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九日遊雲洞和韓南澗尚書韻原文賞析
為公飲,須一日,三百杯。此山高處東望,雲氣見蓬菜。翳風驂鸞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臺。歸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譯文
譯文
菊花日復一日地開放,不知是為了誰。東晉陶淵明最愛重陽,因為他心中有不平之氣,所以總是借酒澆愁。醉後扇著扇子,阻擋秋風吹起的塵土。
陪您喝酒,一天需要喝三百杯才夠。站在山上向東邊遙望,可以看見霧氣之中的蓬萊仙境。朋友和我一個做官,一個閒居,當此之時,只能抱病登高以打發重陽節日。友人在明月的照耀下歸去,我卻只能伴著月影獨自徘徊。
註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水調歌》,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九日:農曆九月九日,又稱重九、重陽。陶淵明《九日閒居詩序》:“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古人在九月九日為登高賞菊的節日。雲洞:在江西上饒縣西開化鄉。韓南澗:韓元吉,號南澗。孝宗初年,曾任吏部尚書。主抗戰,晚年退居信州,與稼軒遊。
淵明:陶潛,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謾:同“慢”,枉然,徒然。謾愛:空愛,徒愛。這裡是反義詞,應作最愛講。
胸次:胸懷。崔嵬(cuī wéi):塊壘,指胸中鬱積的不平之氣。
政:同“正”。自:因為。爾:如此。
白衣:穿白衣服送酒的人。
扇:作動詞。塵埃,指主和派。
三百杯:形容喝酒之多。⑧蓬萊:古代神話傳說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這裡指京城。
翳(yì):同“翼”,用羽毛作的華蓋,這裡作動詞作。翳鳳,是說用鳳鳥毛作的華蓋車。驂(cān),一車駕三馬,或一車駕四馬,中間兩馬叫服,旁邊的兩馬叫驂,也叫騑。這裡也作動詞。驂鸞,是三隻鸞鳥駕的車。這裡的意思是說韓南澗走的時候,車馬華麗,隨從人員很多。
落佩:除去官員的佩帶。倒冠:摘掉官員戴的帽子。落佩倒冠:衣冠不正,喻隱居狂放。
抱病,帶病。杜甫《九日》詩:“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賞析
上片不直接寫與朋友同遊的情狀,而是引陶淵明自比。他所寫的寧可退隱、也不向當權者屈曲的淵明,兼有為自己畫像和代朋友書懷的意味。首韻一問,雖意在表明時令,而又能顯出心中的波峭。同時“為誰開”一問,不僅有捨我其誰的自信,且能起到引發下文的作用。他之所以愛菊,是借花的凌雪傲霜的高尚品格,寄託自己的心胸。以下兩韻,明看是代陶淵明寫心,其實翻過來看,正是借淵明寫懷。“淵明謾愛”一韻是倒裝句,是說胸中正不平、惟待酒澆化之的淵明,喜逢重陽節卻無酒可飲。作者的遭遇有很多地方與陶淵明相同,所以用“黃菊開”、“愛重九”、“正崔嵬”表示對陶淵明的同情與歌頌。下韻以退為進,否定酒本身對淵明有重要意義,謂淵明愛酒並非因為他是個酒徒,而是心中有塊壘,不得不借酒澆愁。可是,沒有誰打發“白衣”來為他送酒。上片末韻,扇面障塵既是取景於眼前,也是典故的借用。他對淵明中藏塊壘的心跡的理解,頗為深刻。而寫淵明,實即自寫其志。尤其是末韻。用來比擬韓尚書面對政敵的燻人氣焰而不為苟且的態度,頗為切合。
下片就眼前重陽節的相知之樂來寫。他寫一日須飲三百杯,才配得上為韓尚書飲。既側寫韓的豪酣與灑脫,也是寫他與韓的相知投緣之樂。在繼兩韻中,作者用對比的方法,筆鋒急轉,直指自己遭受“落佩倒冠”的陷害,向南宋王朝提出了憤怒的抗議。當他想見韓將來翳鳳驂鸞、歸於眺望中的仙山之後,就不免喜憂參半了:他為韓尚書的得歸仙班而高興,也為自己的隱居無伴、抱病獨登高臺而傷感。人我相照,愈覺情懷不堪。這裡的“歸於仙班”,隱指韓將來的歸朝。結韻以想象中形影相弔的情景,在送別韓南澗的歸路上,見到月色映出了“人影共徘徊。”流露出惜別依依和孤獨寂寞之感。這樣的表達法,能兼收暗示友情相得和表達自己隱居失意之情的雙重功效。
上片寫登高賞菊憶及淵明,以重九日盼望送酒的陶淵明自比,暗示了作者與其處境的相似。下片陪遊後借題發揮,既寄希望於韓元吉再次被朝廷召用,又為自身的“落佩倒冠”抱病登臺而慨嘆,傾訴自己無法實現抗金報國壯志的痛苦,表達了被迫害受壓抑的沉重心情,不是一篇單純的記遊之作。
參考資料:
1、辛棄疾.壯歲旌旗擁萬夫: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66創作背景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作者因被誣陷罷職閒居信州帶湖,時韓元吉寓居信州。二人志趣相投,同懷恢復中原壯志,常相交遊唱和。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二人同遊信州雲洞,韓元吉當即寫了一首《水調歌頭·又水洞》,作者便寫下這首詞,作為其和章。
參考資料:
1、辛棄疾.辛棄疾詩詞詳註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76
賞析
上片不直接寫與朋友同遊的情狀,而是引陶淵明自比。他所寫的寧可退隱、也不向當權者屈曲的淵明,兼有為自己畫像和代朋友書懷的意味。首韻一問,雖意在表明時令,而又能顯出心中的波峭。同時“為誰開”一問,不僅有捨我其誰的自信,且能起到引發下文的作用。他之所以愛菊,是借花的凌雪傲霜的高尚品格,寄託自己的心胸。以下兩韻,明看是代陶淵明寫心,其實翻過來看,正是借淵明寫懷。“淵明謾愛”一韻是倒裝句,是說胸中正不平、惟待酒澆化之的淵明,喜逢重陽節卻無酒可飲。作者的遭遇有很多地方與陶淵明相同,所以用“黃菊開”、“愛重九”、“正崔嵬”表示對陶淵明的同情與歌頌。下韻以退為進,否定酒本身對淵明有重要意義,謂淵明愛酒並非因為他是個酒徒,而是心中有塊壘,不得不借酒澆愁。可是,沒有誰打發“白衣”來為他送酒。上片末韻,扇面障塵既是取景於眼前,也是典故的借用。他對淵明中藏塊壘的心跡的理解,頗為深刻。而寫淵明,實即自寫其志。尤其是末韻。用來比擬韓尚書面對政敵的燻人氣焰而不為苟且的態度,頗為切合。
下片就眼前重陽節的相知之樂來寫。他寫一日須飲三百杯,才配得上為韓尚書飲。既側寫韓的豪酣與灑脫,也是寫他與韓的相知投緣之樂。在繼兩韻中,作者用對比的方法,筆鋒急轉,直指自己遭受“落佩倒冠”的陷害,向南宋王朝提出了憤怒的抗議。當他想見韓將來翳鳳驂鸞、歸於眺望中的仙山之後,就不免喜憂參半了:他為韓尚書的得歸仙班而高興,也為自己的隱居無伴、抱病獨登高臺而傷感。人我相照,愈覺情懷不堪。這裡的“歸於仙班”,隱指韓將來的歸朝。結韻以想象中形影相弔的情景,在送別韓南澗的歸路上,見到月色映出了“人影共徘徊。”流露出惜別依依和孤獨寂寞之感。這樣的表達法,能兼收暗示友情相得和表達自己隱居失意之情的雙重功效。
上片寫登高賞菊憶及淵明,以重九日盼望送酒的陶淵明自比,暗示了作者與其處境的相似。下片陪遊後借題發揮,既寄希望於韓元吉再次被朝廷召用,又為自身的“落佩倒冠”抱病登臺而慨嘆,傾訴自己無法實現抗金報國壯志的痛苦,表達了被迫害受壓抑的沉重心情,不是一篇單純的記遊之作。
參考資料:
1、辛棄疾.壯歲旌旗擁萬夫: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66創作背景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作者因被誣陷罷職閒居信州帶湖,時韓元吉寓居信州。二人志趣相投,同懷恢復中原壯志,常相交遊唱和。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二人同遊信州雲洞,韓元吉當即寫了一首《水調歌頭·又水洞》,作者便寫下這首詞,作為其和章。
參考資料:
1、辛棄疾.辛棄疾詩詞詳註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76
-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