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辛棄疾

松岡避暑,茅簷避雨,閒去閒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農村 生活 抒情 壯志難酬

譯文

譯文
在鬆崗中躲避寒暑,在茅簷下躲避風雨,如此來來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啊看啊,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裡!
東邊有人娶妻,而西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回孃家省親,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村外田野裡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感謝夜裡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

註釋
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時詞人閒居帶湖。
歸女:嫁女兒。古時女子出嫁稱“于歸”。
“釀成”三句:謂每夜的清風白露,釀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風調雨順,豐收在望。
五十六字者始自歐陽修,因詞中有“鵲迎橋路接天津”句,取為調名。周邦彥詞名《鵲橋仙令》,《梅苑》詞名《憶人人》;韓淲詞,取秦觀詞句,名《金風玉露相逢曲》;張輯詞,有“天風吹送廣寒秋”句,名《廣寒秋》。元高拭詞注:仙呂調。《鵲橋仙》另有一體,八十八字,始自柳永。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是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是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0頁

賞析二

  作者於兩首《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的開篇,一雲“連雲松竹”,一雲“斷崖修竹”。地勢高,松竹成林。詞一起筆調輕靈,說避暑則在松岡,避雨則在茅簷,這是就通常情況說的。但這種遣詞造句猶如司空圖的“賞雨茅屋”,“左右修竹”,透露出一片閒適高雅的情調。而第三句“閒來閒去幾度”一收,進而表示出像這樣的上山、下山、晴天、雨天,來來去去,連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次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大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可以盪滌塵汙,也可以寬慰人的心靈。“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水調歌頭》)。

  可貴的是被迫隱居的詩人,仍時刻未忘“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送杜叔高》)。總之一起這三句格調清新,用筆自然,全不著力,而那種“閒來閒去”的情趣自見。接二句“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是一個獨立的特寫鏡頭。停下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呵看呵,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裡!“似曾相識”,“似是而非”,正是由於“醉”。“又卻是”,此刻詩人於驚喜中會生出多少感慨?這“醉”仍是出於迫不得已!退居林下,身處“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洞仙歌》)的佳境,為山水所陶醉,卻並未完全樂以忘憂,這裡充分表出因“閒”而“醉”的情懷。

  詞的下片轉寫農村風情,應題“山行所見”。男婚女嫁是農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往往經過精心選擇認為是吉祥的日子,所以“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碰到了一塊。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歸”,舊時稱女子出嫁曰歸,或稱“于歸”。《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換頭三句十四字,語淺意明,用典型的生活細節,形象地勾勒出一幅農村風俗嫁娶圖。一結別開生面:“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村外田野裡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它和上二句情調、氛圍和諧,使本來喜氣盈盈的歡騰氣氛,更上一層樓。作者似與農民們感同身受,使他也沉浸在純樸的鄉風中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同為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這首詞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辛棄疾的上饒新居,築於城西北一里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為集山樓(後改名雪樓)。這首詞的開頭三句:“松岡避暑,茅簷避雨,閒去閒來幾度?”寫的是他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游覽、棲息的生活。詞中的松岡、茅簷、避暑、避雨,簡練地概括了他在這裡生活的種種生活場景。在這裡,這樣的日子他不知已經經歷過多少次了,所以要問問“幾度”句中特別點出一個“閒”字,實際上,不是作者閒情逸致的“閒”,對作者來說,是很可傷的。辛棄疾決不是貪“閒”而是怕“閒”的人,“閒”是被迫的。他總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場,為國效力,可現實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為。正如陸游《病起》詩所說的:“志士淒涼閒處老”,他自己的《臨江仙》詞說的:“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接下來,作者寫道:“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具體寫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作者抱負難以施展,心情抑鬱,只好以酒澆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時身體搖晃不支,只好扶著一塊怪石,停在那裡看飛泉,朦朧中以為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後,發現還是前回酒醒之處,也還是經常止息的地方。這兩句特寫,從怪石、飛泉表現作者的熱愛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現他的醉酒。所以要寫他的“閒”和“醉”,著力點正在於表達他那無奈之情,他對朝政的失望。

  不過,作者寓居鄉下,鴻圖難展,心情沉重,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從他在上饒所作的一些詞看,他謫居鄉下的生活中,也有亮麗的一面,而這兩者都是真誠的,都是來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於後者,使得他在農村中,不但有熱愛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熱愛農村生活、熱愛勞動農民的感情。這首詞的下片,正是表現了這種感情。“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寫農民婚娶的歡樂、熱鬧情況。這和作者孤獨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並非如此,他分享了農民的歡樂,沖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詞出現了和農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熱鬧氣氛。“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作者以這兩句結尾,寫出了為農民的稻穀豐收在望而喜慰,代農民感謝夜裡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這樣,他就把自己的整個心情投入到對農民的愛和關心。

  總之,這首詞在描寫閒散生活時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寫農民的純樸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脫、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襯托,使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曠逸。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0-1551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是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是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0頁

賞析二

  作者於兩首《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的開篇,一雲“連雲松竹”,一雲“斷崖修竹”。地勢高,松竹成林。詞一起筆調輕靈,說避暑則在松岡,避雨則在茅簷,這是就通常情況說的。但這種遣詞造句猶如司空圖的“賞雨茅屋”,“左右修竹”,透露出一片閒適高雅的情調。而第三句“閒來閒去幾度”一收,進而表示出像這樣的上山、下山、晴天、雨天,來來去去,連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次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大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可以盪滌塵汙,也可以寬慰人的心靈。“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水調歌頭》)。

  可貴的是被迫隱居的詩人,仍時刻未忘“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送杜叔高》)。總之一起這三句格調清新,用筆自然,全不著力,而那種“閒來閒去”的情趣自見。接二句“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是一個獨立的特寫鏡頭。停下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呵看呵,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裡!“似曾相識”,“似是而非”,正是由於“醉”。“又卻是”,此刻詩人於驚喜中會生出多少感慨?這“醉”仍是出於迫不得已!退居林下,身處“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洞仙歌》)的佳境,為山水所陶醉,卻並未完全樂以忘憂,這裡充分表出因“閒”而“醉”的情懷。

  詞的下片轉寫農村風情,應題“山行所見”。男婚女嫁是農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往往經過精心選擇認為是吉祥的日子,所以“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碰到了一塊。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歸”,舊時稱女子出嫁曰歸,或稱“于歸”。《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換頭三句十四字,語淺意明,用典型的生活細節,形象地勾勒出一幅農村風俗嫁娶圖。一結別開生面:“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村外田野裡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它和上二句情調、氛圍和諧,使本來喜氣盈盈的歡騰氣氛,更上一層樓。作者似與農民們感同身受,使他也沉浸在純樸的鄉風中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同為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這首詞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辛棄疾的上饒新居,築於城西北一里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為集山樓(後改名雪樓)。這首詞的開頭三句:“松岡避暑,茅簷避雨,閒去閒來幾度?”寫的是他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游覽、棲息的生活。詞中的松岡、茅簷、避暑、避雨,簡練地概括了他在這裡生活的種種生活場景。在這裡,這樣的日子他不知已經經歷過多少次了,所以要問問“幾度”句中特別點出一個“閒”字,實際上,不是作者閒情逸致的“閒”,對作者來說,是很可傷的。辛棄疾決不是貪“閒”而是怕“閒”的人,“閒”是被迫的。他總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場,為國效力,可現實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為。正如陸游《病起》詩所說的:“志士淒涼閒處老”,他自己的《臨江仙》詞說的:“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接下來,作者寫道:“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具體寫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作者抱負難以施展,心情抑鬱,只好以酒澆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時身體搖晃不支,只好扶著一塊怪石,停在那裡看飛泉,朦朧中以為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後,發現還是前回酒醒之處,也還是經常止息的地方。這兩句特寫,從怪石、飛泉表現作者的熱愛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現他的醉酒。所以要寫他的“閒”和“醉”,著力點正在於表達他那無奈之情,他對朝政的失望。

  不過,作者寓居鄉下,鴻圖難展,心情沉重,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從他在上饒所作的一些詞看,他謫居鄉下的生活中,也有亮麗的一面,而這兩者都是真誠的,都是來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於後者,使得他在農村中,不但有熱愛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熱愛農村生活、熱愛勞動農民的感情。這首詞的下片,正是表現了這種感情。“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寫農民婚娶的歡樂、熱鬧情況。這和作者孤獨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並非如此,他分享了農民的歡樂,沖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詞出現了和農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熱鬧氣氛。“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作者以這兩句結尾,寫出了為農民的稻穀豐收在望而喜慰,代農民感謝夜裡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這樣,他就把自己的整個心情投入到對農民的愛和關心。

  總之,這首詞在描寫閒散生活時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寫農民的純樸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脫、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襯托,使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曠逸。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0-1551頁

詩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