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慢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從前慢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483字《從前慢》是木心老人寫的一首小詩,主要寫出了年少時美好的愛和從前“慢”的美好。
我讀到它是在一篇同名的改編童話的末尾。裡面的許多意象,都使我感受到從前的美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我伏想聯翩。
“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使我想象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寒冷的冬夜,一個人來到火車站,路上行人寥寥,只有幾盞昏黃的路燈照亮黑暗的街道。這生活中的場景被濃縮為這兩句話,頓時有了詩情畫意,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而後面一句“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又驅散了前一句中陰鬱蕭瑟的感覺,給人以溫暖和欣慰。這兩句以簡略的語言,描畫出了一副暖人心扉的畫面,令人回味。
其實我是很羨慕這樣的“慢”,這樣的“慢”給了人許多思考的時間。“從前車、馬、郵件都很慢”。現如今的因特網,雖使交流方便快捷,同時也使生活節奏快了許多,每個人都在忙碌,能靜下心來的時間也不多,以前聽說法國和義大利人都崇尚“慢”生活,這使我萌發了去法國或義大利的想法。我想象著一個人坐在咖啡館一角,手捧一杯溫暖的咖啡,坐在那裡度過一個下午……
讀了這《從前慢》,更激發了我的懷舊情結,我多麼嚮往那“車,馬,郵件都很慢”的生活啊!
《吹著小哨前進》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934字【篇一:《吹著小哨前進》讀後感】
我到書城買了一本老師推薦的書,叫做《吹著小哨前進》,作者是梅子涵,他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但是我從來沒有讀過他的書。這本書也算是一本名著了吧。
我看到封面時,已經知道這是一本講述美好童年的名著。但是,我總是琢磨不透書名的意思。梅子涵叔叔寫的小說與我看過的其他小說不一樣,他是用講故事的名義來給我們增加知識、教育我們。故事有好的,有壞的;有令人感動的,有令人恐懼的;有令人開懷大笑的,有令人驚歎不已的……
他的小說,像是在跟我們聊天,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在小說中寫道:“如果你沒了興趣,那麼你可以現在就停止閱讀,別浪費時間免得你讀完了罵我,我不喜歡被人罵。”
後來,我漸漸地瞭解到,這是一本作品綜合集,就是把梅子涵叔叔刊登過的、寫過的小說綜合到一起,結合成一本書。你絕對想不到,現在是大學教授的梅子涵叔叔,小時候有那麼多趣事。
“獻給童年你的和我的獻給愛溫暖和燦爛的獻給兒童文學浪漫和不朽的獻給祖國她會高高聳立的”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美好的童年,也該有一顆童心,正如楊紅櫻阿姨說的,有童心的人永遠不會老……
到現在,我結合著內容與我的理解,明白了“吹著小哨前進”的含義: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應該樂觀的面對、樂觀的解決,就像艾滋病小鬥士恩科西一樣。
這本書很好,值得大家去看。
【篇二:《吹著小哨前進》讀後感】
閱讀一本美好的書,就像一個水手獨自到茫茫的遠方去航海。書中的憂愁和悲傷,就是你的黑夜與風暴;書中的歡樂與希望,就是你的陽光和雲彩……
梅子涵叔叔的《吹著小哨前進》牽引著我航行在閱讀的海洋裡,帶我走進了童年的回憶裡,漫步於童年的小路上。
小主人在十三歲的時候每天都跟著媽媽跑,因為媽媽騎自行車很不穩,而小主人為了保護媽媽怕媽媽摔倒,這就是愛。我們小時候就有機會保護父母,這是很光榮的!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偵查……
《吹著小哨前進》點亮了孩子們窗前的路燈,於是孩子們窗前的小路亮了;勾起了大人們的回憶,於是大人們心中的兒時回憶重現了;移走了成長路上的阻礙,於是成長的大路上暢通無阻……
當我們遇上意外,遇上艱難,遇上一個很大很大的麻煩使我們措手不及,請記住:吹著小哨前進!靠自己的腿,你總能走到下一個車站,而且比別人先到達!
《勇氣是成功的前提》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546字時間飛逝而過,轉眼暑假即將結束。暑假的每一天都是那麼快樂而充實,上午大汗淋漓的運動,下午就是安靜地閱讀。在閱讀的幾十本書中,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它就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我,給我勇氣,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勇氣是成功的前提》。
這個故事寫了一個年輕人,他不顧公司的“禁令”,獨自去了禁地。這時,他發現了在禁地的一張佈滿灰塵的桌上,意外地看見一張紙條,上面清晰地寫著:把此牌交給總經理。當年輕人把紙條交到總經理手中時,期待已久的總經理一臉笑意地將年輕人提拔為總經理助理。
讀了這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後我懂得了一個人生哲理:其實,許多成功之門都是掩著的,只有勇敢地去叩開它,大膽地走進去,才能探出個究竟來。敢於破禁者,必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個故事使我想到以前我非常害怕游泳,一到游泳池就怕得大哭,誰勸都沒有用,非常膽小。直到前年,爸爸為我報名參加游泳培訓班,在教練的引導下,我漸漸適應了在水中活動,逐漸學會了蛙泳和自由泳,現在的我可以在游泳池裡盡情暢遊了。
是呀,只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叩響成功之門,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知道,在我成長的路上還會有更多的問題和困難等著我,但我相信“勇氣是成功的前提”,“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勇氣,有毅力,大膽地去體驗,一定會成功的!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666字像首詩,但又像霧,淡淡的,化不開,隱約地有一個輪廓,卻又隨著清脆的風鈴聲散去。
那個作者心底應該有悲傷吧,抑或是一潭寂靜的湖水,浮著往生前世。
他在訴說一個古老的故事,久遠得無法想象。那些美好的回憶,每每想起,都會在脣邊浮起一抹笑。
時間,生命該是這樣吧,不管多麼短暫,把美麗的刻在心底,難過悲傷隨風遠去,只因心靜了,不再執著於現世,只用心去感悟美好的,感悟生命中的快樂的,多美的境界啊!
今夕何夕,流光空明。
每每回憶自己活過的16年,總會有種說不出的苦澀。沒有抓住該抓住的。好多該珍惜的都錯過了。有種力透紙背的蒼白。現在亦是如此。我此刻在做什麼?為什麼要做?我活著有什麼意義?我的夢想是什麼?不禁愕然,我的夢想,太遠了,遠的我不敢去眺望,甚至我不敢去想我的明天。
該是什麼樣的呢?
忙碌的人們,他們實現了他們的夢想了嗎?他們活得快樂還是太累?有美好的回憶去回想嗎?
我常常會聽著溫暖的歌,聽不懂語言,只知道他在唱一個故事,唱我的心情,坐在陽臺上,呆望著月亮,還有星星,螢火蟲一閃一閃得飛過,追隨著它的弧線,直到消失,腦子裡只是一片空白。曾努力地去想美好的事,要快樂的生活,可是找不到,在黑暗裡,我下意識地去抓著,可是那一件件像細紗一樣穿過了指縫,透過我的生命。
是悲傷嗎?不是,只是覺得空白,諾大的宇宙只有我在飄著。周圍的一切都是空白,一片空白的悲哀。
遠遠地聽見,誰在唱古老的驪歌,穿越了幾千年,飄蕩在這片天空。
這位作者真幸福,他活得真快樂,他應該是真真正正的活過了吧。
也許我應該再大些,有了他的年紀,也能快樂地活著了吧。
鮭魚向前衝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382字《鮭魚向前衝》是一位觀察鮭魚30年的老人著的,在他眼中,鮭魚不僅有著堅韌不拔的信念還是人類最好的榜樣!
銀光鮭魚本身是一條無憂無慮的小魚,當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姐姐們為了繁衍後代不惜犧牲了自己的性命,就那一次,銀光鮭魚一夜之間就長大了,他終於明白自己的使命。
其實人也是這樣,人的一生可以有好多的夢想,有些夢想或許在別人眼裡很渺小,但是對自己而已是最初的夢想,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通過自身的努力,慢慢實現!《鮭魚向前衝》還給我了另外一個道理:鮭魚們來到世界後就遊向距離故鄉16000千米遠的大海遊行,幾年後再不遠萬里的回到故鄉產卵之後死去。他們經歷千辛萬苦回到故鄉,就是為了繁衍後代。鮭魚的這種生存模式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靈深處,我勵志將鮭魚樹立成我的榜樣,向他學習。
我願跟隨鮭魚一起越過千山萬水,我相信只要有一顆勇敢的心,堅定不移的向前衝,任何困難都會引刃而解。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595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我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深深地感到祖國的強大。作為中國人,我驕傲,我自豪!
這部紀錄片主要內容是:我國軍隊的強大和我們祖國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正確方向。我們的主席——習主席,特別重視軍事。因為他知道軍隊建設一旦落後就會捱打。
這部紀錄片真是振奮人心啊!我最喜歡的部份是:劉銳和他的戰友開飛機去巡邏時,路途顛簸非常明顯。強烈的雲降雨嘩啦啦地打在飛機玻璃上,前方的景象十分朦朧,這明可以請求反航,可他們“不放棄,一定要保衛國土”的信念支援著他們。他們完成了巡邏任務。他們把祖國放在第一位的精神讓我感動。他們就象著名的文天祥說的一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們真是偉大!
在生活中也有同樣的例子:霍去病,他屢立奇功,捨生取義。他把個人的享受擱在一邊,以國家大事為重。一次,戰役勝利後,漢武帝為了獎勵霍去病,給他建了一幢豪宅。霍去病看了後,謝絕了漢武帝的好意,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這名話激勵著霍去病堅持戰鬥!讓人深深感受到了把祖國的強大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性!還有很多隻為國家利益著想的人,他們不顧一切,保衛祖國。他們這種精神讓人感動。他們是崇高的。偉大的!我們應該尊敬他們,敬佩他們!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說的。這不表達的正是我們祖國人民軍隊的精神嗎?
桃花扇底看前朝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23751字【篇一:厚德能載物,無德難立身】
張潤玲
初讀《桃花扇底看前朝》鬧了一個笑話,還以為是作者許石林借孔尚任的《桃花扇》來評論歷史。後來,仔細讀後發現自己望文生義。
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一樣:“所謂歷史,或者說從前,如一把桃花扇……”。面對這把扇子,作者說彷彿聞到了“飄散在幽深的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作者將本書分為三大板塊——“朝臣待漏五更寒”、“功名寶貴皆春夢”、“白雲蒼狗一笑中”。許石林先生在本書中談吃、說戲、時評,無不語言辛辣,看似無所顧忌,但實質還是歸結到匡扶世道人心上。以古觀今,確實有重大的意義。
讀本書,我彷彿看到作者在笑罵,再認真品,其實他是在勸說。許先生在文中勸什麼?他沒有教條式的說教,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文章從頭到尾都是“古代帝王”、“古代官員”、“古代士大夫”、“古代賑災”、“古代的騙子”……古代的人和古代的制度,前朝看似腐朽,今朝似乎興盛,可我們明明在歷史的朽木中聞到了花朵的芬芳——這就是“美德”!作者漫遊在浩瀚煙塵的歷史人事中,向我們娓娓道出美德的重要。
如今,“德”在社會中被提起的次數很多。究竟什麼是“德”?“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善於行,德於心,厚德才能載物。
“善於行,德於心”即一個人的善良是從他的行為表現出來的,一個人的美好品德是從他的內心所表現出來的。作者在講到古代伶人時提到他們的集體性格:“身份卑賤,但心向尊貴”。其中,元代名伶連枝秀鐵骨錚錚地說:“娶倡為妻,誰肯與之尊嚴?與其嫁而導淫於人,寧自守以獨居而死耳”。清朝同治年間,伶人郝金官將家財全部捐獻出來做慈善賑災,事後有人舉薦他當官,他說,“我是個伶人,即使當官,也會被人看不起,就不要自取其辱了。假如可以,請准許我的子孫參加科舉,我就感激不盡了。”後來,他的子孫考中了進士,還當上了翰林。雖然兩位伶人出身貧賤,但是他們的故事受到了後人的讚賞。正是內心的尊貴,才有活著時候的尊嚴!才能受到別人的敬重!
我是一名人民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一直是我心中衡量師德的標尺。身正為範,要求教師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也就是所謂的“無聲教育”。教師工作的“示範性”與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得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要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修身立人,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對教師本身的要求,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無德難立身。
許石林先生借用《大學》:“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向我們講道:“前者會使用駕馭財富,用財富幫自己發德明功,立身立名;後者不仁,被財富駕馭和奴役,身居高位卻不惜毀滅名譽牟利貪財,以不仁而擁天下財富,遭人側目唾罵,實在是受刑罰。”
很多人認為“人善被人欺”,社會太現實了,所以做好人往往吃虧。職場中,做老師的對學生嚴苛一點,卻引來了家長的投訴;當醫生的累死累活救死扶傷,卻有永遠糾纏不斷的醫患關係;本分的小城管嚴格執法,卻被當街毆打……名利場上,精心準備的公開課得到了肯定,評優評先卻給了別人;熬夜完成的醫學論文,卻被人剽竊……很多人為了自保,為了名利,慢慢地與“德”背道而馳。
《論語》里仁第四篇第十四章,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意思是說:“不要擔憂沒有職位,該憂患的是自己憑什麼立在這個職位上。不要擔憂沒人知道自己,該去追求有什麼可以使人知道的。
孔子培養弟子,是希望他們能為政治國平天下,對於官職與名利利自然是不會排斥的,但強調要取之有道。學而優則仕,首先要做好自己,練好內功,有才有德,オ去致仕謀功。有沒有官位,有沒有名聲,關鍵在於自己有沒有相應的本事與之相匹配。自己有無本領去立足擔當,有無才德去讓人肯定認可,這個才是人要憂患的,要努力去追求的。職位和名利都是身外之物,過眼煙雲。這點孔老夫子是看得非常透徹的。所以他諄諄教導弟子們先要修好身,做好自己,一切要反求諸己。對於名利要看淡,泰然處之,順其自然不要去執著去求,也不是該憂患的。
幾千年前孟子也告訴我們:“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用不道德的手段獲得的名利是不會長久的。《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古人亦云:“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
古人誠不欺我!只有美德才能讓人尊敬!
【篇二:不忘初心,紮根農村教育】
盧國繁
當我拿到這本書,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棟古色古香的老式宅院,紅色大門緊閉著,但一枝盛開的桃花伸出院牆外。這一幅畫面讓人產生好奇,也吸引了我的閱讀興趣,宅院裡面是怎樣的世界呢?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許石林先生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歷史故事,讀起來不枯燥,並且每個故事都讓人深思,讓人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起到了“進德彰賢”的作用,就像鄒金燦先生說的:“他將進德彰賢這一用心,溶在平易近人的文字裡,如鹽入水,人受其味而不覺有東西進入腹中”。
本學期,在教學生朗讀《大學》時,有學生對“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一句話不理解,正好《桃花扇底看前朝》有這一章,我就順勢給他講了這個叫李威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叫李威的農民,有一年他家棉花大豐收,棉花賣給了三個湖南商人,得了三百多兩銀子,李威把棉花交給了商人,商人給了李威銀子,雙方兩訖了,但在商人將棉花裝船,準備啟程時,船上起火了,連船和棉花一起燒了個乾淨,李威聽到這事後,主動把銀子給回商人,他說,利益至上的標準,自古以來是給一般小人用的,如果我拿了這錢,我會一生內心不安的,請成全我吧。沒想到一下子把學生吸引到故事中去了,他們是被李威的做法感動吧,他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對這“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一章節,我也有自己的感觸,“功名富貴皆春夢”,作為教師,對名利要有一份淡泊之心、對職業的敬畏之心。
不忘初心,教師要擁有對名利的淡泊之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要看淡名利。看淡名利是教師的為師立德之本。教師是清貧的,山區教師更是這樣,我們有的只有家-辦公室-課室的三點一線的生活,外面的燈紅酒綠的生活,我們只有看的份了。因此,教師只有看淡名利,才能抵禦外界的紛擾,才能堅守平凡的崗位,才能甘之如飴地潛心工作。
隨著國家對山區教育的重視,山區教師的待遇也相應地提高了,各項教育政策都對農村教師有所側重。所以我們要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並不是要我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是對現有工作的充分珍惜、對教書育人過程的充分享受、對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掘。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教有所進、事有所成、業有所立。只有對名利的淡泊,我們才能真正去追求教師的幸福,實現人生的價值,才能不忘初心,紮根農村教育。
不忘初心,教師要擁有一顆敬畏之心,要敬畏職業崇高。教師是蠟燭,要有獻身的精神。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你成為教師,無論你的崗位在哪,是城市是農村,你都應該愛你工作。教師是文明的傳承者,一頭挑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一頭挑著學生和家庭的幸福。職業雖然清貧,但使命崇高;工作雖然平凡,但意義重大。如果沒有源自內心的熱愛和堅守,只簡單地把教師看成謀生的飯碗,職業倦怠就會如影隨形,敬畏之心也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說紮根農村教育了。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捧出一顆心,不帶半根去。”不論是教育選擇了你,還是你選擇了教育,都應該要做一位有有良知的教師,對得起你的學生,對得起家長,對得起社會。
讀“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一章節,我認為教師不但要對名利的淡泊,對教師職業的敬畏更要看到傳承的作用。李威就是以仁義教子弟,讓後代收益,他的家族出了個內閣首輔李賢,輔助了5個皇帝,使祖上三代都受到朝廷的封贈,光宗耀祖。這就傳承的力量,教師也是個傳承者,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你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輩子,所以教師要加強師德師風的學習,要成為學生的榜樣,成為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希望廣大教師認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教育和引導學生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意識到肩負的責任,牢固樹立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立志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這是當代國家領導人對我們老師提出的希望。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教師要有責任心和事業心,更要有淡泊名利之心,對職業的敬畏之心,抵禦外界花花世界的紛擾,堅守平凡的崗位,甘之如飴地潛心工作,幹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教師不僅要傳授道業解惑,更要教書育人,做表率,時刻不忘初衷,用自己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愛心奉獻於“三尺講臺”,不忘初心,紮根農村教育,繼續前進。
【篇三:只有美德才能讓人尊敬】
林瑞彪
有緣拜讀許石林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感觸良多。大作穿越千載,闡述了歷朝興亡更替的根本原因,其一就是“德”。正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許先生對前朝舊事中“德”之獨特見解,確實可作為當下一面美德的鏡子。
許先生認為,在歷朝興亡的諸多原因中,君臣之德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紂以天下而亡,湯以七十里而興,所繫在德,豈在地之大小!”而在中華幾千年的傳統“德”之中,義與利之衡平成為了一根主線。那麼,在面對利與義的選擇時,我們又該如何把握方寸呢?
“古人尚義”,我國曆朝歷代出現過許多的忠義之士。宋朝末年的文天祥,誓死衛國,兵敗被俘仍臨危不懼,從容不迫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壯句。正如他留下的自贊文“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也就做到了。讀聖賢的書,所學習的是什麼呢?自今以後,可算是問心無愧了。”尚義的人,寧願死也不能放棄義。
“今人尚利”,當今社會存在大量貪利之徒。十八大以來落馬的大老虎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等,都是見利忘義、禍國殃民之徒。他們利用手中之權力,拉幫結派,結黨謀私,中飽私囊。圖利者,有奶便是娘,而天下之利無不以屈從妥協而得之。他們就是在這社會的大染缸中慢慢地喪失了原則,逐漸成為社會的“蛀蟲”,乃至“碩鼠”,肆意地魚肉百姓。殊不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他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人民也可把他們給拉下來。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古人為了義可以放棄生命,以死殉道,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延續文明呢?讀聖賢書,做聖賢事。延續文明,宣揚仁義,這是讀書人之使命,更是人民教師之使命。國家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已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了得到金錢,不擇手段,甚至置道德、法律而不顧者也大有人在。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弘揚傳統美德,提高思想道德品質,促進社會文明,具有重大意義。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能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國家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有力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傳承中華文明是時代的需求。
李嵐清同志說過:“凡是現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從我們古代的資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來,不要包裝。”我們要以古代忠義之士為德之標本,在當今社會中找到德的楷模。大學畢業到山區支教的徐本禹說:“我願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但是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我願意毫無保留地反射給別人。”他是德的楷模。更有像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向群、鍾南山等,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他們也是德的楷模。君子之愛人也以德,我們要向這些有德之士看齊。
今天,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裕了,但富貴不能淫。古人倡導“厚德載物”,如今我們人民教師也要謹記:“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做個有品德的人,乃至捨生取義的人,這樣的美德才能讓人尊敬。
【篇四:朝代興替中的民族脊樑】
陳美嫦
在氤氳的細雨中,我沏一壺清茶,獨坐書房裡,慢慢品讀了許石林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我彷彿回到了前朝,看見政壇上飄搖的風風雨雨,有帝王大臣為國事奔勞身影,有古代道德風範的堅守者,還有民間的奇聞趣事。然而讓我感觸最深的卻是那一個個在不同朝代裡,能夠堅守正義,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固本培元的義士,他們或給王朝增添新能量,煥發騰旺的氣象;或力挽狂瀾,問心無愧拯救頹亡的朝代,冒死給皇帝直諫,他們可以稱為“朝代的脊樑”。
孟子說得好,“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個國家要想長盛不衰,國君必須“親賢臣,遠小人!”朝堂中有能堅持法度的大臣,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這些賢臣就是朝代的民族脊樑,他們在歷史不同時期的舞臺上,發揮中流砥柱、匡扶正氣的力量。
在《諫諍猶如擠粉刺》這篇章中,有一個觀點是:“凡進諫,皆出於忠心。”然而事實是“諂諛者親,諫諍者疏。”所以進諫是件危險的事兒,諫官也是個危險的職業。宋太宗時的寇準,宋真宗時宰相王旦、大臣孫?],在皇帝處事有過失時冒死諫言,是為忠誠,是朝代的福音。所幸他們也遇到了明君!《顧命大臣的命運》裡的諸葛亮、周公,他們心中不懷偷與私,光明正大輔佐的皇帝,造福了國家,保全了自己。《當官要隨時準備說:我不幹了!》中能夠危身奉上,萬死不辭,擔當公義,不惜自己受挫折遭倒黴的宋代魏濤、周敦頤,唐朝的徐有功等人,因為心中有個信念:“君子不器”,有了隨時“不幹了”的心胸,辦事就給力了。這些人能拋棄私利,一心為公,出於對國家的忠心,為朝政朝代的興盛起到脊樑的作用。
當讀到《黃道周:忠心佞口一孤臣》這一篇章時,黃道周這個明末的憨頭士子,他為挽救衰頹的明朝給崇禎皇帝諫言的故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黃道周為錢龍錫辯冤而被降三級;他用激切的言辭,想喚起崇禎皇帝整頓紀鋼,斥攘外患,卻惹怒皇上將其貶斥為民。四年後剛被啟用時,卻被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人陷害,不得不據理力辯。卻被崇禎帝指斥為“一生學問只辦得一佞口!”。而他敢直言皇上:“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結果他又被貶六級。黃道周明知當時的國運,已非幾個士人能夠圜轉變通,但他依然說“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義者不能決,賴聖人特起而後天下晏然。”儘管明朝已走到盡頭,迴天乏力。但是他依然不會變節。他在給自己尋一得其所之死。募眾數千人與清兵抗擊而被俘砍頭,完成了士大夫的氣節!他跟宋朝的岳飛一樣“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我們明白,歷史會給他的公正評價是:“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義心!”明末的不振,是因為君王不分忠佞,所以脊樑般的大臣是那麼稀缺,有也只是屈才而未能夠力挽狂瀾!我雖然替黃道周的遭遇不值,但是還是敬佩他的一身正氣!
前朝往事,浪花淘盡的英雄,不能僅付於笑談中!
新中國現在正處於一箇中興的時期,更加需要以史為鑑,需要在各行各業裡埋頭苦幹,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的脊樑,才能使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之林!在新中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真正明星,他們的存在,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的功績惠及後人,功在千秋!他們是:把餘生的全部激情,都留給了中國的環保事業的劉曉光;編寫了化學界的第一部中文教材,研製出了我國第一代的鎳氫電池,帶出第一支化學教學領域的“國家隊”,主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化學多媒體電子教科書《化學元素週期系》的申泮文;建造出新一代的射電“大望遠鏡”,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從英國歸來,他的回國,讓美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里,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讓中國進入“深地時代”的黃大年;還有大家熟悉的鄧稼先、袁隆平……這些新時代的民族脊樑,將新中國的經濟發展、科技發展、軍事發展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改變民族被欺凌的歷史,擺脫了忍辱吞聲的困境,有希望達到“戰勝於朝廷”的效果。
我們不忘歷史,把歷史長河裡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重新拾起展現其光華,以古鑑今,往後看,朝前走!我們希望各個時代的民族脊樑身上所煥發的正能量,能夠教育、號召我們國家新的年輕一代,修養向上,不丟棄正義之心,自律自強,留下美德善行!中華民族的國運必將欣欣向榮!
【篇五:悠悠我心·知悉古今】
李繼揚
拜讀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文,如沐春風。春風拂面,春雨潤物,於無聲處,卻令冰皮融化,小草破土,給人以力量,呈現的是希望。在物慾橫流,信仰缺失的當下,許先生用散發芳香的筆墨,在書中巧妙地勾畫出儒家的仁愛忠義,佛教的善惡因果,讓我等既能傳承歷史,發展創新,又得以文識人,領略先生的胸懷和智慧。
許石林先生有博愛之心。書中的人物,上至王公朝臣,下至黎民百姓,士農工商;搜盡三教九流。英明君主,敘其為政之失,昏庸帝王,擇其可圈之才;奸邪之徒,指出其缺德之失,高尚之士,弘揚其言行之美。一句話,因愛而生慧,石林先生的故事總能在讀完之餘,心靈一震,豁然明白,原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黎明百姓都有人性之美。又引人深思,讀古人,他人,今人,更應讀自身。桃花扇裡的芳香,應讓我輩清心,明目,長智。許石林先生在書中閒談似的述說中,又蘊藏了朋友般,智者似的無聲的教誨,一個心中裝有大愛的作者,才能揚人其長、其美,才將啟迪眾生為己任。即使千言萬語,精雕細琢,亦覺意猶未盡。這就是許先生的責任心。
許石林先生有賢者之心。書中無論前人今人,先生揚清激濁,勸人向善。石林先生的語言有諷喻,但對今人,對當世之勸誡,借用一句古語,是恨鐵難成鋼。石林先生書中有憂憤之情,那是一種從未敢忘憂國的擔當。文中所述的那要臉的和不要臉的人和事,古人為相的骨氣不如妓女的氣節,今人合夥做戲賺噱頭和名氣齷齪之事,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洪流中,是下流賤富。石林先生引中外名言,如魯迅先生的言詞一般,痛罵“人無廉恥,無法可治”。現如今的“帶路黨,網路大V,假文憑”,在書中都被石林先生借前人噁心了一萬遍,吾輩中的失禮義廉恥者,讀此書,也會額頭冒汗,半夜心驚。罵是一種愛,頌更是一種愛。量小非君子,書中的寬厚待人,悲憫他人的祖母,勸騎車撞倒自己的小夥子趕緊走的故事,彰顯凡人美德,今人肅然起敬。讓當今的“碰瓷黨”只好找洞為鼠了。嬉笑怒罵。皆因有愛,眼中難容濁流,用心勸導,弘揚大道。這或許是徐先生的為文之初心。
許石林先生還有一顆童心。許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書,既有大量前朝文言詩詞作憑證,也有諸多今下流行語、網路詞添詼諧。文化人能從古籍出處中感悟,慕古今聖賢之道。市井百姓能從幽默語句中體會,做誠信正直之人。白雲蒼狗一笑中,囊括古今社會常見弊端,令人不得不作冷峻嚴肅地思考,明白古往今來,知悉後浪推前浪,歷史迴圈往復,又永遠前進,心懷希望者,必有未來。這大概是先生寫此作的本心吧!
在春日融融的日子,獨處一室,品讀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書,新著散發的墨香,室外飄入初春的花香,混在一起沁人心脾,神情恍惚之中,頓覺許石林先生的書名,亦道出了其君子之心:如菊花之逸,能在喧鬧中保持一份清醒,又如蓮花之潔,能在汙濁中保持一份獨立。更應感謝許石林先生,為讀者精心烹製的這道家常菜勝過心靈雞湯,讓讀者咀嚼出清淡素雅,回味悠長,歷久難忘。
【篇六:為政貴在能行】
李斐
品讀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我透過作者入理既精仍通嬉笑、談言微中不禁詼諧的文字,認識或重溫了前朝的人和事,相信曾經的美好和善良。
書中所記錄描繪的,都是作者喜歡的人和事。正如許石林先生所言,讀他們的事蹟、言語,美德氣息撲面而來,心嚮往之。每一位讀到此書的人,都有一番感悟。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侷促的生命空間裡,俯仰於天地大化之間,不正是讀書的根本意義之所在嗎?
面對古人比照當下,我們要常懷一顆希賢希聖之心。道理就擺在那裡,誰都知道,關鍵在於能夠實踐、能夠擔當、能夠堅持不懈。美德,自學養中流出,更在於躬行。
前幾天看新聞獲知,截至目前,我縣入選“中國好人”3人、“廣東好人”4人、“惠州好人”74人,好人之風盛行,文明新風在我縣的城鄉吹拂。道路更乾淨,城市更美麗,市民更文明,人的精神氣質也跟著上來了!我縣高質量獲評“全國文明縣城”,可謂是實至名歸。
縣領導班子年輕,有遠見、有拼勁,敢創新、敢擔當,知全縣人民的冷暖、需求。縣黨員幹部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好評。
而我更想說的是:“為政不在多言,貴在能行。”
古人有嘆:夫國有善政,而德澤不加於民者,政雖善,未嘗入民也。簡而言之:為政貴在能行。也就是說,任何好的方針、政策,如果不能貫徹下去,落實到行,是談不上治道的。
一個官員,一個職務,僅僅就是一個人的頭銜,一份工作。跟人民的幸福安康、社會的和諧穩定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麼。“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官者要把人民當做父母,做人民的公僕,依民情、順民心辦事,辦實事,求實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全縣人民的根本利益。
近幾年我縣領導幹部求富民強縣之真、務執政為民之實,結成了累累碩果:招商引資迅猛發展,市場經濟日益發達,公民素質不斷提高,百姓生活殷實富足……而且發展態勢看好,人民更加期盼美好生活。但畢竟還有少數群眾,仍時常受到憂的困惑、難的纏繞,他們有就業之憂,有看病之難。這些憂,這些難,由誰去幫助解決?當然是人民的公僕——廣大黨員幹部,廣大黨員幹部只有把排憂解難的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好,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裡,群眾才會真心實意地感謝自己的公僕,信任自己的政府。
為政者堅持執政為民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要以實實在在的行來取信於民,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實幹安邦,空談誤國。領導幹部必須時時處處堅持重實際,說實話,務實事,求實效。“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同志,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鬥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令人敬仰。
可是,你看,被網友稱為“六百帝”的廣東省委原常委、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因受賄1億1125萬餘元被判處無期徒刑。東窗事發之前,萬慶良曾就“房價飆升廣州市民幸福嗎”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年輕人要轉變觀念,從有住房變成有房住,租房也可以,“我工作了20多年,還沒買房,現在住的是市政府的宿舍,在珠江帝景130多平方米,每月交租600元。”一時之間,輿論譁然。萬慶良面對記者,標榜自己清廉。而背面,他則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索取、收受鉅額賄賂;嚴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多次出入私人會所。這樣的雙面人,令人噁心!
為政者要端正思想,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正如書中所說,“所謂父母官,就像民之父母那樣體恤子民”。這樣為政者的行才會辦實事有實效,才會興民利除民害。因公殉職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在擔任福建省政和縣縣委書記之初,該縣經濟發展長期處於福建省倒數第一,為了帶動山區群眾脫貧,他深入貧困村,開展駐村蹲點調研,把脈問診,分類推進精準扶貧。他帶頭撲下身子,捲起褲腿、跑田坎,穿長筒雨鞋走爛泥田……在廖俊波的帶動下,沒有工業基礎的政和縣打造起了省級經濟開發區。兩年時間,政和縣一躍從倒數第一翻身進入了全省十佳。政聲人去後,豐碑矗人間。
而不是為個人撈取政治資本,為自己升遷鋪路,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績,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這樣不可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只能被人民唾棄。如安徽原副省長王懷忠為了個人升官,搜刮民脂民膏為自己樹碑立傳,竟讓阜陽人民多背了20億元的債,老百姓罵他是“王壞種”。
如今我縣人民正在努力開創各項事業的新局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這一藍圖,困難很大,任務艱鉅,這就需要全縣各級領導幹部堅持求真務實,全面科學判斷形勢,牢牢抓住機遇,緊緊扭住發展第一要務,負重自強,以更新的觀念、更快的步伐、更好的政策、更實的作風,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狠抓落實、務實求效的強大合力,開創我縣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謹記:為政貴在能行,行則成。
歷史就是一把桃花扇,文須有益於天下,許先生將憂世之心化為崇古之文、笑罵之筆,其實是在勉勵今日的士君子,甚盼諸君莫辜負先生的深情。
【篇七:一書會古人·美德通古今】
賴麗珍
培根曾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桃花扇底看前朝》正是這樣一本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於一爐的書。
作者談吃說戲、品評人物故事,語言生動活潑,饒有趣味。在嬉笑怒罵中作者將一個個質樸的道理蘊藏在一個個小故事中。最能觸動我心靈的,是書中處處閃耀著的古人寬厚善良的人性之光。作者妙筆生花,像是從歷史的長河中拾起了一朵朵桃花,讓它們重新盛開。而花下,古人寬厚善良的美德,芳香四溢。
擁有一顆向善的心
小時候,我就經常問媽媽,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在我幼小的心靈裡,世界上彷彿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好人,一種是壞人。現在想來,好人,最起碼應該是個向善之人。善良之人,作者筆下比比皆是。如南朝顧琛的母親孔氏,她當家的時候拿出家裡所有的糧食救濟鬧災荒的百姓,“得活者甚眾”,救了很多人的命;明朝陝西以賣豆腐為生的溫某夫婦為救鄰居燃眉之急,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了四十多年的養老錢送給了鄰居。被貶的大詩人蘇東坡花光所有積蓄勉強湊夠房款買下一套房子,遇到被賣主趕出家門傷心哭訴的老婦人,又把房子還給了老婦人,錢也不要了……
善良的人“因其善而不淹沒於史冊”。當今社會,也有許許多多心善的人。年輕教師張麗莉,在橫禍飛來時,本有充足時間躲避,她卻毅然推開學生,保護了學生,自己卻被輾軋在車輪之下;杭州長運公交司機吳斌被橫空而來的異物擊穿腹部,他強忍劇痛,緊握方向盤,將車緩緩停好,用自己76秒的堅守和生命保證了全車乘客的安全;還有“雨傘姐”和“枕頭哥”……
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法國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善良。善良沒有朝代,不分國家。善良是人的本性,是人與動物,人性與獸性的根本區別,是人性光輝中最燦爛的一縷。有了善良的品性,你才會尊敬父母,孝敬長輩,友愛朋友,也才會憐惜弱者,匡扶正義。
做事將心比心
古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古代聖賢教我們做事應該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多替他人著想。
明朝南陽李威把棉花賣給三個商人,得了三百多兩銀子。不料頭一天晚上,船起火,全部棉花被燒。商人損失慘重。這種情況下,換做是今天的我們,我們可能會非常慶幸棉花已賣。可李威卻把錢還給了商人,自己承擔損失。在巨大的利益損失面前,李威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別人。天順七年,江西人彭教進京趕考,僕人意外撿了一支金釧,為了歸還金釧,彭教不惜耽誤考試日期。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對古人來講有多重要,但是彭教擔心失落金釧的女子,沒法向父母交代,被誤會私通男子,弄出人命,所以冒著影響自己的功名前途的危險,返回歸還金釧。
偶然在網上看到的新聞:一群農民工帶著許多的行李在列車外面等,足足等了兩個小時才上車,問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擔心自己的行李太多影響到趕時間上班的年輕人。這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奶奶教我的,拿剪刀給別人的時候,要刀柄對著別人,刀尖對著自己……
他們不一定要這樣做,但他們卻選擇這樣做。一個將心比心的人,懂得推己及人,顧及他人的感受,替他人著想,讓人溫暖。將心比心,那是發自內心的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多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多顧及別人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肯定會和諧很多。
常懷寬容之心
要成為一個寬厚善良的人,還得常懷一顆寬容之心。石林先生說:“量小非君子。”“前代人有雅量者,不勝列舉。”
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接到老家來信,張家與鄰居吳家因宅基地產生了糾紛和訴訟,為界牆位置爭執起來。張英寫詩帶回去:“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遂讓出三尺,鄰居見狀,也讓出三尺。這就讓出了“六尺巷”的故事。宋朝宰相王旦真的是“宰相肚子能撐船”。寇準有才,但經常在背後說王旦的壞話,甚至經常向皇帝告王旦的狀,打小報告。王旦卻以德報怨,不但從不說寇準的壞話,還一再向皇帝舉薦寇準。
張英心胸寬廣,不與人爭,輕鬆地解決了一場民事糾紛;王旦不計前嫌,氣量非常人所能比,為皇帝選用人才,造福萬民。不管是小善還是大善,我們首先得有一顆寬容的心。
當下的世界,物慾橫流。我們只想著“得到什麼”,而不願“失去什麼”。為了得到更多的東西,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我們變得心胸狹窄,甚至容不下他人。這讓我想到了詩人紀伯倫曾經的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理解和包容,是我們常常不經意間丟失,內心深處卻又極其渴望從別人身上得到的東西。海納百川,厚德載物,寬容的人才不會事事想到自己,才會更多地考慮別人,才有可能有善良之舉。
擁有一顆向善之心,做事能將心比心,常懷一顆寬容之心,你也是一個寬厚善良的人。孟子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今天我們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上,我們都應該儘可能地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在寬厚善良的道路上走出一小步,而這一小步,對於另一個人卻可能是生命的一大步。
真理永遠都是最樸素的,甚至有時候平凡得我們都察覺不到。《桃花扇底看前朝》讓我遇見了許許多多品德高尚的古人。他們寬厚善良的美德薰陶著我,讓我沉醉。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寬厚善良的人都比比皆是。美德是經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的,它永遠不會過時,永遠不會褪色。歷史的車輪會一直前進,今天會成為昨天,我們也會成為古人,但願我們手持寬厚善良這朵美德之花,堅定地走下去。
一書會古人,美德通古今!
【篇八:浩然正氣貫長虹】
曾雄
近來有幸閱讀了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書,彷彿打開了塵封歷史的大門,在桃花繽紛中看到了刀光劍影、鼓角爭鳴,聞到了飄散在幽深的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然而在縷縷幽香中,每個人都有所感悟,有所選擇,也許是先生有意的“進德彰賢”,讓我感受最多的是先賢聖哲們的高風亮德,從“忠心佞口一孤臣”的黃道周身上感受到了貫穿歷史長河、人間滄桑的浩然正氣!
黃道周是明朝天啟、崇禎年間的千古戇頭,在明朝風雨飄搖的末世中不顧利害得失,秉理力爭,演繹了“文死諫”的古代士大夫的精神氣節。最感動後人的是他慷慨赴義,在臨刑前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他那聲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喊出了千古浩然正氣!
這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是中國歷史上士大夫的精神氣節,更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盡劫難滄桑而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的《正氣歌》最能體現種這浩然正氣:“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
這首詩連用十二個典故,講的都是歷史上正氣凜然、慷慨赴義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天動地,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浩然正氣存乎天地之間,貫日月,立天地,為三綱之命,道義之根,具有氣壯山河的力量,充分表達了作者“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其實,翻開中國古代歷史,從來不乏鐵骨錚錚之人。如“上下求索,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的岳飛,“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不畏強權,剛直不阿”的海瑞,“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戚繼光,“驅逐荷虜,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等等,真可謂數不勝數。正是這種精神氣節形成的浩然正氣,引導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使中華民族經歷五千年風風雨雨,經歷無數的艱險劫難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中華民族這種浩然正氣植根於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是起於先秦,興於漢代,定型於宋代的“士大夫精神”的充分表現。中國的“士大夫”起點往往是普通的平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讀書和道德修養,最終靠知識改變命運,進入“士大夫”群體。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高雅的情趣,崇高的品德,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傳承儒家文化與人文信念的核心人群,以其獨特的價值觀和自覺的實踐精神,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曾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後來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孟子還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兩千多年來,“士大夫精神”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不變的精神核心,那就是“道”,就是“士志於道”。士大夫們致力於維護“道統”,他們堅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敢於承擔社會責任,以維護“道統”為榮,因而能夠義無反顧地跟皇帝“死諫”,得到天下士人、甚至整個國家的崇拜。而黃道周正是這樣的一個士大夫。
然而,到了清代,歷代滿清皇帝為了壓制漢人,維護統治,大興文字獄,大肆摧殘文化,殘殺侮辱士人,專制殘暴和扭曲都達到頂峰。乾隆時,文字獄發生了160多起,少則牽涉百人,多則牽涉萬人,捕風捉影,望文生義,甚至連瘋子說了瘋話也被定為叛逆而處死,荒唐至極。王錫侯,用了十七年時間,編成一部新穎的字典《字貫》,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廟諱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錫侯處斬,子孫六人處死,全家二十一人連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為奴;徐駿遺著《一柱樓詩》中有“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的句子,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嘲諷滿清沒文化,下旨把徐駿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乾隆朝修訂《四庫全書》,命各省查繳“詆譭本朝”之書,盡行銷燬,後來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超過十五萬部,焚燬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歷史學家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可見滿清對士人及中華文化科技的摧殘。這時的骨氣和思想,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國士大夫敢於死諫的精神氣節也被摧毀殆盡,滿朝上下,人人自稱奴才,卑躬屈膝,哪來的人格和氣節?到鴉片戰爭時,舉國上下,盡是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疊加起來的德性,在東西方列強的踐踏和蹂躪下,國人的自卑和媚外也就產生了,因此有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那一百多年的黑暗、悲慘、恥辱的歷史。
但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是個偉大的民族,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無數的愛國志士,為了拯救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慷慨激昂,英勇獻身。方誌敏、楊靖宇、趙一曼、董存瑞、黃繼光等等英烈,驚天地、泣鬼神,神州大地上又迴盪著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今天,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富強了,人民過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但是,包括精英階層,很多人開始追求物質的享受,開始崇洋媚外,甚至貪汙腐化,喪失信仰,處於精神坍塌的狀態!為此,我們要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毛澤東、周恩來、雷鋒、華羅庚、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等這些當代偉人身上,都有著不同於古代士大夫的凜然正氣,那就是忠心報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浩然正氣!黨中央高舉反腐倡廉的大旗,領導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有了這樣的浩然正氣,我們偉大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篇九:桃花扇底見今朝】
林勳玲
許久不曾讀史書,讀了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感慨良多。初看書名時,好奇這是一把怎樣的桃花扇,讀了之後,對先生所言感同身受---透過這把用前人斑斑血跡染紅的桃花扇,我彷彿也聞到了飄散在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
全書分為“朝臣待漏五更時”、“功名富貴皆春夢”和“白雲蒼狗一笑中”三部分,這些文字,有些採擷於古籍,或正史野史,或口口相傳的故事。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先生用了詼諧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描述了引人深思的前朝事。這些故事,有君臣的相處之道,有古代的禮儀風俗,也有仁人志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腔熱血。我最欣賞的,是許先生善於從歷史的長河中泅泳到今,再從現實回溯歷史,在前朝事裡看透今朝事,啟人幽思。從遠古的芳香中,我仔細嗅聞,那若有若無的香味,蔓延至今。
透過許先生的筆墨,我明白,在歷史長河裡,那些保守的美德,通過不斷地挖掘,也會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我一直以為,帝王的生活相對來說是比較奢華的。書中記載的宋仁宗遊園口渴難耐而忍住只為了不讓相關伺從受罰,半夜想吃羊肉而不忍開口只因不想擾人清夢而開殺戮先例;雍正皇帝要求後宮吃剩的飯菜、不要浪費,要打包給保安員、車隊司機、保潔員們;他們吃不下的,可以給寵物寶寶吃;寵物寶寶吃不了的,可以晒乾儲存,給動物園的小鳥去吃。堂堂一國之君,可以做到悲天憫人,凡事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想,這個國家難道不是有希望的國家嗎?許先生所言:所謂的尊貴,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有條件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有條件幹什麼也不幹什麼。“行己有恥”、“有恥且格”大抵如此吧。再回到現在,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排隊買包子,示民以儉,功莫大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歷史這面鏡子面前,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許先生還善於放大前人的美德,能鞭辟入裡地解讀這些故事背後蘊含的真善美。輕輕搖動這把桃花扇,我看到了赴京趕考的彭教為了返還金釧給女子,寧肯耽誤功名前程,這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美德;我看到了正要舉杯暢飲的范仲淹為貧病而死的讀書人黯然失色,捐錢安葬,這是悲天憫人的美德;我看到了楊翥為不影響鄰居孩子睡覺,賣掉心愛的毛驢,這是鄰里相處的忍讓之德;我看到了衣不解帶的黔婁為病重的父親毫不猶豫吃大便,這是孝義之德……或許有人會說,這些年代久遠的事情放到今天已經沒有什麼時代意義了,像黔婁吃大便,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愚孝啊。其實不然,許先生在書中說道:天下之德,有美德、盛德、至德、絕德。或許有些德行我們無法複製,難以逾越,但我們可以去認同,去信仰。讀這些故事我們可以收穫什麼呢?我想,大概就是前人身上的種種氣節可以啟發我們去行善吧。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除了先生詼諧的語言,打動人心的故事之外,就是先生講的每一個故事也都會加入他的想法和當今時事來對比,與其說是“看前朝”,不如說是“見今朝”,字裡行間,許先生都能巧妙地藉助古代的某些事件與現代的一些案例或者生活中的常事聯絡起來,啟發我們思考社會現狀。
比如在談到“古代打老虎”,“科考案和假文憑”、“古代飲酒之厄”“古代祕書”“古代城管”“古代騙子”“古代官員迷信風水”等,談古論今之間,為許多世事的丘壑和陡坡指明瞭道路。
再比照旅遊業空前發達的今天,世界那麼大,我們都想出去看看,外出旅遊成為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可我們是怎麼出遊的呢?熊孩子在上海博物館打碎藝術品,被抓時他們的父母只是在拍照;中國遊客在日本攀爬櫻花樹,事後被日本新聞媒體嘲笑;中國遊客在濟州島免稅店購物後,扔了滿地狼藉的包裝袋……這樣的報道不勝列舉。我們是否該反思,到底怎樣的出遊才是有價值的?許石林先生認為,旅行使人見世面,瞭解到世界的豐富多樣,眼界開闊,氣質自然有所變化。正如王安石所言:“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德,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孔子行遊,是在尋求實現自己的理想平臺;司馬遷巡遊,飽覽四方風物,成就史聖偉業;蘇轍泛遊,增廣了見聞,開闊了胸襟。古人出遊,皆在不同程度上舒展了志向、豐富了人生、甚至深入到骨子裡形成了生活的信念,即“遊必有方”。而當下心浮氣躁的氛圍裡,旅遊很多時候往往變成了朋友圈裡的譁眾取寵。這樣的比照,不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讀史使人明智,讀許石林先生的書,彷彿與智者交談甚歡,不忍釋卷。歷史從來不只在教科書裡,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歷史還常讀常新。正值陽春三月,院子裡的桃花開的正旺,殷紅的桃花瓣上,散發著特異的芬芳。
【篇十:優秀的人,自律是基本的修養】
廖文娟
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並非是天賦過人,而是付出了特別的努力。讓這一份努力堅持不斷的,就是自律。
什麼是自律?本書用了宋仁宗的幾個關於飲食故事來闡釋。
故事一:宋仁宗有天晚上肚子餓了,特別想吃燒羊肉,但他忍著到了天明。因宮裡每有任何要求,外面就當成永例、制度,供應不斷。“恐自此遂夜宰殺,則害物多矣。”
故事二:春日遊園,宋仁宗中途感到口渴了,但回頭看了幾次,沒看見隨行的燒水鐐子就沒出聲。怕一出聲,就會有人受處罰,所以“忍渴而歸”。
故事三:內務府買來一些新上市的肥美蛤蜊,千錢一枚,一盤二十八枚。仁宗深覺奢侈,下不了筷子。遂罷。
所謂自律,就是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簡而言之,就是有條件幹什麼,也不幹什麼,這就是自律。
歷史也證明,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在位期間,宋朝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優秀的人,自律是他的基本素養。
當下,“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跨欄”、“中國式併線”、“中國式堵車”、“中國式吐痰”等陋習,層出不窮,有人說,這是國人“從眾”的心理在作祟,但說到底,就是我們對規則意識淡薄,心懷僥倖,缺乏自律。
又有人說:人生在世,最容易控制的是自己,最難控制的也是自己,要做到自律實屬不易。
真的是如此嗎?李嘉誠再忙也會堅持每天看書;柳傳志永遠不會讓自己遲到。馮侖曾說,王石的成功來自於自律,他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能管住自己。一起去登山,在作息上很不規律,累的時候就早早睡覺,聊得高興就八九點才睡。王石不一樣,無論當時聊得多高興,說幾點進帳篷,到點就肯定進帳篷休息,因為他要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不然第二天體力不夠。
教師,這一份“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其光環的神聖,蓋過了無數優秀的職業,這是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尊重與維護。但光環的背後,緊緊地繫著許多隱形的要求——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要做一個自律的人。
做為一名教師,又該如何自律?
一、要有職業良心。教師的職業是一份講良心的職業。工作中,我嚴肅、認真地對待教學工作,遵守學校各項教學管理規定;按照教學要求,執行教學大綱,充分備課,認真講課;按時、認真、熱情答疑;及時按質按量批改作業和批閱試卷;對於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均不敷衍塞責,誤人子弟。我堅信,一個對工作兢兢業業、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教師,他的學生必定是努力進取的。
二、既要言傳,又身教。師者,生之範也。但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要做到,但凡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我相信,一個對學生充滿愛心、寬容、理解以及人文關懷的教師,他的學生必定能夠明辨是非,朝氣盎然。
作為教師,如果我們心中沒有自律的準繩,沒有意識去約束自己,那教師就會丟盡顏面,枉被世人讚頌與尊敬。唐代開元名相張九齡曾雲:“不能自律,何以正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康德說,自律的人生,才自由。
生活說,自律的人生,才優秀。
自律是一種信仰、一種自省、一種自警、一種素質,一種自愛、一種覺悟,它會讓你發覺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樂、淡定從容、內心強大,永遠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
【篇十一:明先賢之德,思今人之行】
徐麗珍
許石林先生博覽群書,對古籍深有研究,把憂世之心化作崇古之文、笑罵之筆,傾注深情於《桃花扇底看前朝》。此書有如將已消逝了的歷史事實的片斷,一段一段重播於讀者眼前,我們可細細品味一下那“飄散在幽深的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並反思現今社會的現狀和人心,“希望能從這殷紅的桃花瓣上,提取前人優良的文化基因,並使它復活,即希望這桃花能重新盛開,想象那初綻的桃花,於當下的清晨,散發出美德的氣息”,這是此書的意義所在,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閱讀、思考。
閱讀此書,我最大的感觸是:現代讀書人當重拾古代士人的氣節……
一、讀書人的使命是什麼?曾國藩曾說:“蓋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於《大學》。《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昔賣書不能體貼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毫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不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聖賢立言,必能明聖賢之理,行聖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為師為將為相,認為明德新民止至善乃分內事。
而許石林先生則說,讀書人的使命當是延續文明、宣揚正義、服務黎庶。在《桃花傘底看前朝》書中,有一文為《一輩子就為了得一個好死》,筆下的士人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尹谷、謝枋等忠士,寧死不降,如受辱而富貴,士君子不屑,他們以死殉道,因為那是他們的使命,要死,就圖一個正義忠誠的名。但若問現代人,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又或是為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將來找一份好的工作,給家人提供好的生活環境。此讀書人的使命乃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動機不純。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們往往會選擇個人利益。為商者,唯利是圖!想想現在的毒奶粉、毒大米、地溝油,被汙染的河流和空氣……不禁心寒!那些佔有社會資源的企業家,多數是被培養的讀書人,可是他們為了自身利益,棄社稷和民眾的健康不顧,造假和汙染環境。為官者,貪汙枉法!十年寒窗,一朝名就,心中的慾望膨脹,貪官雖歷來不斷,但現代官員,他們的“使命感”明顯淡薄了。許石林先生在《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一文中,給我們介紹了棉花商人李威,他的棉花已賣給了湖南商人,貨款已收,棉花已裝了船,但在運走的前一晚,船上起火,棉花和船一起燒乾淨了。當時湖南商人大哭不已,想要投河自盡。李威得知情況,把相當於現在三百萬的棉花貨款,毅然退還給商人。李威的義舉真的值得現代人稱頌!還有南朝宋人孔覬,掌握大權卻生活清貧。他的兩個弟弟經商很成功,給哥哥送來了幾船生活用品,他們跟哥哥說,為人要變通,不要死板迂腐,不過分貪汙就對得起祖宗,結果孔覬把那幾船生活用品連船通通燒掉,他厲聲責罵弟弟:“你們畢竟是讀書人,怎麼能忘記祖上家訓,把自己降為一個下流商賈?”
讀完許石林老師的《桃花傘底看前朝》,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讀書人的使命到底是什麼?”心中可否存有國家、人民?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仁”,現代讀書人,若心存“仁義”,或許我們的生活就可以多些真誠,我們的社會會更潔淨,我們的國家會更昌盛!
二、捨命進諫,不留情面,敢言真話,浩然正氣。許石林先生說,拯救傾倒朝代的有兩種意見:一是從根本上扶正,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固本培元以拯救匡扶之;一是裱糊粉飾,人君與臣民得過且過,大家都好過,手拉手一起陪著王朝悽美而文藝地死去。先生語言詼諧,在《黃道周:忠心佞口一孤臣》一文中,黃道周就是典型的選擇第一種意見的人。
“天下稱直諫者,必曰黃石齋。”袁崇煥案追究責任,原大學士錢龍錫亦牽連論死。事發,舉朝無敢出一言者。唯黃道周激於義憤,“中夜草疏,排闥叩閽”,為錢龍錫辯冤。疏中直指崇禎的過失:“今殺累輔,徒有損於國”。崇禎帝大怒,“以詆譭曲庇”,著令回奏。黃道周再疏辯解,表明自己“區區寸心”,“為國體、邊計、士氣、人心留此一段實話”。他此次抗疏“幾坐重典”,降三級呼叫。後又抗清死節。
反思現代官場、職場,多少人唯唯是諾、阿諛奉承?現代大學生比比皆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可謂是讀書人,但應有的文人精神卻蕩然無存了。不禁想起魯迅先生在《摩羅詩力說》中的話來:“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有作至誠之聲,致吾人於善美剛健者乎?有作溫煦之聲,援吾人出於荒寒者乎?”敢於直麵人生,敢於直面社會,敢於站在民眾立場不平則鳴的文人如今又安在哉?當上級領導有錯誤的決策或錯誤的行為時,我們現代人是選擇緘默還是像黃道周一樣,不留情面地進諫,拋諸生死於不顧?有多少人在飯桌酒桌上,不停地給領導斟酒、敬酒,說著好聽地話,像一條垂頭的狗?我們不禁要問:現在還有多少浩然正氣之士?恐怕退而求其次,只要是有點良心道德,不阿諛奉承或誨淫誨盜的文人也屈指可數了。
很喜歡許石林先生所說的“天下不能都是聰敏靈慧巧智之徒,若人人都諳熟圜轉,人人都是不粘鍋,那才不啻人間地獄——試想:倘若天下人皆以見風使舵為識時務、知變通者,則人無恆心,朝廷這艘大船,就只有哪裡有風就往哪裡使舵,非但不能揚帆航行,反而因總在隨著眾人各異的訴求隨意變換航向,直到觸礁沉沒。”是的,時代需要敢言真話的浩然正氣之士。
……
桃花散落一地,吾等今人一一拾取,那遺香古韻,滿溢優良的傳統文化之精華,循著古仁人的足跡,覓得先賢之德,吾等今人在桃花扇下,不斷反思,這是我們社會前進的重要一步!或許,桃花源就不遠了……
【篇十二:一股清流,濯今人之魂】
曾向寧
剛知道《桃花扇底看前朝》這本書,是在工作群裡。當時的第一感覺是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心中起了好奇之意。當即在京東買下這本書,坐等幾天,書到了,淺藍色的封面上,一堵極具古代特色的圍牆上面,幾株開得絢爛的桃花伸出牆外,這正應了那句古詩:“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我想,圍牆裡面就是幽深的歷史隧道中一個又一個璀璨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散發著靈魂香氣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古老的道德之花已經枯萎,許先生卻認為古老道德的香味沒有消散盡淨,它一直盤桓存留在前人留給我們的故紙舊籍中,也許幾株桃花正是許先生說的古老的道德之花,伸出牆外,只為告訴世人,歷史長河中,大有古仁人在。以古仁人為鏡,鞭策今人有序、有德地繼續前行。
歷史,對我而言,那是中學時代,教科書上的知識,齊楚秦燕趙魏韓,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知道的人物甚少,而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也都從電視劇中得知,思此,不免慚愧。電視劇的導演編劇們,大都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趣味而篡改歷史,世人對歷史,知之甚少。因此,《桃花扇底看前朝》這本書填補了許多我知識庫裡關於歷史這一塊的空白。看這本書時,瞭解了許多從前所不知道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打動了我,這些人物不禁讓我內心不斷湧起敬佩之意,原來,原來,在他們身上竟然還有這樣的故事,原來,原來,他們竟有如此讓人自愧不如的品德。
我,最想談談的人物是宋仁宗,他讓我對皇帝這個角色有了一個全新的瞭解。一個皇帝,晚上肚子餓了,特別想吃燒羊肉,居然忍到天明,只為不想因為自己的要求而讓這道燒羊肉變成永例、制度;“忍渴而歸”只因怕有人因此而受到懲罰;肥美蛤蜊,二十八枚,二十八千錢,不忍奢侈,下不了筷子,作罷。我對皇帝向來無好感,生平第一次對宋仁宗心生敬意。難得,一代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處在世界上最尊貴的位置上,但他並沒有窮奢極欲,並沒有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擁有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那就是自律。
世人犯錯,不管是犯了什麼錯,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沒有自律,無法管束住自己。宋仁宗這等自律,現今的官員們有幾個能做到?恐怕,千萬不要手上有點權力,一點點權力,都足以讓這些官員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公務員們公款吃喝時,是頗有那種“朱門酒肉臭”的架勢啊。
許先生在書裡面對“尊貴”,作了一番通俗易懂的解釋,尊貴是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有條件幹什麼也不幹什麼,這點我頗為認可。宋仁宗不想因為讓燒羊肉變成永例,於是忍著到天明,不說;宋仁宗不想
《復興中華,從我做起》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071字這幾天,我認真地讀了《復興中華,從我做起》這本書中的關於復興中華的故事,我的心裡有很多話要說,所以我就拿起筆寫下了我的感想。
我從第1課偉大的祖國中學到了“中華之光”朱光亞爺爺給中國留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告訴中國留學生們祖國在召喚他們。我從《愛國是一條光明的道路》中學到了蘇步青上初三時,楊老師第一堂課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楊老師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捷,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擔負起國家民族興旺的責任。我們偉大的祖國文化、歷史悠久,我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術。我還從燦爛古代科技中學到了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早、儲存最好的巨大拱石橋,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
羅素曾經說過,“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富忍耐力、言行得體、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的民族。中國人比英國人快樂。所以中國人民應該受到所有熱愛人類的人們的極高崇敬。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告訴了我:“什麼是魅力,什麼是藝術。”在這場盛會中,告訴全世界我們自豪於五千年來的燦爛文明,自豪於民族的偉大復興!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示了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
“飛人劉翔”取得了很多好成績,拿到了很多金牌,為國爭光。雖然在2008年因傷而退出比賽。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又取得了好成績。這種贏得起輸得起的心態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鋼琴家郎朗獲得了許多個第一。被譽為“世界的郎朗,華人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神州九號”上天,“蛟龍”號入海。他們為國爭光,是中國兒女的驕傲。
張敏:一位普普通通的副校長,但是他竟然不顧自己的身體,並且不去做手術,反而帶著呼吸機,熱情的教導學生們。阿拉木:他雖然是一位不起眼的賣羊肉串的人,但是他把賣羊肉串的錢捐給了許許多多學校,被評為“中國網事?感動2010”年網路人物。
張麗莉雖然是一位普通的女教師,但是她為了同學們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亡的危險留給自己!讓我們感受到她對學生的慈愛之情。吳斌,一位普通的司機,但是他卻把車廂當作自己的“家園”,把旅客的安危放第一位,讓我們感受到他以誠待客、以心交心的精神……
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我不禁想到:同學們,我們應該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平常生活中孝順父母,關愛親人,團結朋友。不要抱怨生活的艱辛,擦亮雙眼,去尋找生活的美好,從而堅定信念、熱愛生活,為復興中華而努力奮鬥!
愛情悲喜劇——《傲慢與偏見》之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842字每天飯後,我都會坐在書桌前,靜靜地看會兒文學名著。我喜歡這份寧靜、溫馨和從容,就是伴隨這份寧靜從容,在陽光的沐浴與洗禮下,我讀完了奧斯汀寫的《傲慢與偏見》這本書,開始覺得索然無味,直到讀完之後,才發現它真正的魅力,讓我久久沉浸在這既甜美又夾雜著苦澀的愛情故事之中。
《傲慢與偏見》全書共講述了四樁不同的婚姻故事,展現了奧斯汀的婚戀觀,讓我既感受到了婚姻的甜蜜幸福,又感受到了婚姻的冷酷無情。在奧斯汀眼裡,其中有兩樁婚姻是悲慘不幸的,一是伊麗莎白的婦友夏洛蒂和表兄柯林斯的婚姻,他們的婚姻完全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二是伊麗莎白和妹妹麗雅與威爾的婚姻,他們的婚姻是完全建立在了初次相識的美婦和美貌之上的。
夏絡蒂是一個聰明機靈又善良的姑娘,但卻接受了自高自大、愚蠢的柯林期的求婚,只因為家裡沒有多少財產而且柯林期又是財產的繼承人,在利益與財產的基礎上,產生了這樁用金錢“買賣”的婚姻。夏絡蒂固然可以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她是多麼聰明,但又多麼可悲又可憐啊,一個為財產而婚的女子就這樣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悲劇。
伊麗莎白的妹妹麗迪雅是另一種情況的婚姻,是一樁自作自受而又無奈的婚姻。在五姐妹中,她行為最為放蕩無知,每天只知道與軍官調情,她與軍官之間的感情只是年輕時的衝動,他們之間產生巨大的不可調解的矛盾。後經達西的慷慨解救,兩人才苟合結婚,她嫁給了一個偽君子,可想而知婚後生活如何拮据。
奧斯汀所推崇和是後兩樁婚姻,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吉英與彬格萊的婚姻。在奧斯汀的筆下沒有驚心動魄,激情四射的愛情故事,更多的是理智與道德。所以,奧斯汀的愛情觀是理智的。
在我看來,愛情是甜蜜美好的,以愛情和信任為基礎的婚姻為基礎的婚姻才能經受住婚後油鹽醬醋的平淡,才能經受住人情世故,蒼海桑田。真正的愛情不會因為形體的接近或遠離而改變,不會因為容顏變老而變淺,不會因為錯誤而斤斤計較,愛情是永恆是信任,真正的愛情是日久生情,並非是一見鍾情。或許以我現在的年齡不能夠看清複雜的愛情,也只是從名著中管中窺豹了。
創造自我成長的奇蹟——《從外星球來的孩子》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882字《從外星球來的孩子》—一隻聰明,堅強,善良又會笑的貓咪,為暑假裡的我又增加了更多的正能量,書中笑貓的兒子胖頭和一個患有孤獨症孩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感動了我、影響了我……
胖頭因為自己的無所事事和碌碌無為而感到懊喪不已,但是他的爸爸笑貓發現了他做事專注和認真的特點,在爸爸的支援和努力下,他進入寵物特技學校,被校長認為毫無音樂細胞的胖頭因為他的專注和認真竟然學會了彈鋼琴,後來他發現了一個行為獨特的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宝寶,胖頭認為寶寶是從外星球來的,因為他的專注和認真,他發現寶寶喜歡看到笑貓的微笑,胖頭為此又學會了笑。因為發自內心的笑,胖頭走進了寶寶的世界,並一天天影響和改變著寶寶,最終讓大人們發現寶寶是一個音樂天才和繪畫天才,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收穫了快樂、自信和成功。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了專注的力量。專注讓看起來笨笨的胖頭學會了彈鋼琴,專注讓胖頭走進了寶寶的世界,踏上了一段神奇而溫暖的成長之旅。想想我自己,從幼兒園開始學習圍棋、武術,一個階段後我沒有堅持下來,學習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結果都是半途而廢了。我感到很慚愧,如果我能有胖頭那樣的認真和專注,說不定我現在也會是一名圍棋或者武術的小高手了。但是世上沒有後悔藥,胖頭給了我力量,是我現在的榜樣,讓專注從我的字典裡現在出發,創造一個嶄新的自我。
從這本書中,我還發現了愛的偉大,愛所創造的奇蹟。發自內心的笑是愛的表現,關心別人也是愛的表露。愛讓胖頭逐漸瞭解了寶寶,影響了寶寶,讓人們發現了寶寶的天才。我想:只要心中有愛,善於發現,善於交流,奇蹟就會發生。想想愛我的爸爸媽媽,愛我的老師,還有我的同學們,我該怎樣用愛來報答他們呢?我想尊敬師長,孝敬父母,關心同學,幫助別人都是愛的正能量的表現。所以呼籲大家從內心發出愛的呼喊,讓愛灑向世界每一個角落。
我想: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隻小貓都能學會彈鋼琴,一個患有孤獨症的孩子能成為音樂天才,我怎麼就不能也創造一個奇蹟呢。讓奇蹟從現在出發---我要像胖頭一樣,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專注並存有愛心,相信我一定能創造自我成長的奇蹟。
找尋前進的方向盤——《像你這樣一個女孩》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1040字人在困境中潛力究竟有多大,看了《像你這樣一個女孩》你就會從中找尋到答案。這是一本帶有寫實意味的小說,作品描寫生活在上海的兩個女孩—鄧先子和駱茵茵,在艱苦的環境中不甘沉淪,奮力前行的故事。其中,鄧先子的經歷最讓我感動。
鄧先子性格開朗,和母親相依為命,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她,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只能靠母親微薄的收入支撐著。鄧先子說過一句話:“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和家庭。”其實鄧先子原有一個很完整的家,可只能留著當做回憶。媽媽從小就患有麻痺症,做完手術後變成了瘸子。有一天,爸爸和媽媽發生了口角,爸爸還打了媽媽,媽媽只能抱著鄧先子被趕了出來。幸好她媽媽廠裡分了間小房子。於是鄧先子開始了與她媽媽相依為命的生活。最讓人震撼的是因為媽媽要到很遠的地方上班,在無奈之下,她媽媽只能讓才三歲的鄧先子獨自在家。就是因為這樣,鄧先子被激怒了,就是因為這樣,使她努力地學習,努力找尋自己前進的方向。不管生活是多麼的艱難,在她的內心深處一直有個願望: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媽媽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每當她遇到各種困難、坎坷,這個願望一直激勵著她微笑地挺過去。後來,經過她的不懈努力,終於考上了清華大學,又順利考取美國南加州大學全額獎學金,碩士畢業後,又在那裡完成了博士學業,並留校任教。她把媽媽接到美國生活,她媽媽在去世時,也一直是笑呵呵的……
這個故事讓我傷心難過之餘,又對鄧先子充滿了深深地敬佩。像鄧先子這樣的女孩,靠自己的努力都能考上名牌重點學校。而我們從小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沒經歷過任何風吹雨打。可是我們還不滿足,整天吵著要這個要那個,學習上卻不肯吃苦,這怎麼能取得好成績呢?就拿我們班的一個同學來說,她整天忙著打扮,一隻手上掛三四串手鍊,衣服、鞋子每天都要與眾同不,頭上戴著銀光閃閃的頭花,上課還在忙著剪劉海……這樣的狀態,學習成績怎麼能提高呢?
讀了鄧先子的故事,我更加明白了我們學生並不需要打扮的花枝招展,一個人的修養和學識才是最華美的裝飾。但是,想要學習好,不能只是嘴上說說就可以的,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像班上有的同學一考完試就抱怨說:“唉,又考砸了,下次一定能考好。”以後卻還是我行我素,只知道吃喝玩樂,沒有實際行動,這怎麼能行呢?我們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要多聽、多看、多寫,才能取得好成績。
《像你這樣一個女孩》告訴我:成長千道坎萬道坡,堅強是最溫暖的陽光!我一定會笑著面對漫長人生中的喜怒哀樂,找尋自己前進的方向盤,勇敢地追逐自己美好的未來!
繼續前行,相信遠方——《向著明亮遠方》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32字“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看完龐婕蕾的《向著明亮遠方》,我的腦海中只留下了汪國真叔叔的這幾句詩歌。
書中的主人公沈楠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女孩,自從她進入了小學畢業班後,就覺得生活變了樣。她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愛好,去參加各種學科的輔導班和各式各樣的比賽。這一年的失敗、挫折和眼淚伴隨著沈楠的成長。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感覺她說出了我的心聲。在我上了五年級後,我許久都沒有綻放過笑容。只是因為上了五年級,爸爸媽媽要我去參加幾個輔導班。一放學,家都沒有回,匆忙吃點東西,便直接跑去輔導班上課,這邊輔導完後,又要去那邊的輔導班去補習,晚上差不多十點鐘才可以回家。中午基本上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有一段時間都只是吃麵包。晚上回到家後還要寫作業、做試卷,每天都要在差不多12點才能睡覺。雖然補習的強度大,但我的成績卻沒見怎麼提高過。
我曾經一度怨恨過我的父母,雖然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也知道他們的良苦用心,他們是希望我可以考到一間好的中學,可是他們有考慮過我的感受嗎?其實我不奢求什麼,我就希望我們一家人每一天都過得開開心心的,他們的笑容就是我學習的動力。但是看完這本書後,我深深地感受到通往成功的道路都是坎坷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到彩虹呢?為了成功的那一刻,我們走得好苦,好累。但為了那一刻,我們也必須努力前進。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日積月累辛勤的耕作,收穫又從哪兒來呢?
但是,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們能有足夠的耐心等我長大,因為我正在不斷努力,而且我知道堅持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是失敗。就像書中的最後一句話,那些以為走不出來的低谷和絕望,或許只是一時灰暗和陰霾。你還有萬水千山要走,你要做的就是繼續前行,相信遠方。
少年從不等風來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902字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當我翻開《少年從不等風來》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被深深迷住了,於是一口氣看完了全部。我合上書,閉上眼睛,回想著書中的內容……
《少年從不等風來》講述了許多勵志的小故事,這些故事裡的主人公差不多和我們同齡,有的甚至比我們更小。但是當我們在看電視玩遊戲時,他們卻早已取得傲人的成就。比如:十五歲便賺到500萬美元的美國少年塞繆爾斯佩裡;九歲便穿上西裝成大佬的科裡尼弗斯;十四歲的政治明星喬納森克羅恩。
我再次開啟書,看著書中那一個個主人公。這些孩子是怎樣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僅僅是他們天賦過人嗎?不是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天才是由1%的靈感和99%的汗水組成的。一個人即使再有天賦,若不努力,也不會取得多大的成績。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到彩虹?樹木需要經過寒冬的考驗,才會等到春天的鬱鬱蔥蔥;好鋼總要經過千錘百煉;蝴蝶蛻變之前需要經歷萬般掙扎。人生之路不可能風雨無阻,一路坦途,所以我們更應該努力拼搏。
現在許多孩子正處在叛逆期,不思進取,不好好學習,沉迷網路,不體諒父母。許多的孩子從不自己尋找機會,而是等待機會。也許有人會埋怨命運的不公,但他們為什麼不能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呢?命運不是等出來的,而是拼出來的。機會從來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
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裡如同父母的掌上明珠,被父母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甚至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與這本書裡的孩子相比,他們難道就不應該感到慚愧嗎?
常言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世界上沒有笨的人,只有不勤奮的人,一味的等待機會,而不是創造機會,最終後悔的會是自己。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21世紀的接班人,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應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把握當下,創造奇蹟,絕不被動等風來。正如鳥兒,只有經歷無數次跌落,無數次失敗,才能嚐到而翱翔於藍天的喜悅。飛翔,不是藉助風的力量,而是靠自己的力量。
我合上書,看向窗外,小草還是那麼綠,花兒還是那麼鮮豔,只是我的心已不再平靜。
加油吧,讓我們一起努力拼搏,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把握現在,創造奇蹟!
抗戰從這裡出發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733字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可是,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的獻血換來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回顧歷史吧!
1840年,英國的罪惡的鴉片走私收到中國政府的抵制,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00年5月,日、餓、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鎮壓義和團等反帝愛國運動。9月,清政府日、餓等國簽訂《辛丑條約》。從此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31年,日本侵略軍有預謀地製造了柳條湖事件,並以此藉口,進攻中國東北駐地北大營,炮轟瀋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最終,東北三省淪陷了。
1937年7月7日,中國守軍奮起抵抗,七七事變爆發,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了。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國共兩黨拋棄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華民族全面神聖抗戰從此以燎原之勢燃燒起來。
1945年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偉大勝利,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05年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而我們唯一贏得的就是70年前的那場勝利,那是近100年來中國第一次在一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利,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國可亡,而史不可滅”,因為修史“系吾民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15年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我瞭解這段可悲可泣的歷史,作為一名中國學生,無疑是責無旁貸,卻又是一件難以承載的任務。
同學們,讓我們銘記歷史,牢記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是戰士們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獻血換來的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將來振興中華!
抗戰從這裡出發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74字抗戰從這裡出發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1079字生活的美好可能會讓你感動一絲欣慰,可你曾想過,如今幸福生活的背後究竟會有多少代價?這,是用千百萬戰士的鮮血換來的。可能,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體驗;有些孤獨,也只能自己品嚐。這悲痛代價的背後終有一段令人悲憤填膺的往事。而今天,就讓我們身臨其境的去感受過去,回顧那些點點滴滴吧!
來到抗日戰爭的時期,那裡有炮火連天、煙塵滾滾的戰場;一個個滿身鮮血,為國殺敵的八路軍戰士們。那萬山的叢中,青紗的帳內,中國共產黨領著敵後抗日遊擊隊伍到處逞英豪。雁翎隊、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這一支支隊伍,一場場戰爭,終於使得驕橫霸道的日本侵略者落入到敵後民眾戰爭的股掌之中。當然,不只這些,那出發前接受長官指示的19路軍組織的“敢死隊”,也有著非凡的氣勢與令人敬佩的精神。那個午後—抗戰1月27日,日本軍隊準備開火的訊息湧入到上海的北四川路一帶,眾多居民也只能紛紛湧往租界避難,暫求得一時的安全。即使想要反抗,也怕是有心而無力呀。最後,蔡延鍇軍長親臨前線指揮。看,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忠貞獎章;看,“血戰臺兒莊”的殺敵大刀;看,“武漢會戰”中斃敵3000餘人的萬家嶺大捷中繳獲的戰利品。
抗戰初期,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對日本軍隊的進攻,兩者之間進行了正面作戰,使日軍得到沉痛打擊,將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的美夢絕以打破。“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也成為每個中國同胞的神聖天職!而使祖國脫離苦海,脫離戰爭的堅定信念,也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由衷心願。
危急!危急!中華民族危急!我們的出路便是全民族實行抗戰。“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了抗戰號聲,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和推動下,使國共兩黨拋棄昔日的恩怨再次匯聚到一起抗日救國。中華民族全面神聖的抗戰也從當初星星點點的火花到之後的燎原之勢,綻放起來,燃燒起來。當然,這場在1945年9月3日的戰爭與110年前的甲午戰爭全然不同,它決定著中國的生死存亡,戰士們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勝利了,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使當初那積貧積弱的中國一步一步的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中國—繁榮富強,而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也在那場勝利中甦醒了,綻放了。就如那風箏一般,最初,風很大,掌控不了方向而斷了線,經過修補和慢慢的調整,最後飛了起來。
作為一名學生,不僅肩負著自身夢想的實現,更肩負著建設祖國的偉大責任,想想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士們,再看看如今美好安寧的祖國,難道我們不應該努力學習麼?以己之軀,振興祖國,為祖國的將來而竭力奮鬥。
抗戰從這裡開始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961字古語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要看一個國家的發展淵源,讀史便是很好的一種途徑,而抗戰史又是歷史長河中的方舟。那些浴血奮戰,那些奮勇殺敵,種種的記憶鐫刻著一個國家的興衰成長。
回顧抗戰史,從“七七”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一場場的戰役,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接下來的戰略相持階段,著名的“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到後來的一場場戰略反攻戰役,充分突顯了我國軍民一心抗戰,保家衛國的決心。每一場戰役在歷史前沉澱下來的都是染血的輝煌。讀之,心中總不由地湧動一股複雜的情愫,感嘆於我們軍隊的智慧的同時又為著死去的烈士哀傷。
十五歲的劉胡蘭面對紅旗舉手宣誓,無怨無悔;江姐和戰友們含著眼淚繡出燦爛的五星紅旗,赤膽忠心;淞滬會展的29軍彈盡糧絕,英勇壯烈;狼牙山五壯士毅然跳崖,驚天動地;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敵人的槍口,捨己為人;趙一曼受盡極刑卻仍然堅不吐實,視死如歸;董存瑞在危急關頭點燃炸藥,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前仆後繼;李大釗為馬克思主義精神奉獻其一生卻最終慘死於絞刑臺上,大義凜然……我們不能忘記盧溝橋的第一聲槍響;我們不能忘記平型關的第一場大捷;我們不能忘記百團大戰中的第一次反攻;我們更不能忘記給國人帶去慘痛記憶的南京大屠殺!多少的中華兒女在這片土地上灑下了最後一滴鮮血,多少的華夏子孫為了這片土地獻出滿腔赤誠,多少的革命戰士堅貞不屈,用堅毅的革命精神築成了保衛中華名族的屏障!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讀史明志,以史為鑑。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那個貧窮落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中國,而是一個日益強大起來的、正在為實現民族振興的偉大目標不斷不懈努力的中國,是在為維護世界和平正義、自覺承擔責任和使命的中國。
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少年,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會之中,面對曾經的踐踏,我們沒有必要以牙還牙;但面對當前的挑釁,我們要完全有能力應對。我們還要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維護世界和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刻苦學習,立志成才。作為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將會經受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和鍛鍊。我們即將邁開沉著穩重而又堅定有力的步伐,向屬於我們的光輝的未來繼續前進,絕不退縮。
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1062字魯迅,我們大家都認識,他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但是早年魯迅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
一天,在上課時,教師裡放映的片子裡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然後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
他的心裡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於是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開始拯救國人靈魂的生涯!正像魯迅所說:“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所以魯迅下定決心要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
如果說在近代史上有誰對中國文化最為反對,那無疑是魯迅。他在給青年推薦書本的時候,沒有推薦一本中國古人的書。他極力批判中國文化,以至要求全盤拋棄,而他卻深受中國文化薰陶,難道是他不熱愛自己的祖國,不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嗎?不是,正是他深愛自己的祖國,深為民族的落後而痛苦,才如此痛恨民族的文化,愛之深則恨之切,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傷啊。他終身以批判中華文化,喚醒民族精神為已任,現在,他的夢想已經實現,中華文明彷彿鳳凰涅磐,已經浴火重生。
我想,他是無所謂被人遺忘的,他的生命是燃燒給這個民族的,他本不是為了供後人瞻仰。他沒有留下一部長篇小說,也沒有留下一篇真善美的鉅著,他沒有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看整個世界,他只是站在了民族的高度看這個國家。他不要一篇長文,他只要充滿戰鬥性的雜文;他不要歌頌真善美,他只要批判與尖銳;他說,我絕不妥協,一個也不寬容,在受傷的時候,他遠離人群,像一隻孤獨的狼,默默舔幹身上的傷痕。
或許他確實是應該走了,他的孤憤已不適合這個時代,這個人為了民族的未來已經付出了太多,付出了同時代人的不理解,付出了他的才華,本來以他的才華,應該不僅僅是被中國人所記憶。可是今天,這個他深愛的民族也要忘記他了,因為這個民族已經不再需要批判,今天這個民族已經站起來了,他需要讚揚和驚歎,他需要傳統的力量以支撐他的尊嚴!
他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寫照。
科學向前衝3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647字《科學向前衝3》這本書我很喜歡,它裡面有好多我們小朋友不知道的神祕而又美麗的宇宙祕密,我帶著對宇宙的好奇急切的看完了它,它讓我更有一種想當科學家和宇航員的夢想,我想把這些宇宙祕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索。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這是幼兒園我們學過的童謠,但是你們知道我們看到夜空中的那些星星都是怎麼形成的嗎?它們又都是一些什麼星星呢?其實,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大多數都是恆星。恆星的形成是宇宙中很多充滿中性原子的星雲,星去裡有很多的氣體和塵埃,那些氣體和塵埃會不斷的吸收周圍的物質,體積會變得越來越大,同時,星雲又不斷的收縮,中心的溫度會變得越來越高,由淺紅色逐漸變成鮮豔的紅色、橙色等各種不同顏色,當溫度足夠高時,星雲的氫原子就會變成氦原子,它們在持續的進行核聚變,這時就形成了一顆顆恆星。真是很神奇的宇宙,我不懂什麼是氫原子和氦原子,但我覺得它們都很神奇,很美妙,能變成那麼多美麗的滿天星星。
看了這本書我還知道了為什麼在太空中身體會飄起來,宇航員在太空中怎麼呼吸?怎麼睡覺等等好多宇宙現象呢。我們中國、還有俄羅斯、美國都已經發身了宇宙飛船,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現在科學家們還在不斷的探索宇宙的祕密,他們一直在堅持不懈的努力著。
現在我們地球上的人越來越多,各種資源也會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人類在太空中能象在地球上一樣生活的話那就太好了,我也好象去太空中看一看,看看那裡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會不會和我們的地球一樣美麗呢?所以我要多看書學習,要當科學家,去探索更神祕的宇宙。
生命從來不寂寞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1248字生命的美麗與意義
每個人都會成長,每個人都會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生命充滿著傳奇色彩,正如霍金所形容宇宙“有限而無邊”。生命亦是如此。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美麗的生命可以釋放出無限的價值,這就是生命的“無邊”。但是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美麗在於什麼呢?其實說也說不清楚,這這便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了吧。
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那麼洪戰輝就是一個富有的人。2005年,他用他的自強不息,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感動,讓我們在不經意間,淚流滿面。
命運對洪戰輝很不公平:父親是間歇性精神病人,母親離家出走,家中還有年幼的弟弟、嗷嗷待哺的妹妹。從12歲開始,貧困與苦難就將洪戰輝推進一個深淵。這是一個孩子難以承受的重負,洪戰輝卻用他幼小的肩膀扛起了一切。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對另一個更弱小的生命擔起了責任,就要撐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學會友善、勇敢和堅強。他沒有因為苦難而軟弱,沒有因為貧窮而喪失信心,甚至沒有抓住他人同情幫助這根救命的繩索,而用超人的意志,完成了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用不言放棄的韌性為我們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當我們感嘆於洪戰輝的堅忍不拔時,不由得捫心自問:如果讓我們面對這樣一個搖搖欲墜的家庭,我們會像他那樣自強不息嗎?當他失去童年的歡樂,承擔家庭的重擔時,我們還依偎在父母的懷裡撒嬌;當他奔走於打工掙錢和求學之路時,我們正過著衣食無憂的好日子;當他笑對困難,度過人生一個又一個挫折時,我們還在哀嘆時運不濟,考試繁多;當他用愛心帶給更多的人溫暖時,我們已被悠閒的生活衝擊得人情冷漠……在這位瘦弱的大學生面前,我們有多少的感動,就有多少的愧疚。
對於我們,學習洪戰輝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是一堂生動的挫折教育課。他的經歷,讓迷失的人找到方向,讓消極的人找到希望,讓我們找到了積極向上的力量。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面對生活的困境,不去努力改變,而是怨天尤人,心灰意冷,對生活失去信心,失去了鬥志,甚至選擇了逃避。
面對父母為其創造好的一切有利條件,有些孩子並不十分珍惜,而認為享受父母給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終日無所事事,到最後一事無成,成為“啃老一族”。
面對洪戰輝,我們還能消極悲觀嗎?面對洪戰輝,我們還能怨天尤人嗎?面對洪戰輝,我們還能說困難多嗎?
我們只有堅定信念、勇於接受挑戰,扼住命運的喉嚨,從挫折和困苦中汲取成長的智慧,把人生路上的絆腳石變成墊腳石;我堅信只要脊樑不彎,就沒有扛不起的重擔;只要精神不垮,就沒有解不開的難題。即使是卑微如草芥的生命,也總有發光的一天。
鋼鐵也是在烈火和急劇冷卻裡鍛煉出來的,所以才能無所畏懼和堅硬;人也是要在可怕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學會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我們只有自強自立,才能在一次次磨練中鑄就我們燦爛的人生。
人世間最美的風景莫過於人生,因為人生是靠心靈旅行的。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美無處不在;美,不在於你的外表,也不在於你的身份而在於你的心靈。美,天天都在我們周圍遊蕩,只要你認真去觀察,用心去發現,你,就會察覺,原來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