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漏網之魚作文範例

勇做漏網之魚作文10 全文約968字

雨果曾說:“印刷術殺死了建築。”未曾經歷中世紀的我們,卻陷入了生活被網路“殺死”的境地。

確實,在這樣一個社交軟體代替了舒心,視訊通話排擠著火車的年代,人們對自己的一分一秒都愈加地“珍惜”了起來。因之,人們產生了錯覺—多程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必為主流。

誠然,在祖爾特等人的偉大成功後,這一切變得可行。看會書,做個飯,購個物,在網路的幫助下,這一切的切換暢通無阻。由於人們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一天的工作量看似翻了幾番,人們必然會奔湧向這樣新的生活方式。

然而,為何現代中國少有文學上的巨人?為何科學界再無愛因斯坦?碎片化方式似乎加快了人們的程序。卻為何沒有加快歷史的程序?無他,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被碎片化。誠然,碎片化方式對於大部分物質生活都有極大的好處,剩餘時間的利用確實可以堆積成山。然而,一切的思索、機緣、精研卻不可簡單地套用。

英國詩人華斯在思考時被友人的叩門所打斷,陀氏不經歷漫長的死刑等待或許無日後之成就。精神與思維的蛻變需要的是連續時間的堆積,而不是如碎片化時間簡單的相加,那樣的量變無法引起質變。

可怕的是,如今的人們,似乎更願意主動地沉浸在這樣的狂歡之中。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新生活方式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可我們是否能清晰地意識到這種生活方式的非必要性。余光中開玩笑時稱自己和餘秋雨為兩條漏網之魚。不止是他們,許多老一輩的有識之士大多還沉浸在自己的領域為之奮鬥一生,令人欽佩。而餘秋雨還承認,如果大家都不上網,那麼他會上網。由此可見,網路並不是一件壞事。而我想說的是:不碎不懼,可否之間?大多數的時間我們應當且最好藉助科技的幫助,而我們的靈魂、精神卻會在這樣無趣的快節奏生活中疲憊不堪,我們需要“發呆”來撫慰,來滋養我們的內心。

我猜不是沒有人明白其中弊端,然而,一種社會的生活習慣最終會形成文化,雖然如今它還遠未成為文化傳統,但近十年來的風向卻難以改變。而從主觀上,如今全世界的人都逐漸缺失著一種信仰,這是人們難以從碎片化生活分神出來的一大原因。人們沒有能靜下心全身心投入進去的事,或是責任,或是某領域的追求。一旦缺少這樣的信仰,人們便轉而投向電子,進而重複惡性迴圈。

我們應當清楚,跟隨時代大勢是多數人的必然,一兩條漏網之魚畢竟是不凡的龍鯉。不過,在享受碎片化的過程中,我們大可跳出漁網,做一時漏網之魚。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