吉祥如意,共同辭舊歲迎新年。

過年包餃子是年俗重要文化之一,除夕夜,各家各戶的剁餡聲此起彼伏,主婦們在廚房裡忙著和麵,和餡兒,包餃子。年夜飯各家有各家的拿手菜,但有一樣東西不能少,便是魚,象徵著年年有魚,這一好彩頭。

想必大家對“年獸”的故事,耳熟能詳吧。每到年三十,人們就在門上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家家燭火通明守歲待歲。正月初一大清早,躲避了年獸的人們,走親訪友,道喜問好,流傳至今。

紅彤彤的對聯,喜豔豔的門神,熱騰騰的團圓飯,春節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還蘊含著許多中華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提前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篇二:民俗文化】

葛曉波

四溢飄香的年的味道,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在匆忙趕回家的腳步聲裡,在和親人急於團聚的迫切期盼裡,年終歲尾,年,追趕的時間,踏著腳步,伴隨著冬梅俏來的喜慶,攜著喜的喜悅,撲面而來。

鄉村四野,農家小院,已經聞到了年的味道。

印象中,到了臘月,人們置辦年貨的腳步也是匆匆忙忙,去往縣裡的車擁擠緩慢的前行著,人們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條件好壞,都憋足了勁兒,要犒勞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

年貨算是辦好了,又得忙活著清理、打掃屋裡屋外的衛生,犄角旮旯,房前屋後,裡裡外外,蜘蛛網,都得精心去清理,也許就是想掃去一年的晦氣,過一個好年,期盼來年的順順利利吧!

伴隨著曠野鄉村零星的鞭炮聲,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臘月二十三,小年來到了,人們早早起床吃麻糖,粘住灶神的嘴,晚上放鞭炮送走灶神,預示著來年的乾乾淨淨,甜甜蜜蜜。

接下來就是煮肉,炸年糕,包餃子,準備過年的食材。農家小院,村裡四處飄逸著肉的香味,年的味道,幸福的年味。

一切都準備就緒,等待著年三十的到來,人們開始放鞭炮,請門神,貼對聯,準備年夜飯,全家其樂融融,圍坐在一起,品著年夜飯,拉著家常,說著家裡一年的事情和變化,計劃著來年的一切,還要一起守歲到天明。穿新衣,相互拜年,彼此問候,交換紅包,互換祝福。村子裡,院子裡處處是滿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隨著碎屑的四處飄逸,年,來到了鄉村院落,田間四野,迎春納福,新的一年來到了。

年的味道,不止是熱鬧和團圓,地域不同,年俗民風各有差異,但傳統的中國年,有民俗鄉情文化的精髓,他承載著千年的人們的情感,是特有的中國味,有著濃濃的鄉音,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續。

【篇三:民俗文化】

張佩瑤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次過春節,人們總要貼春聯、貼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戶戶都一派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景象。

春節開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家家戶戶紛紛上街購買窗簾,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著,將在宅子裡裡裡外外人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俗稱“對子”“春貼”“對聯”“門對”雅稱“楹聯”。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辟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在化簡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窗簾的另一種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勞動人民一種驅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倒貼“福”的習俗來源於清代恭親王府。一到春節前夕,大管家為了陶恭親王的歡心,就寫了許多“福”字叫人貼在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一個人因為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倒貼了,為此恭親王很惱火,大管家解釋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現在到福的到(倒)了。表示吉祥之兆。恭親王聽了之後十分高興,就重賞了管家和其他人。事後,倒“福”字的習俗就從達官府地進入各家的老百姓。所以,倒貼福字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啦!

放爆竹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沖天興隆繁盛。

對於我們而言,最開心的莫過於拜年時收到壓歲錢。壓歲錢在民族文化中寓意驅邪除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是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除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兒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祥,平平安安。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兩種的,其中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因為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當…當…”。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到處都是歡樂祥和的景象,我們送走送走了舊的一年也將迎來新的一年。

新的一年,祝大家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篇四:民俗文化】

李旭

所謂過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

在中國,春節是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被稱為“大年三十”,也叫“除夕”。除夕晚上的最後一頓飯,也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被稱為年夜飯。年夜飯過後,會有熬年夜的習俗。這時候,一家人會坐在一起看春晚,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到了凌晨,家人會一起點篝火,新的一年便在那絢爛耀眼的篝火中降臨,無聲無息。

在民間,有著過小年的習俗。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將灶王畫燒掉,送灶王爺上天,向玉帝報告他所在一家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上天言好事。我們會在這一天,供奉糖瓜。送行時將糖糊在灶王嘴上。待到除夕再買一張新的灶王畫,將灶王迎回來。

年,要到二月二龍抬頭才結束。在大年三十之前,家家戶戶都會籌備過年所需要的年貨,有春聯、煙花爆竹,還有各種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把家裡家外打掃的乾乾淨淨。掃除所有的晦氣,迎接新春佳節。表達了一種除舊迎新的思想,將過去一年中,所有的不如意全部拋掉,準備迎接全新的開始。隨後,人們會去購置年貨。每到這個時候,超市裡都是人山人海,充滿了年味,在收銀臺前,一家人大包小包的拎著,身邊是自己最愛的人。遠遠望著,多麼溫馨的畫面。

除夕夜過後,大年初一的早上,待洗漱好之後,穿好新衣,這時候,到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拜年。重點不在拜年,而是拜過年後的紅包,壓歲錢,新的一年第一筆收入,承載了孩子們的歡樂與期待。早茶之前,當然少不了鞭炮,雖然在除夕夜已經放了整整一晚的煙花,但到了大年初一,人們依舊樂此不疲,爆竹的聲音隨處都有。

靜靜聆聽,爆竹聲中承載的是對新年的期待和新春的祝願。

今年,我也有一個美好的新年願望,她會一直陪伴我,直到她實現。

最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都會有所收穫,年年有餘。

【篇五:民俗文化】

焦維維

春節是中國人中最重要,最隆重,同時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性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2016年將要過去,2017年即將過去。濃濃的年味兒洋溢在我們的周圍。自古以來的習語,“小兒小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臘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過年嘛,春聯是免不了的特色。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貼春聯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它將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的手法將吉事想物、美好願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將節日的裝點的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來到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

除夕守歲是為了迎接新年的來到,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之意。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曆除夕的最後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在年夜飯飯桌上,餃子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一是因,餃子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二是因,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餡兒裡,以及託人們對新一年的祈望,年夜飯後,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歲,也象徵著一年到頭都有錢。放鞭炮是漢族傳統的民俗,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為了驅趕叫年的怪獸,在當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中壘起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春節到了,祝福新的一年開開心心,平平安安,圓圓滿滿。

我所理解的文化節 篇10

國二作文 ,711字

文化節是見證人類的存在,當人類出現的時候,世間就有孕育文化的種子,文化節是紀念從古至今所遺留的文化。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是他讓我們的世界有了美好的色彩。

我所理解的文化節,是擁有詩情畫意的節日。

實施古人的經典,我們雖不會寫出與李白、杜甫相提並論的詩詞;但我們可以吟詩、誦詩,這也是一門文化,可以淺唱也可低吟。畫可不是什麼人都能畫成的,《四季遊春圖》是隋代的名畫,當然遠去的時代的作品可是非常具有文化氣息的,如果可以在文化節中欣賞如此之神作,那真是三身有幸啊。我能在如此詩情畫意的文化節中去體會古人的經典是最好的了。

我所理解的文化節,是擁有琴棋書畫的節日。

琴棋書畫,總能讓無知的人目瞪口呆。能聽到優雅的琴聲只能在文化節這天實現了,平日的校園裡,所有人只是以學習為主,很少得到放鬆,只有文化節才能讓人感到文化的不同;下棋是中國人從古至今的遊戲,其有著中國獨有的文化,他是獨一無二的物質文化。

我所理解的文化節,是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的節日。

在學校裡,原本只能找到學習的氣氛,但到了文化節,在這就不僅僅是學,更多的是詩、是畫、是音樂,是瀟灑的字跡、是華麗的舞蹈,也正是這一天,讓平淡的學校更加生動,更加多姿多彩。

我所理解的文化節,是展現自己的才華的舞臺。

平日的校園,沒有時間可以展現自己獨特的才華,而在文化節這一天,讓平淡變得更加有活力,讓同學們有自己的舞臺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其他人看到自己的藝術才華、文化。

有了文化,人生才會有味有道;有了文化,才能讓人們與眾不同,都擁有自己的才華,發揮才華,為生活加油吧!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在今天我們或許沒有機會看清自己,發揮自己,但明天的文化節,一定要展現自己最獨特的才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