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汪曾祺作文作文範例

走近汪曾祺作文 全文約2941字

【篇一:走近汪曾祺】

一頁一頁,我細細的看著,黑白的文字間流露出的卻是“紫紅、明黃、深褐、雪白……”這些豐富瑰麗的色彩。汪曾祺,這部書的作者彷彿是在用文字細細勾畫著他眼中的世界。

“雪化了,土是黑的。黑色的土地裡,長出了茵陳蒿。碧綠。”這是立春後的一番景象。黝黑的泥土被一點碧綠星星裝點,彷彿像立春帶來的一小份精美裝飾物,讓人聯想,讓人的視覺有所感染。汪曾祺的文字令書文中的景物3D化了一樣,輕易地展示在每一個讀者眼前。我彷彿也和他站在了同一個視角,走近了他素雅文筆下的獨特一幕,擁有一份蓬蓬勃發之力,欣欣向上之感。

汪曾祺筆下流露出的不僅是色彩,還有一種細品人生,走近他人的滋味。令我映象最深的是翠湖心影這一篇。他筆下的圖書管理員就有獨具一格的傳統味兒。管理員是個沒有準確上班時間的人,“喀拉拉”地撥一撥掛鐘,他的上下班時間也就在他手中隨意定格。在這個圖書館中,借書是靠一種借書單“飛子”。把“飛子”放入木盤,管理員便會把木盤借滑車吊上去,進入藏書閣樓板的方洞,再以同樣的方式把書吊下來。圖書管理員自然被汪曾祺親切的稱為“妙人”,而我覺得他做的事同樣也應稱妙人做的。這種借書手續古老而有趣,從而讓有人越看越有躍躍欲試的興致。我覺得汪曾祺也向往著這種自由,有滋有味的生活。

年輕時,汪曾祺不用功,喜歡到處逛,那時又不愛上課。他還是個夜貓子,晚上在圖書館或茶館讀書,白天睡覺。由此看來,汪曾祺也是個我行我素的人,和圖書管理員好生相似,但汪曾祺的生活不免歷經過戰事,有過失業,在“反右鬥爭”開始後因為自己的一篇短文受到批評。他的生活顯得被動,被人束縛。細細一品,汪曾祺把他熱愛自由生活的一面就展示在了這位老圖書管理員上。

走進汪曾祺的文字,彷彿也是走近了汪曾祺。他的筆墨勾勒出五彩的輪廓,去追逐這個世界他所摯愛的生活。

【篇二:走近汪曾祺】

讀書,是與智者對話,是一個走近作者的過程。

剛接過這本書,就被它的封面吸引:藍底上印著白色的繡球花,很有質感。正中楷體大字,寫明

可輯三、輯四中我卻看到了與年輕人不符的滄桑。但覺歲月點點,每一個字都擠滿了對往昔的回憶與感嘆。我斷定了,這,是一個老人。年輕人筆下的歲月充滿了惋惜,未經人事的我們總試圖用空洞華美的詞句挽回時間。只有老人啊,因為嘗試過、放棄過,方知什麼是歲月無情,什麼叫隨遇而安。他們娓娓把人生道盡,酸甜苦辣。

剎那間,整本書在腦中翻過。古典封面如一架彩屏,繞過屏風,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獨坐在院中搖椅上,繁花擠在一起歪著腦袋聽他講故事。他微笑著說起童年的冰心梅花,上大學時昆明的雨和菌,甚至文化大革命中不堪的經歷,也被他輕快地吐出,淹沒在隨遇而安四個字中。

讀一本書,看一個人,體會不同的味道,走進不同的人生。

讀這本書,隨先生嚐盡生活酸甜苦辣,但先生告訴你:這些味道,味味美妙,因為都是人生之味。

【篇三:走近汪曾祺作文】

每一個人都會描寫美食,但美食在不同的人筆下,總能夠給人不同的味道。

“汪豆腐”—一道再普通不過的家常菜,普通得有些“上不了檯面”。但看著“豆腐切成指甲蓋大的小薄片,推入蝦子醬油湯中,滾幾開,勾薄芡,盛大碗中,澆一勺熟豬油”,恐怕還是得嚥下一大口口水,為什麼?因為真啊!光是想象那碗滾燙油亮的豆腐,就得壓下肚子裡飢餓的呼喚了吧。不去寫那豆腐如何色澤金黃,鮮香撲鼻,口感細膩,單單寫那“菜譜”,單單寫那幾個一氣呵成的動作,就讓人心裡彷彿嚐到那豆腐的味道。這才是作者筆下的“菜譜”吧。

“鍋貼烏魚”—一道聞所未聞的“東月樓名菜”。先不論它的做法,只看汪曾祺老先生八個字的評價“鮮嫩香美,不可名狀”。這道菜,隨便給哪個作家都能寫出一篇洋洋灑灑的大文章來,可一篇大文章也是未必比得上“鮮嫩香美”四個字。味道是“鮮”,口感是“嫩”,氣味是“香”,總的來說,就是“美”。這也只有老先生才能如此精煉而準確地表現了。這就是畫家筆下的菜品點評吧!

“棒打蘿蔔”—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在城裡人的餐桌上可是見不到的。“用棒子打它一傢伙,‘棒打蘿蔔’嘛。咔嚓一聲,蘿蔔就裂開了。蘿蔔香氣四溢,吃起來甜,酥,脆。”本是農家一件極普通的瑣事,卻被寫得有滋有味,新鮮的蘿蔔一裂開,那股濃濃的香氣迅速瀰漫開,咬一口,汁水滋潤著口腔,甜味刺激著味蕾,這樣的清爽真領讀者“感同身受”。誰說瑣事,小事就不成文?藝術家的眼中,“事無鉅細”,萬物皆有趣!

看似簡單的吃,其中也蘊含著汪曾祺老先生對生活的態度:不用華麗的裝飾,真實就好;不用鋪張的描繪,準確就好;不用過得氣壯山河,生活有滋有味就好。為什麼我們不能像一個作家,畫家,藝術家一樣生活?當然可以,不用改變世界,關注世界就好。

【篇四:走近汪曾祺】

一個月前,餘老師推薦我讀汪曾祺先生的《在這個世界有所愛》一書。翻開這本書,發現語言並不華麗,讀了以後卻回味無窮,平淡之中亦顯真情。

特別真實。著名記者柴靜說:“真實自有萬鈞之力。”汪曾祺先生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書香門第。從小雖然沒有錦衣玉食,但生活條件在那個兵荒馬亂、物質匱乏的時代,已經是很不錯了。他在書中多次坦白了這一點。其實,他算不上一個發奮苦讀的成功例子,反而是因為家境富裕,不必為生存而奔波,所以讀了許多書。他也應該意識到了,但他不顧所謂的“禁忌”,在文革的重重壓力下,把自己的出生和背景寫了上去,這說明什麼?他並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不畏黑暗,他是一個真實的人。

特別生活。汪曾祺先生學識淵博,但他沒有寫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相反,他寫的文章題材都源自於生活。讀完整本《在這個世界有所愛》,語言著實不華麗不艱澀,卻給人一種無處不在的親和力。在看“舌尖韻味”時,我一邊流口水一邊記錄感受:“汪曾祺先生寫的每一種食物,都從香味、味覺和做法三個角度來寫,說明他是一個極其用心的‘吃貨’。”他在書中提到自己什麼都吃,從涼拌苦瓜到生吃螃蟹,從生吃蔥蒜到拼死吃河豚,從容不迫娓娓道來,如涓涓細流流進讀者的心間。充分體現了他的整個“舌尖韻味”的中心思想—人的口味寬一點,都去嚐嚐。食物如此,文化亦是如此。

隱去黑暗發揚光明。翻看整本書,你會感覺汪曾祺先生的一生都很順暢平靜,沒有崎嶇坎坷。但真的是這樣嗎?不知大家在閱讀時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汪曾祺先生說他最悠閒的時刻是在北方馬鈴薯基地畫土豆。一個作家畫土豆乾什麼?我查閱了一些資料,一下子就被震驚了,這段時期是中國知識分子遭受最殘酷最黑暗最不公平對待的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文革期間,多少知識分子受不了羞辱而自殺,像老舍先生、傅雷先生等人自殺,中國倒退20年的災難,怎麼輕描淡寫幾句話淡淡帶過呢?他也是被陷害的被批判的人,但他有藉著文字罵文革嗎?沒有!而且寫這件事情時一如既往的平靜、從容。為什麼?因為他心境平和、隨遇而安,他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合上《在這個世界有所愛》,似乎看到汪曾祺先生在書中告訴我的一個道理:在黑暗中保持平靜的心,隨遇而安,始終相信並期待光明的到來。熱愛生活,享受一切黑暗與低谷,光明與榮耀。人生一如心電圖,如果一帆風順,你就離死亡不遠了。

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並讓它們陪伴你一生!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