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二首·其二原文賞析

朝代近現代 詩人魯迅

雨花臺邊埋斷戟,莫愁湖裡餘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見,歸憶江天發浩歌。

悼念 抒情 感慨 憤懣

譯文

譯文
雨花臺邊埋葬著為革命英勇犧牲的烈士,他們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裡的微波不斷流傳給後代。
(我)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經被殺害再也見不到了,只有在歸來的路上為追憶他們面對祖國的河山慷慨高歌。

註釋
 雨花臺:在南京聚寶山上,原為名勝,國民政府時在此殺害革命者。據統計,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在這裡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者,約達20萬人左右。當地有五色小石,名“雨花石”。現闢為革命烈士墓。埋斷戟(jǐ):唐杜牧《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消”,這裡比喻戰士雖死而壯志未滅。
莫愁湖:南京水西門外名勝,相傳六朝時有女盧莫愁曾住這裡,因而得名。餘微波:象徵革命烈士寧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如莫愁湖裡的微波不絕,流傳後世。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有“餘波流衍”的說法。
美人:在這裡指革命烈士。
浩歌:大聲歌唱,比喻作者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

參考資料:

1、金鷹.橄欖小集: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53-355頁

創作背景

  據《魯迅日記》1931年6月14日:“為宮崎龍介君書一幅雲:‘大江日夜向東流……。’又為白蓮女士書一幅雲:‘雨花臺邊埋斷戟……。”’後均收入《集外集拾遺》。1931年春天,國民政府內部派系鬥爭激化,魯迅有感於時政,便作此詩諷刺國民政府內部的勾心鬥角。   

參考資料:
1、金鷹.橄欖小集: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53-355頁

賞析

  這首詩,則主要抒發了作者魯迅對辛亥革命失敗的感慨。首句“雨花臺邊埋斷戟,莫愁湖裡餘微波”中,“雨花臺”、“莫愁湖”是南京城兩處具有標誌性的地方,莫愁湖還曾有南京“第一名勝”之稱。魯迅通過對此二處的描寫,又進一步描繪了南京城一片荒涼的景象,以對應第一首詩中第二句描寫的景象。同時,詩人又用“埋斷戟”、“餘微波”,來象徵地描寫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狀況。辛亥革命爆發不久,革命黨人率江浙新軍攻打南京,從城外雨花臺,經城南中華門攻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又曾在莫愁湖邊,建立一座江浙新軍攻克南京陣亡將士的石碑,上面刻有孫中山的題詞“建國成仁”四字,故此二處為辛亥革命遺蹟。魯迅通過對此二處的描寫,沉痛地感嘆辛亥革命的失敗,以及對國民政府軍閥政客們背叛革命,葬送孫中山事業的憤慨。用“埋斷戟”、“餘微波”來表示辛亥革命失敗,反映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二句“所思美人不可見,歸憶江天發浩歌”中,“所思美人”在詩中喻指孫中山和他的追隨者們。

參考資料:

1、林偉.魯迅詩歌注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67-68頁

創作背景

  據《魯迅日記》1931年6月14日:“為宮崎龍介君書一幅雲:‘大江日夜向東流……。’又為白蓮女士書一幅雲:‘雨花臺邊埋斷戟……。”’後均收入《集外集拾遺》。1931年春天,國民政府內部派系鬥爭激化,魯迅有感於時政,便作此詩諷刺國民政府內部的勾心鬥角。   

參考資料:
1、金鷹.橄欖小集: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53-355頁

賞析

  這首詩,則主要抒發了作者魯迅對辛亥革命失敗的感慨。首句“雨花臺邊埋斷戟,莫愁湖裡餘微波”中,“雨花臺”、“莫愁湖”是南京城兩處具有標誌性的地方,莫愁湖還曾有南京“第一名勝”之稱。魯迅通過對此二處的描寫,又進一步描繪了南京城一片荒涼的景象,以對應第一首詩中第二句描寫的景象。同時,詩人又用“埋斷戟”、“餘微波”,來象徵地描寫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狀況。辛亥革命爆發不久,革命黨人率江浙新軍攻打南京,從城外雨花臺,經城南中華門攻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又曾在莫愁湖邊,建立一座江浙新軍攻克南京陣亡將士的石碑,上面刻有孫中山的題詞“建國成仁”四字,故此二處為辛亥革命遺蹟。魯迅通過對此二處的描寫,沉痛地感嘆辛亥革命的失敗,以及對國民政府軍閥政客們背叛革命,葬送孫中山事業的憤慨。用“埋斷戟”、“餘微波”來表示辛亥革命失敗,反映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二句“所思美人不可見,歸憶江天發浩歌”中,“所思美人”在詩中喻指孫中山和他的追隨者們。

參考資料:

1、林偉.魯迅詩歌注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67-68頁

詩人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