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陸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
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
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虜運盡行當平。
何時夜出五原塞,不聞人語聞鞭聲。

書法 抒懷 豪邁 志向 戰爭

譯文

譯文
胸中自有軍事謀略,想要試煉一番卻沒有門路,空懷豪情。
草書如同行軍打仗,書寫前喝酒,好似軍中的旗鼓以壯聲威,手中的筆好似戰士的刀槍,其氣勢如同銀河從天上傾瀉而下。
以端溪出產的硯臺磨墨,在燭光的照耀下,下筆縱橫如飛。
瞬間就完成草書,又端杯飲酒,就像打了一場勝仗,消除國難,恢復了太平,感覺酣暢淋漓。
有志男兒當建立功業,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運已盡,應當去平定他們。
何時才能夠像漢朝時在五原塞出兵討伐匈奴那樣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象到我軍隊伍十分整肅的場景,只聽到揚鞭催馬的聲音,而沒有人語聲。

註釋
磊落:眾多錯雜的樣子。
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種兵器,此處借指用兵韜略。《宋史·范仲淹傳》:“胸中自有數萬甲兵謂。”
崢嶸(zhēngróng):山勢高峻的樣子,此處喻滿懷豪情。
槊(shuò):長矛,古代兵器之一。
銀河:天河,晴朗夜空中雲狀光帶,望去像河。
端溪石池:指端硯,為名硯。端溪在今廣東高要縣,古屬端州。
須臾(xūyú):片刻,一會兒。
煙塵清:比喻戰鬥結束。
丈夫:大丈夫,陸游自指。
在:存。
立:指立身處世,即立德、立言、立功。
逆虜:指金侵略者。
運:國運,氣數。
行:將。
五原塞: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漢時曾從此處出兵,北伐匈奴。

參考資料:

1、王新龍.《陸游文集 3》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08:第92頁—第93頁 2、王新霞,胡永傑 .《壯心未與年俱老 陸游詩詞》: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5.06 :第64頁—第65頁

賞析

  陸游是南宋有名的書法家,由於胸藏五兵,欲試無路,因此引起下面借酒澆愁、作書洩憤的生動描繪。三至六句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書的生動畫面:筆力千鈞,如銀河從天傾瀉;燭光與濃重的墨色相映,詩人走筆縱橫,真是“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李白《草書歌行》)詩人把為國平胡塵的戰鬥場面和整個草書的過程(蓄勢、疾書、書成)以及高度的草書技巧自然而緊密地結合起來了。比喻的運用也十分成功。“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寫出掃敵人,平逆虜後的清平景象和詩人的得意神情。“何時夜出五原塞,不聞人語聞鞭聲!”最後兩句呼應開頭,直接表達了詩人渴望參加收復國土戰鬥的迫切心情。給人展示了一幅夜襲敵營的生動畫面,而詩人縱馬疾馳、英勇矯健的身影也躍然在目。

  詩中借醉中作草書的情況,表達了詩人為國立功的思想感情。詩中表明作者為國征戰的願望無法實現,便把豪情寄託於飲酒和寫字當中。詩人從作草書聯想到用兵,表現他時時處處不能忘情於收復國土。最後,詩人又從書、酒之中返回到現實,盼望著早日出關塞、平逆虜、立軍功。

參考資料:

1、王克儉 .《陸游詩詞選》: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年12月:第65頁—第66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在憶別中,用“謀生無奈日賓士”縱冠三首。它點出了離別的背景,使這組敘別之詩帶上了比較悽苦的氣氛。作者用“謀生無奈”抱怨手足相離,顯然對社會的逼迫表露著憤慨情緒。魯迅的毅然出走,到南京去,當然並不單單是為了謀生,但自從父親去世以後,作為長子,他不得不負起家庭的重擔。因此,“謀生無奈日賓士,有弟偏教各別離”,則反映出這離別的出於不得已的成份,尤其是“偏教”二字,襯托出這種憤怨的感情。詩人魯迅在詩中是把這點作為主要的方面來表現的。這種在異鄉感到的鬱郁不快的別離之情,貫穿全詩。在這一首中,後兩句“最是令人悽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尤為深刻,把背井離鄉的遊子之心寫得十分真切。在那漫漫的長夜中,面對孤寂的燈光,聽著那悽悽雨聲,怎能不悽絕。詩篇的感人正在於作者真情實感的表現。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皆身所歷,非託諸空言也。”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句詩不僅是居異地的孤寂和懷鄉的恩情感人肺腑,而且以情寓景,情景相融,渾然一體。

參考資料:

1、張紫晨.魯迅詩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3--6頁

賞析

  陸游是南宋有名的書法家,由於胸藏五兵,欲試無路,因此引起下面借酒澆愁、作書洩憤的生動描繪。三至六句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書的生動畫面:筆力千鈞,如銀河從天傾瀉;燭光與濃重的墨色相映,詩人走筆縱橫,真是“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李白《草書歌行》)詩人把為國平胡塵的戰鬥場面和整個草書的過程(蓄勢、疾書、書成)以及高度的草書技巧自然而緊密地結合起來了。比喻的運用也十分成功。“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寫出掃敵人,平逆虜後的清平景象和詩人的得意神情。“何時夜出五原塞,不聞人語聞鞭聲!”最後兩句呼應開頭,直接表達了詩人渴望參加收復國土戰鬥的迫切心情。給人展示了一幅夜襲敵營的生動畫面,而詩人縱馬疾馳、英勇矯健的身影也躍然在目。

  詩中借醉中作草書的情況,表達了詩人為國立功的思想感情。詩中表明作者為國征戰的願望無法實現,便把豪情寄託於飲酒和寫字當中。詩人從作草書聯想到用兵,表現他時時處處不能忘情於收復國土。最後,詩人又從書、酒之中返回到現實,盼望著早日出關塞、平逆虜、立軍功。

參考資料:

1、王克儉 .《陸游詩詞選》: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年12月:第65頁—第66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在憶別中,用“謀生無奈日賓士”縱冠三首。它點出了離別的背景,使這組敘別之詩帶上了比較悽苦的氣氛。作者用“謀生無奈”抱怨手足相離,顯然對社會的逼迫表露著憤慨情緒。魯迅的毅然出走,到南京去,當然並不單單是為了謀生,但自從父親去世以後,作為長子,他不得不負起家庭的重擔。因此,“謀生無奈日賓士,有弟偏教各別離”,則反映出這離別的出於不得已的成份,尤其是“偏教”二字,襯托出這種憤怨的感情。詩人魯迅在詩中是把這點作為主要的方面來表現的。這種在異鄉感到的鬱郁不快的別離之情,貫穿全詩。在這一首中,後兩句“最是令人悽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尤為深刻,把背井離鄉的遊子之心寫得十分真切。在那漫漫的長夜中,面對孤寂的燈光,聽著那悽悽雨聲,怎能不悽絕。詩篇的感人正在於作者真情實感的表現。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皆身所歷,非託諸空言也。”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句詩不僅是居異地的孤寂和懷鄉的恩情感人肺腑,而且以情寓景,情景相融,渾然一體。

參考資料:

1、張紫晨.魯迅詩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3--6頁

詩人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