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唐詩三百首 高中古詩 月亮 思念

譯文

譯文
今夜裡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
遠在他方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
濛濛霧氣沾溼了你的鬢髮;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麼時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簾或帷幔旁,讓月光擦乾兩人的思念的淚。

註釋
鄜(fū)州:今陝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
閨中:內室。看,讀平聲kān。
憐: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霧雲鬟(huán)溼,清輝玉臂寒:寫想象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霧:霧本來沒有香氣,因為香氣從塗有膏沐的雲鬟中散發出來,所以說“香霧”。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云鬟沾溼,玉臂生寒。雲鬟:指高聳的環形髮髻。
清輝:阮籍詩《詠懷》其十四:“明月耀清暉。”
虛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淚痕:隋宮詩《嘆疆場》“淚痕猶尚在。”

參考資料:

1、戴燕.歷代詩詞曲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121-122 2、張忠綱.杜甫詩選:中華書局,2005:74-75 3、葛曉音.杜甫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5-46 4、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62 5、韓成武.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32

創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李滲.杜甫詩集選.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412-413

2、戴燕.歷代詩詞曲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121-122

賞析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裡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頷聯是說,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首聯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前四句中,“憐”字和“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絡起來,加以品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聯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長安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憶長安的往事,已經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和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為自己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他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頸聯是說,濛濛霧氣,也許沾溼了妻子的鬢髮;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採用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裡生髮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後人當作法度。全詞詞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

參考資料:

1、李滲.杜甫詩集選.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412-413 2、戴燕.歷代詩詞曲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121-122

創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李滲.杜甫詩集選.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412-413

2、戴燕.歷代詩詞曲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121-122

賞析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裡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頷聯是說,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首聯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前四句中,“憐”字和“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絡起來,加以品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聯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長安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憶長安的往事,已經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和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為自己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他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頸聯是說,濛濛霧氣,也許沾溼了妻子的鬢髮;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採用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裡生髮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後人當作法度。全詞詞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

參考資料:

1、李滲.杜甫詩集選.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412-413 2、戴燕.歷代詩詞曲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121-122

創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李滲.杜甫詩集選.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412-413

2、戴燕.歷代詩詞曲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121-122

賞析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裡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頷聯是說,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首聯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前四句中,“憐”字和“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絡起來,加以品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聯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長安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憶長安的往事,已經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和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為自己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他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頸聯是說,濛濛霧氣,也許沾溼了妻子的鬢髮;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採用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裡生髮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後人當作法度。全詞詞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

參考資料:

1、李滲.杜甫詩集選.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412-413 2、戴燕.歷代詩詞曲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121-122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