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送鄭厚卿赴衡州原文賞析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奮髯抵幾堂上,尊俎自高談。莫信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袴》,歸詔鳳凰銜。君去我誰飲,明月影成三。
譯文
譯文
你寒食節也未能小住,匆匆地就要趕赴衡州。曾記得在石鼓山畔,衡陽城下停過車馬。衡陽以瀟湘之水、香花嶺為襟,以洞庭、青草湖為帶,地勢險要而風景十分佳麗。盼望著你到任後注重教化,關心農事。放下刀劍,從事農耕蠶桑。
厚卿你能力不群政事才幹出眾。一定要整頓吏治,嚴肅果斷而從容不迫。休說君門遙不可及,但能政績卓著,即可奉詔歸朝。你既然走了我同誰飲酒呢,只怕是像李白一般同明月、影子成三人吧。
註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水調歌”,雙調九十五字,上闋九句四平韻、下闋十句四平韻。
鄭厚卿:鄭如巒,字厚卿,曾任衡州太守。
寒食:即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
石鼓:即石鼓山,在衡州城東。
停驂(cān):停車,驂,駕車的馬。
瀟湘:瀟水和湘水。
桂嶺:即香花嶺,在湖南臨武縣北。
洞庭青草:湖名。
紫蓋:衡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峰。
騷雅:《離騷》與《詩經》中的《大雅》、《小雅》。
刀劍化耕蠶:辛棄疾謂友人到任會重農桑。
使君:州府長官的別稱,此謂鄭厚卿。
奮髯抵幾:用此典謂友人將大刀闊斧整頓吏治。
尊俎(zǔ):酒杯與盛肉的器具,這裡代指宴席。
民歌五栲(kǎo):稼軒用典謂鄭厚卿到任會取得政績,得到百姓擁戴。
歸詔:謂鄭厚卿有政績,皇帝會下詔召回朝廷。
賞析
上片記述友人赴任未上路,迎君已有待。“寒食不小住”一句點明離別時令,“千騎擁春衫”是寫友人赴任的前驅儀仗。接著“衡陽石鼓城下”一句,寫詩人安撫湖南時,曾按視其地,所以說“記我舊停驂”。“襟以瀟湘桂嶺,帶以洞庭青草,紫蓋屹西南”,瀟湘、桂嶺、洞庭、青草、紫蓋五個地名直接串起句子,且由於地名的相關性而在詞中並不顯得突兀。雖然詩人未必有意要採取這種結體方式處理作品,但客觀上為即席寫作減省很多的時間。“文字起《騷》《雅》,刀劍化耕蠶”兩句是寫社會人文環境,那裡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百姓們務農蠶耕,安居樂業,所以作者希望友人體察民情,解除民間疾苦。
下片詩人鼓勵鄭厚卿憑藉才華富民強國,以立功勳。“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奮髯抵幾堂上,尊俎自高談。”五句是對鄭厚卿的讚揚和鼓勵,說其有著卓爾不群的才能和剛強豪放的性格,定會幹出一番事業。“莫信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袴》,歸詔鳳凰銜。”三句勸勉鄭厚卿在衡州取得業績,使百姓富足了,朝廷會予以拔擢,並委以重任。結尾兩句筆鋒一轉,抒發離別的憂怨,朋友走後再飲酒時,就只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了,渲染了一種孤獨感,表現了與朋友情意的深厚、真摯。
此詞為送別之作。一起點題,留人不住,匆匆而去。結拍惜別,無人共飲,唯有邀月。中間疊層鋪敘,或描畫山川形勝,或頌揚非凡才幹,或預祝鳳詔早降。詩人希望友人效法古之良吏,發展文化,關心農桑,嚴於吏治,興利除弊,做一個萬民稱頌的好官。這說明詞人胸懷深廣,不獨愛國,而且憂民,兩者兼而有之。
參考資料:
1、宋小克,徐擁軍.中國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暨南大學,2014:146 2、朱德才.辛棄疾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02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辛棄疾於淳熙十五年(1188)春送友人鄭厚卿赴衡州任作。時值寒食,詞人不忍友人離去,但又不得不送別友人,詞人同時也對其寄予了深切厚望,希望友人重視農耕,幫助人們發展生產,故作此篇。
參考資料:
1、王延梯.壯懷浩歌·辛棄疾.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15:204
賞析
上片記述友人赴任未上路,迎君已有待。“寒食不小住”一句點明離別時令,“千騎擁春衫”是寫友人赴任的前驅儀仗。接著“衡陽石鼓城下”一句,寫詩人安撫湖南時,曾按視其地,所以說“記我舊停驂”。“襟以瀟湘桂嶺,帶以洞庭青草,紫蓋屹西南”,瀟湘、桂嶺、洞庭、青草、紫蓋五個地名直接串起句子,且由於地名的相關性而在詞中並不顯得突兀。雖然詩人未必有意要採取這種結體方式處理作品,但客觀上為即席寫作減省很多的時間。“文字起《騷》《雅》,刀劍化耕蠶”兩句是寫社會人文環境,那裡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百姓們務農蠶耕,安居樂業,所以作者希望友人體察民情,解除民間疾苦。
下片詩人鼓勵鄭厚卿憑藉才華富民強國,以立功勳。“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奮髯抵幾堂上,尊俎自高談。”五句是對鄭厚卿的讚揚和鼓勵,說其有著卓爾不群的才能和剛強豪放的性格,定會幹出一番事業。“莫信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袴》,歸詔鳳凰銜。”三句勸勉鄭厚卿在衡州取得業績,使百姓富足了,朝廷會予以拔擢,並委以重任。結尾兩句筆鋒一轉,抒發離別的憂怨,朋友走後再飲酒時,就只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了,渲染了一種孤獨感,表現了與朋友情意的深厚、真摯。
此詞為送別之作。一起點題,留人不住,匆匆而去。結拍惜別,無人共飲,唯有邀月。中間疊層鋪敘,或描畫山川形勝,或頌揚非凡才幹,或預祝鳳詔早降。詩人希望友人效法古之良吏,發展文化,關心農桑,嚴於吏治,興利除弊,做一個萬民稱頌的好官。這說明詞人胸懷深廣,不獨愛國,而且憂民,兩者兼而有之。
參考資料:
1、宋小克,徐擁軍.中國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暨南大學,2014:146 2、朱德才.辛棄疾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02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辛棄疾於淳熙十五年(1188)春送友人鄭厚卿赴衡州任作。時值寒食,詞人不忍友人離去,但又不得不送別友人,詞人同時也對其寄予了深切厚望,希望友人重視農耕,幫助人們發展生產,故作此篇。
參考資料:
1、王延梯.壯懷浩歌·辛棄疾.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15:204
-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