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讀後感作文範例

讀後感 全文約1371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明朝楊慎寫出了著名的《臨江仙》,而《明朝那些事》則將明朝三百年的歷史搬上文學舞臺,讓作為讀者的我身臨其境,彷彿親眼目睹一般。作者當年明月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但更吸引我的還是那些入木三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文韜武略的徐達

他,出生於一個世代種田的農民家庭,小時曾和朱元璋一起放過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濟世之志”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在郭子興起義軍中當小軍官的朱元璋回鄉招兵,他“仗劍往從”,從此開始了戎馬倥傯的軍事生涯。至正二十三年,徐達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

朱元璋評價他: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他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徐達。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文可以稱相,武可以為將的徐達,誰能想到他從小沒有機會上學讀書,所學知識都是靠自己平時點滴積累的。每逢帶兵出征,常“延禮儒士,說古兵法”。歸朝之日又經常“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論終日”。

就是這樣一位才能卓越的徐達,其高尚的品行更是令人欽佩不已。他嚴於律己,不擺架子,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出征之時,遇到軍糧不足,士卒吃不飽飯,他不飲不食,不進營帳休息。士卒生病負傷,他前去探視慰問,給予醫藥治療。他生活簡樸,以天下之憂為己憂。朱元璋幾次想給他換一所較好的房子,他都推辭了,說:“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為計?”

徐達告訴我:一個人的成功絕非偶然,定是胸懷大志而又關注細節,從點滴小事開始,通過不懈地努力,最終走向成功的彼岸。

精忠報國的于謙

儘管于謙七歲時,有位僧人認為其奇特,稱他為“日後能夠挽救時局的宰相”。但真正讓于謙流芳百世的,是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也先挾持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肯答應。最終迫使也先無機可乘,釋放英宗。之後,于謙又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居住的房子僅僅能夠遮蔽風雨。人家當官前呼後擁,盡顯官威;于謙當官便服一套,瘦馬一匹。同僚並不以其為謙虛清廉,卻說他壞了官場規矩。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膾炙人口的《石灰吟》,就是于謙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的寫照。他是當之無愧的“西湖三傑”之一。

于謙告訴我:做一個正直的人,就要有披荊斬棘,迎難而上的決心,不同流合汙的勇氣和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精神。

正直清廉的海瑞

有誰敢冒著生命危險,在皇帝不理朝政時買好棺材,上書直言?

有誰曾讓貪官汙吏自動辭職,被百姓成為“海青天”?

有誰臨終時家裡一貧如洗,卻留下唯一的遺言,叫僕人歸還朝廷六錢銀子?

他就是海瑞!

難怪海瑞的死訊傳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罷市。海瑞的靈樞用船運回家鄉時,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的人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絕。

海瑞告訴我:出淤泥而不染的不僅僅是荷花。明辨是非,懲惡揚善,我們也可以做到!

和平使者鄭和……抗倭名將戚繼光……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交朋友。我想說:讀《明朝那些事》,就像和無數高尚的人交朋友!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