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讀本》讀後感作文範例

讀後感 全文約4247字

【篇一:愛的力量,賜予愛的關懷】

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將變成黑夜;愛也是生命的花蕾,沒有它,世界將失去希望……

愛是一種力量,愛是一種發現,看見了嗎?社會上其實還有許多缺乏關懷的人—無家可歸的、失學的、孤兒和孤寡老人等等的各種弱勢群體。也許他們就在哪裡的某一角,或許就在我們身邊,但有多少發現的眼睛能捕捉到,又有多少純真的心靈對他們付諸行動?

愛的範圍很廣,它可以是親人間、朋友間、情人間,甚至是陌生人間。是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同處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都應敞開愛的胸懷,以愛的力量賜予每個人一份關懷,因為人之間沒有階梯,更沒有級別。

關愛的心,慈善的行,慈善是一種真正的分享。陳游標,中國企業家、慈善家,為中國人們獻上無數的愛心與幫助,還曾在災難時第一時間出錢幫助,被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稱為“有良知、有感情、心繫災區的企業家”,當選全國抗震救災模範,被稱為“中國首善”。

其實做到慈善並不一定說要錢財上的付出有多少,可以是力所能及的。比如捐贈衣物、書籍、糧食等,或許只是一顆能與人為善的心,懂得尊重和愛護他人也就足夠了,那也是種關愛的美德,快樂的收穫。

看我們今天的社會,正不斷舉行著各種公益慈善活動—紅十字會、慈善網、壹基金等的機構一直在幫助著社會群體,也帶動著人們加入慈善的行列,共同奉獻愛與關懷。名人羅曼罗蘭說過:“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也就是說,愛與善良之心不但要藏在內心,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將它給予,特別是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應該做些平凡的事,而愛就是其中之一。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愛,懂得愛,做到愛。因為有愛行,慈善力量也同行,讓全社會加油!

【篇二:慈善,就是那麼簡單】

慈善是什麼?既熟悉又陌生,卻含有很大意義。讀了《慈善讀本》這本書後,心靈彷彿洗滌了似的,慈善包容了愛,如甘露從天而降,它不但滋潤了渴望需要的人,也滋潤了給予需要的人。

慈善是每個人的責任,人人都不是局外人。在這個地球上,也許我們還不知道,當我們在挑食及浪費食物時,有多少人因受不了飢餓的折磨而死;當我們在學校抱怨著老師的嚴厲和沉重的作業時,有多少個孩子心中藏有求知的願望,眼中總流露出對學習的渴望;當我們在追求著時尚的衣服,而嫌棄舊衣服時,有多少人連一件乾淨整齊的衣服都沒有,有的只是破爛和打滿著補丁的衣服……與之類似的事還有很多,很多。這個世界需要慈善,我們要用愛去澆灌它,維護它。讓我們向更多貧困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吧!

慈善是一種真正的分享。但我們學會了分享,投身於慈善之中時,便會向需要的人給予援手,贈予他們衣物,抽時間去陪伴他們,當他們身邊真誠的傾聽者。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個擁抱,都可以使他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開啟記憶的閘門,記得四年級學校發起捐款時,我回到家就收拾起衣服來,恨不得把所有的衣服都裝進大袋子去,後來還是在母親的勸阻下,才留下不過十件衣服來。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一個人拖著比我還大的袋子來到學校時,那一天,我備受關注,在同學們那奇異的眼光注視下,我不得不尷尬起來了,但我突然想起了災區的孩子們,勇氣大增,直至把衣服一直拖到老師那裡後,我的心裡像吃了蜜糖一樣甜。原來分享也是一種快樂,當我們分享的越多時,我們的人生也就寬廣得多。

慈善需要關愛與尊重。你是有留意過,有的捐助人往往喜歡和受施人一起拿著捐款錢拍照,而在攝像頭前的受施人往往表露出尷尬的笑容;有的老師突然發現班裡有位同學家出意外急需錢便組織捐款時,那位受助的同學卻一直低著頭不吭聲;有的學校門前擺放著寫著貧困生報名可免費就餐的報名處時,往往出現幾個躲躲閃閃的身影……對待受困的人們,愛心故不能少,但在恰當的場合表達愛心也是非常重要的。真情的懷抱、關愛的話語、溫暖的握手就不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那麼行善的效果就達到了。

我要感謝《慈善讀本》這本書,是它教會了我什麼是真正的慈善,是它讓我明白了慈善其實並不遙遠。只要你有心,不吝嗇你的愛,播撒愛的種子,讓愛傳播到每一個人……

慈善,就是那麼簡單!

【篇三:《慈善讀本》讀後感作文】

也許你抱怨今天的晚餐不夠豐盛,也許你抱怨當前的和平生活不夠美好,也許你抱怨學習太勞累太枯燥。但是你又有沒有想過,世界上有多少人飢寒交迫?有多少人飽受戰爭的苦難?有多少孩子無書可讀?正因如此,世界需要慈善,人類需要幫助這些弱勢群體。可何為真正的慈善?如何做到慈善?讀了《慈善讀本》後,我得到了答案。

《慈善讀本》中敘述了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在打理一時穿不上的寒衣,打算送給窮人。而她六歲的女兒拿來一件小棉襖,一條圍巾,一頂帽子,說要捐出去。她還拉下她爸爸的帽子,請求把它也送給窮人。母親的心為之一震,她從未想過要將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送給別人。她高興,因為她的女兒將比自己富有。”

此故事,讓我感觸最大,印象最深。小女孩富有,這不是金錢上的富有,而是心靈上的富有。她讓我懂得,做慈善,不僅僅只是拿出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還要奉獻自己需要的東西。因為,窮人比我們更需要它們。小女孩的慈善,是從“心”出發的,是以助人為目標,不求回報的。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做好事的樂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從“心”出發的慈善,是最真摯最珍貴最讓人感動的,同時也是最能讓自己感到幸福富足的。

看《慈善讀本》,讓我想起了田家炳。他最樂意到內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捐款。他覺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學,看到這麼多孩子因此而有書可讀,是畢生最大的寄託。

他並不是中國最有錢的人,也不是捐款錢財最多的慈善家,卻是捐出財產比例最高的人。“做慈善要用‘心’來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價值。”這是他說的一句話。是的,做慈善,不一定非要用錢衡量,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但卻一定要用“心”。只要有一顆像田家炳那樣寬廣的胸懷與愛心,哪怕你再窮,都能通過小事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

在《慈善讀本》中,也說到,做慈善可從“微慈善”、“微公益”做起。只要每個人為有需要的人,捐獻一粒米,捐獻一分錢,捐獻一本書……這些點點滴滴的東西,便能積少成多。這些點點滴滴的愛心,便會匯聚成正能量,匯聚成大愛。就像那故事中的小女孩,從幾件簡簡單單的衣物開始。就像學校那次“心繫雅安,抗震救災”愛心捐款活動,從幾張零錢開始。只要我們從身邊的小事開始,社會便會增一份份美好的色彩,添一道道和諧的風景。

我認為,做慈善的人,是富有的。他們擁有強烈的同情心,擁有美好的愛心,擁有高尚的情操,是時代的楷模。在我的心中,他們的背影,永遠高大,並煥發著光芒。是他們,讓貧苦的人們燃起對人生無比的希望與憧憬;是他們,讓越來越多的人遠離飢餓,遠離貧困;是他們,讓社會愈加和諧,愈加溫暖。我崇敬他們,我讚頌他們。

真正的慈善,是從“心”出發的。做慈善,便要從“微公益”做起,從小開始。讓愛召喚愛,讓我們從小做起,讓點滴愛匯成大愛吧!宣傳“微慈善”,宣揚慈善人物,歌頌慈善精神,讓社會湧現更多慈善家。

【篇四: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莎士比亞說過:“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與的人。”當我看了《慈善讀本》的時候,我深深領悟了其中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們身邊處處有很多好人好事:知名企業捐助災區、農民工省吃儉用為了捐助貧困兒童、平凡小女孩為貧困地區兒童捐助一座座大樓……看,這麼多好人好事,這麼多有關慈善的事情,不是處處都透露著有能力對弱小的一份幫助與關愛嗎?

世界需要慈善

鮮花需要水的灌溉才會綻放;大地需要陽光的照耀才會溫暖;世界需要慈善才會完美。《慈善讀本》裡列舉的事例很多,讓我深深地領悟到:當我們覺得自己很不幸時,往往有很多人比你更不幸。我們要學會關注另一個世界,另一些人的生活。你會突然發現自己是多麼幸福,我們是幸運的。然而,這本書同時讓我知道假如沒有好心人的幫助,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裡,很多正想一展身手的苗子將會枯萎;在科技進步的世界中,很多正值壯年有志氣有理想的青年將因貧困而喪失生存的機會。世界需要慈善,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吧,你會感到溫暖由心生。

慈善是一種真正的分享

分享,這個字筆畫只有十二筆,缺極少人做到。但,並非無人做到,有的人翻箱倒櫃為了給災區捐衣服;有的人就算再困難當也為更困難的人捐出自己的一份力感動周圍各人;有的人在物質上幫助他人為無米無鹽的貧困地區出一份力……這些不也都是分享不是慈善嗎,儘管他們有的富裕有的貧困,可是他們都是一條心為弱小的人付出自己的關愛感動他人也溫暖了自己,何樂而不為?

快來了解和參與慈善吧,它需要關愛和尊重,需要你們各方湧來的雙手,需要那一點一滴的愛。

【篇五:倡傳善良,慈善中國】

“善”,一個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傳承了千年的文字,在一本本厚重的字典中鮮活地存在著。可,什麼是“善”?泰戈爾說:“愛是理解的別名。”但丁說:“愛是美德的種子。”可見,一切的“善”與“美德”皆由“愛”為基礎。

於是我認為善良是無原則地愛。但政治老師卻急著說:“與人為善也需區分是非對錯。”原來善事一門深奧的學問。

雷鋒,被毛主席稱讚為“廣大青年學習的目標”,他成功地將有限的時間投入無限的人民服務中。有人說,雷鋒做過的好事用火車也拉不完。他的確是一個稱職的“人民服務者”。還有中國知名的慈善家—陳游標,曾在天災面前毫不懼色,帶領著自己的隊伍勇赴前線災區,可誰不知道,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企業家!……他們,一個個偉大且無私的好心人,共同帶著熱誠的腳步,踏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用沸騰的良心,溫暖了億萬心窩。

就像壹基金的口號一樣—“做慈善,你也有能力。”今天,國民也開始關心身邊各種弱勢群體,關愛需要幫助的同胞們,每個人都奉獻了自己的愛心,盡力所能及的事情—“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國人的努力下,貧困的山區孩子終於可以上學了、人們破舊的房屋也被新房代替……大家都笑了,像陳國標所說:“幫助了別人,內心比吃了密還要甜。”

也許是“蝴蝶效應”吧,中國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熱心腸”。同時經過“小悅悅”事件,也帶給了人們滿盈的沉思—到底“善”還是“不善”?

一位位紅領巾挑著善良的大旗;一位位青年學生在榕樹下倡傳善良。這就是答案,—善,而且要慈善到底。來吧,親愛的朋友們,加入我們吧!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