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為人之道作文範例

高一作文 全文約1638字

劉世博有言:“需無畏困苦,此為自強;需孤獨執著,此為不息;需悲天憫人,此為厚德;需當仁不讓,此為載物。古往今來,問心無愧於這八字者少之又少。”我想孔子就是那少數人中的一個。

需無畏困苦,此為自強。孔子是自強的。孔子的一生中並不富裕,有時甚至可以說是潦倒的,可就如雨果所言,“窮困是一個熔爐,每當命運需要一個壞蛋或是一個神人,就把一個人投進去。”孔子就是從熔爐爬出來的那個神人。為了他的道,孔子所展示出的堅毅令人讚歎,或許此時孔子已經不再被適合稱為“文人”了,我想“戰士”這個稱謂更適合他。戰士為何?頂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鋒以為樂,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對孔子而言,道是他的盔和甲,義是他的矛和盾,究其一生以一人之力與世界抗衡。德國詩人海涅說過:“我死時棺中放一劍,勿放筆”,這足以用來言說孔子。

孤獨執著,此為不息。孔子的路不被當時的主流認可,甚至被攻訐,可他仍是“一意孤行”,艱難的、執著的,一步步走著。他不懂什麼叫隨大流,也不會去隨大流。大流,在當時便是趨利、趨勢,這個大流是大部分人的處世方式和精神指向,這種特徵顯示的不是人的強大,而是人的虛弱,是部落群體意識的翻版。由於不自信,因此每邁一隻腳,每做一件事都要東張西望,看看別人如何舉手投足,然後自己加以尾隨和效仿。他人仰望則自己仰望,他人俯視則自己俯視,他人鼓掌則自己鼓掌,他人吐口水則自己吐口水……至於何以至此,卻不去弄個明白,反正隨大流是安全的。時代的無邊麥浪中,他一茬一茬地割著,他當然割不完這些名為“禮崩樂壞”的稻,可是他真的割不完嗎?“人最經常缺乏的不是不計回報的魄力與勇氣,而是看清什麼值得全力壓上的智慧”,孔子有這樣的智慧,所以他的一生都在為了禮樂復興而奮鬥,縱使千萬人不解、蔑視,他也置之不聞,即使明白做不到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最終他的魄力與勇氣以及智慧成就了孔子,雖然主張不被採用,半生漂泊也終是化其為“悲壯”。一個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委屈,歷史絕不會陪他哭泣,它只認一個人的貢獻。悲壯二字,無壯便無以言悲,這巨集偉的孔子廟,還有這萬世師表的美名,不是為了紀念孔子的委屈,而是紀念他的功績。

悲天憫人,此為厚德。孔子的人生中似乎總帶著悲憫的色彩,不論是“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還是“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都展示了孔子廣博的胸懷與深厚的同情心,對人對物,他所展現出的悲憫之意,有時讓他幾盡於佛陀。如傅雷所言“一個又一個筋斗栽過去,只要爬得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淚是培養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飽經磨難,心懷天下,竭力推行“德治”“仁政”,孔子希望亂世中的百姓能尋得一個禮樂井然的國家,而非飽受君主的暴政折磨。出於對天下的憐,對世道的悲,他向各國國君兜售他的政治方略,最終仍是無人採用。可又如約翰肖爾斯在《許願樹》中所寫:“沒有不可治癒的傷痛,沒有不能結束的沉淪,所有失去的,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孔子飽嘗的所有孤獨寂寞,因厚德載於後世,為其濃墨重彩、流芳百世又添一筆。

當仁不讓,此為載物。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諸侯紛爭,士大夫崛起,禮樂制度崩壞,人際關係緊張,在這般混亂的情況下,許多人歸隱山林,如長沮桀溺等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也不願插手改變世道,只有孔子一人站出來,他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面對亂世,他不隱居不躲避,也不願“與世推移”,而是孤身扛起“克己復禮”的大旗,當仁不讓,這又是何等的勇氣與魄力!在時代的黃昏,他沉在淤泥裡,背起山河,自己做那個挖開深夜的人。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孔子是也。當靈魂懂得它的使命後,孔子必然是幸福的,即使知道未來遍地荊棘也無損於此,“飛蛾撲火時必然是極幸福而快樂的”,此言得之。於是他在這條荊棘路上經歷的一切創傷也會痊癒,也會恢復健康、力量和愉快,噪聲變為諧聲。

孔子的路並不是一個人走到輝煌和快樂的終點,它超越時代,走向永恆。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