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春歸何處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宋詞三百首 婉約 春天 惜春

譯文

譯文
春天回到了哪裡?尋不見它的蹤跡只感苦悶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訊息,定要幫我呼喚它回來與我同住。
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只好去問一問黃鸝。然而黃鸝的婉轉鳴聲,誰又能懂呢?一陣風起它便隨風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註釋
寂寞:清靜,寂靜。
無行路:沒有留下春去的行蹤。行路,指春天來去的蹤跡。
喚取:換來。
誰知:有誰知道春的蹤跡。
問取:呼喚,詢問。取,語助詞。
黃鸝(lí):黃鸝:又叫黃鶯、黃鳥。身體黃色自眼部至頭後部黑色,嘴淡紅色,啼聲非常悅耳,食森林中的害蟲。益鳥。
百囀:形容黃鸝宛轉的鳴聲。囀,鳥鳴。
解:懂得,理解。
因風:順著風勢。
薔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類甚多,花色不一,有單瓣重瓣,開時連春接夏,有芳香,果實入藥。

參考資料:

1、林霄 .《唐宋元明清名家詞選》 .貴陽 :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5 :112 . 2、倪木興 .《唐宋詞精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1 :71 . 3、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第四冊》(修訂本)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 :2720 . 4、徐榮街,朱巨集恢 .《唐宋詞百首譯註》 :徐州師範學院 ,1978 :98 .

創作背景

  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十二月,黃庭堅至崇寧童年二月才過洞庭,五、六月間方抵達廣西宜州貶所。本首詞就是作於貶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寧四年)。同年九月黃庭堅便溘然長逝於宜州貶所。   

參考資料:
1、黃墨谷 .《唐宋詞選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66-167 .

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詞,表現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下片惜春之無蹤影可以追尋。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後,仍不一語道破,結語輕柔,餘音嫋嫋,言雖盡而意未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創造出優美的意境。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這首詞上片是說,春天回到了哪裡?找不到它的腳印,四處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訊息,喊它回來同我們住在一起。

  這首詞賦予抽象的春天以具體人的特徵。詞人因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這首詞上片是說,春天回到了哪裡?找不到它的腳印,四處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訊息,喊它回來同我們住在一起。

  這首詞賦予抽象的春天以具體人的特徵。詞人因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如果詞人僅僅限於這樣點明惜春的主題,那也算不了什麼高手。這首詞的高妙之處,在於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好像盪鞦韆,既跌得深、猛,又蕩得高、遠。上片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下片前兩句是說,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要想知道,只有問一問黃鸝。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為什麼呢?因為黃鸝常和春天一同出現,它也許能得知春天的訊息。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末兩句是說,那黃鸝千百遍的婉轉啼叫,又有誰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黃鸝鳥趁著風勢,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最後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婉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天已經來臨。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實是回不來了。

  與一般惜春詞不同,這首詞不以景物描寫為主,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專寫其尋春,表達對春天的愛戀,所以全詞空靈蘊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參考資料:

1、劉建勳 .《唐宋詞華章便覽》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6 :169 .

賞析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於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後,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十二月,黃庭堅至崇寧童年二月才過洞庭,五、六月間方抵達廣西宜州貶所。本首詞就是作於貶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寧四年)。同年九月黃庭堅便溘然長逝於宜州貶所。   

參考資料:
1、黃墨谷 .《唐宋詞選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66-167 .

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詞,表現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下片惜春之無蹤影可以追尋。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後,仍不一語道破,結語輕柔,餘音嫋嫋,言雖盡而意未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創造出優美的意境。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這首詞上片是說,春天回到了哪裡?找不到它的腳印,四處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訊息,喊它回來同我們住在一起。

  這首詞賦予抽象的春天以具體人的特徵。詞人因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這首詞上片是說,春天回到了哪裡?找不到它的腳印,四處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訊息,喊它回來同我們住在一起。

  這首詞賦予抽象的春天以具體人的特徵。詞人因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如果詞人僅僅限於這樣點明惜春的主題,那也算不了什麼高手。這首詞的高妙之處,在於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好像盪鞦韆,既跌得深、猛,又蕩得高、遠。上片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下片前兩句是說,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要想知道,只有問一問黃鸝。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為什麼呢?因為黃鸝常和春天一同出現,它也許能得知春天的訊息。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末兩句是說,那黃鸝千百遍的婉轉啼叫,又有誰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黃鸝鳥趁著風勢,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最後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婉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天已經來臨。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實是回不來了。

  與一般惜春詞不同,這首詞不以景物描寫為主,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專寫其尋春,表達對春天的愛戀,所以全詞空靈蘊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參考資料:

1、劉建勳 .《唐宋詞華章便覽》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6 :169 .

賞析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於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後,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