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活著作文範例

國小六年級作文 全文約2735字

【余光中—為什麼而活著】

原創:2020-E6班李雨航

他天生是一個浪子詩人,對尋根的執念,對生活的熱愛,對歸根的渴望,這三種與生俱來的、與時代交相輝映的、剪不斷的情懷充盈著他的一生,像那段永恆的鄉愁一樣,把那些大事小事串聯起來,告訴他自己為什麼值得活著。

他要尋根。首先是因為,從1928年出生開始,就是那個不得不面對的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沒有概念,只是看到無數被此奪去生命的年輕面龐,他們被一群不知名的人用那樣大塊頭的炮彈擊倒,他看到無數中華兒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死不瞑目。之後,他開始有了概念,他得活著,這是一件多麼幸福卻又困難的事兒。在南京、上海、重慶、臺灣、香港之間輾轉,可這一次次的輾轉卻離他親愛的故鄉越來越遙遠。與大陸隔海相望,在溯源與尋根之間回望。一次次的奔波里,他的願想變成了執念。

他為了面對所以必須要堅強且熱愛生活。他找到了精神寄託—詩。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詩魂,他也因此成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腦海裡總有那麼多的形象,聯想,感想,疲了,眼睛,酸了,肩頸,用心靈慢慢去調整。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意味深長。讓你不得不覺得,他活著就是為了詩歌與創作。無論是雄辯滔滔或情話喃喃,無論是風琴的聖樂起伏如海潮,我們這些聽眾只是愈發敬畏著這個熱愛生活的擁有詩心的文壇巨匠。

他要歸根。說其一生若是隻尋不歸,那上天自然是太過殘忍。直至73歲高齡那年,他終於第一次看到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不禁探身去摸黃河水,他心中的熱血觸到了黃河的體溫,涼涼的,令人興奮。這一瞬等了七十多年了,在此之間經歷了多少事情,即使活著為了這個也絕對值得,至少指隙曾經流過黃河,至少已經拜過黃河,至少黃河已經認親。那樣的情懷是闊別已久的祖國的溫暖。

這樣的活著是有意義的活著。他肉體的離去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他的一生也被公認為是一部跨世紀的疼痛文化史。如果有機會,我想他願意再活一次。

【梵高—為什麼而活著】

原創:2020-E6班艾克樸

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弟弟的感激,對藝術理想的追求,這三種無比強烈而持久的感情支配著梵高的一生。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人間的苦海上,肆意地把他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梵高尋求美好生活,首先是因為善良的天使般的內心。他親眼目睹挖煤人的痛苦無助,他經受過那種隨時都可能死亡的煤礦體驗,那種極端惡劣的生活。梵高尋求美好生活,其次是因為他需要錢買顏料,他需要親友的關懷與支援。窮困潦倒使他飽受病痛的折磨,讓他處處受阻—但他選擇了忍受,他學會了受了痛苦而不抱怨。他知道痛苦能夠使藝術家表現出更好的東西。梵高尋求美好生活,最後是因為在尋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他學會了拼搏、學會了追求。

梵高一生都以一種無盡的情感感謝著他的弟弟提奧。他所有的生活費均來自於提奧,所以他感激提奧,並用全力繪畫來報答提奧。同時,他還感謝提奧對他的信任和鼓勵。如果沒有了提奧的幫助,梵高就不會畫畫,也不會在繪畫上取得成就。在最需要幫助時,提奧總是出現在哥哥的身旁,給他信心、給他安慰。

這一生最主要支配著梵高的是對藝術理想的追求。溫暖的陽光和大自然的顏色吸引著他,身邊無數美麗的景象令他陶醉,充斥著他的內心。他在太陽未升起時,就背上畫架擁抱田野,太陽刺得他頭暈目眩卻使他更富激情,晚上六七點才返回居所。對藝術理想的追求,讓梵高興奮、忘我。他的一生就是為了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畫卷,日子一天天過去,而梵高的創作力絲毫未減。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把生死置之度外,追求內心世界的梵高!

這就是梵高的一生,樸素、艱難而又輝煌。他用藝術,把他內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現了出來。這就是梵高—一個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個用色彩享樂的天才!

【李白—為什麼而活】

原創:2020-E6班戴葳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餘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題記

李白為什麼而活著?為了那“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皎潔,為了那“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邁,也為了那&ldquo”。與其說推杯換盞讓人麻木不仁,不如說正是金樽美酒給了李白生活下去的希望,讓他知道“長風破浪會有時”,而不是對鏡長嘆“朝如青絲暮成雪”。如果明月給予李白的是慰藉,那麼酒便使李白才氣充胸,豪情萬丈。

“每一個遊子心中,都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家鄉。”從李白“夜發清溪向三峽”開始,故鄉便只能成為他夢境中的一處遠方。李白生於西域,長於蜀地,二十五歲離蜀漫遊四海,年紀輕輕便已在心中埋下了鄉愁的種子。在朝廷歷經滄桑變故,目睹爾虞我詐後,終覺世事難料,官場險惡。可李白遲遲不退隱還鄉的原因便是家鄉已在心中,無需過多的辭藻修飾,只是一扇永遠歡迎遊子歸來的門,一杯永遠有溫度的熱茶和一聲親切的問候。李白一生,天下之大無一處容身之所,唯有心中的家鄉是他永遠的歸宿。

李白終其一生,是為月光而堅強,為美酒而豪邁,為故鄉而溫暖。

這就是李白為什麼而活。

【屈原—為什麼活著】

原創:2020-E6班趙毓璇

對國家的熱愛,對國家發展的奉獻,對人民的關心,這三種情感支配著屈原的一生。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愛國詩人,第一個擁有國家意識的先驅,這樣的情感,既使他鶴立雞群,與他人不同,為歷史所銘記,又讓他在那個紛爭的時代倍感孤獨與無助,不知東西。

他熱愛國家,是因為他明白他腳下的這片土地是他生活和成長的地方,是他要傾盡心力守護的地方。他是國內顯赫的貴族,本可以隨波逐流,享受著悠閒的生活,但他依然勤勤懇懇,將自己的一片忠心獻給了楚國。他一直提倡舉賢任能,就是希望腐朽的楚國可以早日振作起來,重新變為那個強大的楚國,統一天下。

他奉獻國家,是基於他對祖國的熱愛。他致力於變法改革,提出一條又一條的變革方針。即使他被奸臣所害,流放南方,也依然堅守本心,忠於楚國。就如他在《離騷》中所說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從未放棄,心中揣著的是對整個楚國的牽掛和惦念。他可以為了他的國家投入畢生心力,甚至是他的生命。

同時,他關心著人民。雖然他出身於貴族,但卻一生親民愛民,希望能讓百姓擺脫戰爭的困擾,安居樂業。也只有關心民眾,才能做到“國泰民安”。屈原也痛惜於百姓困苦的生活,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嘆。大概也正是因為他心繫百姓,所以在他投江後才會有那麼多的人自發地去紀念他吧。

屈原為什麼活著?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國家的統一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當他得知楚王逃跑,國家就要土崩瓦解時,他的信仰也隨之而倒,於是他選擇了縱身一躍,自投汨羅。不是他害怕,而是他已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