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如張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賀

錦襜褕,繡襠襦。
強飲啄,哺爾雛。
隴東臥穟滿風雨,莫信籠媒隴西去。
齊人織網如素空,張在野田平碧中。
網絲漠漠無形影,誤爾觸之傷首紅。
艾葉綠花誰剪刻?中有禍機不可測!

諷刺 勸誡

譯文

譯文
披一身錦繡般的羽毛,一隻多麼令人喜愛的鳥。
努力地尋覓食物,把你巢中的小鳥餵飽。
田壟東邊風大雨急,把禾穗吹倒,別到壟西去,不要聽信籠媒鳥的鳴叫。
齊國人擅長織透明如空的羅網,那平原綠野的地方有羅網籠罩。
那網絲的形影難以看到,觸上它會頭破血流難以脫逃。
誰刻剪的艾葉綠花偽裝網上多巧妙,裡面藏著致禍的機關實難預料。

註釋
艾如張:漢樂府舊題,屬於鐃歌十八曲。題目字義為:割除草木,張網捕鳥。
襜褕:對襟單衣。
襠襦:褲子。這兩句用錦繡的衣服以比喻鳥的美麗羽毛。
雛:幼鳥.
臥穟:臥倒的莊稼。
籠媒:把鳥關在籠子裡,用來誘捕別的鳥。
齊:今山東一帶。相傳齊人善於捕鳥捉魚。素空:透明的天空。
平碧:平原碧野。
漠漠:廣佈的樣子。
傷首紅:傷害得頭破血流。
艾葉綠花:指偽裝在網上的花草。艾,蓬艾。草名。

參考資料:

1、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193-195 2、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66-168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不能確考,但從詩的內容感情來看,很有可能是應進士舉被攻擊之後創作的。有人認為這首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李賀任職京師期間。   

參考資料:
1、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193-195

賞析

  在古人的詠物詩中,有一些純然吟詠客觀事物的種種情狀,而沒有詩人的寄託寓意;但更多的是,“詠物”只是一種表現手法,詩中借物寄託著詩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後者與現代的寓言詩很相似。李賀這首《艾如張》就是這樣的作品。

  這首詩會令人感到十分詫異: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人,竟然會對社會上險惡機詐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見識使讀者深感佩服。全詩通過對小鳥要警惕捕鳥人的機巧的勸告,寫出了人世的險惡不測,表達了詩人對險惡奸詐現實的憎惡。

  詩中首先刻畫鳥兒的美麗可愛。用“錦”“繡”的衣服來形容鳥兒羽毛,這是非常美麗的鳥。羽毛五彩繽紛,鮮豔奪目,光彩照人。詩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讀者更容易在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強飲啄”四句,是對小鳥勸告的第一層意思:努力尋找食物哺育自己的小幼雛吧。東邊的稻田裡禾穗倒伏,可以夠你尋找食物了,雖然在東邊的田壟去尋找食物要經受風風雨雨的侵襲,但你千萬不要聽信籠媒的呼喚,飛到西邊的田壟去。這一規勸,寄寓著詩人自己沉痛的教訓於其中。日常生活似乎總是不能滿足人的理想要求,於是就總是想另外找一種自己理想的生活。這種追尋往往適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險惡的境地。“齊人織網”四句具體描繪了網雀的險惡,齊人的網潔白透明,無形無影,看不見,但又實在存在,它張在野外田壟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偽裝,表面上紅花綠葉,那麼美麗誘人,但實質上卻是陰森的陷阱機關。一旦小鳥觸及那無影無形的網,就會碰得頭破血流,傷痕累累。這裡把捕鳥的機詐設施寫得十分生動,讀之使人產生一種恐懼心理。最後兩句點明瞭禍機四伏,深不可測的詭譎奸詐境界,以總結全篇。那綠葉紅花,竟是人們裝飾禍機的偽裝。

  詩人懷著強烈的憎惡感情來描繪張網捕鳥的險惡居心,這當然不只是抨擊捕鳥,而是藉此抨擊現實的險惡。現實也就像一張無形無影的網,由一些奸佞小人設定起來,引誘著一些天真善良的人們觸網受傷。這些奸佞小人用意險惡,居心叵測,使人們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們毫無形跡的網中,受傷了還不知道是怎麼樣受傷的。詩人對現實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捕鳥的描述,只是他對現實認識的變形反映。

  這首詩寫出這網一般的人世,到處是機巧的陷阱,到處是張著的網,使人們碰得頭破血流。這是詩人被彈歸之後進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結論。

參考資料:

1、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66-168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不能確考,但從詩的內容感情來看,很有可能是應進士舉被攻擊之後創作的。有人認為這首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李賀任職京師期間。   

參考資料:
1、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193-195

賞析

  在古人的詠物詩中,有一些純然吟詠客觀事物的種種情狀,而沒有詩人的寄託寓意;但更多的是,“詠物”只是一種表現手法,詩中借物寄託著詩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後者與現代的寓言詩很相似。李賀這首《艾如張》就是這樣的作品。

  這首詩會令人感到十分詫異: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人,竟然會對社會上險惡機詐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見識使讀者深感佩服。全詩通過對小鳥要警惕捕鳥人的機巧的勸告,寫出了人世的險惡不測,表達了詩人對險惡奸詐現實的憎惡。

  詩中首先刻畫鳥兒的美麗可愛。用“錦”“繡”的衣服來形容鳥兒羽毛,這是非常美麗的鳥。羽毛五彩繽紛,鮮豔奪目,光彩照人。詩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讀者更容易在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強飲啄”四句,是對小鳥勸告的第一層意思:努力尋找食物哺育自己的小幼雛吧。東邊的稻田裡禾穗倒伏,可以夠你尋找食物了,雖然在東邊的田壟去尋找食物要經受風風雨雨的侵襲,但你千萬不要聽信籠媒的呼喚,飛到西邊的田壟去。這一規勸,寄寓著詩人自己沉痛的教訓於其中。日常生活似乎總是不能滿足人的理想要求,於是就總是想另外找一種自己理想的生活。這種追尋往往適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險惡的境地。“齊人織網”四句具體描繪了網雀的險惡,齊人的網潔白透明,無形無影,看不見,但又實在存在,它張在野外田壟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偽裝,表面上紅花綠葉,那麼美麗誘人,但實質上卻是陰森的陷阱機關。一旦小鳥觸及那無影無形的網,就會碰得頭破血流,傷痕累累。這裡把捕鳥的機詐設施寫得十分生動,讀之使人產生一種恐懼心理。最後兩句點明瞭禍機四伏,深不可測的詭譎奸詐境界,以總結全篇。那綠葉紅花,竟是人們裝飾禍機的偽裝。

  詩人懷著強烈的憎惡感情來描繪張網捕鳥的險惡居心,這當然不只是抨擊捕鳥,而是藉此抨擊現實的險惡。現實也就像一張無形無影的網,由一些奸佞小人設定起來,引誘著一些天真善良的人們觸網受傷。這些奸佞小人用意險惡,居心叵測,使人們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們毫無形跡的網中,受傷了還不知道是怎麼樣受傷的。詩人對現實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捕鳥的描述,只是他對現實認識的變形反映。

  這首詩寫出這網一般的人世,到處是機巧的陷阱,到處是張著的網,使人們碰得頭破血流。這是詩人被彈歸之後進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結論。

參考資料:

1、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66-168

詩人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