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在彼岸,近在遠方作文範例
站在這裡,極目遠望破曉時分的天光,在灰白蒼茫的佈景下是村落低矮的幾座平房,踏上覆了白的草貼近了黃土的心臟,遠遠地,傳來喚醒一天的秦腔。
賈平凹先生在描摹秦川時沉醉,我亦被戲班排練時全村出動的熱情打動,敞開了聽放開了唱,生活一場戲在水一方。
就像泰戈爾說的“遙在彼岸”一樣,即使是寤寐思服了,仍道阻且長。你有你的“速食文化”,我享受我的碎片時光,無線電總能有效地填補焦慮的空閒,無所事事多麼不道德,只因為我們是學著數理化、身上立體環繞著電磁波的孩子們。儘管有學者站出來告訴我們:“現代人的困境就是卡夫卡的困境。”可惜靡靡之音泛泛,石沉大海。
一如卡夫卡《變形記》裡的那個兢兢業業的主角格里高爾,日復一日的機械生活和家人的期望使之麻木又不堪,如此才有了開篇一句—“格里高爾一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卡夫卡這樣丟擲一個問題,當人被特定的環境異化,人要何以為人?
格里高爾的父母無法忍受兒子脆弱而醜陋的身軀,趨向冷漠無情的嫌惡,起初善待他的妹妹開始覺得負累和羞恥。
人脫離了人性的本質,卡夫卡拉了一個長鏡頭,殘酷地一拉到底。
反觀庫克的話,人工智慧永遠成為不了人類這般會思考的蘆葦,我們卻會在資訊時代洶湧而至的速食狂潮裡丟失“眺望彼岸”的眼界。校園自習室湧滿爭分奪秒的人群如是,即使有熱風不停地灌,裡頭的人仍毫無所覺地寫,可貴又可惜;再者說早年還沒安上空調的舊公車,可隨意尋人敘話而不顯冒昧,今時若側頭一瞥,入眼的不是忙忙忙就是耳邊塞了耳機的側顏,無人能真正擺脫智慧的桎梏。
人沒能變為蟲,異化成了程式設計中的一串字元。
早在二十世紀,杜尚創造了實物主義的《噴泉》來諷喻藝術家們的守舊,敲打著年輕人的脊背,擲地有聲地告訴我們:手握新興主義來開拓自然造物的藝術。那位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作一首《種種可能》警醒我“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所以她寫植物的獨白,昆蟲的告解,此中小而美的素直精神無處不在。
慶幸的是,我們仍能讀到“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異代而重溫生動俏皮的古時愛情,也有“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的悲歌可泣。迴歸一種自然樸實,一如秦腔。觸控自然的脈搏,追尋彼岸的詩情。
思想信馬由韁,目光隨意篤視,這一天才是有脈搏的。
張旭書法幾多人欣賞,幾多人描摹,可幾人安知他揮筆而就的“肚痛貼”裡是人間的煙火味兒?“忽肚痛,不可堪。”他忽逢肚痛,不能忍了,難受得糾結,寫的也糾結了。這古人生活閒庭信步的慢與情調,有三兩摯友,能青梅煮酒,便是有趣了。
聞說這則逸事,聯想起秦川那片土地時時上演的生活戲劇,鑼鼓震天,熱熱鬧鬧開場,心下柔軟。
昨日與朋友一同乘了地鐵回家,讀著那本《秦腔》。
正如那句“差異交會成雷同”—
朋友壓著領口,手指刷屏飛舞,車廂裡都這樣沉默不語。
待我拿了行李箱下了車,也遇見了那樸實的麻辣燙老闆娘,看見她藏在霧氣氤氳背後含笑的眸,收穫了幾人笑意,幾縷溫柔的目光。
它們如此不同,格外靈動。
—遙在彼岸,近在遠方。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