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即事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劉克莊

詩人安得有青衫,今歲和戎百萬縑。
從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樹養吳蠶。

國家 憂憤

譯文

譯文
詩人從哪裡覓綢緞做一領青衫?就因為今年與敵人簽訂了和約,每年要貢上百萬匹綢絹。
我看來,從此後西湖邊不要再種楊柳,全種上桑樹,用來飼養吳蠶。

註釋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時宰相韓侂冑當政,為了“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讓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結果招致大敗。戰後和約,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納大量錢財為代價。
青衫:古代讀書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
和:和議。戎:北方民族,指金人。縑(jiān):黃絹。
剩:全、都的意思。吳蠶:蘇州是當時著名的絲綢出產地,故曰吳蠶。

參考資料:
1、宋名家詩導讀.戊辰即事

賞析

  以調侃的語氣寫政治諷刺詩,讀來雖感幽默風趣,卻令人倍為心酸,這首絕句的特色就在於此。

  詩人沒有青衫穿,這樣講當然是到了超越現實的程度,誇張過了頭。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現實來反襯極度的憤慨的感情(詩人對朝廷為和戎而用“百萬縑”的無比憤怒),這種“超極表至極”的曲達方式在詩詞創作中已是屢見不鮮了,比如李覯的《鄉思》,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等,用的都是這種手法。

  青衫是讀書人的象徵,是與一般平民區別的特徵之一,代表了士子們的體面。詩一開始就抓住這件象徵物,說如今我這個詩人連想穿一襲青衫都沒辦法了!極其憤疾的一句話,劈頭而來,不啻在說如今斯文已經掃地。言外之意,當然掃地的何止是斯文,劉克莊正以此代指整個朝廷國家的體面都丟盡了。何以會連讀書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詩第二句立即指出,這是因為做青衫的絲綢都孝敬金虜去了。這兩句是倒裝,因了和戎,詩人才沒綢做衣服,詩把因果關係調轉順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憤憤不平。此外,詩人沒有青衫,百姓們為了交納額外的賦稅,窮困的程度就用不著多說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虜如此欺負我們,朝廷卻一味忍讓,這些貢銀及綢緞從哪兒來呢?我看西子湖邊的楊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種上桑樹養蠶織絹,用以填金人的無盡欲坑吧!這兩句寫得很冷。當然,詩人並不是真的認為在西湖邊種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隨機而發,加深前兩句所述的憤慨而已。把白堤、蘇堤、“柳浪聞鶯”,這些西湖著名景點上的柳樹都砍光拔盡,種上桑樹以養蠶,自然也是荒唐至極的想法,但是,這種作法卻有合理性,總得讓人有衣穿,不養蠶就沒有什麼能拿來織縑的。“衣”與“食”事關國計民生,西湖沒有柳可以,人民沒吃沒穿可不行。詩人的話雖說得很率直,而表現出來的心思卻很曲折,這種表達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運用這種手法,以小見大,可使作品顯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詩雖然很短,但緊緊抓住朝廷不顧恥辱向金人貢獻大量絲綢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調侃,諷刺性很強,而詩又不顯得直露,讀後容易引起人們的深思和共鳴。

參考資料:

1、宋名家詩導讀.戊辰即事

創作背景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兵伐金大敗,不得已向金乞和。次年十一月,和約成,宋朝對金人提出的停戰條件完全接受,答應每年向金增納白銀三十萬兩,細絹三十萬匹,這就是令宋人深感恥辱的嘉定和議。翌年,也就是劉克莊寫這首詩的戊辰年,條約正式實行。   

參考資料:
1、宋名家詩導讀.戊辰即事

賞析

  以調侃的語氣寫政治諷刺詩,讀來雖感幽默風趣,卻令人倍為心酸,這首絕句的特色就在於此。

  詩人沒有青衫穿,這樣講當然是到了超越現實的程度,誇張過了頭。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現實來反襯極度的憤慨的感情(詩人對朝廷為和戎而用“百萬縑”的無比憤怒),這種“超極表至極”的曲達方式在詩詞創作中已是屢見不鮮了,比如李覯的《鄉思》,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等,用的都是這種手法。

  青衫是讀書人的象徵,是與一般平民區別的特徵之一,代表了士子們的體面。詩一開始就抓住這件象徵物,說如今我這個詩人連想穿一襲青衫都沒辦法了!極其憤疾的一句話,劈頭而來,不啻在說如今斯文已經掃地。言外之意,當然掃地的何止是斯文,劉克莊正以此代指整個朝廷國家的體面都丟盡了。何以會連讀書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詩第二句立即指出,這是因為做青衫的絲綢都孝敬金虜去了。這兩句是倒裝,因了和戎,詩人才沒綢做衣服,詩把因果關係調轉順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憤憤不平。此外,詩人沒有青衫,百姓們為了交納額外的賦稅,窮困的程度就用不著多說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虜如此欺負我們,朝廷卻一味忍讓,這些貢銀及綢緞從哪兒來呢?我看西子湖邊的楊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種上桑樹養蠶織絹,用以填金人的無盡欲坑吧!這兩句寫得很冷。當然,詩人並不是真的認為在西湖邊種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隨機而發,加深前兩句所述的憤慨而已。把白堤、蘇堤、“柳浪聞鶯”,這些西湖著名景點上的柳樹都砍光拔盡,種上桑樹以養蠶,自然也是荒唐至極的想法,但是,這種作法卻有合理性,總得讓人有衣穿,不養蠶就沒有什麼能拿來織縑的。“衣”與“食”事關國計民生,西湖沒有柳可以,人民沒吃沒穿可不行。詩人的話雖說得很率直,而表現出來的心思卻很曲折,這種表達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運用這種手法,以小見大,可使作品顯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詩雖然很短,但緊緊抓住朝廷不顧恥辱向金人貢獻大量絲綢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調侃,諷刺性很強,而詩又不顯得直露,讀後容易引起人們的深思和共鳴。

參考資料:

1、宋名家詩導讀.戊辰即事

創作背景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兵伐金大敗,不得已向金乞和。次年十一月,和約成,宋朝對金人提出的停戰條件完全接受,答應每年向金增納白銀三十萬兩,細絹三十萬匹,這就是令宋人深感恥辱的嘉定和議。翌年,也就是劉克莊寫這首詩的戊辰年,條約正式實行。   

參考資料:
1、宋名家詩導讀.戊辰即事

詩人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後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於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