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詩五首·其五原文賞析

朝代兩漢 詩人王粲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四望無煙火,但見林與丘。
城郭生榛棘,蹊徑無所由。
雚蒲竟廣澤,葭葦夾長流。
日夕涼風發,翩翩漂吾舟。
寒蟬在樹鳴,鸛鵠摩天遊。
客子多悲傷,淚下不可收。
朝入譙郡界,曠然消人憂。
雞鳴達四境,黍稷盈原疇。
館宅充廛裡,士女滿莊馗。
自非聖賢國,誰能享斯休?
詩人美樂土,雖客猶願留。

寫景 抒情 憂國憂民 願望

譯文

譯文
憂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緩緩而行我滿心憂愁。
四面環望不見人家煙火,看見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城郊長遍了樹叢雜草,小道荒蕪沒有人行走。
蘆荻蒲草遮滿了河面,葦草順著水勢向下流。
夕陽西下涼風吹起,風吹小船行駛輕悠悠。
寒秋之蟬在樹頭鳴叫,白鸛天鵝在高空遨遊。
我的心頭有許多憂愁,淚水紛紛落下很難止住。
早上進入了譙郡境地,豁然開朗叫人解除了煩憂。
雄雞唱曉傳遍了四面八方,田地裡莊稼長得綠油油。
城裡鎮上屋含遍佈,男男女女行走街頭。
如果不是有聖賢治國,誰能夠將這福分享受。
古時的詩人曾稱美樂土,雖是行客我也願在此長留。

註釋
悠悠:憂思的樣子。涉:徒步渡水,此處意為徒步行走。
靡(mí)靡:行路遲緩。《詩·王風·黍離》:“行邁靡靡。”
煙火:人煙。
但:只。丘:小山包。
城郭:內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榛(zhēn)棘(jí):叢生的樹木和野草。
蹊(xī)徑:小路。由:經過。
雚(huán):蘆類植物,幼時叫蒹,長成後稱雚。蒲:水生植物,即蒲草。竟:遍佈。廣澤:浩渺的水澤。
葭(jiā)葦:初生的蘆葦,此處泛指葦草。
夕:日落的時候。
漂吾舟:風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寒蟬:秋後的蟬。
鸛(guàn)鵠(hú):這裡泛指大鳥。摩天:迫近於天,形容很高。
客子:旅居異鄉的人。此處為詩人自稱。
收:結束,停止。
譙(qiáo):郡名,曹操的故鄉,在今安徽亳(bó)縣。
曠然:豁然開朗。
達:及。四境:四方,各處,指譙郡地界。《孟子·公孫丑下》:“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
黍(shǔ)稷(jì):兩種穀物,此泛指莊稼。盈:滿。原疇:田野。
館宅:房舍。廛(chán)裡:古代城鎮裡住宅的通稱。
士女:男子和女子。馗(kuí):通“逵”,四通八達的大道。
自非:假如不是。聖賢:指曹操。
斯:這。休:美善,指和樂美好的生活。
詩人:指《詩·魏風·碩鼠》的作者。樂土:安樂幸福的地方。《詩·魏風·碩鼠》:“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客:指詩人自己。

參考資料:

1、陳巨集天 趙福海 陳復興主編.《昭明文選譯註(第三卷)(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2版:第216-225頁

賞析

  全詩可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寫徵吳途中所見山河破碎的荒涼景象。開頭二句先點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著,作者以沉痛的筆調具體地描繪了飽受戰火蹂躪的殘破河山:“四望無煙火,但見林與丘。”人煙斷絕,空曠孤寂的荒野,這是大背景。“城郭生榛棘,蹊徑無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華的城鎮,此時成了一片廢墟。人煙稀少,雜草叢生,殘垣斷壁,國破家亡,這正是動亂的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雚蒲”六句,詩人把鏡頭從遠處拉回到身邊,對周圍的環境作進一步的渲染。蒲葦滿澤的荒野,黃昏時分的涼風,隨波漂浮的扁舟,淒厲哀鳴的寒蟬,凌空飛翔的鸛鵠,組成了一幅蕭瑟淒涼的畫面。身處此境的“客子”,當然要“淚下不可收”了。這裡的景物並不是隨意拾掇的,而是為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選擇的。當然,這也是為反對軍閥混戰這個主題服務的,雖然沒有一句直接抨擊的言辭,但詩人把強烈的感情滲透在景物的描寫之中,因而句句都隱含著批判的鋒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盡頭,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彌望的荒蕪焦土之中,一片充滿生氣的樂土,出現在面前。這就是作者筆下的譙郡——曹操的故鄉。“朝入譙郡界,曠然消人憂。”這是作者的總體感受,一踏上譙郡的地界,所有的憂愁便煙消雲散,心情豁然開朗。這與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作者筆下的環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寫質樸的田園風光:“雞鳴達四境,黍稷盈原疇。”寧靜、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描寫一般:“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兩者所表現的畫面和所寄寓的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之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只不過一個是理想,一個是稍帶誇張的現實,接著,作者又寫到繁華的都市風貌:“館宅充廛裡,女士滿莊馗。“譙郡是曹操的故鄉,詩人把譙郡的生活寫得那麼美好,自然是對曹操的熱烈歌頌,這雖然是一種歷史的侷限,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在戰亂頻仍的年代,人們總是熱切盼望出現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過著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這種寫法,也並不是不自然的。最後,詩人對這理想樂土發出了由衷讚美:“詩人美樂土,雖客猶願留。”“樂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戀故鄉,是人之常情;客居異地總是不願久留的。詩人自己在流寓荊州時也曾說:“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樓賦》)可是此詩結尾卻說:這裡雖然不是自己的故鄉,也願意長久地生活在這裡。這就更強烈地表現了詩人對曹操的讚美,反映了人民嚮往安定生活的願望。

  此詩的創作意圖主要是通過荒土和樂土的對照,表達自己反對軍閥混戰、嚮往幸福安定生活的願望。作品前後兩個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對應,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體現了作者的這一創作意圖。這兩幅截然相反的畫面並列在一起,造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深化了主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

1、劉鳳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編.《中國曆代軍旅詩三百首鑑賞》:山東友誼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2頁

賞析

  全詩可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寫徵吳途中所見山河破碎的荒涼景象。開頭二句先點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著,作者以沉痛的筆調具體地描繪了飽受戰火蹂躪的殘破河山:“四望無煙火,但見林與丘。”人煙斷絕,空曠孤寂的荒野,這是大背景。“城郭生榛棘,蹊徑無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華的城鎮,此時成了一片廢墟。人煙稀少,雜草叢生,殘垣斷壁,國破家亡,這正是動亂的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雚蒲”六句,詩人把鏡頭從遠處拉回到身邊,對周圍的環境作進一步的渲染。蒲葦滿澤的荒野,黃昏時分的涼風,隨波漂浮的扁舟,淒厲哀鳴的寒蟬,凌空飛翔的鸛鵠,組成了一幅蕭瑟淒涼的畫面。身處此境的“客子”,當然要“淚下不可收”了。這裡的景物並不是隨意拾掇的,而是為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選擇的。當然,這也是為反對軍閥混戰這個主題服務的,雖然沒有一句直接抨擊的言辭,但詩人把強烈的感情滲透在景物的描寫之中,因而句句都隱含著批判的鋒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盡頭,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彌望的荒蕪焦土之中,一片充滿生氣的樂土,出現在面前。這就是作者筆下的譙郡——曹操的故鄉。“朝入譙郡界,曠然消人憂。”這是作者的總體感受,一踏上譙郡的地界,所有的憂愁便煙消雲散,心情豁然開朗。這與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作者筆下的環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寫質樸的田園風光:“雞鳴達四境,黍稷盈原疇。”寧靜、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描寫一般:“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兩者所表現的畫面和所寄寓的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之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只不過一個是理想,一個是稍帶誇張的現實,接著,作者又寫到繁華的都市風貌:“館宅充廛裡,女士滿莊馗。“譙郡是曹操的故鄉,詩人把譙郡的生活寫得那麼美好,自然是對曹操的熱烈歌頌,這雖然是一種歷史的侷限,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在戰亂頻仍的年代,人們總是熱切盼望出現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過著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這種寫法,也並不是不自然的。最後,詩人對這理想樂土發出了由衷讚美:“詩人美樂土,雖客猶願留。”“樂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戀故鄉,是人之常情;客居異地總是不願久留的。詩人自己在流寓荊州時也曾說:“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樓賦》)可是此詩結尾卻說:這裡雖然不是自己的故鄉,也願意長久地生活在這裡。這就更強烈地表現了詩人對曹操的讚美,反映了人民嚮往安定生活的願望。

  此詩的創作意圖主要是通過荒土和樂土的對照,表達自己反對軍閥混戰、嚮往幸福安定生活的願望。作品前後兩個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對應,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體現了作者的這一創作意圖。這兩幅截然相反的畫面並列在一起,造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深化了主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

1、劉鳳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編.《中國曆代軍旅詩三百首鑑賞》:山東友誼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2頁

詩人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後歸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