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兒媚·林下閨房世罕儔原文賞析

朝代清代 詩人納蘭性德

林下閨房世罕儔,偕隱足風流。今來忍見,鶴孤華表,人遠羅浮。
中年定不禁哀樂,其奈憶曾遊。浣花微雨,採菱斜日,欲去還留。

友人 嚮往 隱居

譯文

譯文
你們夫妻二人一同隱居山林,知足保和,風流自適。現在看見你居住在這裝飾華美清麗的房子裡,遠離塵世的浮躁虛名,著實是豔羨不已。
人到中年,心逐漸脆弱,禁不起太多悲哀,尤其是今天舊地重遊,想起當初和她到此遊玩的種快樂來。細雨潤溼花枝,夕陽下有人採摘菱角,我不忍獨自面對這美好的景色,想要離去,卻又戀戀不捨。

註釋
眼兒媚:詞牌名,又名《秋波媚》。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
“林下”二句:林下,本指山林田野隱居之處,但這裡則含有“林下風氣”之意。《世說新語·賢媛》:“謝遏絕重其姊,張玄常稱其妹,欲以敵之。有濟尼者,並遊張、謝二家。人問其優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罕儔(chóu):無可匹敵。
偕隱:一同隱居,詩詞中多指夫妻同歸故里。此二句謂夫妻二人一同隱居山林,知足保和,風流自適。
忍見:看見。忍,通“認”,認識。
鶴孤:像仙鶴一樣孤傲。因鶴高飛於雲天,故古人謂其清高孤傲;華表:古代宮殿或陵墓前立的石柱。這裡指房屋外部的華美的裝飾。
羅浮:羅浮山,在廣東省東江北岸。晉葛洪曾在此修道,又傳說隋趙師雄在此山蒙遇女郎。與之語,則芳香襲人,語言清麗,遂相飲竟醉,及覺,乃在大梅樹下。後多以此典詠梅。這裡則是借指往日榮華之事。
“中年”句: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這裡指人到中年,心逐漸脆弱,禁不起太多悲哀。
其奈:怎奈,無奈。
浣(huàn)花:本指浣花溪。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為錦江支流,一名濯錦江,又名百花潭。杜甫曾居此,但此處恐指“浣衣”之事。

參考資料:

1、朱立春編著.中國歷史常識全知道 家庭必備典藏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03:第521頁 2、(清)納蘭性德著;墨香齋譯評.納蘭詞 雙色插圖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10:262頁

賞析

  上片寫納蘭對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風度的讚美。

  “林下閨房世罕儔”,這兩句謂友人夫妻二人一同隱居山林,知足保和,風流自適。後一句“今來忍見,鶴孤華表,人遠羅浮”則大量用典,先是有“忍見”,再有“鶴孤華表”,取鶴生性孤高的特點,詞中意為遠隔世事,居住在這裝飾華美清麗的房子裡,用“羅浮”,意指往日榮華。所以,納蘭如今親眼目睹友人隱居仙境,風景撩人,看見友人住在這華美的房子裡,遠離塵世的浮躁虛名,安寧閒適,著實是豔羨不已。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風度,叫納蘭敬佩又羨慕,讚美之詞發自肺腑,彷彿遠羅浮的田園風光,他也能沾點光來。

  下片表達納蘭對友人隱居生活的嚮往。

  “中年定不禁哀樂,其奈憶曾遊”,到中年的時候,納蘭肯定會因為自己曾經來到過這麼美麗的地方而禁不住悲傷起來。同時,納蘭又會感到十分幸福和快樂,因為在這裡有過美好的回憶。“浣花微雨,採菱斜日”,“浣花”“微雨”“採菱”“斜日”,都是生動的自然景緻,一派田園安詳的美好樂土之態。最後,詞人發出感嘆:“欲去還留。”這耕種之福,直叫人嫉妒不已,怎麼也看不夠。

  全文多處用典,卻明白如話。既有讚美友人的豁達之心,又能坦言自身對隱居無限嚮往,可謂一詞雙關。字裡行間,納蘭表露了對退隱凡塵。隱居林下生活的嚮往,也無意傾吐了對理想生活的渴望。

參考資料:

1、納蘭容若著.一生最愛納蘭詞 全詞彩插珍藏版:石油工業出版社,2014.11:第213頁

創作背景

  作者創作此詞的時候,盧氏已經逝去多年,具體年份已不可考,容若重遊山野,心有萬千感慨而作此篇。   

參考資料:
1、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彙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第184頁

賞析

  上片寫納蘭對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風度的讚美。

  “林下閨房世罕儔”,這兩句謂友人夫妻二人一同隱居山林,知足保和,風流自適。後一句“今來忍見,鶴孤華表,人遠羅浮”則大量用典,先是有“忍見”,再有“鶴孤華表”,取鶴生性孤高的特點,詞中意為遠隔世事,居住在這裝飾華美清麗的房子裡,用“羅浮”,意指往日榮華。所以,納蘭如今親眼目睹友人隱居仙境,風景撩人,看見友人住在這華美的房子裡,遠離塵世的浮躁虛名,安寧閒適,著實是豔羨不已。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風度,叫納蘭敬佩又羨慕,讚美之詞發自肺腑,彷彿遠羅浮的田園風光,他也能沾點光來。

  下片表達納蘭對友人隱居生活的嚮往。

  “中年定不禁哀樂,其奈憶曾遊”,到中年的時候,納蘭肯定會因為自己曾經來到過這麼美麗的地方而禁不住悲傷起來。同時,納蘭又會感到十分幸福和快樂,因為在這裡有過美好的回憶。“浣花微雨,採菱斜日”,“浣花”“微雨”“採菱”“斜日”,都是生動的自然景緻,一派田園安詳的美好樂土之態。最後,詞人發出感嘆:“欲去還留。”這耕種之福,直叫人嫉妒不已,怎麼也看不夠。

  全文多處用典,卻明白如話。既有讚美友人的豁達之心,又能坦言自身對隱居無限嚮往,可謂一詞雙關。字裡行間,納蘭表露了對退隱凡塵。隱居林下生活的嚮往,也無意傾吐了對理想生活的渴望。

參考資料:

1、納蘭容若著.一生最愛納蘭詞 全詞彩插珍藏版:石油工業出版社,2014.11:第213頁

創作背景

  作者創作此詞的時候,盧氏已經逝去多年,具體年份已不可考,容若重遊山野,心有萬千感慨而作此篇。   

參考資料:
1、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彙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第184頁

詩人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