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讀本》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792字

她臨水而居,臨窗而立,臨桌而坐。江南的小巷裡,她撐著一把油紙傘,穿過煙雨,朝我走來。我倚一扇小窗,品一杯香茗,捧一本書,看書中的愛恨情仇。這樣陽光明媚的日子,適合一個花樣女子,著一襲雪紡旗袍,折一枝翠柳,唱一段宛轉的山間小調。而她,慵懶地倚一扇小窗,看別人的雲霞風片,錦瑟流年。

她,張愛玲,民國時期的才女,出身於清末的簪纓世家,曾祖父張佩綸曾受清末功過參半的洋務大臣,李鴻章的提拔,將其愛女下嫁於張佩綸。然而隨著清朝窮途末路,張家也家道中落。但先祖留下的財富亦使小張??的童年無憂。張愛玲出生在上海租界的張家公館,這座清末民初的老洋房,是先祖留給後代的唯一禮物。正是這座洋房,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的童年,明亮而靜美,這個曾何等風光,高雅園林的宅院。張愛玲的母親,亦是名門千金,雖是三寸金蓮,但拒絕陳腐,崇尚獨立,連張愛玲也說母親是“踏著三寸金蓮橫跨兩個時代”。四歲時,因為姑姑要出國留學,藉口需要監護人為由,亦出國了,飛去了英國。對於母親,張愛玲沒有責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對童年,張愛玲在她的作品《私語》中較為細微入致的描寫。春山如黛,垂柳畫橋,夕霞晚歸倦鳥還巢。採一束不知名的野花,扎一個紫藤蘿的鞦韆架,看幾隻燕子築巢,間與幾隻螞蟻對話。這樣美好的日子,彷彿只留在叫童年的記憶。悠長,不復與見……

張愛玲曾說:“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便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想忘卻了的憂愁。”春日遲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光陰就這樣緩慢地過去了。童年,是忘卻了的憂愁……

張愛玲的學生時代是無憂而美好的,她有過單純的快樂,有過和春天的爛漫時光,也有過秋天的愁雲慘淡……在香港大學,她結識了一生的好友炎櫻,炎櫻是富家女子,卻不驕躁,不乖僻。買東西時總要抹去些零頭,她把錢包的內底掏了出來,說:“你看,沒有了,真的全都在這了……”連店主都為她的可愛、孩子氣所感動。有這樣的一位摯友,雖為終生摯友,她們的交情便是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大學中,淨是些華僑富商子女,張愛玲在他們之中便顯得清貧了,但她的勤奮,同學忘卻了她的貧困,取而代之的是欣賞和讚歎。在大學中她曾寫了一篇早期最著名的文章《我的天才夢》,我偏愛文中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蚤子”,我認為生命是美好的,而身上卻被人生路上多而密的苦難“蚤子”爬滿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張愛玲與炎櫻來到了上海。在這裡,張愛玲遇到了她一生的魔障,一生的摯愛,一生的苦楚,胡蘭成。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張愛玲曾說: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張愛玲是幸運的,與萬千人海中,時間的荒流中遇到了自己所要等到的人,一個真正懂她的人。然而胡蘭成畢竟是胡蘭成,他的風流多情,不可能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胡蘭成用一盞茶的時間,忘記許下一生歲月靜好的諾言,張愛玲本沒有錯,卻為了胡蘭成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而“買單”。離開胡蘭成後,張愛玲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桑弧。他只在她最寂寥之時,輕輕地來過,又淡淡地走了。因為懂得,所以桑弧始終沉默,將那份愛意放在心中的最深處。

離開香港後,張愛玲去了美國,在那裡她過完了她的下輩子。張愛玲曾說: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三恨《紅樓夢》未完。而張愛玲的《小團圓》,一本未完的書,像是她在這世間還有未完的心事、塵緣……浮生一夢,幾度清歡。

餘秋雨曾說:張愛玲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一樣。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20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猶存。我喜歡張愛玲,無需緣由,喜歡她的孤芳自賞,喜歡她的痴心不悔,亦喜歡她的大隱於市。因為今生只作最後一世,世上曾有張愛玲,世上唯有張愛玲,她是民國的臨水照花人。作者白落梅以其淡薄的文字書寫張愛玲的淡薄,卻增了一抹溫暖,令我心馳神往。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張愛玲的一生固然寂寞,卻不乏溫暖、明哲。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便是張愛玲,季節荏苒,歲月蹉跎,她活在自己的山河裡,偽裝寧靜,故作矜持,只想簡單的存在,沒有什麼能代替她,明明是一朵雪色梨花,奈何被時間風雲撲簌簌地落滿塵埃。願今生只作最後一世,天涯此去隔山河,道聲珍重,後會無期。

《慈善讀本》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718字

今天,我閱讀了一本叫《慈善讀本》,讓我感悟最深的一則故事就是《我的天職就是愛》。

這則故事講的是一位瘦弱矮小的老婦人特蕾莎姆姆把自己的錢全部投入到了資助貧困人治病和學習當中。雖然她很窮,但是她卻有一種力量一直指導著她前進,那就是—愛心,她曾經去過一個貧民村教小孩們讀書,一開始,只有一個小孩聽她教書,因為其他人的父母都不給自己的孩子去聽特蕾莎姆姆教書,怕她把自己的小孩拐去。可是特蕾莎姆姆毫不洩氣,每天都來貧民村教書。終於,她的付出把貧民村的人感動了。他們都讓自己的小孩去聽特蕾莎姆姆教書。聽特蕾莎姆姆教書的小孩子逐漸壯大起來了,第一天有十來個小孩子,第二天有二十來個小孩,幾天過去後,聽特蕾莎姆姆教書的小孩子竟然達到了四十多個,特蕾莎姆姆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有一位家長還捐了一塊小黑板給特蕾莎姆姆教課用,還有一位家長捐了一個大木箱給特蕾莎姆姆當椅子坐。特蕾莎不僅教會了小孩們讀書、寫字、算術,還教會了貧民村的婦人們一些生活常識,例如,刷牙、剪指甲、洗手。她最後還說:就算再貧窮也應該儘量講究衛生。

讀了這本書,還讓我知道了一些同齡人和我們有什麼不同。有很多跟我一樣大的小孩讀不到書,非常渴望讀書,把讀書當作朋友。而我卻把讀書當作一個個敵人,逐個擊破,跟他們相比我非常慚愧。

看了這本書,還讓我學到了很多關於慈善的名言,如,美德,能把善良的人們團結起來。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僅僅一個人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種浪費等等。

愛是一位無言的精靈,有一顆美麗而善良的心。我們都是愛的種子,等待春風來吹醒、甘露來滋潤。我希望:如果全世界的人們建立一個慈善機構,一起去扶助一些重病患者,貧困村的貧民和孤兒,那該多美好呀!

《慈善讀本》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4247字

【篇一:愛的力量,賜予愛的關懷】

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將變成黑夜;愛也是生命的花蕾,沒有它,世界將失去希望……

愛是一種力量,愛是一種發現,看見了嗎?社會上其實還有許多缺乏關懷的人—無家可歸的、失學的、孤兒和孤寡老人等等的各種弱勢群體。也許他們就在哪裡的某一角,或許就在我們身邊,但有多少發現的眼睛能捕捉到,又有多少純真的心靈對他們付諸行動?

愛的範圍很廣,它可以是親人間、朋友間、情人間,甚至是陌生人間。是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同處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都應敞開愛的胸懷,以愛的力量賜予每個人一份關懷,因為人之間沒有階梯,更沒有級別。

關愛的心,慈善的行,慈善是一種真正的分享。陳游標,中國企業家、慈善家,為中國人們獻上無數的愛心與幫助,還曾在災難時第一時間出錢幫助,被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稱為“有良知、有感情、心繫災區的企業家”,當選全國抗震救災模範,被稱為“中國首善”。

其實做到慈善並不一定說要錢財上的付出有多少,可以是力所能及的。比如捐贈衣物、書籍、糧食等,或許只是一顆能與人為善的心,懂得尊重和愛護他人也就足夠了,那也是種關愛的美德,快樂的收穫。

看我們今天的社會,正不斷舉行著各種公益慈善活動—紅十字會、慈善網、壹基金等的機構一直在幫助著社會群體,也帶動著人們加入慈善的行列,共同奉獻愛與關懷。名人羅曼罗蘭說過:“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也就是說,愛與善良之心不但要藏在內心,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將它給予,特別是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應該做些平凡的事,而愛就是其中之一。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愛,懂得愛,做到愛。因為有愛行,慈善力量也同行,讓全社會加油!

【篇二:慈善,就是那麼簡單】

慈善是什麼?既熟悉又陌生,卻含有很大意義。讀了《慈善讀本》這本書後,心靈彷彿洗滌了似的,慈善包容了愛,如甘露從天而降,它不但滋潤了渴望需要的人,也滋潤了給予需要的人。

慈善是每個人的責任,人人都不是局外人。在這個地球上,也許我們還不知道,當我們在挑食及浪費食物時,有多少人因受不了飢餓的折磨而死;當我們在學校抱怨著老師的嚴厲和沉重的作業時,有多少個孩子心中藏有求知的願望,眼中總流露出對學習的渴望;當我們在追求著時尚的衣服,而嫌棄舊衣服時,有多少人連一件乾淨整齊的衣服都沒有,有的只是破爛和打滿著補丁的衣服……與之類似的事還有很多,很多。這個世界需要慈善,我們要用愛去澆灌它,維護它。讓我們向更多貧困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吧!

慈善是一種真正的分享。但我們學會了分享,投身於慈善之中時,便會向需要的人給予援手,贈予他們衣物,抽時間去陪伴他們,當他們身邊真誠的傾聽者。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個擁抱,都可以使他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開啟記憶的閘門,記得四年級學校發起捐款時,我回到家就收拾起衣服來,恨不得把所有的衣服都裝進大袋子去,後來還是在母親的勸阻下,才留下不過十件衣服來。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一個人拖著比我還大的袋子來到學校時,那一天,我備受關注,在同學們那奇異的眼光注視下,我不得不尷尬起來了,但我突然想起了災區的孩子們,勇氣大增,直至把衣服一直拖到老師那裡後,我的心裡像吃了蜜糖一樣甜。原來分享也是一種快樂,當我們分享的越多時,我們的人生也就寬廣得多。

慈善需要關愛與尊重。你是有留意過,有的捐助人往往喜歡和受施人一起拿著捐款錢拍照,而在攝像頭前的受施人往往表露出尷尬的笑容;有的老師突然發現班裡有位同學家出意外急需錢便組織捐款時,那位受助的同學卻一直低著頭不吭聲;有的學校門前擺放著寫著貧困生報名可免費就餐的報名處時,往往出現幾個躲躲閃閃的身影……對待受困的人們,愛心故不能少,但在恰當的場合表達愛心也是非常重要的。真情的懷抱、關愛的話語、溫暖的握手就不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那麼行善的效果就達到了。

我要感謝《慈善讀本》這本書,是它教會了我什麼是真正的慈善,是它讓我明白了慈善其實並不遙遠。只要你有心,不吝嗇你的愛,播撒愛的種子,讓愛傳播到每一個人……

慈善,就是那麼簡單!

【篇三:《慈善讀本》讀後感作文】

也許你抱怨今天的晚餐不夠豐盛,也許你抱怨當前的和平生活不夠美好,也許你抱怨學習太勞累太枯燥。但是你又有沒有想過,世界上有多少人飢寒交迫?有多少人飽受戰爭的苦難?有多少孩子無書可讀?正因如此,世界需要慈善,人類需要幫助這些弱勢群體。可何為真正的慈善?如何做到慈善?讀了《慈善讀本》後,我得到了答案。

《慈善讀本》中敘述了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在打理一時穿不上的寒衣,打算送給窮人。而她六歲的女兒拿來一件小棉襖,一條圍巾,一頂帽子,說要捐出去。她還拉下她爸爸的帽子,請求把它也送給窮人。母親的心為之一震,她從未想過要將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送給別人。她高興,因為她的女兒將比自己富有。”

此故事,讓我感觸最大,印象最深。小女孩富有,這不是金錢上的富有,而是心靈上的富有。她讓我懂得,做慈善,不僅僅只是拿出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還要奉獻自己需要的東西。因為,窮人比我們更需要它們。小女孩的慈善,是從“心”出發的,是以助人為目標,不求回報的。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做好事的樂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從“心”出發的慈善,是最真摯最珍貴最讓人感動的,同時也是最能讓自己感到幸福富足的。

看《慈善讀本》,讓我想起了田家炳。他最樂意到內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捐款。他覺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學,看到這麼多孩子因此而有書可讀,是畢生最大的寄託。

他並不是中國最有錢的人,也不是捐款錢財最多的慈善家,卻是捐出財產比例最高的人。“做慈善要用‘心’來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價值。”這是他說的一句話。是的,做慈善,不一定非要用錢衡量,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但卻一定要用“心”。只要有一顆像田家炳那樣寬廣的胸懷與愛心,哪怕你再窮,都能通過小事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

在《慈善讀本》中,也說到,做慈善可從“微慈善”、“微公益”做起。只要每個人為有需要的人,捐獻一粒米,捐獻一分錢,捐獻一本書……這些點點滴滴的東西,便能積少成多。這些點點滴滴的愛心,便會匯聚成正能量,匯聚成大愛。就像那故事中的小女孩,從幾件簡簡單單的衣物開始。就像學校那次“心繫雅安,抗震救災”愛心捐款活動,從幾張零錢開始。只要我們從身邊的小事開始,社會便會增一份份美好的色彩,添一道道和諧的風景。

我認為,做慈善的人,是富有的。他們擁有強烈的同情心,擁有美好的愛心,擁有高尚的情操,是時代的楷模。在我的心中,他們的背影,永遠高大,並煥發著光芒。是他們,讓貧苦的人們燃起對人生無比的希望與憧憬;是他們,讓越來越多的人遠離飢餓,遠離貧困;是他們,讓社會愈加和諧,愈加溫暖。我崇敬他們,我讚頌他們。

真正的慈善,是從“心”出發的。做慈善,便要從“微公益”做起,從小開始。讓愛召喚愛,讓我們從小做起,讓點滴愛匯成大愛吧!宣傳“微慈善”,宣揚慈善人物,歌頌慈善精神,讓社會湧現更多慈善家。

【篇四: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莎士比亞說過:“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與的人。”當我看了《慈善讀本》的時候,我深深領悟了其中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們身邊處處有很多好人好事:知名企業捐助災區、農民工省吃儉用為了捐助貧困兒童、平凡小女孩為貧困地區兒童捐助一座座大樓……看,這麼多好人好事,這麼多有關慈善的事情,不是處處都透露著有能力對弱小的一份幫助與關愛嗎?

世界需要慈善

鮮花需要水的灌溉才會綻放;大地需要陽光的照耀才會溫暖;世界需要慈善才會完美。《慈善讀本》裡列舉的事例很多,讓我深深地領悟到:當我們覺得自己很不幸時,往往有很多人比你更不幸。我們要學會關注另一個世界,另一些人的生活。你會突然發現自己是多麼幸福,我們是幸運的。然而,這本書同時讓我知道假如沒有好心人的幫助,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裡,很多正想一展身手的苗子將會枯萎;在科技進步的世界中,很多正值壯年有志氣有理想的青年將因貧困而喪失生存的機會。世界需要慈善,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吧,你會感到溫暖由心生。

慈善是一種真正的分享

分享,這個字筆畫只有十二筆,缺極少人做到。但,並非無人做到,有的人翻箱倒櫃為了給災區捐衣服;有的人就算再困難當也為更困難的人捐出自己的一份力感動周圍各人;有的人在物質上幫助他人為無米無鹽的貧困地區出一份力……這些不也都是分享不是慈善嗎,儘管他們有的富裕有的貧困,可是他們都是一條心為弱小的人付出自己的關愛感動他人也溫暖了自己,何樂而不為?

快來了解和參與慈善吧,它需要關愛和尊重,需要你們各方湧來的雙手,需要那一點一滴的愛。

【篇五:倡傳善良,慈善中國】

“善”,一個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傳承了千年的文字,在一本本厚重的字典中鮮活地存在著。可,什麼是“善”?泰戈爾說:“愛是理解的別名。”但丁說:“愛是美德的種子。”可見,一切的“善”與“美德”皆由“愛”為基礎。

於是我認為善良是無原則地愛。但政治老師卻急著說:“與人為善也需區分是非對錯。”原來善事一門深奧的學問。

雷鋒,被毛主席稱讚為“廣大青年學習的目標”,他成功地將有限的時間投入無限的人民服務中。有人說,雷鋒做過的好事用火車也拉不完。他的確是一個稱職的“人民服務者”。還有中國知名的慈善家—陳游標,曾在天災面前毫不懼色,帶領著自己的隊伍勇赴前線災區,可誰不知道,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企業家!……他們,一個個偉大且無私的好心人,共同帶著熱誠的腳步,踏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用沸騰的良心,溫暖了億萬心窩。

就像壹基金的口號一樣—“做慈善,你也有能力。”今天,國民也開始關心身邊各種弱勢群體,關愛需要幫助的同胞們,每個人都奉獻了自己的愛心,盡力所能及的事情—“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國人的努力下,貧困的山區孩子終於可以上學了、人們破舊的房屋也被新房代替……大家都笑了,像陳國標所說:“幫助了別人,內心比吃了密還要甜。”

也許是“蝴蝶效應”吧,中國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熱心腸”。同時經過“小悅悅”事件,也帶給了人們滿盈的沉思—到底“善”還是“不善”?

一位位紅領巾挑著善良的大旗;一位位青年學生在榕樹下倡傳善良。這就是答案,—善,而且要慈善到底。來吧,親愛的朋友們,加入我們吧!

讓愛點綴世界——讀《慈善讀本》有感 篇4

讀後感 ,796字

“愛與真誠是開啟心門的鑰匙,愛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句話說得真不錯!當我看完《慈善讀本》這本書後,我就想起了這一句話。

這本書分了六個單元,主要講了慈善、愛心和善良。我認為,一個人要是都具備了這些品質,那麼他的人生將會充滿快樂。因為幫助別人是快樂的。可能有一些人認為幫助別人,收益的只是別人,快樂的只是別人,但其實,當你幫助一個人,讓他感到快樂的時候,他的快樂已經感染你了。“樂於助人”很多人都會說,要真正做到“樂於助人”,是要勇氣,是要付出的。當路邊的乞丐向你乞求一點點零錢的時候,你有幫助過他嗎?當你看到被人的袋子拉鍊打開了,裡面的東西快要掉出來的時候,你有提醒過他嗎?只要你幫過,有提醒過,你就是擁有愛心的人。

當我翻到“愛心圖片”這一頁時,一張照片令我十分難忘:一個骨瘦如柴的黑面板小女孩奄奄一息地委縮在地上,在不遠處只禿鷹在虎視眈眈的盯著她。我陷入了沉思。是誰令這個小女孩骨瘦如柴,成為禿鷹的“美餐”?是戰爭和飢餓!而這都是源於我們!如果我們人人心中都有“愛”那麼世界就不會有戰爭,只剩下和平;如果我們心中都有“愛”,那麼世界就不會飢餓,只剩下滿足。來吧!不要吝嗇你手中的愛,它們會讓世界更美好!

不要以為你們生活中沒有“愛”,其實“愛”就在你們的身邊。每天聽著學校的廣播,總會有這一條訊息:“某某班某某某同學拾到五元交公,請有遺失的同學到教務處認領……”這不就是拾金不昧的精神嗎?這就是人人心中有愛的表現!還有人民警察樑志毅。他只是一名平凡的民警,但是他為人民做的每一件事都令人難忘。也許,慰問老人家,幫助村民解決糾紛在樑志毅眼中是一件平凡的事,但在村民眼中卻是一件件大事。樑志毅為人民著想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所以使他成為了廣東省的其中一位人大代表。

只要沒人都獻出一點點愛,人間就能充滿溫暖,讓我們用愛心裝點世界,一起播下愛心種子,讓他在每個角落開花、結果,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永恆的真善美——《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835字

一個作家,一篇小說,流芳百世。四百年前的故事就這樣再現於我的眼前。宮廷與教會的狼狽為奸,人民群眾的反抗,最後,悽美的結局,無不歌頌了那些正義之士的英勇,震撼了我們的心靈……

“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始終堅信的,但四百年前的法國社會的壓迫與黑暗逼迫著一些人走向歧途和滅亡。

艾斯梅拉達為救格蘭古瓦許諾嫁與他;她不計前嫌為刑場上的加西莫多送去最珍貴感人的水;加西莫多的感恩;弗比斯對艾斯梅拉達的拼命救護……小說以它們為主線,再現了一件件真摯感人的故事。即使在茫茫黑夜中,仍有一盞明燈;即使在無邊動盪的社會上,也會有一些人始終堅持真善美,為他人創造快樂……

在無邊黑暗的社會中保持一顆不為所汙的純淨的心,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多是難以實現的。就如陶淵明、杜甫、李白一樣,難以讓自己一顆純淨的心為官場所屈。而艾斯梅拉達卻能始終如一的堅持善的本性,不與惡勢力為伍,正是我所欣賞的。無論環境如何,也始終保持自己原來的好的品質……

而在學習生活中,自己能否不因別人的優秀而失掉了自己的信心?能否不因別人的三言兩語而亂了自己的意志?能否不因挫折放棄自己一直以來的堅持?……答案只有自己知道。艾斯梅拉達的身上閃耀著一種光輝,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滿足,還有自己的那份單純。這光芒指引著我保持自信、樂觀、堅持。當自己看見別人在放肆地玩耍而自己在寫作業時,不會再為之動搖;當自己被別人遠遠落下時,也不會再一蹶不振,仍舊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

善,是人的本心。只不過隨著樹木一圈又一圈的年輪,我們逐漸被時代和環境改變。艾斯梅拉達的善,他的不計前嫌,她的單純,正是我們的童年所最充盈的,而現在,在我們的表面這些也許已被淡化……從她身上,我讀懂了,要將自己內心的真善美展現出,別人才可看到自己的光芒。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心理學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推測得出另一個人,只有自己主動敞開心扉,別人才能夠明白你的真誠、友善。

合上書,靜靜想,從《巴黎聖母院》中,我體會到了不同於平凡的意義,感受到了另一種精神。

讀一本好書 ——《和時間賽跑》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863字

“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永遠變成昨天,你不能回到昨天。”這是出自《和時間賽跑》這本書的一句話。讀了這篇文章後,文中爸爸的這句話一直縈繞我的耳邊,就像往平靜的湖面投入一塊巨石,久久不能平復。

林清玄的外祖母去世了,他很傷心。爸爸告訴他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他雖然年幼,但爸爸的一句話點醒了他“所有時間裡的食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永遠變成昨天,你不能回到昨天。”他深深體會到了時間的寶貴,領悟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含義。他開始和太陽賽跑,和西北風賽跑,他甚至很快的完成暑假作業,抽出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他從悲痛中堅強起來,完成自己的目標。他是那麼的堅強,憑著自己的毅力完成了所有的目標。

掩卷沉思,頓覺豁然開朗,作者的那句—“假如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的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由此我想起了俄羅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名言:“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都能讓時間留給他串串果實,懶惰者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他在告訴我們:勤奮就是和時間賽跑,勤奮就是成功的基石。事實也正是這樣,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爭分奪秒,勤奮工作學習的人,都是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很多人都認為時間不夠用,但是,你是否有想過是自己揮霍過度呢?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小時候,我總是一放學就丟下書包,在家樓下東跑跑西躥躥,回到家裡,腦海裡根本就沒有作業的存在,往凳子上一坐,便津津有味的看起電視,媽媽時不時就會過來嘮叨我。我記得她說過的一句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那時的我,仍然不屑一顧,直到晚上9點才開始去拼命的趕作業。要是那時我懂事,我就可以利用那些時間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了。

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我對"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文中的作者化悲痛為力量,將時間擠出來,學習更多的東西,不就是這樣嗎?我也要像林青玄那樣,從今天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珍惜時間,決不讓時間白白流過我的指尖。

最喜歡的一本書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516字

我喜歡看課外書,喜歡讀名著,最喜歡的是法國的雨果寫的《悲慘世界》。

這本書講的是一位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後,受到了大主教的感化,從而棄惡從善。一次偶然的機會,冉阿讓成了一名富豪。他樂於助人,特別喜歡幫助窮人,經市民的一致推選,他成為了一名市長。成為市長後,他又幫助了許多像芳汀、珂賽特一樣受盡了苦難的人。但警察沙威一直沒有放過他,迫使他改名換姓,隱居起來。最後,這位可敬的老人在幸福的渴望中死去。

這本書裡的故事連綿起伏,緊扣人心,它將有各利身世的人物串連起來,每個人的命運與故事的結尾息息相關,從而造就了一個令人頗有感悟的故事。

在生活中,有許多和冉阿讓一樣曾有過罪惡一面的人,他們都面臨著由於特殊身份產生的巨大壓力。但那些人卻不會像冉阿讓一樣改過自新,棄惡從善,相反會更加自暴自棄,更加自卑。而在學習中、工作上,我們又何嘗不是那樣的呢?因為犯了一個錯誤,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孤立,就放棄自我。相反,那些人應該盡力改正錯誤,做出更好的自己,就要告訴同學們:我儘管受到了批評,但還是能夠做好自己,在逆境中更上一層樓!

冉阿讓安息了,儘管命運多舛,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喪生;事情就是這麼自然而然地發生,就如夜幕降臨,日落西沉。

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947字

“你知道法律是什麼,它又有哪些內容呢?”突然爸爸這樣問我。我瞬間低下頭,心裡想到:學校裡,電視裡,身邊處處有法律的聲音,可是爸爸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都弄得我尷尬之極。於是,我決定好好學習一番。

走到教室,無意中發現圖書角放著一本《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便隨手的翻開了,裡面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裡邊都是一些就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很多主人公都是和我同齡的,但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事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句名言這樣說道:“學法,只可為與不可為;用法,行應為而勿妄為。”可是,有個14歲的初二學生,卻因為同學不借他玩小刀發生衝突,並捅了同學數刀導致死亡。事後,他對公安人員稱:“我學過法律,我還未滿16週歲,不用負刑事責任。”公安人員回答道:“但是法律還有規定,如果已滿14週歲,實施了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行為,也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

看了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在生活中,同學們總喜歡用“我還沒滿18歲,我還未成年”這類話敷衍我們所犯下的錯誤,可是我們卻不知道,年滿14歲的我們一旦犯大錯也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這也從一方面透露出,我國對於中小學生的法律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然而,我也認為導致這樣不負責任,不想後果的做法的也有家庭的因素,現在的我們多是獨生子女,在家,我們是老大,連父母對我們都是百依百順,我們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當出門在外,我們總想著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從而不顧他人的想法,也由此引發了衝突,所以普法教育,也應該從小做起。

這也讓我聯想到了我們校園裡的很多事。比如,有高年級的同學問低年級學生借錢,可是低年級學生不答應,並說要去告訴老師,這樣高年級的同學既害怕,又不甘心,所以就以武力恐嚇,而另一個同學卻總很天真的認為“人家不敢”,便是態度蠻橫,就這樣,悲劇就發生了,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對誰都沒好處。而如果高年級學生知道這是觸犯法律的行為,也許就不會發生這件事了;當然,如果那個低年級學生能夠冷靜一些,先把錢給他,然後再告訴老師的話,就不會釀成這樣的慘劇了。

所以,為了不讓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我們要多向周圍的中小學生,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為了我們美好的明天,我們應該遵紀守法,讓法律成為我們生活中美麗的樂章,而不是恐怖的教訓或惡魔般的懲罰。

就讓我們關愛明天,普法先行。

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722字

歲月的變遷,時代的發展,21世紀已經到來。21世紀,是一個科技發展的時代,更是一個全面普法的時代。法律這張大網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是這個時代的未來,是21世紀建設國家的主力軍,所以我們更要從小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素養,從而使我們辨別是非,保護自我,遠離犯罪,使我們健康成長的同時,增長道德修養。

知法可使我們辨別是非,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對身邊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往往就因為好奇,沒有足夠的辨別能力,使我們陷入危險中,知法,我們便可以通過法律來判斷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惡,什麼是醜,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該做。

當你做到了知法,你便不會那麼容易被外界的東西所迷惑,誘惑了,但僅僅做到知法仍還不夠,在知法的同時,更要懂法。

所謂“懂’並不只是瞭解,明白,而是要會使用法律所帶給我們的權利,當我們的生命或是錢財受到威脅時,我們便應該拿起法律武器去保護自己不受危害,當然這也並不是指濫用法律權力,而是在適當的範圍內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最後我們還應該守法,當你做到知法了,卻不能守法,反而去以身試法,那麼等於什麼也沒做。守法是在瞭解法律的基礎上做到遠離犯罪,不去觸犯法律,安分守己,不做犯法之事,做好我們青少年應做的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去接觸犯罪有關的東西。

法律關係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只有知法、懂法、守法,才能生活得無憂無慮,安安全全。反之,一個人連法律都不懂,自然就要觸犯法律,三天兩頭往警局裡,這樣的人又怎麼會生活的好呢?更何況一個人連法律都不懂,那他就是一個真正”文盲”!

知法,辨別是非;懂法,保護自我;守法,遠離犯罪。

學法,知可為與不可為;用法,行應為而勿妄為。

普法先行,關愛明天。

普法教育讀本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32字

從前的記憶就像一串珍珠,有閃亮的,也有黯淡的,你可以隨手摘取一顆來回憶。但,若你想要快樂的回憶,那麼,請讓自己的青春充滿色彩,承載自己的夢想來正確的成長,讓我們用自己的手來守護自己寶貴的青春。

青春是最美好的年華,若我們虛度它,便會匆匆流走,到最後流下兩行清淚,這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需要正確的對待。這本書上寫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少年不小心看到了一些黃色的圖片,導致心神不寧,最後闖下大禍,自己的一生毀了,也讓自己的父母傷心。我想,這位少年看到圖片是偶然,但是沒有自制力控制卻是自身因素,他缺少的就是正確的是非觀,才會造成這樣一個令人心痛的後果,我們在無限惋惜的情況下,也想到自己,我們應當引以為戒,從現在開始,遠離這個年齡應當避免的事物,我們的道路便不會偏離。

青春是需要磨難的時期,但也不代表著,我們就不能守護自己。在書上寫到過,有一個女孩,被鄰居家的男孩侵犯了3次,卻懦弱的不說一句話,最後被她的母親發現才得以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也讓我們感到憤怒,這個女孩的一生就這樣毀了,若是早一些告訴家長,事情就不會演變成這樣的地步,或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守衛自己不受到人身侵犯,她卻選擇了逃避。從這裡,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對於各種不法現象加以抵制,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各種極端的現象證明了青少年這個時期個是多事之秋,我們應當如何做才可以讓自己安全快樂的度過這個時期呢?這也正是書上要告誡我們的:我們要學會開放,學會控制,學會磨練,學會認識對與錯,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可能這些大家都已經知道,但是通過一個有一個的事例,才讓我們更加意識到學會這些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在生活著,我們作為青春的代言人活著,讓我們一起善待青春,度過美好的青春,在最後,拾取最明亮的珍珠吧!

普法教育讀本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762字

法律,對我來說,曾經是一個很空泛的詞彙。何為“法律”?恐怕只是用來約束社會治安的工具吧,我不危害社會,因此法律又與我何干?可是,自從讀了《普法教育》後,我明白了,法律與我們青少年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執法、守法,並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普法教育讀本》向我們介紹了,基礎法律常識、家庭法律常識、學校法律常識、行為規範常識和安全自護常識這五方面的內容。每一張都會舉一個生動的事例來說明一個道理,語言淺顯易懂,加之又配有精美的插圖,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原本枯燥無味的法律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已灌入腦中。每一個事例後都有“佟老師說法”,對所舉事例進行深入剖析,在舉一反三,旁徵博引地告訴我們這裡所涉及的法律常識,引人深思。法律連結和普法警言令我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最後的“談一談”則是對本章內容的總結,讓我們能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總之,《普法教育》確實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啊。

通過學習該讀本,我懂得了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它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使我們的權利得到保障。因此,我們不必對它產生敬畏之心,要好好的認識它,讓它更好地為我們服務。比如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們免不了和商家產生一些不愉快,多數時候我們忍氣吞聲地獨自承受了,但這會讓一些無良商家更加任意妄為。應該意識到,有些商家的行為其實是違法行為,如強制消費者購買某種產品,拒開發票等等,我們應該學會依法維權,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

國家為我們未成年人頒佈了許多法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等,可見祖國對未成年人利益的保護是多麼重視,我們應該好好學習,不能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望;更應該好好學法,不能做違法的事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必將承擔更多的責任,走入更加複雜的社會。但相信,只要有了法律這把保護傘,我們一定能走得很遠很遠……

普法教育讀本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693字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但是由於我們正處於人生的花季,懵懂的我們還不能完全分辨是非,缺乏法律的知識,更易走入彎路,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學校開展了普法教育,讓我們法律有著進一步的瞭解。

在這次普法教育中,我偶幸接觸到了一本書—《普法教育讀本》,這本書使我更加明白,自己是祖國的未來,名族的希望,21世界科技發展的主力軍,他也是我對法律的啟蒙老師,這本書圖文並茂,以青少年主要成長環境即家庭、學校、社會為背景,圍繞未成年人教育、保護、安全自護、行為規範、犯罪預防等方面的一個個話題,向我們傳授了自我保護、遠離違法犯罪的法律和生活常識。

在實際生活中,這本書也“起到了一個很好的作用”,有一次週六媽媽帶我一起去超市購買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還幫我買了一件運動服,我非常喜歡,在收銀臺付賬後準備離開時,超市的報警器突然想起,商場的服務人員迅速攔住我跟媽媽,經一番檢查後,沒有發現異常情況,然而報警器卻依然響個不停,工作人員將我跟媽媽帶到收銀臺,隨即引來很多圍觀的人,我跟媽媽都非常氣憤,媽媽說:“我們就買了一件運動服,已經付過錢了,沒有拿任何東西。”工作人員又將我跟媽媽帶到工作室,繼續盤查質問。在此壓力下,媽媽氣憤的摘下帽子,解開衣服,開啟手袋,讓市場工作人員檢視,並傷心落淚,事實證明,我們並非拿了什麼東西,而是衣服上的商標為清除,最後工作人員將我們放行,我跟媽媽事後覺得人格受得了侮辱,名譽受到了侵害,便向法院起訴要求商場承認錯誤,賠禮道歉。最終我們依靠法律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合法權利,

所以我們21世紀的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知識,重視法律知識,不然我們定將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普法教育讀本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635字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法律的重要性,瞭解了許多法律常識。我們要知法、懂法、守法,也要學會使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益。

法律作為治國之本,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自古以來,法律建設都作為國家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在現代社會,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偉大征程中,法律的宣傳教育已成為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

這本書,講了很多的實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很有作用。上面講了一些針對一些不同的問題的不同方法和法律知識,這本書很好,因為裡面有故事,這樣可以引出一些相關的法律。許多同學對法律這種很專業的語言沒有興趣,這本書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還記得原來有一件事情。我的書裡有一張100元的書籤,像真的一樣。那時,我就和我的同學拿著它去買棒冰,到了小店鋪,我猶豫了一下,但還是從口袋了掏了出來,我同學就扯了扯我的袖子,我就跟阿姨說我不賣了。阿姨笑了,其實阿姨已經看出來了,那錢是假的,但是沒有揭穿我,看我悔不悔改,最後,我改了,我想起了法律。是法律讓我們懂得了道德。

現在我們學校對法律的教育很重視,讓我們懂得了怎樣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法律可以提高我們的素質修養,規範了我們的行為,法律就是我們的“保護神”。

在21世紀,你不懂法律就跟不上社會文明的腳步,你就會落伍。這本書可以很好的讓我們學習法律,使我們受益終身。

普法教育讀本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834字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國家的棟樑。要大力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從小培養我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提高我們的法律素養,不僅是加強對青少年的保護、遏制嚴峻的青少年犯罪發展態勢的現實需要,也是廣泛深入的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我通過看了《普法教育讀本》這本書,才深深瞭解了法律及受到了教育,知道權利受到侵害時,該如何保護自己,我們應全面普法,從小養成知法、守法的好品德,讓每一個都有自我保護意識。如:《義務教育不開除》這個小故事中,我瞭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說有的教育不讓學生參加考試、停課、勸退等,這些都是屬於變相剝奪或限制學生受教育的情形,實際上導致了未成年學生暫時或者永久喪失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這不僅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及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而且侵犯了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從這件小故事當中,我懂得了開除學生,隨便處分學生等這些事,就是侵犯我們受教育的權利。再比如:《父母離婚義務在》這個小故事中,我瞭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說盡管父母的婚姻關係結束,但是孩子和父母的血緣親情是永遠不會結束的。即使父母離了婚,但是他們仍然還是我們的爸爸媽媽,還要對我們進行撫養教育照顧,不能以離婚為理由不撫養孩子。從這件小故事當中,我懂得了父母離了婚,也要撫養我們,不要以離婚為藉口而不撫養我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監護人,必須照顧、撫養我們。

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推進依法治校程序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是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治本之策,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強調法制宣傳教育要堅持分級負責、分類施教的原則。普法安全教育對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得到了心靈上的洗禮!

在我們成長環境中,圍繞未成年犯罪預防等方面的話題很多很多,向我們傳授了自我保護、遠離違法犯罪的法律和生活常識,教育我們對社會有責任感,在法律的保護下,讓我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普法教育讀本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870字

生活中,存在著無數危險,雖然這個世界上好人佔多數,但是壞人並不是不存在的,上個街,就會被人偷錢包,回到家,又會發現自己家的門被撬了,這種事,經常會發生。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好法律,遇到事可以正確維護好自己的權益。

最近拿到一本書,叫《普法教育讀本》,這本書通過鮮活的案例告訴我們法律,教我們如何處理事情,我認為這本書裡面所分的五部分,每一部分都緊扣我們的生活,每一篇都是我們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的事。

例如:不能隨意約見網友

在這個時代,網路已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東西,有事直接在QQ上聊天,不用見面,不用打電話。網路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和快捷,但是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有些人沉迷於網路,雖然現在的電腦有液晶的,可以減少電腦的輻射,但長期在電腦面前,還是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請不要沉迷網路,而且網路是十分危險的,網路的世界是虛擬的,什麼樣的人都有。

曾今在報紙看到一則新聞:家裡做啤酒生意、有好幾輛車……17歲少年李某在網上向網友炫富,稱自己從不缺零花錢。而他的網友杜正平正缺錢用,於是約李某出來,杜正平和老鄉夏智靈合謀綁架李某,然後向其家長索要50萬元鈔票,並指定其乘坐火車在簡陽站從窗戶扔出。但是沒有拿到贖金,正在網咖檢視列車時刻表的杜正平和夏智靈就被警方抓獲。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於自己所不熟悉的人,不能把自己的照片、住址、電話告訴對方,以免對方利用這些,金信騷擾,如果對方要求見面,可以約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一旦發生什麼事,便於逃跑,如果對方要求匯錢,更要謹慎加謹慎,確定自己的錢匯過去後,不會“打水漂”。當然,在網上認識的人也並非都是壞人,也有可能是好人,真心想和你做朋友,所以你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總而言之,我們要遵守《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

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資訊。

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

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

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要閱讀屬於自己年齡的網頁。

遵紀守法,從小做起,為我們以後的人生打下結實的基礎。

普法教育讀本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866字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次讀了《普法教育》,更是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這書上的故事,都讓我受益匪淺。自從讀了《普法教育》後,我才深深地體會到普法的重要性。

其中,一個關於“安全”題材的文章讓我頗有感觸,文中講道:中學生小明因為顯示自己的騎車技術高超,以“S”形在馬路上穿行,又和同學飆車,最終被一輛麵包車狠撞了一下,用去醫療費15000多元。

雖然沒有出現生命危險,但是卻造成了永遠的遺憾,而引起這次事故的,正是中學生的愛表現的心理。

雖然我們已經到了可以汽車上路的年齡,但是在騎車時,一定要注意安全行駛,做到開開心心上學來,平平安安回家去。

更有普法警言講道:

一人出行,全家牽掛,遵守交通法,

平安回來,全家放心,和諧小家園。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們不珍惜,而是以太隨便的方式看待生命,那他將大錯特錯生命是偉大的,生命是崇高的,沒有人輕易放棄生命。每個人心中飽含這對生命的渴望,身體健全的人如此,身體不便的人同樣如此。健康的人為父母給予的一副好身體而努力,有缺陷的人為了生命的執著而努力。

蒙田曾說:“我們的生命收到自然的厚賜,他是優越無比的。”生命是寶貴的,失去了生命,我們將變得一無所有。但很多活著的人總不珍惜活的權利,他們隨意對待自己甚至肆意踐踏別人的生命:巴以衝突,美軍“虐囚”,房屋倒塌,失戀輕生,上網猝死……這些時間警示著我們:生命,多麼可貴,生命又是多麼值得珍惜!

《普法教育》,這具有重大意義的讀本,沒有論語那麼難以理解,它正是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們一些法律的知識,行為的常識,安全自護的意識……而這些生活中平平常常的細節,往往向我們揭示了法律的重要性。

讀《普法教育》,我理解到的,不止是淺顯易懂的教育知識,它更是對生命的看法與理解,它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有趣,讓簡單的生活變得充實,讀它,不僅僅是在讀一本教育讀本,就如高爾基所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而這本書,正是將這個眾所周知的道理,傳給我們這些缺乏法律知識的孩子們,在閱讀中感悟真理,在實踐中履行職責,這才是這本書的真諦。

我的第一本法治故事書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1025字

【篇一:我的第一本法治故事書讀後感】

依法治國以深入人心,“做一個守法的陽光少年”是同學們常說的話,是呀,沒有規矩哪有方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律是同學們應該遵守的。

在社會中,如果沒有法律,那麼社會將會混亂不堪。《我的第一本法治故事書》這本書主要介紹成長規律和法制教育規律,堅持習慣養成和法治實踐相結合,著重培養小學生的守法意識、權利義務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等。培養學生養成自律、自信、勇敢等優秀品質,使我們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我從《十二次微笑》這篇文章中懂得了要想享受動聽的音樂,就要學會用心傾聽,要懂得包容。微笑是化解一切矛盾的橋樑。所以我們要有一顆包容他人的心。

這本法制書中,我喜歡閱讀的小故事還包括“哭臉的回憶”、“法制小講臺”、“笑臉的故事”、“心靈感悟”、“成長記錄”。從這些小故事中,我懂得了什麼叫“規矩”。只要我們讀了這本書,就一定能夠使得我們養成自律、誠信、自信、勇敢、善良等優秀品質。

依法治國,依法治校,依法行事,在法律旗幟下,我們一定會成為懂法、依法的好公民,成為法治人才的後備力量。

【篇二:我的第一本法治故事書讀後感】

最近一段時間,我讀了一本叫做《我的第一本法治故事》的書。

這是一本根據小學生心理特徵對小學生做出正確價值觀引導的書。

這本書裡有“兄弟反目”破壞親情又傷人的讓人嘆息的故事,有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不生氣的祕密”,還有出乎意料的“十二次微笑”,還有“用愛傾聽”的感人肺腑的親情……每件事情都以學會包容、善待別人的、快樂自己為主題,讓人讀過後又有了新的思考。

其中我最喜歡《十二次微笑》這個故事。它講了一位空姐給乘客倒熱水吃藥的事情。但由於飛機正在起飛,延誤了給那位乘客倒一杯水的時間。雖然空姐過後想起來倒水的事情,可惜時間已經過去的好久。乘客十分生氣,很想投訴她“傲慢”的服務態度。面對咄咄逼人的乘客,空姐顯得很坦然,空姐不但沒有生氣,反而一味的向這位乘客報以微笑以表達自己的歉意。

飛機就要降落了,乘客向空姐要了留言本,那一刻,就連我都覺得空姐“大難”到了!結果卻讓我和空姐喜笑顏開,那位乘客在留言本上給了表揚而不是投訴,“表揚”是因為空姐那“十二次微笑”,讓乘客感受到了溫馨。

可見,一次失誤不要緊,關鍵的是我們要學會怎麼去彌補因失誤而造成的壞影響。空姐用自己的素養贏得了乘客的諒解。實際上,當我們堅持禮貌待人,就可以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樑,減少相互間的矛盾,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813字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種美德。因為感恩,才會有人與人之間的仁愛友善;因為感恩,才會有社會的和諧快樂;因為感恩,我們才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美好。

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是父母讓我們誕生在這個世界,是父母一天天將我們養大,我們的每一點成長中都有父母關注的目光。他們關愛我們的生活,關心我們的學習。衣櫃裡有他們細心縫製的衣物,餐桌上有他們精心烹製的菜餚。出門時,總有他們的千叮嚀萬囑咐;生病了,總能看到他們奔走忙碌的身影。所以我們要向父母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

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老師。是老師把懵懂無知的我們領進知識的海洋,是老師把天真稚嫩的我們引向人生的大道。作業本上一個個紅鉤兒見證著老師的心血,課堂上一句句語重心長的話語凝聚著老師的關愛。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下,我們長大了,我們成熟了;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我們收穫了,我們進步了。所以我們要對老師感恩,感謝老師的教導。

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朋友。朋友似水,清澈平淡而沁人心脾;朋友如花,清新淡雅卻芳香撲鼻。有時,朋友是一束光,能帶領我們走出迷茫;有時,朋友是一副藥,能治療我們心中的傷痛。快樂時,他與你分享;痛苦時,他感同身受。困難時,他毫不猶豫地幫助你;煩惱時,他真心誠意地開導你。所以我們要感恩朋友,感謝朋友的陪伴。

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我們要感謝這個美麗富饒的星球,是它哺育了我們人類。我們要感謝大地,是大地承載萬物,給了我們食物;我們要感謝森林,是森林提供氧氣,讓我們自由地呼吸;我們要感謝河水,是河水滋養生命,為我們解除乾涸;我們要感謝陽光,是陽光無私奉獻,給我們帶來光明和溫暖。所以我們要感恩自然,感謝自然的給予。

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值得感謝的,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每一點的成長都離不開周圍種種力量的影響。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能學會寬容、承受和付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會發現世界是多麼美好,生活是多麼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