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作文相關作文20篇

民俗文化作文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4374字

【篇一:民俗文化】

王麗娜

春節,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這一天,可中國的春節準備慶祝活動早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而且有很多年俗,過年從臘八開始,一直到正月15元宵節結束才得以告終,歷時一個多月,辛苦奮鬥勞作一年的人們在過年前後的這些日子裡闔家團圓,訪親探友,以各種方式來企盼來年的好運。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吃臘肉,二十七,燉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備壇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童謠早在清朝就廣為流傳,他讓我們知道了,老祖宗過年的風俗習慣。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著把一切邪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一年吉祥如意,共同辭舊歲迎新年。

過年包餃子是年俗重要文化之一,除夕夜,各家各戶的剁餡聲此起彼伏,主婦們在廚房裡忙著和麵,和餡兒,包餃子。年夜飯各家有各家的拿手菜,但有一樣東西不能少,便是魚,象徵著年年有魚,這一好彩頭。

想必大家對“年獸”的故事,耳熟能詳吧。每到年三十,人們就在門上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家家燭火通明守歲待歲。正月初一大清早,躲避了年獸的人們,走親訪友,道喜問好,流傳至今。

紅彤彤的對聯,喜豔豔的門神,熱騰騰的團圓飯,春節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還蘊含著許多中華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提前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篇二:民俗文化】

葛曉波

四溢飄香的年的味道,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在匆忙趕回家的腳步聲裡,在和親人急於團聚的迫切期盼裡,年終歲尾,年,追趕的時間,踏著腳步,伴隨著冬梅俏來的喜慶,攜著喜的喜悅,撲面而來。

鄉村四野,農家小院,已經聞到了年的味道。

印象中,到了臘月,人們置辦年貨的腳步也是匆匆忙忙,去往縣裡的車擁擠緩慢的前行著,人們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條件好壞,都憋足了勁兒,要犒勞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

年貨算是辦好了,又得忙活著清理、打掃屋裡屋外的衛生,犄角旮旯,房前屋後,裡裡外外,蜘蛛網,都得精心去清理,也許就是想掃去一年的晦氣,過一個好年,期盼來年的順順利利吧!

伴隨著曠野鄉村零星的鞭炮聲,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臘月二十三,小年來到了,人們早早起床吃麻糖,粘住灶神的嘴,晚上放鞭炮送走灶神,預示著來年的乾乾淨淨,甜甜蜜蜜。

接下來就是煮肉,炸年糕,包餃子,準備過年的食材。農家小院,村裡四處飄逸著肉的香味,年的味道,幸福的年味。

一切都準備就緒,等待著年三十的到來,人們開始放鞭炮,請門神,貼對聯,準備年夜飯,全家其樂融融,圍坐在一起,品著年夜飯,拉著家常,說著家裡一年的事情和變化,計劃著來年的一切,還要一起守歲到天明。穿新衣,相互拜年,彼此問候,交換紅包,互換祝福。村子裡,院子裡處處是滿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隨著碎屑的四處飄逸,年,來到了鄉村院落,田間四野,迎春納福,新的一年來到了。

年的味道,不止是熱鬧和團圓,地域不同,年俗民風各有差異,但傳統的中國年,有民俗鄉情文化的精髓,他承載著千年的人們的情感,是特有的中國味,有著濃濃的鄉音,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續。

【篇三:民俗文化】

張佩瑤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次過春節,人們總要貼春聯、貼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戶戶都一派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景象。

春節開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家家戶戶紛紛上街購買窗簾,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著,將在宅子裡裡裡外外人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俗稱“對子”“春貼”“對聯”“門對”雅稱“楹聯”。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辟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在化簡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窗簾的另一種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勞動人民一種驅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倒貼“福”的習俗來源於清代恭親王府。一到春節前夕,大管家為了陶恭親王的歡心,就寫了許多“福”字叫人貼在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一個人因為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倒貼了,為此恭親王很惱火,大管家解釋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現在到福的到(倒)了。表示吉祥之兆。恭親王聽了之後十分高興,就重賞了管家和其他人。事後,倒“福”字的習俗就從達官府地進入各家的老百姓。所以,倒貼福字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啦!

放爆竹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沖天興隆繁盛。

對於我們而言,最開心的莫過於拜年時收到壓歲錢。壓歲錢在民族文化中寓意驅邪除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是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除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兒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祥,平平安安。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兩種的,其中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因為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當…當…”。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到處都是歡樂祥和的景象,我們送走送走了舊的一年也將迎來新的一年。

新的一年,祝大家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篇四:民俗文化】

李旭

所謂過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

在中國,春節是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被稱為“大年三十”,也叫“除夕”。除夕晚上的最後一頓飯,也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被稱為年夜飯。年夜飯過後,會有熬年夜的習俗。這時候,一家人會坐在一起看春晚,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到了凌晨,家人會一起點篝火,新的一年便在那絢爛耀眼的篝火中降臨,無聲無息。

在民間,有著過小年的習俗。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將灶王畫燒掉,送灶王爺上天,向玉帝報告他所在一家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上天言好事。我們會在這一天,供奉糖瓜。送行時將糖糊在灶王嘴上。待到除夕再買一張新的灶王畫,將灶王迎回來。

年,要到二月二龍抬頭才結束。在大年三十之前,家家戶戶都會籌備過年所需要的年貨,有春聯、煙花爆竹,還有各種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把家裡家外打掃的乾乾淨淨。掃除所有的晦氣,迎接新春佳節。表達了一種除舊迎新的思想,將過去一年中,所有的不如意全部拋掉,準備迎接全新的開始。隨後,人們會去購置年貨。每到這個時候,超市裡都是人山人海,充滿了年味,在收銀臺前,一家人大包小包的拎著,身邊是自己最愛的人。遠遠望著,多麼溫馨的畫面。

除夕夜過後,大年初一的早上,待洗漱好之後,穿好新衣,這時候,到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拜年。重點不在拜年,而是拜過年後的紅包,壓歲錢,新的一年第一筆收入,承載了孩子們的歡樂與期待。早茶之前,當然少不了鞭炮,雖然在除夕夜已經放了整整一晚的煙花,但到了大年初一,人們依舊樂此不疲,爆竹的聲音隨處都有。

靜靜聆聽,爆竹聲中承載的是對新年的期待和新春的祝願。

今年,我也有一個美好的新年願望,她會一直陪伴我,直到她實現。

最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都會有所收穫,年年有餘。

【篇五:民俗文化】

焦維維

春節是中國人中最重要,最隆重,同時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性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2016年將要過去,2017年即將過去。濃濃的年味兒洋溢在我們的周圍。自古以來的習語,“小兒小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臘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過年嘛,春聯是免不了的特色。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貼春聯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它將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的手法將吉事想物、美好願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將節日的裝點的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來到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

除夕守歲是為了迎接新年的來到,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之意。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曆除夕的最後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在年夜飯飯桌上,餃子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一是因,餃子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二是因,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餡兒裡,以及託人們對新一年的祈望,年夜飯後,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歲,也象徵著一年到頭都有錢。放鞭炮是漢族傳統的民俗,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為了驅趕叫年的怪獸,在當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中壘起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春節到了,祝福新的一年開開心心,平平安安,圓圓滿滿。

感受春節民俗文化 篇2

國二作文 ,611字

春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新的一年的生活的開始。在這期間裡,全家老少都一起“迎新春,除舊歲”,我們家也不例外。

除夕那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我早早地把寫好的春聯準備好,就等著爺爺的膠水了。對於貼春聯,我可是個行家,家裡春聯每年都是我貼的。而且不只是春聯,還有那個大大的“福”

字。這“福”字必須要倒貼,寓意是“福”到了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福氣滿滿。

接下來的一下午,可都是大人們的活兒啦,那就是包餃子。這個活兒看起來容易,學起來可就難多了。這不,這次我也想試試。

首先,把餡鋪在麵皮兒上,再把麵皮兒捏起來,這樣一個餃子就完成了。我照著“口訣”捏了幾個餃子,造型上都挺美觀的,可實際上卻不怎麼樣。可能是沒捏緊的緣故吧,我包的那幾個餃子一到鍋裡就全露餡了,無奈的我啊,只能吃著麵皮喝湯了。

其實除夕的高潮啊是在晚上。我們早早地吃完餃子便下樓放鞭炮了。膽大點兒的毛頭小子就放“炮仗”,女孩子則放煙花之類的。當鞭炮聲響起來時,才發覺有了濃濃的年味,這才是春節的開始。

除夕後一天就是大年初一,是晚輩給老輩拜年的時候,這一天必須說吉祥的話,寓示著這一年吉祥如意。雖然年輕人不計較什麼,但是還是要給爺爺奶奶拜年。穿上新衣服,腦袋裡蒐羅著各種吉祥話,可無非就是那套“萬事如意,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的,只是老人們聽著高興,做晚輩的也跟著高興。就這一句話,結束了大年初一,跑斷了腳後跟,也磨破了嘴皮子。

民俗文化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657字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個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僅僅是民族,就連每個地區的習俗都是與眾不同的,傣族熱鬧非凡的潑水節,東北的民間藝術-大秧歌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風俗。每個風俗都代表著每個地區的民俗特色,所以我們也應該尊重這些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我美麗的家鄉,也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習俗:每當辦喜事時,都要放最響亮的鞭炮。喜家會誠心誠意地給村民們遞上請帖,收到請帖的村民便會準備好彩禮上門祝福。喜家還會請來許多親朋好友共同來喝喜酒。大夥兒歡聚一堂,人們坐在結實的長板凳上,聽著屋子裡延續不斷的笑聲,心裡也跟著樂開了花。人們面前放著一袋喜糖和一杯熱乎的香茶。據說,這是喜家為了感謝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特意精心準備的,希望來喝喜酒的人家也沾沾喜氣。到了最重要的環節:放鞭炮!喜家的男人提著一大摞鞭炮大步走向前,到了大門中間後,從褲袋裡掏出一把打火機,將鞭炮小心翼翼地輕放在平坦的地面上。隨後,男人輕鬆地按動著手中的打火機,火苗便快速地豎立在火機上,隨著微風輕輕搖曳著,好像隨時有可能熄滅。男人將躍躍欲墜的火苗逐漸對準大紅色的鞭炮。頓時!“噼哩啪啦”的炮聲響徹雲霄,驚動了在大樹上棲息著小鳥,它驚恐地飛走了。正在嬉戲的孩童們紛紛被可怖的炮聲嚇得魂飛魄散,個個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拼命衝進裡屋。炮聲的威力太大,地面上有時會輕輕震動,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炮聲越大,代表以後的日子會更加紅火幸福,所以這也是一個好兆頭。

各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體驗一下這些頗有趣味的民族呢!

民俗文化節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715字

12月4日,學校隆重地舉行以“弘揚民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節。當天,活動豐富多彩,有挑扁擔的趣味運動會;有寫對聯活動;有民俗特色小吃;有曲藝匯演……

首先,開幕式時,老師讓我們看了婺劇。那些婺劇的叔叔阿姨們,各個各顯神通,有扮演孫悟空的,有扮演變臉大師的,有扮演娘子的,有表演噴火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讓同學們看得讚不絕口。

開幕式後,我們班參加了挑扁擔比賽。我是十個男生中的一個。在比賽中,歡呼聲、加油聲響徹雲霄,最終,我們拿了小組第二名的好成績。

懷著迷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做燈籠、寫書籤等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麻餈了。阿姨說:“做麻餈要用糯米,這樣吃起來才有嚼勁。”只見她把和好的麵糰放入蒸籠蒸熟,再把麵糰放在石臼上,把木槌高高舉起,將木槌重複用力地打在麵糰上,打一次揉一次,“砰,砰,砰”堅定有力的打米聲傳入了耳略,不一會兒,麵糰揉成了軟軟的狀態,再放入米篩,把麵糰在米篩上平整鋪起,接著用紅糖和芝麻灑在柔軟的麵糰上,反覆和麵,直到均勻了再停下,這樣,香噴噴的麻餈就做好了!剛出爐的麻餈,色、香、味俱全,金黃金黃的顏色,像一塊塊金條;香噴噴的氣味,簡直可以讓人陶醉;入口即化的味道,三者融為一體,簡直只有一個字來形容它——“絕”!那味道令人流連忘返,每次想到都會流口水。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一天的時間過去了,但這次民俗文化節始終讓我回味無窮。

義烏市福田小學508班 樓子祺

指導老師:龔姝明

體驗民俗文化感受民俗魅力 篇5

國小四年級作文 ,749字

繼迎新年音樂會後,學校的活動又進入了另一個高潮。那就是在這喜氣洋洋的日子裡,學校一年一度的新年民俗活動開始了。下午,小廣場上已經是人山人海。

看,同學們幸福的笑臉。聽,那歡樂的笑聲。還有那麼多的美食在召喚我們。

活動專案可豐富多彩了。有做豆腐,炸麻花,拉白糖,爆米花……而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手工石磨做豆腐了。

我和同學們來到做豆腐的地方,桌子上擺著古老的手工石磨,它的上盤是圓形的,還有一個酒杯大小的放料口,用來放豆,旁邊還有一個木頭手柄,可以轉動,下盤和上盤間有一個小口,隨著手柄轉起來,白白的豆漿就從這裡流出來了。

看著大人們輕鬆地轉著手柄,豆漿源源不斷地流出來,我也躍躍欲試。抓起手柄便轉起來,誰知那磨盤紋絲不動。我生氣極了。一鼓作氣使出全身吃奶的力氣,終於,白白的帶著豆香的豆漿流了出來,嘩嘩落入桶裡,那聲音彷彿在說:你真棒呀。接著工作人員把桶裡的豆漿倒入大鍋裡煮,邊煮邊加入石膏水,不一會兒,豆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變成了細嫩白滑的豆腐腦了,一股豆腐的清香也是撲鼻而來,讓人垂涎三尺。

我正陶醉著,想等做好了就能馬上嘗上一口那嫩嫩的豆腐。場地那邊突然傳過來一場巨響,我急忙跑去看,原來是在做爆米花。只見做爆米花的大叔往一個圓鼓鼓的鐵罐里加入米粒,放在火上旋轉著烤,熱氣夾帶著濃濃的米香味,不一會兒,烤好了。只見大叔熟練地將爆米花機套上袋子,隨著“轟”一聲巨響,好多的爆米花飛了出來,像是下了一場爆米花雨。

整個小操場上瀰漫著食物的芬芳,我和同學們品嚐著各色傳統手工美食,不禁為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心靈手巧豎起了大拇指。

一下午的活動結束了,同學們各自散去,可歡喜和激動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體驗民俗活動,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期待來年再會。

民俗文化 篇6

中考作文 ,708字

每逢過端午,一定是家家戶戶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農村的端午,熱鬧,在端午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將淹了許久的鴨蛋拿出來,上鍋蒸煮,過了一夜鴨蛋出鍋,孩子們早早起床,爭著搶著到廚房裡挑閤眼緣的鴨蛋,鴨蛋有白殼的,有蛋青殼的,也有淡黃色的,五六個擺一盤倒也是可愛,拿起一個放在耳邊輕敲一下還會發出清脆的響聲,孩子們將鴨蛋裝進專門做的鴨蛋笸籮裡,這便是孩子們趕集時的零嘴。

在老家端午節的集市是僅次於過年時的最大也是最熱鬧的一場集會,雖說是比過年時的規模小了一些,但在端午節的集市上上到八九十歲的老叟,下到剛滿月的孩童都可以來的,卻是沒有了過年趕集那麼多規矩。端午節的集會可是孩子們的天堂,倒不是說能吃到什麼玩到什麼,而是指在集會盡頭的那一家飯館,那家飯館原是一家茶館,後被拆遷改建,什麼舊社會的那些東西都被清了出去,唯獨就留下了那個唱戲的戲臺子,現在也不唱戲了,只在趕集會的時候,請兩位師傅來說說相聲,我是最好聽相聲的,每天都會在老收音機前聽上兩段,但也都十分簡短,因此年年我總是一馬當先,衝在前面搶個好位子,坐下來聽相聲。

相聲是我國傳統的一種民間說唱的曲藝,他一說、學、逗、唱為主體形式,每每臺下再說到精彩處的時候都會有人喊好,更有甚者激動地笑翻過去,那時人人都會露出一抹會心的笑,沒有一點假感情,有些時候他說錯的時候,到也會鬨堂大笑,不過那是喝倒好,臺上的演員倒也不驚訝,似是見慣了這種場面,亦似是知道人們那不是真笑話他,在席間,還有可能會與我們來一下小互動,那時候我會站到椅子上揮舞著雙手,臉頰通紅,希望他叫我,可倒也不是沒一回都能如願。

長大了以後想學說相聲,可奈何嘴笨,學不起那相聲,想來也算是我這人生的一大憾事。

我與民俗文化零距離 篇7

國二作文 ,920字

行走在古樸的大道上,抬頭仰望那結群的飛鳥,湛藍的天,潔白的雲,領略那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欣賞那勻稱美觀的建築。民俗文化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

“能雕石獅子,會刻美人像,雕藝之鄉美名揚,惠安是我可愛的家鄉。”這麼一曲悠揚動聽的歌唱出了我們心中最美麗、最真實的家鄉,也是這座多元文化並存的小城的真實寫照。

民俗文化在惠安這座獨具魅力的閩南小城幾乎無處不在。你看,那可愛的掌上木偶戲,你聽,那源遠流長的南音,欣賞那壯麗雄偉的孔廟,你會發現,處處浸透著多彩的民俗文化。車行駛在路上,你可以見到許多古樸的建築,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兒,似乎新時代的喧囂從不曾打擾到它們的寧靜。寺廟裡時而傳出鐘磬聲和唸經誦詠聲,虔誠的香客接沓焚香而來。

透過窗戶向外望去,窗戶就是一臺照相機,美好的景色猶如按下了快門,讓人應接不暇。你看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石雕,有慈祥的菩薩,溫順的鹿,勤勤懇懇的黃牛,憨態可掬的漁夫……而最讓我欣賞的還是那些威嚴的石獅子,它們永遠橫著一雙怒目,四肢強有力地壓在石頭上,利爪似乎要將堅石粉碎。尾巴似鞭,似乎要蕩平一切障礙,凜然的王者風範。它們一直目視遠方,似乎期盼著惠安石雕的新時代,又似乎守護著獨具特色的惠安雕藝。它們一直閃爍著惠安石雕不朽的藝術光輝。惠安雕藝,源遠流長,一代代大師的獨特技藝,兼收幷蓄的藝術特點,使惠安獲得了“中國雕藝之鄉”等美譽,現在,惠安正以嶄新的面貌向“世界雕藝之鄉”邁進。

“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女文化是家鄉民俗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歷經變遷,她們穿著習俗成了如今這般模樣。比衣著更為美麗的是她們那吃苦耐勞、勤勞質樸的精神,一直是惠安的精神象徵。

領略了技藝精湛的惠安石雕,認識了遠近聞名的惠安女。我明白了:民俗文化光聞名遐邇是不夠的,而是要作為我們的寶貴財富永遠珍藏下去。開發並創新,讓民俗文化真正與我們“零距離”。細品一番,民俗文化這麼些質樸,精華的東西,一直未遠去,如果我們能夠去掉些喧囂與浮華,一直將這些精髓傳承下去,家鄉的明天一定會更美!

探究端午文化,領略民俗風貌 篇8

國小三年級作文 ,715字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用各種活動來紀念這個節日。今天杭州湘湖(白馬湖)研究院的孫娟老師來到蕭山日報社,和我們小記者一起探究端午節文化,領略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過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我們通常認為是紀念屈原。通過孫老師的講解,我們明白了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的是紀念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伍子胥。我們本地也有紀念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秋瑾的。傳說端午節喝雄黃酒是跟白蛇傳的傳說有關。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掛鐘馗像鎮鬼、佩香囊、懸艾葉蒲草、吃“五黃”、避五毒、畫額、豎蛋等,內容十分豐富。粽子不僅形狀,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寓意也不同。比如紅棗粽象徵著屈原對楚國的一顆赤誠之心。當孫老師問我們吃“五黃”是哪五黃的時候,小記者們都爭先恐後的舉手搶答,一位同學十分流利地就說出了答案,因為我們這裡端午節都會吃到這五種食物呢。

我們原本以為只有中國人才過端午節,經過孫老師的一番講解,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也過端午節的,因為古代的中國非常強大,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很大,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流傳到了這些國家。當孫老師問我們外國人是怎麼用英語說“端午節”的時候,整個教室頓時鴉雀無聲了,這個問題可真考倒了大家。原來外國人把端午節叫做DragonBoatFestival,按照單詞的意思就是“龍舟節”,可能他們認為我們端午節的活動裡面“賽龍舟”給他們的印象最深吧!

這次的端午節活動,我過得非常有意義。它讓我學到了跟這個節日有關的許多知識,使我感悟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一定會將這一傳統佳節發揚繼承下去。

走進民俗傳統文化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823字

今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期盼已久的“走進民俗傳統文化”的活動,終於在我們明鏡小學的操場上熱熱鬧鬧的舉行了。

我們在張老師的帶領下,興高采烈的來到了“拉白糖”的地方。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著,這個糖是怎麼拉出來的呢?同時眼睛目不轉睛的盯著叔叔。只見:叔叔把一大團糖(像麵粉一樣的)套在一根木棍上,繞過來粘在一起,然後,向後面拉長。這樣,一遍一遍的重複著。

越拉越白,越拉越長。在我們焦急的等待中終於拉好了,可以吃到垂涎欲滴的拔絲糖了。這時,張老師說:“吃的時候,一定要拔出絲來。”我聽了,一次次的嘗試,哇!真的好好玩哎,即可以吃又可以玩。真的哎,真的可以拔出絲的!好神奇啊。我禁不住叫了起來。可沒過多久,我覺得這樣一小口一小口吃不過癮,乾脆全部塞進嘴裡,一個字“甜”!

接著,張老師又帶領我們來到了小廣場上的“爆米花“製作點。映入眼簾的並不是爆米花機器,而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穿過人群,來到了機器旁。只見大爺坐在小板凳上,右邊一個木頭做的風箱,右手不停地在拉動著。左邊一個黑黑的機器,裡面裝有米或玉米。時間到了,只見大爺用一個大麻袋蓋在機器上。然後手握住一根木棒,一隻腳踩在機器上,用力將木棒往前一推,“砰”地一聲響,一股白色的煙霧冒了上來。我們興奮的往前擠,用手抓了一大把,迫不及待的放進進嘴裡,咦,怎麼是淡的呢?沒有加糖啊!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著。

隨後,我們這群快樂的小吃貨們又吃了甜甜的凍米糖,糯糯的麻餈,美味的豆腐腦……今天可是當了一回美食家了。

我們戀戀不捨的回到了教室。張老師教我們如何剪窗花。我們跟著視訊,先畫畫,再沿著畫好的剪下來,感覺剪的不錯,栩栩如生。

今天的“走進民俗傳統文化”真是太有趣了!既有好吃的美食,又有好玩的剪窗花。

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500字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1830字

【篇一:春節】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春節的習俗。要知道,過年必不可少的是放鞭炮,但近幾年卻規定城區不能燃放煙花爆竹。想過過癮,這裡可不能滿足你的想法。我只得幹忍著,到拜年期,手攥毛票,在老家把這一癮頭給消了。

不知道是在啥時候。好像是在初八那天吧。原來老廣場對面的停車場,現在被改裝成了年貨銷展會。展銷會更是城裡許多老年人的選擇,出來的人更是讚不絕口,說那個什麼東西實惠啊等等。

臘八這天,粥味也濃濃。許許多多從廟裡趕來的老和尚,照例臘月初八來老廣場施粥。年味漸漸濃了起來。

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前原來帶些灰塵,掉了色了的春聯也煥然一新了,現在家家戶戶都上了紅,紅燈籠什麼的。大街上早就忙開了。放上了新春的交響曲,大街上的人明顯比原來增加了幾倍,小販們重新排上了攤位,街邊什麼都有,伴著昇天的蒸氣,撲鼻而來的是茶葉蛋,炸豆腐的氣味。

我們小孩盼盼盼,終於盼來了除夕,這一天原本熱鬧的大街突然冷清起來,人們把熱鬧轉移到了家中。在這天下午一兩點的時候,桌子椅子都已經擺好了,小菜也已經上了,只見廚房裡放著各式各樣的食材,一場廚房交響曲也就開始了。不一會大盤小罐堆滿了桌子…。‘吃年夜飯咯’奶奶一聲招呼,全家就圍著桌子其樂融融的坐下開吃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還要屬那條魚,新鮮的特別美味。

春節最重要的就是守歲,12點鐘的鐘聲一敲,我們就已經從農曆狗年跨到了豬年。

好了,春節年味的梗概差不多就到這兒了,咋樣,特別吧!

【篇二:五龍鬧元宵】

我的家鄉壽昌是個千年古鎮,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要舞龍燈,這是家鄉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

吃過晚飯,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圍聚在鎮政府門口。大街上的人真多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的手拿氣球,有的高舉熒光棒,翹首以盼,等待起燈。鎮裡鑼鼓喧天,一顆顆煙花接連不斷地飛上天空,又“啪的一聲”在深藍的天幕中炸開。有的像一顆流星,有的像張開的笑臉,有的像天女散花……,把夜晚的天空點綴得比白天還要亮堂。

隨著一陣陣鞭炮聲,“龍”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街上的群眾歡呼雀躍起來,耳邊不時傳來:“來了、來了,龍來了!”不一會兒,五條龍披著五種色彩的龍袍有序地從鎮裡向我們慢慢地飛過來,威武的龍頭神氣地高仰著。龍燈所到之處,家家戶戶燃起震耳欲聾的爆竹和禮花,整個小鎮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之中。

跟隨著人流我們來到了壽中操場觀看舞龍表演。“五龍獻瑞”開始了,五條彩色的龍披著閃亮的鱗片在臺上搖頭擺尾。先是單龍戲珠,五個耍龍珠的叔叔高舉龍珠,時而往右耍,時而往左耍,龍頭緊跟著龍珠,一會兒往右,一會兒往左。過了一會兒,幾條龍開始纏繞在一起,一下雙龍戲珠,一下三龍爭霸,一下四龍歸海,一下五龍拜壽,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最為精彩的是中間的一條巨龍一柱擎天,另外四條龍在它周圍盤旋圍繞,只見巨龍左右扭動,上下翻舞,龍頭追龍尾,龍尾追龍頭,真的是感覺龍在騰雲駕霧呢!

聽爸爸說龍象徵著吉祥、喜慶、團結、進取、騰飛,衷心祝願我的家鄉如龍飛天。

【篇三:春節】

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過春節的習俗,那就讓我介紹我家是怎樣過春節的吧!

大年初一,我來到了外婆家。早晨,我一起床,吃完早飯,就準備上外公家拜年去。我穿好我的新衣裳,媽媽和妹妹也穿好了各自的新衣裳,準備上外公家去。馬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鞭炮聲一直在我的耳畔響起,我的臉上不知不覺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到了外公家,已是中午。一進門我們兩兄妹就連忙說:“新年好!”外公一聽到這三個字,就高興地摸了摸我們的頭。接著外公就去燒飯了,我們也坐到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起電視來。不一會兒中飯就燒好了,我們吃完飯後,就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我們一直在想著今天的春晚會有什麼節目。到家後我們立刻打開了電視。今年春晚的內容可豐富了,有迎新年的唱歌跳舞、也有精彩又神奇的魔術。還有幽默滑稽的小品,使我看得如醉如痴,目不暇接。

正在這時媽媽和外婆把年夜飯端到了桌子上,有雞肉、牛排、鴨爪、芹菜、豆腐……。我看到了菜後,我一個箭步走到餐桌前,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菜就被我們一掃而光了。

吃完了年夜飯,我們一家人在一起看春晚,度過了美好的一夜,真希望每天都是過年。

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篇11

國小六年級作文 ,8120字

【篇一:中秋】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雲,如煙似霧,彌矇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雲的紅娘,牽於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兵奪主,又萬般嬌態。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圓月在天空中像玉盤,使我想到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詩句。黑夜籠罩在我們頭頂,唯獨這皎潔的明月分外耀眼。月亮並不總順心如意,有時如一葉小舟,怎經得起曠宇中的海嘯巨浪;也似勞作的鐮刀,耕耘了多少良田。宋朝詞人就抒發了“月有陽睛圓缺,人有悲觀離合”的感慨。透過深邃的夜空,仰望天空,月光依舊如水,我好似看到了廣寒宮裡的寒氣奪人,好似看到了嫦娥的冰清玉潔,好似看到了蘇東坡的深情凝望,好似看到了周幽王在清幽的月下用淚拍擊最憂傷的旋律,最絕望輓歌……

中秋節吃月餅已成為中國人過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秋節吃月餅相傳起始於明代。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命令屬下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進餅裡,再派人傳到各地起義軍手中,通知他們起義,就這樣起義軍一舉推翻元朝。此後朱元璋決定,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必吃月餅。

我拿著一個月餅,走到桂花樹前,頓時一股清香鋪天蓋地地襲捲而來,真香啊!我閉上眼,細細品味著清香四溢的淡淡桂花香,真的是“桂子花開,十里飄香。”

夜晚,涼風習習,我完全沉浸在花香的世界裡,彷彿自己也是一朵桂花。我的腳變成了花莖,我的身體變成了小巧玲瓏的花瓣,手與頭變成了花蕊。一陣清風拂過,我們就翩翩起舞。好久,我才想起我在賞桂花。我咬了一口月餅,慢慢地咀嚼著。我抬頭一望,咦?一朵朵桂花好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只把一半身子露在外面。我耐不住好奇心,想知道它的真面目,就迫不及待地跑了過去,香味更濃了,真是“廣寒一點香,吹得滿山紅。”一顆晶瑩剔透的小露珠,又給桂花增添了一絲嫵媚。露珠們像一個個小寶寶一樣,依偎在桂花媽媽的懷抱裡,不肯出來。仔細看,它們姿態各異,一團團,一簇簇,像一個個溫馨的大家庭,有的分得開開的,像兩個孩子吵架了,誰也不理誰……

中秋,月圓桂花香,思念之情徘徊心上……

(周澤易)

【篇二:端午節】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端午節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天,我剛起床就聞到了粽子的香味。穿好衣服就發現一門把手上掛了幾捆捆好的艾葉。後來我問爸爸這件事,爸爸笑著對我說“艾葉可以辟邪,還可以做藥材用。”我聽完後匆匆下了樓,看見媽媽外婆在包粽子…

媽媽包粽子的動作可嫻熟著呢!先把粽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紅豆、豆沙、糯米等做餡,將這些餡煮熟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粽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稜角。然後把餡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粽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之後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裡用猛火煮。大約一個小時後,改文火煮半個小時就可以了。鍋裡不時地飄散出一股粽子的香味,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饞嘴的我不住地問媽媽:“粽子有沒有好啊?我等不及了!”媽媽有時耐心地回答我一聲:“沒有。”有時卻懶得回答我。再過半個小時後,饞嘴的我終於吃到了香噴噴的粽子,心滿意足了。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端午節的另一個習俗是賽龍舟。但是吃粽子和賽龍舟是怎麼來的呢?爸爸走過來告訴我:“春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仗義執言遭到革職放逐,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自己有心報國卻無法挽回,心如刀割,但是屈原不肯放棄自己的國家,於是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們紛紛划起龍舟到汨羅江去憑弔屈原,有的還拿著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蝦食用,這樣魚蝦就不會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擔心飯糰被蛟龍所食,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就發展成現在的粽子了。以後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為的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聽得津津有味,想不到粽子和龍舟的“背後”竟有這麼悲傷的歷史故事。我以後要更加珍惜五月初五這個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一個擁有歷史故事的節日,我愛這端午節。

(宋禹坎)

【篇三:烘豆茶】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且只說茶,就種類繁多。比如:龍井茶、普洱茶、莫幹黃牙……真是數不勝數。可我最喜歡的,還是我們德清特有的,“茶中奇葩”——烘豆茶。

在《史記》中有記載:大禹治水的時候,下渚湖周邊,洪水氾濫。於是大禹封汪芒氏為防風王,前來與百姓一同抗洪。但抗洪期間,防風操勞過度,身患重病。當地的百姓用烘青豆、醃製的陳皮和野芝麻泡茶給他喝,結果很快大病治癒。但是大禹聽信佞臣之言,誤殺了防風王。後來得知實情,後悔不已。於是為他建造廟宇,塑像立碑,歌功頌德,供世人瞻仰。所以烘豆茶又名“防風神茶”。

烘豆茶是用烘豆、陳皮和芝麻等,數種香料配製而成的。但主料是黃豆,它的製作可不簡單。首先是要把皮剝開,在鄉下有一句俗話:“誰家剝黃豆,大家都來幫。”大家一起剝,速度可是快了好幾倍哩!在家剝好的黃豆,用水煮熟。最後把熟黃豆放入圓形竹匾上晒乾,用炭火烘上幾日。那黃豆從黃變綠,香噴噴的烘豆也就烘好了。製作一杯烘豆茶也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東風”是什麼呢?哈哈,是一隻精美的杯子!一隻金邊白瓷杯,好似一朵綻開的花兒。不同的人家,杯子當然也不一樣,但都令人賞心悅目。杯子中,碧綠的茶葉,青綠爽口的烘豆,橙紅色的胡蘿蔔乾和金燦燦的陳皮,組成了一幅絢麗的彩色畫卷。捧在手裡,水不燙,溫溫的。呷一口,水中帶著鹹鹹的味道,伴隨著幾聲嘎嘣聲,烘豆,陳皮和芝麻的香味兒,蔓延整個口腔,舒適感傳遍全身,沁入心脾。正所謂“茶不醉人人自醉”。

現在,人們吃的都過於油膩。但是隻要喝上一杯香噴噴的“烘豆茶”,就能把人從迥異的當代拉回樸實無華的從前。

(茅以諾)

【篇四:特色美食——火鍋】

說到火鍋,大家一定不陌生。身為半個四川人的我,更是吃過不少火鍋。那種鮮美的湯汁,配上新鮮的食材,可口的蘸料,想必沒有人會不愛。

火鍋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烹飪方式,老少皆宜。古代稱火鍋為“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的“咕咚”聲而得名,西漢博士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這便是火鍋的萌芽。到了商代,祭奠時就要“鳴鐘列鼎”而食。就算是火鍋的雛形。後又經歷了幾個朝代的演變,到了宋代,火鍋終被正式記載了下來。元代,火鍋流傳到了蒙古一代,用來煮牛羊肉。清代,火鍋甚至變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

火鍋特色即為邊煮邊吃,現吃現燙,油而不膩。鍋本身又有保溫效果,吃時食物仍熱氣騰騰

四川火鍋,以“麻、辣、鮮、香”著稱,用料多種多樣,頗受大眾歡迎。從“山珍”到“海味”,從“飛禽”到“走獸”,可入火鍋的食材可謂數不勝數。一句話,凡是能吃的均可在火鍋中燙食。

《易經》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化成天下。”火鍋的文化底蘊十分重要。火鍋採用“煮”這一單一的烹飪手段來處理各種不同的食材,同樣使他們變得鮮美,因而火鍋真具有包容性。“火鍋”一詞是炊具、盛具、吃法、技法的統一。這表現了中國飲食之道的“和諧性”。

小小的火鍋也有這麼多的學問,這這種種文化特色,個個深入人心,使人無一不驚歎民族傳統、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餘典)

【篇五:獨具特色的“乾龍燈會”】

“乾龍燈會”是家鄉德清的一種民俗活動,每逢元宵節,人們舞起龍燈、喝著龍燈酒相互慶祝,給新年增添喜慶吉祥的氣氛。

想知道“乾龍燈會”是怎麼來的嗎?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乾元境內,聽到人聲鼎沸、鑼鼓喧天,便登岸觀望,只見幾條彩龍上下飛舞,眾百姓呼聲連連,掌聲雷動。得知百姓正歡度元宵佳節,乾隆皇帝龍顏大悅,提起御筆,欽點“乾龍燈會”四字。從此,“乾龍燈會”這一民俗佳節一直流傳了下來。

記得小時候,我住在乾元,就在每年表演舞龍燈的廣場旁邊。每到“乾龍燈會”那一天,我都特別地興奮,一大早聽見廣場上響起準備的鑼鼓聲,我便迫不及待地催促著大人帶著我到廣場去。我們總是早早來到廣場,佔領一處最佳的觀看地點。人們陸續從四方聚攏,等到表演開始時,整個廣場已經人頭攢動,擠得水洩不通。

“咚咚咚、咚嗆”,喧天的鑼鼓聲震耳欲聾,表演開始了。整個廣場好像已經醒來,舞動雙臂,跟著節奏移動腳步呢!青龍、黃龍、桑葉龍…各種色彩的龍在廣場上飛舞起來,在觀眾們的掌聲與喝彩聲中舞動著身體,展示著龐大威猛的身軀與絢麗的舞姿,那威武的龍頭高昂,洋溢著得意的笑容。龍從廣場這邊舞到那邊,觀眾們的喝彩聲跟隨著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童年的我被那不斷旋轉的龍吸引著,陶醉其中,好像自己就是那條色彩絢麗的龍一樣,在空中飛舞,盡情舒展身軀旋轉、跳躍…我閉上眼睛,不禁跟著節奏哼起小調。這種飛翔的感覺可真好啊!在舞龍者的舞動中,龍遊出廣場,飛過街道,穿過小巷,舞動在田野、天地間,舞動在人們的歡聲、笑聲裡,整個乾元都沉浸在歡歌笑語中。

“龍”是中國的吉祥物,傳說中,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老百姓奉之為神明,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龍的傳人”。自古以來,在節慶、賀喜、祝福、祭神等場合,都有舞龍的儀式。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舞龍已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體育專案。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著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騰飛、旋轉、跳躍等動作。舞龍可不是件輕鬆的活,穿、騰、躍、翻、滾、戲、纏,這些模仿龍的動作及造型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精通,而且,舞龍是個團體專案,需要團隊中每個人互相磨合、默契配合、齊心協力才能讓一條生氣勃勃的龍展現在觀眾眼前。

“舞龍”這項民間傳統活動,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每個民族都有悠久的傳統文化,讓這些民族文化之花一起絢麗綻放,中華大地一定會永久煥發出勃勃生機!

(張邵?攏?/p>

【篇六:念老街一角的糖人】

涼風習習,在一條古老的小巷裡,有一個小小的糖人鋪子,傳來陣陣吆喝聲:“賣糖人嘍——又甜又好看的糖人——”一位白髮老人坐在一間狹小的鋪子裡,邊叫賣著,邊專心致志地做糖人。

糖人,從宋朝開始流傳至今,是傳統的特色工藝品,也是一樣別緻的美食,它讓我一直念念不忘。

這位老人做的糖人十分精緻,有“孫悟空”,有“豬八戒”,有“嫦娥,”有“女媧”,這些糖人有的是名著中的人物,有的是神話人物,也有一些是可愛的小動物,雖然形態各不相同,但各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特點鮮明,各式各樣的糖人令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就像那個美麗的“嫦娥”,小巧的臉上五官一個不少,生動的表情配上柔順的黑色長髮,很難想象這正是用普普通通的糖做的,因為它看上去更像粘土。“嫦娥”穿著精緻複雜的古裝,衣角向上揚起。在“嫦娥”的衣服上,用糖漿畫著“壯觀”的花紋,她的手指比作蘭花狀,似乎就在我們面前翩翩起舞,充滿仙氣,令人陶醉其中。一想到這麼精美的糖人是由一雙長滿皺紋的手做出來的,你就會不由自主地駐足讚歎。

白髮老人眯著眼睛,皺著眉頭,弓著背,正揉著一團又大又黏的糖。糖的顏色很多,白的、紅的、綠的、黃的、紫的……糖人制作過程中,是不會用到色素顏料的,而是用傳統染色方法,如:綠色的糖里加了少量的蔬菜汁,黃色的糖中含有胡蘿蔔汁,紅色的糖則用了草莓汁染色,每團糖都是非常安全健康的。老人先把一大團糖分為兩小團,然後,在其中一個團上謹慎地捏出鼻子和耳朵,接著,又小心翼翼地刻出眼睛、嘴巴和一些細節的小地方。看老人一筆一劃地刻著,想到老人這麼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糖人,我不禁心生佩服。這難道不是老人對傳統工藝——糖人的喜愛與尊重嗎?老人每天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就為了帶給人們快樂與甜蜜,看著他飽經風霜的雙手靈巧地製作糖人,我覺得是他高超的手藝和傳統工匠精神,才把這樣的手藝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人們買糖人,並不在於吃,而是留作紀念。穿過歷史的風雨,糖人來到我們手中並不容易。它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都值得我們思考,讓我們學會珍惜與珍藏它,珍藏這個難得一見,不可多得的傳統文化瑰寶。

我也喜歡糖人,喜歡它的精緻外觀,喜歡它的可口味道,喜歡它的文化內涵,喜歡把它緊握在手中,快樂地到處奔跑。我佩服那位坐在窄小鋪子裡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做糖人的白髮老人……

(葉嘉寧)

【篇七:鄉味兒】

鄉味是怎樣的呢?是簡單的酸甜苦辣鹹嗎?確乎不是這樣的,或許滿盤的珍饈食之無味,一樽清酒卻有獨特的滋味。幽幽古越大地之上,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依山傍水別有風情,它有著一番從古至今特有的味道——鄉味。

小城是特別的,青翠優柔的莫干山,濃濃的文化底蘊早已和在其中,只需在此閒坐,品上杯“莫幹黃芽”,百種風味就躍然而起,那濃濃的清香浸入肺腑,一種說不盡的清爽感洋溢著。青山綠水,沙沙的竹音共鳴於耳畔,一棟棟古老的別墅鑲嵌在大山之中,再呷一口,愜意貫穿了全身,恬靜使之回味無窮……

重重的大山綿延起伏,竹林更是隨處可見,綠色的竹海一望無際。這綠海似的大寶庫為農家新增了一道獨特的佳餚——筍。不同品種的筍,它們的吃法也是不同的。油燜筍的做法適合鮮嫩的早園筍,它在熱油中經過一番爆炒後變得有勁道又獨具筍的鮮味兒。肥大的冬筍加冬菜相煮最合適,酥軟的筍中飽含了冬菜的汁水,菜味與筍味融為一體,吃起來比大塊的紅燒肉還有味。細長的馬鞭筍和自家醃製的臘肉熬湯是絕配,奶白的濃湯叫人喝得停不了嘴。

筍這東西產量很高,一挖就是幾十斤,甚至上百斤,單靠燒著吃是肯定吃不完的,所以大部分的筍是要進行醃製或烘乾的,以便儲存。土生土長的山裡人日日吃筍,年年吃筍,可是從來沒有厭倦過。這大山的饋贈也是祖輩的言傳身教所得,無論如何,“鄉味”就這樣永遠凝固在人們心中了。

近十年的發展將山腳下古鎮的“土”味淡化了許多,但我仍能記起兒時的味道。小路盡頭,老店裡的點心風味依舊,古樸的門楣,雖然只有五套簡單的桌椅,客人卻是絡繹不絕。我獨愛店中的小籠包,它的麵皮是很有勁道的,但又不失鬆軟,肉餡的滋味更是純正,油而不膩。你只要輕輕咬一口,透過麵皮淡淡的清香,肉汁奔湧入口,真是鮮美無比,再細細嚼上幾口,肉餡與麵皮水乳相融,更加回味無窮,吃完一個,忍不住又想再吃一個,的確是百吃不厭。

無論是茶的清香,筍的鮮美,還是小籠包的純正,這一切都是鄉味兒,它勝過一切調味料,勝過一切山珍海味。路邊的小攤不見了,走街串巷的吆喝聲消失了……許多東西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了,但家鄉的味道依舊徘徊在心頭,可能這就是真正的鄉味吧!兒時的美味已漸漸離去,我似乎又想去尋找這份已經逝去的味道……

(姚玎鍇)

【篇八:梅花糕】

說到浙江德清,最著名的就是新市小吃了吧,在新市小吃中,最具特色的就屬梅花糕了。

一提到糕,人們腦海中往往就會浮現出那種扁扁、糯糯的糕,但梅花糕偏偏就是那“糕中奇葩”。為什麼說它奇葩呢?首先,梅花糕,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如梅花,不像其它糕一樣為正方體、長方體。其次,在梅花糕的表面有紅、黃、綠等各種顏色的絲,顏色十分鮮豔,比那些清一色為白、黃色的糕好看多了!就算是衝著它的樣貌,那也得去嘗一嘗。

相傳梅花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色澤誘人,便故作品嚐,發現其入口甜而不膩回味無窮,勝過宮廷御點,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

我品嚐過梅花糕,它的味道讓我念念不忘。梅花糕外焦裡嫩,軟綿的口感,濃縮的甜香味、熱乎乎的夾餡流連齒間。這糕頂著純白色的六角“腦袋”,沒嘗過的人絕對看不出裡面還有豆沙餡。它的“小腦袋”上還戴著一些紅紅綠綠的“頭飾”,甚是好看!我咬了梅花糕一口,軟軟糯糯的糕填滿了一嘴。我繼續向豆沙進攻,我咬了一大口,糕中就會流出琥珀色的紅豆沙餡,這時就趕緊去舔,爽滑無比,還帶著梅花淡淡的芳香,飄然至心,心情在這妙不可言的芳香中明朗起來。

新市梅花糕展示著獨特的江南特色。如果你們有空走近新市,一定要感受它那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發現它蘊含著的江南味道!

(吳佚銘)

【篇九:洛舍魚圓】

“黃金白玉兜,玉珠浴清流。”詩句中的“白玉”和“玉珠”形容的是德清有名的美食——洛舍魚圓。

洛舍魚圓美味爽滑,柔綿而有彈性,白嫩宛若凝脂,但你們知道它的由來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相傳於楚文王時代,文王第一次吃魚時,被魚刺卡住了喉嚨,當即怒斬廚師。此後文王吃魚,廚師必先斬魚頭,剝魚皮,剔魚刺,剁細製成魚圓,文王吃來覺得香鮮可口,完全不用擔心魚刺會卡在喉嚨裡,連連叫好。從此,將魚肉製成魚圓成了荊楚一帶的風氣,慢慢蔓延至了江浙一帶。

我的外婆是一個洛舍人,我有幸看到了魚圓製作的全部過程。

外婆先從菜市場買來一條鰱魚,外婆說:“買魚可考究了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約四斤左右的鰱魚最適合做魚圓。太大了肉質粗糙,做出的魚圓不夠鮮美,不細膩;而太小了,可以做魚圓的肉就很少,肉質太嫩,粘稠度不夠,做出的魚圓數量太少。”魚買來了,外婆沿著魚背切開,將魚分成兩半,把其中一半固定在木板上,再用鋒利的刀,把魚背和魚尾上的刺剔下來,把肉刮下來,剁成肉泥狀。肉泥裝在一個大容器裡,慢慢分批次地倒入1。5倍的水,用手攪打成粘稠狀,再把它捏成圓形,冷水入鍋燒熟,這樣一個個白白胖胖的魚圓就出鍋啦。

它們白嫩宛若豆腐,口感如凝脂般絲滑,輕盈如浮萍般漂浮於鍋中,垂涎三尺的我連忙撈起一個放入碗中,一陣陣魚香縈繞在鼻尖,一口咬下去,極富彈性,略微咀嚼即化,我禁不住誘惑,一口氣吃了六七個。

洛舍魚圓果真名不虛傳,味道如此鮮美,我一定要傳承外婆的好手藝,到時候歡迎大家來我家品嚐哦!

(周佳妍)

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2

國小六年級作文 ,5375字

【篇一: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花燈節間賞花燈,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而在我的家鄉湖南,亦是有著春節鬧龍燈的習俗。

寬大而結實的龍頭上有著巨大的龍眼,金黃的鱗片蔓延至全身,十幾個彪形壯漢頭扎彩布,身著綢緞綵衣,腳下嗖嗖生風,好不威風。兒時的我見此,揮舞著瘦弱的雙手總想去耍幾下過過癮。舅舅卻笑著打趣滿臉期待的我說,龍燈又長又重,舉竿來回奔走,你這瘦小姑娘家怎能撐得住!

我便索性不理他,專心致志看龍燈。中華民族將“龍”作為民族神聖的標記和符號,並一口咬定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農民對龍更是有一種隱晦的特殊感情,便以舞龍燈來誠心祈禱掌管雨水的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季豐收。

龍燈中有黃龍、赤龍、青龍,用稻草扎的是草龍、竹子扎的是篾龍、布縫的是布龍,還有用長木板凳接起來的板凳龍。龍的身長不等,平年12節,閏年13節,每節節距約為五尺。

大人在一旁拉家常,我坐在高高的紅塑料凳上,甩著自由垂下的雙腿,磕著瓜子吃著柑橘,興致勃勃的緊盯大龍燈,看到精彩的地方還要跳下椅子跟著鼓點比劃一番,口裡呼呼地出著氣,大冬天的跟著舞龍大漢一起擦著汗。

龍的前端有一人持竿頂一巨球引導,巨球四處亂跳,龍頭卻要去撲球,引得龍身遊走飛動。龍頭起起落落,在舞龍者有力的口號聲中,在他們碎步跑著的腳上,一會兒龍頭高聳得像要衝出雲霄,一會兒卻緊貼地面蜿蜒前行,龍身上下起伏盤旋,使人陶醉其中,挪不開眼。

我想參加舞龍的另一個原因就在這了,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叫“龍換酒”。

兩千多年的龍燈史,演繹著世世代代龍的傳人積累的豐富耍龍燈技巧,可現在卻很少能見著了,上次見還是在三年前,手工做的龍燈就更不用說,商店裡都有得買,而且更精緻美觀,又有誰願意自己做呢?

現在不知有多少傳統被人們遺忘,逐漸灰飛煙滅,而我們能做的,卻也只是無奈地看著它們消散,做做垂死掙扎罷了。

【篇二: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小時候的清明,似乎除了杜牧的這首《清明》、春祭就沒有什麼印象了。偶爾看見有些家門戶前插柳,天空中飛著幾隻紙鳶,至於寓意何在,已不記得了。

清明時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家鄉對祭祖這方面還是很重視的,即使年齡小也仍然要去。我家的祖廟在山上,山雖不算高,但往下看,在升起白濛濛的薄霧中隱隱約約的能看見翠綠的樹蔓。爬一段坑坑窪窪的山路,淌過一條潺潺小溪,不遠處有一座廟——朝廷廟:廟是六角型的,灰塵、蛛網甚多,不知它究竟經歷了多少春秋,這便是家鄉的祖廟。掃墓祭祖主要是感恩懷念先祖的恩澤,在墳林除雜草灌木、墳背培土、整理墳地散落碑石、植四季青的樹木等等,以展現後代人丁興旺。事畢燃個鞭炮、先站著三鞠躬、再跪著拜三拜、最後許下自己的願望,祈禱先祖保佑後人健康平安、發財致富、人丁興旺!

看見村莊池塘邊上的楊柳,油然而吟“二月春風似剪刀”。隨手摺條柳枝,便插在自己的頭上、家的大門上,這就是插柳,興許與端午門前插艾葉是一樣的意義——求個吉利。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於是人們在野外踏青時,隨手摺柳、戴柳、插柳——宋元以後就用這樣的方式辟邪。在屋簷下插柳,不僅紀念了神農氏,還當了一個“天氣預報員”。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之前總聽長輩們說:“柳樹留樹。”原來柳樹還代表了對晉代介子推的留念之情。那時,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清明時節,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曾提及“清明放斷鷂”。古時候,孩子們喜歡放紙鳶,這是一種遊戲活動,還是一種巫術行為。春風吹拂,紙鳶飛得高高,大人幫孩子一剪,紙鳶飛走的同時,把一切的不愉快,身上的疾病、穢氣都帶走了。現在,又在哪兒能見到放風箏、剪風箏呢?頂多在春天、秋天風大的時候,放風箏得個樂趣,還有誰相信所謂“歪門邪道”的巫術——放斷鷂呢?

清明時節,是人們祭祖的日子,也是人們郊遊的日子,更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的外國人嘲笑我們中國人不瞭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其實不是不瞭解,只不過是我們自己沒有把那撒落一地的傳統文化拾起。

【篇三: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在中原地區,有著更唯美的中秋團圓方式,名曰:祭月。

《禮記》載:“天子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指得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後來,仿照古代帝王的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興起了中秋祭月之風。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月的身影在名家詩篇處處可見。

兒時到了中秋節,照例和往年一樣準備,大傢伙都盼著祭月。我們這兒的祭月是月上樹梢後開始的,晚飯後,一家人把平時擱置小圓桌搬到屋外。最好是那種大片麥田前的空地,月光不著餘力地撒在鄉間的泥士小道上,使勁一嗅,麥子的味兒裡透著月的清冷。整片的霜

似的月影鋪滿了戶戶人家的空地,鄉人勞碌的剪影悉如收盡眼底。圓桌上擺上四盆月餅,兩盆水果,瓜子和點心一小盆盆堆在桌上,不久,倒是滿滿一小桌了。

幾個小孩捧著一個大而舊的鐵鍋,慢慢悠悠地放在麥地上。裡面盛滿了木屑,香升正正地擺放在鐵鍋的中間,香升上還插著三根天香,所謂天香是那種很粗很長的香,這最重要的,點燃後上天便會知曉。當然少不了清香點燃了插滿鐵,這叫滿天星,叫象徵大團圓。香燭兩邊各放一支,這香燭點燃後才是祭月開始。

我和幾個孩子聚在一起,全副武裝,向各家的麥地湧去。“快點,跟上,我們討吃的去嘍!”遠處一縷炊煙升騰而起,這就祭月遊行的起點。這遊行,可是重頭戲呢!哪家門前的孩童越多,證明這戶人的祭品越豐盛,場面越隆重。主人笑盈盈迎進孩子們,我們也毫不客氣,一哄而上,三下五去二,像餓狼一般將美食吞嚥下肚。盤裡很快就只剩下油漬,在月光下亮晶晶的,似乎拂了月色的塵輝。我的手指頭也亮亮的,把它放到嘴邊,輕輕吮吸,肚子裡的饞蟲又被逗起來了,趕忙加快去下一家的腳步。

夜完全深了,各家的父母呼喚孩子回家,他們卻不盡聽話,聚起來躲到偏僻的麥田中,枕著麥穗,沐浴著月光,共眠一宿……

我站在麥田上,看月光照射麥田,想著“舉杯邀明月”恐怕是鄉人難以享受的境界,如此佳節,他們也只想著祭祀月神,望下一年的好收成。麥殘的時候,他們又要下種了。鄉人家那匱乏的糧食,也只有在今天才會如此豐盛,脹滿孩子們平日干癟的肚皮。田中的麥子疊成一片,與月光一起,在田地糾纏不清。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歌頌蓮葉的美,永遠不及鄉人用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吧!

一宿起來,月收起了它在地上虔誠的身影,火熱的光明普照麥田之上。

【篇四: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我是吃拉腸長大的。

年幼時第一次吃拉腸的情形已在記憶的海洋中漂向遠方,唯有拉腸那柔順、潤滑的口感,醬油鹹而不膩的味道還縈繞在心頭,那是極美味的食物。當時的我,對拉腸懷有神奇震驚的想法,“此食只應天上有”,這不是人間應有的美味。

再長大些,對它的印象也發生了改變。它逐漸從遙遠的仙境下落至人間,變成村口老大爺都能做出的美食。每天早晨,坐在石板椅上,看著大爺一臉和藹的笑容,手法嫻熟地將米糊放進盤子裡,加肉,放入抽屜,再等片刻,拉出抽屜,叮叮咚咚地用刀颳起放入盤中,遞給客人。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行雲流水。看著老大爺的身影淹沒在抽屜散出的白煙中,伴隨著叮叮咚咚的樂曲,我不禁恍惚,他怕不是神仙下凡來為人民送“仙食”?但那樣的遐想,在我看到老大爺笑容時又消失了,那質樸、單純、快樂的笑容,怎麼會是神仙?那分明是勞動者收穫成果時的愉悅!

始終未變的,是拉腸的美味。它盛在白盤中,米糊裹著中間的肉餡,褶皺中還盛著誘人的醬汁,旁邊再放上兩條青翠欲滴的生菜,宛如寶盒中的翡翠和白玉。整個拉腸浸在醬油中,油光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肉香、醬香、米香、菜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空氣中蔓延,惹---得人不由嚥下一口口水。用筷子輕挑米糊,香氣愈加濃郁,更令人垂涎它的美味。吃拉腸不能快吃,要用筷子輕輕地截下一小節,待其被醬油覆蓋均勻,再送入口中。那感覺,比某芙巧克力不知順滑多少,一吞即可,無需咀嚼。不過,你若快食,就另當別論了,在此就不在細述。

拉腸的口味也有很多種,叉燒的、牛肉的、蝦仁的、雙蛋的,口味甚多,任君選擇。本人偏愛蝦仁的,偶爾也“寵幸”叉燒的。每種餡料都有其獨特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味覺盛宴。

現在,由於寄宿,我本以為很難再吃到拉腸,不是不遺憾的。沒想到某天意外發現食堂二樓,也響著記憶中那“叮叮咚咚”的聲音,每個視窗後面都繚繞著熟悉的白霧。循聲而至,果不其然,看到了---拉腸。雖然只有雞蛋餡的,卻依舊是原來的做法,原來的味道。

吃著拉腸,我如是想。這麼多年,你一直都在,你是我心頭揮不去、難以忘卻的味道,更是我心中的廣州味道——拉腸。

傳統的手法帶來無比的美味,願你一直能傳承下去,你不僅是一道菜,更是無數廣州人美好的回憶。

【篇五: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

廣東有一個風箏之鄉——陽江,與山東濰坊並稱南北風箏最大的兩大流派。陽江風箏有1400多年的歷史,早在宋代,陽江已有重陽放風箏的習俗,故陽江有“紙鷂城”、“中國風箏之鄉”的美稱。據說那時有一位州官叫王亙,他在北山一塊“仙掌石”上鑿了一個“流杯池”,每到重陽佳節,就邀請各界名流,集於石上,一面“曲水流觴”,一面放風箏觀賞,周圍百姓也在山間支起帳篷觀看。《陽江縣誌》載:“重九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鳶較高下。”到了清代,場面更為壯觀。清人林葆瑩詩云:“浮屠七級北山坳,紙鷂參差萬影交。”可見當時之盛況。

在國內,陽江風箏被譽為中國南派風箏傑出代表。陽江的風箏,品種繁多,構思精巧,格調古雅。從1992年開始,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陽江都在南國風箏競技場舉辦群眾性風箏比賽,場面壯闊,萬人空巷。那天會舉行最長風箏賽、最大風箏賽、最高風箏賽、特技風箏個人賽、特技風箏團體賽、風箏打鬥賽、規定風箏比賽等。現在想起我小時候我爸陪我去看風箏的場面,簡直是人山人海,你如果想靠前一點,根本不可能,要遠遠的看,不可能近看,好像有一種“只能遠觀而不可猥玩焉”感覺。風箏飛在高空上,雖無翅膀,卻能飛翔,在空中擺著各種姿勢。或立、或臥,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地上的人們讚美著風箏,我也看入迷了。

家鄉的習俗,爸爸總是從一而終地執行。小時候,每年風箏節爸爸都會和我一起做風箏。我們用五顏六色的彩色紙、竹篾、膠水、粗棉線、一根細鐵絲和一把剪刀。我先把兩根竹籤擺成垂直狀,然後用細鐵絲把兩根竹籤固定住;再在彩色紙每條邊的二分之一的地方畫上點,把相鄰的邊上的點連起來、剪下來,這樣就得到一張菱形的紙,貼在做好的風箏骨架上;接著就該綁線了,線綁在哪裡也很有講究,我一開始不懂,把線綁在了竹籤相交的點上。風箏做完了,我試飛了幾次,發現它總是轉幾圈就一頭栽下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哦,原來是氣流這個傢伙在“作祟”。於是我在風箏後加了條“尾巴”,我想:魚、袋鼠不都是用尾巴掌握平衡的嗎?還真是,我的風箏加了“尾巴”後,既保持了平衡又美觀,可謂一舉兩得。

我把風箏送上天空,雖然沒有買來的漂亮,可畢竟是我自己做的,製作的過程就是我收穫成功的過程。只見風箏搖搖晃晃,就像喝醉了就一樣,往高處飛。風箏越飛越高,像一隻只自由自在的小鳥,我心裡一陣得意。這回終於把風箏放上去了,我邊跑邊放線,不時地拽一拽風箏線,我的風箏越飛越高。“大蜻蜓”、“長蜈蚣”、“火鳳凰”、“包公臉”……各式各樣的風箏把蔚藍的天空裝點得像美麗的萬花筒。風箏像鳥兒,能自由飛翔;風箏像風車,只有風才能喚醒它;風箏又像五彩繽紛的彩虹,只有你看到風箏,才會覺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

這就是陽江的風箏節。人們齊聚湖邊海灘,把一個個風箏放飛上藍天,感覺那一繩所繫是陽江人的一個個夢想。

身邊的民風民俗作文450字 篇13

國小六年級作文 ,2188字

【篇一:蒙古包】

周依帆

在美麗的大草原上,處處可見一朵朵“盛開的白花”,這就是牧民們的家——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特有的象徵,它的形狀亦有圓滿完整、平安吉祥之意。

“包”在蒙古語中就是“家”的意思,充滿智慧的牧民們為了生活的需要,設計了這樣的“房子”。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高10-15尺,由哈那(支架)、天窗、椽子和門組成。蒙古包的大小是由哈那的多少決定,最大的蒙古包哈那有十二個,面積有600平方米左右,遠看如城堡一般。蒙古包不僅方便建造與搬遷,而且還具備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的功能,十分符合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

去年暑假的時候,我來到了美麗的大草原,也住上了蒙古包。我細細觀察蒙古包,看著這白色的帳篷以及包頂天藍的圖騰時,彷彿正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策馬奔騰,也似乎感受到了牧民們那辛苦的遊牧生活,我的內心一度震撼。這就是蒙古包特有的魅力,果然名不虛傳呀!

蒙古包雖然沒有客家民居的壯觀,也沒有傣家竹樓的別緻,但卻也因其獨特的風格而聞名於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體驗!

【篇二:家鄉風味】

王紫萱

泱泱華夏,悠久的歷史令人沉醉,古老的飲食文化也撥動著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絃。

嘉興,一座古樸而美麗的江南小城,尤以粽子、南湖菱等特產聞名。嘉興的粽子極具特色,有鹹有甜,軟糯適中,有著江南特有的玲瓏之態。嘉興的農村常在端午前後包粽子,農婦們先洗淨粽葉,包出一個類似小三角狀的形狀,然後在裡面加上糯米和餡兒,最後再把粽子用線纏住,當裹粽線打成結的那一刻,也是美食之旅啟程的一刻。接下來的時間,便只需耐心等待,烹煮的沸騰聲,醉人的粽香,牽動著每一個期待美食之人的心。

紹興,與嘉興相隔不遠,但在飲食上卻有著明顯的區別。紹興人不像嘉興人那麼喜甜,他們更愛“黴”物。紹興一面是高山,一面是平地,因為氣候和溼度的關係,紹興人的生活中便多了許多“黴”物:如黴乾菜,黴豆腐等。其中還有一種我認為和黴乾菜相似的食物,稱作黴筍乾。當地人先把煮好的筍切成條,然後放在大竹匾裡進行照晒。黴筍乾做成後,密封儲存就可以了。黴筍乾可以做湯,做菜,也可以做配料等等,可謂百搭之物。

無論是嘉興的玲瓏精緻,還是紹興的因地制宜,我都將細細品味,它們都是我的家鄉,都承載著我濃濃的鄉情!

【篇三:黃梅戲】

黃亮

近日的雨讓人心情意外安定,閉起眼聽一曲黃梅戲,更顯暇意。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其中,我最喜歡的還要數黃梅戲,聽村裡的老人說,這種戲劇原名“黃梅調”,發源地就在我的老家——安徽。

黃梅戲以唱腔委婉著稱,嚴鳳英的《天仙配》實為代表之一。我閉著眼聽戲,在優美動聽的旋律聲中,我彷彿看到了綠水青山,聽到了聲聲悅耳的鳥鳴,聞到了大自然清新的空氣……曲到高潮,我不禁睜眼,那精緻的髮髻,飄飄的衣帶,華麗的刺繡,無不吸引著我的眼球,那飄逸之美一度環繞於我心間,那似清泉般清澈的音韻亦帶走了周遭所有紛擾。

為什麼黃梅人要唱黃梅戲呢?我心中甚是疑惑。原是黃梅縣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水災,當地人民深受其害,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人們便唱起了黃梅戲。歲月流轉,黃梅戲便以其行雲流水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法,在各地人民群眾中深受歡迎。

黃梅戲,演的是生活,唱的是淳樸,說的是人民美好的願望……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在戲中感受生活,懂得生活,像泥土一樣,樸實而又深厚。

【篇四:春聯】

陳佳穎

我的家鄉在紹興,那裡每逢春節都會貼春聯。無論是豪華的城市,還是寧靜的鄉村,每家每戶都會在門上貼春聯,整條街都是紅色的海洋。

貼春聯是我家鄉的習俗。經過了解,我知道春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了時代背景,抒發了美好的願望。所以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的春聯貼於門上。其實宋代王安石詩句中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舊符”指的是桃符,時間一長,桃符就變成了紙張。隨著時間的飛逝,年代的久遠,春聯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春聯中除了表達新年的祝福外,還融入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和盼望。

那麼怎麼貼春聯呢?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春聯要豎貼,上聯要貼在右手邊,而另一幅貼在左手邊,橫批也是從右往左讀,上下聯不可貼反。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係,也讓別人讀著彆扭。

聽曾祖母說:春聯也是有傳說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個樹巨大無比,枝葉繁茂,一個夜晚有一個青面獠牙,紅髮綠眼鬼怪要竊仙桃,樹的主人將它餵了老虎。從此就有了桃符。

我最喜歡的一句對聯是“一年四季春長在,萬紫千紅永開花”。這句的意思是萬事萬物都欣欣向榮,也比喻事物的豐富多彩,天天都是春,天天都開花。這是一個美好的祝願,祝福這個家庭興旺,在新的一年中事事遂興,吉祥如意。

貼春聯,不僅是為了迎接新年的喜慶的氣氛,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寫關於年俗文化的作文 篇14

國小六年級作文 ,5120字

【篇一:年俗文化】

魏佳欣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臘月,是迎春的前奏。

臘八粥,拉開了新年的序幕。唱著喜氣洋洋的歌謠,有一個熱鬧的新年向我們走來。在滄海桑田的變化中,在歷史長河的更替中。年俗文化也隨這時代在變遷,但我們仍然固守的是兩千年來的文化傳統。

走向大街,滿滿的一股年味。這邊的糖果、乾果。那邊的窗花、對聯,也伴隨這陣陣叫賣聲,年的氣息在漸漸逼近。我也在期盼著它的到來。再看看挨家挨戶,年貨都辦好了。有得忙活著整理,打掃屋裡屋外的衛生。得精心的進行掃除。寓意則為想去除一年的晦氣,來迎接來年的風調雨順。打掃完後,貼窗花、貼對聯兒。

伴隨著臘月二十三小年的到來,人們請來灶王爺,預示著一年的紅紅火火。然後接著開始蒸肉、做菜、包餃子,準備著過年的食材。挨家挨戶飄著陣陣年味的氣息。一切都準備就緒,就等著年三十到來。心情也是無比的激動。人們開始放鞭炮,準備年夜飯。全家人坐在一桌,圍著一桌飯菜,而孩子們欣喜的穿戴上新衣新帽,或者陪著夥伴們出去玩兒。一家人其樂融融,品嚐著年夜飯。計劃著未來的光景。等到十二點,最令人激動的事就是長輩們把準備好的紅包分發給孩子們,雖然現在長大了,但這也是我最期望的事情。

年真正的味道在於,無論路途多麼遙遠。一聲真摯的問候,家人的陪伴才是最真實的年的味道。即使大富大貴、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家帶給的溫暖。家是溫柔的港灣。

年真正的味道在於我們對美好生活的體驗和享受。年聊會了你向善。年讓人趨向美。各地方區域的不同,年俗文化也各有千秋。但是年承載著多少億人情感,帶給人濃濃的家的味道和親情的品味。無論今年、明年,還是以後的任何一年。伴我成長的是家鄉濃烈的年味,有散發著年味的美好回憶,也有傳統地域文化風格。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發源地。

四溢飄香的是年的味道,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在匆忙趕回家的腳步裡,在和親人團聚的期盼裡。年追趕著時間,踏著腳步,伴隨著臘梅獨俏枝頭的喜慶,攜著春的氣息,它撲面而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張開雙手迎接它的美麗,迎接它的光芒。

【篇二:年俗文化】

王剛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再沒有什麼節日能比春節更讓人夢繫魂縈、銘心刻骨的了,它以其神聖、隆重、喜慶、吉祥的濃郁特色,在人們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結。這無與倫比的厚重情結,在漫長悠遠的歷史長河裡,仿若一根風雨不蝕,亙古不朽的碩大紅飄帶,維繫著泱泱華夏的繁衍生息,連結著百姓的幸福與苦難。當歲月的腳步聲又一次震響於年末歲首之時,年關已倏忽而至。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吃臘肉,二十七,燉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備壇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年俗順口溜。

聽老人們說,“年”在他們的印象中,是一種希冀幸福物質的時刻。那時,不知是多少年前,人們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品嚐一次肉的香膩,只有在過年時才能穿一次在將來一年中久掛於身的新衣。“年”意義的貼近像一場場的及時雨,造福多少人,團園多少家,綻放多少笑臉。

而現在的春節習俗,已有了不少的變化,似乎並沒有多大的節日氛圍,手機充斥了人們的生活。支付寶集福,微信紅包,人們玩兒的是不亦樂乎,只是記憶中的那種年味兒早已消失不見……

【篇三:年俗文化】

姚玉傑

炮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而如今春節顯得更加的重要。

現在的社會高速發展,許多人因為工作原因變得非常的忙碌。回家與親人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就現在的我們來說,可能很少看到一大家人團聚在一起,所以我們要珍惜

春節這次和家人相聚的機會。

首先感覺到春節的氣息,是在大街上看著人賣著各種各樣的年貨。街上開始採購年貨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從臘月初八美味的臘八粥到臘月二十三小年香甜可口的糖瓜,春節的氣息越來越近了。到了臘月二十四,全家上下會一起打掃房屋,共同辭舊迎新。再過兩天,家裡開始貼春聯兒,窗花和“福”字等,並且還會將“福”字倒過來,寓意著“福到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很快就到了除夕。而除夕則離不開年夜飯,年夜飯也許是春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年夜飯自然少不了我們的傳統美食餃子。在包餃子的時候,有的做餃片兒,有的負責包,有得負責燒水。奶奶每次還會找上洗淨後的幾枚硬幣包到餃子裡,而按長輩說,誰吃出硬幣誰就是有福的人。大家圍坐在桌前,一邊品嚐著滿桌的美味佳餚一邊觀看春晚,欣賞著讓人哈哈大笑的小品,充滿節日氣息的歌舞表演和神奇的魔術。

飯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也就是熬年,共同迎接新年。到了午夜,當零點的鐘聲敲響時,窗外響起了噼裡啪啦的炮竹聲,大人和小孩在院子愉快的放著煙花。

春節代表著我們的家鄉,代表著我們兒時的回憶,代表著我們新的起點。在與家人團聚的快樂中憧憬著新的一年。

最後,祝大家新春快樂!讓我們為夢想而努力奮鬥吧!

【篇四:年俗文化】

李澤

又是一年節來到,2017我們將迎來嶄新的一年,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能比這個更重要,整人魂牽夢繞的了。

春節是一個神聖莊嚴紅火的節日,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節就在中華民族心中深深紮下了根,春節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春節,象徵著一年的開始,也象徵著一年的結束。

春節到了。二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的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幸福的迎接這個節日咯。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人民將春節過得豐富多彩,喜氣洋洋,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兒,這段時間就是掃塵日,這也是我國的傳統習慣。

然後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貨,雞鴨魚肉,茶酒油醬,乾果炒貨,水果糖果等都要置辦充足,因為這些東西越豐富,象徵著你上一年的錢掙得越多,生活越好人先什麼的都願意來,還有小孩子要買新衣服象徵新年新氣象。

過年啊,還要貼春聯兒,貼年畫,貼窗花兒,貼福字。二這個福字兒啊,還得倒著貼象徵著福“到”了。最熱鬧的就屬於放鞭炮了。在傳說中放鞭炮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凶猛動物。這才有了放鞭炮的習俗。

春節是一個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回家過年。過年前一夜大人小孩都會在十二點以後睡這稱為“守歲”。在晚飯到十二點,這段時間中人們看春晚包餃子一家其樂融融,甜甜蜜蜜。

第二天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這就是拜年。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的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祝大家在2017新年當中,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學業有成。

【篇五:年俗文化】

高雪琦

百節年為首。在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眾多節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最有民族特色、最有廣泛影響的節日莫過於傳統年節。

數千年以來,中國人歡度春節的盛況,可以說是天下華人家家過年,人人過年。

春節,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日常生活相比,春節期間的民族文化氣氛更加濃厚,民俗事象也更加豐富多彩,像煮臘八粥、掃塵送灶、置辦年貨、書貼春聯、剪貼窗花、張貼年畫、敬祭祖先、吃年夜飯、除夕守歲、燃放爆竹、辭舊迎新、送壓歲錢、元宵燈會等。在春節期間都得到了較日常更充分的展示。春節的實質是中國人“衣食住行用”民俗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是中國人“福祿壽喜財”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是中國人“人禮和孝”人倫關係的內心需要,是中國人國情、鄉情、民情、家情、親情的強烈昇華。傳承千年的春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化不掉的根,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中華民族子孫應珍視、保護這根與泉,並世代傳承。

最為講究的應是拜年。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去塵穢,淨亭戶,換門神,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先。”“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無論在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春節改變的不少,但它留下了許多。我想,不管我們的年怎麼變,春節不論如何更新,它漸漸走向的是一個新的領域,一個令更多人團圓、歡慶的領域,春節裡那樣祥和、美滿、幸福、安康的味道,永恆不褪,永不消散。

作為春節人文內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為滄桑之改而移;作為春節裝點的年俗,像條流淌的河,隨斗轉星移吐故納新;稱之為河繞山流最合適不過。

年俗會伴著年味傳承下去,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意義也會再嶄新下去。

我們理應輕鬆,為了那段快樂的時光,為了中華民族輝煌的年俗文化。

最後在新年來臨之際,祝願新年快樂,歲歲平安。

【篇六:年俗文化】

李海龍

在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農曆正月初一的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春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祀活動。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更新復甦草木,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滿懷喜悅之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日子。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

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臘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在這天,家家都要臘八粥。粥是用米、豆等穀物和各種乾果熬成的,預示著新的一年“五穀豐登”!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相傳,灶王爺可以直上天庭面見玉皇大帝,報告一家“私事”。玉皇大帝就根據灶君的奏聞,安排各家過年的凶吉禍福。所以,送灶之日,奉祀的供品,除酒宵外,蜜糖更是絕不可缺少的,以表來年“萬事如意”。

臘月二十五掃塵日,掃塵的意義:除舊迎新,祓除不祥。平時家庭中一般絕少有機會徹底清理,經常把一些傢俱,雜物,以及不需要的東西,任由積疊堆置。日積月累,層邊牆壁佈滿蜘蛛網,如果沒有這一年一次的徹底“掃塵”,這許許多多雜物,垃圾以及陰暗地方將永遠不會受到整理和清掃。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隨著春節的臨逝,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年貨,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一般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是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時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是“交”的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

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點燈燃燭,敲鑼打鼓;夜裡,通宵守夜;十二點開始,放煙花爆竹。相傳在古代,我們祖先曾經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名叫“年”,而“年”最怕響聲和火,於是放煙花爆竹是為了嚇跑“年”這種猛獸的。然後長輩分發“壓歲錢”,互祝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民族文化 篇15

國小五年級作文 ,800字

家是大樹,孩子是小樹苗,家風就如同水一般重要,浸潤著我們,讓我們健康快樂的茁壯成長。

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家的家訓、家規、家風,每一個家庭的家訓、家規、家風都對每一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

去年暑假我去了秭歸奶奶家。一路上看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從矮小的土牆屋變成了三屋小洋房,從鋪滿石頭的山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夏天的奶奶家可真熱呀,就像在溫棚下似的,在地裡幹活的農民也都累地汗流夾背。

我馬上跑到屋裡把電風扇開到了最大,飛速旋轉的扇葉發出一陣陣清涼的風使我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坐在沙發上的我心情急躁不安,十分無聊,就在這時姐姐跑過來對我說:“思思,我們到河邊去玩吧!”我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在那兒,綠樹成蔭,百花爭豔,河中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在水裡快樂的嬉戲……沉浸在想象中的我蹦蹦跳跳地跟著姐姐出了門,卻忘了關電風扇。等我和姐姐回來時已是夕陽西下,奶奶把我們叫到了她的身旁。奶奶平日慈祥的笑容消失了,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大聲囔著:“你們為什麼出門不關電扇?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電?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錢?你們知不知道浪費就是犯罪?你們知不知道……”我心中十分委屈我只是出門忘關電扇而已奶奶卻這麼凶我!我委屈地撲進了媽媽的懷抱,本想著媽媽會幫我說話誰知媽媽卻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知道嗎?電是生命的能源,工業的血液,城市的命脈。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愛惜電,電能是由一次能源發明出來的,發出一點電能需耗費成千上萬個能源,所以電來之不易,我們不僅要知道電的來之不易還要珍惜電以及我們所徉到的一切東西哦,要記住我們家的家風家訓是: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奶奶是在教育你要節約要做到遵守家風家訓!”

是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這是我家的家風家訓!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樹立端正的家風,傳承優秀的家訓,弘揚民族文化,做優秀、健康、快樂的中國好少年!

喜看自己的變化作文 篇16

國二作文 ,3944字

【篇一:喜看自己的變化】

13歲,就是十三個年輪。一圈一圈轉轉悠悠的記錄著我的變化,我的喜怒哀樂,我看過的人,見到的事,還有我身上的責任,這一切,有淚水,也有歡笑;這一切,有迷茫,也有撥開烏雲見太陽的豁然開朗。我一點一滴的變化,都帶來新生的命運,變化讓我們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讓我們喜看自己的變化,回憶溫暖過去。

腳尖指尖

那是一段最無瑕的孩提時光,我是一名拉丁舞初級班的成員,每天隨著那些比我高出幾個頭的大哥哥大姐姐,火急火燎地趕到舞蹈室,又疲憊不堪地回家。我不愛說話,也沒有誰願意和我這個初級的小菜鳥說話。直到有一天,一個和我差不多的女孩子在我身旁摔倒了,處於本質的善良,我輕輕地將她拉起來,幫她看了看傷口,從那以後,她就成了我最好的舞伴,我們倆甚至練習男女雙人的舞蹈,我們的腳尖時而交錯,時而朝著同一方向前進,我們的指尖時而緊握,時而輕轉,畫出一個個友誼的符號,我不知不覺得變了,變得會笑又愛笑了。

樓上樓下

初一是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最頻繁的時候,在他們眼裡,我不再是那個對他們惟命是從、乖巧懂事的好女兒,他們也不再適合我親密無間、溫柔體貼的好父母。我們在一起吃飯卻不給彼此夾菜,我們在一起生活卻隔著樓上樓下的距離,我們是一家人,卻不再手拉著手逛街。直到有一天,我在桌邊發現媽媽的白髮,才頓悟,是我一直把心門緊閉,不讓父母走進去,害得他們每天看到沉默寡言的我,平白添了好些白髮。從那以後,我便處處尋找機會,和父母的關係也好了起來,一家人聊天,笑點不斷,溫暖也不斷。我從一個“高處不勝寒”的“隱士”,又重新體會到了家人的幸福是無比溫暖。

七上八上

這個月的九號,我和張雨雪一直在密謀,要怎麼給以前的英語老師李老師一個大驚喜。八年級這個學期開始,她就不再教我們了。還記得七上的時候,她的直白和大姐姐似的幽默曾讓我們這些七年級的菜鳥無比喜愛,她的身材不高,經常穿學生裝,所以和我們也沒什麼兩樣。而就是因為這樣,很多同學開始不把她放在眼裡,上課時吵吵鬧鬧,有好幾次,她沒辦法,眼睛裡竟泛起了淚花。她經常和我們說,她回到英傑教書是想帶出一批好學生,她希望我們聽話。她對我們的要求很高,記得七下期末時她說,你們要是考不到第一我就不教你們了,而我們確實拿了第一,可是,新學期的黑板上,沒有再出現她的名字……那時我才明白心中的那個“杜鵑”姐姐早已無人能替代,離別之時,心中只剩下不捨與失望,那時,我明白了什麼叫珍惜。

那些過去美好的、傷感的、動人心絃的,可在時光的年輪裡,誰也抹不去,當我們再回首會發現那些快樂的、脆弱的、刻骨銘心的人和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我們,而我們也要擦乾那些欣喜的、害怕的、依依不捨的淚水,堅定地一直向前走。

【篇二:喜看自己的變化】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我們已經從當初牙牙學語的稚嫩的孩童長成了一個朝氣蓬勃,英姿颯爽的少年,而我們的身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爸爸勤奮

那是臨近小考的一段日子,原本在外地奔波數月難得回一次家的爸爸竟風塵僕僕,不遠萬里地趕了回來,他回來後,經常因看見我做完作業後無所事事的樣子而發愁。我那時十分懶惰,每天做完作業後總是想著玩,不知道去複習,爸爸因此給我買了各種各樣的複習資料,又每天苦口婆心地勸我搞好學習,每天花大量的時間來為我講解習題,於是,我就慢慢變得勤奮了。

爺爺坚持

小考過後,爸爸將我送回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過暑假。爺爺有一門拿手絕活兒—摺紙,一張紙到了他的手上,可以千變萬化,一個個可愛的小兒,一隻只精緻的紙魚,一隻只木馬……各種各樣的紙製品琳琅滿目地陳列在爺爺的盒子裡。我想找爺爺學這門手藝,爺爺總是說:“這個太麻煩,需要耐心,你學不來。”我不信,終於,爺爺忍不住我的軟磨硬泡,決定教我。爺爺教給了我許多折法,而在我自己來練習時,早已將這些折法拋到了九霄雲外,忘得一乾二淨,於是就耍脾氣,不想學了。但是想起“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我情不自禁又想起了爺爺在教我時那份信任的目光,我頓了頓,又開始重新練習……

同學冰水

那是一次體育節,正在籃球上拼搏的我口乾舌燥,嗓子像冒了煙似的一樣難受,用一種急切的眼神望向四周的同學,四周的同學都沒有帶水,忽然,一位同學從千軍萬馬之中穿梭出來,遞給我一杯冰涼的水,一口清涼的水入腹,頓時感覺神清氣爽,再也沒有漠然,無人幫助的感覺。

爸爸的行為使我變得勤奮,爺爺的眼神使我學會了堅持,同學的幫助讓我感受到了溫暖。

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篇三:喜看自己的變化作文】

成長的路上,有父母的呵護,有老師的關愛,有同學的幫助……這一切,我都裝進了我的揹包裡。當我開啟揹包,我高興地看到了我的變化,

爸爸早餐

備戰中考時可謂爭分奪秒,睡得晚起得早是家常便飯。爸爸擔心我因為趕時間來不及吃早餐,每天都起得很早為我做早餐。我一直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中考備戰這麼緊張我根本來不及自己做早餐,何況爸爸也要吃早餐。可是過了一個月後,我發現每天的飯桌上都只有一個碗,一份早餐。一天,從來都埋頭吃飯的我突然抬起了頭,看到了爸爸那張佈滿深深皺紋的臉上洋溢著的燦爛的笑容,可是很快,我被那滿銀白的髮絲嚇了一跳—我開始憐惜我的爸爸了,我不再認為爸爸為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了,漸漸地,我也學會了為爸爸作我些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

老師笑容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叛逆和任性,我變得不愛學習。一天我的叛逆勁又爆發了。我不願去上學,爸爸非常生氣,把我拖到了學校。老師到校門口拉住我,原以為老師會給我一頓“狂風暴雨”,誰知,老師卻只是輕輕把手搭在了我的背上,手指輕輕地拍著我的肩。我小心翼翼的看了老師一眼,老師那暖暖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它把我的心也拉回了課堂。從此,我不再叛逆,不再逃離,我努力奮進,懷揣著老師殷切的期望前進。

同學温水

為了趕上晚自習,我常常一吃完飯就往學校跑。有一次在路上突然打起了嗝,我原以為到了教室就會好些了罷,誰知一點也沒有緩解,一連連的打嗝聲引來了同學們的目光,讓我無地自容,可是大家都沒有帶水。可怎麼辦?正在我著急的時候,一個同學走過來問清我的情況,二話沒說,他出去給我找來了一瓶溫水。那瓶水給止了嗝,更溫暖了我的心。從此我不再對身邊的人表現漠然。

揹包收藏的一切,改變了我。我的爸爸、老師、同學給予我的愛,使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使我的心更加溫暖。大家都高興地看到了我的變化。

【篇四:喜看自己的變化】

我長大了,不在那淘氣了,懂得了父母對我的關愛了,可以幫家長做家務了,不需要父母再細細幫我檢查作業了,現在的我,已經懂得了團結,學會了尊重,有美麗的理想,許多方面都能看出我的變化了。

媽媽保姆

小時候,母親就像一位慈愛的保姆,照顧我,關愛我,但我一直沒有意識到母親對我的照顧,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當時我還呀呀學語在媽媽的懷抱裡成長,突然有一天,我抬頭看到媽媽的頭上有了幾根銀絲,終於理解了媽媽對我的關愛。

老師园丁

我上幼兒園了,老師總愛看著我們笑。老師看見幾名同學打起來了,又打又鬧,她總會去“審庭”讓他們和好,我也有過一次“審庭”。但老師從不說我們,總是溫柔得對我們“開庭”說話。我看著老師那笑眯眯的表情,可她是辛苦的,我開始憐惜她了。

幫助父母

我終於上了小學,懂了事,可想到了曾教育關愛我的人,他們曾流過了多少汗水呀!我現在長大了,我要回報他們,開始幹力所能及的事,如:掃地,拖地,擦桌子—讓爸爸媽媽減輕負擔,多休息,只要我把學習搞好了,就是他們最大的快樂,我想:他們很想讓我考上一所好學校,我一定要滿足他們的。

理想远大

我的理想可是很遠大的,我要考上清華北大,回報他們,我從不成熟到成熟,從淘氣到乖巧,我要創造光輝燦爛的明天,回報父母,回報老師,我拼命的學,回報社會。

爸爸媽媽的勞累辛苦,就是為我這棵未來的小樹苗,老師也關愛著我,是為了我這個未來的小花朵呀,父母老師謝謝您為我的付出,我長大了,也變化了。

【篇五:喜看自己的變化】

成長路上,猶如佈滿繁星的夜空。每一顆星兒都有一個故事,我只摘下其中三顆,放進我的瓶子。這三顆星,分別講述了父母的親情,老師的期望,同學的友情。

媽媽,一杯牛奶

每天早晨,當我睜開朦朧的睡眼,打著哈欠時,媽媽便早就起床了。她總是對我說:“早晨喝一杯牛奶,可以補充很多鈣哦。”所以,她天天給我熱一杯牛奶。其實,如果我每天早起五分鐘,就可以自己熱牛奶了。以前,我一直認為媽媽為我熱牛奶理所當然,可是,當我看到每天早晨餐桌上靜靜立在那兒的牛奶,還冒著熱氣。冬去春來,媽媽的頭髮上增添了不少銀絲,不變的仍是那份執著。我想,這不應該成為理所當然。

老師,一份期望

每一天,老師都為我們上課,無論是主課還是副課。當老師為我們上課時,我看見了老師殷切的笑顏,一直未變。對於我們每個人老師都充滿了希望。有一次,閱讀課時,剛剛聽寫完。老師讓同學發下了上一次寫的作文,老師說我的文章寫的不錯。我看見,在老師的目光裡,充滿了對學生的期望,和學生對老師那用不改變的尊敬。

同學,一次幫助

在一次晚上放學的路上,離家還有一段路,我竟然不小心被一顆小石子拌了一下,紐腳了。當時腳十分疼,就在這時,一位低年級的同學扶我回家。其實,我和這位同學平時並不太熟,但是通過這次幫助,我們成了好朋友。也許,有時在有意與無意之間,我們就會收穫一份純真的友誼。

我將這三顆星裝進一個名叫“愛”的瓶子,我在愛中漸漸長大,我越變越好。我看見,這三顆星兒將我前面的路照得更亮……

看一個民工喝水作文 篇17

國二作文 ,1713字

經過一塊正在施工的工地。那裡面很是髒亂,水泥堆放在施工地的四周,還有灰白色的石灰粉、各式各樣的工具、包裝袋等,丟得滿地都是。機器轟隆隆地響,弄得耳朵受不了。我嫌惡的撇撇嘴,艱難地從狹小的空地裡儘量繞過那片工地。

突然,我發現有一個民工蹲在角落裡。至於為什麼說是“發現”,那是因為民工躲的角落是夕陽的餘輝照不到的陰暗面。他穿著灰黑色的麻布衣服。在21世紀的今天,他居然穿著七、八十年代的粗麻布衣服,我實在搞不懂為什麼其他的民工穿的都是工作服,而他穿得卻與眾不同,也許是因為他太老了吧。再走近些,還是看不太清楚他的面容,但隱約能看出他六十歲光景,並不太老。只是他的外表卻讓人感到他似乎是個不太靈便的老人。他正在喝水,很安靜,好像都市的吵鬧一到他所在的那個角落便顯得寧靜了。

我好奇地走近些,看得更清楚了。他小心翼翼地捧著碗,好像捧著一塊金元寶似的。我看不出那碗有什麼特別。碗是白色的,卻略微的泛黑,好像那碗的一邊上還有個小小的缺口。大概是用得時間長了吧。他很仔細地小口喝著水,絲毫不知道自己此時已變成了一道風景,被別人“欣賞”著。喝完水,他艱難地站起來,顫巍巍的走向離他不遠的一間臨時搭建的帆布房子,給我留下了一個模糊的背影。

我很奇怪工地怎麼會收這麼衰老的民工,打聽了幾個附近的民工才知道:原來那位老民工是這個工地負責人的父親。聽說他的妻子難產死了,他艱難地把那唯一的兒子拉扯大。可是待他兒子長大發達後卻不理他了,不讓老民工進他自家的門,把他趕到工地做苦工。

這個淒涼的故事竟然就發生在我的身邊,就發生在這位年老體衰的老民工身上。我的眼前又浮現出那位老民工模糊的身影。這時才真正讀出那背影的悽苦、無助、落漠、悲哀與苦澀。

人啊!真是奇怪的動物。

【篇二:看一個民工喝水作文】

如果沒有水,花兒就無法盛開;如果沒有水,鳥兒就無法飛翔;如果沒有水,魚兒就無法遨遊;如果沒有水,很多很多美好的東西我們將無法看到;如果沒有水,我們也無法活著。水是多麼的珍貴而重要啊!可是現在人太不珍惜水了。

就我家鄉,聽媽媽講,家門前那條小河可清澈了,連水底的石頭、小魚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人們在下游洗衣服,夏天小朋友經常在河裡洗澡游泳,上游的水則是打回家裡吃喝。那時小河邊可熱鬧了,大樹成蔭,男人們坐在河邊的石凳上聊天,洗衣的女人則在嘮叨著家常,小孩子在河裡嬉戲著,鳥兒也來湊熱鬧,吱吱喳喳地唱個不停。偶爾有個小孩子鑽到河底,抓到了一條魚,大家便又高興一番。可現在,小河可是慘不忍睹了。上游開了很多工廠,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排入了小河。時間長了,小河的水變得越來越黑,越來越臭,魚兒漸漸的不能生存了,人們不來河裡洗衣服了,不從河裡打水回家喝了,小朋友不來游泳了,臭味讓人們也不到河邊聊天了。小河一天一天變得讓人們討厭了,垃圾成堆,臭氣熏天,蚊蟲滋生。可為錢忙碌的人們也無暇顧及了。

今天,做完作業後,我便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來到家附近的一個建築工地,已經下班了,其他人匆忙回家了。一個老民工悠乎悠乎著走在最後,只見他黑黑的面板泛著汗水的光澤,滿是皺紋的臉上帶著倦容,工作了一天,也許最想的是好好的休息一番吧。可他怎麼還四周逛逛呀?喔,原來他是在檢查水籠頭關好沒有。每一個水籠頭他都擰緊一些,不讓有一滴水滴下。檢查後,他露出一絲滿意的笑容,從地上拿起一瓶礦泉水,瓶裡還剩有一點水。小心的擰開瓶蓋,他小口小口地喝著水,連最後那一滴也要舔乾淨,一點也不浪費。看那珍惜的樣子,好像那是仙露瓊漿。

我的眼睛不禁溼潤了,多低賤的民工呀,可是多高尚的品格呀。他是那麼的愛惜水,那麼的節約水。在他心中,水是很重要的吧,要不,不會那麼累了,他還呆著檢查水籠頭,連一滴水都不要讓流走。反思我們身邊那些人吧,為了金錢,一條一條的河水全給汙染了。再看看我們這些中學生吧,有誰看到學校的水龍頭滴水會主動去擰緊呢?我們不斷地在浪費淡水資源,可是我們可否想過,會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後代可能會沒淡水喝呢?

今天我看到了一個民工是那樣珍惜地喝水,也看到了他那份赤誠之心。一個民工都會愛護水,珍惜水,難道我們連他都不如,請停止傷害我們自己吧。

我身邊的民生工程作文 篇18

國小六年級作文 ,5964字

【篇一:我身邊的民生工程】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是的,路現在已經成為我們重要的交通工具。我們現在到處都可以看到筆直、寬闊的公路,是因為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才能行駛在這麼平坦的馬路上,可是我們做夢都沒有想過今天會有這麼好的路。以前的路是泥濘的,每逢下雨的時候,路上全是泥,行走很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坎坷不平的路成了我們在生活中的煩惱;如果是晴天,過一個車,塵土飛揚,弄得行人蓬頭垢面。

以前的路不但坎坷,而且非常狹窄,不能同時過兩個大車,這樣的話就會擠碰、碰撞,所以說以前的路是這樣的給我們帶來不便。

回想以前最好的僅是矸子石路,雖然下雨天可以過汽車,但是大大小小的石子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不便。騎自行車的時候,車子就會一顛一顛,顛的人從車座子上跳起來,然後又彈回去,那種滋味真不好受。如果是下雨天,石子裡的空隙中盛滿了雨水,如果你正在騎著自行車,從後面來一個大車,從水窪中開過這時,你可就倒黴了,因為水會濺你一身,你會用無奈的眼神望著那輛汽車,這能怪誰呢,怪車吧,但車也不是故意的!

我們來看看現代的“村村通”公路吧!又寬闊,又平坦,讓人看著都舒服。一條直線,都有好幾千米長,猶如“長虹臥波”,這都是在當政府的幫助下才修成這麼好的路,老百姓們個個笑口開顏,喜氣洋洋,都說“今後幹什麼都方便了,這都要感謝政府啊!”

現在,我們都是好路,再也不怕下雨天了。

是的,路修好了,人們的生活也都富裕了,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我們能不高興嗎?我們怎能不感謝黨呢?如果不是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的生活怎麼會越來越紅火呢!

現在筆直、寬闊、平坦的路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都是黨和政府的功勞!

【篇二:我身邊的民生工程】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加快構建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和諧社會,2010年在全省範圍內實施三十三項民生工程,著力解決“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以及通電、通水、通路、通電時,使人們都能得以解決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使人們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使老人們安享晚年。

21世紀,黨領導人們走向新的發展的道路,帶領我們致富,使人們都過上幸福的生活,領導人們奔向小康社會,人人的生活都達到小康的水平。

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在20082010年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基本實現農村公路通水泥路的標準。我縣今年農村公路“村村通”的建設任務已完成,這項工程的實施大大加快了人們前進的步伐,使人們無論在做什麼事上,速度都有所提高,因為“路”方便了,辦事效率自然也就高了,泥濘的小路上留下多少人的足跡,坎坷不平的路上費盡人們多少心血,人們總是面向黃土背朝天,走路時總要看著腳下,因為都是坎坷不平的石塊,稍不留神就會滑倒,現在人們走路總可以昂首挺胸了,腳下是平坦的大道,不用再擔心滑倒了。以前的路都是土路,一到雨雪天那就更難走了,下雨時路上的土和水在一起更黏人了,不知摔倒過多少上學的小學生,因為那時都還小,腳一陷進泥窩裡就拔不出來了,要麼就是腳出來了,鞋還在裡面。在路上不知灑下多少父母的汗水,流過多少淚水,路很難走,走了幾步我們就喊腳疼,這時父母便把我們抱起來,在泥濘的古道上左搖右擺,他們也曾為小孩們開闢出新道路,而自覺地把路修復的平坦些,為小孩們上學的路好走些。現在的“村村通”路上,再也看不到深深陷下去的腳印,我與父母在一起時,再也不會喊腳疼,再也不要讓父母抱了,上學時也不要父母為我們“開山闢路”,我們可以揹著書包蹦蹦跳跳地上學。

現在從家門前一直到學校門前都是光滑的水泥路,這樣每天上學的心情也好了,也不感覺累了。雨天,路上也不會有泥土了,一場雨過後,把路面上衝洗得更乾淨了。

這都是黨領導人們走上了富強的道路,使人們享受生活的幸福,使人們都能豐衣足食。

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國家在發展,農村需要建設,造福於人民,服務於百姓,民強則國強,民和則國定……

【篇三:我身邊的民生工程作文】

在我們的身邊隨時都能看到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就是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能為我們解決困難,向伸出援助之手。民生有很多,例如;住宿費、書費全免,醫療保險給了我們身體上的保障,學校為我們這些留守兒童提供了另一個充滿溫馨的家,為貧困兒童減輕了上學的負擔,使我們能夠揹著書包走進校園。

在黨的十七大上,黨中央把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進民生寫進了黨章,這是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宗旨的體現,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念的體現,是黨的共產主義巨集偉理想的體現。

在我們村有一條水泥路,又寬闊又平坦,從頭往裡看,你一眼望不到頭,好像一條臥龍盤在大地上,這條路是我們大家的。村村通公路為我們提供了方便,下雨時,我們腳上一點兒泥土也沒有;人們出行非常方便。為此,我們都非常感謝政府的好政策。在學校,我們的書本費已經全免了,這使貧困家庭的孩子實現了上學的願望。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沒錢治病,那麼你就可以向政府請求補助,人們解決了就醫難的問題,政府一定會解決好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每件實事和好事,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生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民生問題的重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黨和政府希望通過這樣的關注,從根本上改善和解決這些問題,讓全國人民真正感受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實惠,品嚐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我在此,為大家感謝民生工程,謝謝!

【篇四:我身邊的民生工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腳步一直在奔跑,在追趕比較發達的國家。我們現在的國家在迅速發展,為貫徹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加快構建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和諧社會。著力解決“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等突出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具體措施。

我們村的一位老爺爺,他無兒無女,沒有勞動能力。如今,年齡大了,生活也就沒有了依靠。要在以前,這樣的人一定會“老無所養,住無所居”。但是現在我們的國家富裕了,對這樣的老人採取了生活保障措施,制定了專門的制度,每月政府不但發補貼金,600遠的生活費,而且還給這樣的老人制定了醫療保險,要是老爺爺生了病,就可以到指定的醫院就診,在那裡會有專門的醫護人員看望他,讓他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依靠。

當地震這無情的自然災害降臨時,有多少家園被摧毀?有多少人因為地震而失去親人?又有多少人因為地震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當許多人因為地震流離失所,沒有房子住,沒有東西吃,親人又生死不明時,黨來救助了他們,給予他們以信心,鼓勵他們。同時還送來了補助金,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黨和政府還救助患有重病,且無法承受鉅額醫療費的家庭。還在城市的各小區建設醫療衛生站,在農村建設醫療衛生所,是以前有病沒錢不敢去醫院的人,也敢去了。

在農村,有的村莊已經建設了文化館。在文化館裡有大量的圖書,供大人和孩子們閱讀,讓村民們也認識和了解了科學,讓科學走進了村民生活,讓他們也利用科學來完成生產,讓村民的生活變得也與城市一樣美好。

我們現在的國家是比較富裕的國家,比起以前,我們現在的生活要好上好幾百倍。可國家前進的腳步並沒有因此駐足,而是仍在快速發展,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篇五:我身邊的民生工程】

在我們身邊,民生工程是最有利於老百姓的工程,因為它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方便;讓貧困兒女的上學夢想成真;讓沒錢治病的家庭,能夠及時進行治療;讓……

現在,農村有了水泥路,一改過去下雨天泥濘的腳步,換來的是小孩子們在路上玩耍的聲音,民生工程讓貧困兒女的上學夢圓了,在以前,有些貧困的家庭受人嘲笑,而且還沒錢上學,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的孩子上學放學,而自己在家給父母幫幫忙,打打下手,望著父母早上精神百倍的去幹活,晚上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可家裡人還是一貧如洗時,心裡就非常的難過。而現在呢,有了民生工程,每年都給予貧困家庭以補貼,讓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能夠健康成長。以前的家庭,連治病的錢都沒有,一旦家人得了病,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家人承受著病痛的折磨、甚至死去,而他們就只能在家裡哭天喊地,埋怨老天對他們的不公,為什麼?沒有錢的人就不能治病,為什麼他們得了病就只能呆在家裡等死。回首往日,真是不堪回首,面對今天,展望未來,是誰讓一條條生命從死神手中搶回來?民生工程!是她拯救了生命。國家不僅給予貧困家庭上學的機會,還拯救了許多因沒錢治病而呆在家裡等死的無辜的生命。有的老人已經兒女雙亡,和自己的老伴相依為命,或者他們就沒有親人,他們已經飽受喪失親人的生死離別之痛,而且還過著吃不飽,吃了這頓沒有下頓的生活,晚上睡覺的時候,冷的直打寒顫,這是為什麼,是沒有錢的結果。但是憑什麼沒有錢的人就必須忍受病魔的折磨?為什麼沒錢的就不能上學?

可現在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人們已經從困苦的生活中走了出來。民生工程讓人們變得更加健康,快樂。

我愛偉大的民生工程。

【篇六:我身邊的民生工程】

我叫孫小草,是濉溪縣五溝鎮五溝中心校的一名學生。我終身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自由自在的走,只能蹲在地上,靠別人幫忙才可以“走”。我時常仰天長問,命運為何不公?後來才得知這都是源自於小時候得的一些疾病。由於沒有及時治療,導致了病情的惡化。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個子矮,腿越長越長,最終成了o型,手腳都跟小孩一樣小,因為關節短,沒發育好。雖然手很胖很小,但還是可以寫字的,腦子和正常人一樣,可以正常的去上學,只不過需要家人接送。那就是我的爺爺了,他七十四歲了,年紀相當大可每天都辛苦的接送我上學。我們家有三個孩子,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生活是相當困難的,只有爸爸媽媽外出打工掙錢,我們才能在學校裡學習,有好的生活條件。

現在一切都變了,在我們的身邊實施了民生工程,專為老百姓解除困難。這幾年,因我家的困難,我的書本費被一些愛心人士承擔,爺爺給我辦了一個屬於二級的殘疾證。每年,都會有補助。

在學校裡,老師和學生都給我無微不至的關愛,爺爺把我送到學校後,馬上就會有同學向我奔來,爭著搶著要扶我進班。要上廁所時,一個眼神就會引起全班同學的注意。正是我身邊的一些民生工程,才讓我的心理狀態越來越好。正是同學們的關心才讓我感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生的可貴。自卑和敏感漸漸少了,自信和快樂漸漸多了。

自從我受到了補助,我們家的生活水平也漸漸提高了。眼看我們鎮裡就要補助殘疾人了,還有爺爺奶奶剛辦的低保很快就會發下來了。我們身邊的民生工程真好!能夠讓生活困難的家庭好起來。我們身邊的民生工程還有很多很多。總之,都是為了讓老百姓能過上好的日子,圍繞著生活困難的人民能夠吃好,穿好,住好等實行的民生工程。我們身邊的民生工程越來越多,那我們以後的生活水平也會越來越好。

民生工程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普照著大地的一切,我就是在陽光的沐浴下快樂而健康的成長的一名學生,我很有信心:只要努力,一定會迎來燦爛的明天,用自己的知識回報社會。

【篇七:我身邊的民生工程】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高爾基說的。雖然很多老人不識字,也不很懂知識,但是我們村也辦了一個農家書屋。

為了辦這個農家書屋,他們花了不少心思,政府知道後為了把這個農家書屋建成,政府補貼了很多錢,農家書屋辦成後,不僅老人,也有不少年輕人經常到農家書屋去學知識,瞭解怎樣科學種地,然後告訴自己的父母,讓父母瞭解怎樣科學種植,讓種植的東西又多又好,讓農村發展得更快更好。以前農村青年農閒時不是打牌就是喝酒,那可是名副其實的“消費者”啊!

我們這些小學生也到農家書屋瞭解一些科學知識,我看了許多關於種植的書,自己買了一些種子,建了一個小菜園,按照書上說的做,果然,不出我所料,我種植的蔬菜長得又多又好。

這就是我身邊的民生工程,這個農家書屋給了我們這些農民得到很多的幫助,讓農村發展得更快。

【篇八:村村通公路】

我相信大家對“路”這個字眼是最熟的了吧!因為每天我們上學,放學,上街……腳下走的全是路。現在的路,大都是柏油路,水泥路。但這樣的美景不過前幾年才有,在我小的時候,家門口,村裡,鄉間……都是鄉村的土路。難得見一會好的路,連鎮上都很少見水泥路,柏油路之類的。

在前幾年,大概我七八歲的樣子,我們在(到)外公家的路都是不安全(的)。現在哪裡都修了水泥路,我們這邊也修了,從我家直到外公家都是水泥路,比以前好走多了,以前我們去外公家,媽媽騎個車子帶弟弟,我自己起一個車子,那就是土路,我們走的很慢,現在,我們去時,車速也可以快點了。

有的路很髒,車過去時連地上的灰土都帶起來了,弄的人們沒法走路,卻一臉是灰。

以前因路不好,有許多地方都發生事故,現在路好了,交通事故也少了。村裡人都說:“這下才對嘛,人都說要想富,先修路,我看一點也不錯”。現在農業也好了,我們出行也方便了。

國家的村村通水泥路政策給鄉村許多人帶來了許多好的條件,有這麼好的條件,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報效祖國。

【篇九:我身邊的民生工程】

時代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的發展,如今機器代替人工收種已成為可能,家電下鄉更是改變了農村的生活環境。不僅如此,國家還大力推出九年義務教育,不收取任何學雜費,貧困家庭可以得到補貼,還重新修路,使人互通有無……

以前,家庭條件好一點的,會送兒女上學;不好的,只送兒子上學,非常貧困的家庭,兒女享受不了教育,在家裡幫忙幹農活。所以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文盲,他們渴望上學,卻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無法上學,使他們落下終身的遺憾。

現在,國家針對這一點,推行九年義務教育,使貧困子女都能背上書包,遊覽知識的海洋,不僅如此,國家還對這些貧困家庭給予經濟上的補貼。

以前,道路都是泥路,風一刮,灰塵瀰漫,無邊無際;雨一下,道路就更難走了,道路凹凸不平,沒有人不抱怨,可又盼著下雨。村與村更是很少來往。

現在,國家實行在農村修水泥路,就算下雨,也不會有泥巴,更不會凹凸不平,村與村之間來往非常密切,使人互通有無。

以前,沒有車子,什麼都靠腳力,去趕集也要走個半天,非常麻煩。就連耕地也得靠牛拉,冬天更是冷得讓人發抖,夏天食物不能放太久,尤其是肉類食品,太陽無情地烘烤著大地,人們只能夠用扇子散熱或是到樹下乘涼,燒飯煮菜還要用樹枝燒,影響環境。

現在,各種各樣的車都有,汽車、摩托車、自行車……五花八門,家電下鄉更是改變了農村生活,冬天冷了有太陽能;夏天食物可以放進冰箱;人們可以用電風扇或空調來散熱;煮菜可以用煤氣。

今年,國家又推行了五保供養,只要有農村戶口,無論是老人、殘疾、未滿16歲兒童都可享受五保待遇。

不僅這樣,國家還推行了全面建立新型農業合作醫療制度、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建設,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

民生工程的成立,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保障,更給我們本身帶來了保障。

山水與文化作文 篇19

話題作文 ,2710字

【篇一:山水與文人】

山水是大自然的畫,掛在那裡,一掛就是幾千年;畫前的文人是歷史的筆,望著畫,望著望著就把自己溶進了畫中……

有的山雄偉,拔地而起,高聳入雲。遠遠望去,山腰間雲霧環繞;站在山腳,極力仰視山頂,望到雲層遮住視線。

有的水激盪,或渲洩成瀑布或奔湧成河。瀑布一落千丈,粉碎石塊撞到懸崖底,濺起萬千水花;江河浩浩萬里,奔騰不息,匯入汪洋。

有的文人嚮往這些山水的豪邁大氣,他們為山水稱頌,於是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度,有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情懷……他們融入山水,於是有李白有“寫萬里黃河”的胸懷,有“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感嘆……

有的山青翠連綿。汲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養萬物之天年,一座又一座接連起伏,構成錦繡山川。

有的水明淨秀美。從地下浸出,流動著甘甜,匯成小溪,在山間嬉戲;流入湖泊,靜靜地倒映周圍美景。

有的文人喜愛這樣的山水。青山綠水顯得那樣和諧迷人。於是有陶淵明“見南山”的悠然,有王維“鳥鳴澗”的幽靜……他們痴迷於這樣的山水,於是有白居易吟唱:“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有朱熹喜悅的探求和發現:“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山是骨架,水是血肉,山水相互融合展現出人間美景;山水養育了文人,文人滋潤了山水。

哪裡有山水,哪裡就有文人的嚮往;哪裡有文人,哪裡就有山水畫。

山水依舊掛著,畫前站著文人……

【篇二:秋日鄉山】

家鄉的山雖說是太行山的餘脈,可是早已沒有了那山高林密、峰迴路轉的磅礴氣勢,因此,每次放假回家,父母讓我去地裡看看莊稼,散散心,我總是一副老大不願的樣子。

今年的秋天似乎來得特別早,中秋還沒到,母親的電話卻一個接一個地催我回家收秋。誰知,就在我回家的第二天早上,父親就意外地從打工地回來了。

玉米還有些生,當務之急自然是收棗兒了。父母拉著小車走大路,我扛著杆子抄小路。

雖是中秋,景色到底多了些蕭瑟,我就是踏著林中一層厚厚的落葉登上山坡的。當我站在自家田旁的山峰上眺望時,卻別有一番景象:蕭瑟的落葉掩映著收穫的糧車,像是在默默地祝福;高秀、挺拔的玉米遮住了道路兩旁的陽光,顯得蓊蓊鬱鬱,樹邊的野草竟瘋長的漫過了人腰。遠處的棗樹葉子已從翠綠褪成了鵝黃,帶著些微微的感動,迎著朝陽下的微風搖動。溫暖而令人流連的色彩中,綴滿了“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焰火欲燒人”的棗兒,一陣醉人的微風襲來,我不禁脫口而出:“天火點樹葉鵝黃,風吹露滴草沾香。疑是行者翻天爐,卻道周郎遺火光。”

這時,我不禁對家鄉的山肅然起敬,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這裡沒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文人騷客,也不會引起遺世索居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更不用說激起軍政驕子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萬丈豪情。這裡有的只是農村人的淳樸,收穫者的喜悅,奉獻者的無言!

家鄉的山啊,你用王者的胸懷、仁者的大愛和母親的汁水,包容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甚至在百花殘落、萬木枯萎的季節,還為我們送來收穫和喜悅。

如果有來生,我願意變成一座山,為人們承擔風雨,為人們帶來生命的希望。

【篇三:山水的盡頭】

隨便翻開一頁歷史,都能感到那來自山間的浩蕩之風,聽到或婉轉或激越的水聲。一個默然佇立,一個蜿蜒流淌,山與水,組合成一幅絕妙的圖畫,懸掛於人們的心頭,再也難以揮去。

依山傍水,結廬而居,多少文人隱士詩意地棲居於山水間。那一篇篇詩文怕是他們寫給山水和自己的吧!山之魂,水之韻,也只有他們才能體會得深。

山與水,就這樣走進了一位位清高孤傲的文人隱士心中,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力量,折服了諸多才子,使他們甘願用生命為山水而歌。

我循著那一篇篇詩文去探尋山水的盡頭,看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南山下的菊花開得正盛,它們在迎接從官場走來的陶淵明,區區五斗米怎能折服詩人高貴的心,於是,南山下多了採菊的身影。因為他,那菊花的幽香飄過千年,遙遠的歷史中多了南山的風姿。也正是這樣的菊與山,造就了陶淵明。

面對官場的黑暗,李白嘆一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轉身而去,走向了山水。淥水盪漾,煙波浩渺,和青崖間的白鹿一起遍訪名山大川,徜徉於山水之間。山與水,融進了他的生命。

幽靜的竹林中,王維伴琴而坐。明月映照著他內心的孤獨,一腔心事付瑤琴,唯有山水聽。然而,有這山水便也足夠了。山風吹散他的寂寞,流水喚醒他內心深處那個靜謐的夢。

他們從黑暗和迷霧中走來,走向山水。讓山風吹散頭頂的陰雲,讓流水洗去心中的汙濁。山光水色固然醉人,但我想歷來文人隱士所關注的,該是那美景背後、山水的盡頭一個真正自由的精神世界。

他們的人格與官場不符,那裡有太多狡詐和爭鬥,於是,他們轉而走向山水,在山水之間構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園。在這裡,無需阿諛奉承,沒有勾心鬥角,這裡有的是山的靜默與水的靈動。

從此,文人隱士的生命再也無法與山水分開。

【篇四:山水乡村文化】

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曾寄情於祖國的壯麗河山,而我,獨愛鄉村的山水、山村的文化。

在我的家鄉,沒有高聳入雲的山峰,但這裡的山卻永遠忠厚地佇立著;在這裡,沒有波濤洶湧的大江大河,但這裡卻永遠流淌著清澈的小溪,流淌著清澈的童年。

鄉村的山不高,無需費力攀登,但你可以從山腳奮力衝向山頂,體味一次飛奔的感覺。站在山頂之上,你依然可以眺望遠方,眺望遠方片片綠蔭掩映下的屋舍,眺望遠方藍色的天空和無盡的渺茫。

村裡的少年經常來到山上,村裡的老人和兒童也來此閒遊。人們登上山,望見了藍天白雲,領略了無限風光,感到了無比的恬靜,之後,他們就欣然歸去。但山的奉獻卻點燃了少年的激情,喚起黃髮垂髫者的活力,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感受到那隻屬於鄉村的質樸風情。

山佇立在鄉村的一方,水卻流淌在鄉村的胸膛;山讓村風質樸,水讓心靈澄澈。

村旁流淌的河水,是孩子們天然的遊樂場。孩子是水上的鴨子,時而在水中翻騰,時而在水面擊掌,時而長吸一口氣,鑽進水中,追趕水世界裡的精靈。水永遠是那麼清澈,保護著孩子們純潔的心靈不受沾染,天藍色的水最終哺育出清澈的童年。離不開水的孩子長大了,依舊需要流水的哺養,冥冥中似乎人的心靈已與那般的流水渾然一體,不可分離。

在寧靜的田野中,在山水的環繞中,農民們不停地播種著,收穫著。有了青山,有了綠水,人們心中便有了動力,對未來就有了希望,世世代代的生命也就在時光的流動中輪迴著。

一束陽光不經意地照在一滴墜落的汗水上,卻在頃刻間散射出萬道光芒;一道道光照在山上每一株招搖的小草上,照在每一顆晃動的水珠上,照出了太陽的笑臉,照出了一幅和諧美妙的鄉村畫卷。

喜看校園新變化作文 篇20

國一作文 ,5025字

【篇一:喜看校園新變化作文】

在3月8日這個振奮人心的日子裡,我們的新校長就任了。他中等個子,強壯的身體,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個平易近人的人,他那張和藹可親的臉總是能讓人感覺到他的和善,同時也感覺到他的能幹,實際操作中他確實是這樣的。自從他來到以後,我們的學校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而變化的幅度卻是令人難以想象的。

以前,在我們的校園裡出現了個別同學有不良的行為,有的男同學抽菸;有的女同學還穿著奇裝異服,梳著異樣的髮型;有的同學珠光寶氣打架;有的同學上課頂撞老師;有的同學不愛護環境;有的同學不珍惜糧食……。所有的這些不文明行為,嚴重玷汙了校園,敗壞了學校的形象。以上種種不協調的壞現象在新校長就任以後就逐漸隱退了。你看看我們現在的學校—晨檢的時候書聲朗朗、午檢的時候歌聲悅耳。上課鈴響後,同學們都穿著整齊的校服迅速進入教室,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專心致志地在聽老師講課,都不再東張西望,不再嘻皮笑臉。上廣播操的十分鐘好像是一曲一氣呵成、百轉千回的交響曲,同學們在優美的旋律伴奏下,跳著優美的體操。望著他們矯健的身姿,我看到了祖國的未來。

週一,我們身著整潔的校服,排著整齊的隊伍,齊集在旗臺下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隨著五星紅旗的升起,我們高唱著國歌,這歌聲一次次激勵著我們不斷向前,不斷努力……。

隨著校園的規範化,學校的各種活動多了,舉行了演講比賽、歌詠比賽、廣播體操比賽等等。這些比賽充滿了競爭,同時也提高了我們學習的興趣。校園活躍起來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新學校正逐漸形成。

學校的變化我不需要一一說明,但是我深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學校會更加美麗,成為人們心中最美好、最嚮往的學校,讓我們為校園的未來共同奮鬥吧!

喜看校園新變化,翹首迎接六月中考再創輝煌。感謝新校長給我們學校帶來的變化。從現在起,我們一定要愛護我們學校的一草一木,珍惜每一粒糧食,節約每一度電……。保護我們的校園,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我們還要好好學習,把我們的學校打扮得更加美麗。

【篇二:喜看校園新變化作文】

走進我們的學校,喜看我們學校的新變化。“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學校的變化就如春天的風一樣吹進了老師們與同學們的心裡。

這學期,我們學校來了一位新的校長,在新校長的帶領下,同學們每天穿上嶄新的校服,戴上胸卡,在課間做操,開展各種活動,每星期一早晨舉行莊嚴的升國旗儀式,雄壯的國歌聲、優美的校歌聲在空中久久迴盪。一進校門,鳥兒喳喳,歌聲悠悠,讀書聲聲……一首午曲就在學校的變化中開始了演奏。學校的環境也綠化了,學校還以建立正確人際關係為引導,以“學生一日常規”為規範,以“學生行為十不準”為約束,強化學生的管理,規範校園秩序。啊!學校的變化使校園煥然一新,讓學校充滿生機,帶給學生們歡樂和希望,催促我們奮發向上、努力學習。

眼看我們的學校新教學校舍就要完工了,更是為學校的改變增添了雄偉的一幕。我相信,只要學校完工了,我們校園肯定會綠樹成蔭,百花齊放,同學們走到小路上,風暖暖地吹著。真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到時候,歡迎你們來參觀。為家長爭

學校是知識的學園、舒心的家園、成長的樂園,學校改變,同學們也應改變。應更加刻苦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為自己爭光、為老師爭光、為學校爭光。讓我們共同努力,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學校的更大變化。

【篇三:喜看校園新變化作文】

小草探出了好奇的腦袋,柳芽露出了綠色的臉龐,小燕子停留在播明中學樓頂。他們都是來看我校新變化的。政府將2300萬元的巨資投入我校的校安工程建設,這使學校容貌發生巨大的改觀。

瞧!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堅固的教學樓,美觀的餐廳和宿舍大樓,學生餐廳整潔而又美觀,宿舍樓聳立在餐廳旁。新教學樓帶給我們舒適的學習環境,散發出濃厚的學習芳香。學生宿舍是我們在學校的另一個家,是我們放鬆的天地。讓我們進入甜美的夢鄉,在夢中尋找成功之徑,開啟成功之門。學生餐廳是我們學習之後補充能量的地方,讓我們茁壯成長。

德、智、體、美、科學、藝術在我校也紮根發芽了。學校以前只重視學生的書本內容,現在引進這了一些新的器材裝置,衽一些娛樂活動,讓學生邊學邊得到身心的放鬆,勞逸結合更有利我們成長。

新校長來了後,學校也有了許多新變化,學生的壞毛病也改了許多,比如說:宿舍的懶、髒、亂也有了很大的改觀。他制定了新校規、新制度。他語重心長地教育我們:“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學生是什麼?學生是以學習為主的人,學生來學校是為了涵養首先品質的,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在求知道路上要不怕摔倒,頑強拼搏。”

同學都整齊地穿著校服出現在教室裡上課時,一股學習的洪流頓時奔流出來。在早自習上,所有的同學都在背書,你追我趕,都不甘落後。晚自習上同學們都埋頭苦幹,為的都是能夠有個好的未來。在播明中學,每個同學都珍惜時間,珍惜自己的大好時光。

總而言之,新領導的到來,帶給我們的是“新”,新體驗、新生活、新希望。

讓我們站在新起點,一與新學校一起努力,一起奮鬥,為母校的將來爭出一片天。

【篇四:喜看校園新變化作文】

當我被選上文娛委員時,我一下子跳起來,一蹦三尺高,太高興了,既然同學們這麼信任我,我就要當好這個文娛委員。

上學期,我們學校沒有操場,也不做課間操,那時,我很失落,心裡覺得自己這個文娛委員做得太沒勁了,我這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嗎?時間長了我都不把自己當成班幹部了,同學們更不用提了,我說話時他們都不把我當一回事。

這學期,班主任劉老師告訴我學校換來了新校長,每天要開始做廣播體操,還晨讀、午唱,把學生的服裝都統一了,全都穿著校服,飯菜也在一步步改善。啊,我的責任來了,我終於找回了自信,我的文娛委員沒有白當,我要為班級做貢獻。

剛開始上課間操,我們初一全都不會做操,初二、初三同學也忘記了,就這樣,持續了一個星期,第二個星期一(2)班學會了一點,過了幾天,一(4)班也學會了,只剩下我班和一(3)班了。我想,每天站著也太丟人了,不僅自己丟人,而且還為班級抹黑。所以,我每天一有時間就拿出廣播操照著練習。上體育課時,再讓張老師糾正做得不標準的動作。自己學操的同時,還鼓動和我關係好的同學也一起學,這樣,我們班慢慢地也跟著音樂做操了,我的心情也甭提多高興了。但是,班裡還有那些懶同學,還是學操不積極,於是我就用自己的“權力”,讓他們學,起初他們自己也不情願,可耐不過我的堅持,他們也漸漸地認真學起來。劉老師也多次表揚我,體育張老師也誇我這個文娛委員認真負責。現在,我感覺到自己這個文娛委員當得真威風,我真地感覺到學校每天都有變化。

我們學校的變化,還有許多,你可能感覺不深,可我們時時刻刻卻感到學校的變化。學校的變化,真讓我高興!

【篇五:喜看校園新變化作文】

所有的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的。比如說:今年有許多學校在進行大規模的危房改造。最近,我們學校也開始了變化。因為新的學校就快完工了。想到這裡,心裡覺得非常的高興。

自從新的校長來了以後,學校就變得生機勃勃了,現在學校開設了許多以前從未聽過的課程和活動。“海納百川,厚德博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以法治教,以德治校”是學校辦學的宗旨。我相信裝修後的學校一定會給我們煥然一新的感覺。現在雖然還在舊的學校裡上課,但以前許多壞毛病,已經在一步一步地改正了。現在的衛生也大有改進,在班裡積極推舉衛生委員,每天保持好的衛生。在每個星期三都進行衛生大掃除。隨著學校的條件一步步地改進,我們都應該積極努力地學習。

學校面貌新,表現在整齊而富有生機的校容。

學校氣勢強,巨集偉的教學樓把學校的未來寫在臉上。

如今,我們學校變得更美了。學校舊貌換新顏,我們的學習條件越來越優越,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習呢?為了學校的未來,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一起努力。

【篇六:喜看校園新變化作文】

新春新氣象,我校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學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學樓、餐廳、宿舍樓拔地而起,它們穿著水泥衣服,顯得格外堅固、美觀。

我們的教學樓寬敞、明亮,它可以容納三千學生上課,每個教室都配備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裝置。餐廳也即將竣工,它聳立在操場邊,裡面乾淨整潔,我們在裡面用餐感到非常愉快。我們的宿舍樓共有六層,每層都有各自的特色,讓我們可以很好的在裡面休息。

教學樓的前邊陳列著一排翠綠的松樹,樹下是青青的小草,一陣清風拂過,地上的小草快樂地做起了體操,可愛極了!

來到大大的塑膠操場,你會發現跑道是紅色的,四周鑲著綠色玲瓏的小邊。在那雄偉壯觀的塑膠操場上,有著可以容納上千人的看臺,紅綠相間的塑膠跑道和柔軟的草坪。初二的哥哥姐姐在跑步,其他同學在旁邊嬉戲,好一幅快樂的畫面。國旗在一旁升起,看著那鮮豔的五星紅旗,我彷彿看見了為我們創造幸福生活的先烈們!風姑娘匆匆地走來,樹兒唱起了沙沙的歌,輕風慢慢拂過,各種花草舞動輕盈的身姿,美工極了!

播明中學的老師們嚴謹治學,改進了許多教學方法,新的教學理念在師生中紮根生長。老師把我們培養成既全面發展,又具有個性特長;既富有創新能力,又具有高深人文素養;既能團結協作,又能相互競爭拼搏的新型複合型人才。

自從新領導上任後,同學們都有很大的變化。如以前同學們懶、散、上早自習睡覺,現在也有了好轉,早晨起來,可以聽到朗朗的讀書聲。

“海納百川,百德博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以法制校,以德治校”是學校辦學的宗旨,“雙主體和諧發展”是學校的教育措施。“教”的主體—致力於教師專業化和現代工業化的隊伍建設,“學”的主體—致力於學生陽光健康成長。

這裡是知識的海洋、舒心的家園、成長的樂園。播明中學將永遠是學子播種希望的希望,收穫明天的沃土。

【篇七:喜看校園新變化作文】

學校是什麼?有人說,學校是一所大花園,容納著辛勤的園丁和千萬株花朵;有人說,學校是教堂,人人都得在這裡接受心靈的洗禮;有人說,學校是戰場,只有在戰場上拼搏,才會嚐到勝利的果實。說法眾多,讓我迷惘。

有人說,以前的校園生活枯燥無味;有人說,以前的校園生活實在緊張;也有人說,校園生活讓人害怕……人們都說新校園生活歡樂和諧。

我們的校園是一個既美麗又正在進一步創新的校園。雖然它不是富麗堂皇的皇宮殿堂,也不是世外桃源,但我依然覺得這是一個出眾的校園。因為這裡一片生機勃勃。

記得剛進入學校,失落的心情難以形容。那時學校給我的感覺是失望和沒落,覺得我的人生不要葬送在這裡。而今,我在度過了一年多後,我才重新認識了我的學校,它更加美麗了;更加熟悉了;也更加親近了;彷彿置身於其中就有一種力量—一種懾人的力量。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鈴聲響了,課堂上傳來了朗朗的、伴著風吹的讀書聲,它們共同唱響了一曲動聽的歌謠。隨著下課鈴聲響起,校園裡也變得熱鬧起來,為原本寧靜的校園平添了幾分樂趣。在緊張的學習之後,盡情享受這快樂的十分鐘吧!

學校,是知識的殿堂;書本,是知識的源泉,在書的海洋中盡情地遨遊,感受中華好上下五千年的魅力,並樂此不彼。書能陶冶情操,並增加我們的知識,古人讀書可以廢寢忘食,孔子讀書不知老之將至;陶淵明讀書欣然忘食;白居易讀書口舌成瘡。可見讀書有何等魅力。毛主席說過“下動筆墨不成書”。當我們專心致志思考問題時,好似在和李白對話,又象是與孔子商討,確實是人生一大樂事!這一切都是學校發生變化後隨之而來的好風氣。

在學校不再看到遊手好閒的同學,三點一線的生活把我們變得越來越充實。

多少年教育滄桑鉅變,新校長的到來使學校舊貌換新顏。

學校的變化印證著祖國富強的足跡,有了強大的祖國才有了我校今天美麗、優雅的校園,我要在這美麗圳汲取知識的營養,為建設更加繁榮、富強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巨大的變化,充分體現在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角落、每一張笑臉、每個人的話語中。走進學校,你會為這個神聖的教育領域裡展現子網掩碼迷人風采而驚訝不已!

我們是白雲,學校是蔚藍的天空,蔚藍的天空是白雲的家;我們是蘑菇,學校是松林,青翠的松林是蘑菇的家;我們是小魚,學校是河水,清澈的河水是小魚的家;美麗的、溫暖的、和諧的校園是我們共同的家!

看啊!鮮豔的五星紅旗在操場上空迎風飄揚,這就是我們美麗的校園。上課時,它書聲朗朗,一到下課又充滿了歡聲笑語。我愛我的校園,一方教書育人的樂土!

學校是我家,維護靠大家!我相信在我們大家的努力下,我校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