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原文賞析
三十年來麋鹿蹤,若為老去入樊籠。
五湖春夢扁舟雨,萬里秋風兩鬢蓬。
遠志出山成小草,神魚失水困沙蟲。
白頭博得公車召,不滿東方一笑中。
譯文
譯文
我三十年來一直過著隱居生活,怎麼老了還跑到官場裡受束縛。
我時常夢到雨天去五湖劃小舟,現在卻在秋天離鄉萬里,感嘆衰鬢如蓬。
遠志出了山便成為小草,神魚失去水便會被沙蟲所困。
直到白頭才被朝廷徵召,可我無法像東方朔那般詼諧調笑自遣。
註釋
麋鹿蹤:喻隱居生涯。
若為:為什麼。老去:作者出為翰林待詔時已五十餘歲,故云。樊籠:喻官場,出自晉陶淵明《歸田園居》:“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五湖:向來說法不一,這裡應泛指吳越一帶湖泊。
扁舟:小船。春夢:春日之夢,喻作者官居翰林的處境。宋趙令疇《侯鯖錄》載,蘇軾謫在昌化,有老婦謂日:“內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此句用典,“五湖”“扁舟”指春秋時范蠡之事,他在滅吳之後,功成身退。乃乘扁舟,入五湖,隱姓埋名,過著悠閒的生活,事見《史記》及《吳越春秋》。
遠志:草名,高七、八寸,莖細;小草,中藥名,遠志的苗。
沙蟲:水邊草地的小蟲,能入面板害人。
公車: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或被徵召,皆由公車接待。
賞析
這首詩前四句描寫前半生浪跡江湖的自由生活和為名爵所累的矛盾;後四句寫做官後悔恨的心情和不稱意的處境。詩本憤世,但作者從自責出仕切入,謙和溫婉,用典貼切,如同己出。
“三十年來麋鹿蹤”一句概括了文徵明前半生浪跡江湖的生活。蘇軾貶黃州作《赤壁賦》雲:“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這種生活雖不富貴,但有淡泊自甘,閒適自在之樂。“若為老去人樊籠”一句則表現出深刻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他已經應試得官職,這並不是一廂情願的強加,說明詩人人世出仕之心未泯;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若有所失,想起像是背道而馳似的。顯然,待詔翰林的文徵明,這時已是悔恨代替瞭如意。覺得“老去人樊籠”,是辦了一件錯事,弄得前功盡棄。
“五湖春夢扁舟雨,萬里秋風兩鬢蓬。”二句以景語承上句抒慨,其間融入了范蠡和張翰的故事。一正用,一反用,詩人本來夢想如范蠡一樣瀟灑度日,卻為名爵所羈,落得秋風萬里,兩鬢蕭瑟。可見這一聯全是虛擬之景。
“遠志出山成小草,神魚失水困沙蟲。”二句繼續寫悔恨的心情和不稱意的處境,是全詩警策所在。“遠志”名義頗寓豪情,而其實只是一種“小草”,本無在山出山的區別。詩人用《世說新語》郝隆的名言巧妙地將此物名實分屬,寫作“遠志出山成小草”。就綜合了“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杜甫《佳人》),這兩種意思,意言一念之差,可以使一個人的名節受到很大虧損。
“神魚失水困沙蟲”,與俗語“龍遊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同義。在庸俗勢力的包圍下,高尚沒有用武之地。這兩句既有對上層社會的厭惡,也有對個人失策的反省。當然是有感而發的,可見文徵明待詔翰林的處境,比李白待詔翰林時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
“白頭博得公車召,不滿東方一笑中。”東方朔官至太中大夫,在朝廷其實也不順心,只能自稱避世金馬門,多以詼諧調笑自遣。而詩人以白首待詔,似又不能如東方自尋開心,故末句云云。
讀竟全篇,可見文徵明在應試求職之前,曾對步人仕途有過良好的願望,是抱著試一試的機會主義態度。殊不知官場比他所想要複雜得多,他便很快的失望了。這時已有進退失據之感。正是這種矛盾尷尬的狀況,使他寫成這篇言志感懷之作。詩中多用昔人故事,只因情與境會,故信手拈來,皆成妙諦。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公元1521年(正德末年),文徵明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院待詔,當時他已接近五十歲。但進入翰林院,又被姚淶、楊維聰等人所輕,曰:“我衙門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文徵明三年後即辭歸。這首詩即是他待詔翰林時自嘲之作。
參考資料:
1、徐寒主編;湯一介,文懷沙學術顧問.歷代古詩鑑賞 下 全新校勘珍藏版:中國書店,2011.07:931
2、周嘯天著.宋元明清詩詞鑑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2:293-294
賞析
這首詩前四句描寫前半生浪跡江湖的自由生活和為名爵所累的矛盾;後四句寫做官後悔恨的心情和不稱意的處境。詩本憤世,但作者從自責出仕切入,謙和溫婉,用典貼切,如同己出。
“三十年來麋鹿蹤”一句概括了文徵明前半生浪跡江湖的生活。蘇軾貶黃州作《赤壁賦》雲:“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這種生活雖不富貴,但有淡泊自甘,閒適自在之樂。“若為老去人樊籠”一句則表現出深刻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他已經應試得官職,這並不是一廂情願的強加,說明詩人人世出仕之心未泯;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若有所失,想起像是背道而馳似的。顯然,待詔翰林的文徵明,這時已是悔恨代替瞭如意。覺得“老去人樊籠”,是辦了一件錯事,弄得前功盡棄。
“五湖春夢扁舟雨,萬里秋風兩鬢蓬。”二句以景語承上句抒慨,其間融入了范蠡和張翰的故事。一正用,一反用,詩人本來夢想如范蠡一樣瀟灑度日,卻為名爵所羈,落得秋風萬里,兩鬢蕭瑟。可見這一聯全是虛擬之景。
“遠志出山成小草,神魚失水困沙蟲。”二句繼續寫悔恨的心情和不稱意的處境,是全詩警策所在。“遠志”名義頗寓豪情,而其實只是一種“小草”,本無在山出山的區別。詩人用《世說新語》郝隆的名言巧妙地將此物名實分屬,寫作“遠志出山成小草”。就綜合了“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杜甫《佳人》),這兩種意思,意言一念之差,可以使一個人的名節受到很大虧損。
“神魚失水困沙蟲”,與俗語“龍遊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同義。在庸俗勢力的包圍下,高尚沒有用武之地。這兩句既有對上層社會的厭惡,也有對個人失策的反省。當然是有感而發的,可見文徵明待詔翰林的處境,比李白待詔翰林時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
“白頭博得公車召,不滿東方一笑中。”東方朔官至太中大夫,在朝廷其實也不順心,只能自稱避世金馬門,多以詼諧調笑自遣。而詩人以白首待詔,似又不能如東方自尋開心,故末句云云。
讀竟全篇,可見文徵明在應試求職之前,曾對步人仕途有過良好的願望,是抱著試一試的機會主義態度。殊不知官場比他所想要複雜得多,他便很快的失望了。這時已有進退失據之感。正是這種矛盾尷尬的狀況,使他寫成這篇言志感懷之作。詩中多用昔人故事,只因情與境會,故信手拈來,皆成妙諦。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公元1521年(正德末年),文徵明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院待詔,當時他已接近五十歲。但進入翰林院,又被姚淶、楊維聰等人所輕,曰:“我衙門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文徵明三年後即辭歸。這首詩即是他待詔翰林時自嘲之作。
參考資料:
1、徐寒主編;湯一介,文懷沙學術顧問.歷代古詩鑑賞 下 全新校勘珍藏版:中國書店,2011.07:931
2、周嘯天著.宋元明清詩詞鑑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2:293-294
-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