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遙遠的渡橋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977字

擺渡

懷著好奇的心情,我打開了這本書—《遙遠的渡橋》。這本書收錄了張之路有代表性的《非法智慧》《第三軍團》等作品的精彩篇章和《渡橋》等短篇精品。走進作者富於生氣和想象力的文字,跟隨書中出神入化的奇妙情節,我感受到了作者對生命深切的悲憫情懷。

讀了第一篇短片小說《暗號》,裡面的小主人公以“我”這樣的第一人稱來描述,使人感覺著就是作者自己,增加了真實感。文中的父母讓自己的兒子一個人出來旅遊,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勇氣呢,現在中國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捨得讓他們受一點苦,這也養成了中國的孩子不能獨立自主的原因。這不,你在人才市場會看見有六十多歲的老人為自己的兒子尋找工作。而國外的孩子不是這樣的,他們很小就會賺錢了,比如幫別人帶小孩、去飯館端盤洗碗等等。這讓我想起了一篇課文《烏塔》,這是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小女孩自己賺錢旅遊的故事。在教育方式這一方面,我覺得中國的父母應該向文中的父母和外國的父母親學習學習。父母應該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的東西,不是物質的,物質上的東西不可能一輩子靠父母,而且世事難料,只有給孩子真正受用的東西才是給他一輩子的幸福。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溺愛,不是你給他多少物質上的,不是讓他吃多好,穿多暖,少吃苦,《暗號》給現在的父母和孩子們上了很好的一課。

看了《第三軍團》的節選,我真是感觸頗深。裡面的作者為了聲張正義,卻被幾個小流氓威脅和侮辱,而周圍的群眾只是敢怒不敢言,只是在旁邊看著,沒有上前去幫這位作者一把。到最後有兩個“英雄”救了“我”,他們堪稱“武林高手”了,對那幾個小流氓進行了教育。這個第二天報紙上都沒有報道的看似沒有價值的事情,卻反映了當今社會的某種現象—一部分人為了不勞而獲,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一部分人為了自己的安全不願與違法犯罪作鬥爭,助漲了犯罪分子的氣焰;可貴的是而依然有不缺乏富有正義感的人,他們看見不公平的事時會衝上去伸張正義,就像文中的“眼鏡”“小鬍子”和那位司機一樣。這個社會需要正義感,需要正能量。人民的安全需要他們,社會的和諧需要他們。而最關鍵的是,從不同型別的人身上,我們要照出自己的模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閱讀《遙遠的渡橋》,就是完成一次心靈的擺渡,讓我們首先在心靈上強大起來,從小學會獨立,學會勇敢,擁有正義和智慧,做一個大寫的人,做一個時代的驕子。

沒有不能造的橋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690字

近來我偶然間翻看到一篇科普文章,名曰:《沒有不能造的橋》,讀之心下感慨,不僅懂得了一些設計、建造橋的內容和方法,更懂得了一些道理。

這篇文章出自茅以升先生筆下。我知道茅先生是建築家,因此初讀之時以為這必定是一篇嚴謹工整、有條不紊的說明文,但卻沒想到這篇文章文筆竟能如此之巧妙。

文章中,茅以升先生先寫了“路”與“橋”的緊密聯絡,強調了它們應共同為路上運輸而合作。緊接著,他語鋒一轉,又告訴我們“路”、“橋”也要遷就“船”並共同為水上運輸合作。其次,他又提出了“又橋恍同無橋”的建橋標準。另外,茅先生說明了橋的“臺”和“墩”在橋的結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後,他指出橋墩數量與橋孔跨度、“路”和“橋”的位置之間的經濟關係和橋的安全問題。

毫無疑問,這是一篇說明文,但茅以升先生在文中的一切語言聽來都如此令人心曠神怡而舒心自然。這種語言彷彿是散文中的語言一般:詞語極富表現力,語句錯落有致、波瀾起伏、整齊和諧而又富於變化、樸素自然、清新明快。

另外,在我看來,茅以升先生寫橋之時,也有意無意地寫了不少人世間的道理。

他寫道:“路是人走出來的。有了路,就要橋。哪裡有人,哪裡就有路,同時哪裡也就可能有橋。”人生中總會有坎坷,但不能畏縮不前,畢竟坎坷不會自己塌陷,終究要靠我們自己走過去。

也有文字說:“一座橋就像一條板凳,板凳兩條腿之間的架空距離就叫做跨度;幾條板凳頭尾相連,就構成一座長橋。板凳雖多,它的強度只是決定於一個板凳的長度。”一個人、一個群體乃至於一個國家的強弱,也決定於人的各個能力、群體的各個人和國家的各個群體的強弱。

無論如何理解,這篇文章總是值得我們用心體會、感悟的。

生命橋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467字

《生命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狩獵隊把一群羚羊趕到了懸崖邊,準備活捉羚羊。羚羊們先分成兩群—老羚羊為一群,年輕羚羊為一群,在老羚羊的帶領下,它們團結一心飛躍了懸崖,生存了下來。

“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中我感受到了那弧線是老羚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搭建的,意味著一個生命的結束,一個生命的重生,如果沒有老羚羊那一剎那的支撐,那年輕羚羊不可能完成第二次飛跳,而獲得新生。

這時,我想到了一個事情—在一年級的拔河。那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同學們非常開心,原來要拔河比賽,班級裡的啦啦隊,在給各個班加油,輪到我們班時,正好和一(2)班體力較弱的比賽,我們心想:這次肯定輕輕鬆鬆搞定。比賽開始,只見我們班費力的拔著,可沒過多久我們班就輸了,那麼,最多拿第三名了!我們又跟一(3)班拔河,雖然拼盡全力,可還是輸了,就拿了第四名。後來老師給我們分析了,這次拿第四名的原因是因為大家不團結,有的“一”開始拔,有的“二”開始拔。只要團結就能勝利!

俗話說得好:人心齊,泰山移。我們要團結起來,什麼事都能幹好!

橋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055字

【橋讀後感】

黃傑

最近,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篇令人感動的課文—《橋》。充分體會到了一位心繫群眾、不循私情的老漢。

課文內容講述了一次黎明,某村莊發起大洪水,又下起傾盆大雨。在十萬火急之下,聰明的老漢迅速將一百多村民帶上橋,並且讓黨員排在後面。其中有一個黨員站到了村民的前面,但被老漢阻止了。最後木橋塌的一瞬間,老漢和那名黨員,也就是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吞沒了。

讀到了最後,我才發現,這位年紀輕輕的小夥子竟是老漢的兒子。使讓我鼻子一酸,感受到了:父母最重視的人是自己的孩子,這裡的老漢為了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群眾的安全,把自己的兒子往死裡推,絲毫不留情面。從這我們可以看出一位不循私情、心繫群眾,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危險留給自己的老漢。

可是,這樣也有不好的一面,老漢為了讓別人先走,自己與兒子的性命卻拋在了九宵雲外,讓自己的老婆孤獨後半生,老漢這種品質雖好,但也該為老婆以後日子著想,哪個當父親會不顧孩子的生死?都會全力以赴的去保護。所以,有這種品質是好,但是也要顧全大局,不讓自己的親人傷心。

老漢大公無私、不循私情、心繫群眾、先人後己的品質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讓這高尚的品德代代相傳。

【橋讀後感】

呂奕晨

一個黨員,戰爭年代可能是在表面上只是對付侵略者,但《橋》這篇課文讓我明白了黨員另外的責任。

《橋》講的是在一個小村莊中發了一場大洪水。村民們跑到一個小橋旁,看見了一個老漢。老漢身後是一座窄窄的橋。老漢說:“窄橋,不要擠,黨員排在最後。”但有一個人喊了一聲:“黨員也是人!”老漢卻冷冷的回答:“可以退黨,到我這報名!”隨後就有人再喊一聲,人們很快就走光了,只剩下一個小夥子和老漢。小夥子推了一把老漢,老漢反過來把小夥子推上木橋。木橋塌了,小夥子掉了下去,老漢也被洪水吞沒了。幾天後,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攙扶著,來祭奠他的兒子和丈夫。然後老漢被評為優秀黨員。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流下了眼淚。這個故事也讓我明白,一個黨員不僅要和侵略者進行抗衡,還要在與死亡的危險中不害怕,沉著冷靜,還要指導別人逃脫,自己最後一個走。這才是真正的黨員。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老漢把小夥子從第一個拉出來站在最後的那個情景,老漢沒有因為親情而讓自己的兒子先跑。是為群眾著想,捨己為人,大公無私,但最後人群走光了,還是把親情放在第一位,讓小夥子先跑。本文用到了意外法,讓我知道了為什麼最後小夥子還是讓老漢先跑。

這篇課文讓我記憶深刻,好像印在我的腦子裡似的。

簡評:立意很好,但小作者沒有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

《橋》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450字

讀了《橋》這篇文章,我有很大的感受。

《橋》主要講述了:有一天,在一個村莊裡,山洪向村莊狂奔而來,人們驚慌失措。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一直沉穩、果敢地指揮著,他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自己和兒子卻都犧牲了,他也不後悔。

這篇文章用了很多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對比。作者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洪水的可怕,可以看出老漢的高大形象。

作者還用了對比的手法,寫出了老漢的沉著、鎮定。面對可怕的洪水,人們是跌跌撞撞、亂哄哄、瘋了似的,而老漢是威嚴的、冷靜的,由此可見老漢是個臨危不亂的人。

我還讀出了這篇文章的三大特點:一是構思新穎,巧設懸念,前後照應;二是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氣氛;三是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強了這篇文章的表現力。

文章中的老漢是心繫群眾、臨危不亂、先人後己、不徇私情的人。文章《橋》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老漢用自己的生命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絡群眾的“橋”。

老漢的行為令人感動。希望大家也可以去看看,非常推薦你去看!

再別康橋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45字

尋找逝去的夢

翻開那本詩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我的指尖停駐。我輕聲地朗讀起來,彷彿也漫步在康橋那盪漾的河畔,夏蟲的聲音為我伴奏。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哦,夢!一個遙遠的名字。徐志摩再回康橋,是不是也是為了尋夢呢?他在康橋的那兩年,是如此的優哉遊哉。那時,他有他的理想,他的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是充滿希望的。可眼前的生活卻是如此的無可奈何,讓他疲憊,感傷。

生活的確是如此殘酷,會使一個人失去理想。徐志摩失去理想使他感到疲憊,而我失去了理想,竟是如此的迷茫。

小時候,我曾經仰望星空,對著繁星說,我要成為一位勇於獻身的科學家。可是,我漸漸地長大了,我開始瞭解生活的不易,也認識到了成為一位科學家的艱辛與作為一位科學家的孤獨。我開始懷疑小時候的夢,那是不是隻是一個無知孩子的妄想?

成為了一位初中生,我開始無暇顧及兒時的夢想,眼前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來,我的夢變成了“考出好成績”、“考上好高中”。兒時的夢想在生活的重壓下是如此遙不可及,“不切實際”。

也許,當我真正完成“考上好高中“的夢想時,還會有一個又一個夢想在等著我,我會更加忘卻那個遙遠的夢,最終,平凡地度過這一生,那個夢想再也沒有實現的一天。我是否應該回過頭去,去尋找那個即將逝去的夢想?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面對生活的困境,徐志摩選擇悄悄地走了,悄悄地離開了他逝去的夢想。而我,願意回過頭去,去尋找那個逝去的夢想。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464字

今天,我讀了一篇在四年級上冊的課文,叫《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文中有一個來自杭州的小錢因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需要移植合適的骨髓才能繼續生命。他的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花朵一樣,只有骨髓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然而,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又談何容易。如果沒有親緣關係,大約在10萬人裡才有可能找到一個有合適骨髓的人。小錢非常幸運,幾經輾轉,終於在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在同一時刻,遠在臺灣的花蓮慈濟醫院裡,李博士正在準備給一個青年做骨髓移植手術,儘管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也擋不住李博士的腳步。這個骨髓終於被安全地送到了杭州,送到了需要救助的小錢的手裡。終於大陸和臺灣的生命接力完成了。

即使大陸跟臺灣中間有一條海峽,但是它不能阻擋大陸和臺灣的血肉之情,大陸和臺灣是一家人,我們要互幫互助。

小錢的生命之花在兩岸同胞的幫助下,終於重新盛開!這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在生活中,我們也要想著在海峽對面的臺灣同胞,因為他們也在心心念念著我們。兩岸人民是一家人啊,我們都盼望著臺灣能夠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這一天也一定會到來!

橋之思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500字

在我們語文書上,有一篇課文叫《橋之思》,讀完後使我深思。

世界上有許多的橋,石拱橋,立交橋,獨木橋……他們都有不同的用處,石拱橋可以給環境帶來美觀,立交橋使交通更加便捷……但還有一種橋,是無形的橋,是用尊重、諒解、關注和信任構築起來的無形的橋。

既然這種無形的橋存在於心靈與心靈之間,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因為一些事而吵架呢?尊重、諒解、關注、信任,就是友誼啊!

在生活中,就有許多人不珍視友誼,比如說,一次,我看見兩個好朋友吵架,我問他們為什麼,原來只因為一塊橡皮。如果他們能夠寬容珍惜友誼,他們的心靈鑰匙—友誼,會偷偷溜走嗎?不會!肯定不會!再比方說:一個乞討的人,乞求一個女人施捨一些金錢,可那女人說:“滾開!我忙著呢!”那個乞丐和女人打起來了,為什麼?就因一句“滾開!”如果那位女士尊重他,那個乞丐能夠諒解她,就不會發生這件不愉快的事了。

作者借用了橋向世界訴說,現在我們生活中有些人是不講文明的,只要我們多一點尊重,多一點諒解,多一些關注再多一些信任,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就更美好更和諧了。願我們大家珍惜友誼,愛護友誼,不要它從你身旁溜走了,做一個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的合格好公民!

《戴小橋全傳》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531字

寒假裡,我興致勃勃地閱讀了著名作家梅子涵伯伯寫的書,書名叫《戴小橋全傳》。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扣人心絃,幽默搞笑,是大家值得一看得好書!

這是一群男孩子們的故事,他們每天都打打鬧鬧,來回奔跑,塵土飛揚,開心得要命。這本書從一個個故事裡刻畫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有足球特務馬兒帥,不小氣的林曉琪……一個個故事都讓我哈哈大笑。

我讀著讀著,不禁思緒萬千。書中逼真地描繪了他們調皮喜歡打鬧、喜歡踢足球。我們班同學也有很多跟他們相似的地方,有像馬兒帥那樣的特務,踢足球就往己方球門踢;也有像林曉琪那樣大方的,天天帶吃的分享給大家;也有像戴小橋那樣傻里傻氣、膽小的……

我就想,要是我們也有一個毛老師就好了,因為毛老師對他們總是嘻嘻哈哈的,也不會因為調皮而批評他們,當他們調皮的時候,毛老師就拿出相機拍下來,讓他們長大以後看看自己小時候調皮的樣子。

毛老師能夠從孩子的心理想法,理解學生,包容學生,這是一個多麼善解孩子心意的老師啊!

書中戴小橋和他的父親戴豆豆特別好,一點也沒有當父親的架子,和兒子的關係像好朋友似的。我也希望我的爸爸也對我好點。

看著這本書,我感覺寫的就是我們,讓我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戴小橋能用一個很好的心態對待每一件事情,這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彎橋的四個夢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34字
D我們的夢而努力讀書!

彎橋的四個夢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478字

冬天拖著懶洋洋的尾巴走了,春天踩著歡快的節拍到來,我們也迎來了新的一學期。新學期,新開始,我們應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學期。

這個假期,我大量的閱讀書籍,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彎橋的四個夢》。

“彎橋是一個多麼善良的孩子呀”彎橋住在油麻地的一戶最貧窮的人家裡。八歲的那年,他生了一場大病,因為沒有儘早的進行治療,從小就落下了病根,腦袋也不能夠進行思考了。彎橋的朋友們三番五次的嘲笑他,捉弄他,但是彎橋從來都不會生氣,甚至開始覺得自豪,因為他覺得別人開心自己就很滿足。

有一次,彎橋睡在了一顆樹下,幾個頑皮的小夥伴決定捉弄一下彎橋,趁彎橋睡覺時給他畫上鬼臉。彎橋醒後,把夢告訴了小夥伴們,他夢到了他們是那麼的友好,然後他們便成了最好的朋友。

在我們生活和學習當中,可能有一些同學因為學習成績或家庭條件,被一些同學所欺負,每當有人犯了錯誤時,我們總是第一個想到他們。我們應該用一顆純潔的心,去融化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淡,並找到最珍貴的友誼,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但願每一個人都要有一顆純潔的心,讓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

橋下一家人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411字

《橋下一家人》這本書,我讀完之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叫阿曼德的上了年紀的流浪漢在巴黎生活。在一座大橋下,他有一個棲身之所。有一天,他發現有三個陌生的小孩和一隻狗佔了他的地方,他很吃驚又很生氣,想把他們趕走。但後來他喜歡上了這一家人,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樣溫馨。

這本書裡,阿曼德給我的印象最深。他很善良,他經常說自己不喜歡小孩。但是當他和這幾個孩子初次見面,就給他們分享了自己的食物,還把唯一的住所讓給了幾個孩子。他很有愛心,他帶著這群孩子去看聖誕老人,答應讓聖誕老人送給孩子們想要的房子;幫助他們通過賣唱得到許多好吃的東西,還帶他們住在吉普賽人的地方。他還很有責任心,當他們成為一家人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過得更好,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幫助他們實現了願望,有了一座可以住的房子。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阿曼德對孩子們的愛,和孩子們對他的愛。這讓我明白生活處處都有愛。有了愛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影子的交流,心靈的靠近——《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752字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著名法國作家李維寫的《偷影子的人》使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書中主要寫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在書中,作者用完美的筆觸寫出了男孩與女孩克蕾兒之間令人沉醉的美麗邂逅;也寫出了男孩與好朋友呂克之間美好的友情。但是,讓我為之感動,讓我的心靈泛起波瀾的是男孩和母親之間的親情。

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邁出人生的一步,到說出一個完整的詞,這些瞬間都藏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她用那最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們長大。也許她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細心,但是她卻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耐心細心,就像那無私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就像無聲的春雨滋潤著萬物,但是,我覺得她更像一根鐵杵,在我們身上磨光了她的青春年華和美麗的容顏,直到磨成了一根鋒芒的細針也也不曾停下為我們辛勤的腳步。

“她添了皺紋,但眼中閃耀著永不老去的溫柔。父母到了某個年紀總會變老,但他們的容顏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只要閉上眼睛,想著他們,就能浮現出他們昔日的臉龐,彷彿我們對他們的愛,能讓時光停頓。”一個個呆呆的笑容,一步步笨拙的腳步……那些我們記不清的,或是我們忘記的瞬間卻雋永的牢牢刻在她的心底。

她為生計奔波,為生活操勞。可是曾幾何時,我們還與她無理的爭吵,對待她的提醒卻是草草敷衍,這些都是母愛對我們的包容。讀了這本書,我更能理解母親,更能理解母愛的偉大。從現在做起,學著體貼父母,試著為他們分擔,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耐心撫平親情的裂口。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現在我們應該擁抱自己愛的人,感受幸福的真實,讓溫暖環繞。

《呼嘯山莊》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1279字

這可謂是一本奇書。

我花了三個星期,細細讀完了艾米莉勃朗特這部小說。當我合上書時,我彷彿還能看見狂風怒吼著掠過荒蕪的蘇格蘭高地,一回頭,就能看見一個黑髮黑眼,面色陰沉的,鬼魂。

全書籠罩著的壓抑之感曾一度讓我喘不過來。它與我之前看過的,所謂的名著相差甚遠。現實那陰沉恐怖的描寫—“恐怖令我殘忍起來,我發現怎麼也甩不脫這個小東西,就把她的手腕拉到碎玻璃上,來回摩擦,直到血水留下來,浸溼了床的那。”支離破碎的夢境,遊蕩在原野上的鬼魂,兩戶人家之間糾葛,由愛轉恨,最後噴發出來的狂怒,復仇,死亡。最後,仇恨席捲了一切,毀滅了一切。

全書最出彩的人物便是希斯克列夫,這一暴虐,殘忍,但也忠貞,痴情。一開始,我們為他的命運而感到不公。一個可憐的,受到排擠的吉普賽男孩,我們彷彿可以猜測到,也許是一幫人,帶著槍,衝進他們的帳篷,也許他的族人已經去世,只留他一個可憐的孤兒。但希斯克列夫是高傲的,他是原野上一隻快樂的孤鷹,有著凱瑟琳的陪伴,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他這個高傲的孤鷹,卻要忍受著來自凱瑟琳,埃德加林頓及亨德萊的有意無意的嘲諷,這不可能不在他心靈深處留下影響,也許,正是這些,給日後的復仇買下了恨意的種子。

“我並不是存心要笑你,”她說道,“我只是忍不住罷了。希斯克列夫,至少得握握手!你氣惱什麼呢?那只是因為你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只要你洗洗臉,梳梳頭,就好了。不過,你的確是太髒了。”

她關心地注視著握在她手中的那幾只髒手指兒,又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擔心和他的接觸會給這身衣服添上不美觀的的花紋。

“你不需要碰我,”他順著她的眼光看後,立即抽回手回答道,“我高興多髒就多髒,我喜歡髒,我就是要髒!”

看啊,多高傲的希斯克列夫。這份要命的自尊讓他賭上一口氣,開始了復仇之路。

而凱瑟琳的轉變是令我難過的一處。這個無知、虛榮的女孩,親手毀了自己,毀了兩家人,毀了希斯克列夫。原先,孩童年間的她,天真無邪,與希斯克列夫攜手在原野裡尋找盛開的歐石楠,越過一座座小山丘,一起抬頭好奇地望著金燦燦的岩石—那是夕陽餘暉照耀下的……我想,希斯克列夫那復仇的動力,那刻入骨髓的執念,統統來源於這一段,他曾經無憂無慮的時光。

在一個殘忍無情人的背後,定會有一段不願開啟的時光。每當想起,再看看自己身邊,該進墳的進墳,該痛不欲生的痛不欲生,心裡湧起的到底是悲涼還是自我的嘲諷。怎麼,一切都變了呢?當然,作者還沒冷血到讓這個悲哀的故事繼續下去,她選了讓希斯克列夫在自己的環境中大笑著死去。

“他站到床邊,用力扭開格子窗,將窗子推開,止不住熱淚盈眶。

‘進來吧!進來吧!’他嗚咽著,‘凱西,來吧—再來一次把!噢!我的心肝寶貝兒!聽我這一次吧!凱瑟琳,最後聽我一次吧!’

那本就飄忽無常的幽靈再也不露面了,只有陣陣大風雪猛烈地旋轉進來,甚至撲到我站著的地方,吹滅了燈火。”

聽啊,那是凱瑟琳呼喚他的聲音。這個折磨了他大半生的小鬼。終於帶走了他的靈魂。

這樣一本書,一本震撼人心的書。

願所有受之靈之苦的人們得以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