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四首·其二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欲作魚梁雲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寫景 抒情 惆悵

譯文

譯文
原想築個魚梁忽然烏雲蓋住了急流,隨後又驚訝四月的雨聲如此淒寒。
也許這青溪裡面早有蛟龍居住,築堤用的竹石雖堆積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險。

註釋
魚梁:築堰攔水捕魚的一種設施,用木樁、柴枝或編網等製成籬笆或柵欄,置於河流中。但因為這裡的水勢險惡(“青溪先有蛟龍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說。
青溪:碧綠的溪水。

參考資料:
1、龔篤清.杜甫詩精選精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207

2、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9

3、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314-315

賞析

  這首詩寫浣花溪,狀其水勢浩大,借“欲作魚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魚梁”也。因為“作魚梁,須劈竹沉石,橫截中流,以為聚魚之區,因溪有蛟龍,時興雲雨,故公不敢冒險以取利”(《杜詩詳註》卷十三引)。對此解說,浦起龍《讀杜心解》認為“是為公所愚也”。他說“須知‘蛟龍’之想,只從‘雲覆’‘雨寒’生出,值雲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為這首詩“為作魚梁而賦,而自況不凡”,則未免有點牽強。其實,這首詩並非什麼“自況”,只是流露出詩人對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擔心情緒。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實含意。詩人覺得自己在草堂儘管心境淡泊,無所奢求,但仍難保不測。詩中謂溪下有蛟龍,時興雲雨,固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卻也十分形象化,隱隱可以顯示出詩人身居草堂而對成都局勢的擔心情狀。這也正是詩人當時“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狀態。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54 2、李炎.情於景的佳作——談杜甫的《絕句四首》.湖南師專學報,1998,04:2-3

創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時,安史之亂已平定,杜甫得知這位故 人的訊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詩人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54

2、李炎.情於景的佳作——談杜甫的《絕句四首》.湖南師專學報,1998,04:2-3

賞析

  這首詩寫浣花溪,狀其水勢浩大,借“欲作魚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魚梁”也。因為“作魚梁,須劈竹沉石,橫截中流,以為聚魚之區,因溪有蛟龍,時興雲雨,故公不敢冒險以取利”(《杜詩詳註》卷十三引)。對此解說,浦起龍《讀杜心解》認為“是為公所愚也”。他說“須知‘蛟龍’之想,只從‘雲覆’‘雨寒’生出,值雲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為這首詩“為作魚梁而賦,而自況不凡”,則未免有點牽強。其實,這首詩並非什麼“自況”,只是流露出詩人對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擔心情緒。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實含意。詩人覺得自己在草堂儘管心境淡泊,無所奢求,但仍難保不測。詩中謂溪下有蛟龍,時興雲雨,固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卻也十分形象化,隱隱可以顯示出詩人身居草堂而對成都局勢的擔心情狀。這也正是詩人當時“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狀態。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54 2、李炎.情於景的佳作——談杜甫的《絕句四首》.湖南師專學報,1998,04:2-3

創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時,安史之亂已平定,杜甫得知這位故 人的訊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詩人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54

2、李炎.情於景的佳作——談杜甫的《絕句四首》.湖南師專學報,1998,04:2-3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