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前赤壁賦》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前赤壁賦》有感 篇1

讀後感 ,987字

蘇軾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在自己最苦難的時期與友人卻在赤壁下游玩。心境似乎與那明月“凌萬頃之茫然”的江面一般在開闊曠達之下映照著些許的寂寞冷清。白茫茫的霧氣與水光橫貫江面,連繫天際與詩人的一葉扁舟一起在這古戰場作著一名遊客回想著麾下延綿千里的戰船,遮蔽天空的旌旗,共念那當世一代英雄。

文章看似多以蘇軾與客人之間的對話形成,卻實質上是與這浩渺時空,動人赤壁景的無聲對白。且看那徐徐清風和水波不興的湖面,難道不是心如止水,沉浸在被貶之痛的作者心情的寫照嗎?悲傷、迷茫似“白露”橫貫江面遮住了那小小一葉在“凌萬頃”之上的扁舟;前途渺茫,小舟乘載作者凌空乘風而行,不知何處停棲,無所依的生活卻有如遠離世人羽化成仙的仙氣縈繞,景是情、情即化為人,遊赤壁倒不如說是寫自己,畫出的是赤壁之下不再“捲起千堆雪”不再“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在生活這一面水上被白露籠罩,無所依的迷茫蘇軾。景與人在對話,傳達彼此的故事。

船遊在月光之上,漿劃破月下清波,冷清的月光照進作者的心,勾起的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夢想展望;聽見的是悠悠簫聲,“倚歌而和之”。無奈這夢想在天另一方,而這蕭卻有如細絲不絕,纏纏綿綿,餘音迴盪,聽得蛟龍起舞,寡婦飲泣,愁苦像蕭不絕如縷,像船與明月船在月上走,卻究其也不得走進真正的月中。赤壁褪去了昔日“千古風流英雄”的壯烈,留下的是寂寞的景與人。他們在對話,景與人彼此傳達著情,愁苦悲涼的情。

簫聲何其悲,戰爭何其烈!這一代英雄在赤壁留下輝煌戰功,卻有和人知曉他的去處。縱他麾下戰船延綿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可時光還是抹去了他的蹤影。這樣一想,你我本是江渚一人,以魚蝦麋鹿為友,何其渺小啊。看那廣闊之江河,你我只不過是蜉蝣,滄海一粟。奈何一生短暫,不敵長江之盡,曠達便在小我中產生,悲涼寄託在簫聲中被景與風攜走。樂觀被激發,因為景與人在對話,傳達深刻的道理。

流逝的是水、是月、是人、是天地。萬物均變,與自己生命一同無盡,我的生命即是月、水、是天地啊!雖物有所主,但惟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得之聲,眼遇之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乃是不盡生命的寶藏。即得寶,又管何貶謫之事,任白露橫江;任美人兮天一方;任簫聲如泣如訴;任吾乃蜉蝣,滄海一粟,此刻舉杯,共迎曠達樂觀的東方曙光。景與人在對話,傳達不變得真理。

曠達樂觀,是人與景的對白,是不盡生命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讀《前赤壁賦》有感 篇2

讀後感 ,1283字

初讀題目“前赤壁賦”,心中不免感想到—這應是篇懷古吊今之作吧?帶著疑問,我讀了下去。

蘇軾的詞向來以豪邁著稱,本首也不例外,一開頭便給人以磅礴蒼穹之感。一葉扁舟,泛於江上,“浩浩呼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美景佳人,怎會少了酒相助,這不,過了一會兒,正喝盡興了,便傳來歌聲。歌聲是美好的,可一加上簫聲,便頓時給人一種悽悽慘慘?i?i之感,或許是簫本身的音色,或許是作者的內心蕭瑟,聽—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大環境的壯闊再加上簫聲的悽寂淡意,作者的內心,由一開始“湧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轉到“蘇子愀然,正襟危坐”便有理有據了”。

噫!“烏臺詩案”一發,蘇子被貶黃州,滿心的愁苦只在遊山玩水間被深深嚥下去,那心底的壓抑遇上一個大環境便發揮的淋漓盡致。周瑜、曹操,兩位三國時期風雲人物,周瑜在此將曹操大敗,如今蘇子同遊赤壁,也悲嘆道:“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或許蘇子想借此撫慰自己,一時政治上的失意也沒什麼大不了,於此,作者懷古吊今的感嘆發揮到了極致。人寄天地,投身山水,再加上大英雄的落敗,蘇子內心的渺小與落寂融為一體—“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一粟。”人生之短暫,人的渺小與天地而言,不過一霎,低頭望水,抬頭望月,竟心生羨慕之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但卻又“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子內心寫照應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手腳,但卻無奈不可多得,希望落空,失望來臨時,似乎連一開頭的“清風徐來”都變成了“秋月悲風”了。

然而,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後,蘇軾卻依然保持著曠達樂觀,積極豪邁的心情。再次低頭望水,抬頭望月,竟也發現了些許不同。水滾滾向前逝去,未曾回往,而月,卻最終沒有絲毫增減。自變與不變,往往就在一瞬,大概是自己變化的人觀看,則天地連一瞬間都不盡相同;自己不變化的人觀看,則物與我都沒有盡頭,又何需羨慕呢?如此說來,蘇子是自變者,潛移默化中,作者轉變了自己的思想—既然萬物皆有主,如若不是自己的,即使是一分毫也不能取得,借自然哲學之理,打消了自己從政念頭。“惟江上之清月,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啊,也只有這山水,為天下人共有之物,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又何怕終止的那一天呢,不如趁現在,不負光陰年華,好好去遊一遊,賞一賞這“造物者之無盡藏”。想必此時,原本的寂廖與落寞一掃為空,作者又回到了賞景之中了,此時的喜,比最開始欣賞美景之喜,又多上一層深意吧。

作者曠達,積極、樂觀,一大部分是從自然之中獲取的。而最後的“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給人以隨意灑脫,豪邁肆恣結尾,果然,從前那個東坡又回來了。

此詞與《小石潭記》很大的一點共通之處,便是以空寂廖落的環境觸發自己內心深處的壓抑,但最後,東坡悟得真經,柳宗元卻沒有,如此說來《前赤壁賦》不失為一篇佳作。不只有懷古吊今的悲慨,亦有自己對人生,對自然道理的悟徹。

讀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有感 篇3

讀後感 ,548字

“為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彷彿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

人們總愛在開篇上做文字,但什麼逍遙遊樂圖簡直是胡扯。被貶三年,何來逍遙。細看其中深微隱曲,東坡多用典故,不過是表達內心失意後的豁達,也正因他的本性如此才能發出如此震驚千古的言論。心態豁達、胸襟開闊則能參悟自然萬物,通透古今人事,才能有“變與不變”的沉思,“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的深刻認識。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學會並善於從多角度考慮問題而並非只關注問題的絕對性,也因此,東坡常能從惆悵怵惕中解脫,理性看待人生中的無常。

說到無窮盡,就又會想到愚公精神。這也就是為什麼愚公精神千百年來依舊被人們推崇,赤壁兩賦為什麼可以流傳千古人人皆知,他們所呈現出來的觀念是世人心之所往。誰不想“長生不老”看盡天下事,可萬物皆有時盡,但從是赤壁之賦中我們看到了,無論是傳宗接代還是變與不變之間生死的形式,都打破了平常意義上的生命的概念。將個體生命與萬物同觀,這是人們幾千年來一直追求的態度,“人生短暫,功業永恆”,這才是人與萬物同存的真諦。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是赤壁兩賦穿越時空帶給我們最後的感悟。

附:就東坡文來看,有一個令讀者腦痛的地方—他把架勢擺好了,運氣寫足了,將我們一行人胃口吊出了,他又回去了,看來總覺得意猶未盡。

讀《赤壁賦》有感 篇4

讀後感 ,670字

讀《赤壁賦》,聯絡譯文,總算看了個半懂,不過總有那麼幾個問題和疑惑。

《核舟記》講,蘇軾此文中“赤壁”為赤鼻磯,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國“赤壁”為“武赤壁”。所以說這篇文章中“客”理論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客”與“蘇子”未曾發現,而是誤認,但我們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價值,所以這一點可不必在意。

另一點。客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辭頗有些古韻,不過我的關注點在“美人”。註釋說“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若聯絡下文,感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以我淺薄的認識,可以理解為自己所追求的離自己尚遠,曹孟德那種梟雄都未能實現統一,更何況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後面蘇軾的話令人有些費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該是“安貧樂道”,在自己的現狀允許的情況下,做一個優雅的隱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類的雞湯。一看蘇軾的回答,這才發覺客人是在感嘆生命短暫。不過生命短暫又與曹孟德何關。細想大概是感嘆如此梟雄也留不住常勝,保不住命。蘇軾的回答卻是又讓我懵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天地在變化,人亦變。可天地也不變化,人卻還在變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陰晴,月亮也還在。只是人在時時變化、變更罷了。蘇軾卻認為若從江月不變的角度看,人亦不變。他的觀點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後卻是十分好的。聽之聲,看之景,取之不盡,共同享有,不亦樂乎?蘇子的境界,實在是吾輩不及的啊。

讀赤壁賦有感 篇5

讀後感 ,661字

每個人隨著地位的變化和能力的大小,頭頂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光環,多數時候,光環對人有利無害,不過有時,光環也有可能要一個人的命,因為閃亮。

曹操並不是《三國志演義》中那個白麵奸臣,事實上“一世之雄”對於他來說更為真實,他破荊州之際“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好不威風,就是諸葛亮也只能承認“此誠不可與爭鋒”。但是,他頭頂上的光環太多太亮了,耳畔的阿諛奉承太多了,多到他自信地認為東吳會讓出苦心經略多年“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地盤,多到聽不進謀士賈詡的勸告,最終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燒得“折戟折沙”,喪失了三國曆史上唯一一次統一良機,他的勢力再也沒有到達江南之地。

東坡亦是如此,他的名號太出色,太響亮,才華太耀眼,他寫的詩詞把周圍的筆墨比得太暗淡,頭頂上的光環太過閃亮,把同時期的文人比的太狼狽,何正臣,李定等人出於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引發了一場可笑的鬧劇—烏臺詩案。無論在哪一個立場上,這都是一個莫須有的無聊之事,儘管有皇帝和太皇太后的保護,但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蘇東坡還是被貶黃州。這一切,都是別人對他才幹的嫉妒,就是中國獨特的國情:小人常常會將太師擊敗,太師空有一身功夫,卻無能為力。

面對光環,我們該怎麼做?“他們說了,說了什麼,讓他們說!”這是蕭伯納在客廳壁爐上鐫刻的格言。面對他人的奉承,只過耳不過心,只有堅持自我,才能不走錯路,在成功的道路上揚帆啟航。試想以曹操平日之權謀,區區黃蓋之假降豈能不被識破!?東坡若是為人謙虛,廣交良友,自身不那麼尖銳。豈會被區區小人所扳倒!

信仰在陰謀前蒼白——讀《臨界·爵跡》有感 篇6

讀後感 ,123字

銀塵,你好傻,救了自己的王爵犧牲了自己,丟下了麒零與雪刺。你們有著各自的王爵,各自的信仰,卻終被囚禁在棺材中的魔魘所操縱。你的信仰不是純美的白皙。

你們是王的爵,你們是那片陰霾下的閃光點,是晝夜不分的冥魄,那一天,我看見你的眸孔透出的溫熱。

一片忠心,一片赤誠的情誼——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7

讀後感 ,827字

《三國演義》,再次捧起這本名著,我不再只是去看那些打鬥場面,也不只是為了自己喜歡的人物而熱血沸騰。

《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小說,這裡面有古板的歷史,但也有三結義的熱血;這裡有令人膽寒的戰爭,但也有關羽千里走單騎的勇猛;這裡有千軍萬馬的浩大場面,也有諸葛亮一人的運籌帷幄。這本《三國演義》不僅是在寫歷史,更有作者的一腔熱血。那一腔熱血凝成了字裡行間英雄們的一片赤誠護主心。

護主,一片忠心,在這些人物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像關羽,他與劉備失散,身陷曹營卻心在漢。他為什麼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為什麼不顧一切,不被曹操的厚待所說服?因為他和劉備是結義兄弟,他更是一位忠誠的臣子。為了劉備,他當然會不顧一切,他的一片赤誠之心,使他留下了千里走單騎的佳話。再比如趙雲救阿斗,他獨自一人與曹軍抗戰,這又在歷史上寫下了一段佳話。趙雲的勇猛確實令人佩服。但他的勇猛,是為了懷中的那個孩子。阿斗,劉備的人在,他拼盡全力去保護,為什麼?因為他對劉備的忠心。他對劉備的一片赤誠,所以他會一人穿梭於萬軍之中。還有一個軍師諸葛亮,他為了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三顧茅廬開始,臥龍諸葛亮就竭盡所能,為劉備處理一切事務,他是劉備身後最得力的幫手。劉備死後,他仍忠心於劉備的兒子阿斗,後主劉禪,最後操勞過度而亡。他本可不必如此,他本可輕鬆一些,可他忠心耿耿,令人佩服,到死他仍為蜀國操心,這樣的諸葛亮,全是因為一片忠心。

三國裡有名的臣子,哪一個不是為主君赴湯蹈火的忠臣呢?

我們沒有戰爭,我們沒有君臣之分,我們忠心的是朋友,是信任我們的人。在現實中,我們做不到赴湯蹈火,做不到像《三國演義》中那般效忠。我們要做的,能做的,只有誠信待人,誠實的對待那些信任我們的人,就是忠心了。雖然並不是君臣之間的忠誠,但意義相同,他們信任我們,我們就要竭盡所能幫助他們,這便是忠。

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是桃園三結義;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是諸葛亮;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不僅是君臣,還是朋友。

讀《綠山前的安妮》有感 篇8

讀後感 ,575字

記得這是四年級買的書了,當時讀來只覺得安妮很厲害,即使生活艱苦,學習成績還是那麼好,當我再次捧起這本書細細品味時,卻有更深的感觸了。

故事講了馬修和馬瑞拉兄妹,本想領養個男孩幹農活,沒想到卻接來了喋喋不休、愛幻想的安妮,雖然如此,但安妮依然很開心快樂。

她剛來到綠山牆的時候,沒人待見她,還有許多人說她醜,滿臉的雀斑,紅色的頭髮,但她並不在意,用心對待每一個人,她也十分努力,認真學習,爭取做好每一件事,不會給他人增加負擔,在安妮的努力之下,她獲得了艾費爾獎學金。

生活中總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但只要你樂觀地去面對,努力的去克服,就沒有你做不到的事,安妮說過:“生活就像一面鏡子,只有你笑著對它,它才會笑著對你。”沒有人會一帆風順,但那些只會抱怨的人肯定會更加悲哀。

安妮不僅樂觀向上,而且學會了感恩。當她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雷德蒙留學機會時,興奮地眼淚嘩嘩,可因為馬瑞拉的病,她放棄了大好前途,留在了綠山牆。馬瑞拉曾經對她那麼冷漠無情,但安妮只知道那是給她家,給她幸福的人。

感恩,這兩個字深深刺痛了我的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媽媽卻越來越煩,覺得她嘮叨,覺得她太嚴格,處處管著我有時甚至想快點長大,離開媽媽的束縛,一點都不懂感恩。其實爸爸媽媽都是為了我們好。

感恩生活的美好,樂觀面對生活的困難,努力爭取更好的未來,相信快樂與幸福會永遠伴隨著我們!

讀《十六年前的回憶》有感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582字

無數的革命先烈為新中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浴血奮戰,前赴後繼,他們在革命事業的道路上,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壯烈的篇章。今天,我們學習了李星華寫的《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讓我深有感觸……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共產黨的偉大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同志,為了不讓白色恐怖勢力知道黨的機密,燒掉了有關黨的機密檔案和書籍,後來李大釗同志被捕,經歷了許多殘酷的刑罰,但他毫不畏縮,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最後英勇就義,被執行了絞刑……

讀完了課文,我被李大釗同志那顆對黨、對革命事業高度負責、充滿信心與希望的堅定之心打動了!“舍小家,顧大家”,李大釗對家人的慈愛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依舊為了保守黨的機密視死如歸,這充分說明了李大釗對黨的忠誠與信任,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他沉著冷靜,堅強鬥爭,為了黨的事業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及家庭。李大釗不動心於敵人的高官厚祿,寧死不屈,他用錚錚鐵骨捍衛了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矢志不渝,為共產主義事業和新中國的建立而獻身,他們是共產黨的化身,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他們譜寫了光輝壯麗的革命詩篇,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們要時刻?記、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地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和工作。

讀《依法治國》有感 篇10

讀後感 ,596字

法制是祖國鮮花燦爛的春天,滋潤萬物的雨絲,陽光明媚的未來,我們健康成長的保障!讀了《依法治國》這本書,我有了很多感想。

法律,聽起來冷酷而神聖,容不得半點褻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似乎已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意識。身為二十一世紀青年的我們,更是要知法學法懂法用法護法。法律與自由似乎是對立的,其實不然,自由是靠法律來保障的,沒有法律何來的自由?沒有法律,每個人的權益必將危害他人的權益,那麼自由不就成了一紙空談了嗎!那麼社會還會有序運轉嗎?不,不會的。因此,法律就像是一圈圈的圍欄,保護著每個人,讓你免受他人的傷害,同時也是限制你去傷害他人。任何觸犯法律的人,終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知識是智慧的結晶,是辛勤腦力勞動的成果。古往今來,無數科學家夜以繼日的不停思考探索只為成功時的那份漫天喜悅,感受那似潮水般淹沒的快感。但是,若是這份喜悅還來不及由他本人親自與世人分享,便已被他人捷足先登,盜竊抄襲,對他本人來說又是何等的打擊!萬千心血毀於一夕之間,多少女裡付之東流,最後竟全是為他人做了嫁衣鋪了路,換得了他人的風光無限,自己的哀怨嘆息,這怎能甘心!於是,智慧財產權順勢而生,智慧財產權法出世了,保護著萬千人民的智慧結晶,讓他們的知識成果不再受到侵害,這部法,猶如點點春雨,滋潤乾涸萬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就是生活的紅綠燈,指導人們有序前進;更像是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人們的心田。

讀《老人與海》有感 篇11

讀後感 ,1010字

浩瀚的海洋,暴虐的狂風、暴雨、巨浪,凶猛的馬林魚,凶惡的鯊魚,一隻漁船,一個老人,一場人與自然的較量。

這是一部寓意深遠的古典悲劇式的小說,也一部英雄主義的交響曲。海明威說:“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故事描寫的老人聖地亞哥是個倒黴的人,84天沒捕到魚,而別的漁夫都把他看做失敗者。但這似乎預示著一場戰鬥的開始,果然,就在第85天,他真的發現了一條1500磅大馬林魚,明知對方力量比他強,還是決心戰鬥到底。他對大魚說:“我跟你奉陪到底!”,最後終獲勝利。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魚之後,考驗卻並沒有結束。魚因為又大又長,他只好將魚綁在船的一邊。回航時,大魚的血腥味引來了鯊魚一次又一次的襲擊。於是,他用盡一切手段來反擊。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了,他又用舵把來打。儘管結果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意志。上天似乎憐惜過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但它也將厄運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最終他的頑強意志並沒能得到好的結果,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為什麼海明威不讓老人最後獲得勝利呢?這樣不是更加能體現英雄的偉大嗎?老人的故事不僅象徵著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象徵著整個人類堅不可摧的精神。在現實中,他雖然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他卻是勝利者,他那頑強搏擊的精神,展示了人的尊嚴和勇氣。看遍所有人的人生,誰沒有經歷過失敗呢?哪怕再成功的人,都經歷過失敗。失敗的原因可以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失敗總是一個讓你難以承受的打擊。再出海,你就會有勝利的希望。我想,這種險惡的人生環境和這種堅韌的人生態度,正是這部作品越來越吸引人的原因。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故事中老人曾說:“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老人與海》給予我很多人生啟示。什麼是失敗,失敗就是要跌倒了重新鼓起勇氣爬起來,再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永遠不要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不要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夢想。什麼是英雄,英雄就是敢於面對挫折,挑戰挫折,戰勝自己,戰勝挫折的人,他們有勇氣完成自己也許失敗了很多次的夢想,這才算得上是英雄。

其實啊,我們都應該永不言敗,或許可以失敗,但不可以一敗就沒有了再戰的勇氣。成功或許說是無愧於心大概就是你再回想起所有的一切,你不會後悔吧!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2

國三作文 ,664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早年生活的一種追憶,裡面有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有他對老師和朋友的記憶。很早以前我就讀過裡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對他描寫的那個又黑又瘦,教學嚴謹的老師印象深刻。

讀書的時候就學過魯訊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裡“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對這一段我印象深刻,當時語文老師是要求我們背誦,到現在還能背出來,當時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是節選的。

從這篇文章裡學習魯訊先生的寫作方法,他先以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尊為“膠菜”;福建的野生蘆薈運往北京,美其名曰為“龍舌蘭”作鋪墊,再寫他在仙台所受到的優待,就水到渠成,從中也可以看出魯訊先生的謙遜情懷。

這一篇是敘事散文,從文中充分表現出魯訊先生的愛國精神,因為無法苟同於當時中國人的態度,為了喚醒、拯救當時已經麻木的中國人,他也在此時改變了學醫救國的初衷,雖然從此與藤野先生分別,但藤野先生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和真摯無私的愛給了魯訊先生極大的鼓舞。“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於是點上一支菸,又繼續寫此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訊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奠基人。從他的文章中不但可以學到高超的文學寫作技巧,還可以從中學習,他的高風亮節情操和那無畏的革命精神。

童年——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3

讀後感 ,728字

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生活裡有哭有笑,但都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魯迅先生的童年卻和我們不一樣。

魯迅先生的童年最美好的時光是在百草園中度過的。那裡可以看見低唱的油蛉,彈琴的蟋蟀,還有蜈蚣、斑蝥。他常常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草,還與同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子急,卻又總是捕不到鳥。他還能聽長媽媽講故事,因此很害怕那條赤煉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不能消除孩子們心中的孩子氣。當先生讀書讀得正專注時,卻沒發現學生正在幹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遊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畫畫……

那裡的一切感受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魯迅先生用一個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來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感到很親切。

魯迅先生在文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不希望整日被父母管束著,這正是兒童所特有的天性。

曾和幾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之中。但我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的孩子,還在做著只屬於我那童年甜美的夢。回憶起我的那些童年瑣事,還記憶猶新,讓我時常冷峻不禁。小時候,每天都去鄰居家串門子,回來的時候,都會滿載而歸。小時候,每天中午我都會乖乖地躺在床上,聽奶奶講故事,聽著那外面的敲盆子的聲音,叫賣聲進入甜甜的夢鄉……小時候,我很少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所以我比別人更加渴望大自然。這也是我這麼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我希望我有一天能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無論將來能否實現,我都一直會熱愛著自然和自由。

童年已漸漸離我而去,留下的只有一些零散的記憶,我會好好珍惜這些記憶的,它能夠讓我體會那個不同時代的童年之夢。

讀《夏洛的網》有感 篇14

讀後感 ,551字

《夏洛的網》是我最近在讀的一本書,讀了這本書,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主要講述在朱克曼家的穀倉裡,住著一群小動物,其中小豬威爾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摯的友誼。然而,威爾伯未來的命運卻是成為燻肉火腿。作為一隻豬,威爾伯只能悲痛絕望地接受這命運了,好朋友夏洛卻堅信它能救小豬。它吐出一根根絲在豬欄上織出了被人類視為奇蹟的網上文字,這讓威爾伯在集市上贏得了特別獎,和一個安享天年的未來,小豬終於得救了。但,這時,夏洛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

讀完這本書,我被夏洛深深地感動了,夏洛為了自己的朋友不惜失去了生命。她雖然失去了生命但是她心中的愛就像是一顆永遠閃著光芒的星星照耀著我們。我也要做一個心中有愛的女孩,我要愛爸爸、媽媽,我要愛我的同學、朋友,我還要愛可愛的動物,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記得有一次,我去集市上玩,看到一位老奶奶在賣小黃鴨,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毫不猶豫地買回了一隻,看著小黃鴨肥肥的身子,金黃的絨毛,扁扁的小嘴可愛極了。回到家,我就為小黃鴨準備了一個紙箱做它的窩,給它準備了水和食物,看著小黃鴨開心地吃著東西,我心裡比吃了蜜還要高興呢。小黃鴨大便了,又醜又髒,可是我才不拍,總是及時為它清理。經過我的悉心照料,小黃鴨快樂地生活著,我也覺得我的生活充滿了樂趣。我想也許心中有愛的人快樂就會多一點吧。

可敬的斑羚——讀《斑羚飛渡》有感 篇15

讀後感 ,733字

今天午休時,老師讓我們認真品讀《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文章裡斑羚的所作所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動了……

《斑羚飛渡》是著名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的著作,講的是一個令人落淚的動物故事:一大群斑羚在作者與獵人們的追捕下,來到了令人膽寒的萬丈懸崖—傷心崖。傷心崖距離對岸的山峰有六米遠,即使是舉世矚目的“超羊”,也妄想渡過對岸。但是在這性命攸關的時刻,這群平凡的斑羚卻用不平凡的舉動渡到了對岸。只見一隻少斑羚和一隻老斑羚,一上一下,於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形成一個優美的月弧。在半空的連線口,少斑羚在老斑羚身上猛一蹬,成功飛越了所剩的兩米路程,而那隻可憐的老斑羚便因少斑羚在其身上的猛一蹬而垂直落入萬丈懸崖之中,摔得粉身碎骨。隨後一隻只年輕的斑羚在老斑羚的幫助下,成功渡過對岸。當然,一隻只老斑羚也就這樣豪邁赴死……猛一回神,我發現全班寂靜。我想,我們全班同學都被斑羚的品質驚呆了!

是什麼力量讓老斑羚們從容地死去?又是什麼力量讓小斑羚們奮力拼搏活了下來?這是令人欽佩的捨己為人的品質,這是老斑羚為了種族得以繁衍而自我犧牲的精神。如果老斑羚們沒有做出這樣的犧牲,小斑羚能活下來嗎?它們要麼就被獵人逼到懸崖盡頭,失足落下懸崖,粉身碎骨;要麼就全軍覆沒,被獵人生擒回去,成為人類的盤中餐。如此看來,老斑羚們擁有讓人類自愧不如的品質啊!是啊,如果人類擁有這樣高尚的品質,那麼一個國泰民安的國家,會在某些人手中走向衰敗嗎?一個個因戰爭而出現的孤兒,會在破爛不堪的廢墟中,悽慘地喊叫媽媽嗎?我們美麗的地球媽媽會像現在這般,被戰爭折磨得四分五裂、雞犬不寧嗎……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動物居然有我們人類所不及的精神高度,多麼可敬的斑羚!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讀《劉胡蘭傳》有感 篇16

讀後感 ,572字

我讀過許多關於革命烈士的書,其中有雷鋒、劉胡蘭、黃繼光、董承瑞、江姐、夏明翰、張思德、邱少雲等……這一個個革命烈士就像一塊雨花石,靜靜的,深深地躺在泥土之中,鋪起一條五彩的路,讓人們去迎接黎明,迎接歡樂。而在其中,有一顆小小的雨花石,她最讓我感動,讓我震撼,她就是劉胡蘭。

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讀完了小說《劉胡蘭傳》。小說生動地敘述了英雄少女劉胡蘭短暫而光榮的一生。她經歷了悽慘的童年,小小年紀就協助游擊隊鎮壓漢奸,積極向黨靠攏,在危險的環境中臨危不懼,英勇不屈,15歲就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劉胡蘭面對殘酷的敵人的鍘刀時毫不畏懼,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毛主席還親自為劉胡蘭題了金光閃閃的八個大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我掩卷沉思,一個只比我大四五歲的姐姐,臨敵不懼,竟有如此大的勇氣,讓我由衷的敬佩,而在這敬佩的同時也滲透著幾分感動,讓我知道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是無數位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換回來的。

與劉胡蘭相比,我覺得自己太渺小了。我們這一代人是生在蜜罐裡,長在紅旗下。平時碰到一點點困難,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垂頭喪氣,叫苦叫累。劉胡蘭的英雄事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而今我們更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先烈們學習,做一個勇於拼搏、不怕困難,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慈母情,深似海——讀《慈母情深》有感 篇17

讀後感 ,810字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慈母情深》。它講述了一位平凡的母親為了整個家拼命的工作,一天她的兒子突然來找她要錢買一本書,這對母親來說是天價,原以為母親不可能給他,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母親卻爽快的答應了,並從破爛不堪的口袋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卷揉地皺皺的毛票,快速地塞在他的手中。那時所有人都驚呆了,這是母親用一天的生活費為兒子買了一本“閒書”,而令人不解的是那可是她來之不易的血汗錢呢!值得嗎?而她卻樸實地說:“我挺愛他喜歡看書的!”

忽然我的喉嚨被什麼東西卡住似的,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情不自禁的落了下來。我彷彿看見了一位偉大的母親站在我的面前,雖然她穿的是粗衣麻布,住的是窄小又破爛的毛草屋。可她有一顆難得的愛子之心呀!

這時我回憶起了自己的母親。她是多麼的疼我、愛我、有什麼好吃的、好穿的都留給我。自己卻穿得那麼樸素!可我卻做出了那麼多對不起她的事。我傷透了她的心,她總是大人不計小人過呀!一次又一次原諒我。想起過去我對媽媽的是是非非我真羞愧萬分呀!我多麼想將功補過呀!我多麼想對母親說:“媽媽,對不起!”可是……

大家都說,母愛如山,直到今天,我才真真切切的理解了這句話。“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媽的孩子像塊寶……”聽到了嗎?我們是多麼幸福呀!因為我們有一位媽媽,我們的媽媽雖然有些嚴厲,老愛批評我們,經常拿我們跟別的孩子比,但是她是因為想讓我們努力上進,才會說出這種話。難道母親真的覺得我們不如別的孩子嗎?不,不是的。不管你是否聰明,媽媽都會很愛你,因為你是她的孩子。每個母親的教育方式都不同,有些母親可能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才會這麼極端吧。但是,請不要責怪你的母親,也不要痛恨你的母親,因為你的母親給了你生命,就這一點,你就沒有任何理由埋怨她。

我們很想對媽媽說,我愛你,我們很想對媽媽說,別那麼累,休息會兒吧!但是,不善言辭的我們,卻總是開不了口。其實,說出那三個字並沒有什麼,讓我們大聲地對媽媽說:“我愛你!”

智勇傳千古——再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8

讀後感 ,584字

暑假裡第二遍讀《三國演義》,不求全都精通了解,但瞭解更深一層,還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曹操的詭計,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都被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彷彿身臨其境。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以此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域,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軍隊。此種例子舉不勝數。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前,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十一速億的事情來呢?

有勇有謀,大敵當前,只能死拼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

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各國都有龍中鳳人,曹操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用兵如神了;但兩人都有致命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過於陰險。蜀國,首當充其的心定是伏龍諸葛亮。還有姜維、徐蔗、孔明、周瑜,從這些人物的性格和國家不難看出來人性格的重要性,可見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勇敢的心——讀《老人與海》有感 篇19

讀後感 ,370字

讀完《老人與海》後,我深切地感受到聖地亞哥老人那百折不饒的拼搏精神,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無論面對怎樣的危險逆境,老人都保持著人的尊嚴與勇氣。命運對他不公平,可他無怨無悔,不灰心喪氣,從失敗中站起來……

這本書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這一位普普通通而又可敬的老人讓我懂得了:做人不應該被任何困難所打倒,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打敗它。我認為人可以消滅,但決不可以被打敗。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挫折,有的人不願意挑戰,他就永遠都是失敗者,而有的人勇敢的去面對,樂觀向上,最後走向成功之門。在這本書裡像老漁夫聖地亞哥這樣的英雄,結果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讚揚的。因為,老人帶給我們的是人類中最為高尚的品質。

人生道路很漫長,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我們以勇敢頑強的一顆自信心去迎接挑戰,那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上一個真正的勝利者,真正的贏者!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20

國二作文 ,794字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情節曲折的章回體小說,是結合真實歷史和民間傳說編撰而成的,小說講述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為統一天下而興起的戰爭,其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曹操亂世奸雄的形象,關公手持青龍偃月刀,長鬚飄飄的形象,張飛豪邁奔放、草莽英雄的形象。現實與想象結合,構造出一部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

賞《三國》,翻閱此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頁畫,劉關張雙手各端一碗酒,共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約,面前香爐直立立焚著三株清香,香霧繚繞,桃花滿園,此情此景無不令人感慨。是的,劉、關、張桃園結義如今成為人們廣為流傳的佳話,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也無不教人感動。

讀《三國》,遙想赤壁之戰,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源遠流長的江山圖畫,魏蜀兩軍千萬精銳軍馬全副武裝,蓄勢待發,旌旗整列,軍容甚盛,黃風席捲戰場,是一場惡戰前的寂靜,戰旗搖擺,烽火連天,號角吹響,只見城門敞開,霎那間,吶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戰場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有詩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重遊,多情應笑我,早上煥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品《三國》,會從中收穫了不少為人處事的經驗,它為我前方未知的道路燃起了一盞明燈,周公瑾正值英年,素有大志,功成名就,本應度過一段美好的人生,就因嫉妒諸葛亮比自己城府深,竟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怨言,設計欲將其陷害,最後自己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結果慪氣口含鮮血而終,生前所得盡失,死後不得其所,何其悲哀,它用事實警戒我要以寬厚的心懷來看待事物,接受事物,這一事例,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胡適曾說過:《三國演義》是一部絕好的通俗小說,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力。是的,這本書一直以獨特的創作方式和文化魅力吸引我去閱讀,讓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得到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