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足會常樂相關作文20篇
不知足會常樂 篇1
國一作文 ,981字小草生長在牆角一隅,它不滿足於牆根的庇護,而想一個勁地向上長汲取更多的陽光;花朵競相開放在花壇裡,它不滿足於人們千篇一律的讚美,而想讓芬香流傳千古;博士生譚超白天送快遞,晚上扎堆文獻,也是想在不斷探索與奮鬥中,實現自身價值。
所以我認為不知足常樂能讓人們不斷髮現自己的不足,盡力在不斷探索與彌補中實現自我價值。
不知足,才知不足。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的佳作流傳至今,他們的作品之所以成為佳作,大多都是建立在對自己作品一種“不知足”上的,不斷地細細雕琢、推敲、改進最終成為了人們口中稱讚的佳作。書法家顏復卿,寫得一手好字,但他不知足於自己的水平,於是拜師求學找到自己不足,刻苦練習,成為了一代大書法家。韓愈的“推敲”,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反覆推敲而來的“綠”字,都是因為詩人的不滿足而更好的知道了“不足”。
不知足,才愈上進。
回看今朝,有的人一生為了金錢而奮鬥,有的人一生為了功名奮鬥,但還有一些人是為了自己理想而奮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說明了容易知足的人,只安於現狀;不易知足的人反而擁有向上的動力。董卿是活躍在公眾前家喻戶曉的主持人,在《朗讀者》與《中國詩詞大會》中人們還發現了一個腹有詩書氣質才華,知性的董卿。正是因為她的不滿足,她不斷地學習積累沉澱,愈發上進,才成就了她自己的知性美現。是呀,有多少人像他們這樣為了自己理想不知足地努力再努力呢?正因那永不知足,他們才得到源源不斷地向上的動力。
不知足,才會‘長’樂。
有人說:“知足常樂”,但我更認為不知足會“長樂”。在學習生活中,我常常抱著不知足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每一次成績,因此一直以來我都會在成績發下來時找出不足,及時糾正然後給自己定下下次考試成績的目標,即使在下一次考試中我取得了進步,我也一直會告訴自己:“還不夠,要繼續努力!”因此我一直保持著永遠向上的心態去迎接每一次成功。在學習上我正因有了這個不知足的衝勁,成績一直在不斷進步。不知足使我精益求精,讓我可以一直笑著迎接屬於我的成功!
在這優勝劣汰的社會中,何不與我一起“不知足常樂”呢?
不知足者常樂 篇2
高一作文 ,789字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意思是自我滿足的人總是很快樂的,而我卻認為:在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中,只有不知足者才會常樂。
物質生活上想常樂就必須“不知足”,試想,如果原始人對生活都那麼知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土處穴居的水平,何樂之有?如果人們都滿足於現狀,油燈就不會被電燈代替,摺扇也不會被電扇代替,更不會出現代替畜力的汽車,生活得不到改善,社會將停滯不前,快樂從何而來?可見,知足並不常樂。恰恰相反,正是有了不知足的精神,文明才得到發展:從鑽木取火到開採石油到發展核能,從牛頓三大定律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到今天的基因工程,正是由於“不知足”的精神才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社會財富的日益積累,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不斷飛躍,才使得人們常樂。
精神生活上,也只有不知足者才能常樂,人們對精神食糧的要求是日益增長的,這就促使文藝家們創造更多、更新、更好的成果,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絢麗多彩,我們才會常樂。
對於人生的奮鬥目標,則更是不知足者常樂。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一個不斷進取的人,在工作、學習上永不知足,才能不斷進步,取得成就,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而這些,不都是讓一個人真正常樂的基本條件嗎?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憑藉不知足的精神,一生研究一千多項發明,攀上了成功的巔峰,奮鬥的樂趣,成功的喜悅,貫穿他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就也給世界帶來了福祉,帶來了歡樂。
“不知足”的精神,這無形的動力,推動人類進步,推動文明前進,推動社會發展,促使每個不知足者真正常樂。
當然,不知足者常樂,並不是對成功不予肯定,也不是說讓人對私利貪得無厭,而是指不滿足現有成績,不安於現狀。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知足而不求發展,就會被淘汰。只有不知足者才會發展、進步,才會常勝不敗,才會常樂。
不知足,也常樂 篇3
議論文 ,1086字知足可常樂,但敢於拼搏,開拓進取,努力地向著更高、更快、更強衝擊,亦可獲得常樂。
——題記
“知足常樂”。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聽到過不少這種類似的話語。誠然,若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追逐名利,可以感到安閒的快樂。但是,“不知足”的進取精神,就不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嗎?
我認為並非如此。回想一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專心致志地背完一篇冗長的文言文時、耐心思索後解出一道複雜的數學題時、努力學習後考出更好的成績時…………在這些時刻,你的內心難道不會有快樂嗎?
有人說,知足者是精神的智者:陶淵明悄然遁世,隱居南山,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閒適;劉禹錫被貶後居於陋室,也仍有“調素琴,閱金經”之雅趣。但請思考:他們真的是所謂“知足”嗎?恐怕不是。他們也有追求。他們追求的不是世間的功名利祿,而是常人難以體會的另一層次的精神的滿足。請不要把“不求上進”與“更高的精神追求”混為一談。
大名鼎鼎的“發明大王”愛迪生,早年發明了電燈、留聲機等諸多改變世界的物件,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這之後,他便開始了所謂“知足常樂”,不再追求更高的水平,甚至說出了“不要向我提出什麼意見,因為再好的意見也比不上我的頭腦”這種愚蠢至極的大話。也正因他的這種“知足常樂”導致的頑固不化,讓他在晚年不肯將直流電改為交流電,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他的事蹟,啟示我們要警惕某些時候的“知足常樂”,因為那很可能是不思進取的另一說法。
高爾基曾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的越快,對社會就更有益。”誠然,“知足常樂”可能是高尚的,但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開拓者,對於社會的貢獻要比“知足常樂”的“智者”多上許多。如果人們都開始“知足常樂”,那麼油燈便不會被電燈所代替,人力不會被機械所代替,社會也就不會有進步。
不知足,並非是讓人被慾望控制,變成名利的奴隸,而是拒絕安逸,拒絕安於現狀。現今,任何事物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所謂“知足常樂”也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下立足。
不知足者常樂 篇4
國三作文 ,736字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但安於現狀時時知足,真的快樂嗎?在我看來,知足未必常樂,而不知足者則常樂。
不知足,是生活的推動器。
數萬年前的遠古時代,正因為原始人不知足於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才有了熟食的產生和今天的我們。孔子,學識淵博卻不知足,在晚年時依舊周遊列國,為了後世的思想而努力。愛迪生因不滿足於自己的發明,若干次的嘗試終於找到鎢絲,讓光明照亮了千家萬戶。
不知足方有前進的動力,不知足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不知足才能常樂。
不知足,是國家的根本點。
秦始皇能一統中國,就是因為無數次的不滿足,所以不斷地改革完善,才有了秦國的強大。孟子曾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若一個國家知足於現狀,沒有了“野心”,便將要滅亡。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的獨立戰爭,法國的大革命,無不向我們證明了不知足對國家的重要性。
不知足方有憂患意識,不知足才能振興國家,闖出一片天地。
但是何為不知足呢?不知足就是不安於現狀,不甘於平庸,是有一種持久不滅的熱情前。不知足,使人勇往直,從中獲得的樂才是真正的樂。
不知足是“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獨賞之樂;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執著知樂;是“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的無畏之樂。
再看看現在的我們,假使你通過奮鬥可以擁有更好的未來,卻因知足而放棄,未來的你會是快樂的嗎?所以,只有不知足的人才能為了更好的未來去奮鬥,在不斷的昇華之中才能常樂。
不知足者常樂,這既是對我們的教導,也是讓國家強大的動力。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一個不知足的常樂者,讓祖國因我們的不知足而常樂於世界之林。
知足者常樂 篇5
國二作文 ,764字“風送花香紅滿地,雨滋春樹碧連天。”世界很美,不僅有春的煙波畫船,夏的朝雲暮卷,秋的雲霞燦爛,冬的冰肌玉骨。更是因為有了簡單的事情而快樂,不追求過多的要求而快樂。世間才會變得如此之美好。
梁實秋先生說過,他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睡在自己的床上,陪自己的小孩遊戲,吃媽媽做的飯。而我說,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捧一本喜愛的書和自己的好姐妹一同行走在林蔭道間,一起談未來。
知足者常樂,是說一個人沒有過多的奢求物質上的滿足,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就好,那麼,這個人就會很容易被滿足,且會變得自如的開心。我就很願意做此類人,心靈上無任何的感情負擔,並且發自內心的感到世間的美好。
我想起了《雙城計》中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最蕭條,最繁華的時代,我們在這個時代的夾縫裡徘徊,躊躇獨行,彷彿在人間的天上地下找不到一個立足之地。
從古至今,無人不再尋求著快樂之道路,莊子正如此,他不曾一味的追求富貴,官職,只是簡簡單單的吃著粗茶淡飯,依舊過的逍遙自由,有著豐富精神底蘊的他過著平淡而又充實的日子,心中也甚是開心無比的。
知足與常樂同時兼備的人不需要過多的詮釋。即使沒有巍峨高山的險峻和清峭,也可以有平川凡壑的穩實和踏健;即使沒有嬌容玫瑰的誘人,也可以有芙蓉的質樸與富貴;即使沒有居廟堂之高而兼濟天下,也可以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即使在物慾橫流,紅燈酒綠中穿梭,也可以兩袖清風,從而出淤泥而不染。
你是願意經常歡笑還是時常揹負著各種社會慾望壓迫著你使你難以前進呢?卸下你的包袱,輕鬆的向前走出去。知足者常樂,不會過多的在意金錢的引誘,因為他們明白知足常樂者的運氣不會太差,他們的態度樂觀,慘淡自如的面對人生。上帝對於他們不會狠心。
做一個知足常樂者,你會發現世間的美好不僅是由春夏秋冬所連綴而成,更多的是人世間的歡聲笑語讓世界美好的更長久。
知足者常樂也 篇6
高一作文 ,729字生活中,有些人總會感到快樂難以尋找,快樂於他們看來彷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有些人卻覺得快樂唾手可得,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甚至緊握在自己的手中。為什麼,人們對獲得快樂的感受差那麼多呢?在我看來,這無疑是因為他們對感到快樂所需的要求不同,知足者常樂也!
所謂的快樂無疑就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展現出一種十分愉悅的狀態。德國哲學家康德也曾今說過:“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的確,快樂的多少,很大程度來自於自己的內心需求,內心需求滿足的越多,則意味著收穫快樂的次數越多。這就驗證了知足者常樂的道理。
除此之外,增加快樂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增加一個人的財富值,而是降低一個人的慾望感,從而提升一個人的滿足感,以獲得更多的快樂。生活中,我們從新聞、從電視等各種渠道都聽聞過富豪有錢但不感覺快樂的故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慾望太大了,有追求是好的,但人要學會知足,面對已經很好的成果卻還疲而不倦地一味追求,那麼快樂也會隨著你的逼近而飛奔起來。快樂只有在知足的土壤上才能良好的生根發芽,孕育出甜蜜的果實。
我們渴望快樂常伴我們左右,希望生活的快樂,於是凡事都向著好的方向前行努力,這無疑沒有絲毫的不對。但是,在不懈追求的路上我們是否要學會停卻,尋一片舒適的地方來享受呢?誠然,我們應該這樣做,知足的停下,方能品嚐到快樂的滋味。路是無盡頭的,有盡頭的是人的慾望,人的滿足感。而且,前路是未知的,往往你一路前來的收穫會在某個未知的路口全部失去。正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故事一樣,適時知足,方能更快樂。
老子曾有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方能常樂呀!朋友們,讓我們減少慾望,適時停下,在知足的土壤上收穫我們的快樂果實吧!
知足可常樂否 篇7
國三作文 ,659字中國有一句俗話:“知足常樂”,這可能是一種心態,可以在自己沒有得到時安慰自己,那知足到底該不該常樂呢?我認為可以知足,但不可以常樂。
可知足但不可常樂!
著名唐朝詩人劉禹錫曾著有《陋室銘》一篇,他經過三次貶謫,最後僅得一斗室,心胸開闊的他寫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並命人刻於石碑上,有房總比沒房好,是挺知足的吧!但他可沒有常樂,他仍然奮發向上,憂國憂民,盡職盡責,終在唐敬宗二年,劉禹錫被朝廷重新召回,於是又寫了流芳千古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儘管劉禹錫被貶了,但他知足了,他雖知足但並沒有常樂,最終在仕途路上出現了大轉折,由此可見,可知足但不可常樂終將成就自己。
下雨之前你得先愁!
曾經有個叫遷公的人,生性吝嗇,自家房屋破了也不修,他笑這說:“房頂有個大窟窿,夏天還涼快呢!我比那些流落街頭的人好多了。”然而這天夜裡卻下起了大雨,被暴風雨所擊打的地板發出的聲音似乎在嘲笑他,他的糧食、衣物卻都被大雨沖走了。
太“知足常樂”未必是件好事,到最後不也是得不償失嗎,我們凡事要學會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知足是憂,常樂是弊!
知足才是一種心態,一種樂觀的心態,而常樂則是一種安於現狀的表現。正所謂《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樣,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拿破崙也曾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所以我們更應該積極向上,想著自己的目標奔跑,即使實現,也不要常樂。
知足可以使我們快樂,但常樂會使我們停滯不前,不思進取。同學們,讓我們奔跑起來,即便你現在很成功
知足者常樂 篇8
國一作文 ,630字也許,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了。想要的東西有很多,只可惜我們卻無能為力。也許,有自己的想法了,有了貪心。也許,生活並不美好吧!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隨心所想,隨心所欲。但這一切不是我們想要的。因為這並不屬於我們。想要的事物太多,那便只能是空想。現在無需想的太多。做好自己就好。知足者常樂,看淡世界。看淡一切!心如止水,做好此時!
空想
也許,我們想要的事物太多,也許我們太愛攀比。但這樣的我們真的好嗎?這樣的我們,想的多了,腦子便會煩。每天想要的那麼多。可惜永卻遠實現不了。那便只是空想。自己就會墮落。生活就會充滿很多的遺憾,但我們先愛要做的只能是珍惜。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願我們一切安好,知足者常樂。做好現在,努力去迎接未來的某一天。現在很重要,請懂得來之不易的生活!
知足
人生總會有遺憾,因為有好多都來不及去實現。因為那些我們實現不了。實現不了的,那就只是空想了,空想的世界就像是虛幻的世界,則是一個虛假的世界。這樣的世界其實不是我們所想要的。人生總會有遺憾,總會有很多的心願。去尋找一個真實的世界,唯有真實世界才值得我們擁有!知足者常樂,願我們一切安好,願我們人生知足!
人生有太多的追求,但有些追求卻是永遠不會實現的。因為他們離我們太遙遠了,而且也只是空想。空想後的卻只是一片空。醒來之後,原來就只是夢一場!學會適當的追求,學會適應。學會在自己能力的範圍下要求自己!憑空只是空想,願我們知足,擺正位置,做好現在!
知足者常樂,願我們一切安好!
知足看常樂拼搏看得樂 篇9
高一作文 ,878字人生長旅中,每個人都曾遇到過各種各樣的“麻煩”。有時我們會奢望各種“麻煩”一掃而空,有時我們會希望和別人交換人生。事實上,每個人的人生路都是相似的,唯有知足者才能常樂,拼搏者才能得樂。
村上春樹說:“沒有完美的作品,正如沒有完美的絕望一樣。”我想說,沒有完美的人生,只有知足的人生。曾經有一位出身卑微的學者,他少時讀書只得“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成年的求學之路更加艱辛,只能忍氣吞聲的跟隨老師,直到老師高興時才能加以請教。成年後,他穿著破舊的衣衫處於華麗的宮堂之中,“略無豔慕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如人也”。他就是宋濂,一代名相。倘若他的人生中沒有知足兩字,或許他早已放棄,而他卻樂在其中,他以拼搏為樂,最終換來了成功。
昆拉德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中提到,每個人生來皆承擔著責任,揹負著希望。確實,命運是存在的,而唯有努力奮鬥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得到一片樂土。哈倫德·山德士的命運是悲哀的,他少年而孤,成年之後與妻子離異,在人生的曲折中,他做過快遞員,送過外賣,開過飯店卻因不善經營倒閉,但他卻從未抱怨,從未嫉妒他人。終於,他在年過半百之時擁有了自己的快餐店。70餘歲時“肯德基”取得成功,他沒有時間感嘆自己命運的不濟,他不會浪費時間挑選本不屬於自己的命運,他留出更多的時間去奮鬥,奮鬥一生。
路易威登懂得知足,他年少漂泊巴黎,寄人籬下,卻最終創造驚世名牌“LV”。俞敏洪懂得奮鬥,他沒有羨慕別人而專注於自己,專注於“新東方”的建設,他們都是知足者,不會心生嫉妒。他們也都是不滿足者,不會對自身感到滿足。
我們的人生更多的時間是在與自己戰鬥,而不是關注他人的人生。如果材料中的農夫能花兩天時間在自己的土地中,而不是荒廢於徒勞的抱怨中,想必他也能得到足夠的快樂吧。
知足於比較中,拼搏於自身中,才能做到苦中有樂。
知足而常樂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686字曾經有位盲人說:“和失聰的人相比,我能聽見雨聲;和啞巴相比,我能唱歌;和沒有雙腳的人相比,我能走過天南地北。我可當真是幸福啊。”
在現代社會中,有許多健全的人都不如這位盲人來的知足。他們常常會為了自己沒有買到足夠好看的衣服,沒有趕上最後一趟班車,手機的電量開始亮紅燈而煩惱著;卻沒有為自己還能有衣服穿,自己還能散著步感受家鄉燈火,自己還能抬起頭看看星空而感到快樂。
曾經我有一段時間特別的自卑——字不好看,人也不漂亮,成績不好,又沒有才能,真的是差勁到了極點。我的媽媽也看見我每天低著頭,她有點擔心,想讓我看到自己的亮點,變得自信。我媽媽每天就變著法子來誇我,這讓我有點受寵若驚。今天晚上我的媽媽都會對我說:“我的女兒真的很棒,比別人家的孩子省心多了。”就這樣馬上誇我的這條路上走得樂而不疲,慢慢的我也發現自己的亮點——我會跳舞,我的聲音也非常好聽,我沒有抽菸喝酒的惡習,也的確非常讓父母省心,我告訴自己:“認識到不好就改,煩也沒有什麼用。”憑著這條簡單粗暴的勵志語,我一點一點的進步,變得優秀,變得漂亮。後面我發現自己更是幸福到了極點。樓上的學霸哥哥母親去世,她很羨慕我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班上的才女患有心臟病,她羨慕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的舅舅50多歲一事無成,他羨慕我有大把的青春。
知足而常樂,這是老東西嚼爛了,但這理卻嚼不爛,我們不能總盯著自己沒有的東西不放,要開啟眼睛認全自己,看到自己的閃光點,這樣才能“常樂”。
知足者常樂 篇11
國一作文 ,831字知足常樂,出自於《老子》: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恆足矣。但真的只有知足才能令人常樂嗎?
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漸漸富強起來了。中國人民也不滿足於僅僅只是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而是想要更加富貴的生活。正是因為這樣,許多人鋌而走險成了貪宮汙史,不甘心於自己每月的工資,總想得到多一點,可人的慾望是無止境地,多了還想更多,有了一套房還想著擁有一棟樓,正所謂慾壑難填,“人心不足蛇吞象”總想這樣,自然就要勞神費力,挖空心思,甚至還會不擇手段,這樣的話,人還會快樂嗎?還有快樂?無論他得到還是沒有得到,都不會快樂,只有痛苦。所以人只有知足才能常樂。
知足是快樂之源,人不因外界形勢的變化而去改變自已的要求,堅持自己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並對自己現在所處的地位感到知足,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快樂的。知足也是一種樂觀的心態。唐伯虎曾寫下“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面對自已與仕途擦肩而過,他沒有為自已的田園生活而感到知足。“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容若的恬適生活令他沉醉,他滿足於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是快樂的。書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欲達樂觀令世人感慨,雖仕途不順,但他不過分悲嘆自已,反而生出這樣的大境界,怎能令人不敬?若蘇軾不懂得知足,那他又如何能成為兩宋的大詞人,璀璨了兩宋文壇,照亮了宋詞的前程。知足的強大之處在於,不僅可以令人沉醉於有形的東西,而且可以豐富你的內心世界。
知足者常樂,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世上存在的慾望是無窮的。如果一個人的慾望太大,那他得不到的東西必然也會更多,那他內心的痛苦也一定會很多,正所謂“貪慾不止,苦海無邊”。所以不知足者連樂都沒有了,哪還淡得上“常樂”呢?
所以人應學會知足,懂得知足,這樣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知足而常樂 篇12
國一作文 ,866字廬陵歐陽修曾言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同樣被貶,有的人望山嶽陰沉,陰風怒號,而有的人則望佳木繁陰,野花幽香。不滿足於現狀的,往往為前者;知足常樂者,往往為後者。所以說,知足而常樂,是道德修養的高層境界。
何為知足?知足,則為對自己清醒的認識和對名利的適可而止。臉譜網創始人扎格伯格年紀輕輕便擁有上億家產,但他知足於一名普通青少年平凡的生活,出現在大街小巷,他愛平淡的日子,他清楚明白自己所想要的。他沒有揮霍家產,更沒有對名利無超界的想法。清朝和?,因為有才能被乾隆帝看重,但他卻負了眾望,貪汙成癮,最後被賜死,給人們一個沉重的教訓。所以,認清世界,認清自己,不要想著你沒有什麼而要得到什麼,要想著你擁有什麼。不說淡泊名利,至少適可而止。
為何知足?知足,常言道:“廣廈萬間,夜眠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一升。”陶潛何不是如此隱逸於鄉間,陶醉於花叢中,不諳世事,即使無華麗之服,也依舊曠達開朗。再如宋朝詩人蘇軾,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狽不堪,唯有他竹杖芒鞋輕勝馬,一句“誰怕”更是傲嬌入骨,隨性灑脫。即便被貶海南,無衣無食,也懷著樂觀之心,這樣順境不驕,逆境不懼,何不為風雅之士?因此,知足,能平靜你那顆驕火之心,如為你開一扇明窗,透至絲光。
如何知足?知足,必將放下世間誘惑與剋制慾望。老子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唐代王毛仲因為扶助唐玄宗登基立功,皇帝對他極為倚重,兩人名為君臣,實為兄弟,後來毛仲不斷向皇帝要官職讓皇帝大失所望。最後在被貶的路上賜死。以此可知,不知珍惜現有的,追逐名利無止境結局讓人嘆息。從此,誘物擺在眼前,不僅要不為所動,且要斷絕慾望之源,即可常樂。
生活,至繁歸至簡。至簡,即清醒的認知,從而走到理想內心的寧靜曠達。32歲的博士譚超白天送快遞,用自己的雙手掙錢吃飯,他覺得快樂,這便是知足,晚上埋頭苦讀,追求理想,他覺得快樂,這也是知足。所以學會知足,然後常樂,何不為道德修養最高境界?
知足而常樂也 篇13
國一作文 ,806字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生活可以有“常想一二”的豁達,亦可以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企盼。
知足常樂是歷經坎坷的一劑良藥。宋代詩人蘇軾,雖政治之路屢遭不順,仕途艱難,卻不也擁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態度?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年輕時與朋友擠在一間七八平米的房子裡,他依舊樂呵呵,問他原因,他答道:“這樣可以隨時與朋友交流思想,難道不值得高興嗎?”人生何嘗不會“櫛風沐雨”?只要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寧靜與快樂。
知足常樂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杯清茶,明朝人胡九韶,他家境貧寒,卻感謝上天賜與他的清福,妻子問為什麼,他說“我生在太平盛世,有飯吃,有衣穿,家中無病人,監獄中無囚犯,足矣。”嵇康鍾愛古琴,亦發出“清虛靜泰,少私寡慾,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的感嘆。不論是胡九韶還是嵇康,從古至今有諸多像他一樣的知足常樂、安然自若之人。
知足常樂是獨處時的一股微風。“採菊樂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知足的人生,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而歸隱田園,他的人生是靈動的,是滿足的。再如王維,他的一生嚮往佛學境界,幾度隱居,“深林人不知,明天來相照。”的詩句流露出他知足常樂的閒情雅緻,這便是歸隱去,深山裡,獨立吹蕭,雲來雁去的悠然自得。“我不可貪戀煙火,殷實人家,幾間民房,四方小院,守著流年,幸福安康。”不是對知足常樂最好寫照嗎?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都說知足常樂,只要有一顆知足之心,人就會少了許多煩惱。於是乎,知足常樂,人生大智。
漫漫人生路,風雨幾度寒。知足常樂,榮辱得失,都付諸笑談!
不知足常樂 篇14
國一作文 ,524字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但我卻認為不知足者常樂。
通常人們所說的知足常樂,我認為只是物質上的追求,而我所說的不知足指學習上的不知足。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在他93歲生日時還公佈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以此為樂,認為自己每天都在感受著最美的學問。其實學習中有著很多樂趣,而且學海無涯。所有的知識人類不可能全都學會。愛因斯坦說過:“我只是沙灘上的一個貝殼,只是感受了海水的輕撫,但真理的大海我還沒有找到!”這麼偉大的人都認為沒有找到真理的大海,那我們這些正在求學的人,是不是更應該戒除自滿而不斷虛心學習呢?
學習的過程中必有書的陪伴。但是我想問:中國有多少本書?亞洲有多少本書?全世界又有多少本書?這麼多的書你又能否讀完?朋友,我想沒人敢給肯定的答案。但是會有一些永遠追求真理的人,他們會用所有的時間去讀書,雖然讀的書只能算滄海一粟,但是他們卻懂得了許多道理,成為了有修養、有知識的人。雖然讀不完所有的書,但畢竟在書海里遨遊了一回,即使不能到達真理的彼岸,也有了一次滿足而愉快的經歷。因為他們有著不懈地追求知識和真理的精神。
不知足者常樂!讓我們懷著一顆不知足的心,在學習的海洋裡,駕駛著我們的求知之船,盡情遨遊吧。
知足常憂不知足常樂 篇15
國三作文 ,670字古人云:“知足常樂。”我們從小就被長輩灌輸這樣的理念。那麼,何為知足呢?“知足”就是止步不前,安於現狀,是甘於平庸。相反,“不知足”則是永無止境,不斷進取,是積極向上。
“滿招損,謙得益。”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就是因為無數次的不滿足,所以無數次地改革,無數次地完善。倘苦秦始皇在打下韓國時就感到知足,就沉醉於酒肉林池之中,皇帝一詞又從何而來?中原大地又如何統一?又怎會有今天的中國呢?追求的過程是快樂的……儘管有坎坷有風雨,但我們總是在不斷前進著,即使是敗,也無憾。畢竟沒有哪段人生是一帆風順的。
英國新聞界的風雲人物,倫敦《秦晤士報》的老闆來斯樂輔爵士,在剛進入該報時他就不滿足於90元週薪這人人稱羨的白優厚待遇,當《年日郵報》已屬於他時,他還希望吞併《泰晤士報》,當然,他最終也實現了這個夢想。來斯樂輔向來看不起生平無大志的人,他曾問一個工作剛滿3個月的助理編輯:“你滿意你現在的職位嗎?你滿足你現在50元的週薪嗎?”當那位職員面帶自足神情,答覆滿意時,來斯樂輔立即將他開除了,並很失望地說:“你應瞭解,我不希望我的手下滿足於50元的週薪而終止其發展的前途。”
一個不滿足於現狀,並且願意付出的人,才能鍛煉出鋼鐵般的意志。而安於現狀,且得且過的人,無論他現在有多麼輝煌,時間將抹去一切。只有永不滿足,美好的未來才能滾滾向前。
知足常憂,而不是常樂,“夜郎自大”“井底之蛙”以及魯迅筆下的阿Q不都是“知足者”嗎?而正是這“知足”,讓他們錯過了精彩的世界。
正也叔本華說過的:快樂的最大本質在於樂於追求。為什麼樂於追求,因為我不知足。
唯不知足方能常樂 篇16
國一作文 ,1083字老子說:“禍患莫大於不知足”,但不知足是人之本性,不知足如何就一定是貪得無厭?32歲的博士生譚超白天送快遞,晚上埋首文獻,這就是典型的在個人精神追求上的不知足,所以,我認為,不知足只是不願安於現狀,隨波逐流,只是始終堅持初心不願放下!
不知足常樂是寒窗前苦等黎明。
“北宋第一人”范仲淹以憂國憂民與慷慨大義名垂千古,他勸勉友人也勉勵自己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已成千古絕唱。可有誰知他出身貧寒,又有誰知他“斷齏畫粥”寒窗苦讀。北京大學法律碩士、自創公司的劉媛媛,最初也只是一個寒門出身的女大學生,在偌大的北京城,她除了自己什麼也沒有。她寒窗苦讀,可當別人提及時,她只是說:“我有一大把去努力的理由,卻找不到任何一個理由不努力”,或許十年寒窗,只為一日黎明,他們只是不知足現在。不願對現實妥協,即使命運給了他們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仍能用一生的努力去成就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不知足常樂是泥濘中砥礪前行。
被譽為“發名家大王”的科學家愛迪生,他一生有一千多種發明。可又有誰知道曾有一次硫酸毀了他的衣服,還有一次硝酸差點弄瞎了他的眼睛?如果沒有電燈,世界又將是如何樣子?我國女生物學家屠呦呦,她歷經了380多次失敗,終帶領團隊研製青篙素成功。她不負世界所望,拯救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了2016年世界諾貝爾獎。他們正是因為不知足,所以在泥濘中沉浮,在汙濁中踽踽前行,奉獻自己。
不知足常樂是守得雲開見月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作“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已成千古絕句,可他當時在作此句時,更改了十多次。僅一“綠”字,他反覆推敲,來之不易。正因如此,才得千古絕唱,傳詠至今。不愧“為得一字穩,耐得半霄寒”。身為中學生的我自知沒有過人的天分,但願用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追趕。我所多堅持的是紮根於心的理想,即便是日復一日的繁瑣,卻始終相信“天道酬勤,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故只有不知足的人,才能等到撥雲見日、雲散月明的那一天。
若說知足是一個放得下,拾得起的過程,那麼不知足則是將信念緊緊攥在手心,縱然血肉模糊也不肯鬆手的過程。魯迅先生曾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山外有山,人外更有人,只有永不知足,才有向上奮進的動力,歷史車輪才能滾滾向前。
永不知足 篇17
高二作文 ,945字“知足者常樂”向來被國人奉為圭臬,而“不知足”常常是貪得無厭的代名詞。崇尚“允執厥中”的民族沉浸在分屬儒道兩家的“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和“小國寡民”的理想中長達兩千多年一直到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劇變已經不容許自我陶醉的知足常樂了。從此,中國踏上了痛苦的探索之路。而在這條路上是不容許再有些許的懈怠和知足的,因為,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
地下的溪流諷刺樹根的醜陋、愚蠢和盲目,卻不知道正是這樣看似愚蠢盲目的永不知足撐起了地面上的參天大樹。
永不知足是一種謙遜更是一種奮發。它根植於對自我的清醒認識,它導向對自我的不斷超越。它是幼獸探索世界的眼睛,期待著不久的縱情馳騁;它是雛鳥嗷嗷待哺的小嘴,鍛鍊著縱橫四海的翅膀。
莊子清醒的認識到未知世界的廣闊和人類生命的短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卻得出了既然如此,不如放棄對未知世界探索努力的結論,“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殊不知,如果人人都是莊子,那麼哪會有日新月異的今日世界?雖然個人的努力探索對整個社會歷史確實是滄海一粟,但是薪盡火傳,許多的一個人,許多代的許多人,在他們艱苦卓絕的探索中,人類社會不斷的走向文明進步。入海、上天、離開地球、探索星系,正是這樣的永不知足,世界才顯得如此的精彩、令人留戀。
一位著名科學家曾經對崇拜他的學生說,我掌握的知識和你們的就好象大小兩個同心圓,圓以外是我們所不知曉的領域。也許我比你們淵博,但對未知領域的接觸面也同時比你們要大的多。其實越是淵博和聰明的人也就越謙虛。無知和驕傲卻如影隨形。蘇格拉底曾經說,我之所以被神諭稱為全希臘最聰明的人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一無所知的。正以為如此,科學家才孜孜不倦的探索世界,哲學家才回不知疲倦的尋找真理而政治家才會發出“既得隴,復望蜀,人苦不知足”的慨嘆。
一位哲人曾說,不能想象,當一個人滿足於自己的所有時,他還會有什麼樣的進步。中年以後的牛頓陶醉在世俗賦予他的榮譽和神學的神祕中,再也沒有任何的成就。而滿足於“還矢先王,告以成功”的後唐莊宗在國家還遠未統一,外寇窺視的情況下停下了奮進的步伐,最終落了個“身死國滅”的可悲下場。
生命屬於人的只有一次,要想生命如參天大樹般繁茂、壯觀,必須要有你自己發達的根系,那就是永不知足的精神。
知足者常有幸福 篇18
高一作文 ,1050字從小到大,我們聽厭了長輩口中的幸福觀,我們一直致力於尋找自己的幸福。願歲月靜好,願世事莫老,似乎已成為大眾公認的新幸福觀。其實並不需要一些條條框框去檢驗是否幸福,只需深諳一句話:知足者常有幸福。
總有些人從小便生活在溺愛之中,被灌以各式各樣的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那些傳遞這種愛的人們總認為自己給予了孩子最大的幸福。可這些也僅僅侷限於物質上的幸福,並不能伴以永生。而且,帶給孩子的也只會是懶惰和不知足。因為堅信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愛,所以不知足;因為貪心越來越大,所以不知足。看似收穫了滿滿的情與愛,其實一層薄薄的物質幸福之下便是滿滿的空虛。
我鄙夷來自物質上的幸福,所以我願意奔向心靈上的幸福。我傾慕那些仰天大喊“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勇者,也傾慕那些視無情為有情、待不幸為萬幸的義士。
於是,一個名為盧安克的瘦高男子將自己拋進了偏遠的小山村,只願做一群山野之子的孩子王,他為了孩子們的教育東奔西走,容忍了所有來自外界的不利因素,只願靜靜享受這個安寧的小村莊帶給自己的舒暢,接受著心靈上的泉湧。他只認定,他所奉獻的一切能帶來源源不斷的幸福。
於是,金嶽霖願意為了林徽因而終生不娶。從他第一眼見到林徽因時,或許他便已經告誡自己:這個女子我不能愛。可是他最終還是被捲入這場愛情之中,許多人勸過他,罵過他,可這與他何干?他畢生所有的心思全放在了那個林姓女子身上,她往哪兒,他便搬到哪兒,甚至與她的丈夫樑思成也成為了好友。他一生未娶,也並未得到林徽因的承諾,但他是幸福的。他的心靈為她而快樂,也因她而幸福。林死後,他一直活在深深的懷念之中。也正是因為這份愛,他揮手寫下了“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她並不屬於他,但這句詩卻是屬於他們倆的。至此,他也知足了。故說知足者常有幸福。
而這世間也有極少者,不接受物質恩惠,也不接受心靈滿足,他們有著世人難以理解的思維空間。
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知感化了多少人的心。花是應該開放在炎熱的土地上的,海子卻執意讓它開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開在自己的理想中。由此看來,他其實也是幸福的,只不過,這種明麗的幸福感受只有海子懂得。有人說,海子如果是幸福的,那他又為何自殺?我回答說,海子並沒有不幸福,只是在這個喧囂的世上,海子找不到一個理想之鄉去安置自己的幸福,所以他願意離去,去尋找另一個空間的“大海”。
何必不知足?世間多有紛擾,有多少人是在糾結中度過了一生,又有多少人是真正能夠滿足抑或是真正放手?
知足者常有幸福。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不知足的小白兔 篇19
國小五年級作文 ,623字在森林王國中,有一隻小白兔,它有著一身如雪一般的毛,許多小動物都非常喜歡和羨慕它。但一到冬天,下起了大雪,小白兔卻變成最容易被無視的。不是被別的體型較大的動物踩踏,就是直接被堆雪人的動物捲進雪球裡。冬天彷彿已經成了小白兔的噩夢。
終於有一天,小白兔受夠了這樣的無視,想結束這場噩夢。它去找命運之神,希望命運之神可以改變它的毛色。命運之神同意了,並把它的毛色改成灰色。從此,小“白”兔在冬天再也沒有被無視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小“白”兔發現,以前非常喜歡和羨慕它的動物,如今已不再喜愛和羨慕它了。它又去找命運之神,希望命運之神可以再改變它的毛色,命運之神有些不耐煩了,但還是忍著怒火把它的毛色改成了綠色。小“白”兔見了,樂得笑成一朵花,連蹦帶跳地回家了。
因為它的毛色特別,又被其他動物喜愛和羨慕。不過冬天過去了,春天就接著來到。春姑娘一來,草弟弟就探出了頭,每當小“白”兔在草地上玩耍,就又會被動物無視。小“白”兔見勢不妙,又去找命運之神幫忙。命運之神見此情景,火冒三丈,臉氣得通紅,心想:這兔崽子沒完沒了了嗎?這次可要給它點顏色看看!想著,就把兔子變成“透明的”。就這樣,小“白”兔無論去哪,都像空氣一樣被人無視了。
凡事要懂得知足,不知足的人就會像小白兔一樣,得不償失!
知足與不知足 篇20
國一作文 ,1328字知足與不知足,彷彿永遠都是硬幣的正反面。有人認為人如“天地一沙鷗”,無止盡的欲求不會得到滿足,不如安於當下,好好享受已有的,知足方能常樂;也有人覺得“士不可以不弘毅”,人生在世,應有擔當,自強不息,方能更上一層樓。兩種看法都很有道理,相互矛盾難以調和。那是因為將它們單獨來看,如果我們對兩者雲糟粕取精華,找一個平衡點把這枚硬幣立起來,人生便能進可攻退可守。知足與不知足的精髓中不矛盾的平衡,才是人生的較高境界。
廣泛地講,人當知足,知足的人不苛求生活,而能品味自己的快樂。顏回在陋巷僅“一簞食,一瓢飲”,物質條件極其匱乏,但他不追求物質生活,而是一心用於學問,從學習中汲取快樂,其成就使孔老夫子讚歎不已。宋濂又何嘗不是呢?在面對身邊一位位“富官二代”的同學時,不也是於學習中發現樂趣,“略無慕豔意”的麼?這種艱苦求學的生活,便成就了明代一代大學士。然而知足不是絕對的,人不能因“知足”而安逸沉淪消極處世。比如近年來被推上風口浪尖的中興,早在2012年就因向中亞地區出口敏感產品,違反美國法律而被重罰,甚至被迫辭退數名工程師,然而,中興並未痛定思痛,而是繼續知足於安逸沉淪,“歲月靜好”,最終再度被制裁。中興這樣不思進取的“知足”與顏回宋濂的“知足”是完全不同的,應該被摒棄。
另一方面,人亦當不知足,不知足的人自強不息,譜寫人生華章。積極向上,刻苦奮鬥,是不知足的代名詞。宋太宗立志學習王羲之書法,便從師王著。儘管宋太宗的書法水平在王著的指導下飛速提升,但他每次都對宋太宗說:“不行,還差些火候。”如此一來,宋太宗自然更加刻苦練習,最終得以跳脫,自成一家。試想,如果宋太宗只是寫一寫消遣時光,他哪能有那麼大的成就?他的成功來源於自己的不知足。當然,說起奮鬥精神,中國人民最有奮鬥精神的。我國的氣象科學取得的卓越成績,“風雲四號”衛星升空,使我國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太空中的照片。若是沒有他們的不知足,微信上的非洲一面的地球圖景何以變為中國的照片?但是不知足亦不是絕對的,人不當因“不知足”而一味的索求,失於當下,走上不歸路。比如北宋大書法家,大才子,朝中重臣同時也是貪官的蔡京,無止境地欲求,壓榨百姓,瞞上欺下,最終在流放途中餓死。所以,人活一世,一定要清楚自己“不知足”的應當是什麼,不應當是什麼。奮鬥成就更好未來才是“不知足”的永遠動力。
其實結論已經十分清晰了。那然曾經說過:“生活可以不知足,而幸福一定要知足。”
其實知足與不知足,應是人對現狀與對未來的兩種態度。只有二者兼具,才是完整的人。那些巧妙地把握知足與不知足的平衡的人,逆境能安順境可進,處事不驚流芳百世。
總之,我們應當客觀而全面認識自我,把握好欲求與希望的真正含義,這便是知足與不知足的精華所在,亦是二者並不矛盾的平衡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