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恨之極原文賞析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中有一牛,磨角作鬥狀。雲:“湘潭裡中有張其姓者,多力善鬥,號張難敵。一日,與人搏,偶敗,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來視之,浮水上,則牛耳。自後並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裡中輒不利。”夢中異之,為作詩數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等事,覺而忘其言。後三日,賦詞以識其異。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餘,秋柏之間既為實。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中腸,潛動精魄。望夫江上巖巖立。嗟一念中變,後期長絕。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傾為石。
難敵,最多力。甚一忿沈淵,精氣為物。依然困鬥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尋思人間,只合化,夢中蝶。
譯文
譯文
怨恨真是到了極點,而怨恨到了極點就無法消散磨滅。萇弘含恨屈死於蜀,人們常說,他的血三年以後化為了碧玉。鄭國人緩也曾泣涕相告:我的父親攻擊儒家協助墨家造成了我憤而自殺的後果;十年之後我託夢與他,告訴他我的滿腔沉痛之所化,就是我那墳冢上的秋柏早已結出的累累果實。
相思相憶至極亦容易轉為怨恨。愁怨結於衷腸,會暗地裡牽動精神魂魄,讓人哀毀骨立;你可見那長江邊上傲然矗立的“望夫巖”比比皆是。可嘆還有因一念之差而生出變故以致終身難以挽回的。你看夏啟的生母為怨憤所激,頃刻之間便化成了石頭。
張難敵,勇敢而力氣超群。他一氣而沉入深淵,其精氣化物之後,依然作磨角鬥牛困鬥硯池之中;其身影化入山石裡,使得山石至今難以雕琢。仔細想來,人生在世,就像莊周夢中化為蝴蝶一樣的虛幻。
註釋
己未: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
石研屏:石磨屏。
餉:贈。
識(zhì):記。
銷:消滅、消散。
“恨之極”兩句:千古以來,恨極之事難以銷磨。
“萇弘”三句:《莊子·外物篇》:“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萇(cháng)弘:周之大夫。化碧系傳說,極言其怨憤而忠貞精誠。
緩:此指人名。
儒、墨:儒家與墨家學派。
結中腸:阮籍《詠懷詩》容好結中腸。
精氣為物:易.繁赫上。精氟屬物,遊魂屬愛。
困鬥:《左傳宜公十二年》,困段猖同,況圓相乎?
山骨:謂石。韓愈《石鼎聯句》:“巧匠靳山骨。”
“難敵”七句:即賦詞序中張難敵化石事。
尋思:不斷思索
“尋思”三句:是非難論,人生如夢。莊周夢中化蝶事。
賞析
辛棄疾此詞因夢而作。一起“恨之極”兩句總攝題旨,以下承以五事:一二疊分詠四事,三疊歸到難敵本事,雖人異事異,然皆怨憤變化則同。結韻化蝶,點醒一個“夢”字以自我開解。題序中說作者夢有人送給他一件石研屏,並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湘潭張難敵因搏鬥而死,死後化為鬥牛石,使裡中得之者不利。夢境本來不足為憑,但它卻是作者情感思想的某種曲折表現,所以這首詞也就通過古來四件因怨憤變化為石的記載(萇弘、鄭人緩、望夫婦、啟母)參證張難敵的故事。三片之中,上片寫兩男因恨化石,是父子君臣事;中片寫兩婦因怨化石,是夫婦事;而下片則寫張難敵雖然鬥敗,但化為石後仍作困鬥的形象,讚揚張難敵抵死不屈的鬥爭精神。文詞雖然詭譎詼諧,構思卻極巧妙。論其主旨,可以說這首詞創造了一個張難敵的不屈形象,藉以抒發胸中激憤不平的怨氣,用以影射當時的政治鬥爭。體裁基本上是屬於賦體入詞,類似一篇散文小賦。
參考資料:
1、辛更儒.辛棄疾詞選:中華書局,2009.8:第150頁創作背景
《蘭陵王·恨之極》作於己未年,即公元1199年(宋寧宗慶元五年),當時辛棄疾閒居江西鉛山瓢泉,已經遭受排擠多年,處於政治失意時期。所以,就以這年八月二十日夜間夢見的故事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有感而發的記夢詞。
參考資料:
1、辛更儒.辛棄疾詞選:中華書局,2009.8:第150頁
賞析
辛棄疾此詞因夢而作。一起“恨之極”兩句總攝題旨,以下承以五事:一二疊分詠四事,三疊歸到難敵本事,雖人異事異,然皆怨憤變化則同。結韻化蝶,點醒一個“夢”字以自我開解。題序中說作者夢有人送給他一件石研屏,並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湘潭張難敵因搏鬥而死,死後化為鬥牛石,使裡中得之者不利。夢境本來不足為憑,但它卻是作者情感思想的某種曲折表現,所以這首詞也就通過古來四件因怨憤變化為石的記載(萇弘、鄭人緩、望夫婦、啟母)參證張難敵的故事。三片之中,上片寫兩男因恨化石,是父子君臣事;中片寫兩婦因怨化石,是夫婦事;而下片則寫張難敵雖然鬥敗,但化為石後仍作困鬥的形象,讚揚張難敵抵死不屈的鬥爭精神。文詞雖然詭譎詼諧,構思卻極巧妙。論其主旨,可以說這首詞創造了一個張難敵的不屈形象,藉以抒發胸中激憤不平的怨氣,用以影射當時的政治鬥爭。體裁基本上是屬於賦體入詞,類似一篇散文小賦。
參考資料:
1、辛更儒.辛棄疾詞選:中華書局,2009.8:第150頁創作背景
《蘭陵王·恨之極》作於己未年,即公元1199年(宋寧宗慶元五年),當時辛棄疾閒居江西鉛山瓢泉,已經遭受排擠多年,處於政治失意時期。所以,就以這年八月二十日夜間夢見的故事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有感而發的記夢詞。
參考資料:
1、辛更儒.辛棄疾詞選:中華書局,2009.8:第150頁
-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