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 後飛雁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詠物 寫鳥 孤獨 哀傷

譯文

譯文
離群的孤雁既不飲水也不進食又不啄食,邊飛邊叫的聲音裡飽含對同群夥伴的思念。
雁群消失在雲海之間,誰來憐惜著天際孤雁?
孤雁望斷天涯,彷彿依稀看見夥伴們就在眼前;哀鳴不絕,好像愈發聽到了同伴們的呼喚。
野鴉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顧自己鳴噪不停。

註釋
飲啄:鳥類飲水啄食。
萬重雲:指天高路遠,雲海瀰漫。
望盡:望盡天際。
意緒:心緒,念頭。
鳴噪:野鴉啼叫。
自:自己。一作“亦”。

參考資料:
1、林繼中.杜詩選評.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0

2、王新龍.杜甫文集 1.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200

創作背景

  《孤雁》 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

  

參考資料:


賞析

  首聯“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喚出“孤雁”,“不飲啄”。寫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單是想念,而且還拼命追尋,是一隻情感熱烈而執著的“孤雁”。“不飲啄”體現出孤雁的執著,不達目的絕不放棄的決心。寄寓詩人當時渴望與親人朋友團聚的心情。

  頷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境界忽然開闊。高遠浩茫的天空中,這小小的孤雁僅是“一片影”,它與雁群相失在“萬重雲”間,此時此際顯得惶急、焦慮和迷茫。“一片”、“萬重”對比,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誰憐”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形象地寫出了路遠雁孤、同伴難尋的悽苦之情。這一聯以“誰憐”二字設問詩人與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了。詩人所思念的不單是兄弟,還包括他的親密的朋友。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盪不安的年月裡,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頸聯“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聯緊承上聯,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似”、“如”二字表現了未見而似見,未聞而猶聞的幻覺。頸聯通過對孤雁飛著叫著尋找同伴的描寫,將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現得淋漓盡致。它被思念纏繞著,被痛苦煎熬著,迫使它不停地飛鳴。它望盡天際,不停地望,彷彿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喚聲聲,不停地喚,似乎那侶伴的鳴聲老在它耳畔響。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飛,不停地呼喚了。這兩句血淚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絕。從中體現出詩人流離失所,生活困苦,又沒有親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狀態。“猶”和“更”道出了詩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與傷痛。

  尾聯“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用了陪襯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愛憎感情。用野鴉的無憂無慮、熱鬧非常來反襯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聯進一步表現了孤雁渴望團聚的哀愁與奮力尋找的堅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麼迫切,它那麼痛苦、勞累;而野鴉們是全然不懂的,它們紛紛然鳴噪不停,自得其樂。“無意緒”是孤雁對著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卻面對著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緒。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裡,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立體感”。

  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參考資料:

1、杜甫.金聖嘆選批杜詩——四才子書.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3年:158 2、張忠綱.杜甫詩選 插圖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247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 (修訂版) 教學參考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1

創作背景

  《孤雁》 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間,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 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心中充滿失意之感和哀傷之情。

  

參考資料:


賞析

  首聯“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喚出“孤雁”,“不飲啄”。寫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單是想念,而且還拼命追尋,是一隻情感熱烈而執著的“孤雁”。“不飲啄”體現出孤雁的執著,不達目的絕不放棄的決心。寄寓詩人當時渴望與親人朋友團聚的心情。

  頷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境界忽然開闊。高遠浩茫的天空中,這小小的孤雁僅是“一片影”,它與雁群相失在“萬重雲”間,此時此際顯得惶急、焦慮和迷茫。“一片”、“萬重”對比,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誰憐”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形象地寫出了路遠雁孤、同伴難尋的悽苦之情。這一聯以“誰憐”二字設問詩人與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了。詩人所思念的不單是兄弟,還包括他的親密的朋友。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盪不安的年月裡,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頸聯“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聯緊承上聯,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似”、“如”二字表現了未見而似見,未聞而猶聞的幻覺。頸聯通過對孤雁飛著叫著尋找同伴的描寫,將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現得淋漓盡致。它被思念纏繞著,被痛苦煎熬著,迫使它不停地飛鳴。它望盡天際,不停地望,彷彿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喚聲聲,不停地喚,似乎那侶伴的鳴聲老在它耳畔響。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飛,不停地呼喚了。這兩句血淚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絕。從中體現出詩人流離失所,生活困苦,又沒有親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狀態。“猶”和“更”道出了詩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與傷痛。

  尾聯“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用了陪襯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愛憎感情。用野鴉的無憂無慮、熱鬧非常來反襯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聯進一步表現了孤雁渴望團聚的哀愁與奮力尋找的堅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麼迫切,它那麼痛苦、勞累;而野鴉們是全然不懂的,它們紛紛然鳴噪不停,自得其樂。“無意緒”是孤雁對著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卻面對著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緒。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孤雁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雖然命薄但是心高,寧願飛翔在萬重雲裡,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讀者以“立體感”。

  全詩以孤雁象徵自己。詩寫的是孤雁,無一字涉及詩人自己。但通過這只不飲不啄、穿飛哀鳴、思尋夥伴的失群的孤雁間接暗示了詩人在戰亂中隻身顛沛流離、懷念親朋的情懷。

參考資料:

1、杜甫.金聖嘆選批杜詩——四才子書.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3年:158 2、張忠綱.杜甫詩選 插圖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247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 (修訂版) 教學參考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1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