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前赤壁賦》有感作文範例
蘇軾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在自己最苦難的時期與友人卻在赤壁下游玩。心境似乎與那明月“凌萬頃之茫然”的江面一般在開闊曠達之下映照著些許的寂寞冷清。白茫茫的霧氣與水光橫貫江面,連繫天際與詩人的一葉扁舟一起在這古戰場作著一名遊客回想著麾下延綿千里的戰船,遮蔽天空的旌旗,共念那當世一代英雄。
文章看似多以蘇軾與客人之間的對話形成,卻實質上是與這浩渺時空,動人赤壁景的無聲對白。且看那徐徐清風和水波不興的湖面,難道不是心如止水,沉浸在被貶之痛的作者心情的寫照嗎?悲傷、迷茫似“白露”橫貫江面遮住了那小小一葉在“凌萬頃”之上的扁舟;前途渺茫,小舟乘載作者凌空乘風而行,不知何處停棲,無所依的生活卻有如遠離世人羽化成仙的仙氣縈繞,景是情、情即化為人,遊赤壁倒不如說是寫自己,畫出的是赤壁之下不再“捲起千堆雪”不再“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在生活這一面水上被白露籠罩,無所依的迷茫蘇軾。景與人在對話,傳達彼此的故事。
船遊在月光之上,漿劃破月下清波,冷清的月光照進作者的心,勾起的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夢想展望;聽見的是悠悠簫聲,“倚歌而和之”。無奈這夢想在天另一方,而這蕭卻有如細絲不絕,纏纏綿綿,餘音迴盪,聽得蛟龍起舞,寡婦飲泣,愁苦像蕭不絕如縷,像船與明月船在月上走,卻究其也不得走進真正的月中。赤壁褪去了昔日“千古風流英雄”的壯烈,留下的是寂寞的景與人。他們在對話,景與人彼此傳達著情,愁苦悲涼的情。
簫聲何其悲,戰爭何其烈!這一代英雄在赤壁留下輝煌戰功,卻有和人知曉他的去處。縱他麾下戰船延綿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可時光還是抹去了他的蹤影。這樣一想,你我本是江渚一人,以魚蝦麋鹿為友,何其渺小啊。看那廣闊之江河,你我只不過是蜉蝣,滄海一粟。奈何一生短暫,不敵長江之盡,曠達便在小我中產生,悲涼寄託在簫聲中被景與風攜走。樂觀被激發,因為景與人在對話,傳達深刻的道理。
流逝的是水、是月、是人、是天地。萬物均變,與自己生命一同無盡,我的生命即是月、水、是天地啊!雖物有所主,但惟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得之聲,眼遇之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乃是不盡生命的寶藏。即得寶,又管何貶謫之事,任白露橫江;任美人兮天一方;任簫聲如泣如訴;任吾乃蜉蝣,滄海一粟,此刻舉杯,共迎曠達樂觀的東方曙光。景與人在對話,傳達不變得真理。
曠達樂觀,是人與景的對白,是不盡生命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您可能感興趣:
- ▸ 讀《前赤壁賦》有感 讀後感
▸ 讀《前赤壁賦》有感 讀後感
▸ 讀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有感 讀後感
▸ 讀《赤壁賦》有感 讀後感
▸ 讀赤壁賦有感 讀後感
▸ 信仰在陰謀前蒼白——讀《臨界·爵跡》有感 讀後感
▸ 一片忠心,一片赤誠的情誼——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後感
▸ 讀《綠山前的安妮》有感 讀後感
▸ 讀《十六年前的回憶》有感 國小六年級作文
▸ 讀《依法治國》有感 讀後感
▸ 讀《老人與海》有感 讀後感
▸ 讀《朝花夕拾》有感 國三作文
▸ 童年——讀《朝花夕拾》有感 讀後感
▸ 讀《夏洛的網》有感 讀後感
▸ 可敬的斑羚——讀《斑羚飛渡》有感 讀後感
▸ 讀《劉胡蘭傳》有感 讀後感
▸ 慈母情,深似海——讀《慈母情深》有感 讀後感
▸ 智勇傳千古——再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後感
▸ 勇敢的心——讀《老人與海》有感 讀後感
▸ 讀《三國演義》有感 國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