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奶奶相關作文20篇

中國式奶奶 篇1

國一作文 ,630字

中國式的老一輩往往溺愛孫子輩,那一刻不停的教導和有理無理的庇護都是奶奶的愛。我就有一位這樣的奶奶。

小時候,除了爸爸沒人能管住我,因為貪玩,期末考試很不理想,免不了打電話叫家長。父親得知訊息後,怒氣沖天,繞著家追著我打。無助的我只能向奶奶尋求庇護。那一次,奶奶把我護在身後,衝著爸爸嚷嚷:“看你把孩打的,孩子知道錯了,還跟個老鷹似得攆著打!”我躲在奶奶身後,看著奶奶穿著黑布褂的後背拉風箱似得一起一伏,我更感到爸爸的無情,因此更加委屈,淚嘩嘩地往下流。

奶奶呵斥住爸爸,轉過身來,彎下腰,柔聲細雨地安慰我:“別理你爸,咱以後不那樣玩兒了啊。”說完,又拉著我的手去買糖,掏出積了許久的一張張毛票,為我買零食。我在奶奶的懷裡吃著零食停止抽噎,又露出甜甜的微笑。

我的奶奶不許別人欺負我,卻總愛與我坐在一起,也不是逗我玩兒,純粹就是在嘮叨。估計年齡大了,整天教我要孝親敬長,教我要以禮待人。

有那麼一次,我用言語衝撞了媽媽,奶奶就有了意見,“你媽天天那麼忙,辛苦賺錢養你,你還不懂得感恩,奶奶不喜歡這樣的孫女兒,以後不給你買好吃了。”我剛有了一點眼神的反抗,奶奶那話匣子就由此開啟,什麼小小年紀就衝撞大人,長大肯定是個白眼狼;什麼在學校學的做人的道理都白學了,一嘮叨半小時就過去了,我也被嘮叨麻木了,奶奶這才停止滔滔不絕。

我的奶奶,不管是庇護我還是孜孜不倦的嘮叨我。都那樣和藹可親,那矮小寬闊的身板和那老了還依然目露鋒芒的眼神,卻使我懷念,懷念那樣一箇中國式奶奶。

也談中國式教育 篇2

國三作文 ,1365字

一直想寫一篇分析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文章,可是沒那個膽量,可能認為自己寫議論文的功底還是“菜鳥”。在擬這個題目之前,我一直在猶豫,因為文章一旦涉及“國”,那將會很難下手。但是既然擬了這個題目,那我就會認真寫。

前幾天看焦點訪談,節目中就提到了教育改革,上面說什麼十年之後教育的春天將會來臨,在那時考試與招生將會由兩個部門來組織,實現“考招分離”。

說實話看了之後真的很爽,因為十年啊,將有多少人才被應試教育所埋沒,而如今的我們怕是享受不到那美麗的春天了。

在初二時上網,我就經常會上網查詢什麼熱門話題。一天,在百度裡找到了一點選率超高的貼子,帖子的名字叫《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題目而我卻不會做》,我好奇點選檢視,文中就寫道:在浙江省的高考試卷上,把我的文章作為題目出了一個深層閱讀,這篇閱讀總共有15分,而我卻僅得一分。其中有一題是“在《寂寞錢鍾書》一文中,這一句‘錢鍾書先生那一生不羈的靈魂,也正是他一生的格調’中的‘格調’二字用得非常好,請問好在哪兒?”我看了這後頓時傻眼了,我當時也沒想這麼多,就順手一寫,我哪知道怎麼回答啊!

看了這個貼子,我感觸頗多,也跟了一個兩三百字的帖。

是的,現在的教育越來越公式化,越來越圓圈化,學生答題必須在指定的範圍內,按照一定的公式,比如說像什麼:“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什麼東西。引出文章中心論題;使文章更有說服力”等等這樣的話。試想這些真的是我們想出來的嗎?答案是NO,老師教的必須這麼答,才能得分。

曾經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道德有了標準是值得慶喜的,可是考試有了標準是一個民族的悲哀。”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上次語文詩句默寫中有一題:“站在高山之巔你會想到?”答案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可是我寫的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卻錯了,我不禁想問改試卷的老師:“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寫高山之巔的詩難道只有一個《望嶽》這種公式化的中國教育必須改變!”

我還記得老師在講怎樣寫議論文的時候,說的是先提出論點,再舉例論證,然後再總結。說實話我真的不想聽,而且對議論文產生巨大反感,因為它很像明清時期的八股文。而且老師還強調在議論文中最好不要出現“我”,為什麼不能有“我”?難道文章不是“我”自己的看法嗎?

這就是中國式教育的格式化,它在扼殺一代又一代學生的創造力。

再談中國教育的定式化。

這一點廣泛分佈於理科學習方面,老師們總是注重講定式、定理,卻很少讓我們自己動手去探究,這一點幾乎導致所有中國學生最致命的一點—動手能力差。曾經有上海一所中學,老師讓一位物理尖子生去換電燈泡,這個學生弄了半天也沒有成功,最後急得大哭。我也不會換燈泡,我的物理電學也學得不夠好。但我想連燈泡都不會換,那些公式又有何用?

教育還一直在吵著改革,姓“考”還是姓“素”這誰也不好說。應試教育縱然有“公式化、格式化、定式化”的缺點,但終究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中國式教育要改變,作為學生我更希望是介於應試與素質教育之間,就像治國一樣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教育也要註上“中國特色”的商標。

最後用一位教育家評論應試教育的話結尾:“我們都是坐在火車上的人,突然發現火車走錯了方向,我們誰都不敢跳車。”不過我相信敢跳車的人大有人在,我就是其中一個,教育改革,我期待!

顛覆中國式過馬路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592字

“中國式過馬路”,就是中國人過馬路的方法,可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大家都應該心知肚明。

“中國式過馬路”這句話總結了我們中國人過馬路的壞習慣:亂闖紅綠燈,不走斑馬線等。就是這些看似沒有什麼危害的習慣,卻成了可以鬧出人命的“馬路殺手”,成了外國人嘲笑我們中國的笑柄!

一天,我在和鄰居阿姨聊天時,聽到一件由亂闖紅燈釀成的人間悲劇。阿姨說:“李陽,你知不知道,我們門前的那條國道撞車了!”“不知道,怎麼回事呀?”我滿腹狐疑地問道。“別提了,那大貨車司機真是不守交通規則!”“怎麼個說法?”我繼續追問。這時,阿姨將經過娓娓道來:“那天,我去洛社醫院,車開到半路上,我發現忘了拿病歷卡,便想回去,可是,還沒轉彎就看見一輛大卡車撞上了一輛電動車的尾部,結果,電動車翻了,大人沒什麼事,只是後面的小孩被撞飛了,大人去看的時候,已經頭破血流了,大人特別傷心,馬上送孩子去了醫院,不知道搶救過來沒有。這輛卡車的司機肯定玩完了,人家開車開得好好的,他卻去闖紅燈,真是害人害己!”“是啊!……”

這個例子,就是闖紅燈造成的,一個紅燈,造成了一場人間悲劇。

不能闖紅燈,連一些小朋友都知道的交通規則,為什麼開車的司機們不能遵守呢?一些司機為了圖快,屢次闖紅燈。我不知道那些司機怎麼想的,不知道他們知不知道闖紅燈還造成什麼事?

“中國式過馬路,希望再次聽到這句話時,這句話能成為褒義,讓我們一同捍衛交通規則。

中國式標籤 篇4

國二作文 ,1039字

縱觀中國歷史,五千年的文化積澱、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本應為我們祖國增添絢爛的一筆。然而如今一件件有辱中國文化的事件頻頻發生,“中國式”這三個字以很高的頻率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孩子”、“中國式治堵”……越來越多的國人不良習慣被貼上“中國式”標籤。這些標籤為世界瞭解中國文化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面紗,也為中國“禮儀之邦”這個稱號塗抹上了一大團黑點。“中國式”標籤的流行,給予我太大的壓力,敲響我心中的警鐘,也讓我反思我們的行為。

“中國式過馬路”,是調侃國人集體闖紅燈的陋習:“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過馬路就過馬路吧,還搞出個“中國式”,這不小題大做嗎?可回過頭來看看現實,似乎還真是這樣—“紅燈停綠燈行”,國人都知道,可每每在過馬路的隊伍中邂逅領頭的勇猛之士,腿腳就不聽使喚了。於是,多少次的“步人後塵”之後,“中國式過馬路”的提法便應運而生。生活中究竟還有多少“中國式”?

仔細想想,中國式咒罵,中國式喧譁,中國式購物,中國式踢球……當越來越多的國人群體性習慣被貼上“中國式”標籤時,人們似乎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的行為方式真有那麼“一點點的不正常”。當然,如此的“中國式”多少有些以偏概全,但形形色色的“中國式”裡,依稀可見每個人不約而同的“個人式”,正是因為有了億萬“個人式”的整齊劃一,才成就了“中國式”的一炮走紅。如今,“中國式”之於國人的最大價值,莫過於依照這樣的路徑,來反思個體的觀念與行為。從眾心理、僥倖心理、佔便宜心理、無規矩意識?……當這些人性中的醜陋,在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裡以多頻次、無遮掩的方式大規模爆發時,任何一種無意識的習慣都可以蔚然成風。現實中,你已然陷入了由與你有同樣行為方式的萬千同胞共同構成“黑洞”裡。正是無數個極具負面效應的“個人式”將“中國式”推向了深淵。

可話說回來,“中國式”的標籤其實未嘗不可以有,我們討論的目的也並非一味地追求去標籤化,而是希望“中國式”的標籤別再總淪為中國病、中國問題的代名詞,而希望其所擔當的“式”的象徵意味,能當之無愧地頂起大國風範,能順理成章地展現權威莊重,能更多地彰顯一個國度的魅力感與先進性,能更多地傳遞正能量……

但願,不久的將來,在“中國式”的符號意義裡,有的是國人的驕傲與自豪,是國家文明進步的榮光。而所有這些的實現,公民文明意識的覺醒和“個人式”的整體改觀當是最迫切、最必要的前提。讓我們洗淨不良習慣的汙濁,為做文明出彩的中國人而不斷努力吧!

中國式教育 篇5

高二作文 ,1873字

諸多的學者,或報刊評論員,乃至微信朋友圈的那些寫手,如今都不約而同地產生了一個愛好。這個愛好持續了很久,卻仍不見興致有所消減,反倒有成為風向的趨向了。大家都十分愛將中國與外國作比,從雞毛蒜皮比至國家大事,且無論從哪個角度,總是外國更勝。其中以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的對比尤為激烈,甚至我有一個好友就此感嘆道:“中國學生做什麼都會被評成錯的。”

對於我來說,中國式教育是大勢所趨。它甚至更加公平公正,更有激人上進的作風。反而對於大體上的教育來說,中國的家庭教育正處在一個十分偏執的階段。

自古以來,一個觀點的提出往往就會引起爭議,一小撥人支援它,另一小撥人反對它。如同爭論了幾千年的“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又或者宋時期無硝煙但極其血淋淋的變法問題。中國式家庭教育則是這樣一個矛盾體的結合。一撥人將孩子寵溺至極致,另一撥人打著中國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旗號力求孩子獨立,雙方互不相讓,各執一詞。最後兩家卻共同成為了現今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代表。

電視中常常有主張“嚴行家教”的父母高談闊論,面露得意之色,大有汝等凡人之氣勢。他們被冠以“虎媽”“狼爸”等名號,媒體大肆宣揚,報刊大加評論。他們的孩子或被勒令在極嚴寒的天氣在大街上裸跑,或要學習諸多課程,一旦有錯便加以打罵。他們的孩子懼怕他們,他們卻因此而得意非常,似乎是得到國外自主教育的真傳。在電視鏡頭裡,那些小朋友的眼裡卻盡是迷惘之色,毫無天真無邪的可愛風範了。我常常對母親說:“小朋友的眼睛都是黑圓黑圓的。”尤出生嬰孩的瞳孔最為黑亮,愈大愈失去光亮。我常欣羨這樣有神的眼睛。可這些小朋友的眼睛不是這樣了,他們的眼睛甚至和他們的父母一樣了,沒有神色和情意的了。

我往往因此惋惜。又想知道這些小朋友的後續—他們在不太適合的年紀被強行訓練意志,失去了童趣,他們會和呼蘭河傳裡的團圓媳婦一樣嗎?—可是團圓媳婦還是有些天真的,她“黑亮亮”的,而他們已“成熟沉重”了,他們會怎麼樣呢?

可是電視報道就這樣斷尾了,我沒有能看到結局。或者說電視不太想報道這樣的結局。

這樣的家長自恃“外國寶典”或“古代案例”,卻忽略了兩者本來的用意。凡事適度,明明能做別的事來培養同樣的能力,為什麼非要冬日裸跑呢?墨子中說:“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這是基本的行事判斷。

又想起那些所謂古代案例來。司馬家家教甚嚴,若父親司馬防不坐,孩子們都不敢坐下。於是後有“司馬八達”之稱。這樣的一種教育,是教育禮數。等到司馬懿這一輩,他將兩個兒子親自帶上戰場,由他們歷練。這樣的一種教育,是教育獨立與遇事的應變能力。國外的教育也是這樣的。這些更動手或動腦的教育,是引導孩子自己走向人生,使他成為一個知禮節行無過的人,而給強迫他們歷練人生。

現在的所謂“嚴教”,的確是有些病態了。案例們被極端化和妖魔化,顯露出偏執的色彩。

與之相對,前度一直飽受批評的“摔跤打凳子”式的軟派觀點,也常教出傲慢無禮的小朋友來,也有不可取之處。

然而以我之見,除這兩派外,還有一種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派系正在逐漸形成。此派主在吸收兩家精華,立志軟硬兼施。可是往往會得到負面效果。此派最大不足有二,一是言行不一。家長們告誡小朋友不能做這不能做那,自己卻以身試法,便會激起小朋友的叛逆心理。二是強行完美。曾去一個好友的家裡,她的一個小表妹大約上三年級,正好在寫作業,小臉卻哭地稀里嘩啦的。好友問她原因,小朋友抽噎著告訴我們:媽媽檢查作文的時候見有“希望的泡泡破滅了”一句,大為惱怒,責罵她不該如此寫,傳統應寫“希望的火花熄滅了”。又有另一個好友無論作業還是試卷都寫地奇慢,一個字不好就要塗掉,我對此大為奇怪。一次偶然交流,她苦笑著說:小時候逼出來的強迫症,寫的不好是要撕掉的。以此可見。

若遵循此進行家庭教育,不僅是想象力將慘遭殺害,有時甚至還會造成心理疾病。

三字經裡寫“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是人生最早的導師。作為父母,望子女成才的心情完全正常。可現在的三派代表性家庭教育卻都顯現出“拔苗助長”或“埋苗不長”的趨勢來,這是令人深思的。

是故,好的家庭教育,應先以身作則,而後“順其自然”。中國古代崇尚“順天而行”,就是這個意思。然而此時的“順其自然”,並非“放任不管”,而是陪伴孩子,引導他們,但並不過多幹預他們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要使他們熱愛大自然與生活,使他們活地鮮活而有價值,去順其自然地塑造他們的風骨。

家庭教育的初衷,實則就是培養一個人的風骨。這是中國,乃至世界家庭教育的最初面目。只有有了風骨,隨後再獲取知識,才是一個真正健全的人。

中國式問好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453字

小姨一家經常去外地,很少在南京,上個週末小姨一家難得在南京度過,媽媽便帶著我和妹妹去串門。

進門我第一句話自然是:“小姨好,姨夫好。”而小姨則是以提問的方式問好:“元元今年幾歲啦?”“上幾年級了?”“成績怎麼樣?”“上哪個初中定下來了嗎?你想上哪個呀?”……問了一大串問題之後好不容易才停下,等待著我的回答。我被問蒙了,愣了好久才吐出一句話:“小姨你剛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我費了半天的功夫才把這些問題答完,心裡有些煩,不想我媽媽也“回敬”了他們一堆關於他們新房子的裝修的問題。等坐下後,談話也是圍繞著“問題”展開的,等離開後發覺只是回答了很多問題,其他便沒什麼了。

中國大部分親友間的串門和見面都是用提問來“問好”,讓人不免有些感到無聊和虛假。明明聊了很多,可還是感受不到真情反而像是想讓別人問你想問的問題然後向他們炫耀。

問出去的話,別人必須要回答,不管他想或不想,否則氣氛就會變得很尷尬。在你問別人前最好想一想你是出於關切還是想讓別人反問“你呢?”時告訴他你有多棒?如果是第二種,我勸你還是別問了。

中國式救人 篇7

國一作文 ,772字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堅韌的人。他們的勇敢、他們的發展、他們的精神,無不都是出眾的。可以說,中國製造與中國速度,都是其他國家的人民追求的目標,但是,在這些背後,中國人還有許許多多的不足。那或許就是中國式救人和中國式過馬路吧。中國式過馬路是人們老生常談的話題。所以,我想和大家談一談中國式救人。

或許大家都不會忘記那駭人聽聞的清明節水庫慘案。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那觸目驚心的場面,不禁讓許許多多的人們為他們的衝動而嘆息。

記得在那一日,一大家子十幾口人趕著好天氣坐上車一起出個遠門兒,踏青、自駕遊,那可是很放鬆的,不知不覺,一家子在車中坐累了。索性下了高速。在一個富有春意的大水庫前停了車,下車釣釣魚、采采花、活動活動、放鬆放鬆僵硬的四肢,正好也感受一下春天那獨有的味道。

孩子們好玩那是天性,見到那麼大的水庫,一定不會放棄玩耍的機會。奇怪的是,家長們也不是那麼在意孩子們的如此危險的玩耍。頂多叮囑了兩句之後,依然有說有笑。還有的甚至拿來了燒烤機,等著美味的誕生呢,而全然不顧那不滿5歲的孩子。

孩子那是越玩越想玩,於是就是越玩越向那深不見底的水庫更進一步,全然不知潛在的危險。

之後,噩夢終於來到了。那孩子就因為想盛一杯湖水,就向那湖中拼命地伸,可是,一個頭重腳輕,就聽“咚”的一下,原在湖邊的小孩子就沒了影兒。

這兒的家長正在享用燒烤出來的野味呢,一聽咚的一聲,孩子不見了,驚得連忙扔竹籤的扔竹籤,起身的起身,該收魚杆的收魚杆。連著就是一陣闢裡啪啦的亂響,無論是會游泳的還是不會游泳的,一古腦全跳下去,畢竟那是自己家的心肝啊,結果,一家子就只有那麼兩人留下條性命。

這就是中國式救人,衝動是魔鬼,救人要有方法,中國人或許少的就是用冷靜態度去解決問題。我想,只有我們中國人用冷靜的態度去解決問題,我們的中國製造才能更有品質,中國速度才能更上一層樓吧。

中國式過馬路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640字

現在,馬路多,紅綠燈多,過馬路也成了天天都有的常事。

一天,因為父母不在家,我只好自己去上學,我從家到學校要經過多個路口,自然要過多個馬路。

那天,我按照小時幼稚的歌謠:“紅燈停,綠燈行”警告自己,要看紅綠燈。

第一個路口,我一到那碧綠的“01”立馬變成了硃紅色,彷彿在嘲笑我運氣差,我嘆了一口氣,只好認命。可正當我停下時,一隻大手把我從原來的地方狠狠地推了一下。我一個踉蹌,差點成“大馬趴”。只見一個人從我背後走來,對著我吼道:“你幹什麼?有路佔著,還不走?成心想讓後面的人堵著啊!真沒素質!”我聽了,火一下子從腳尖燒到頭頂,他大白天推人,不講道理不道歉,要我闖紅燈?於是我冷聲諷刺道:“是嗎?那是不是在你眼中的有素質就是把人險些推倒後不道歉還讓別人闖紅燈就是有素質?”那人臉一陣紅一陣白。這時,紅燈閃現出了綠光,我輕哼一聲,頭也不回地走了,只給那人留了一個瀟灑的背影。

第二個路口,許多人都闖了紅燈,我呆住了,這不是紅燈嗎?他們是色盲嗎?“應該是一小群不知怎麼過馬路的人吧,下一個路口應該就沒有了吧……”我小聲喃喃道。可我運氣怎麼這麼差?第一個路口遇見不講理的人,第二個路口一群色盲?

第三個路口,第四個路口……第三個紅綠燈,第四個紅綠燈……我沒有遇到一個不闖紅燈的人(除我之外),我茫然了……“叮噹,叮噹……”一串手機鈴聲將我的思緒拉回了現實,我拿起手機,只見一個新聞:中國和外國年年因車禍而死亡的人數……

看著那龐大的資料,我又茫然了,腦海中浮現了幾個字“中國式過馬路”。

中國式冷漠 篇9

國二作文 ,703字

繁華市區,現代化建設,高檔小區。僅一門之隔,即便是住在一層樓裡的住戶,也從來不會交談幾句。無盡的冷漠充斥著這個小區,乃至市區。蔓延著,蔓延著,宛如一株長勢迅猛的荊條緊緊拽住人們的心,抑制著所有人情感的宣洩。

電梯裡,人們都低著頭搗鼓著自己的事情,心無旁騖地,仿若無人。一陣電話鈴聲響起,這才使這些人抬了一下頭,僅望了一眼那個手機響的人,便又低了下去。任何事情都引起不了這些人的注意,他們間似乎存在著捉摸不透的隔閡,將每個人都分隔得很陌生。

這便是中國式“冷漠”嗎?或者僅是表象?

稍不謹慎,一簇小火苗便躥起來,不經意地,又點燃了沙發。火勢迅速蔓延著,頓時1208濃煙滾滾。這場大火吵醒了幾乎整幢樓,所有的住戶都來了,臉上焦急、思慮的神色,彷彿被燒的是自己家。那天雖乾燥,卻仍是冬天,有些竟沒來及穿好上衣,便趕了下來,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不時打著噴嚏都仍願候著1208的住戶。越來越多的人接踵趕來,有些拿著水桶,有些持著棍棒,準備隨時撬門。興許是主人不在家,一些身強力壯的男子一同上前撬門。門後的火快速躥著,隨時都可能從門縫中蹦出來。滾燙的鐵門燒灼著大家的心,焦急卻十分無奈。

門,終於撬開了。“大家做好防範措施,不要慌亂……”物業的聲音沉著冷靜,聽了使人莫名心安。過往的冷漠伴著一桶桶冷水潑向大火,在119來到之前,火勢便可控制了。所幸這次大火沒有傷及人員,僅是損失了些錢財。救完火後的大家都已衣衫不整,灰頭土臉了。物業望了望剛才被滅的大火,又看了看彷彿是從煤炭堆中拉出來的人們,嘴角泛起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不覺間,陌生的隔閡似乎漸漸消逝了,鄰里間的距離,也不再遙遠。

中國式“冷漠”,實是表象,而非真實。

中國式過馬路 篇10

國小四年級作文 ,572字

現在行人闖紅燈的現象越來越多了,那麼過馬路時闖紅燈是對的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行人一般闖紅燈都是懷有從眾心理、存有僥倖心理、沒有安全意識等的原因。

闖紅燈的現象危害非常大,有這樣的資料:在中國,交通事故每死亡四個人中三個人是交通弱者,司機的死亡率佔13、4%,行人和騎自行車的死亡率達45%。闖紅燈首先是害人,比如:一天我放學回家在路口等待紅燈變成綠燈時,在這短短的1分鐘裡,我看到了許多事情,一輛電瓶車在路口等待綠燈,但在這時,一輛大貨車闖紅燈,轉彎後向電瓶車方向駛去,電瓶車立馬準備躲閃,但速度比不上大貨車,頓時,電瓶車就爆開了,電瓶車主被撞飛好幾米就不動了,倒是大貨車沒有任何事。我呆了1秒後立刻往後跑,才沒讓電瓶車爆出的碎片扎到我。其次是害己,我上次看了一篇報道:一名女子帶著年僅三歲的孩子闖紅燈,一輛大貨車經過,母女當場斃命。唉,這是多麼血淋淋的教訓呀!

當車速為60公里/小時,車輛每秒行進多少米?17米。如果車子時速80公里/小時,根據人體反應時間來算,是躲不過這場劫難的呀!我曾經看到過一個新聞:一個老人家過馬路時,忽略了紅綠燈,看到馬路上空無一車,就徑直走了過去一輛大貨車以120碼的速度衝了過去。因為大卡車主也認為路上沒人。老人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瞬間被碾壓在車底下了。

讓給我們一起,共創美麗家園,再也不闖紅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