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突破相關作文20篇
傳統與突破 篇1
高考作文 ,842字《中國好聲音》中的哈林與那英風格迥然不同,他們提出的傳統與突破就好像兩個元素,不時的碰撞摩擦。而這傳統與突破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屢見不鮮。
傳統的保守對於一些東西來說是必要的。
中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在這個發展迅速的時代裡,有許多東西漸漸地被人們所遺忘,原本一個地區說一種方言的情況如今卻卻是越發的減少了,先輩們留下的文化也是漸漸地被人淡忘。傳統的方式、文化的保留都這樣如煙而散,文化的傳承就這樣慢慢斷了。這些難道不要傳統對待,這些文化遺產就這樣摒棄了嗎?有些許古建築古遺蹟被人工開發,或建成高樓,或變成樂園。這些本來應該傳統對待的現在卻是面臨著被打破和遺忘的危險。
突破一直都是社會發展的主色調。
“不斷嘗試,不斷改變,才會有所不同。”相對於傳統的那種態度,這個社會的點點滴滴都應該有所突破,突破就是創新,突破就是改變。愛迪生與電燈的幾千次實驗;瓦特從低效率的蒸汽機中創新改良出新的版本;袁隆平研發出了更高產量的水稻。可見不斷的突破創新對人們生活質量的改變。貓王突破傳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搖滾樂手;貝多芬對於音樂的不斷領悟使得曲傳世界;魯迅棄醫從文,留下了一偏偏撥雲見霧的文章。這些都給他們帶給社會的巨大的貢獻。這個時代,每個國家都在搞創新,每個國家都在求突破,只有突破,國家才能更加富強,只有創新才會帶了新的力量。
《中國好聲音》中,哈林對於突破自我,改變自己的觀點;那英那種沉穩邁步,不打破常規不推翻傳統的態度。對於這兩點,我都表示認同,畢竟不同的角度都帶著不同的亮點。但是,從大的角度來看,隨意的打破常規並不見得有多好;過度的保守自我,拒絕突破也不見得能夠安然無恙。
傳統是一個層面,面對先輩們所留下的那些遺產,應該保守,應該傳統。文化總是傳統的,隨意突破便有得變得不同,正如文字中一字改變,句意也變;對於生活,適當的創新也能更好地帶來快樂發展,而過於改變,生活怎能不一團糟?傳統與突破應當並存發展,適當發展,這樣的方式,應該才更加適應吧。
傳統與時尚 篇2
高二作文 ,814字從“歲月在牆上剝落,我看見小時候”的《東風破》,到“狼牙月,伊人憔悴”的《發如雪》,再到“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的《青花瓷》,周杰倫的歌可謂老少皆知。它們為何傳播得如此廣和快,就是因為歌曲裡成功融合了傳統與時尚的因素。
新年裡,人們徜徉在喜氣洋洋的大街小巷中,爆竹聲此起彼伏,家家戶戶門上貼對聯,身邊不時掠過身著唐裝的少男少女,儼然一片魅力四射的中國紅。凝視著少男少女們被中國紅映出的笑靨,欣賞著時裝店裡傳統底色和時尚款式巧妙融合的中國紅喜服,摸著精品店裡一件件繡工精良的中國紅配飾,恍然想到,這流行的中國紅不正是傳統與時尚的完美結合嗎?
當我們行走在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見身著旗袍的女子,蓮步輕移,婉約清麗,從車流人海中穿行,好似一朵朵靜靜綻放的美麗木蘭,彰顯了現代女性的優雅和柔美,體現出東方女性的氣質和神韻。旗袍,帶領我們進入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的對話,演繹傳統與現代的共融。這似乎能讓我們聞到香爐中嫋嫋飄起的一縷輕霧,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些鏡頭:高挽的雲髻、纖手上沁涼溫潤的玉鐲、耳畔點睛的珠墜、還有那隔著古木箱子散發出來的絲絲縷縷的千年幽香……令人陶醉和迷戀。
傳統是一種時尚;時尚,也是一種傳統。傳統世代相傳,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它在不斷的借鑑和揚棄中繼承和發展。時尚是一時的風尚、一時的追求,它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傳統與時尚是新與舊的交錯,是留與守的彷徨。正如歌德所說:“所謂時尚就是目前的傳統。傳統都帶有某種必要性,使人們非向它看齊不可。”
我喜歡時尚的流行,也喜歡傳統的淡定自如。因為,傳統已不再能滿足現代人對多元化的追求,而時尚也不能完全作為我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我們所應做的,就是以傳統的根系滋養時尚的枝葉,最後結出豐碩有花朵。
我們既要向時尚邁進,但也不能拋棄傳統。我們需要時尚,也需要傳統。時尚,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傳統,堅守著我們的精神世界。
論傳統與夢想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545字誰說作文一定要規規矩矩,去追隨老套路的傳統思維?今天,便是我們放飛夢想,揮動羽翼,展現風采的時刻。
花季少年的我們被傳統的觀念和陋習包圍著,彷彿隱形的翅膀被壓抑,沒法去追逐那些比天空還廣闊的世界。就算大海里有一點能夠引人眼球的黃金寶貝,在他人眼裡也未必不是一堆毫不相干的糞土,是永遠都是成為不了主角的垃圾。
我們也有權威和權力去反駁那些傳統的觀念和陋習。孫中山先生就是這樣一位震撼人心的偉人,他曾以對待事物不同的態度,幫無數黎民百姓解除了痛苦,也是他廢除了中國“裹小腳”的陋習。
在此,我想對無數花季少年的青春與未來宣告:一次次課堂上的作文題就是限制我們的枷鎖,而那些無厘頭的作文題更是讓我們孩子的心靈深處屢受創傷。翻開作文字,裡面的一篇篇脫離現實生活的作文無疑便是鮮活的證據。
我們不是故意找茬,也不是想反抗前輩們。但是,如果沒有那些改卷人,出卷人思想的僵化與禁錮,我們也未必需要絞盡腦汁,冥思苦想。這不但存在把我們的思想凝固的現實危險,也說不定哪天會讓我們本來靈活的大腦變得像老舊的機械錶一樣“咔嚓,咔嚓”,說不定哪一天就停擺了。長此以往,就是人變傻了,痴了,那也說不定。
當我們再次揮動翅膀,暢想夢想並再次唱起了歡歌的時候,我相信,那一刻我與千萬同齡人的思想自由也必將獲得新生與解放。
傳統與創新 篇4
高一作文 ,790字傳統值得我們繼承,因為它的文化豐富,但在不斷髮展的社會中,我們更要懂得去創新,去發現。
傳統讓我們領略到先輩們的辛苦勞作,傳統也要求我們繼承先輩們的美好品德,傳統的生活方式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最不冒險的方式,什麼是最佳的生存環境。讓我們學著循規蹈矩,沿著先人們一路子、踩著前人走過的腳印一步步地到達先輩們給我們的目標。
但是,不,是每一人卻願意一味地追求傳統,他們又有新興的一些想法,那就是想要創新。他們確信傳統的路子也是經過創新而通,也是追求冒險的人走出來的。
小蜘蛛因為對外界的無限好奇,她決定要創新,脫下灰暗的衣服,換上五彩斑斕的禮服,慢慢地開闢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動物如此,人不是更應該有冒險精神,明白前進的社會需要創新。
在這充滿競爭的大社會下,發展迅速,作為競爭者之一,優勝劣汰,就需要創新。在創新之下,而你也需要保持傳統,創新與傳統,就像房子與根基,要想有漂亮的房子,首先就需要有穩固的根基,要想出類拔萃,那就需要有創新的氣魄。
新一代人應該有新一代的想法,新一代的追求,我們不該僅滿足於父母給予我們的天空,我們應該追求自己的那片天地,堅持自己的信念,到前人未到之路。
到源於內心深處,我們需要不斷地去挖掘,去實踐,才能有所成就。
還記得那分明電燈的愛迪生吧!他的創新意識源於有一顆好奇、愛鑽的心。一個喜歡思考的頭腦,和一顆永恆的心。電燈是他的創新結晶。也許曾經受到很多嘲笑,甚至遭到白眼,但他敢於創新,不會安於油燈的歲月,在經過999次的失敗之後,第1000次檢驗鎢絲的成功,愛迪生做到了,他給我們帶來了新發明,也帶來了光明,照亮了我們,也照亮了他自己的人生。
敢於創新並不是放棄傳統,傳統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但一味的墨守成規,他的人生一定會是默默無聞,終被世界遺忘。
儘管創新難免會遭遇挫折,但不遭遇挫折又怎麼會真正的長大,不創新哪來更好的傳統呢?
傳統與現代 篇5
傳統與現代作文900 ,940字現在Appstore或應用商店裡的應用軟體類別層出不窮。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共享單車,無疑是共享軟體中運用最廣泛的。ofo等共享單車的出現,製造自行車的工廠的訂單像雪花一樣多。可是售賣自行車的商家卻要遭遇倒閉的危機。到底是自己買車還是用共享單車?有人選前者也有人選後者。家用自行車存在很多bug(問題),即使上了鎖的自行車也有可能會被偷盜,造成財產損失,存放成了一大問題。另外自行車損壞後要經常維修,增加了維護成本。共享單車雖然可能不是能隨時找到,而且還有一個被惡意破壞的問題。但是能夠隨時隨地為人們的出現提供便捷的服務,所以共享單車會逐漸取代家用自行車。
網路購書還是實體書店,這也是個問題。淘寶無疑是現在最方便的購物軟體。女性中至少80%的人用淘寶購物,當然包括購買書籍和雜誌,因為省時、方便、價格低。可是書店,對於書蟲級的人來講是類似於人間天堂的地方,現在大量的書報亭被拆除,所剩寥寥無幾,書店就顯得更加珍貴。在書店可以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書籍,還可以在店裡看書,淘寶卻不可以。去趟書店,就相當於尋一次寶,有些書你可能不知道,可是在書店逛逛可能就發現了。還有,書店的那種可以讓人沉下心來讀書的氣氛,是別的地方無法比擬的。所以網路購書和實體書店可以互相補充,取長補短。
書or網路文學?本人是提倡書的。一杯茶,幾本書最好是那種最經典,耐讀的書。你完全可以一段時間沉浸在作者所製造的文字當中。完全不會被其他東西打擾你的閱讀時間。從世界第一部觸屏手機(SimonPDA)。發展到現在的iphone、華為、小米等智慧手機,都能連線網際網路,並能操作各類軟體,包括各種閱讀軟體及流行網路文學。可是一些網路文學讀過一遍就再不想讀了。可是書不一樣,你可能會把一本書讀五六遍還想再讀。這就是書的好處。讀一本好書可能是一場旅行,一次冒險,也可能是與智者之間的一次談話。我不認為網路文學就是垃圾文學,有也許網路文學是非常優秀的。所以我認為書和網路文學是可以共存的。
在這個資訊繁多的時代,我們不能否認智慧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能用幾句話來概括接受資訊的方法,而自從資訊傳入網路以後,接受資訊的方法變得層出不窮。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傳統與創新 篇6
高三作文 ,899字“老味道”幾十年不倒,熟悉菜餚滿是傳統濃香;“夢裡時光”欣然興起,花樣翻新全含新潮芬芳。時代發展的十字路口,新舊異行,和諧相容,方能共贏未來。
傳統佳餚帶給人們的是味蕾上的回憶,新潮菜品則給人們舌尖上的刺激。回憶與新鮮,看似矛盾,但究其根本,二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追求“美好與享受”,既然如此,使其共存又有何難?
中西式餐飲店比鄰而處,新潮餐飲固然吸引人眼球,但八大菜系仍受國人熱捧。不僅“食”如此,衣、住、行無一不是新舊共處,互融互促。歐式建築與傳統民居錯落於各大城市,展現別樣的藝術碰撞;潮流服飾與漢服唐裝攜手於大街小巷,帶來奇特的視覺盛宴;聖誕彩燈與春聯窗花點綴千門萬戶,綻放多維節日雅趣……新興文化與傳統文化既能各行其道,又有動人的融合之美。
有人視新潮文化或異族文化為洪水猛獸,其實大可不必,所謂“入侵”之憂,純屬多慮。共存並不意味著同化,更不代表吞併取代。守與變的對立,本身是個偽命題。新潮文化之所以迅速被人們所喜愛接受,因其獨特的內容和方式,觸發了人們對美的新感受,當人們對新潮事物的熱情褪去,新文化形式存留與否,時代自然會做出抉擇,文化也同樣遵循著“適者生存”的原則,“大浪淘沙”,文化總是在經歷“去粗取精”的過程。
傳統文化被冷落,並非因為新潮文化的興起,而是因其自身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掘。激進的傳統文化保護者們,與其花費時間“搜捕聖誕老人”,不如琢磨如何重塑經典文化,讓傳統文化重獲生機。排外的“民族主義”,實際是對自我文化的不自信,無異於清末的“閉關鎖國”,只會腐朽沒落;阻止創新而刻意為之的“文化保護”,只會造成發展的短視,最後讓傳統文化陷於一潭死水。一個民族的文化要發展,就要有大度的接納與包容之心。
如何融合?新文化興起容易,持久難,新式文化吸收傳統元素,不僅要採其形式,還要納其內涵。當然,浮躁的社會背景下,難免有文化亂象,但只要記住支援新式文化是為了發展傳統文化,而非消費傳統文化,就仍然走在正道上。在創新之路上,應拒絕粗俗的惡搞和無底線的褻瀆,要傳遞美,而不是糟蹋美。
堅持傳統之上創新,創新之上守住傳統優勢,當一種文化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歷久彌香。
傳統與現代 篇7
高一作文 ,942字碰撞,總會有新的生成物出現。即使是最微小的氫原子,碰撞聚變,帶來了清潔的核能,可同樣也成了危險的氫彈。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時亙古不變的議題。在家庭教育中,中國傳統的棍棒教育與國際主流的鼓勵式教育不可避免地碰撞交織,孕育了新的種類。正如《虎媽貓爸》中所演繹的那樣,父母雙方一方保留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另一方唱白臉,扮演“慈父”、“慈母”的角色。這種中和或許對於中國而言是一種平衡方式,童年不缺樂趣,長大亦無悔意,是碰撞才獲得的精彩。
德國的所有大型超市在有一天幾乎全場清空,只有少量貨架上還殘留著些瓶瓶罐罐,並在每個區都寫上了帶有情緒的標語。這便是德國的“國貨節”。如在某連鎖超市中,乳製品區清晰地寫著“來自紐西蘭”,在生鮮區中赫然標明“孕育於北海漁場”,啤酒區商品便十分豐富了,註釋是“不要忘了慕尼黑”。據負責人所述“國貨節”舉辦的目的便是宣傳經濟全球化下,商品流通與碰撞,我們身邊用習慣的了不一定是國貨。以告知顧客,包容碰撞後的世界市場,貨架因碰撞而豐滿;世界因碰撞而精彩。
可碰撞卻也不全然如此,化學反應因催化劑的干預而改變產物;碰撞交流因人的干涉而改變了結果,甚至,讓人變得痛苦。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命博士編撰的儒家注經,融合了道家中的“天道有常,道法自然”,也摻雜了墨家、法家思想,曲解了其中部分含義以達到愚民的目的,到了明代,又添加了“宋明理學”中朱子那些“忠”、“孝”觀點。士人的文章越來越沒了真情實感,士人感到痛苦,害怕妄議時弊不僅丟了性命,甚至禍及家人,只好寄情於對辭藻的追求或是寫些稱頌之言,中國的文學沒落了,文壇寂寥,文學也感到痛苦。
馬克波羅的遊記確實宣傳了中國盛況,東學西漸,孔子進入了伏爾泰的書房,老子的文章為哲學家拜讀,文化的碰撞與交流確實帶來了世界文化史的繁榮,卻也使野心家的貪慾激增,他們渴望征服。這帶來了戰爭,苦難,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是碰撞難免引起的副反應結果。
碰撞就像有機化學,你渴望得到主反應的生成物,譬如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譬如經濟領域的碰撞融合,然不可避免帶來了副反應,是你所害怕發生的,譬如戰爭,譬如征服,譬如苦難。唯有如此,世界才有了精彩,也正因如此,它使人痛苦。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成為推動它碰撞融合的催化劑。
傳統與現代 篇8
高一作文 ,2745字【於生活中傳承文化】
王晨洋
近日以來,南京一所大學的幾位女學生傳遍網路,其原因是她們嚴格遵循古代禮儀,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都穿著漢服。這件事激起廣泛的討論,對此,我贊同以上女學生穿著漢服,遵循古代禮儀的行為。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五千年來的時光長河誕生了許多象徵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藝術瑰寶,而這些藝術瑰寶存在於生活的點滴之間,於飲食,於服飾,於禮儀……這些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建了我們的“漢文化”。但在如今的社會,這些“漢文化”有多少是被我們傳承下來,有多少是被世人所銘記的呢?
有的人已經忘記,有的人仍選擇銘記。正如那所大學的幾位女學生,堅持於生活中穿著漢服,嚴格遵循古代禮儀。誠然,穿著漢服,不便於在如今高速社會中行動,遵循古代禮儀,不單單隻有服飾這一項,但即便如此,在現在的社會裡,就穿著漢服這一項,又有幾人能夠做到?況且那些女大學生,不在意他人異樣的眼光,他人的看法,始終堅持於生活中穿著漢服,嚴格遵循古代禮儀,這正是當今社會應該提倡的風氣與行為。試想,我們整天說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到頭來卻一直穿著西服,用著西方的習慣方式,這如何能突顯出中國的博大文化呢?只有當我們穿戴著中國服飾,說著中國話,遵循著中國自身的禮儀,這才能體現出一國之大氣,一國之鼎盛。
傳承漢文化,在生活中展現,而不是將其隱藏起來。這就好比,古典茶壺,如果一味地掩藏,將它放在博物館中珍藏,那自然不能體現出它原有的價值,我們應大方的將其拿出,只有經過茶水的潤澤,那茶壺才會變得更加具有光澤,才能體現出它非凡的藝術價值。也正是隻有在生活中傳承文化,才能不斷地完善該文化,傳承該文化。
南京女大學生行為的內涵,實實在在地顯示出了一種文化意境,一種新型的文化傳承方式,而這種方式是一種文明所需要的,是一個國家所需要的,更是我們現在缺少的。
試想,當屈原變成韓國人,李白成為哈薩克人,那我們所謂的文明還會剩下什麼,那我們的民族又該以何種形式繼續傳承?
文化是民族的象徵,而民族又代表著國家,所以說,文化是國家的根本,對於這種根本,我們應在生活中去傳承它。
【文化傳承要與時俱進】
謝耀宇
近日,國內一所學校同寢室的幾個女生火了,她們嚴格遵循古代禮儀,無論學習生活,時刻都穿著漢服,這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密切關注,並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
從動機來看,或許這幾名女生是出於對漢服的喜愛,對漢文化的嚮往,抑或是為了宣揚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就目前網友的反應來看,無論是漢服還是漢文化,都成功進入了大家的視野,刷了一波熱度,也不乏有人爭相模仿,掀起了一股“漢服熱”。越來越多的人也喜愛上了漢服,這無疑有助於傳承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使其精華部分,不至於被歷史埋沒,被人們所淡忘。
但是,這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的做法是否完全妥當呢?穿上傳統的漢服,清新飄逸,盡顯我們漢民族優雅的氣質,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可是漢服的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左右交叉,袖子寬大,穿上實則行動不便,且古代禮儀較繁瑣,與現代快節奏、快速的生活並不能完全相適應。這些矛盾之處,便提醒了我們,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在保留其元素的原則下不斷創新,與時俱進。
文化是不斷髮展的,一個靜止的文化不能稱之為優秀的文化。漢文化之所以繁榮精妙,也是不斷地吸收了前人的智慧,並加以創新的成果。在現代社會,漢文化要融入我們的生活,也需要加以創新。創新是文化傳承的動力,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一系列節目開播後得到大眾的一致好評,正是對傳統文化不斷創新的生動事例。我們的衣服、裝飾、建築、音樂、繪畫等,都可以融入一些漢元素,既保證人們生活的便捷、舒適,又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中華民族還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諸子百家文化、唐文化等,它們一樣需要我們去弘揚,去發展。
文化的傳承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記住歷史上的知識,而是讓這些優秀文化走出書本,真正為我們的生活服務。這幾名穿漢服的女生雖然將漢服文化帶進了我們的生活中,但漢服並未給我們生活帶來便捷,也未形成穿漢服的潮流,只不過是博一時眼球罷了。漢服再美,也要加以改進。文化再強,仍需不斷創新。民族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應發揮聰明才智,讓五千年文明在傳承中取得豐碩成果,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生命力。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力。
【接時代步伐,承古典之風】
黃暢
近日,漢服之風又盛行開來。據報道,某學校同寢室的幾個女生因對其喜愛而每日都穿漢服,嚴格遵循古代禮儀。對此,我想說:中華文化需要傳承,但作為現代青年,應在時代的潮流下,結合當下生活,以創新的形式體現對國家文化的尊重與熱愛。
泱泱華夏,文明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多少文化的精華,璀璨的明珠!漢服,作為一代禮儀之邦的象徵,更具有其特色和優點:左右交叉,袖子寬大,象徵著漢民族的寬廣博大、相容幷蓄;美觀的裝飾,在近現代審美角度看仍不會顯得古板。不可否認,這樣的文化精華,我們要傳承併發揚光大。
那麼,幾位高校女生的做法,是否符合傳承觀?發展的方式又是正確的嗎?
誠然,那幾位女生穿漢服,承古典之風,是值得讚賞的行為。但是,在現代高速運轉的時代中,每天都穿漢服,嚴格遵循古代禮儀,卻未必是一件好事。日新月異的世界在不斷改變,而古代那每天都穿漢服的典章制度早已不適合我們,不能一味盲目地傳承;新時代的我們,為今後更好地發展,必須拋棄一些傳統觀念思想和制度,才能更好地建設現代中國,走在世界前沿;再者,我們的日常生活逐漸豐富多彩,參與的活動也數不勝數。試想,假使穿著漢服在大學校園的食堂打飯菜,“飄飄欲仙”的長袖會使多少在意形象的女生對眼前可口的食物“望而卻步”、“求之不得”?古今生活大有不同,每天身著漢服必然會影響人們生活的方便性和舒適度,與現代生活的簡約化相悖。
當然,為了發揚傳統文化,永捧一棵炙熱的心,也是件非常難做到的事。那些高校女生和現代大多數民眾一樣,多為僅僅追求外觀的華麗而熱衷於漢服。但是,傳承中華文化之心,不能僅僅停留在外表層面,最重要的是精神和內在修養。在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學會先人們多年以來積累的優秀經驗—做人的道理,學習的方法以及對待不同事物的態度,這才領會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我們可以在穿漢服的基礎上,創新文化發展形式。做到外表美觀又不存在著文化精神的貧瘠,不在淺顯的層面認識傳統文化,未嘗不可;再者,不可抱有一種極端的思想表達對文化傳承的認知,而天天穿漢服,所體現的是對物質美觀追求上的一種狂熱。
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傳承文化不能因循守舊。創新文化發展形式,瞭解文化的深層底蘊內涵,才是正確的發展方式。故我們尚可以說:接時代步伐,承古典之風。
傳統與潮流 篇9
國一作文 ,605字隨著中秋節的來臨,街上也隨之人山人海。小攤上、超市裡、月餅已經擺了出來,各式各樣,人們趕緊去搶購。
雖說沒有春節那樣喜慶,但與平時的大街已是截然不同了。我和爸爸走在人群中,一大堆人的嘈雜聲、汽車的喇叭聲混在一起,一首極為難聽的交響樂便誕生了。終於鑽到賣月餅的小攤前,一箱箱“現代版”的月餅擺在面前,金色的花邊鑲在火紅的包裝箱上,上面的圖案甚是好看,光是包裝箱就那麼精緻,裡面的東西就更漂亮了,月餅上印著一條條花紋,看起來就很好吃,也吸引了一大批顧客,“老闆,兩盒豆沙的。”“一盒冰激凌餡的。”
再看看旁邊,一位老大爺躺在搖椅上,一個個五仁的月餅擺在玻璃櫃裡,既沒有誘人的圖案,也沒有華麗的包裝,他還喊著“又香又甜的五仁月餅……”即使這樣,也是徒勞,沒一個人肯走上前去。
我當然也要跟上潮流,讓爸爸買兩盒豆沙月餅,爸爸答應了,同時還在旁邊的小攤上買了兩斤五仁的月餅。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開啟一個豆沙月餅,讓爸爸吃,他卻拒絕了,隨手拿起一個五仁的細細品嚐。我驚訝地問:“五仁的那麼好吃麼?”爸爸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反倒跟我講了兩個字“傳統”。
我也拿起一個吃起來,似乎也吃到了些什麼東西。一個念頭蹦入腦海:傳統與潮流,該共存還是該取代?
傳統與科技的碰撞 篇10
國小五年級作文 ,970字“金雞報曉去,黃犬吠吠來”新的一年又來到了。在新春佳節裡有好多事情要做:拜年,串門,走親訪友……於是我也給自己放了二天大假,在這二天裡不做作業,好好玩!想到這裡,我暗暗地笑了。
我又思考起來了,那怎麼打發二天的空閒時光呢?此時,我的目光漸漸被“曉”吸引過去了。“曉”是爸爸作為新年禮物送給我的一臺大疆無人機,我激動地抱起它,拉上老爸飛奔著來到了錢塘江邊。天空萬里無雲,正是航拍的好機會!
我按下啟動鍵,“曉”穩穩地升了上去,突然我的手不小心碰到遙控器上的一個鍵,它飛速地往右邊撞去。說時遲,那時快,在機殼即將碰到樹幹的一瞬間,爸爸飛快地跳到我的身旁,把拉桿往左一拉,“曉”敏捷地躲避了這場“災難”。
剛剛驚魂未定地躲過“樹先生”的爪子,突然程咬金“樹冠伯伯”又冒了出來。我先嫻熟的把“曉”慢慢往上升,然後再急速調轉機頭,順利避開那些煩人的“惡魔之爪”,第二個難關被突破了!
“曉”漸漸衝上雲霄,10米,20米,30米……遙控器顯示屏出現了100米高度,杭州的美景盡收鏡底:寬闊的錢塘江宛如一條長長的細絲帶,蜿蜒曲折地伸向遠方;而江右邊的六和塔威嚴地矗立著,相傳在古代,錢塘江洶湧的潮水經常氾濫危害百姓,而六和塔的建立就是把水妖鎮壓在塔底,防止江水再禍害百姓;再看看江的左邊,原本一片荒涼的濱江新城現在也變得更加繁華了,從高空俯瞰,一條修長的雙色跑道通往遠處的天際線。
鏡頭一轉,再看看錢江新城,CBD核心區“日月同輝”作為這座城市的新地標,只有在高空的視角里才能看到真正的“日月同輝”啊。綠化與建築物和諧地構成了一副完美的水墨畫;橫臥在錢塘江的三橋上車水馬龍一片,等到華燈初上,這江,這橋,這景把杭州城點綴的更加絢爛多彩。
“曉”繼續飛翔著,彷彿在告訴我,現在的祖國不僅自然美,而當傳統碰上了高科技所帶來的美才是真正的美,這正代表著祖國的強大!
傳統與時俱進 篇11
高一作文 ,701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是一年團圓日,年味漸濃,但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也與時俱進。
年味,一種中華民族記憶中的味道。現在有人說,年味正在一點一滴地被現代文化沖淡。雖想反駁,但事實擺在眼前。之前有報道說老爺子想給孫子們夾菜,他們卻一個個抱著手機不予理睬,老人憤而離席。沒錯,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確實大,但衝擊中不乏融合,推動傳統文化以現代文明的方式展現在世人眼前。
在現代社會,一些傳統文化在悄悄地退出生活,但這不能成為年味變淡的理由。像京劇崑曲一類的傳統戲曲曾一度湮滅在文化大潮中,在黑暗中,它們選擇了向現代文明妥協。例如京劇與搖滾樂和流行唱法結合,不僅不失國風古韻,更似錦上添花,一句句古色古香的歌詞,成為了大家口中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之前爆紅的《琵琶行》、《將進酒》等網路歌曲更證明了傳統文化與時俱進所蘊含的魅力。
像過年的時候,除夕夜晚,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在歡樂的氛圍中隨著主持人一起為新年倒數,好快樂。到了零點,全家人大喊一聲:“新年快樂。”這不證明了現在文明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奇妙反應嗎?有些時候,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並非一山不能容二虎,可以說,兩者就如釣竿和鉤,相得益彰。現代文明沒有傳統文化便失去了根,成了空中的閣,縱使飛速發展也只是沒有內涵的文明產物。同樣的,傳統文化沒有現代文明的豐富,固執守舊,終會沒落。
我們生活的世界日新月異,但傳統仍隨著我們與時俱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握手,築起了一座橋,直通人們的心頭。即使物是人非,滄海桑田,青山也依舊在,只是朱顏改。文化的火種薪火相傳,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憶。
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生存與發展 篇12
國三作文 ,793字故宮就在眼前,可是總是有一種違和的感覺,讓自己覺得眼前的不是古建築,而是仿古建築。為什麼呢?因為遊客對建築的破壞,導致了國家對它們的保護,所以才會有隨處可見的鐵柵欄,而這充滿金屬質感的鐵柵欄正與古風古色的故宮建築群相沖,充滿了不協調的違和感。
現在古建築絕大多數成了旅遊景點,人山人海,喧鬧不已,沒了那些宮殿的莊重與威嚴,留下的只有世俗與傷痕。它們如今在當代的尊嚴全無,淪落為人類觀賞之物,被鐵網所保護,儼如動物園的一隻戲猴一般,只得苟延殘喘。
我突然又想起幾天前,在頤和園發生的種種。
當時,我走進園中的轉角處,正被擁擠的人流所煩之時,看見一個孩子在隨地大小便。對此,我只想說,這個孩子的父母大概並不懂尊重傳統文化。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為人父母連最基本的社會道德都沒有遵守。
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漸漸沒落的氣息。
但是!絕不可以!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自古以來的文化精髓,精神支柱,絕不可沒落。即使是出現了這小小的危機,也要引以為重,不能積小成患。
所以文化在當代的生存與發展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讓人們感染傳統文化的氣息,並受其影響,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了的事。這需要大量機構組織有效的活動,使人們真正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只不過要真正做到使傳統文化在當代得到繼承發展,更要全面的全民普及。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質,它決定了古建築的生存能力。近年來,我國公民的普遍素質都提升較快,但還是有缺陷。普遍素質提升得越快,就越能使傳統文化保留得愈加完整美觀。
其次,我們要讓更多的外國友人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使國外對中華傳統文化引起注意,並使世界也熱愛上它,這樣會使它更易生存與發展在如今的社會裡。
最後,對於這次研學發表一些看法:雖然伙食較差,但我們一起吃的開心;雖然車程長,旅途累,但我們團結一致,毫無怨言;這一次研學我們收穫到的並不只是知識,不只是傳統文化的薰陶!更是思想的啟迪。
我與傳統禮儀 篇13
國小四年級作文 ,618字中國,自古被譽為“禮儀之邦”。而在“禮儀之邦”中有很多的傳統禮儀美德,其中我覺得最不可缺少應該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一種傳統禮儀,叫做“孝敬”。
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先要會孝敬自己的父母,才會去熱愛自己的國家。
在古代,漢文帝劉恆就是以仁孝之名聞名以天下,他的母親臥病三年,每次母親吃藥他都會親口嘗過,確認沒事後才給自己的母親喝,漢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我相信有些人一定看過一則公益廣告,一位年輕的女人忙碌了一天家務,晚上打了一盆熱水準備給自己的媽媽洗腳,這件事被他年僅五歲的兒子看見了,當女人幫自己媽媽洗好腳回到房間時,瞧見她年幼的兒子端著一盆熱水搖搖晃晃地走來,憨憨地說道:“媽媽,您辛苦了,今天我來幫您洗腳。”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啊!而且是發生在一個5歲的小孩身上,更別說是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少年身上呢。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對他並不慈愛,常在他的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導致王祥失去了父愛,繼母總是讓他去幹一些髒活累活,比如打掃豬圈,牛棚等,一年嚴冬,繼母朱氏生病了,請來江湖郎中看病,說是要吃新鮮鯉魚和黃雀才能好,大冬天的,王祥自己跑出去,用體溫化冰,捉魚。這個舉動感動繼母,流傳千古。後來,王祥改名為孝感。
傳統禮儀中“孝敬”只是其中的一種,它還有很多其它種類,我希望大家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帶動更多的人們學習禮儀,繼承從古到今的優良禮儀美德,因為這些才是“禮儀之邦”的代表。
電子傳媒與傳統紙媒的較量 篇14
電子傳媒與傳統紙媒的 ,888字某一天,我無意間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是一家外國報社統計了中國人使用率最高的軟體,而高居榜首的則是新聞軟體“快看新聞”。為什麼這個軟體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呢?我不禁好奇地繼續看下去。原來“快看新聞”會這麼受歡迎的一大原因就是它會根據使用者點開的新聞判斷使用者的喜好,從而展現出使用者感興趣的內容。這種越來越智慧的軟體的誕生,正是為了迎合現代碎片化的社會。
而與越來越熱門的電子傳媒相比,傳統紙媒的人氣則是日漸下降。
最為常見的紙媒,當然非報紙莫屬,但在碎片化的社會中,報紙卻難以滿足大眾需求。一份報紙的資訊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說要滿足所有不同人群的喜好,顯然是不怎麼現實的;並且,報紙的供應人群是大眾,所以資訊五花八門,自然是無法迎合碎片化社會中的個性化需求。
那麼在愈加碎片化的社會中,紙媒還是否有必要存在呢?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的確,電子傳媒好處多多,各種智慧化的程式充分滿足了各類人群的個性化需求,使用起來也比紙媒方便,但不可否認,傳統紙媒仍在許多方面勝過電子傳媒。
首先,為什麼紙媒能夠在資訊時代流傳下來?因為這其中凝結著在資源貧困的時期中,勞動人民的心血。在那種人類文明較為落後的時代,紙媒的出現大大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的文化發展,使人類告別了在絲綢、竹簡、羊皮等物上寫字的時代,這何嘗不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又怎麼能讓它就這樣沒落呢?
其次,由於電子傳媒的各種功能,容易使青少年等自制力較差的人群沉迷於其中,從而耽誤了人們正常的學習工作的時間,而電子產品的輻射也會使人的視力、身體健康程度下降,是電子傳媒的一大弊端,而紙媒則避免了這一問題。
最後,則是電子傳媒的智慧化造成的又一缺點—資訊的局域性。在開頭說過,電子傳媒的智慧程式使各種應用軟體能根據使用者點開的內容來展現使用者所感興趣的內容,但這個功能卻會使軟體所展示出的資訊變得單調,而有些重要的資訊則不會顯示。紙媒雖不能覆蓋全方位的資訊,但仍有很強的多樣性,例如報紙上的各個版塊有助於人們瞭解各種時事。
綜上而言,紙媒的存在仍是有必要的,是不應該被淘汰的,而電子傳媒的迅速崛起是福是禍,至今還很難預測……
與時俱進,堅守傳統 篇15
高三作文 ,942字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展是城市現代化的必然程序。如今,嶄新的、現代化的建築拔地而起,夜晚的霓虹燈閃耀星空。雖然古舊磚瓦在喧囂中被一片片移除,斑駁的牆壁在隆隆聲中倒地。但是凝結在這些建築上的記憶仍在,它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與時俱進,堅守傳統,傳大國風範,保民族本色。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是歷史的規律。時代的步伐匆匆前進,這是時代的要求。魯迅曾說過:“不改革,不前進,生存也是難堪的。”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我們需要進步,我們需要發展,我們需要讓自己的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發展要求我們與時俱進,但不等同於革除傳統,忘記歷史。讓發展的翅膀帶領我們在這片古老的天空飛翔。
與時俱進,讓高樓大廈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輝煌中國》是由央視首次播出的大型紀錄片。片中記載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海、廣州、浙江等城市,一幢幢高樓大廈直衝雲霄,每當夜幕降臨,城市中的霓虹燈構成了一幅最美、最有詩採、最令人陶醉的風景畫。這些現代化建設,凝聚著炎黃子孫的智慧,照應著中華民族的光芒,促進了一隻“雄雞”的騰飛。與時俱進是時代對我們發出的號角不斷髮展是時代對我們最大的回報。佩特羅尼烏斯曾言:“大自然的力量不在於一成不變的保持固定方式,而在於經常改變自己的法則。”大自然給予我們廣袤無垠的土地,我們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改變它的法則,尋求它的發展,獲取我們的進步。與時俱進,讓光芒永駐,讓希望長存。
堅守傳統,讓古磚舊瓦散發最迷人的魅力。
巍巍崑崙,翼翼長城,悠悠華夏,千古流芳。時代不只需要發展,還需要傳承,堅守這座古老的城池,保留最原始的色彩。堅守傳統,守住王勃筆下那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畫。堅守傳統,守住戴望舒筆下“撐著油紙傘……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烏城雨巷。堅守傳統,守住王維筆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唯美戈壁。無論是萬里長城,還是雄偉故宮,抑或是敦煌莫高窟,他媽都是我們心中永恆而神聖的記憶。現代化程序在發展中,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堅守傳統。
“向前,向前……”這是雄渾壯闊的人民解放軍軍歌。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古舊磚瓦在喧囂中移除,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跟著時代的步伐前進,堅守最古老的記憶。
與時俱進,堅守傳統。傳播大國風範,保留民族本色。
我與傳統文化 篇16
國二作文 ,863字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詩詞、民族音樂、書法等深受人們的喜愛。我要講的,是我與傳統文化之一—京劇的緊密接觸,還有我的傳承故事……
小時候,我就受到了京劇的薰陶,爺爺酷愛京劇,一有時間就會聽上幾曲,而我則靜靜地坐在旁邊,欣賞著那優美動聽的旋律,享受著那咿咿呀呀的唱腔,雖然不懂倒也是津津有味。從那時起,我便與京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等到大了一些,我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京劇,常常到京劇院聽戲。看著那華美溢彩的服飾,婉轉悠揚的音樂,我總會深深地陶醉。在欣賞的過程中,我逐漸的懂得了它的美。後來,我開始學習京劇。起初,基本功的練習尤為艱苦。唱、念、做、打,雲花、開扇……樣樣都要練上幾十遍乃至上百遍,由於老師的嚴格要求與精心指導,加上自己對京劇的喜愛,我終於在一次次摸爬滾打的汗水中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雖然學習過程非常辛苦,但在我與它的緊密接觸中,懂得了學習京劇苦中藏樂。接著,便是曲目的學習了,那一曲《貴妃醉酒》,飽含著楊玉環與唐明皇間真摯的感情;那一首《生死恨》,蘊藏著一顆愛國之心,和抗擊金軍的決心;那一折《霸王別姬》,折射出項羽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從每一個音,每一個動作,我漸漸體會到它的情。在一次次緊密接觸中,我與京劇終成摯友。
學了幾年後,我開始教一些小同學基本功,每當為她們指導和調整姿勢時,我彷彿又看到了當初苦練的自己。在教小同學練習基本功時的一件事我還記憶猶新,記得有一次外面下著大雨,估計小同學們不會到練習室了,想取消訓練計劃,可微信語音中“姐姐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呀”的稚嫩童音,又激勵我堅定信念,繼續組織她們練習。我知道,這其中支援我的,有我對京劇傳承的信念,還有新一代同學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那天以後,我更加勤奮地自我練習和教學,只為心中那一個信念。
時隔幾年,現在課業的繁重讓我暫停了練習,但我的心中依然熱愛京劇。在和它的緊密接觸中,在傳承它的過程中,我與京劇已不可分割。今後,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炎黃子孫,我還會堅持學習和提高水平,還會繼續把京劇傳承下去,繼續我的京劇故事……
我與傳統文化緊密接觸 篇17
國二作文 ,1078字作為生活在有著上千年曆史的中國的人們,我們從小便從各個方面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我也同樣接觸過傳統文化,並且在與其親密接觸的同時,還曾深陷其中……
那是初一的一次開放性實踐課,剛剛踏進教室的門,一股清新淡雅的墨香撲面而來。看著桌子上鋪著的“文房四寶”,和粗細不一的畫筆,曾經學習國畫的經歷與記憶立刻湧上腦海,不由得生出懷念與些許興奮、甚至躍躍欲試。
開始上課了。我端坐在墨香環繞的教室裡,聽著老師說古論今般介紹國畫,心中的欣喜不減反增,那種渴望的心情也在平靜的心境中更加凸顯。
終於,可以開始創作了。我輕車熟路地把工具準備齊全,又將新筆用水泡軟,在硯臺上輕輕颳了幾下,擠出多餘的水,便將筆尖伸向了濃墨。
觸碰到墨水的那一刻,我凝望著筆上的清水在黑墨中流淌而下,最終滴入硯臺中央,悄悄濺起層疊波瀾,一時間如同靜謐黑玉的墨開始流動,在淺色的暈染下,彷彿陰鬱天空上的烏雲,翻滾著深淺不一的顏色,然而卻不像烏雲密佈時那樣的激昂、壓抑與熱烈,而是寧靜的,像一股清澈的泉水,讓心靈都為之平緩,緩慢地爬上纖細溼潤的筆梢,留下純粹的一抹黑色。
提起筆,順著內心早已勾勒成形的草圖,在光滑的紙上劃過,留下一道溼潤的墨跡,在白色中央向外暈開淺淺的墨,由極深的顏色,過渡為淺淺的青黛,再延伸為如水似的透明空靈的顏色,僅僅比潔白的宣紙深了分毫。再點開幾筆墨,再繪時不像方才那樣纏綿似的暈染,而是乾脆地留下純黑的色彩,像是文言文中“寒樹”陰影下最為茂盛的枝丫,背對陽光時不亞於枯枝殘葉殘存的深褐色。不斷地點墨,又或是加水,將山與叢林的形狀簡單地勾勒出來。
換了一根更細的筆,將筆蘸上青色,稍點水,又在紙上塗起來。原本與黛色不相上下的青,在清水的調和下淺了許多,壓抑的深色不復存在,僅留下淺淺的,老樹葉與群山的顏色。再淡便是柳枝的色彩了。也許不那麼富有生機,但在微風吹動時纖弱的搖曳。一切都是淡雅與寧靜的樣子,定格在一片白色的天幕上,好像水與山相接之處,連天空也從蒼白,染上了峽谷深邃的色調。
即將結束,我的目光集中在了陡峭的山峰旁,一處向陽的綠植上。將花青浸在水中洗滌掉沉靜,重新染上了一抹硃紅,點綴在綠植的一側。畫面好像多了些生機,連河畔的輕舟,都好像有了生命一般,在重巒之中,悠悠划動木槳,駛向遠方的鄉鎮……
這一次平靜的作畫,也就隨著下課而短暫結束了。我看著自己的畫,腦海中不住回放著那悠遠的場景,如同回溯到了真正的古代。傳統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口頭上、筆下技術的傳承,更是為了能夠真正體會到,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並於熱愛它的人,一同沉迷其中。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接觸與領悟傳承。
我與傳統文化 篇18
國二作文 ,831字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是五千年曆史長河沉澱的最耀眼的明珠。它們久經打磨而更加韻味悠長。行走在過去和現在,我從地上拾起一顆美麗的珍寶—詩詞。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便在媽媽的影響下接觸了唐詩。它們比兒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樂更加婉轉動聽。手捧一本《唐詩三百首》,我喜歡指尖劃過書頁上帶有淡淡墨香的詩句,喜歡從脣間輕輕吟出兩句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與詩詞的緣分,大概就是那時結下的。
現在,我仍然喜歡詩詞,那份最初的,純粹的愛。學業壓力漸漸增大,我讀詩、寫詩的時間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與它一起的時光。
獨坐床邊,拿起一本詩詞翻閱。比起詩,我更喜歡詞,因為律詩雖然工整,但總給我一種束縛感,而且相似的句式與詞相比,略顯乏味。特別喜歡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詞,婉轉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絲萬縷的愁緒。“悽悽慘慘慼戚”幾個疊字就傾盡心頭所有的愁,“載不動,許多愁”,愁重舟輕,舴艋舟都載不動的愁,這痛苦該多大,哀愁該多深啊!李清照的詞多是傷感的,這與她的經歷密切相關。她國破家亡的悲傷,通過哀婉悽苦的詩句直抵人心。多數時候,我讀詩並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像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不需多言,一切盡在不言中。對於唐詩,我最喜歡的一是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雖然後來得知作者的人品與詩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對詩本身仍十分喜愛。二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些詩句引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感動與震撼,又難以言表。或許我與詩詞就是這樣,一切盡在不言中,心靈的感觸勝過了千言萬語。
詩詞,是無比美麗動人的,它是一種情感的美麗載體。把它傳承下去,不僅僅是這樣一種形式的學習,而是學會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內心的情感。我有時有了靈感,便常常寫些詩保留下來。往後再看時,回味無窮。我們都應傳承這種美好的文化,讓它們永久在歷史長河中閃耀。
打破傳統力求實踐新知 篇19
高一作文 ,791字打破傳統需要勇氣,更需要膽量;正如復旦大學的幾位老師,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遊學!這正印證了陸游的“紙上得來終絕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名言!
打破傳統,實踐新知,他留下傳世畫作,千古美名!
古人畫畫一筆一畫力求神韻,力求完美無缺,如果畫畫趨於模仿,描摹,畫得再好,也無獨特的韻味,獨特的風彩,便也碌碌無名!但他——豐子愷,不滿足於其他畫家的描摹,力求打破傳統,實踐新知!由此他開闢出一個新的繪畫境界,創立出了中國漫畫的雛形——以西洋畫的技巧來表現中國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詩趣融入現代生活。他不斷完善,通過實踐他的一幅幅畫,就如一首首小詩——平凡中帶著奇特。
豐子愷打破了傳統,踐行了新知識便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也留下了千古之美名!
不打破傳統,實踐新知只能碌碌無為!被人淡忘!
日本有個書法神童,幾歲便寫得一手好字,神、韻、形與王羲之無異,而且一幅字畫更被拍賣到幾千元,可謂是少年有成。更是書法壇名聲大躁!但過了幾年後,書法壇上卻已無此人之名!有一位名人去尋求原因,當他找時,知道了此少年的書法描摹王羲之的書法可謂是到了可以以假亂真的程度,卻無一絲自己的東西!
日本少年書法小神童,不打破傳統,不力求新知,最終只會枉費神童小書家之名!
打破傳統,他也被稱讚至今!
說到打破傳統,我認為他——喬布斯,當屬第一人!當人們還在運用笨重的通訊裝置時,就已是傳統了!但他卻提出了小型的ipad等一系列產品,而這些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打破傳統人們的思維,用最簡單,最直觀的外形,最簡單的操作!這一種力求最簡單的東西,讓無數人為之瘋狂,更改變了世界!
喬布斯打破了傳統,運用新知讓人們為之瘋狂!
打破傳統,力求實踐,便可以走出平庸,並發現其偉大,併為之著迷!
我與傳統節日徵文 篇20
國二作文 ,6887字【篇一:我與傳統節日徵文】
劉睿琛
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民魂是什麼?傳統文化無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傳統節日!要說起傳統節日,那可真多了去了。正月拜年、元宵燈火、清明祭祖、端午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節日活動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好不熱鬧!
都說“重陽登高”,在重陽節,歷歷代代的都有登高爬山的傳統。這不,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一家人又一次相聚在我們的家鄉陽泉的一處景點“獅腦山”腳下。
彎彎曲曲的環山公路像一條巨龍一樣盤旋在山上。我們一行人開始登山了。瞧,一馬當先的是大表哥,後面緊跟表姐和表妹,後面就是我和小表哥了。再後來,是一幫大人。在登山中,但最讓我佩服的還是外公了,他有著不服老的精神。今年就是外公76歲生日了,看他身上背一個大包,望著外公矯健的步伐,根本不像一位76歲的老人,在我的想像中就像一位年輕的小夥子。
看著外公,我的心中燃起了鬥志。我身為小輩,一定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衝啊!”我在心裡咆哮一聲,便飛奔起來。跑累了,我停下來,放目遠眺,哇,山巒起伏,樹木蔥茂,馬上讓人心曠神怡。深吸一口氣空氣清新,頓時身心愉悅。一直到腳下不是那種特有的路的時候,我才大口大口地喘起氣來。可能是我的決心打動了老天爺,讓我快點到了山頂。從山頂向下望,清風徐徐,好清爽!
這次登山,我十分開心!站在山頂上,將陽泉的景色盡收眼低。可真真正正做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的傳統文化。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傳統美德。它讓我時刻感受著濃厚的親情,帶給我無盡的歡樂與嚮往。
【篇二:我與傳統節日徵文】
費林怡
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好多好多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
今天我就來說端午節。也是我最喜歡過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粽葉包裹著糯米投放到汨羅江裡,並且人們也要吃粽子鹹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去年,我們一起去,江津中山古鎮觀看賽龍舟。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辦賽龍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鎮,因為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賽龍舟改在了下午。爸爸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為我介紹起來:“賽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他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一般為二十到三十米每艘船上約三十名劃手,有二十六個劃手,一個舵手,兩個鼓手,還有一個喊號子的。”
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了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懸在岩石上,為了遮擋強烈的太陽。家家戶戶的陽臺頂上都掛著藍布,我們走過石橋,繼續向前走去……
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豔的紅,明亮的黃,黯淡的黑,和清爽的藍,原來龍舟的顏色是根據四海龍王的顏色刷的漆來定的。我們剛一來到河邊,劃手們就出場了。他們一個個都非常強壯,不同的龍舟上的人穿著不同顏色的背心。
比賽開始了,頓時鼓聲大作,觀眾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片,響徹雲霄。參加比賽的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後滑,緊接著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的,漸漸的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發飄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
傳統節日,洋溢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清秀。散發了濃濃的詳情,也陪伴著小小的我快樂成長。
【篇三: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春節】
郝世傑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門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每年的春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起大紅燈籠,貼上春聯,親朋好友從遠方歸來,為的就是這一年一次的除夕團圓飯。
春節前,首先要做清潔工作,就是俗稱的“掃塵”。這一天,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的到來。
除夕這一天是最忙碌的,早早的起床,收拾完畢後,爸爸和媽媽帶著我到超市採購年貨,超市裡,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滿目,兩個小時後,我們滿載而歸。下午,媽媽在廚房裡準備著今晚的美味佳餚,我和爸爸將門上的舊春聯撕下來,貼上新買的春聯,爸爸告訴我這就叫除舊迎新。貼完春聯,我就去幫媽媽包餃子,媽媽認真地教我如何包,可我怎麼也不會,每個餃子都像個小麵餅似的,只能躺著,不能站著。餃子沒有包好,我卻弄了一臉的麵粉,好似一隻“大白貓”。晚上,我們一家圍坐在一起吃著餃子,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等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十二點,新年的鐘聲敲響了,爸爸將煙花放在空地中央點燃,一陣“轟轟”的響聲,天空中綻開了五顏六色的花朵,美麗極了。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我最喜歡春節,因為它象徵著新的希望,新的開始,充滿著積極向上的能量。
【篇四:有趣的端午節】
薛依然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有盛大隆重的春節,有象徵豐收與團圓的中秋節,還有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的清明節……我最喜歡哪個傳統節日呢?是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就是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媽媽曾經給我講過端午節的由來:一個名叫屈原的人,在戰國時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著一塊石頭,跳到汩羅江裡自殺了。附近的人知道了這個訊息,都划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連屈原的影也沒有。漁夫很難受,他將竹筒子裡的米撒下去獻給屈原。
每年的端午節到來之際,媽媽會給我或買或編一條五彩繩。就是拿上五顏六色的繩子,並列排在一起,搓成一根長繩,帶上玉線,上面掛個小彩珠或小鈴鐺,一根漂亮的五彩繩就完成了。我高興地把它戴在手上,左瞧右瞅,再甩甩手臂抖抖手腕,小彩珠或是小鈴鐺像快樂的小精靈,叮鈴叮鈴地跳躍著。
端午節裡最盼望的還是吃粽子了。粽子是用翠綠的粽葉包成的。開啟粽葉,裡面是晶瑩剔透的江米,吃一口,軟糯而清香,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每當端午節這一天,老孃總會拿出自己親手包的粽子,讓我們吃個夠。
每年看著老孃包粽子,米寶寶呀,棗娃娃呀,在她的手裡那麼乖巧聽話,感覺特別有趣我也忍不住想試試。“把米可要盛的滿滿的!一定要包緊裹好嘍!”老孃一百個不放心地指點著,我一邊聽老孃說一邊包。首先把兩片粽葉捲成漏斗狀,然後,盛上江米,再放上幾顆紅棗。有的時候我的手會不聽話,也許是粽葉或是江米調皮,粽葉捲成的漏斗狀的口總有小縫,米就撒的滿地都是。勉強收拾好之後,用剩下一半的粽葉把米包住,用白色的線捆住,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老孃包的又快又漂亮,有稜有角,像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我包的又慢又醜,東倒西歪,哈哈。不過俗話說得好,“勞動者光榮,勞動者最快樂。”
經過五六個小時的小火慢煮後,關火,燜至自然冷卻,粽子出鍋了。媽媽首先拿出一個,放在鼻尖,閉目深吸一口氣,滿足地說:“最愛端午節裡媽媽的味道。”我呢,戴著五彩繩,吃著粽子,模仿著媽媽的樣子,說道:“端午節里老孃的味道,我的最愛!”
多麼有趣的端午節呀!
【篇五:我們家的除夕夜】
延睦欽
我國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許多的傳統節日。從春節的貼對聯、年夜飯,元宵節的吃元宵、賞花燈,到端午節的吃粽子、划龍舟,再到中秋節的吃月餅、賞月亮……每個傳統節日都別具一格,獨具特色,但是其中最隆重、最令我喜歡的,還是辭舊迎新的“除夕”了。
除夕這天,全家人都團聚在爺爺家,共同度過這美好的節日。吃過午飯,我們一家人便忙的不亦樂乎!你瞧,廚房裡,奶奶、媽媽、嬸嬸洗菜、燒飯、炒菜,“叮叮咚咚”的碗盆碰撞聲,“鐺鐺鐺”的切菜聲,“哧哧啦啦”的炒菜聲,這些美妙的聲音構成了一曲動聽的廚房交響曲;再看那邊房間裡,爸爸和叔叔在房間裡爬上爬下,打掃房間,糊窗花、貼對聯、掛燈籠,張燈結綵,好不熱鬧!這邊客廳裡,爺爺帶著我和兩個妹妹,圍坐在茶几邊,一邊打撲克,一邊吃著美味的零食,還不時地瞄幾眼我們最喜歡的動畫片。整個家裡熱鬧非凡、其樂融融。這就是我們家除夕夜的前奏。
不一會兒,餐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美味菜餚:黃澄澄、香噴噴的炸雞腿,紅綠相映的魚香肉絲,酸甜可口的糖醋排骨,五顏六色的水果沙拉,熱氣騰騰的大餃子,象徵著“年年有餘”的大鯉魚……真是色味俱佳,讓人垂涎欲滴。“開飯了!”奶奶喊到,我們家的除夕之夜就這樣拉開了帷幕。大家圍坐在餐桌前,互相送上最美好的祝福,長輩們還為我們三個小傢伙送上了大大的紅包壓歲錢。一雙雙筷子在餐桌上飛舞,一句句祝福在餐廳迴盪,一陣陣暖流流進了全家人的心窩……
年夜飯過後,我們全家人都坐在電視機前,等待著除夕精神大餐——春節聯歡晚會。八點整,萬眾矚目的春晚開播了,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讚不絕口;那滑稽有趣的相聲小品,使人捧腹大笑……
不知不覺地,已經快到十二點了,我和爺爺、爸爸迫不及待地來到樓下放煙花。此時,樓下的人已經很多了,接二連三的煙花打破了往日沉寂的夜晚。一會兒,滿天金燦燦的,猶如豐收的稻穀撒滿天;一會兒,又是滿天紅豔豔的,好似夕陽時的晚霞鋪滿天,真是流光溢彩,美麗極了!我們也拿出了精心準備的“火箭炮”、“春雷炮”、“群龍爭月炮”,開心地放了起來。這時,天空中綻放的煙花已經數不勝數了,此起彼伏的煙花似在爭奇鬥豔,又像在展示著人們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新的一年就這樣被我們迎來了……
這就是我的家——溫馨和諧的家,這就是我們家最愛的傳統節日——團團圓圓、紅紅火火的除夕夜!
【篇六:傳統節日之美】
張思涵
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個國家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象徵。每一個節日都記錄著中華民族的特色和習俗,記敘了古代歷史的文化。除夕、春節、元宵節還是中秋節、七夕或重陽節都記錄著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下面我就帶領大家領略這獨特的節日美。
有很多民族都保留著自己獨特的習俗,而這些成就了一個個民族傳統節日,如潑水節,火把節等。這些節日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濃重的民族風在節日中充斥著,給人以親切的情感。每一種民族節日音樂都讓人體會到這些民族的風情與千百年來很重要的文化習俗。
二十四節氣其實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立春,立夏,立秋,每一個節氣,每一箇中國節日都有自己濃厚的額文化氣息。寒食節,清明節也是以節氣命名的,也可以說這些節日命名了這些節氣。寒食節又稱“禁火節”,在節日當天不得用火,只能吃前一天做的冷食。而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的後一天就是清明節,清明節是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的後面,又在穀雨之前,清明節不僅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漢族的一些少數民族也都過清明節,延續這古老的文化傳統。
春節和除夕是中華傳統節日最大的亮點。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便是春節。除夕和過年、大年夜都是指同一天,春節則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新年農曆第一天。除夕這天,要貼春聯,掛燈籠,穿新衣,這一天,所有人都不會睡覺,叫做守歲。
春節又叫年節,古時候人們稱它為“元旦”。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起源於殷商時期,到了民國時期,時間改為農曆,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而公曆的一月一日則稱為元旦。
中國的傳統節日曆史悠久,我也只是列舉了幾個例子,每一個節日都蘊含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節日特有的經典習俗,在中國節日的傳統文化中,我知道的也不多,但中華傳統節日的獨特的美吸引我去鑽研更多,學習更多。
【篇七:傳統節日——中秋節】
賈明粲
八月十五,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在這樣的節日裡,最當仁不讓的“明星”就是月餅。
大約在一個月之前,在商場、超市、臨街小商店都已開設月餅專賣區,造型各異,包裝精美,各類,各廠,各式的月餅,使人眼花繚亂,一派喜迎中秋節的氣氛。
中秋節,雖然沒有春節那麼熱鬧,但從骨子裡,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文化中,流露著一種對家人,對家鄉的深深的思念。
在我家,每年臨到中秋前幾天,爸爸媽媽總會抽出時間,帶著我,帶著精心挑選的月餅,去看望爺爺奶奶,姥娘和姥爺,還有去姥姑、姥姨、姥舅等等十幾家親戚家。
剛開始,我還覺得挺新鮮,可是走了幾家後就感覺煩了,然後問媽媽:“咱們就這樣挨著去這麼多家送月餅有必要嗎?人家也不是沒有,煩不煩啊!”
媽媽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孩子,你可不能這樣想啊!孝敬老人,尊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平時爸媽上班忙,顧不上,可是,在中秋節這樣的團圓的節日裡,我們就應該抽出時間去看望長輩們,感恩他們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的養育之恩及照顧之情,等你長大後,也要這麼做,不管多忙,也要回家看看,走走親戚。有句古詩講的很好,“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詩就是期盼團圓的詩句。”
我聽了媽媽的話以後,頓時明白了,也深深的記在了心裡。也在心裡默默的祝願全天下人們都能團團圓圓,沒有分離,也要把爸媽教會我的孝敬長輩傳承下去。
中國的傳統節日繽紛多彩,有喜氣洋洋的春節、朝氣十足的端午節、綠色環保的植樹節,還有這一家團圓的中秋節。
我愛我們的傳統節日。
【篇八:我與傳統節日徵文】
胡昊澤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許多種。在北方過春節時更是數不勝數。比如除夕團圓夜包餃子、吃餃子,元宵節轉黃河陣、鬧花燈……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除夕夜包餃子、吃餃子的趣事。
每逢大年三十傍晚,我們全家人就會圍坐在一起,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包餃子。餃子的餡有很多種,有豬肉大蔥的、有香菇北瓜的,還有韭菜雞蛋的,真是口味眾多、各投所好。最後奶奶還會準備幾個硬幣,這也是除夕夜包餃子用的一種必須的“餡”。怎麼還會吃“硬幣”呢,太奇怪了!
先說包餃子吧。這包餃子可不是件容易做的事。媽媽先端來一盆溫水,再把面放進盆裡,邊澆水、邊和麵。剛開始和麵的時候,面都粘在了媽媽的手上,說明和麵也是一種技巧。面和好了,奶奶對我說:“我來擀餃子皮,你爸爸包餃子。”我說:“我幹什麼呀!”奶奶說:“你看著我們怎麼包,學會了你再包。”“不行,我要擀餃子皮。”我說。“那你就先跟我學吧!”奶奶說。“行!”我在奶奶的幫助下,擀了一片又一片,雖然有的方、有的圓,但在爸爸的努力下,還是包成了餃子。在包餃子時,奶奶把四個硬幣分別包進了餃子裡,包好後再把它們混放在了其他餃子中間。啊,原來這些“硬幣”餃子還真是用來吃的!
包好的一個個餃子像一艘艘準備下海遨遊的小艇,整齊地排列在竹蓖上。我心想:餃子一定很好吃,我要讓這些餃子“小艇”快快“開”到自己的肚子裡去。媽媽把餃子一個一個地放進開水鍋裡,餃子在鍋裡上下翻滾著,不一會兒就被煮熟了。奶奶把餃子端上桌,我一聞,真香啊!迫不及待地把一個餃子放進嘴裡,感覺味道美極了。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嚐著各種味道的餃子時,我突然吃到了一個堅硬的東西,趕緊吐出來。一看,是硬幣!奶奶高興地說:“你是第一個吃到幸運餃子的人,明年一定會心想事成的!”
“硬幣”餃子象徵著幸運。誰吃到它,就意味著來年大吉大利。中華傳統文化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