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羅隱

籬落歲雲暮,數枝聊自芳。
雪裁纖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春叢莫輕薄,彼此有行藏。

寫花 詠物 諷刺

譯文

譯文
一年將近在籬笆邊,幾枝菊暫且開得歡。
白雪裁剪出細蕊密,金蕾開放香氣連連。
千年曾為貧士之酒,一生都被霜雪摧殘。
春日花叢不要輕薄,彼此行止都是天然。

註釋
歲雲暮:即歲暮。一年將近時。
纖蕊:纖細的花蕊。
白衣:猶布衣,古未仕者著白衣。
青女霜:青女,神話中霜雪之神。
輕薄:輕浮刻薄,不厚道。
行藏:謂出仕即行其所學之道,或者退隱藏道以待時機。後因以“行藏”指出處或行止。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60-161

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715

賞析

  一年精近,本已是萬木凋落,百花殘盡之時,作者想不到籬笆旁邊那枝枝菊花開放了,“幾朵依稀散晚香”,這“數枝”花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豔麗的色彩。這就是詩的開頭兩句所敘述的內容。作者接著描寫道:“雪裁纖蕊密,金拆小苞香。”這兩句是說: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纖細柔軟,金色的菊花,花蕾剛剛綻開,清香才流溢位來。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運用生動的語言,細膩地予以刻畫。菊花,黃白相間,豔麗多姿,也算是大自然的寵兒。可是“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它也是歷盡了人間的滄桑。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去後,以一介貧士的身份退隱田園,每日裡種菊南山,酣歌縱酒,(尤愛菊花酒)雖酒債處處,但精神卻得到了超脫。“千載”句便暗指此事。這兩句詩表面上寫菊花,實地裡卻是作者自身的慨嘆。據史載,作者因恃才傲物,多所譏諷,以故為公卿所惡,曾十上不中。故其思想情緒借詩人表達出來。

  “春叢莫輕薄,彼此有行藏。”這兩句是說:春天的花草你沒有必要因為開在春光裡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從而輕浮刻薄,其實呀,你開在春天,我作為菊花開在秋天,都是天定的,並不是自然厚愛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則是:“你們那些官運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這個‘白衣’人。你們為官固然飯好,可是自古是‘伴君如伴虎’,每天你們難道不是‘戰戰驚驚,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嗎?我作為一個‘白衣’,雖說手中沒有生殺予奪之權,可是我生活得自由、坦然。可見,我們‘彼此有行藏’啊!”在警告春花不要自我狂妄而輕視白菊的同時,嚴肅地指出群花應各自尊重本來的生長規律和特定稟性。

  此詩以輕巧從容見長,它吐語雋永有致,意蘊卻深邃綿厚。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60-161 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715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但據詩意可知作於秋日菊花盛放之時。作者生活在動亂迭起的晚唐時代,久受壓抑,其所作之詩,多諷刺現實或官僚集團,這首詩即是借詠物而刺世之作。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60-161

賞析

  一年精近,本已是萬木凋落,百花殘盡之時,作者想不到籬笆旁邊那枝枝菊花開放了,“幾朵依稀散晚香”,這“數枝”花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豔麗的色彩。這就是詩的開頭兩句所敘述的內容。作者接著描寫道:“雪裁纖蕊密,金拆小苞香。”這兩句是說: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纖細柔軟,金色的菊花,花蕾剛剛綻開,清香才流溢位來。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運用生動的語言,細膩地予以刻畫。菊花,黃白相間,豔麗多姿,也算是大自然的寵兒。可是“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它也是歷盡了人間的滄桑。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去後,以一介貧士的身份退隱田園,每日裡種菊南山,酣歌縱酒,(尤愛菊花酒)雖酒債處處,但精神卻得到了超脫。“千載”句便暗指此事。這兩句詩表面上寫菊花,實地裡卻是作者自身的慨嘆。據史載,作者因恃才傲物,多所譏諷,以故為公卿所惡,曾十上不中。故其思想情緒借詩人表達出來。

  “春叢莫輕薄,彼此有行藏。”這兩句是說:春天的花草你沒有必要因為開在春光裡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從而輕浮刻薄,其實呀,你開在春天,我作為菊花開在秋天,都是天定的,並不是自然厚愛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則是:“你們那些官運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這個‘白衣’人。你們為官固然飯好,可是自古是‘伴君如伴虎’,每天你們難道不是‘戰戰驚驚,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嗎?我作為一個‘白衣’,雖說手中沒有生殺予奪之權,可是我生活得自由、坦然。可見,我們‘彼此有行藏’啊!”在警告春花不要自我狂妄而輕視白菊的同時,嚴肅地指出群花應各自尊重本來的生長規律和特定稟性。

  此詩以輕巧從容見長,它吐語雋永有致,意蘊卻深邃綿厚。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60-161 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715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但據詩意可知作於秋日菊花盛放之時。作者生活在動亂迭起的晚唐時代,久受壓抑,其所作之詩,多諷刺現實或官僚集團,這首詩即是借詠物而刺世之作。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60-161

詩人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