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道中遇微雨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陸游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古詩三百首 寫雨 抒懷 感懷

譯文

譯文
衣服上滿是灰塵和雜亂的酒漬,遠行遊歷過的地方沒有一處不讓人心神暗淡和感傷。
我難道這一生就只該是一個詩人?在微雨中騎著驢子走入劍門關?

註釋
劍門:在今四川省劍閣縣北。據《大清一統志》:“四川保寧府:大劍山在劍州北二十五里。其山削壁中斷,兩崖相嵌,如門之闢,如劍之植,故又名劍門山。”
征塵: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塵。
銷魂:心懷沮喪得好像丟了魂似的,神情恍惚。形容非常悲傷或愁苦。
合:應該。未:表示發問。
最後二句:典出南宋尤袤《全唐詩話》:“(唐昭宗時)相國鄭綮,善詩。或曰:‘相國近為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何以得之?”

參考資料:

1、鶴鳴 編選.陸游經典作品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21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公元1172年(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冬。當時,陸游由南鄭(今陝西漢中)前線調回成都(今屬四川)。他此行是由前線到後方,由戰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勞就逸。所以他在南鄭往成都途經四川劍閣劍門關時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934-936

賞析

  這是一首廣泛傳頌的名作,詩情畫意,十分動人。

  此詩首句刻畫了人物形象,第二句概括自己數十年間、千萬里路的遭遇與心情,再接以“此身合是詩人未”自問,最後結以充滿詩情畫意的“細雨騎驢入劍門”,形象逼真,耐人尋味。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全詩別出心裁,構思新穎,含蓄地表達作者報國無門、衷情難訴的情懷。

  作者先寫“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陸游晚年說過:“三十年間行萬里,不論南北怯登樓”(《秋晚思樑益舊遊》)。樑即南鄭,益即成都。實際上以前的奔走,也在“萬里”“遠遊”之內。這樣長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滿塵土;而“國仇未報”,壯志難酬,“興來買盡市橋酒……如鉅野受黃河頓”(《長歌行》),故“衣上征塵”之外,又雜有“酒痕”。“征塵雜酒痕”是壯志未酬,處處傷心(“無處不銷魂”)的結果,也是“志士淒涼閒處老”的寫照。“遠遊無處不銷魂”的“無處不”(即“處處”),既包括過去所歷各地,也包括寫這首詩時所過的劍門,甚至更側重於劍門。這就是說:他“遠遊”而“過劍門”時,“衣上征塵雜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銷魂”。

  引起“銷魂”的,還是由於秋冬之際,“細雨”濛濛,不是“鐵馬渡河”(《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而是騎驢回蜀。就“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來說,他不能不感到傷心。當然,騎驢本是詩人的雅興。李賀騎驢帶小童出外尋詩,就是一個佳話。李白、杜甫、賈島、鄭棨都有“騎驢”的詩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適、岑參、韋莊都曾入蜀,晚唐詩僧貫休從杭州騎驢入蜀,寫下了“千水千山得得來”的名句,更為人們所熟知。所以騎驢與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詩人”。於是,作者自問:“我難道只該(合)是一個詩人嗎?為什麼在微雨中騎著驢子走入劍門關,而不是過那‘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戰地生活呢?”不圖個人的安逸,不戀都市的繁華,他只是“百無聊賴以詩鳴”(梁啟超語),自不甘心以詩人終老,這才是陸游之所以為陸游。這首詩只能這樣進行解釋;也只有這樣解釋,才合於陸游的思想實際,才能講清這首詩的深刻內涵。

  這就是說,作者因“無處不銷魂”而黯然神傷,是和他一貫的追求和當時的處境有關。他生於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復中原,寫詩只是他抒寫懷抱的一種方式。然而報國無門,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陝西前線,過上一段“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後方充任閒職,重做紙上談兵的詩人了。這使作者很難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詩人未”,並非這位愛國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無可奈何的自嘲、自嘆。如果不是故作詼諧,他也不會把騎驢飲酒認真看作詩人的標誌。作者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衷情難訴,壯志難酬,因此在抑鬱中自嘲,在沉痛中調侃自己。

  一般地說,這首詩的詩句順序應該是:“細雨”一句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這樣一來,便平弱而無味了。詩人把“衣上”句寫在開頭,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數十年間、千萬里路的遭遇與心情,概括於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費力地寫了出來。再接以“此身合是詩人未”,既自問,也引起讀者思索,再結以充滿詩情畫意的“細雨騎驢入劍門”,形象逼真,耐人尋味,正如前人所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詩外”(《示子遹》)。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934-936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公元1172年(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冬。當時,陸游由南鄭(今陝西漢中)前線調回成都(今屬四川)。他此行是由前線到後方,由戰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勞就逸。所以他在南鄭往成都途經四川劍閣劍門關時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934-936

賞析

  這是一首廣泛傳頌的名作,詩情畫意,十分動人。

  此詩首句刻畫了人物形象,第二句概括自己數十年間、千萬里路的遭遇與心情,再接以“此身合是詩人未”自問,最後結以充滿詩情畫意的“細雨騎驢入劍門”,形象逼真,耐人尋味。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全詩別出心裁,構思新穎,含蓄地表達作者報國無門、衷情難訴的情懷。

  作者先寫“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陸游晚年說過:“三十年間行萬里,不論南北怯登樓”(《秋晚思樑益舊遊》)。樑即南鄭,益即成都。實際上以前的奔走,也在“萬里”“遠遊”之內。這樣長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滿塵土;而“國仇未報”,壯志難酬,“興來買盡市橋酒……如鉅野受黃河頓”(《長歌行》),故“衣上征塵”之外,又雜有“酒痕”。“征塵雜酒痕”是壯志未酬,處處傷心(“無處不銷魂”)的結果,也是“志士淒涼閒處老”的寫照。“遠遊無處不銷魂”的“無處不”(即“處處”),既包括過去所歷各地,也包括寫這首詩時所過的劍門,甚至更側重於劍門。這就是說:他“遠遊”而“過劍門”時,“衣上征塵雜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銷魂”。

  引起“銷魂”的,還是由於秋冬之際,“細雨”濛濛,不是“鐵馬渡河”(《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而是騎驢回蜀。就“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來說,他不能不感到傷心。當然,騎驢本是詩人的雅興。李賀騎驢帶小童出外尋詩,就是一個佳話。李白、杜甫、賈島、鄭棨都有“騎驢”的詩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適、岑參、韋莊都曾入蜀,晚唐詩僧貫休從杭州騎驢入蜀,寫下了“千水千山得得來”的名句,更為人們所熟知。所以騎驢與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詩人”。於是,作者自問:“我難道只該(合)是一個詩人嗎?為什麼在微雨中騎著驢子走入劍門關,而不是過那‘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戰地生活呢?”不圖個人的安逸,不戀都市的繁華,他只是“百無聊賴以詩鳴”(梁啟超語),自不甘心以詩人終老,這才是陸游之所以為陸游。這首詩只能這樣進行解釋;也只有這樣解釋,才合於陸游的思想實際,才能講清這首詩的深刻內涵。

  這就是說,作者因“無處不銷魂”而黯然神傷,是和他一貫的追求和當時的處境有關。他生於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復中原,寫詩只是他抒寫懷抱的一種方式。然而報國無門,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陝西前線,過上一段“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後方充任閒職,重做紙上談兵的詩人了。這使作者很難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詩人未”,並非這位愛國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無可奈何的自嘲、自嘆。如果不是故作詼諧,他也不會把騎驢飲酒認真看作詩人的標誌。作者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衷情難訴,壯志難酬,因此在抑鬱中自嘲,在沉痛中調侃自己。

  一般地說,這首詩的詩句順序應該是:“細雨”一句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這樣一來,便平弱而無味了。詩人把“衣上”句寫在開頭,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數十年間、千萬里路的遭遇與心情,概括於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費力地寫了出來。再接以“此身合是詩人未”,既自問,也引起讀者思索,再結以充滿詩情畫意的“細雨騎驢入劍門”,形象逼真,耐人尋味,正如前人所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詩外”(《示子遹》)。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934-936

詩人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