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後感作文範例

讀後感 全文約1809字

【篇一:大學讀後感】

孫思瑤

老師說:“《大學》是我國的“四書”之一,它積澱華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學生必讀的經典之一。”我急忙週六就去圖書館借來看。之後,我去網上搜查資料,原來《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他歪門邪道。明明德、親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都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歷練內聖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這兩種含義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牢記在心,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目標奮鬥。在這個過程中時刻記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實現理想。

【篇二:大學讀後感】

彭雨晴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讀史可以明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狀的方法。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於成功,把最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後。

人要不斷的學習並確立目標,然後為之奮鬥,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於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著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只有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從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確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靜浮躁的心,進而有所收穫。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後,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篇三:大學讀後感】

王佳昭

《大學》是儒家的經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中的“學”就是指“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這本書的中心。何為“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於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在於養成美好的品德,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句話是我讀整本書最受益匪淺的一句話。它告訴我們的含意遠遠不止“各司其職”那麼簡單,它表達的意思還有:做什麼事,就做好。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後才能學到忠、學到義。身為人父,不僅要愛自己的孩子,還要仁慈。作為國家領導人,也是如此。

《大學》中有這麼一段話,“一家仁,一國興仁,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帶領一個國家,到了一個團體沒有想象中的複雜,一定是從自己修身,家庭文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國,平天下。作為領導的人不僅要做到勤,還要做到仁慈。在我們國家,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黨和政府的關係。2008年汶川地震後,溫家寶總理第一時間來到災區,只會全國人民和災難做不屈的鬥爭。我想,正因為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會有黨和政府的關懷,我們國家才能長盛不衰。

《大學》讓我們終身受益!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