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原文賞析

朝代明代 詩人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詠史 抒懷 人生 哲理 興衰

譯文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現在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逝了。當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邊的白髮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和老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於(人們的)談笑之中。

註釋
淘盡:盪滌一空。
漁樵:此處並非指漁翁、樵夫,聯絡前後文的語境而為動詞:隱居。此處作名詞,指隱居不問世事的人。
渚(zhǔ):原意為水中的小塊陸地,此處意為江岸邊。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藝術特點

  詞的開首兩句令人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程序,用後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吒風雲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觀。“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徵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儘管歷代興亡盛衰、迴圈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

  詞中“長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陽”、“漁樵”、“江渚”、“秋月”、“春風”、“濁酒”,意境高遠而淡泊。襯托這些意象的還有“滾滾”、“淘盡”、“轉頭空”、“依舊在”、“幾度”、“慣看”、“喜相逢”、“笑談”這些生動的字眼,給這首詞寧靜的氣氛中增加了幾份動感。

參考資料:

1、豐家驊著.楊慎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2、房弘毅書.楊慎《廿一史彈詞》.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年

創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楊慎獲殿試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楊升庵被髮配到雲南充軍。他經常四處遊歷,觀察民風民情。每到一地都要與當地的讀書人談詩論道,留下了大量描寫雲南的詩篇。此詞也即其中一篇。  

參考資料:
1、朱孟陽編著. 細說明代十六朝 最新圖文字 下[M]. 北京:京華出版社, 2009.04.第95-96頁

鑑賞

  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迴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澱中探索永恆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彷彿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彷彿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於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恆的價值。

  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髮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於秋月春風。江渚就是江灣,是風平浪靜的休閒之所。一個“慣”字讓人感到些許莫名的孤獨與蒼涼。幸虧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酒逢知己,使這份孤獨與蒼涼有了一份慰藉。“濁酒”似乎顯現出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算得了什麼。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且談且笑,痛快淋漓。多少無奈,盡在言外。

  大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彷彿也凝固了。“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沒有一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歷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拋開,太複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歷史固然是一面鏡子,倘若沒有豐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殘酷的人生體驗,那面鏡子只是形同虛設,最多也只是熱鬧好看而已。正因為楊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令無數讀者產生心有慼慼的感覺。

  既然“是非成敗”都如同過眼煙雲,就不必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託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負未展,橫遭政治打擊。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願屈從、阿附權貴,寧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操。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追逐名利似乎總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韁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

  當然要建功立業,當然要展現英雄氣概,當然要在無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恆的價值。但是既要拿得起,進得去;還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看清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遠見都必須在生活中不斷磨鍊。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歷史總要不斷地向前推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逝者如斯,誰也留不住時光的腳步。可是人們卻不甘就這樣順其自然,隨波逐流。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兩句尤其經典,作都經歷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詞中的白髮漁樵,坐在歷史長河邊的沙灘上,看歷史長河滾滾東流,此刻時間凝固了,他以旁觀者的心境,看季節的變化,看時代的更迭,頓覺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罷,四季照樣變化,朝代照樣更迭,生命照樣老去。面對短短的人生,我們又何必一定要去強求什麼呢?此刻的心境雖然無奈但又何等的灑脫。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人的一生,你窮也好,達也罷,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時煙消雲散了嗎。所以,只要有一壺濁酒,有幾個知已,就應該很滿足了。

  詞中有兩個“空”將詞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極致,其一是“是非成敗轉頭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作者總結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結論就是:“是非成敗於人生而言,只不過都是笑談罷了。”

參考資料:

1、趙仁珪編著. 讀100首古詩學會為人處事[M]. 武漢: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4.08.第448-450頁 2、尹少榮等主編. 大學語文[M].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8.09.第109頁

譯文及註釋二

  “書卷多情是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是說書籍就好似感情真摯的老朋友,從早到晚都與自己愁苦與共,更加形象的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本詩開篇,即以個人讀書的獨特體會,談出自己和書本的親密關係。中間兩聯,集中寫己讀書之樂。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眼前的書,一讀即是無數字,讀書之多之快,表現詩人讀書如飢似渴的心情,胸中頓覺爽快,全無一點雜念。“直下三千字”,寫為書所吸引;胸無一點塵,是比喻他胸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頸聯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說明勤讀書的好處,表現詩人持之以恆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

  “活水隨流隨處滿。”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象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

  結尾一聯,以“金鞍玉勒尋芳客”為陪襯,寫出書齋之樂。“勒”為馬籠頭。“金鞍玉勒”者是富貴公子,再綴以“尋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這些人日以尋花問柳為能是,他們和作者是兩個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們自然不會相信書齋之中別有一個爛漫的春天。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鑑人,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喪志的遊手好閒者流所能領略的。

  該詩盛讚書之好處,講開卷有益之理,極寫讀書之趣,作者于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後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參考資料:

1、孫鑫亭主編.《古今中外哲理詩鑑賞辭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第317頁

藝術特點

  詞的開首兩句令人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程序,用後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吒風雲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觀。“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徵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儘管歷代興亡盛衰、迴圈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

  詞中“長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陽”、“漁樵”、“江渚”、“秋月”、“春風”、“濁酒”,意境高遠而淡泊。襯托這些意象的還有“滾滾”、“淘盡”、“轉頭空”、“依舊在”、“幾度”、“慣看”、“喜相逢”、“笑談”這些生動的字眼,給這首詞寧靜的氣氛中增加了幾份動感。

參考資料:

1、豐家驊著.楊慎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2、房弘毅書.楊慎《廿一史彈詞》.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年

創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楊慎獲殿試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楊升庵被髮配到雲南充軍。他經常四處遊歷,觀察民風民情。每到一地都要與當地的讀書人談詩論道,留下了大量描寫雲南的詩篇。此詞也即其中一篇。  

參考資料:
1、朱孟陽編著. 細說明代十六朝 最新圖文字 下[M]. 北京:京華出版社, 2009.04.第95-96頁

鑑賞

  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迴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澱中探索永恆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彷彿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彷彿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於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恆的價值。

  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髮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於秋月春風。江渚就是江灣,是風平浪靜的休閒之所。一個“慣”字讓人感到些許莫名的孤獨與蒼涼。幸虧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酒逢知己,使這份孤獨與蒼涼有了一份慰藉。“濁酒”似乎顯現出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算得了什麼。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且談且笑,痛快淋漓。多少無奈,盡在言外。

  大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彷彿也凝固了。“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沒有一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歷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拋開,太複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歷史固然是一面鏡子,倘若沒有豐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殘酷的人生體驗,那面鏡子只是形同虛設,最多也只是熱鬧好看而已。正因為楊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令無數讀者產生心有慼慼的感覺。

  既然“是非成敗”都如同過眼煙雲,就不必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託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負未展,橫遭政治打擊。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願屈從、阿附權貴,寧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操。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追逐名利似乎總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韁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

  當然要建功立業,當然要展現英雄氣概,當然要在無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恆的價值。但是既要拿得起,進得去;還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看清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遠見都必須在生活中不斷磨鍊。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歷史總要不斷地向前推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逝者如斯,誰也留不住時光的腳步。可是人們卻不甘就這樣順其自然,隨波逐流。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兩句尤其經典,作都經歷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詞中的白髮漁樵,坐在歷史長河邊的沙灘上,看歷史長河滾滾東流,此刻時間凝固了,他以旁觀者的心境,看季節的變化,看時代的更迭,頓覺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罷,四季照樣變化,朝代照樣更迭,生命照樣老去。面對短短的人生,我們又何必一定要去強求什麼呢?此刻的心境雖然無奈但又何等的灑脫。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人的一生,你窮也好,達也罷,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時煙消雲散了嗎。所以,只要有一壺濁酒,有幾個知已,就應該很滿足了。

  詞中有兩個“空”將詞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極致,其一是“是非成敗轉頭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作者總結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結論就是:“是非成敗於人生而言,只不過都是笑談罷了。”

參考資料:

1、趙仁珪編著. 讀100首古詩學會為人處事[M]. 武漢: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4.08.第448-450頁 2、尹少榮等主編. 大學語文[M].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8.09.第109頁

譯文及註釋二

  “書卷多情是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是說書籍就好似感情真摯的老朋友,從早到晚都與自己愁苦與共,更加形象的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本詩開篇,即以個人讀書的獨特體會,談出自己和書本的親密關係。中間兩聯,集中寫己讀書之樂。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眼前的書,一讀即是無數字,讀書之多之快,表現詩人讀書如飢似渴的心情,胸中頓覺爽快,全無一點雜念。“直下三千字”,寫為書所吸引;胸無一點塵,是比喻他胸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頸聯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說明勤讀書的好處,表現詩人持之以恆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

  “活水隨流隨處滿。”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象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

  結尾一聯,以“金鞍玉勒尋芳客”為陪襯,寫出書齋之樂。“勒”為馬籠頭。“金鞍玉勒”者是富貴公子,再綴以“尋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這些人日以尋花問柳為能是,他們和作者是兩個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們自然不會相信書齋之中別有一個爛漫的春天。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鑑人,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喪志的遊手好閒者流所能領略的。

  該詩盛讚書之好處,講開卷有益之理,極寫讀書之趣,作者于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後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參考資料:

1、孫鑫亭主編.《古今中外哲理詩鑑賞辭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第317頁

藝術特點

  詞的開首兩句令人想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歷史的程序,用後浪推前浪來比喻英雄叱吒風雲的豐功偉績。然而這一切終將被歷史的長河帶走。“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上兩句歷史現象的總結,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觀。“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和夕陽象徵著自然界和宇宙的亙古悠長,儘管歷代興亡盛衰、迴圈往復,但青山和夕陽都不會隨之改變,一種人生易逝的悲傷感悄然而生。

  詞中“長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陽”、“漁樵”、“江渚”、“秋月”、“春風”、“濁酒”,意境高遠而淡泊。襯托這些意象的還有“滾滾”、“淘盡”、“轉頭空”、“依舊在”、“幾度”、“慣看”、“喜相逢”、“笑談”這些生動的字眼,給這首詞寧靜的氣氛中增加了幾份動感。

參考資料:

1、豐家驊著.楊慎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2、房弘毅書.楊慎《廿一史彈詞》.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年

創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楊慎獲殿試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楊升庵被髮配到雲南充軍。他經常四處遊歷,觀察民風民情。每到一地都要與當地的讀書人談詩論道,留下了大量描寫雲南的詩篇。此詞也即其中一篇。  

參考資料:
1、朱孟陽編著. 細說明代十六朝 最新圖文字 下[M]. 北京:京華出版社, 2009.04.第95-96頁

鑑賞

  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蕩氣迴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澱中探索永恆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彷彿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彷彿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於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恆的價值。

  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髮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於秋月春風。江渚就是江灣,是風平浪靜的休閒之所。一個“慣”字讓人感到些許莫名的孤獨與蒼涼。幸虧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酒逢知己,使這份孤獨與蒼涼有了一份慰藉。“濁酒”似乎顯現出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算得了什麼。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且談且笑,痛快淋漓。多少無奈,盡在言外。

  大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彷彿也凝固了。“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沒有一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歷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拋開,太複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歷史固然是一面鏡子,倘若沒有豐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殘酷的人生體驗,那面鏡子只是形同虛設,最多也只是熱鬧好看而已。正因為楊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令無數讀者產生心有慼慼的感覺。

  既然“是非成敗”都如同過眼煙雲,就不必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託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負未展,橫遭政治打擊。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願屈從、阿附權貴,寧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操。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追逐名利似乎總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韁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

  當然要建功立業,當然要展現英雄氣概,當然要在無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恆的價值。但是既要拿得起,進得去;還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看清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遠見都必須在生活中不斷磨鍊。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歷史總要不斷地向前推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逝者如斯,誰也留不住時光的腳步。可是人們卻不甘就這樣順其自然,隨波逐流。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兩句尤其經典,作都經歷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詞中的白髮漁樵,坐在歷史長河邊的沙灘上,看歷史長河滾滾東流,此刻時間凝固了,他以旁觀者的心境,看季節的變化,看時代的更迭,頓覺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罷,四季照樣變化,朝代照樣更迭,生命照樣老去。面對短短的人生,我們又何必一定要去強求什麼呢?此刻的心境雖然無奈但又何等的灑脫。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人的一生,你窮也好,達也罷,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時煙消雲散了嗎。所以,只要有一壺濁酒,有幾個知已,就應該很滿足了。

  詞中有兩個“空”將詞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極致,其一是“是非成敗轉頭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作者總結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結論就是:“是非成敗於人生而言,只不過都是笑談罷了。”

參考資料:

1、趙仁珪編著. 讀100首古詩學會為人處事[M]. 武漢: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4.08.第448-450頁 2、尹少榮等主編. 大學語文[M].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8.09.第109頁

譯文及註釋二

  “書卷多情是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是說書籍就好似感情真摯的老朋友,從早到晚都與自己愁苦與共,更加形象的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本詩開篇,即以個人讀書的獨特體會,談出自己和書本的親密關係。中間兩聯,集中寫己讀書之樂。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眼前的書,一讀即是無數字,讀書之多之快,表現詩人讀書如飢似渴的心情,胸中頓覺爽快,全無一點雜念。“直下三千字”,寫為書所吸引;胸無一點塵,是比喻他胸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頸聯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說明勤讀書的好處,表現詩人持之以恆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

  “活水隨流隨處滿。”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象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象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

  結尾一聯,以“金鞍玉勒尋芳客”為陪襯,寫出書齋之樂。“勒”為馬籠頭。“金鞍玉勒”者是富貴公子,再綴以“尋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這些人日以尋花問柳為能是,他們和作者是兩個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們自然不會相信書齋之中別有一個爛漫的春天。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鑑人,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喪志的遊手好閒者流所能領略的。

  該詩盛讚書之好處,講開卷有益之理,極寫讀書之趣,作者于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後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參考資料:

1、孫鑫亭主編.《古今中外哲理詩鑑賞辭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第317頁

詩人楊慎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