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賞析

朝代兩漢 詩人劉向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古文觀止 高中文言文 勸諫 歷史 故事

譯文

譯文
  趙太后剛剛掌權,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趙太后不同意,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后明白地對身邊近臣說:“有再說讓長安君為人質的,我一定朝他臉上吐唾沫!”

  左師觸龍對太后侍臣說,希望拜見太后。太后怒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走入殿內就用快走的姿勢慢慢地走著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說:“老臣的腳有毛病,不能快走,很長時間沒能來拜見您了。我私下原諒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貴體有什麼不適,所以想來看完您。”說:“我也是腳有毛病全靠坐車走動。”觸龍說:“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就喝點粥罷了。”觸龍說:“老臣近來特別不想吃東西,還是強迫自己走走,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點食慾,身體也舒適些了。”太后說:“我做不到像您那樣。”太后的臉色稍微和緩了些。

  左師公說:“犬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愛他,希望您能讓他補充黑衣衛士的人數,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來稟告太后!”太后說:“答應您!年齡多大了?”觸龍回答:“十五歲了。雖然還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來託付給您。”太后說:“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回答:“比婦人愛得厲害些。”太后笑著說:“婦人更厲害。”觸龍回答:“老臣認為您疼愛燕後超過愛長安君。”太后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時,她上了車還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惦念、傷心她的遠嫁,這也夠傷心的了。送走以後,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為她祈禱,祈禱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這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子孫相繼為王嗎?”太后說:“是這樣。”

  左師公說:“從現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王的子孫凡被封侯的,他們的子孫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太后說:“沒有。”觸龍又問:“不僅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太后說:“我沒有聽說過。”觸龍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地位高貴卻沒有功,俸祿優厚卻沒有勞,而且擁有的貴重寶器太多了啊!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並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還給他很多貴重的寶器,卻不趁現在讓他有功於國,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老臣認為您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所以認為您對長安君的愛不如燕後。”太后說:“您說得對。任憑您指派他吧!”

  於是為長安君備車一百乘,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才出兵。

  子義聽到這事說:“國君的孩子,可算是國君的親骨肉了,尚且還不能憑靠無功的尊位、沒有勞績的俸祿來守住金玉寶器,更何況是人臣呢!”

註釋
太后:帝王的母親,這裡指趙孝成王的母親趙威後。
新用事:剛剛掌權。用事:指當權,掌管國事。
急:加緊。
求救於齊:向齊國求救。於:向,介詞。
必:一定。以……為:把……作為。
長安君:趙威後的小兒子,封於趙國的長安,封號為長安君。
質:人質。古代兩國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對方作為保證,叫“質”或“質子”。
強(qiǎng):竭力,極力。
諫:古代臣對君、下對上的直言規勸。
明:明白地。
左右:指趙威後身邊的侍臣。
復言:再說。
令:讓,使。
唾:吐唾沫,動詞。唾其面:朝他臉上吐唾沫。
左師:春秋戰國時,宋、趙等國官制有左師、右師,為掌實權的執政官。
言:說,是“言於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於左右”是“對太后的侍臣說”。
見:謁見,拜見。
盛氣:怒氣衝衝。
揖:應為“胥”。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觸龍見趙太后章》和《史記·趙世家》均作“胥”。胥:通“須”,等待。
入:進入殿內。
徐趨:用快走的姿勢,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趨:小步快走。古禮規定,臣見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則便是失禮。觸龍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趨”的姿勢,只好“徐趨”。
自謝:主動請罪。謝:道歉。
病足:腳有毛病。病:有病,動詞。
曾:竟,副詞。
疾:快。
不得:不能。
見:指拜見太后。
竊:私下,私意,表謙敬的副詞。
自恕:原諒自己。恕:寬恕,原諒。
玉體:貴體,敬詞。古人重玉,所以用玉來比喻太后的身體。後來,玉體一詞,常被用來形容美女的體態。
郄(xì):同“隙”,空隙,引申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詞性的“所”字結構,作“有”的賓語。有所郄:有什麼毛病。
望見:這是一種表敬的說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遠處望望。
恃(shì):依靠,憑藉。
輦(niǎn):古代用兩人拉的車子,秦漢以後特指皇帝坐的車子。
日:每日,時間名詞作狀語。
得無:副詞性固定結構,與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帶有揣測性語氣的問話,可譯為為“該不會……吧”。
衰:減少。
今者:近來。者:助詞,附於時間詞後,使時間詞由單音詞變成複音詞,並起提頓作用。
殊:很,特別,副詞。
強(qiǎng)步:勉強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動詞。
日:每天(步行)。
少:稍微,略微,副詞。
益:增加,動詞。
耆(shì):同“嗜”,喜愛。耆食:喜愛吃的食物。
和:和諧,這裡是舒適的意思。
色:臉色,指趙太后的怒色。
少解:稍微不和緩了些。
公:對人的尊稱。
賤息:卑賤的兒子。這是對別人謙稱自己的兒子,與現在說的“犬子”“賤子”意同。息:兒子。
舒祺:觸龍幼子的名字。
少(shào):年幼。
不肖(xiào):原意是不像先輩(那樣賢明),後來泛指兒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
憐:憐愛。文言裡的“愛”和“憐”在親愛的意義上是同義詞。
令:讓(他)。“令”後省略兼語“之”,指舒祺。
得:能夠。
黑衣:指衛士,王宮衛士穿黑衣,所以用“黑農”借代衛士。以:來,連詞。
沒(mò):冒昧。沒死:冒著死罪。
以:連詞,來。
聞:使上級知道,使動用法。這裡可譯為“請求”。
敬:表示客氣的副詞。
諾:表示答應的意思。敬諾:意為“答應”,是應答之詞。幾何:多少。
願:希望。
及:趁。
填溝壑(he):指死後無人埋葬,屍體丟在山溝裡。這是對自己死亡的謙虛說法。壑:山溝。託之:把他託付給(您)。
丈夫:古代對成年男子的通稱。
甚:厲害,形容詞。
於:比,介詞。
異甚:特別厲害。
以為:認為。
媼(ǎo):劉老年婦女的尊稱,同今之“老太太”。
燕後:趙太后的女兒,嫁給燕王為後。
賢於:勝過。
君:您,對人的尊稱。
過:錯。
之甚:那樣厲害。
子:這裡泛指子女。
為:替,介詞。
計:打算,考慮。
深遠:長遠,作動詞“計”的補語。
持:握持。
踵(zhǒng):腳後跟。燕後上了車,趙太后在車下還要握著她的腳後跟,捨不得她離去。
為之:為她。泣:小聲哭。
念悲:惦念並傷心。
遠:遠去,形容詞用如動詞。
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詞。
必:一定,副詞。
祝之:為她祈禱。祝:向神祈禱。
使:讓(她)。
反:同“返”。古代諸侯的女兒嫁到別國,只有在被廢或亡國的情況下,才能返回本國。所以趙太后為燕後祈禱:一定別讓她回來。
計久長:打算得長遠。
有子孫:(希望燕後)有子孫。
世:代,古代父子相繼為一代。今三世:從現在算起上推三代。現在第一代是趙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親趙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趙武靈王。“三世以前”當指他的曾祖父趙肅侯(前—前)。
趙之為趙:趙氏家族建立趙國(的時候)。前“趙”指趙氏家族。後“趙”指趙國。之:助詞,變主謂句為片語,作狀語。為:成為,建立,動詞。趙國國君原是晉文公大臣趙衰的後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韓、趙、魏三家分晉,趙烈侯山晉國一個大夫變為諸侯,正式建立趙國。
侯者:被封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為動詞。
繼:活用為名詞,繼承人。
在者:在侯位的人。
微獨:不僅,不但。微:不,否定副詞。獨:僅,副詞。
此:這,指代上面說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們的子孫沒有繼承侯位的這件事。
身:指“侯者”自身。遠者及其子孫,“及”前竹略“禍”字。
人主:國君,諸侯。
則:就,連詞。善:好。
位:地位。
尊:尊貴,高貴。
而:可是,轉折連詞。
奉:同“俸”,俸祿,相當現的工資待遇。
勞:功勞。
尊:使……尊貴,形容詞使動用法。
封:古代帝王或諸侯把土地分給子孫或臣下作為他的食邑或領地。
膏腴(yú):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詞結構,在這裡是補語。譯成現代漢語時,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狀語,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譯。
及今:趁現在(您在世)。
令:是“令(之)"的省略,讓(他)。
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國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們的死不同尋常,猶如山陵崩塌,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這裡指趙太后去世。
何以:疑問代詞。以:介詞。何以:憑什麼,介詞賓語前置。
自託:寄託自己。
以:認為,動詞。
為:替,介詞。
計短:考慮得太短淺。
不若:不如。
諾:應答之詞,表示同意,可譯“對”。
恣:任憑。
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詞,不譯;後“之”,代詞,代長安君。
約車:套車。約:捆縛,套。
乘(shèng):量詞,古代一車上馬叫“乘”。質於齊。質:作人質,名詞活用為動詞。
子義:趙國賢人。
猶:還。尊:用作名詞。指尊高的地位。

參考資料:

1、《觸龍說趙太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3]

史實之偽

  《觸龍說趙太后》出自《戰國策*趙策四》,《史記》將此文繫於《趙世家》孝成王元年(當週赧王五十年、齊襄王十九年)。後世學者對此定位無異議,因為只有這個時間才有可能出現趙太后新用事的情況。對於《觸》文,後世也並非沒有爭議,遺憾的是,其爭議的著眼點多半集中在左師官職、太后年齡及身份方面,而對整個事件的發生可能絲毫沒有觸及。筆者以為,事件的焦點,好趙送長安君入質於齊、以乞齊援、解秦攻之事,並不符合齊趙兩國當時的實際關係。試論如下。

  首先,齊趙兩國於事件發生時勢同敵國。齊與趙為鄰,兩國間齟齬甚多。在五國破齊前幾年,齊與趙已連年交兵而且都是趙居主動地位(參見《史記*趙世家》惠文王十二、十三年)。五國破齊,又以趙的作用最重要。燕的最初盟友就是趙。據樂毅《報燕王書》,樂毅為燕昭王獻策曰:“與天下圖之(齊),莫若結趙。------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樂毅出使趙國,趙國拜樂毅為相國,並代燕聯秦伐齊,終於大破齊國(參見《樂毅列傳》)。甚至在齊襄王復國後,趙還有三次伐齊舉動,分別為趙惠文王二十三年(當齊襄王八年,參見《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十五年(當齊襄王十年)、二十八年(當齊襄王十三年,參見《趙世家》)。前兩役均以齊失地而告終。此外,襄王復國前,趙取之於齊的靈丘、麥丘、昔陽數地,未聞還之於齊。事實上也不可能歸還。七年後,秦圍邯鄲,趙為乞楚援,將靈丘授封楚相春申君,即為明證。由此可見,齊趙不僅結怨頗深,而且還有土地糾葛。在此背景下,若趙受秦攻,乞援於齊已屬可疑;在齊僅提出長安君入質的要求而不及其地,更令人不解。

  其次,齊國保守消極的國際立場決定了其不可能涉足於國際糾紛。《觸》文的最終結局是,長安君入齊,齊兵乃出。此事不見於《田齊世家》。《田齊世家》自齊湣王之後事蹟甚少。如能確認發生過這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司馬遷不會漏過不書。自五國破齊後,齊便一蹶不振。齊襄王復國後,齊也絕少介入列國事務。如果在這段時間齊與列國有什麼瓜葛,齊也都是居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實在卑弱得很。如果齊出兵援趙,當可視為一強悍之舉。但是,即便齊國君臣表現出無心乘人之危索還失地的大度,他們也必須會考慮援趙的災難性後果,從而不敢輕舉妄動。齊對秦素有畏懼之心,而秦也確實能對齊造成直接傷害。原秦相穰侯的封地陶就與齊為鄰,齊襄王十四年,秦取齊綱、壽的戰役就是直接從陶發動的。一旦齊與秦進入戰爭狀態,原先從齊鎩羽而歸的燕或將再度攻齊,劉沒有力量兩線作戰。此外,齊襄王即死於此年。《資治通鑑》將《觸》文放置於齊襄王死前,其實這種判定是很難下的。如援趙發生在襄王生前,襄王也該是病入膏肓之人,以他的為人,不當在臨終之前突然變得強悍起來。如發生在襄王病逝之後,齊國君臣忙於治喪,也不會有心情援趙。襄王之子齊王建繼承了其父不介入國際糾紛的治國方略,在被秦滅之前的44年中始終沒對列國予以任何軍事支援。那麼,齊王建也不太可能於守喪期間去援助趙國。所以,齊襄王復國後的卑弱國勢及其國際行事準則,決定了齊不會出援任何國家,遑論與其有深仇大恨的趙國。

  其三,齊人田單的歸屬進一步惡化了齊趙關係。據《田單列傳》田單為齊效力的事蹟截止於驅燕復國。之後,田單在齊便無所事事,其原因或許是他受到襄王的猜忌(參見《戰國策*齊策六》)。否則,趙斷不至於肆無忌憚地屢屢掠地於齊。以田單之才具,立身於不想有所作為的齊襄王之朝,一定寂寞得很。如田單欲有所為。唯一的出路就是離開齊到他國發展。按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的劃分,田單所處時代正值秦趙爭強階段。趙與齊為鄰,田單去趙很方便。田單于趙孝成王元年將趙師攻燕,翌年,趙拜田單為相。或許會有人將田單相趙與樂毅為趙相國之事相提並論,視作為齊援趙之佐證。其實田樂二人相趙的背景大不相同。趙拜樂毅為相是其圖霸東方的重要步驟。齊破後,趙即為東方第一強國。趙拜田單為相時,趙在東方的地位已十分穩固,兼之趙國將材濟濟,廉頗、藺相如、趙奢均健在,無須從他國引進將材,亦沒有更大的圖謀。田單拜相的唯一解釋是其來趙日久,或多有建樹。否則,拜田單為趙相有挖齊牆角的嫌疑。如果田單因在齊受猜忌而為趙所用,齊對趙的怨恨只會更進一層。另外,樂毅失勢於燕,也投奔趙並受重用一事,對齊的刺激也相當可觀。此兩事迭加,將增大齊不援趙的決斷。

  除了齊趙關係不利於《觸》文涉及之史實外,秦國當時的戰略目標也與事件相左。秦於此時期的戰略打擊物件是韓國(參見《范雎蔡澤列傳》、《秦本紀》、《白起王翦列傳》)。趙國是當時第二軍事強國,前不久有獨力勝秦之紀錄,秦不能以一次打擊將趙擊滅,趙是否有必要求援當屬疑問。總之,綜合齊趙關係及當時的國際爭鬥格局,《觸龍說趙太后》所涉史實於情勢不合,缺乏可信性,完全可以斷其為偽。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語用分析

  話語交際是一種雙邊的或多邊的語言行為。其基本因素是:交際目的、交際物件、語言背景、話語場景、語體風格、美學情趣。為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交際者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原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接話原則。以語用學知識來分析《觸龍說趙太后》的話語交際,我們更能體會到觸讋高超的話語交際藝術。

  《觸龍說趙太后》這個故事發生在趙孝成王元年。當時,趙惠文王剛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紀太小,故由太后執政。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秦國認為有機可乘,發兵東下,趙國危在旦夕。迫不得已,趙求救於齊。按慣例,齊提出一個苛刻的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后幼子長安君質於齊。此時面對家國之難,趙太后束手無策。面對大臣強諫,趙太后更是惱怒異常。觸龍正是在此時出場的。

  在封建時代,等級制度森嚴。因此,對大臣來說話語交際更需要倍加小心,如履薄冰,可以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對此時的觸龍來說,更是如此,稍有失誤,便有飛來之禍。既要保全性命,又要成功說服太后,保全趙國,觸讋稍有不慎,就會全功盡棄,沒有高超的遊說藝術是難以想象的。

  太后一出場,便違反話語交際中的基本原則——“合作原則”。話語交際的各方總是相互合作的,通過合作才能保證談話的順利進行。違反合作原則也是日常交際常見的現象。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主要有如下幾種:(1)說話人宣佈不願合作,因而違反了合作原則。外交場合中的“無可奉告”、平時說話的問而不答等就是如此。(2)顧左右而言他,違反合作原則。(3)說話人有意違反合作原則,並且相信聽話人會覺察出,如打呵欠、看錶等。違反合作原則導致的後果必然是話語交際的中斷。違反合作原則者身份也是制約交際雙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是雙方地位平等的條件下,對方採取不合作態度。一是雙方地位不平等的條件下,對方採取不合作態度。對於前者,往往可以採取無視對方態度,繼續所要完成的任務。或者迂迴曲折,旁敲側擊。總之,可以作到不達目的不罷休。對於後者,則有兩種情形。一是放棄說服。如《扁鵲見蔡桓公》中的扁鵲,反覆說服無作用,只能離開。二是力諫。力諫的結果有兩種:或被殺,如比干諫紂王;或遇見明君,成為一代諍臣,如魏徵。

  趙太后違反話語交際合作原則不是採用以上方法,而是採用違反話語交際的禮貌原則來達到目的。禮貌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交往規範。話語交際必須遵從這種規範,才能順利進行。但對一個國君來說,在和大臣人格根本不平等的情況下,禮貌原則也形同虛設。趙太后“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不但違反了話語交際的禮貌性原則,還帶著殺機,話語交際只能中斷。因此,在當時,對一般大臣來說,是很難打破僵局,去說服太后的。除非有魏徵、比干類的諍臣來以死相拼,力諫太后。

  趙太后還違反了接話原則。接話原則的常見形式是會話,輪流會話使話語交際得以進行。當然,接話原則在大臣這一方面是無條件執行的,否則,會帶來殺身之禍的。對君主則不然,大臣不可能違君主之意,勉強其接話。而趙太后“盛氣而揖之”,根本不打算接話,自然難以使交際繼續。

  面對趙太后的不合作、不禮貌、不接話,觸龍緊緊把握住制約話語交際的最主要因素:交際目的、交際物件、語言背景、話語場景、以自己獨特的語體風格層層深入,娓娓道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最後,水到渠成,說服太后。

  觸龍首先把握好交際目的和交際物件這兩個要素。人們都是帶著一定的交際目的來參加話語交際的。或陳述事件,說明道理;或提出問題,請求幫助;或道歉、致謝、問候,情感宣洩等。雖然觸龍以說明道理作為交際目的,但倘太明顯,後果是難以想象的。觸龍很聰明,改變了交際目的,前去問候。針對太后盛氣,觸龍有意識的顯出老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說明自己不良於行,所以少來謁見;但對太后的健康又表示關切,彷彿再不來謁見太后就放心不下了。同時,他還把握住交際物件的特點,從老年人普遍關心的養生問題談起,使太后接話“恃輦而行”“恃鬻耳”“老婦不能”。這也符合語言背景這一制約話語交際要素的要求。在同一年齡談同一話題,自然不會“話不投機半句多”,而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由於把握好了交際目的和交際物件及語言背景等要素,原來怒氣衝衝的趙太后此時自然“色少解”,觸龍的話語交際能夠順利進行。

  當然,這樣談“養生之道”顯然不是觸龍的真正的交際目的。如何達到真正的交際目的“質長安君於齊”呢?觸龍的辦法是運用制約話語交際的另一因素——話語場景。交際都是在一定的場合進行的。交際場合所在的地方、景物、參加的人物、交際的話題、交際使用的媒介、交際的氣氛等,構成了各種各樣的話語場景。不同的話語場景決定了不同的話語交際。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說的就是講究切情切景。觸龍偷偷地改變了話語交際的場景,話題轉為為兒子求職。這同時使太后產生一種錯覺。第一,她以為觸龍是為兒子“走後門”的,不是為長安君的。第二,她感到這個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都痛愛小兒子,不但應該彼此關切,而且志同道合了。這樣,交際話題就轉到“子女”問題上來,再談長安君,自然水到渠成了。最後,在這一特定的話語場景下,觸龍實現了自己的交際目的,說服趙太后“質長安君於齊”。

  觸龍的語言風格和美學情趣是獨特的。他以自己的睿智、嚴密的邏輯、發自內心的愛國情感深深打動了一時糊塗的趙太后。二人情趣相投,風格一致,自然話語投機。恐怕這也是別的老臣難以做到的。觸龍抓住太后愛子情切,將心比心,充滿了智慧和情感。在談到燕後時,說到太后“持其踵,為之泣”,祈禱時“必勿使返”,條分縷析,感情真摯。指明太后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的考慮的,從對燕後的態度來看,太后是深明大義的。最後從“三世以前”“趙之為趙”,談到“雖曰愛之,其實害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欲擒故縱,擊中對方要害。趙太后當然也不是不懂政治的女人,因此就痛快地答應了。

  《觸龍說趙太后》讓我們領略了觸龍話語交際的魅力。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日益重視語用,新增了口語交際內容。《觸龍說趙太后》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語文教師如果能重視語用學方面的教學,發掘語文教材的語用教學價值。這樣不斷能豐富教學內容,對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教學教案

一、關於課文
  觸龍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勸說、啟發趙太后:父母應為子女作長遠打算,而不能只考慮他們眼前的安樂,不能讓他們養尊處優、無功食祿。觸龍的勸說最後終於打動了太后,欣然同意讓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換來了齊國的救援。觸龍抓住老年婦女溺愛幼子的心理特點,設身處地替她打算,將長安君的利益和趙國利益密切聯絡在一起,把利害關係說得具體生動,曲折委婉,層層深入,巧妙地達到了勸說的目的。
  課文寫的是歷史事件,作者運用生動的語言,細緻地描繪了人物的行動和對話,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內心變化的發展過程,是一篇藝術感染力很強的文學作品。

二、內容分析
  第1段,“說”的前因。
  課文一開始,作者只用簡要的幾筆,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新”“急”,恰如其分地寫出了趙國所面臨的危機。“必以長安君為質”和“老婦必唾其面”中的兩個“必”字,說明矛盾已經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趙太后那麼任性,誰還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讀者很希望瞭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樣解決。這一段用字不多,卻極精練地描繪出觸龍所面臨的局面。一系列的困難,為觸龍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機會。
  第2段,“說”家常。
  “左師觸龍願見”這一急轉直下的反接,為下文開闢了廣闊的境界。面對強秦急攻,國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勢,觸龍憂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閱歷,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樣“強諫”,遭“唾面”之辱。所以,他必須找到一種太后能接受的方法。這是全文展開的條件,也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即辦事情要講究動機、方法和效果的統一。這一段看似日常閒聊,實際上卻是觸龍同太后在解決矛盾正式交鋒的第一個回合,因而是這篇課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聽說觸龍要來見她,趙太后“盛氣而揖之”,說明她非常清楚觸龍見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脣相譏的精神準備。哪知這位左師公深諳太后的心理,一出場,就有意識地顯出蒼老的神態。“入而徐趨”生動地刻畫出觸龍應當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態。“至而自謝”的一席話,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說明觸龍的態度是那樣從容不迫。他那溫和親切的口吻,和太后的“盛氣而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幾句寒暄之後,觸龍就不厭其煩地向太后介紹了自己的養生之道。雖然得到的回答仍是“老婦不能”,但“太后之色少解”,緊張的神色有點鬆懈了。而這正是矛盾轉化的契機。
  第3段,“說”愛子。
  敵對情緒逐漸消失了,緊張場面緩和了,觸龍便不失時機地提出讓自己的小兒子“得補黑衣之數”,即入宮當禁衛軍。這就給太后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他此番來,不過是想“走後門”而已。
  既然兩人在愛幼子這一點上達成了默契,在“男人還是女人更愛幼子”的爭辯中,太后情不自禁的“笑”,說明他們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不僅能互相理解,而且還互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幼子雖然“不肖”,但還是“竊愛憐之”。由於愛,必然要為他的前途考慮。這是人之常情,當然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這就引出怎樣才算對子女真正的愛這一話題。觸龍明知太后更愛幼子,卻故意反話正說,說她更疼愛女兒,逼得太后趕緊宣告:“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就勢接過話茬,從她對待燕後的態度,分析了她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考慮的,表明她深明大義,能用理智戰勝感情,對子女也有不溺愛的時候。這就論述了連她也沒想清楚的問題,也與她自己溺愛長安君的事實形成鮮明對照。然後,觸龍又用欲擒故縱的手法,說到趙國及其諸侯國的子孫因“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沒能長保富貴這一事實,講清了只有令長安君“有功於國”,才能使他“自託於趙”的道理,最終完全說服了趙太后。還沒等觸龍說完,就痛痛快快地答應了。
  第4段,“說”的後果。
  故事的結局,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三、人物形象
  觸龍:
  觸龍是趙國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於在其他大臣勸說失敗的情況下,出面勸說頑固的太后。他具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能體會婦女溺愛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樣才能消除這種溺愛的偏執。所以他見到太后,先談健康問題,表示對太后的關懷,消除了她的怒氣。繼而談愛子問題,用激將法,說她愛燕後超過了愛長安君,逼著她吐露溺愛長安君的心事。然後又用趙王和諸侯的子孫為例,暗示太后的溺愛對長安君並沒有好處,並最終打動了太后。他之所以能勸說成功,除了高超的語言藝術外,還在於他深切地瞭解對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於他立論的正確,確實是出於為國家的真誠,確實是為長安君作長遠打算。
  趙太后:
  作為一國之主,她掌握著趙國的最高領導權。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她急忙向齊國求救,希望齊國能夠幫助她度過危機,說明她有一定的政治頭腦和魄力。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有著善良、慈愛的一面。疼愛幼子,本也無可厚非,但當國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暫時的犧牲時,她卻不肯聽從大臣的“強諫”,又表明她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至於她“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的宣告,則表現了她作為一個統治者的頑固和專橫。從“色少解”到“諾。恣君之所使之”,一方面從反面表現了觸龍雄辯的論說才能,另一方面,也說明她最終還是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心悅誠服地接受了觸龍的勸說。

四、寫作特色
  1.縱橫捭闔的遊說特色。
  課文充分體現了《戰國策》的縱橫家思想。觸龍雖不是縱橫家,但畢竟是以說客的身份出現的,加之《戰國策》作者的“縱橫”意識,使得他的勸說不同於一般的進諫。全文幾乎都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其繼有在者乎”以下一連串的反詰句,表現了縱橫家巧舌如簧、縱橫捭闔的遊說特色,用語精闢而簡約。
  2.筆調輕鬆,刻畫細膩。
  本文的另一個特點,是筆調輕鬆,刻畫細膩。這也是《戰國策》與《左傳》《國語》在藝術上的不同之處。究其實,來源於作者使用了恰當的藝術誇張。說客們一旦口若懸河地遊說起來,不僅會滔滔不絕,似乎天下大事都可以憑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而取勝。作者還善於用精當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的內心變化。如“入而徐趨”“盛氣而揖之”“色少解”等等。

五、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平易曉暢,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時,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課文,教師著重介紹背景材料,對課文內容稍加點撥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觸龍說趙太后》一文開篇就描繪了一個氣氛極為緊張的局面:趙君新亡,秦兵犯趙趙求齊助,齊要長安君作人質愛子心切的趙太后不肯讓兒子去冒這個風險,嚴詞拒絕了大臣們的強諫,並聲稱“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在這樣劍拔弩張的情況下,觸龍的諫說顯然要困難許多。他深知要能說服趙太后,就必須讓她明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然而,若從正面去講道理,則將不但無濟於事,反而會自取其辱。因此,必須順著太后溺愛長安君的心理因勢利導,巧說妙諫。 [2]

  在爭取到面見太后機會後,觸龍先用緩衝法關切地詢問太后的起居飲食,並絮絮叨叨地與她談論養生之道,使本來“盛氣而揖之”、戒備心極強的“太后之色少解”。這樣,就從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為進諫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著,觸龍用引誘法懇切地為自己的幼子舒棋請託,以期讓太后產生共鳴,從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愛子之情。在她看來,觸龍簡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憐的“知己”了。她不僅“笑曰”了,而且饒有趣味地與觸龍爭論誰更疼愛幼子的問題,開始毫不掩飾地向觸龍袒露心跡了。這就為下一步談論如何愛子的話題奠定了基礎。

  觸龍抓住契機,引出太后愛燕後的話題。女兒遠嫁,長期不見,而出於一個君主的威嚴又不能提起,這是一個母親埋在內心的隱痛。有人提起,對太后是個釋放鬱結的機會,當然也願意聽了。左師說起燕後遠嫁,太后曾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卻祝:“必勿使反。”藉此提出“父母一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命題。然後把太后為燕後長遠打算的愛與為長安君短淺計議的愛作比較,並由遠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孫不是都不好,而禍及其身是因為“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所致。最後直指“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與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話說到這裡,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師勸諫的使命圓滿完成。他倆在長安君質齊問題上達成共識,心與心在同心點上重合了。

  觸龍的諫說自始至終未有一語提及“令長安君為質”,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說出“態君之所使之”,同樣沒有直接說穿派長安君入質於齊的話,與觸龍的精彩說辭彼此配合,相映成趣。雙方心照不宣,達成默契,絲毫不顯馗尬。文末用“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作結,使首尾圓合,結構謹嚴,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喜劇色彩,彰顯了觸龍諫說的卓著成效。

  觸龍的攻心術,使趙太后從牴觸到對撞再到接納最後到契合,始終未提長安君質齊這個話題。可聽了觸龍一席話後,太后主動要求觸龍派遣長安君使齊為質。看似無心插柳,實是以情一動人,這就是智者的風采與魅力。

參考資料:

1、黃亞琴,高尚義.說諫文中的雙璧——《鄒忌諷齊王納諫》與《觸龍說趙太后》賞析:《語文天地:高中版》,2007年第21期

勸諫藝術

  先秦歷史散文著作《戰國策》,以記敘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外交鬥爭為主要內容。這些縱橫家們,能說會道,長於論辯說理。其言論,內容精闢,啟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至今,還放射著燦爛的藝術光芒。新編高中教材第一冊入選的《觸龍說趙太后》一文,就是這類散文的代表。細細研讀,其藝術性讓人回味無窮;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啟迪。現就文章的語言藝術作簡要分析。

  一、避其鋒芒、欲擒故縱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繼承了趙國的王位。因年幼,於是由趙太后執政。此時的趙國,新舊更替,動盪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國又乘機攻趙,連克三座城池。趙國禍不單行,處於危難之中。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拒秦,趙太后只得求救齊國,共同抗秦。而齊國提出條件,讓趙太后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方才出兵。作為母親,趙太后心理的天平傾斜到了個人的私情一邊。國難當頭,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勸諫,均遭斥責。趙太后甚至蠻不講理的揚言:“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勸諫趙太后”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面對此情,老臣觸龍自願擔當此任,出面勸諫太后。太后得知觸龍進見,知道他為勸說長安君做人質一事而來,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準備。她怒氣衝衝,專等觸龍提出此事,罵他個狗血噴頭,吐他一臉唾沫。心裡話:好一個大膽的傢伙,竟敢頂風勸諫,自找沒趣。然而,當老臣觸龍邁著急促而蹣跚的步子進見時,太后等來的不是勸諫之辭,而是親切而又溫暖的問候和關心,這使她大為感動,隨之心裡那根繃得很緊的警惕之弦不自覺的放鬆了,怒氣也漸漸消除了。其實趙太后正中了觸龍的欲擒故縱之計,這也是觸龍勸諫策略的第一步。

  二、巧妙佈陣、誘其上鉤

  趙太后怒色少解,但觸龍仍未提及讓長安君做人質一事,而是順著拉家常的線索,向太后提出給自己的小兒子安排差使的請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時為兒子作長遠打算。這就表現出了對小兒子的特別疼愛。這個請求實際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標──勸諫長安君做人質慢慢靠近,也是繼續誘太后上鉤的關鍵一步。這一請求非但未遭拒絕,而且還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鳴: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親人不愛子?於是她爽快答應了。而且她好象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讓長安君做人質”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她哪裡知道,這實際上是邁進了觸龍的圈套。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當兩人就“愛子”問題不謀而合的站到同一戰壕裡的時候,觸龍順勢將話題引向了“誰更愛自己的子女”的論爭,並巧妙的運用激將法:明知太后更愛長安君,卻說她愛燕後甚於長安君。這便又引起了新的爭論,於是觸龍擺出自己的觀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並以太后送女兒燕後出嫁時,擔心女兒的長遠利益的事實,使太后深深認識到:要真心愛子女,就要為子女做長遠打算。太后承認了這一觀點,緊接著,觸龍步步進逼,從趙國的歷史說開去,列舉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實:“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候者,其繼有在者乎?微獨趙,諸候有在者乎?”他們都不存在了。這是為什麼呢?於是觸龍順理成章的指明瞭其中的原因:“豈非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豐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至此,言歸主題已到火候。觸龍便因勢利導、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長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令有功於國”的危害。從而也解釋了他認為太后愛長安君不若愛燕後的理由。這樣,就使趙太后陷入了既疼愛長安君,又不讓他出使齊國,為他作長遠打算的這種自相矛盾之中。使她深刻的明白了自己對長安君的愛只是一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溺愛而已,這種溺子驕子就等於殺子。於是,趙太后答應讓長安君出使齊國,觸龍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趙國。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文章選自《戰國策·趙策四》。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繼位,年幼,由趙太后攝政。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趙威後不肯。觸龍說服了趙威後,讓她的愛子出質齊國,解除了趙國的危機。

  

參考資料:
1、《觸龍說趙太后》賞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3]

說話藝術

  開口說話,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會說不會說大不一樣。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而身掛六國相印,諸葛亮靠經天緯地之言而強於百萬之師,燭之武因勢利導而存鄭於危難,觸龍循循善誘而救趙於水火。言語得失,小則牽繫做人難易,大則連及國家興亡,非常重要。下面就以《觸龍說趙太后》為例,談談說話的藝術。

  1、 察言觀色,避其鋒芒。

  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急攻趙國,危急關頭,趙國不得不求救於齊,而齊國卻提出救援條件――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溺愛孩子、缺乏政治遠見的趙太后不肯答應這個條件,於是大臣竭力勸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面對此情此景,深諳說話藝術的左師觸龍並沒有像別的朝臣那樣一味地犯顏直諫,批逆龍鱗,而是察言觀色,相機行事。他知道,趙太后剛剛執政,缺乏政治經驗,目光短淺,加之女性特有的溺愛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談及人質的問題都會讓太后難以接受,使得結果適得其反。所以觸龍避其鋒芒,對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的事隻字不提,而是轉移話題。先問太后飲食住行,接著請託兒子舒祺,繼之論及疼愛子女的事情,最後大談王位繼承問題。不知不覺之中,太后怒氣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樣才是疼愛孩子的道理,高興地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

  2、 關心問候,緩和氣氛。

  面對怒氣衝衝、盛氣凌人的趙太后,首要的問題是讓她能夠心平氣和,平心靜氣,給人以勸說的契機,從而引起她談話的興趣,一步步進入正題。觸龍拜見太后並不難,但見到太后談什麼卻很關鍵。話不投機,三言兩語也許就會被拒之於千里之外。因此,觸龍反覆揣摩太后的心理,選擇了老年人都共同關心的飲食起居話題,先從自己腳有毛病(也許是假的)、不能快走談起,以己推人,關心起太后的身體情況,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別人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問候,老年人同病相憐的真實的感受,讓趙太后冰冷的內心有了一絲的感動,她無法拒絕觸龍提出的問題,於是“色少解”,和觸龍交談了起來。緊張的氣氛得到緩和,談話有了良好的開端。

  3、 大話家常,拉近距離。

  觸龍和太后接上了話,此時還不能步入正題,因為談話才剛剛開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時如果談及人質問題,太后馬上會翻臉不認人,必定會唾觸龍滿面。但誰都知道,觸龍晉見太后不可能只是為了問寒問暖,談話還要繼續,怎樣才能讓談話既顯得合情合理,又自然會引到人質問題上呢?觸龍於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請安排孩子。自己雖然腳有毛病,太后雖然怒氣衝衝,但為了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好的歸宿,進宮求見太后,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觸龍和太后談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無形之中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使得談話得以繼續,事情向著觸龍預先設計好的方向發展。

  4、 投其所好,請君入甕。

  應當說,觸龍問候起居、關心孩子,都切中了趙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動趙太后的恐怕不是這些,而是觸龍的一句話,“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孩子是孃的心頭肉,做父母的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趙太后溺愛孩子,眾人皆知,觸龍從請託孩子談起,欲擒故縱,故意誘導趙太后談及“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從而自然引到趙太后疼愛孩子問題上,這一對話深深地打動了趙太后。它道出了趙太后疼愛孩子的事實。此時,作為母親的趙太后的心中也許會湧現出哺養長安君、持燕後踵哭泣、祭祀必祈禱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為觸龍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聽由他擺佈了。

  5、 曉之以理,循循善誘。

  說話技巧再高,它高不過“理”字。《十善業道經》說,“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意思是說,言論一定要合理,要讓別人能接納領受,要有信用,要令人無懈可擊。說話的前提要講一個“理”字,觸龍的話之最終所以能夠讓趙太后欣然信服,願意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關鍵在於他能夠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以理服人。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愛孩子就要為孩子考慮的長遠一些,就要讓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僅僅依靠權勢、父母。站在客觀事實的角度,觸龍步步誘導,旁敲側擊,明之以實,曉之以理,全部對話無一字涉及人質,但又句句不離人質。迂迴曲折之中盡顯語言奧妙,循循善誘之餘凸現事情必然。

  說話是一門藝術,為人處事離不開說話,要想把話說好,不妨多跟古人學學。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補充註釋

  韓偓的七言律詩《三月》主要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其中也寄寓了詩人壯志難酬的無奈。這與詩人所處的時代不無關係。晚唐早已沒有了盛唐的雄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剩下的僅有頹廢和衰弱,作為始終堅持反對朱全忠篡唐的有氣節的士人,身處這種時代,面對危亂的時局,卻只能無奈嘆息,這首《三月》正是詩人無奈的哀嘆,一方面是借哀嘆美好的初春三月來哀嘆國勢頹危的晚唐王朝,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盛年易逝,無可挽留,功業未就的現實感慨萬分,詩的結尾 “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萬般無奈的心情表露紙上,借酒消愁卻愁更愁。

  辛夷花是一月開花的,它才剛剛謝了,桃花卻早早的開了。笫一句就說明寫詩時是早春時節,這樣的時節是充滿生氣的,綠地草漲鶯飛,萬物漸欣漸榮。在這樣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過的了,在南方,寒食時節,總是細雨飄飄,滋潤著千樹力‘花,也帶給人清新舒服的感覺。第一句的前半句“四時最好是三月”,正好說明“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就好比一個人的少年時期,一個精力充沛、活力無限的時期,然而少年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樣,晃一晃就過去了。時間總是這樣,在你的指縫隙間流失,而你卻全然不知。韓偓在這裡就借用短暫的三月來感嘆少年時期的一去不復返,讓人不禁的感傷了起來。“吳國地遙江接海”,吳國即吳地,是長江及其支流哺乳的地域,長江經過吳地最後流入浩翰的東海,故詩人說“江接海”。漢陵是漢朝天子陵墓,“漢陵魂斷草連天”,漢朝天子建立的輝煌大業早已成為歷史,今也只剩陵墓斷碑伴著雜草叢生。“新愁舊恨真無奈”,新增添的憂煩苦悶和舊有的遺憾悔恨,讓詩人也無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在甕底,還以做什麼來扭轉故國火亡的乾坤呢?

  整首詩由春天短暫的三月寫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著家國滅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的讓人無奈,少年的大好光陰逝去讓人無奈,國家變遷更讓人無奈。這首詩傾注著詩人對國家的眷戀,環境的變化往往會讓詩人的詩作風格有著質的改變,和李煜一樣,社會動盪、王室顛覆給予韓偓詩歌創作以重大影響。他的詩常有以不寫而寫來傳達窈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無傷而讓人感傷;一句“新愁舊恨真無奈”,不明言其愁,而愁巳不言而喻。

參考資料:

1、李元洛.《唐詩三百首》:嶽麓書社,2013-1-1:160

文言現象

  天佑四年(907),先後殺害唐紹宗和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地方軍閥朱溫篡唐,建國號曰“樑”。時為昭宗重臣的韓偓此前早已被排擠出唐朝,《三月》一詩,當時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

參考資料:

1、李元洛.《唐詩三百首》:嶽麓書社,2013-1-1:160

史實之偽

  《觸龍說趙太后》出自《戰國策*趙策四》,《史記》將此文繫於《趙世家》孝成王元年(當週赧王五十年、齊襄王十九年)。後世學者對此定位無異議,因為只有這個時間才有可能出現趙太后新用事的情況。對於《觸》文,後世也並非沒有爭議,遺憾的是,其爭議的著眼點多半集中在左師官職、太后年齡及身份方面,而對整個事件的發生可能絲毫沒有觸及。筆者以為,事件的焦點,好趙送長安君入質於齊、以乞齊援、解秦攻之事,並不符合齊趙兩國當時的實際關係。試論如下。

  首先,齊趙兩國於事件發生時勢同敵國。齊與趙為鄰,兩國間齟齬甚多。在五國破齊前幾年,齊與趙已連年交兵而且都是趙居主動地位(參見《史記*趙世家》惠文王十二、十三年)。五國破齊,又以趙的作用最重要。燕的最初盟友就是趙。據樂毅《報燕王書》,樂毅為燕昭王獻策曰:“與天下圖之(齊),莫若結趙。------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樂毅出使趙國,趙國拜樂毅為相國,並代燕聯秦伐齊,終於大破齊國(參見《樂毅列傳》)。甚至在齊襄王復國後,趙還有三次伐齊舉動,分別為趙惠文王二十三年(當齊襄王八年,參見《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十五年(當齊襄王十年)、二十八年(當齊襄王十三年,參見《趙世家》)。前兩役均以齊失地而告終。此外,襄王復國前,趙取之於齊的靈丘、麥丘、昔陽數地,未聞還之於齊。事實上也不可能歸還。七年後,秦圍邯鄲,趙為乞楚援,將靈丘授封楚相春申君,即為明證。由此可見,齊趙不僅結怨頗深,而且還有土地糾葛。在此背景下,若趙受秦攻,乞援於齊已屬可疑;在齊僅提出長安君入質的要求而不及其地,更令人不解。

  其次,齊國保守消極的國際立場決定了其不可能涉足於國際糾紛。《觸》文的最終結局是,長安君入齊,齊兵乃出。此事不見於《田齊世家》。《田齊世家》自齊湣王之後事蹟甚少。如能確認發生過這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司馬遷不會漏過不書。自五國破齊後,齊便一蹶不振。齊襄王復國後,齊也絕少介入列國事務。如果在這段時間齊與列國有什麼瓜葛,齊也都是居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實在卑弱得很。如果齊出兵援趙,當可視為一強悍之舉。但是,即便齊國君臣表現出無心乘人之危索還失地的大度,他們也必須會考慮援趙的災難性後果,從而不敢輕舉妄動。齊對秦素有畏懼之心,而秦也確實能對齊造成直接傷害。原秦相穰侯的封地陶就與齊為鄰,齊襄王十四年,秦取齊綱、壽的戰役就是直接從陶發動的。一旦齊與秦進入戰爭狀態,原先從齊鎩羽而歸的燕或將再度攻齊,劉沒有力量兩線作戰。此外,齊襄王即死於此年。《資治通鑑》將《觸》文放置於齊襄王死前,其實這種判定是很難下的。如援趙發生在襄王生前,襄王也該是病入膏肓之人,以他的為人,不當在臨終之前突然變得強悍起來。如發生在襄王病逝之後,齊國君臣忙於治喪,也不會有心情援趙。襄王之子齊王建繼承了其父不介入國際糾紛的治國方略,在被秦滅之前的44年中始終沒對列國予以任何軍事支援。那麼,齊王建也不太可能於守喪期間去援助趙國。所以,齊襄王復國後的卑弱國勢及其國際行事準則,決定了齊不會出援任何國家,遑論與其有深仇大恨的趙國。

  其三,齊人田單的歸屬進一步惡化了齊趙關係。據《田單列傳》田單為齊效力的事蹟截止於驅燕復國。之後,田單在齊便無所事事,其原因或許是他受到襄王的猜忌(參見《戰國策*齊策六》)。否則,趙斷不至於肆無忌憚地屢屢掠地於齊。以田單之才具,立身於不想有所作為的齊襄王之朝,一定寂寞得很。如田單欲有所為。唯一的出路就是離開齊到他國發展。按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的劃分,田單所處時代正值秦趙爭強階段。趙與齊為鄰,田單去趙很方便。田單于趙孝成王元年將趙師攻燕,翌年,趙拜田單為相。或許會有人將田單相趙與樂毅為趙相國之事相提並論,視作為齊援趙之佐證。其實田樂二人相趙的背景大不相同。趙拜樂毅為相是其圖霸東方的重要步驟。齊破後,趙即為東方第一強國。趙拜田單為相時,趙在東方的地位已十分穩固,兼之趙國將材濟濟,廉頗、藺相如、趙奢均健在,無須從他國引進將材,亦沒有更大的圖謀。田單拜相的唯一解釋是其來趙日久,或多有建樹。否則,拜田單為趙相有挖齊牆角的嫌疑。如果田單因在齊受猜忌而為趙所用,齊對趙的怨恨只會更進一層。另外,樂毅失勢於燕,也投奔趙並受重用一事,對齊的刺激也相當可觀。此兩事迭加,將增大齊不援趙的決斷。

  除了齊趙關係不利於《觸》文涉及之史實外,秦國當時的戰略目標也與事件相左。秦於此時期的戰略打擊物件是韓國(參見《范雎蔡澤列傳》、《秦本紀》、《白起王翦列傳》)。趙國是當時第二軍事強國,前不久有獨力勝秦之紀錄,秦不能以一次打擊將趙擊滅,趙是否有必要求援當屬疑問。總之,綜合齊趙關係及當時的國際爭鬥格局,《觸龍說趙太后》所涉史實於情勢不合,缺乏可信性,完全可以斷其為偽。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語用分析

  話語交際是一種雙邊的或多邊的語言行為。其基本因素是:交際目的、交際物件、語言背景、話語場景、語體風格、美學情趣。為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交際者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原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接話原則。以語用學知識來分析《觸龍說趙太后》的話語交際,我們更能體會到觸讋高超的話語交際藝術。

  《觸龍說趙太后》這個故事發生在趙孝成王元年。當時,趙惠文王剛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紀太小,故由太后執政。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秦國認為有機可乘,發兵東下,趙國危在旦夕。迫不得已,趙求救於齊。按慣例,齊提出一個苛刻的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后幼子長安君質於齊。此時面對家國之難,趙太后束手無策。面對大臣強諫,趙太后更是惱怒異常。觸龍正是在此時出場的。

  在封建時代,等級制度森嚴。因此,對大臣來說話語交際更需要倍加小心,如履薄冰,可以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對此時的觸龍來說,更是如此,稍有失誤,便有飛來之禍。既要保全性命,又要成功說服太后,保全趙國,觸讋稍有不慎,就會全功盡棄,沒有高超的遊說藝術是難以想象的。

  太后一出場,便違反話語交際中的基本原則——“合作原則”。話語交際的各方總是相互合作的,通過合作才能保證談話的順利進行。違反合作原則也是日常交際常見的現象。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主要有如下幾種:(1)說話人宣佈不願合作,因而違反了合作原則。外交場合中的“無可奉告”、平時說話的問而不答等就是如此。(2)顧左右而言他,違反合作原則。(3)說話人有意違反合作原則,並且相信聽話人會覺察出,如打呵欠、看錶等。違反合作原則導致的後果必然是話語交際的中斷。違反合作原則者身份也是制約交際雙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是雙方地位平等的條件下,對方採取不合作態度。一是雙方地位不平等的條件下,對方採取不合作態度。對於前者,往往可以採取無視對方態度,繼續所要完成的任務。或者迂迴曲折,旁敲側擊。總之,可以作到不達目的不罷休。對於後者,則有兩種情形。一是放棄說服。如《扁鵲見蔡桓公》中的扁鵲,反覆說服無作用,只能離開。二是力諫。力諫的結果有兩種:或被殺,如比干諫紂王;或遇見明君,成為一代諍臣,如魏徵。

  趙太后違反話語交際合作原則不是採用以上方法,而是採用違反話語交際的禮貌原則來達到目的。禮貌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交往規範。話語交際必須遵從這種規範,才能順利進行。但對一個國君來說,在和大臣人格根本不平等的情況下,禮貌原則也形同虛設。趙太后“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不但違反了話語交際的禮貌性原則,還帶著殺機,話語交際只能中斷。因此,在當時,對一般大臣來說,是很難打破僵局,去說服太后的。除非有魏徵、比干類的諍臣來以死相拼,力諫太后。

  趙太后還違反了接話原則。接話原則的常見形式是會話,輪流會話使話語交際得以進行。當然,接話原則在大臣這一方面是無條件執行的,否則,會帶來殺身之禍的。對君主則不然,大臣不可能違君主之意,勉強其接話。而趙太后“盛氣而揖之”,根本不打算接話,自然難以使交際繼續。

  面對趙太后的不合作、不禮貌、不接話,觸龍緊緊把握住制約話語交際的最主要因素:交際目的、交際物件、語言背景、話語場景、以自己獨特的語體風格層層深入,娓娓道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最後,水到渠成,說服太后。

  觸龍首先把握好交際目的和交際物件這兩個要素。人們都是帶著一定的交際目的來參加話語交際的。或陳述事件,說明道理;或提出問題,請求幫助;或道歉、致謝、問候,情感宣洩等。雖然觸龍以說明道理作為交際目的,但倘太明顯,後果是難以想象的。觸龍很聰明,改變了交際目的,前去問候。針對太后盛氣,觸龍有意識的顯出老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說明自己不良於行,所以少來謁見;但對太后的健康又表示關切,彷彿再不來謁見太后就放心不下了。同時,他還把握住交際物件的特點,從老年人普遍關心的養生問題談起,使太后接話“恃輦而行”“恃鬻耳”“老婦不能”。這也符合語言背景這一制約話語交際要素的要求。在同一年齡談同一話題,自然不會“話不投機半句多”,而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由於把握好了交際目的和交際物件及語言背景等要素,原來怒氣衝衝的趙太后此時自然“色少解”,觸龍的話語交際能夠順利進行。

  當然,這樣談“養生之道”顯然不是觸龍的真正的交際目的。如何達到真正的交際目的“質長安君於齊”呢?觸龍的辦法是運用制約話語交際的另一因素——話語場景。交際都是在一定的場合進行的。交際場合所在的地方、景物、參加的人物、交際的話題、交際使用的媒介、交際的氣氛等,構成了各種各樣的話語場景。不同的話語場景決定了不同的話語交際。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說的就是講究切情切景。觸龍偷偷地改變了話語交際的場景,話題轉為為兒子求職。這同時使太后產生一種錯覺。第一,她以為觸龍是為兒子“走後門”的,不是為長安君的。第二,她感到這個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都痛愛小兒子,不但應該彼此關切,而且志同道合了。這樣,交際話題就轉到“子女”問題上來,再談長安君,自然水到渠成了。最後,在這一特定的話語場景下,觸龍實現了自己的交際目的,說服趙太后“質長安君於齊”。

  觸龍的語言風格和美學情趣是獨特的。他以自己的睿智、嚴密的邏輯、發自內心的愛國情感深深打動了一時糊塗的趙太后。二人情趣相投,風格一致,自然話語投機。恐怕這也是別的老臣難以做到的。觸龍抓住太后愛子情切,將心比心,充滿了智慧和情感。在談到燕後時,說到太后“持其踵,為之泣”,祈禱時“必勿使返”,條分縷析,感情真摯。指明太后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的考慮的,從對燕後的態度來看,太后是深明大義的。最後從“三世以前”“趙之為趙”,談到“雖曰愛之,其實害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欲擒故縱,擊中對方要害。趙太后當然也不是不懂政治的女人,因此就痛快地答應了。

  《觸龍說趙太后》讓我們領略了觸龍話語交際的魅力。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日益重視語用,新增了口語交際內容。《觸龍說趙太后》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語文教師如果能重視語用學方面的教學,發掘語文教材的語用教學價值。這樣不斷能豐富教學內容,對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教學教案

一、關於課文
  觸龍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勸說、啟發趙太后:父母應為子女作長遠打算,而不能只考慮他們眼前的安樂,不能讓他們養尊處優、無功食祿。觸龍的勸說最後終於打動了太后,欣然同意讓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換來了齊國的救援。觸龍抓住老年婦女溺愛幼子的心理特點,設身處地替她打算,將長安君的利益和趙國利益密切聯絡在一起,把利害關係說得具體生動,曲折委婉,層層深入,巧妙地達到了勸說的目的。
  課文寫的是歷史事件,作者運用生動的語言,細緻地描繪了人物的行動和對話,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內心變化的發展過程,是一篇藝術感染力很強的文學作品。

二、內容分析
  第1段,“說”的前因。
  課文一開始,作者只用簡要的幾筆,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新”“急”,恰如其分地寫出了趙國所面臨的危機。“必以長安君為質”和“老婦必唾其面”中的兩個“必”字,說明矛盾已經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趙太后那麼任性,誰還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讀者很希望瞭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樣解決。這一段用字不多,卻極精練地描繪出觸龍所面臨的局面。一系列的困難,為觸龍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機會。
  第2段,“說”家常。
  “左師觸龍願見”這一急轉直下的反接,為下文開闢了廣闊的境界。面對強秦急攻,國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勢,觸龍憂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閱歷,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樣“強諫”,遭“唾面”之辱。所以,他必須找到一種太后能接受的方法。這是全文展開的條件,也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即辦事情要講究動機、方法和效果的統一。這一段看似日常閒聊,實際上卻是觸龍同太后在解決矛盾正式交鋒的第一個回合,因而是這篇課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聽說觸龍要來見她,趙太后“盛氣而揖之”,說明她非常清楚觸龍見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脣相譏的精神準備。哪知這位左師公深諳太后的心理,一出場,就有意識地顯出蒼老的神態。“入而徐趨”生動地刻畫出觸龍應當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態。“至而自謝”的一席話,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說明觸龍的態度是那樣從容不迫。他那溫和親切的口吻,和太后的“盛氣而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幾句寒暄之後,觸龍就不厭其煩地向太后介紹了自己的養生之道。雖然得到的回答仍是“老婦不能”,但“太后之色少解”,緊張的神色有點鬆懈了。而這正是矛盾轉化的契機。
  第3段,“說”愛子。
  敵對情緒逐漸消失了,緊張場面緩和了,觸龍便不失時機地提出讓自己的小兒子“得補黑衣之數”,即入宮當禁衛軍。這就給太后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他此番來,不過是想“走後門”而已。
  既然兩人在愛幼子這一點上達成了默契,在“男人還是女人更愛幼子”的爭辯中,太后情不自禁的“笑”,說明他們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不僅能互相理解,而且還互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幼子雖然“不肖”,但還是“竊愛憐之”。由於愛,必然要為他的前途考慮。這是人之常情,當然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這就引出怎樣才算對子女真正的愛這一話題。觸龍明知太后更愛幼子,卻故意反話正說,說她更疼愛女兒,逼得太后趕緊宣告:“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就勢接過話茬,從她對待燕後的態度,分析了她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考慮的,表明她深明大義,能用理智戰勝感情,對子女也有不溺愛的時候。這就論述了連她也沒想清楚的問題,也與她自己溺愛長安君的事實形成鮮明對照。然後,觸龍又用欲擒故縱的手法,說到趙國及其諸侯國的子孫因“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沒能長保富貴這一事實,講清了只有令長安君“有功於國”,才能使他“自託於趙”的道理,最終完全說服了趙太后。還沒等觸龍說完,就痛痛快快地答應了。
  第4段,“說”的後果。
  故事的結局,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三、人物形象
  觸龍:
  觸龍是趙國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於在其他大臣勸說失敗的情況下,出面勸說頑固的太后。他具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能體會婦女溺愛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樣才能消除這種溺愛的偏執。所以他見到太后,先談健康問題,表示對太后的關懷,消除了她的怒氣。繼而談愛子問題,用激將法,說她愛燕後超過了愛長安君,逼著她吐露溺愛長安君的心事。然後又用趙王和諸侯的子孫為例,暗示太后的溺愛對長安君並沒有好處,並最終打動了太后。他之所以能勸說成功,除了高超的語言藝術外,還在於他深切地瞭解對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於他立論的正確,確實是出於為國家的真誠,確實是為長安君作長遠打算。
  趙太后:
  作為一國之主,她掌握著趙國的最高領導權。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她急忙向齊國求救,希望齊國能夠幫助她度過危機,說明她有一定的政治頭腦和魄力。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有著善良、慈愛的一面。疼愛幼子,本也無可厚非,但當國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暫時的犧牲時,她卻不肯聽從大臣的“強諫”,又表明她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至於她“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的宣告,則表現了她作為一個統治者的頑固和專橫。從“色少解”到“諾。恣君之所使之”,一方面從反面表現了觸龍雄辯的論說才能,另一方面,也說明她最終還是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心悅誠服地接受了觸龍的勸說。

四、寫作特色
  1.縱橫捭闔的遊說特色。
  課文充分體現了《戰國策》的縱橫家思想。觸龍雖不是縱橫家,但畢竟是以說客的身份出現的,加之《戰國策》作者的“縱橫”意識,使得他的勸說不同於一般的進諫。全文幾乎都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其繼有在者乎”以下一連串的反詰句,表現了縱橫家巧舌如簧、縱橫捭闔的遊說特色,用語精闢而簡約。
  2.筆調輕鬆,刻畫細膩。
  本文的另一個特點,是筆調輕鬆,刻畫細膩。這也是《戰國策》與《左傳》《國語》在藝術上的不同之處。究其實,來源於作者使用了恰當的藝術誇張。說客們一旦口若懸河地遊說起來,不僅會滔滔不絕,似乎天下大事都可以憑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而取勝。作者還善於用精當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的內心變化。如“入而徐趨”“盛氣而揖之”“色少解”等等。

五、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平易曉暢,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時,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課文,教師著重介紹背景材料,對課文內容稍加點撥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觸龍說趙太后》一文開篇就描繪了一個氣氛極為緊張的局面:趙君新亡,秦兵犯趙趙求齊助,齊要長安君作人質愛子心切的趙太后不肯讓兒子去冒這個風險,嚴詞拒絕了大臣們的強諫,並聲稱“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在這樣劍拔弩張的情況下,觸龍的諫說顯然要困難許多。他深知要能說服趙太后,就必須讓她明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然而,若從正面去講道理,則將不但無濟於事,反而會自取其辱。因此,必須順著太后溺愛長安君的心理因勢利導,巧說妙諫。 [2]

  在爭取到面見太后機會後,觸龍先用緩衝法關切地詢問太后的起居飲食,並絮絮叨叨地與她談論養生之道,使本來“盛氣而揖之”、戒備心極強的“太后之色少解”。這樣,就從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為進諫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著,觸龍用引誘法懇切地為自己的幼子舒棋請託,以期讓太后產生共鳴,從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愛子之情。在她看來,觸龍簡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憐的“知己”了。她不僅“笑曰”了,而且饒有趣味地與觸龍爭論誰更疼愛幼子的問題,開始毫不掩飾地向觸龍袒露心跡了。這就為下一步談論如何愛子的話題奠定了基礎。

  觸龍抓住契機,引出太后愛燕後的話題。女兒遠嫁,長期不見,而出於一個君主的威嚴又不能提起,這是一個母親埋在內心的隱痛。有人提起,對太后是個釋放鬱結的機會,當然也願意聽了。左師說起燕後遠嫁,太后曾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卻祝:“必勿使反。”藉此提出“父母一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命題。然後把太后為燕後長遠打算的愛與為長安君短淺計議的愛作比較,並由遠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孫不是都不好,而禍及其身是因為“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所致。最後直指“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與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話說到這裡,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師勸諫的使命圓滿完成。他倆在長安君質齊問題上達成共識,心與心在同心點上重合了。

  觸龍的諫說自始至終未有一語提及“令長安君為質”,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說出“態君之所使之”,同樣沒有直接說穿派長安君入質於齊的話,與觸龍的精彩說辭彼此配合,相映成趣。雙方心照不宣,達成默契,絲毫不顯馗尬。文末用“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作結,使首尾圓合,結構謹嚴,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喜劇色彩,彰顯了觸龍諫說的卓著成效。

  觸龍的攻心術,使趙太后從牴觸到對撞再到接納最後到契合,始終未提長安君質齊這個話題。可聽了觸龍一席話後,太后主動要求觸龍派遣長安君使齊為質。看似無心插柳,實是以情一動人,這就是智者的風采與魅力。

參考資料:

1、黃亞琴,高尚義.說諫文中的雙璧——《鄒忌諷齊王納諫》與《觸龍說趙太后》賞析:《語文天地:高中版》,2007年第21期

勸諫藝術

  先秦歷史散文著作《戰國策》,以記敘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外交鬥爭為主要內容。這些縱橫家們,能說會道,長於論辯說理。其言論,內容精闢,啟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至今,還放射著燦爛的藝術光芒。新編高中教材第一冊入選的《觸龍說趙太后》一文,就是這類散文的代表。細細研讀,其藝術性讓人回味無窮;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啟迪。現就文章的語言藝術作簡要分析。

  一、避其鋒芒、欲擒故縱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繼承了趙國的王位。因年幼,於是由趙太后執政。此時的趙國,新舊更替,動盪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國又乘機攻趙,連克三座城池。趙國禍不單行,處於危難之中。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拒秦,趙太后只得求救齊國,共同抗秦。而齊國提出條件,讓趙太后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方才出兵。作為母親,趙太后心理的天平傾斜到了個人的私情一邊。國難當頭,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勸諫,均遭斥責。趙太后甚至蠻不講理的揚言:“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勸諫趙太后”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面對此情,老臣觸龍自願擔當此任,出面勸諫太后。太后得知觸龍進見,知道他為勸說長安君做人質一事而來,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準備。她怒氣衝衝,專等觸龍提出此事,罵他個狗血噴頭,吐他一臉唾沫。心裡話:好一個大膽的傢伙,竟敢頂風勸諫,自找沒趣。然而,當老臣觸龍邁著急促而蹣跚的步子進見時,太后等來的不是勸諫之辭,而是親切而又溫暖的問候和關心,這使她大為感動,隨之心裡那根繃得很緊的警惕之弦不自覺的放鬆了,怒氣也漸漸消除了。其實趙太后正中了觸龍的欲擒故縱之計,這也是觸龍勸諫策略的第一步。

  二、巧妙佈陣、誘其上鉤

  趙太后怒色少解,但觸龍仍未提及讓長安君做人質一事,而是順著拉家常的線索,向太后提出給自己的小兒子安排差使的請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時為兒子作長遠打算。這就表現出了對小兒子的特別疼愛。這個請求實際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標──勸諫長安君做人質慢慢靠近,也是繼續誘太后上鉤的關鍵一步。這一請求非但未遭拒絕,而且還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鳴: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親人不愛子?於是她爽快答應了。而且她好象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讓長安君做人質”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她哪裡知道,這實際上是邁進了觸龍的圈套。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當兩人就“愛子”問題不謀而合的站到同一戰壕裡的時候,觸龍順勢將話題引向了“誰更愛自己的子女”的論爭,並巧妙的運用激將法:明知太后更愛長安君,卻說她愛燕後甚於長安君。這便又引起了新的爭論,於是觸龍擺出自己的觀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並以太后送女兒燕後出嫁時,擔心女兒的長遠利益的事實,使太后深深認識到:要真心愛子女,就要為子女做長遠打算。太后承認了這一觀點,緊接著,觸龍步步進逼,從趙國的歷史說開去,列舉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實:“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候者,其繼有在者乎?微獨趙,諸候有在者乎?”他們都不存在了。這是為什麼呢?於是觸龍順理成章的指明瞭其中的原因:“豈非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豐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至此,言歸主題已到火候。觸龍便因勢利導、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長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令有功於國”的危害。從而也解釋了他認為太后愛長安君不若愛燕後的理由。這樣,就使趙太后陷入了既疼愛長安君,又不讓他出使齊國,為他作長遠打算的這種自相矛盾之中。使她深刻的明白了自己對長安君的愛只是一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溺愛而已,這種溺子驕子就等於殺子。於是,趙太后答應讓長安君出使齊國,觸龍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趙國。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文章選自《戰國策·趙策四》。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繼位,年幼,由趙太后攝政。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趙威後不肯。觸龍說服了趙威後,讓她的愛子出質齊國,解除了趙國的危機。

  

參考資料:
1、《觸龍說趙太后》賞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3]

說話藝術

  開口說話,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會說不會說大不一樣。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而身掛六國相印,諸葛亮靠經天緯地之言而強於百萬之師,燭之武因勢利導而存鄭於危難,觸龍循循善誘而救趙於水火。言語得失,小則牽繫做人難易,大則連及國家興亡,非常重要。下面就以《觸龍說趙太后》為例,談談說話的藝術。

  1、 察言觀色,避其鋒芒。

  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急攻趙國,危急關頭,趙國不得不求救於齊,而齊國卻提出救援條件――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溺愛孩子、缺乏政治遠見的趙太后不肯答應這個條件,於是大臣竭力勸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面對此情此景,深諳說話藝術的左師觸龍並沒有像別的朝臣那樣一味地犯顏直諫,批逆龍鱗,而是察言觀色,相機行事。他知道,趙太后剛剛執政,缺乏政治經驗,目光短淺,加之女性特有的溺愛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談及人質的問題都會讓太后難以接受,使得結果適得其反。所以觸龍避其鋒芒,對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的事隻字不提,而是轉移話題。先問太后飲食住行,接著請託兒子舒祺,繼之論及疼愛子女的事情,最後大談王位繼承問題。不知不覺之中,太后怒氣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樣才是疼愛孩子的道理,高興地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

  2、 關心問候,緩和氣氛。

  面對怒氣衝衝、盛氣凌人的趙太后,首要的問題是讓她能夠心平氣和,平心靜氣,給人以勸說的契機,從而引起她談話的興趣,一步步進入正題。觸龍拜見太后並不難,但見到太后談什麼卻很關鍵。話不投機,三言兩語也許就會被拒之於千里之外。因此,觸龍反覆揣摩太后的心理,選擇了老年人都共同關心的飲食起居話題,先從自己腳有毛病(也許是假的)、不能快走談起,以己推人,關心起太后的身體情況,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別人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問候,老年人同病相憐的真實的感受,讓趙太后冰冷的內心有了一絲的感動,她無法拒絕觸龍提出的問題,於是“色少解”,和觸龍交談了起來。緊張的氣氛得到緩和,談話有了良好的開端。

  3、 大話家常,拉近距離。

  觸龍和太后接上了話,此時還不能步入正題,因為談話才剛剛開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時如果談及人質問題,太后馬上會翻臉不認人,必定會唾觸龍滿面。但誰都知道,觸龍晉見太后不可能只是為了問寒問暖,談話還要繼續,怎樣才能讓談話既顯得合情合理,又自然會引到人質問題上呢?觸龍於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請安排孩子。自己雖然腳有毛病,太后雖然怒氣衝衝,但為了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好的歸宿,進宮求見太后,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觸龍和太后談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無形之中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使得談話得以繼續,事情向著觸龍預先設計好的方向發展。

  4、 投其所好,請君入甕。

  應當說,觸龍問候起居、關心孩子,都切中了趙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動趙太后的恐怕不是這些,而是觸龍的一句話,“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孩子是孃的心頭肉,做父母的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趙太后溺愛孩子,眾人皆知,觸龍從請託孩子談起,欲擒故縱,故意誘導趙太后談及“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從而自然引到趙太后疼愛孩子問題上,這一對話深深地打動了趙太后。它道出了趙太后疼愛孩子的事實。此時,作為母親的趙太后的心中也許會湧現出哺養長安君、持燕後踵哭泣、祭祀必祈禱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為觸龍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聽由他擺佈了。

  5、 曉之以理,循循善誘。

  說話技巧再高,它高不過“理”字。《十善業道經》說,“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意思是說,言論一定要合理,要讓別人能接納領受,要有信用,要令人無懈可擊。說話的前提要講一個“理”字,觸龍的話之最終所以能夠讓趙太后欣然信服,願意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關鍵在於他能夠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以理服人。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愛孩子就要為孩子考慮的長遠一些,就要讓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僅僅依靠權勢、父母。站在客觀事實的角度,觸龍步步誘導,旁敲側擊,明之以實,曉之以理,全部對話無一字涉及人質,但又句句不離人質。迂迴曲折之中盡顯語言奧妙,循循善誘之餘凸現事情必然。

  說話是一門藝術,為人處事離不開說話,要想把話說好,不妨多跟古人學學。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補充註釋

  韓偓的七言律詩《三月》主要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其中也寄寓了詩人壯志難酬的無奈。這與詩人所處的時代不無關係。晚唐早已沒有了盛唐的雄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剩下的僅有頹廢和衰弱,作為始終堅持反對朱全忠篡唐的有氣節的士人,身處這種時代,面對危亂的時局,卻只能無奈嘆息,這首《三月》正是詩人無奈的哀嘆,一方面是借哀嘆美好的初春三月來哀嘆國勢頹危的晚唐王朝,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盛年易逝,無可挽留,功業未就的現實感慨萬分,詩的結尾 “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萬般無奈的心情表露紙上,借酒消愁卻愁更愁。

  辛夷花是一月開花的,它才剛剛謝了,桃花卻早早的開了。笫一句就說明寫詩時是早春時節,這樣的時節是充滿生氣的,綠地草漲鶯飛,萬物漸欣漸榮。在這樣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過的了,在南方,寒食時節,總是細雨飄飄,滋潤著千樹力‘花,也帶給人清新舒服的感覺。第一句的前半句“四時最好是三月”,正好說明“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就好比一個人的少年時期,一個精力充沛、活力無限的時期,然而少年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樣,晃一晃就過去了。時間總是這樣,在你的指縫隙間流失,而你卻全然不知。韓偓在這裡就借用短暫的三月來感嘆少年時期的一去不復返,讓人不禁的感傷了起來。“吳國地遙江接海”,吳國即吳地,是長江及其支流哺乳的地域,長江經過吳地最後流入浩翰的東海,故詩人說“江接海”。漢陵是漢朝天子陵墓,“漢陵魂斷草連天”,漢朝天子建立的輝煌大業早已成為歷史,今也只剩陵墓斷碑伴著雜草叢生。“新愁舊恨真無奈”,新增添的憂煩苦悶和舊有的遺憾悔恨,讓詩人也無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在甕底,還以做什麼來扭轉故國火亡的乾坤呢?

  整首詩由春天短暫的三月寫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著家國滅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的讓人無奈,少年的大好光陰逝去讓人無奈,國家變遷更讓人無奈。這首詩傾注著詩人對國家的眷戀,環境的變化往往會讓詩人的詩作風格有著質的改變,和李煜一樣,社會動盪、王室顛覆給予韓偓詩歌創作以重大影響。他的詩常有以不寫而寫來傳達窈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無傷而讓人感傷;一句“新愁舊恨真無奈”,不明言其愁,而愁巳不言而喻。

參考資料:

1、李元洛.《唐詩三百首》:嶽麓書社,2013-1-1:160

文言現象

  天佑四年(907),先後殺害唐紹宗和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地方軍閥朱溫篡唐,建國號曰“樑”。時為昭宗重臣的韓偓此前早已被排擠出唐朝,《三月》一詩,當時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

參考資料:

1、李元洛.《唐詩三百首》:嶽麓書社,2013-1-1:160

史實之偽

  《觸龍說趙太后》出自《戰國策*趙策四》,《史記》將此文繫於《趙世家》孝成王元年(當週赧王五十年、齊襄王十九年)。後世學者對此定位無異議,因為只有這個時間才有可能出現趙太后新用事的情況。對於《觸》文,後世也並非沒有爭議,遺憾的是,其爭議的著眼點多半集中在左師官職、太后年齡及身份方面,而對整個事件的發生可能絲毫沒有觸及。筆者以為,事件的焦點,好趙送長安君入質於齊、以乞齊援、解秦攻之事,並不符合齊趙兩國當時的實際關係。試論如下。

  首先,齊趙兩國於事件發生時勢同敵國。齊與趙為鄰,兩國間齟齬甚多。在五國破齊前幾年,齊與趙已連年交兵而且都是趙居主動地位(參見《史記*趙世家》惠文王十二、十三年)。五國破齊,又以趙的作用最重要。燕的最初盟友就是趙。據樂毅《報燕王書》,樂毅為燕昭王獻策曰:“與天下圖之(齊),莫若結趙。------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樂毅出使趙國,趙國拜樂毅為相國,並代燕聯秦伐齊,終於大破齊國(參見《樂毅列傳》)。甚至在齊襄王復國後,趙還有三次伐齊舉動,分別為趙惠文王二十三年(當齊襄王八年,參見《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十五年(當齊襄王十年)、二十八年(當齊襄王十三年,參見《趙世家》)。前兩役均以齊失地而告終。此外,襄王復國前,趙取之於齊的靈丘、麥丘、昔陽數地,未聞還之於齊。事實上也不可能歸還。七年後,秦圍邯鄲,趙為乞楚援,將靈丘授封楚相春申君,即為明證。由此可見,齊趙不僅結怨頗深,而且還有土地糾葛。在此背景下,若趙受秦攻,乞援於齊已屬可疑;在齊僅提出長安君入質的要求而不及其地,更令人不解。

  其次,齊國保守消極的國際立場決定了其不可能涉足於國際糾紛。《觸》文的最終結局是,長安君入齊,齊兵乃出。此事不見於《田齊世家》。《田齊世家》自齊湣王之後事蹟甚少。如能確認發生過這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司馬遷不會漏過不書。自五國破齊後,齊便一蹶不振。齊襄王復國後,齊也絕少介入列國事務。如果在這段時間齊與列國有什麼瓜葛,齊也都是居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實在卑弱得很。如果齊出兵援趙,當可視為一強悍之舉。但是,即便齊國君臣表現出無心乘人之危索還失地的大度,他們也必須會考慮援趙的災難性後果,從而不敢輕舉妄動。齊對秦素有畏懼之心,而秦也確實能對齊造成直接傷害。原秦相穰侯的封地陶就與齊為鄰,齊襄王十四年,秦取齊綱、壽的戰役就是直接從陶發動的。一旦齊與秦進入戰爭狀態,原先從齊鎩羽而歸的燕或將再度攻齊,劉沒有力量兩線作戰。此外,齊襄王即死於此年。《資治通鑑》將《觸》文放置於齊襄王死前,其實這種判定是很難下的。如援趙發生在襄王生前,襄王也該是病入膏肓之人,以他的為人,不當在臨終之前突然變得強悍起來。如發生在襄王病逝之後,齊國君臣忙於治喪,也不會有心情援趙。襄王之子齊王建繼承了其父不介入國際糾紛的治國方略,在被秦滅之前的44年中始終沒對列國予以任何軍事支援。那麼,齊王建也不太可能於守喪期間去援助趙國。所以,齊襄王復國後的卑弱國勢及其國際行事準則,決定了齊不會出援任何國家,遑論與其有深仇大恨的趙國。

  其三,齊人田單的歸屬進一步惡化了齊趙關係。據《田單列傳》田單為齊效力的事蹟截止於驅燕復國。之後,田單在齊便無所事事,其原因或許是他受到襄王的猜忌(參見《戰國策*齊策六》)。否則,趙斷不至於肆無忌憚地屢屢掠地於齊。以田單之才具,立身於不想有所作為的齊襄王之朝,一定寂寞得很。如田單欲有所為。唯一的出路就是離開齊到他國發展。按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的劃分,田單所處時代正值秦趙爭強階段。趙與齊為鄰,田單去趙很方便。田單于趙孝成王元年將趙師攻燕,翌年,趙拜田單為相。或許會有人將田單相趙與樂毅為趙相國之事相提並論,視作為齊援趙之佐證。其實田樂二人相趙的背景大不相同。趙拜樂毅為相是其圖霸東方的重要步驟。齊破後,趙即為東方第一強國。趙拜田單為相時,趙在東方的地位已十分穩固,兼之趙國將材濟濟,廉頗、藺相如、趙奢均健在,無須從他國引進將材,亦沒有更大的圖謀。田單拜相的唯一解釋是其來趙日久,或多有建樹。否則,拜田單為趙相有挖齊牆角的嫌疑。如果田單因在齊受猜忌而為趙所用,齊對趙的怨恨只會更進一層。另外,樂毅失勢於燕,也投奔趙並受重用一事,對齊的刺激也相當可觀。此兩事迭加,將增大齊不援趙的決斷。

  除了齊趙關係不利於《觸》文涉及之史實外,秦國當時的戰略目標也與事件相左。秦於此時期的戰略打擊物件是韓國(參見《范雎蔡澤列傳》、《秦本紀》、《白起王翦列傳》)。趙國是當時第二軍事強國,前不久有獨力勝秦之紀錄,秦不能以一次打擊將趙擊滅,趙是否有必要求援當屬疑問。總之,綜合齊趙關係及當時的國際爭鬥格局,《觸龍說趙太后》所涉史實於情勢不合,缺乏可信性,完全可以斷其為偽。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語用分析

  話語交際是一種雙邊的或多邊的語言行為。其基本因素是:交際目的、交際物件、語言背景、話語場景、語體風格、美學情趣。為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交際者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原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接話原則。以語用學知識來分析《觸龍說趙太后》的話語交際,我們更能體會到觸讋高超的話語交際藝術。

  《觸龍說趙太后》這個故事發生在趙孝成王元年。當時,趙惠文王剛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紀太小,故由太后執政。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秦國認為有機可乘,發兵東下,趙國危在旦夕。迫不得已,趙求救於齊。按慣例,齊提出一個苛刻的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后幼子長安君質於齊。此時面對家國之難,趙太后束手無策。面對大臣強諫,趙太后更是惱怒異常。觸龍正是在此時出場的。

  在封建時代,等級制度森嚴。因此,對大臣來說話語交際更需要倍加小心,如履薄冰,可以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對此時的觸龍來說,更是如此,稍有失誤,便有飛來之禍。既要保全性命,又要成功說服太后,保全趙國,觸讋稍有不慎,就會全功盡棄,沒有高超的遊說藝術是難以想象的。

  太后一出場,便違反話語交際中的基本原則——“合作原則”。話語交際的各方總是相互合作的,通過合作才能保證談話的順利進行。違反合作原則也是日常交際常見的現象。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主要有如下幾種:(1)說話人宣佈不願合作,因而違反了合作原則。外交場合中的“無可奉告”、平時說話的問而不答等就是如此。(2)顧左右而言他,違反合作原則。(3)說話人有意違反合作原則,並且相信聽話人會覺察出,如打呵欠、看錶等。違反合作原則導致的後果必然是話語交際的中斷。違反合作原則者身份也是制約交際雙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是雙方地位平等的條件下,對方採取不合作態度。一是雙方地位不平等的條件下,對方採取不合作態度。對於前者,往往可以採取無視對方態度,繼續所要完成的任務。或者迂迴曲折,旁敲側擊。總之,可以作到不達目的不罷休。對於後者,則有兩種情形。一是放棄說服。如《扁鵲見蔡桓公》中的扁鵲,反覆說服無作用,只能離開。二是力諫。力諫的結果有兩種:或被殺,如比干諫紂王;或遇見明君,成為一代諍臣,如魏徵。

  趙太后違反話語交際合作原則不是採用以上方法,而是採用違反話語交際的禮貌原則來達到目的。禮貌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交往規範。話語交際必須遵從這種規範,才能順利進行。但對一個國君來說,在和大臣人格根本不平等的情況下,禮貌原則也形同虛設。趙太后“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不但違反了話語交際的禮貌性原則,還帶著殺機,話語交際只能中斷。因此,在當時,對一般大臣來說,是很難打破僵局,去說服太后的。除非有魏徵、比干類的諍臣來以死相拼,力諫太后。

  趙太后還違反了接話原則。接話原則的常見形式是會話,輪流會話使話語交際得以進行。當然,接話原則在大臣這一方面是無條件執行的,否則,會帶來殺身之禍的。對君主則不然,大臣不可能違君主之意,勉強其接話。而趙太后“盛氣而揖之”,根本不打算接話,自然難以使交際繼續。

  面對趙太后的不合作、不禮貌、不接話,觸龍緊緊把握住制約話語交際的最主要因素:交際目的、交際物件、語言背景、話語場景、以自己獨特的語體風格層層深入,娓娓道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最後,水到渠成,說服太后。

  觸龍首先把握好交際目的和交際物件這兩個要素。人們都是帶著一定的交際目的來參加話語交際的。或陳述事件,說明道理;或提出問題,請求幫助;或道歉、致謝、問候,情感宣洩等。雖然觸龍以說明道理作為交際目的,但倘太明顯,後果是難以想象的。觸龍很聰明,改變了交際目的,前去問候。針對太后盛氣,觸龍有意識的顯出老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說明自己不良於行,所以少來謁見;但對太后的健康又表示關切,彷彿再不來謁見太后就放心不下了。同時,他還把握住交際物件的特點,從老年人普遍關心的養生問題談起,使太后接話“恃輦而行”“恃鬻耳”“老婦不能”。這也符合語言背景這一制約話語交際要素的要求。在同一年齡談同一話題,自然不會“話不投機半句多”,而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由於把握好了交際目的和交際物件及語言背景等要素,原來怒氣衝衝的趙太后此時自然“色少解”,觸龍的話語交際能夠順利進行。

  當然,這樣談“養生之道”顯然不是觸龍的真正的交際目的。如何達到真正的交際目的“質長安君於齊”呢?觸龍的辦法是運用制約話語交際的另一因素——話語場景。交際都是在一定的場合進行的。交際場合所在的地方、景物、參加的人物、交際的話題、交際使用的媒介、交際的氣氛等,構成了各種各樣的話語場景。不同的話語場景決定了不同的話語交際。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說的就是講究切情切景。觸龍偷偷地改變了話語交際的場景,話題轉為為兒子求職。這同時使太后產生一種錯覺。第一,她以為觸龍是為兒子“走後門”的,不是為長安君的。第二,她感到這個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都痛愛小兒子,不但應該彼此關切,而且志同道合了。這樣,交際話題就轉到“子女”問題上來,再談長安君,自然水到渠成了。最後,在這一特定的話語場景下,觸龍實現了自己的交際目的,說服趙太后“質長安君於齊”。

  觸龍的語言風格和美學情趣是獨特的。他以自己的睿智、嚴密的邏輯、發自內心的愛國情感深深打動了一時糊塗的趙太后。二人情趣相投,風格一致,自然話語投機。恐怕這也是別的老臣難以做到的。觸龍抓住太后愛子情切,將心比心,充滿了智慧和情感。在談到燕後時,說到太后“持其踵,為之泣”,祈禱時“必勿使返”,條分縷析,感情真摯。指明太后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的考慮的,從對燕後的態度來看,太后是深明大義的。最後從“三世以前”“趙之為趙”,談到“雖曰愛之,其實害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欲擒故縱,擊中對方要害。趙太后當然也不是不懂政治的女人,因此就痛快地答應了。

  《觸龍說趙太后》讓我們領略了觸龍話語交際的魅力。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日益重視語用,新增了口語交際內容。《觸龍說趙太后》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語文教師如果能重視語用學方面的教學,發掘語文教材的語用教學價值。這樣不斷能豐富教學內容,對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教學教案

一、關於課文
  觸龍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勸說、啟發趙太后:父母應為子女作長遠打算,而不能只考慮他們眼前的安樂,不能讓他們養尊處優、無功食祿。觸龍的勸說最後終於打動了太后,欣然同意讓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換來了齊國的救援。觸龍抓住老年婦女溺愛幼子的心理特點,設身處地替她打算,將長安君的利益和趙國利益密切聯絡在一起,把利害關係說得具體生動,曲折委婉,層層深入,巧妙地達到了勸說的目的。
  課文寫的是歷史事件,作者運用生動的語言,細緻地描繪了人物的行動和對話,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內心變化的發展過程,是一篇藝術感染力很強的文學作品。

二、內容分析
  第1段,“說”的前因。
  課文一開始,作者只用簡要的幾筆,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新”“急”,恰如其分地寫出了趙國所面臨的危機。“必以長安君為質”和“老婦必唾其面”中的兩個“必”字,說明矛盾已經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趙太后那麼任性,誰還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讀者很希望瞭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樣解決。這一段用字不多,卻極精練地描繪出觸龍所面臨的局面。一系列的困難,為觸龍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機會。
  第2段,“說”家常。
  “左師觸龍願見”這一急轉直下的反接,為下文開闢了廣闊的境界。面對強秦急攻,國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勢,觸龍憂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閱歷,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樣“強諫”,遭“唾面”之辱。所以,他必須找到一種太后能接受的方法。這是全文展開的條件,也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即辦事情要講究動機、方法和效果的統一。這一段看似日常閒聊,實際上卻是觸龍同太后在解決矛盾正式交鋒的第一個回合,因而是這篇課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聽說觸龍要來見她,趙太后“盛氣而揖之”,說明她非常清楚觸龍見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脣相譏的精神準備。哪知這位左師公深諳太后的心理,一出場,就有意識地顯出蒼老的神態。“入而徐趨”生動地刻畫出觸龍應當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態。“至而自謝”的一席話,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說明觸龍的態度是那樣從容不迫。他那溫和親切的口吻,和太后的“盛氣而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幾句寒暄之後,觸龍就不厭其煩地向太后介紹了自己的養生之道。雖然得到的回答仍是“老婦不能”,但“太后之色少解”,緊張的神色有點鬆懈了。而這正是矛盾轉化的契機。
  第3段,“說”愛子。
  敵對情緒逐漸消失了,緊張場面緩和了,觸龍便不失時機地提出讓自己的小兒子“得補黑衣之數”,即入宮當禁衛軍。這就給太后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他此番來,不過是想“走後門”而已。
  既然兩人在愛幼子這一點上達成了默契,在“男人還是女人更愛幼子”的爭辯中,太后情不自禁的“笑”,說明他們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不僅能互相理解,而且還互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幼子雖然“不肖”,但還是“竊愛憐之”。由於愛,必然要為他的前途考慮。這是人之常情,當然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這就引出怎樣才算對子女真正的愛這一話題。觸龍明知太后更愛幼子,卻故意反話正說,說她更疼愛女兒,逼得太后趕緊宣告:“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就勢接過話茬,從她對待燕後的態度,分析了她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考慮的,表明她深明大義,能用理智戰勝感情,對子女也有不溺愛的時候。這就論述了連她也沒想清楚的問題,也與她自己溺愛長安君的事實形成鮮明對照。然後,觸龍又用欲擒故縱的手法,說到趙國及其諸侯國的子孫因“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沒能長保富貴這一事實,講清了只有令長安君“有功於國”,才能使他“自託於趙”的道理,最終完全說服了趙太后。還沒等觸龍說完,就痛痛快快地答應了。
  第4段,“說”的後果。
  故事的結局,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三、人物形象
  觸龍:
  觸龍是趙國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於在其他大臣勸說失敗的情況下,出面勸說頑固的太后。他具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能體會婦女溺愛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樣才能消除這種溺愛的偏執。所以他見到太后,先談健康問題,表示對太后的關懷,消除了她的怒氣。繼而談愛子問題,用激將法,說她愛燕後超過了愛長安君,逼著她吐露溺愛長安君的心事。然後又用趙王和諸侯的子孫為例,暗示太后的溺愛對長安君並沒有好處,並最終打動了太后。他之所以能勸說成功,除了高超的語言藝術外,還在於他深切地瞭解對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於他立論的正確,確實是出於為國家的真誠,確實是為長安君作長遠打算。
  趙太后:
  作為一國之主,她掌握著趙國的最高領導權。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她急忙向齊國求救,希望齊國能夠幫助她度過危機,說明她有一定的政治頭腦和魄力。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有著善良、慈愛的一面。疼愛幼子,本也無可厚非,但當國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暫時的犧牲時,她卻不肯聽從大臣的“強諫”,又表明她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至於她“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的宣告,則表現了她作為一個統治者的頑固和專橫。從“色少解”到“諾。恣君之所使之”,一方面從反面表現了觸龍雄辯的論說才能,另一方面,也說明她最終還是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心悅誠服地接受了觸龍的勸說。

四、寫作特色
  1.縱橫捭闔的遊說特色。
  課文充分體現了《戰國策》的縱橫家思想。觸龍雖不是縱橫家,但畢竟是以說客的身份出現的,加之《戰國策》作者的“縱橫”意識,使得他的勸說不同於一般的進諫。全文幾乎都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其繼有在者乎”以下一連串的反詰句,表現了縱橫家巧舌如簧、縱橫捭闔的遊說特色,用語精闢而簡約。
  2.筆調輕鬆,刻畫細膩。
  本文的另一個特點,是筆調輕鬆,刻畫細膩。這也是《戰國策》與《左傳》《國語》在藝術上的不同之處。究其實,來源於作者使用了恰當的藝術誇張。說客們一旦口若懸河地遊說起來,不僅會滔滔不絕,似乎天下大事都可以憑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而取勝。作者還善於用精當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的內心變化。如“入而徐趨”“盛氣而揖之”“色少解”等等。

五、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平易曉暢,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時,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課文,教師著重介紹背景材料,對課文內容稍加點撥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觸龍說趙太后》一文開篇就描繪了一個氣氛極為緊張的局面:趙君新亡,秦兵犯趙趙求齊助,齊要長安君作人質愛子心切的趙太后不肯讓兒子去冒這個風險,嚴詞拒絕了大臣們的強諫,並聲稱“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在這樣劍拔弩張的情況下,觸龍的諫說顯然要困難許多。他深知要能說服趙太后,就必須讓她明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然而,若從正面去講道理,則將不但無濟於事,反而會自取其辱。因此,必須順著太后溺愛長安君的心理因勢利導,巧說妙諫。 [2]

  在爭取到面見太后機會後,觸龍先用緩衝法關切地詢問太后的起居飲食,並絮絮叨叨地與她談論養生之道,使本來“盛氣而揖之”、戒備心極強的“太后之色少解”。這樣,就從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為進諫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著,觸龍用引誘法懇切地為自己的幼子舒棋請託,以期讓太后產生共鳴,從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愛子之情。在她看來,觸龍簡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憐的“知己”了。她不僅“笑曰”了,而且饒有趣味地與觸龍爭論誰更疼愛幼子的問題,開始毫不掩飾地向觸龍袒露心跡了。這就為下一步談論如何愛子的話題奠定了基礎。

  觸龍抓住契機,引出太后愛燕後的話題。女兒遠嫁,長期不見,而出於一個君主的威嚴又不能提起,這是一個母親埋在內心的隱痛。有人提起,對太后是個釋放鬱結的機會,當然也願意聽了。左師說起燕後遠嫁,太后曾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卻祝:“必勿使反。”藉此提出“父母一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命題。然後把太后為燕後長遠打算的愛與為長安君短淺計議的愛作比較,並由遠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孫不是都不好,而禍及其身是因為“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所致。最後直指“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與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話說到這裡,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師勸諫的使命圓滿完成。他倆在長安君質齊問題上達成共識,心與心在同心點上重合了。

  觸龍的諫說自始至終未有一語提及“令長安君為質”,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說出“態君之所使之”,同樣沒有直接說穿派長安君入質於齊的話,與觸龍的精彩說辭彼此配合,相映成趣。雙方心照不宣,達成默契,絲毫不顯馗尬。文末用“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作結,使首尾圓合,結構謹嚴,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喜劇色彩,彰顯了觸龍諫說的卓著成效。

  觸龍的攻心術,使趙太后從牴觸到對撞再到接納最後到契合,始終未提長安君質齊這個話題。可聽了觸龍一席話後,太后主動要求觸龍派遣長安君使齊為質。看似無心插柳,實是以情一動人,這就是智者的風采與魅力。

參考資料:

1、黃亞琴,高尚義.說諫文中的雙璧——《鄒忌諷齊王納諫》與《觸龍說趙太后》賞析:《語文天地:高中版》,2007年第21期

勸諫藝術

  先秦歷史散文著作《戰國策》,以記敘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外交鬥爭為主要內容。這些縱橫家們,能說會道,長於論辯說理。其言論,內容精闢,啟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至今,還放射著燦爛的藝術光芒。新編高中教材第一冊入選的《觸龍說趙太后》一文,就是這類散文的代表。細細研讀,其藝術性讓人回味無窮;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啟迪。現就文章的語言藝術作簡要分析。

  一、避其鋒芒、欲擒故縱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繼承了趙國的王位。因年幼,於是由趙太后執政。此時的趙國,新舊更替,動盪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國又乘機攻趙,連克三座城池。趙國禍不單行,處於危難之中。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拒秦,趙太后只得求救齊國,共同抗秦。而齊國提出條件,讓趙太后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方才出兵。作為母親,趙太后心理的天平傾斜到了個人的私情一邊。國難當頭,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勸諫,均遭斥責。趙太后甚至蠻不講理的揚言:“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勸諫趙太后”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面對此情,老臣觸龍自願擔當此任,出面勸諫太后。太后得知觸龍進見,知道他為勸說長安君做人質一事而來,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準備。她怒氣衝衝,專等觸龍提出此事,罵他個狗血噴頭,吐他一臉唾沫。心裡話:好一個大膽的傢伙,竟敢頂風勸諫,自找沒趣。然而,當老臣觸龍邁著急促而蹣跚的步子進見時,太后等來的不是勸諫之辭,而是親切而又溫暖的問候和關心,這使她大為感動,隨之心裡那根繃得很緊的警惕之弦不自覺的放鬆了,怒氣也漸漸消除了。其實趙太后正中了觸龍的欲擒故縱之計,這也是觸龍勸諫策略的第一步。

  二、巧妙佈陣、誘其上鉤

  趙太后怒色少解,但觸龍仍未提及讓長安君做人質一事,而是順著拉家常的線索,向太后提出給自己的小兒子安排差使的請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時為兒子作長遠打算。這就表現出了對小兒子的特別疼愛。這個請求實際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標──勸諫長安君做人質慢慢靠近,也是繼續誘太后上鉤的關鍵一步。這一請求非但未遭拒絕,而且還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鳴: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親人不愛子?於是她爽快答應了。而且她好象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讓長安君做人質”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她哪裡知道,這實際上是邁進了觸龍的圈套。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當兩人就“愛子”問題不謀而合的站到同一戰壕裡的時候,觸龍順勢將話題引向了“誰更愛自己的子女”的論爭,並巧妙的運用激將法:明知太后更愛長安君,卻說她愛燕後甚於長安君。這便又引起了新的爭論,於是觸龍擺出自己的觀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並以太后送女兒燕後出嫁時,擔心女兒的長遠利益的事實,使太后深深認識到:要真心愛子女,就要為子女做長遠打算。太后承認了這一觀點,緊接著,觸龍步步進逼,從趙國的歷史說開去,列舉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實:“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候者,其繼有在者乎?微獨趙,諸候有在者乎?”他們都不存在了。這是為什麼呢?於是觸龍順理成章的指明瞭其中的原因:“豈非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豐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至此,言歸主題已到火候。觸龍便因勢利導、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長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令有功於國”的危害。從而也解釋了他認為太后愛長安君不若愛燕後的理由。這樣,就使趙太后陷入了既疼愛長安君,又不讓他出使齊國,為他作長遠打算的這種自相矛盾之中。使她深刻的明白了自己對長安君的愛只是一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溺愛而已,這種溺子驕子就等於殺子。於是,趙太后答應讓長安君出使齊國,觸龍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趙國。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文章選自《戰國策·趙策四》。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繼位,年幼,由趙太后攝政。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趙威後不肯。觸龍說服了趙威後,讓她的愛子出質齊國,解除了趙國的危機。

  

參考資料:
1、《觸龍說趙太后》賞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3]

說話藝術

  開口說話,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會說不會說大不一樣。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而身掛六國相印,諸葛亮靠經天緯地之言而強於百萬之師,燭之武因勢利導而存鄭於危難,觸龍循循善誘而救趙於水火。言語得失,小則牽繫做人難易,大則連及國家興亡,非常重要。下面就以《觸龍說趙太后》為例,談談說話的藝術。

  1、 察言觀色,避其鋒芒。

  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急攻趙國,危急關頭,趙國不得不求救於齊,而齊國卻提出救援條件――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溺愛孩子、缺乏政治遠見的趙太后不肯答應這個條件,於是大臣竭力勸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面對此情此景,深諳說話藝術的左師觸龍並沒有像別的朝臣那樣一味地犯顏直諫,批逆龍鱗,而是察言觀色,相機行事。他知道,趙太后剛剛執政,缺乏政治經驗,目光短淺,加之女性特有的溺愛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談及人質的問題都會讓太后難以接受,使得結果適得其反。所以觸龍避其鋒芒,對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的事隻字不提,而是轉移話題。先問太后飲食住行,接著請託兒子舒祺,繼之論及疼愛子女的事情,最後大談王位繼承問題。不知不覺之中,太后怒氣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樣才是疼愛孩子的道理,高興地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

  2、 關心問候,緩和氣氛。

  面對怒氣衝衝、盛氣凌人的趙太后,首要的問題是讓她能夠心平氣和,平心靜氣,給人以勸說的契機,從而引起她談話的興趣,一步步進入正題。觸龍拜見太后並不難,但見到太后談什麼卻很關鍵。話不投機,三言兩語也許就會被拒之於千里之外。因此,觸龍反覆揣摩太后的心理,選擇了老年人都共同關心的飲食起居話題,先從自己腳有毛病(也許是假的)、不能快走談起,以己推人,關心起太后的身體情況,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別人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問候,老年人同病相憐的真實的感受,讓趙太后冰冷的內心有了一絲的感動,她無法拒絕觸龍提出的問題,於是“色少解”,和觸龍交談了起來。緊張的氣氛得到緩和,談話有了良好的開端。

  3、 大話家常,拉近距離。

  觸龍和太后接上了話,此時還不能步入正題,因為談話才剛剛開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時如果談及人質問題,太后馬上會翻臉不認人,必定會唾觸龍滿面。但誰都知道,觸龍晉見太后不可能只是為了問寒問暖,談話還要繼續,怎樣才能讓談話既顯得合情合理,又自然會引到人質問題上呢?觸龍於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請安排孩子。自己雖然腳有毛病,太后雖然怒氣衝衝,但為了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好的歸宿,進宮求見太后,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觸龍和太后談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無形之中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使得談話得以繼續,事情向著觸龍預先設計好的方向發展。

  4、 投其所好,請君入甕。

  應當說,觸龍問候起居、關心孩子,都切中了趙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動趙太后的恐怕不是這些,而是觸龍的一句話,“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孩子是孃的心頭肉,做父母的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趙太后溺愛孩子,眾人皆知,觸龍從請託孩子談起,欲擒故縱,故意誘導趙太后談及“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從而自然引到趙太后疼愛孩子問題上,這一對話深深地打動了趙太后。它道出了趙太后疼愛孩子的事實。此時,作為母親的趙太后的心中也許會湧現出哺養長安君、持燕後踵哭泣、祭祀必祈禱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為觸龍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聽由他擺佈了。

  5、 曉之以理,循循善誘。

  說話技巧再高,它高不過“理”字。《十善業道經》說,“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意思是說,言論一定要合理,要讓別人能接納領受,要有信用,要令人無懈可擊。說話的前提要講一個“理”字,觸龍的話之最終所以能夠讓趙太后欣然信服,願意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關鍵在於他能夠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以理服人。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愛孩子就要為孩子考慮的長遠一些,就要讓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僅僅依靠權勢、父母。站在客觀事實的角度,觸龍步步誘導,旁敲側擊,明之以實,曉之以理,全部對話無一字涉及人質,但又句句不離人質。迂迴曲折之中盡顯語言奧妙,循循善誘之餘凸現事情必然。

  說話是一門藝術,為人處事離不開說話,要想把話說好,不妨多跟古人學學。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補充註釋

  韓偓的七言律詩《三月》主要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其中也寄寓了詩人壯志難酬的無奈。這與詩人所處的時代不無關係。晚唐早已沒有了盛唐的雄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剩下的僅有頹廢和衰弱,作為始終堅持反對朱全忠篡唐的有氣節的士人,身處這種時代,面對危亂的時局,卻只能無奈嘆息,這首《三月》正是詩人無奈的哀嘆,一方面是借哀嘆美好的初春三月來哀嘆國勢頹危的晚唐王朝,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盛年易逝,無可挽留,功業未就的現實感慨萬分,詩的結尾 “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萬般無奈的心情表露紙上,借酒消愁卻愁更愁。

  辛夷花是一月開花的,它才剛剛謝了,桃花卻早早的開了。笫一句就說明寫詩時是早春時節,這樣的時節是充滿生氣的,綠地草漲鶯飛,萬物漸欣漸榮。在這樣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過的了,在南方,寒食時節,總是細雨飄飄,滋潤著千樹力‘花,也帶給人清新舒服的感覺。第一句的前半句“四時最好是三月”,正好說明“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就好比一個人的少年時期,一個精力充沛、活力無限的時期,然而少年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樣,晃一晃就過去了。時間總是這樣,在你的指縫隙間流失,而你卻全然不知。韓偓在這裡就借用短暫的三月來感嘆少年時期的一去不復返,讓人不禁的感傷了起來。“吳國地遙江接海”,吳國即吳地,是長江及其支流哺乳的地域,長江經過吳地最後流入浩翰的東海,故詩人說“江接海”。漢陵是漢朝天子陵墓,“漢陵魂斷草連天”,漢朝天子建立的輝煌大業早已成為歷史,今也只剩陵墓斷碑伴著雜草叢生。“新愁舊恨真無奈”,新增添的憂煩苦悶和舊有的遺憾悔恨,讓詩人也無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在甕底,還以做什麼來扭轉故國火亡的乾坤呢?

  整首詩由春天短暫的三月寫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著家國滅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的讓人無奈,少年的大好光陰逝去讓人無奈,國家變遷更讓人無奈。這首詩傾注著詩人對國家的眷戀,環境的變化往往會讓詩人的詩作風格有著質的改變,和李煜一樣,社會動盪、王室顛覆給予韓偓詩歌創作以重大影響。他的詩常有以不寫而寫來傳達窈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無傷而讓人感傷;一句“新愁舊恨真無奈”,不明言其愁,而愁巳不言而喻。

參考資料:

1、李元洛.《唐詩三百首》:嶽麓書社,2013-1-1:160

文言現象

  天佑四年(907),先後殺害唐紹宗和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地方軍閥朱溫篡唐,建國號曰“樑”。時為昭宗重臣的韓偓此前早已被排擠出唐朝,《三月》一詩,當時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

參考資料:

1、李元洛.《唐詩三百首》:嶽麓書社,2013-1-1:160

詩人劉向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彭城,仕於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曾奉命領校祕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