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一葉落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存勖

一葉落,搴珠箔。
此時景物正蕭索。
畫樓月影寒,西風吹羅幕。
吹羅幕,往事思量著。

婉約 寫景 悲秋 懷人

譯文

譯文
透過珠簾,看窗外一葉飄零;掀起珠簾,看簾外蕭條的景象。月光照到畫樓使人感到寒意;秋風吹起了簾幕,觸景懷人,不能不勾起往事的回憶。

註釋
褰(qián):揭起。珠箔:即珠簾。
蕭索:蕭條、冷落。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秋風落葉,景物蕭索。觸景懷人,能不勾起往事的回憶!“思量著”,餘味無限,耐人尋思。這首小詞借景抒情,睹物思人。“畫樓月影”,“落葉西風”,意境優美,情韻綿長。

  這首詞的作年、本事均無考。從詞中所寫的景物來看,當屬悲秋懷舊之作。

  首句“一葉落”被用作調名,可見在全詞中地位之重要。《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原是,見微知著、以近論遠之意。由此而來的“一葉知秋”的成語,則包含著人們對於時序變換的特殊敏感。李存勖是武夫,對哲理未必有興趣,但對時序的變換是有感觸的。透過珠簾,他看到一葉飄零,立即引起了嚴重的關注,以至要掀起珠簾,看看簾外的蕭索景象。戎昱《宿桂州江亭》詩“露滴千家靜,年流一葉催”,也許可以借來概括此句的第一層意思。一年的好光景即將逝去,怎能不感惜時光易逝呢?

  不過,“一葉落”的意象在唐代的詩詞中也時常與離情別緒聯絡在一起。韋應物《送榆次林明府》:“別思方蕭索,新秋一葉飛。”韓翃妻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都是顯例。尤其是韋詩,此詞的前三句可能是從它化出來的,“蕭索”、“一葉”等詞不象是偶然的巧合。因而有理由認為,李存勖由“一葉落”所引起的感懷,與離情別緒的關係更密切。儘管他意中的離人是誰,已無從考索,但從“此時景物正蕭索”的感慨中,可以窺見他的心境是相當蒼涼落寞的;又從“畫樓月影寒,西風吹羅幕”兩句,可以看出他確有所思。對月懷人,臨風思遠,原是人之常情。雖然史稱李存勖“其心豁如也”,但置身於此境,也不能無動於衷。古樂府雲:”秋風入窗裡,羅帳起飄揚。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相比較而言,“畫樓”兩句思致稍顯深沉,而託物興懷則同,因此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末兩句:“吹羅幕,往事思量著。”隱約點到了全詞的主旨,而“往事”究竟指什麼,則始終不肯說破。作者故意留下的這點模糊性,不僅有助於詞境的渾成,而且還使全詞增添了幾分朦朧的美,讀來愈覺悠然神遠。難怪俞陛雲激賞地說:“莊宗《一葉落》詞,其佳處在結句,與《如夢令》同一機局、‘殘月落花’句,寓情於景,用興體也。‘往事思量’句,直抒己意,用賦體也。因悲秋而懷舊,情耶?怨耶?在‘思量’兩字中索之。”(《唐詞選釋》)李存勖的詞作大都寫於作公子時期。其後用兵,“前後隊伍皆以所撰詞授之,使揭聲而唱,謂之御製。至於入陣,不論勝負,馬頭才轉,則眾歌齊作。故凡所鬥戰,人忘其死,斯亦用軍之一奇也。”(《五代史補》)應該說,像李存勖這樣的詞家,在詞史上也數得上是“一奇”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李存勖
    後唐莊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尊前集》收錄有李存勖的四首詞作:《一葉落》、《歌頭·賞芳春》、《陽臺夢·薄羅衫子金泥鳳》、《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