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路中作原文賞析
地暖無秋色,江晴有暮暉。
空餘蟬嘒嘒,猶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
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
空餘蟬嘒嘒,猶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
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
譯文
譯文
南方泥土中的溫暖,使大地之上看不到絲毫北方秋日裡肅殺蕭瑟的景象。在這個晴朗的黃昏,冉冉西下的斜陽正將殘留的餘暉灑落在江上。
在這幽寂的日暮時分,我只聽到秋蟬微弱而清脆的鳴叫聲。這秋蟬猶如向我這個異鄉人吟唱著生命即將離去的輓歌,傾訴著對大地的依戀,同時又似乎在向我尋求著最後的憐惜與呵護。
走進小小的村落,狗兒相互護衛著主人的家園,不讓陌生人靠近。這時,一位僧侶走在江邊平整的沙地上,獨自歸向自己的寺院。
我抬頭向著西北望去,我多麼想見到我來時的地方——長安。可是,又一次見到的只是從樹叢中飛起來的鷓鴣。
註釋
此詩作於大中元年秋在桂林鄭亞幕時。路:全唐詩校:“一作道。”
嘒嘒:蟬鳴聲。
詩人李商隱
-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